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大德 | 关于自杀开示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0-20 06:48
点击
803
次
佛教虽然说有生皆苦,但并不代表佛教认同自杀。相反,佛家是反对自杀的,并通过戒律约束制止佛教徒自杀。佛教的各种戒律中,都以“不杀生”为根本戒之一,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佛教徒,“不杀生”都是必须遵守的。不杀生,就是说不仅不杀害有情识的众生,而且还不自杀,因为自身也属众生之列。而自杀不仅杀害了自己,也同时杀害了住在自身中的八万四千虫,更何况自杀还会伤害了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
佛教还以因果业报法则告诫人们自杀、杀他。说自杀、杀他者,就会堕入地狱受尽苦刑;地狱刑满,生饿鬼中受饥寒交迫之苦;饿鬼罪完后再托生畜类,之后再生为人,还得受异熟果、等流果等余报,易再造自杀之罪或受被他人所杀的报应。
佛教反对自杀的根本原因及防治自杀的根本方法,在于其人生观。佛法认为:即此诸苦俱备、很不完美的人身,也是极为难得,极为珍贵的。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堕于饿鬼、畜生、地狱,其苦况更百倍、千倍、万倍于人。既得人身,应识其难能可贵,极度珍惜,发挥人的优越性,创造最高的人生价值。起码应尽到必尽的家庭、社会责任,做一个俯仰无愧的好人,获得现世的安乐幸福。
若积德行善,更可创造后世的安乐幸福。若能听闻佛法,归依三宝,依法修学,可获究竟的解脱、永恒的安乐。若自杀而失去这宝贵人身,则失了现世、后世、究竟的利益安乐,是最无智、最可悲之举,为最大的亏失。至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苦难,只要有珍惜人生的正确态度,以佛法无常无我的智慧如实观照,自不难以理智和毅力去战胜厄难、冲出重围,这正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般人往往以为,自杀可以一了百了。其实自杀,只是将一切痛苦打包,带在自己的内心,一点都没有解决。不但没解决,因为已经打包了,解决的力道不存在了,一切的痛苦,将会一再的在身心当中,完整而没有变动的重复再重复。自杀前的痛苦有多重,当自杀完成之后,生命就会在那里痛苦着,而且一直相续、一直相续。
因果是相依而存,有因必有果,它不随时间、空间而改变。因果遍一切处,此地他方、过去未来都在发生,端看所造的因,及外在的助缘如何?过去所造的因,会是今天发生的果;现在所造的因,会是未来发生的果。它存在于物质现象上、存在于人际关系间,也存在于自己的用心之上。所以因果关系,是从物质到心灵,从人与人的关系,到人跟自己的关系。
自杀,是人跟自己的关系,那也是因果。当因果发生的时候,它必定会反扑回来。因此,自杀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只是让自己陷入相续不断的痛苦之中而已!
印光大师:念佛人不可以自杀以求早往生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下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星云大师:自杀是最残忍的杀生
世间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最残忍的行为是杀生。人为了维持生命,想出种种的方法来保健与养生。例如,为了健康,三餐饮食讲究均衡营养之外,还要辅以药补,以及从事种种运动;为了让生命活得洒脱、舒服,更是透过种种方法来修练身心。但是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想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断。他认为这么做又不会伤害到别人,和他人有什么关系,哪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呢?
其实,在佛教看来,自杀仍然是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不允许人自杀。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具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是社会大众的众缘所成就,当然也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的生命。
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活出欢喜、活出希望,尤其活出心中有世界、有众生、有因果、有道理。就像前面提到,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间共生共有的,自己只有资格把自己奉献为大众,只有尽力让生命活出意义与价值, 但没有摧残生命的自由。”
证严法师:千万不要轻视生命自杀比杀人更罪恶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
佛陀教导我们“因缘果报”,杀人者有罪,自杀者罪加一等,因为再加上“不孝”。不孝必不义,不孝不义,就丧失人间的伦理道德,罪恶深重。
其实心灵不平衡,是因为已经有病了;有病就不要逃避,应积极面对与治疗。重要的是“预防胜于治疗”,平常要培养开阔的心,自然就会爱自己,进而奉献人群,这就是一帖预防心病的良方。
现代人有很多心灵疾病,忧郁症就是其中之一。团体的陪伴是一种很好的疗法,譬如有人投入慈济环保志工,在慈济大团体里彼此互爱,所见所闻都是美与善,只要开启心门,就会透入温暖的阳光。
曾经有位慈济志工不堪工作压力,出现忧郁症状,幸好有团体的力量在陪伴与协助。尽管如此,生活很现实,难免有不顺意,忧郁不自觉又会浮现,难以压抑时,他会及时自我警觉:“我是慈济人,不能做傻事。”此外,家庭的支持很重要,背后推手的力量也很大。他太太为了家计,参加清洁队员的甄选,三千位报名,女性只录取三十位,相当不容易。考试时,许多人都表示为了生活,需要一份工作。由于她平日就投入慈济环保,深具理念,因此回答:“环保很好,就是要救地球。”她爱这分对人间有意义的工作,不只是为生活而工作,还是为救世而工作,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她富有智慧的回答能获得肯定,都是出于实做的经验,以及发自内心诚恳的心得。
所以不要怕外来的压力,只要自己的心中有力量,就可以挑起使命。不要自认贫乏,感到欠缺力量是因为心贫;心若无力,身体就无力,稍微一劳动就觉得累,因此什么事都不做,成为现代文明下的“懒惰病”。
点滴力量都不要轻忽,所谓滴水起涟漪,诸如在印度尼西亚,大爱台开播不久,有位年轻的家庭主妇因收看大爱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也认同世间物资再多总有耗尽的一天,因此在环保风气未盛的当地带动做资源回收,在她努力与坚持之下,街坊邻居渐渐地都跟着投入做回收。
这就是引导人人转心贫为心富,只要心灵富有智慧,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且是既富且贵,因为带动大家往正确的方向走,注重自我言行、身心健康,调整开阔的心胸,散播大爱,就能做个人间贵人。
南怀瑾:化解自杀的咒语
‘大千世界,无挂无碍。自去自来,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以下为南怀瑾先生讲经时所讲:
有一个故事,也在此讲给各位听。这个故事发生在川东万县,也是有一位牢里的犯人,也是想逃。这个人没念过书,只听过‘西游记’里有个孙悟空本身很大,上天下地,变来变去,所以,他在牢里,天天就念齐天大圣孙悟空,求你救救我,传我一点本事,让我逃出来,天天念,天天求。
怪了,结果夜里做梦,孙悟空来了,教他打猴拳。坐了七八年牢,练了七八年猴拳,猴拳练得出神入化,手一挥,铁条就弯了,他大摇大摆地从牢里出来。逃出来以后,就靠教拳维生,同时也做了很多好事悔过。
有一天夜晚,看到一位穿白衣服的女孩,匆匆忙忙地钻进一座宅院里去。他好奇,运用他猴拳的功夫,也跟了进去。可是,进去以后,看不到人,难道是猪八戒的徒弟?
再仔细一瞧,有个房间露出微微的灯光,里面一个年轻女子准备上吊,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也出现了。那个年轻女子的头往绳子里套,那位白衣女子就在地上拜了拜。他懂了,在牢里,他听过凡是人想自杀,都有鬼在作祟,便赶紧一个箭步上去,把那个上吊的女子就下来,那个女鬼也跑掉。家里人都出来谢他,不在话下。
他回家后,女鬼也跟来了,睡觉的时候,女鬼找上他了,女鬼说你破坏了我的事,你非死不可。他说我是孙悟空的徒弟,你这一套对我没有用。女鬼说不行,你非死不可。好吧!他就把绳子拿来挂上,脖子一运气,当然吊不死。女鬼跪下一拜,他马上感受到一股无形的重力从肩上下来;女鬼第二拜下来,力量更大,绳子也断了。
这个女鬼奈何不了他,结果就哭起来了,因为找不到替身,无法投胎,很伤心。他看这个女鬼也蛮可怜的,他说这样子好了,我们两个合作,你是鬼,哪一家出事,你比我清楚,我会武功,我们去救人,功德做满了,你好去投胎,我也好赎罪。女鬼也答应了,不再去害人。
好了,这两个--一个是孙悟空的徒弟也是逃犯,一个女鬼,就合作起来。经过了五六年,做了很多好事。
有一天,女鬼向他跪下来。孙悟空的徒弟一看感到奇怪,说:‘唷?怎么了?又来了?’
‘不,我感谢你,这几年跟着你,做了很多功德,现在,阎王那边通知我,可以不用找替身直接投胎了。’女鬼还告诉他到哪里投胎,而且是个男孩,一百天后去看他。
他说:‘好啊!恭喜你!不过,你走了,没有人给我打听消息。’两人互道珍重,就此告别。
但是,女鬼出了门,又走回来。‘怎么?还有什么事?’
‘我忘了告诉你一个咒子,你再帮我做功德。要是有人受了气,伤心想投水、上吊、想自杀,都有鬼跟着,告诉他只要这个咒子一念,就没事了。’
‘什么咒子?’
‘大千世界,无挂无碍。自去自来,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这个咒子很灵哦!我碰到过几个人,告诉我心里烦闷想自杀,我叫他赶快念。嘿!灵得很!一念就没事。有时我看到这个人眼神不对,我就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当然,他心里有数。因为有时侯有些话不能明讲,你越劝他不要自杀,他偏要死给你看,那就糟糕了。告诉他这个故事,回去一念,自杀的心理就去掉了。你们回去也讲一讲这个故事,替那位女鬼做做功德。
不要小看这个咒子,这是有道理的,这几句话等于是‘圆觉经’的第一部,虽然是无明,也是无挂无碍,来去自在。好了,鬼故事讲完,我们回转来讲佛经。(文章转自光明佛坛)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五位大德 | 关于自杀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