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佛学常识
佛教教育
剃度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1-27 15:21 点击 1186 次

  佛门里,出家前准备阶段叫净人,也有叫寺官、行者等,落发剃度后叫沙弥,再经过一个阶段的丛林修学,再受戒,称为比丘。

  戒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又称三坛大戒。

  这样就形成一个学修的次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类似社会上学校的升学制度。世间人对佛门的这些称呼不太了解,自己把自己搞得有点乱,一看见剃光头的,就称和尚。

  佛门里的规定是出家十年,并参加了十次夏安居的修学,才能称为和尚。夏安居是出家人每年集中精进学习的一个方式,为时三个月。

  其实,佛门里还有很多称呼,比如参加过五个夏安居的出家人可以称为阿阇黎。后来,对这些名词有点入乡随俗的意思,不去较真,真的出家人性格调柔,很少人去费劲辩解,一定要让别人搞清楚这些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反正是出家人。说和尚就是和尚吧。

  就好比要是搞不太清楚高中生,大学本科,专科,博士硕士,MBAEMBA等等名词的,也没有什么,知道出家是修行和学习就好。反正佛门里最后也是要破掉这些名相。

  理解成封建迷信或者是别的什么,那纯粹是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的缘故。

   2010528日,农历415日,经过大半年的净人、行者生涯,在恩师上学下诚大和尚座下剃度,成为沙弥。法名贤书。剃度阿阇黎为悟光法师。按照剃度仪轨,剃度时有剃发和尚与剃发阿阇黎。

  这些词听着也比较拗口,其实也不难理解,就跟入学、拜师以及种种社会生活中仪式一样,会有很多不同职务的人参与、见证。

在佛门里,这些名词、人、职务都是为了以后的修学便利而制定的,针对人的心性、习气。所以,也不同于世间的仪式。

  剃度时,换上僧服,就又有了一个名称,僧人。

   僧人是相对俗人的,俗人向外找幸福和快乐,出家修心,向内找幸福、快乐和解脱。历史上出家人留下的出家因缘的记载很多,都不太一样。目前,社会上普遍理解成在社会上受打击和挫折了、厌世等等而选择逃避,这个理解肯定是错的,当然,也有这样的人因这样的因缘而出家,

  很难解释的是,如果出家人真的是去寻找内心的快乐和解脱的话,那么为什么要辞亲割爱呢?我对这个的理解是,辞亲割爱是暂时的,暂时是要把亲情什么的都放下,等自己有了可靠的功夫和修为后,就能帮助更多的人一起获得内心的幸福,这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的亲人,而且因为跟亲人缘分近,很有可能先帮助的就是他们。

  绝不是世间人理解的那样,出家人消极逃避,或者看破了一些事情,抛下应负的责任,自己拍屁股走人。把亲人们都苦歪歪地留在世间。

  其实,就我出家前后在恩师那里所接受的熏陶和教育,没有丝毫的逃避、厌世、只求自己获得出世的安乐,而是一直在被引导要担负起对亲人、众生的责任。通过有步骤、有传承、严格而智慧的宗教训练,最终将自己的内心彻底变得善良、无私和无我。然后有力量和能力去帮助他人。

  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帮助亲人、众生乃至自己,就需要一些办法,佛门里多的就是办法,这些办法统称法门,法门即帮助自己学修,也帮助他人,这样称呼显得文气一些,这本身也是个法门,讲得太粗俗,有文化的的人不爱听。

  法门就包括各种教派,包括佛门唱诵、梵呗、诵经、禅、做事等等,数不胜数,怎么能让别人活得真正的内心的快乐,不违背戒律,就怎么干,其实,戒律也是法门。所以,就能看到有不同的出家人做不同的事情,写字的、画画的、讲经说法的、闭关的、领众学修的、诵经的、念佛的乃至练武的,等等。

  当然,前提是会使这些办法,至少内心要有力量,使起来得心应手,使不上劲,就赶紧先撒手回去接着用功,等待机缘,否则帮不了世间的亲人和众生,还有可能被世间人再次拉下水,那就亏惨了。

  剃度后的第二天,恩师从我面前经过,忽然停下来,驻足沉思片刻,问,剃度有什么感受?

  自己没有好好回答。没有功夫,不能迅速地组织起最简单和有效的语言。其实,是有很多感受的,比如对寂静的理解,对向内找快乐的理解,对烦恼的理解,对过去的人生中以自己心里的烦恼恶贼为父的反省和叹息,包括在剃度当下要留给他人最好的、最有力量的精神面貌以鼓舞亲人和自己,以期未来共同解脱人生的苦难,等等。

  我对恩师答,是个起点,以后好好作事、承担。

  出家了,所有的俗情基本都料理清楚,还有个博客,比较麻烦,用的是俗名,照片也是在家时的照片,出家前一天,将出家前写的《半路出家见闻录》最后一篇发在博客上,就算是打住了。给在家的生活再做一个形式上的了断。

  有说法是,出家就是过去的那个叫刘书宏的我已经死了,现在的是一个新生的,叫贤书。

  我就想,这个博客留还是不留呢?留有留的利弊,不留有不留的利弊。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妥当的办法。

  然后,就是去问恩师:师父啊,我出家前的那个博客是留着继续写啊,还是从此扔掉啊。

  恩师不假思索地答:不生不灭。

  当下乃至很长时间,真的是百感交集,倘使没有出家的这个历程,永远也不会懂得人是可以从是、非中脱出来,可以超越是或者不是,超越利、弊,超越这样或者那样。超越生,超越死。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剃度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