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曹溪水》
拂尘与如意是古代僧人常用的生活用具。拂尘的作用是在炎热的夏季驱赶蚊虫;如意则是古代僧人用来作背部搔痒的用具。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拂尘与如意作为生活用品的作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在佛寺法会时用来庄严道场,显示佛法声威的法器。
一、拂尘
拂尘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子。即在柄上扎束兽毛、棉、麻等而成的用具。拂尘是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广严城弥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己,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昕诸比丘畜拂蚊子物。’”这是说由于比丘坐禅时,被蚊虫叮咬,搔痒不止,因此世尊才准允许比丘持拂子驱蚊虫。
佛陀允许之后,众中有人便以众宝作柄,以珍贵的毛牛尾为其拂。俗家的人看见了,就讥诮的说:“圣者!您虽剃发,而贪染却未除。"而去禀告佛陀。因此佛陀才制定做拂子的材质。据《毗奈耶杂事》说:“佛言:有五种怯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三用细裂氎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另据《释氏要览》说:“僧只律云:佛昕线拂、裂氎拂、芒拂、树皮拂。制若牛尾、马尾拂、并金银装柄者,皆不得执。"
这是说拂子的材料限于五种,即羊毛、麻、细裂氎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不许用珍贵的毛牛尾及其他宝物。
在拂尘当中,有两种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就是白拂和鏖尾。这两种拂尘只有在特定场合、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执持。
白拂。据佛经记载,当初佛陀升到忉利天为其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就是手执白拂侍奉于佛侧。在经典中,也经常出现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陀罗尼集经》记载,观音菩萨左手、普贤菩萨右手都执持白拂。在佛陀时代,犀牛尾尤其是白犀牛尾与白马尾都很珍贵,用它做成白拂,一般比丘是无缘使用的。而且佛陀也禁止比丘们使用白拂或用较为华美贵重的物品制成的拂尘,只允许他们使用规定的五种物质制成的拂尘。
鏖尾。还有一种拂尘,是用鏖尾做成的,这种拂尘,也直接成为"鏖尾"。鏖是与鹿同类、比鹿稍大的动物,是鹿群的领头者,群鹿看到鏖尾所指的方向而追随其行动。佛教讲经法师取鏖尾,制成拂尘,希望能像鏖尾指挥群鹿那样,指授各位听众。北宋诗僧怀悟有《庐山白莲社》诗云:“楼烦大士麾鏖尾,十七高贤争扣几。”“楼烦大士”是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的慧远,他创白莲社,并以东林寺为结社之地,使东林寺成为盛极一时、名扬天下的南方佛教圣地,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游览之地。诗句通过“麾鏖尾”这一动作,表现了慧远非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表达了对包括慧远在内的"庐山十八贤"的赞美与景仰之情。
称为"鏖尾"的拂尘,不能使用其他牲畜的毛尾制作,如果制作,就会犯下佛法规定的罪行。并且,普通比丘若执此拂尘,也犯堕罪。佛法规定,如果僧众中举行说法会,只要高座身体没病,其他比丘就不能趁机执持鏖尾,否则,即犯堕。
自唐代以降,禅门盛持拂子,或以之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时,持之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又执行秉拂之职务的前堂首座等五头首,称"秉拂五头首"。秉拂子之侍者,称"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师则授予拂子。日本镰仓时代以来,禅林亦用此拂子,后来除了真言宗之外,其他诸宗于法会、灌顶葬仪时,皆视之为一种庄严具,为导师所使用。
此外,密教于灌顶时,通常以拂子去轻拂受灌顶者之身,作为去烦恼、除恶障的表征,故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拂子也是禅宗祖师最常使用的教学道具之一,因此而参悟的因缘极多。这样,拂尘从最初的驱赶蚊虫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以后讲授佛法的教学道具和显示佛法尊威的庄严器具及示威器具了。在当代佛寺中,拂尘仅作为形式用于法会之中,失去了其驱赶蚊虫的具体意义。
二、如意
如意是说法、讲赞、法会时,讲师手持以示威仪、表征吉祥的法器。如意原来是比丘用来搔背止痒的爪杖,属于出家常用的生活用具。在《四分律》卷一九中说:可用铁、铜等金属,或竹、木等植物制造者,包括日常用品中的"如意"。而《优婆塞戒经》卷五在解说施物部分时,则说有"如意、摘抓、耳钩",并与指爪刀和耳挖共同列举出来。
根据《释氏要览》卷中对"如意"项目的记载:“如意,梵语称作阿那律,秦云如意。指归云系古之山杖,以骨、角、竹、木,刻成人之手指甲作成,柄长三尺许。脊痒或手无法致之处,用以搔抓,因能如人意,故曰如意。亦云:如意制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样,又如此方篆书之心字,故名。又云:今之讲僧执之者尚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上,以备勿忘,要时手执目对,可如人意,故名。”
由此可知如意有三种用途:一是能随心所欲地搔抓手抓不到的部分,故称如意。据音义指归说:“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这种"如意",也叫做"痒和子"。二是因其部如篆字的"心"字:表制心,故菩萨皆执之。三是将祝辞写在上面,遗忘时可随时察看,使用起来随心所欲,故得此名。"如意"这种用途,则是作为记事备忘之用的。
据《禅林象器笺》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於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备於忽忘,名‘笏’也"。
"如意"的质料:有用木竹刻的、有用铜制的、有用铁铸的、有用玉石雕琢的。
"如意"的形状:有略似"心"字形的,这是用表妙心之义。另有如龙爪状的如意,是根据《净名经义钞》所载典故而来。据载,在佛陀时代,有一位牛呞尊者,在说法时因为有口疾,非常害怕被大众讥笑。于是,一条龙显现其爪,以遮其口。因作如意,犹像龙爪。
综合上面的说法,所以日僧无着道忠大师(《禅林象器笺》编著者)曾说:"凡佛菩萨所执器物,动有所表。盖说法到人疑处,令彼能通晓,犹如爪杖搔痒处痛快,故执此表其相。若复依此义,则文殊虽执:亦何妨焉"?
《显密威仪便览》卷下于"如意"项目中也说:"又有圣宝如意,背刻五师子:面雕三钻杆,表并学显密。历世传授,东大寺东南院有此物,兴福寺之维摩讲师亦必执此如意,应演唱。"由此可知,如意从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演变成威仪用具。
如意在佛门中还有一种象征意义。如意的头部是向内回旋弯曲的,它表示让人在遇到各种事情事要及时回首,在这种意义上,如意也叫回首如意。
如意本来是用来搔痒与备忘的,但后来却成为一种庄严的法事用具。作为佛教的法器,凡是讲经、论议、传戒、升座等场面,都有主僧持用它。至于它的本来意义到不太被人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