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佛学故事
佛教教育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2-14 19:00 点击 1001 次

    憨山大师(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为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关于他故事传奇不胜枚举。

  一次,憨山大师曾经去京师拜访编融禅师。编融禅师却并不传授给他佛法要典,而只是一味地张着一双大眼睛,炯炯射人地看着他。憨山大师就又去参拜笑岩禅师。笑岩禅师问他,“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还记得回去的道路吗?”憨山大师回答说:“来一趟便够了,还怕找不到路径吗?” 笑岩禅师一听,说:“原来你果然来处去踪都很分明。”

  又一次,憨山大师又与妙峰和尚相邀来到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县),一齐度过朔风隆冬。一天,他正在颂读《物不迁论》。 当他读到其中描写梵志法师的一段文字时,突然大彻大悟。这段文字写的是:梵志法师从小就出家事佛,白首皓面了,才回归家乡。邻居见了,就问他说:“你还活着啊!”梵志说:“我确实像你的故人,却又不是你的故人啊!”

  憨山大师读到这段文字后,顿时了悟旋岚掩岳的宗旨,就书写了一首偈子:

  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妙峰和尚看见了,就问他说:“ 你是从哪里悟到这些佛理的?”憨山大师说:“昨天晚上,我梦见两只铁牛在河水中使劲打架;打来打去,便钻入到河水中去了,至今还没看见它们上来。”妙峰和尚一听,信以为真,就说:“不管如何,我为你拥有了住持山寺的本领而高兴!”

  这是憨山德清禅师的开悟偈,表达他对生命现象的体认,并且呈现他自己的悟境。

  人往往贪生怕死,对生命有无限的贪恋,对死亡有说不出的恐惧,但生与死岂由人自己做得了主!对于死亡的恐惧、害怕、担心,都没有用。愈是不想死,可能死得更快;愈是不怕死,不一定就非死不可。开悟的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平等心看待生死,把有生就有死当做自然现象。憨山禅师开悟后,引用几个比喻来形容他所体验到的生与死。

  他说,生死的现象有如昼夜的关系,有白天就一定有晚上,所以,既然有生就一定会死;即使讨厌黑夜畏惧死亡也是徒然,要来的一定会来。生死又像水流,永远流动不歇,绝不在一点上停留;人的生命由出生至死亡,当然也不能有片刻停滞。水向下流是正常,由生到死也是正常。花开花谢也是自然界的必然现象,花既然不可能永远开而不谢,人也不可能永远生存不死。

  这些都是非常容易懂得的道理,而且是亘古不变、到处相同的道理。生死平常如自然现象,就如人的鼻孔都是朝下长的,永远不变,到处相同。因此,若以平常心看生死,生死是平常事,就不必贪生畏死,也不必厌生求死。能够生存的时候当然要求生,必须要死的时候就迎接死亡吧!

  平常人之所以没有安全感,怕疾病、怕灾难、怕死亡,都是因为未能洞察生死现象的自然律则。如果能够深入体会德清禅师的这两句话,临到生死关头时,就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也能够处之泰然了。

(来源于灵隐寺)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明代高僧憨山大师

打印 | 关闭
<<上一篇:知恩报恩的雁王
>>下一篇:小河的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