“丛林”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祖庭事苑卷二》)。指挂单接从可以安僧办道的大寺院。许多僧众合聚共住一处,犹如大树丛丛聚处,得名丛林。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长了近两千年,不仅寺院的经济是完全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即从寺院制度中也可看出封建势力是从教外、教内控制着整个佛教,使佛教为封建主义服务。现今佛教寺院中的丛林制度,并不是自古就如此的。在隋唐之时,只有“寺”和“兰若”之分。寺的建立要经过政府许可,所谓“敕建”寺的名称要由政府颁发,寺中设首卒,寺主、维那,称为三纲,是要由政府任命的,兰若的性质,仿佛近代的茅蓬,只供少数人居住的,兰若也叫做佛堂。到了唐末,由于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于是寺院的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正觉为天童寺的的第十六世。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到了元宪宗时分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丛林制度的起源。
丛林生活仪规
一、全日作息情况
丛林自早至晚作息,均以钟板键椎声为号令,分别解释于下;
一、三时“打四板”。打四板即催起板,每晨闻打四板声,一律起床。二、三时卅分至四时卅分“上早殿”。上早殿即早晨齐到大殿举行宗教仪式。在每晨三时廿分进堂着好衣袍礼佛毕,依次端坐位上,听候殿上煞大钟接大鼓,依次出堂上殿,念诵早课。三、五时至五时卅分过早堂,过早堂即齐到斋堂吃早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闻打“叫响”声,堂中集合,着好衣袍,端坐位上。
(二)闻煞梆声,依次出堂入斋堂,分东西两序依次就坐。侯维那悦众到齐,悦从打引磐问讯归座,行堂敲大点。
(三)闻火(云板)最后三下(轻微),悦众接引磐,维那举腔,众同诵供养偈,待待者出食毕,才取碗就食。
(四)如需添菜添饭,将空碗送出,听僧值师招呼斋堂(即斋堂服务员),不得私自出声叫唤。
(五)食毕空碗一律送出桌过放齐,如住扶持和尚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和尚要当堂讲话。住持和尚筷子放平,僧值就中,而对和尚站立,示意结斋,维那起腔,同诵饭讫偈,又名“结斋偈”,诵毕仍回依次本堂,脱衣袍各散嗽口。
四、六时于十是“起香”,起香即开始行持,禅堂称行香坐香。念佛堂称经行绕佛,盘坐念佛。如是上午四个小时,三行三坐,中间没有解散空隙时间,只在行香开始时轮流上厕所,至多十五分钟,回堂行香,不得在门外逗留,有敲散香者催回。
五、十时至十时四十分,“过午堂”,过午堂即到斋堂吃午饭。如禅堂止静坐香,以听“叫响”声,悦众打引磐开静,齐著衣袍听煞梆声出堂。如念佛堂坐香念佛,闻打“叫响”即止佛声,听候煞梆出堂。过午堂仪规。除结斋偈稍有更改,其它皆与早同。
六、十时四十分至下午三时“行香坐香”三行三坐与上午同。
七、三时至四时“上晚殿”。上晚殿即齐到大殿念诵晚课。以闻打上殿催板,著好衣袍准备。闻煞催板,堂内香灯接打报种,依次出堂上殿。
八、下午四时至五时“养息”。起养息者,因养息后而起的香,此香为时最长,因养息后,人人精神满足,维那非捧即喝,促人警醒。午香之快,大有猛虎下山之势。
九、五时至六时卅分,起“养息”起养息者。因养息后而起的香,时香为时最长。因养息后人人精神满足。维那非棒即唱,促人警醒,行香之快。大有猛虎下山之势。
十、下午六时卅分至七时“吃放参”以在堂内本位抽出垫下插块板和菜碗。盘坐不放腿吃,故名吃放参。住持与众同吃。其实吃放参亦即吃晚饭可能为避免有犯“过午不食”之嫌而更名吃放参。如宝华山律宗门庭。晚食改名“吃开水”。与禅宗改晚食为吃放参,名异而实同。(此种解释,是否确当,尚等老参上座,予以指正)。
十一、七时至九时卅分,“行香坐香”,两午两会,与午前午后的坐香大同小异。
十二、九时卅分“开大静”。即停止静坐参禅,大殿鸣大鼓,提警全寺僧众,就寝养息。
十三、十时“打二板”;打二板名催寝板,全寺闻打二板声,一律息灯。
附有关注释。
行香:又名跪香,不著衣袍、赤肢穿罗汉草鞋,右绕佛龛成圈行,愈行愈快,行起来要具有左手摆右手甩的姿势,一个紧跟一个脚步,直至维那指示香灯,重击一声木鱼“秃”一齐站立。
坐香:坐香又名坐禅,即坐而禅,参“念佛是谁”?或参“父母未生以前是什么”?名曰话头,为求明心见性。破惑证真唯一之法门。
催香:即维那用香板催打跑者,促息狂心,振香快跑,勿起妄念。
巡香:巡香好在坐香止静中,一人持香板站立佛前靠门格口左右巡视,静中发现东弯西斜,前磕后仰,打瞌睡者,即在其右肩上打一香板,促其警觉。
止静:止静者即止息妄念,心体寂静的意思,与坐香参禅义同。在禅堂院外有“止静门”,禅堂门上悬“止静”牌,在止静中在开静以前,任何人不得进出,如有违犯,以撞静论处罚。
过午不食:又名持午。佛制于食,分为正时食,非正时食,正午以前为正时食,过午以后为非正时食。故出家受持佛戒的比丘僧,只应“日中一食”。传说佛当时制“过午不食戒”。有三种含义:(1)为防晚食碗筷作声,引起饿鬼思食之苦。(2)为比丘托钵夜晚至人家乞食不便。(3)晚食过饱,易起欲念妨碍修持用功。为此故制“过午不食戒”。
素食:素食又名持斋。即持不食肉戒、,因食肉必须杀生害命,有违佛教“众生平等慈悲普度”之旨,故丛林大寺院中,严禁荤腥旱灾门,坚持“素食”。
二、宗教生活
早晚殿:即朝暮二时,齐集大殿,按朝暮念诵仪规。举行早晚两次宗教仪式。
过堂:即闻早中两次开梆,齐到斋堂吃饭,名叫过堂。
上供:每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中午要在佛前供饭菜,按斋佛仪规,僧众齐到大殿前上佛供。并在韦驮伽蓝、祖堂、大寮上四对供、如逢菩萨诞期,亦分别在各佛菩萨前供饭菜上供,由客堂在大挂牌通知。
打皈依:皈依者。身心皈向的意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按三皈仪规念诵三皈依文。名为“打皈依”。此为丛林中最简易的宗教仪式。是在放香日期,或出坡搞集体劳动特殊情况下,由僧值请示住持和尚,通知方可“打皈依”。
回向:回者回转的意思,向者趣向的意思,即回转自己所念育的功德,而趣向于所希望的目的,谓去回向。又分为三种回向:(1)菩萨回向---愿自己之功德而趣菩提,即回因向果。(2)众生回向---愿回已之功德而施一切众生,即回自向他。(3)实际回向---愿自己之功德而趣向于无为之涅真理,即回事向理。
凡做法会,念育功课,或作其他佛事,最后都要诵回向偈文。如净土门多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讲经”“说法”:这两个名词都出自佛教,按照一般内容解释,讲经就是说法,说法就是讲经。佛在时“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归纳起来总不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四句偈的内容。所以讲经与说法名词的意义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在丛林中由于宗派关系而有“讲经”与“说法”的不同,教门多用讲经仪式,如宁波观宗讲寺,天台国清讲寺,是长年设高座讲大部部经,从事佛学的教理研究。
禅门多用说法仪式,如金山、高、天宁都是禅寺,坚持不立文字的禅门家风,反对开座讲经,只逢佛的诞辰成道纪念日或春节除夕元旦,由客堂在丈室门挂座牌,住持在两序大众云集法堂时,座执杖说法。说法是从参禅开发的智慧。而说出自己心中的悟境和见地。侍者记录成为法语,此与讲经不同之点。
开示:开示这一名词,本出自“法化经”,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今禅门大德对参学僧开导指示,如何参禅用功的方法,亦叫“开示”。如禅堂例行每天早二板香、午二板香、晚养息香、后四支香,由堂头和尚(住持和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依次轮讲“开示”,还规定新参学者在晚殿以前搭衣持具分别向主持和尚及诸班首顶礼请开示,形成禅堂中固有的参学制度。
“佛七”与“禅七”:丛林每年寒冬季节,因到年底,要各人加工修行,净土门庭打佛七、禅宗门庭打禅七。平时行坐十二支香,七期要加四支香,为十六支香。目的是为了要求“克期取证”。佛七要求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到七日,达到“一心不乱。”
禅七则要求在“息诸妄念,心体明静”中达到“豁然开悟”。
经忏佛事:经忏佛事是指为信士诵经拜忏而作为荐亡度生的功德。中国经忏佛事的开端,是在南朝梁武帝。如《水陆佛事仪轨》《梁皇忏》。都出自梁武帝。据说天监二年,夜梦一僧人对他说,六道四生,幽囚者众,受大苦恼,何不作“水陆大斋”而救济之。他醒来就问宝志公,宝志公对他说“寻经必有因缘”。武帝就于重云殿召集十大高僧与自己一起阅览佛教藏经,经过三年编《水陆佛事仪轨》。乃往金山召集许多僧人,依照那个仪轨修建水陆大斋胜会七昼夜,由僧佑宣读文疏(即祈祷的文件)。这件事是在梁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见《佛祖统记》)。《梁皇忏》:据说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妒忌侧室,动心发口,有如毒蛇。三十岁死亡。堕为巨蟒,通梦于帝,帝请宝志禅师等,依经律忏罪要义,制忏文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遂流传于世,称曰“梁皇忏”(见《释氏稽古罗二》)。
放“焰口”与放“蒙山”:这两种都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济饥渴之苦的一种宗教仪式。焰口是饿鬼的名称,据说佛的弟子阿难,有一天在深夜禅定中见一饿鬼名焰口、又叫“面然”。身体枯瘦咽喉细如针孔,口吐火焰,饿鬼对阿难说:“三日之后,汝寿命就尽,当投生饿鬼中受苦。”阿难听了,恐怖万状,乃问饿鬼免苦之方法,饿鬼告阿难说:“汝明天为我们每个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旦为我供养三宝,则汝得增寿,我得生天。”阿难以此事告诉佛,佛为救阿难,乃说:“救拔饿鬼陀罗尼经”。叫阿难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根据这个因缘故事,后人作瑜伽焰口施食仪轨传世。
《蒙山》:是四川省的一个山名,传说有个外国僧人名叫甘露法师,住持蒙山,他依照“瑜伽焰口施食仪规”作蒙山施食仪文传世,结鬼神缘,因山得名”,蒙山施食。即丛林每天晚课念诵的宗教仪式之一种。
《普佛》:普佛这一名词的意义,即全寺僧众普遍参加念佛。丛林逢菩萨诞期,即按祝对普佛仪规,齐到大殿念普佛。如释迦佛诞期,绕佛时即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诞期,绕佛时即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如信士要求念普佛,可按其荐亡或延生的性质不同,荐亡念“阿弥陀佛”;延生念“消灾延寿药师佛”。需设回向堂,供设信士的荐亡或延生牌位。
《结缘》;结缘二字,也出自佛经。佛家讲“未成佛果,先结人缘”。又讲“佛种丛缘起”。如买香花供佛是结佛缘,丛林设斋供众是结僧缘,施食度生是结鬼神缘。凡行布施,说法都是结缘。据说鉴真决心去日本传戒。就因过去日本圣德太子缝了一千件袈裟送给中国和尚,结了中国和尚的缘,所以鉴真认为日本是有缘之国,虽自已是六十六岁的失明老僧,终于排除万难,远涉重洋,东渡成功,与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友好之缘。
《庙会》;庙会名词并不专属佛教寺院,逢佛菩萨诞期或成道纪念日,许多信士来寺院烧香拜佛,因为人多,往往引起各手工工艺生产户,赶庙会做生意,我国庙会已成为集市贸易的物资交流会。如三月三日到茅山道士庙进香也叫庙会。
三、礼佛仪式
顶礼式
顶礼名词,也出自佛经,佛每次说法,听众弟子都用头,而伏地,顶礼佛足而后就座。所以自己的头顶,礼佛双足,表显恭敬至极的意思。
合十:即合掌,是佛教传自印度的敬礼。合左右手掌的十指,表示我心专一的敬礼法。我国人见面以拱手为敬,印度人以合掌为敬。
和南:和南即稽首礼拜的意思。
拜:即跪拜,佛家拜佛与俗家不同,今将拜访佛仪式详述如下:
一、直立合掌当胸,二足跟相离约二寸。前足头分开约八寸,成八字形。故名前八后二,站立拜垫之前。
二、将顶礼时,右手先下,左手合掌样,腰干慢慢弯下,同时两腿屈下,令两膝靠着拜垫边。
三、蹲下时,右手先着于拜垫中心,(此为一把)两膝跪于拜垫,次将左手放着拜垫上,较右手略前,(此为一把),然后将右手移上半手,与左手相齐,(此为半把,故拜之俗称名为两把半)。两掌相离约六寸。
四、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拜垫上,两手翻转,手掌朝上,(在当时,心观想以两手接佛足,故叫头面礼足)。
顶礼起身式
1、顶礼毕,起身时。两手曲指成拳翻转,同时指头起身,先将左手缩回半手,次将右手缩回一手。
2、起身时将右手撑在拜垫上,令身起立,(两面三刀膝同时离拜垫)同时将左手提起当胸,次将右手提起,合拿掌立直。此为一拜,如是拜佛要三拜,拜毕问讯。
问讯式
问讯;问讯即晚辈见长辈行作揖礼,表示问安。这里指礼佛时的问讯仪式。
1、问讯时,手操弥陀印。(两掌仰叠,右上左下,两大指头相对),曲腰下去手不过膝。
2、问讯起来,以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互抱,食指及大指均各竖起相对,举起一拱齐眉,再行放下合掌。
四、持用法器仪式
“对口引磐,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捧月手鼓”。这是执法器的一般要求。今再作分别介绍:
持用引磐式
1、执行磐式:执时将引磐对口,故名对口引磐,右手相抱。
2、打引磐式;打时左手拿,右手击之,或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用食指与大指向上勾击。
持用木鱼式
1、执小木鱼式,不敲时,双手扶持,鱼椎在木鱼之外,两食指与两大指挟住,余六指托之。
2、打木鱼式,击时左手执鱼,右手执椎,执鱼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拿住,执椎也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挟住。鱼椎头与木鱼头相对,两掌相对,如合掌式,故名曰合掌鱼子。
持用铛子式
1、铛子式,不敲时,铛子与铛椎一并执在左手,铛椎挟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对口。
2、敲铛子式,敲时左手铛,左手执椎,铛子照面,故名照面铛子。执椎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执住击之。
持用铪子式
1、执铪子式,不敲时,两手持平胸,以两大指与两中指,压在铪子上面,其余六指托之,置在胸前,故名平胸铪子。
2、打铪子式,敲时,左手托,右手击。上铪边与下铪边相差数分,则敲时音声当较响亮。
持手鼓式
1、执手鼓式,不敲时,两手捧持,椎在鼓外,两大指挟在鼓内,两食指与两中指托住,余四指环之,名曰捧月手鼓。
2、打手鼓式,敲时左手执鼓,右手执椎。执鼓以在大指中指食指托之,执椎也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执之,向内击之。
执钵式
“钵”,“梵语”钵多罗,此译“应量器”。是比丘僧乞盛饭的餐具。东西亚奉行原始佛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等,至今还行沿门托钵乞食制度。中国仅求戒时吃几钵饭,已成为形式。
1、未食时将钵双手执持,两食指与大指压在钵口上,余六指托住钵底。
2、念供养时,将钵以两手托住,作莲花殂,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上香式
1、上线香式将香穿在食指与中指中间,并用大指将香之端捺住,执时当胸,举时齐眉。
2、上香式,用双手大指食指执待香之两端,其余三指启开举起,高于眉齐。然后置入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拾起,右手置入香炉,第二根用右手拾起,左手置入香炉,第三根如第一根。
捧香花盘碟式
1、捧香花碟式,(礼忏时用之)以左手大指,食指、小指分三角托碟。中指无名指屈入掌中,以右手食指中指并齐,置在碟边,并以大指将无名指、小指捺住在掌下。举碟时,高与眉齐。
2、侍者捧香盘式,以左右两手大指食指捧住盘这二角,其余三指执住盘角下端,盘内香炉,高与眉齐。
五、搭持衣具仪式
1、请本衣式;双手持衣,以两手之中指,食指,压住外边;
2、搭衣式;(1)将搭时,左手拿住衣头,右手拿住衣尾。(2)将衣抛左肩,以左手之小指,食指压住,右手拿住衣背。(3)将左手所执云衣,向头后右手传抛。(4)用左手执勾,右手执环。(5)左手执衣勾与衣环,右肩披露之,右手拈住袍袖。(6)右手将衣环套在扣上。(7)勾环既套上,将右手拿住左膀之衣,一摺之,递在膀上。
3、抽衣式:(1)抽衣时,先将左膀上之衣放开。(2)然后用左手将衣角拿住,再将右手之袍袖,放在衣内。(3)抽衣时,左手拿住衣勾,(4)然后将左衣角执于左手,右衣角执于右手,向后传递之。(5)摺衣时,将衣摺齐,不得参差,三腰四摺。
4、持具式:未展这先,将具持在手中,两手合掌。
5、展具式;(1)右手将具之第三层展开。(2)然后手将具一摺两开,外长内短,向拜垫铺盖。
6、起具式;起具时,先起右角,然后将具摺好。
六、四威仪式
1、四威仪
戒律云“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细行不出行住坐卧,皆有一定之模范。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此四威仪,最所注重。但坐有两种:一是挂腿坐,名曰半坐。二是盘腿坐,名曰满坐。半坐者:坐时,先将腰杆直起,衣领牵正。必须坐齐,衣袖分两边;手是冬抄夏搭,结弥陀印;脚分八字,前头八寸后二寸,名曰前八后二,不出袍边。站起来,手抄平胸;不穿袍子,双手垂下。站有分班站跟班站。跟班站者,后人鼻头对前人脊缝;分班站者,左右相顾,肩并肩。无论坐立,皆是一个模样。满坐者,先将衣服包好,将鞋子收进去,齐位子边,此是半坐与满坐的区别。
2、结跏趺坐式
坐时用双手先将衣服撩起,名曰提半把,徐徐坐下。将将衣服后层下端铺平,右足置在左腿下,用两手将前面下摆稍稍提起,不可露膝。再将左足置在右腿下,名曰单趺坐。如再将右足提起,置在左腿上,名曰双趺坐。结单趺坐或双趺坐后,将衣服前面下端包盖以膝,上置一竹板,又名性板。双手搁在竹板下;名曰入定式。
3、趺座念佛观心式
1、趺座念佛式结珈趺座念佛时,左手拿珠,右手数珠,六根反闻,口念弥陀。
2、趺座观心式手结弥陀印,置在双膝上,六根逆流,观照一切,诸妄当消,云散月明,心中渺无一物。
4、立式(结弥陀印站立式)
结弥陀印时,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站立不动,观心闭目。(或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之式)。
5、与四众同行,或绕佛时次序:
1、比丘(有执事者,先维那,后悦众,次清众)。
2、比丘尼
3、搭衣的男居士(优婆塞)
4、搭衣的女居士(优婆夷)
5、著海青的男居士
6、著海青的女居士
7、著俗衣的男居士
立法者在末行。如打普佛时,斋主在法师前行。
6、卧的规则
卧如弓,以右手托右边耳朵。左手伏在左边膝头,曲肱而枕之。名曰吉祥卧。禅堂里广单上,无论多少人,卧下均是一个模样。面庞一律向里,不准打鼾。
(文章转自光明佛坛)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丛林制度之生活仪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