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语录 | 世人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杀生滋养身体,殊不知吃的是自己的肉,吃人家一斤,一定要还十六两,这是逃也逃不掉的。就是这样一生皆在还债讨债,死死生生永远跳不出轮回的圈子,况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于心何忍?/ 广钦老和尚
我们修行,需要明师的指导,而不是名师;明师不一定是有名的名师,名师也不一定都是明师。像净空法师,本焕长老既是名师,也是明师。但无论哪种情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就是明。
很多人学佛修行,都是奔着名去的,听到别人说这个出家法师名气大,就去依止这个出家师父修行了,都没有经过观察,这个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明师,他对佛法的知见必然是正知正见,在修行方面,实证实修上,必然下过苦功,无论是哪一个宗派,修持哪种法门,都必定是身体力行,有实修实证的功夫。这个法师曾经也必定接受跟随过至少一位大德高僧学习指导过,当具备了自修的能力后,因缘具足,便一边修行,一边担任寺院主持方丈职务,建设寺庙进行弘法利生的事宜。退一步来说,如果因缘不具足,哪怕没有担任寺院主持,只要是精进不懈怠的修行,有实修实证的功夫,对佛法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对修行有非常深刻的体验,懂得教导别人修行的方法,故而能够利益众生,也是一位明师。
明师难求,需要有福报、有智慧,有因缘才能找到真正的明师,并且从师父那里学习到修行得力的方法。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尽量选择专一一门深入的明师,不论世间做学问,学某项技艺,或者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这样学佛才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
古时候的丛林,师父要考察弟子,弟子也要考察师父,信徒要依止某位法师,那更需要考察一段时间,是不是符合十条原则才能依止这个师父学习修行。但是现在末法时代,要求虽然没有那么高,但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明师肯定是要符合慈悲众生,戒律清净的;以及还有四个要点,称为「四依法」,供大家学习: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个人为权威,是以共同的原则、规律为依准。律教的法就是因缘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师所说的道理与开示,违背了因果和因缘的法则,就不是明师。
第二、依义不依语:凡是真正的真理法则,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古往今来皆同的,不会因民族、地区、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果说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语言上的神秘,便都不是正法。正法应注重义理的相通,而不当拘泥于语言上的相异。例如说:回教徒重视阿拉伯文,犹太教重视西伯来文,都与此准则相背;佛教徒重视梵文、巴利文,只是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义,并不是说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别的神力或神圣。当然,印度教是重视梵语、梵音的,此与佛教有别。
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乃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师。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可证。正如《坛经》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
所以啊,各位师兄朋友,若刚学佛不久,或学佛一段时日还没有遇到明师,那也不要着急,宁愿慢些,也不要轻易随便拜一个出家法师为师,更不要因为名气大,身体同修和你说这个法师很厉害,名头很大,这个上师神通很大,很有名气就急着去拜师,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法身慧命得以保障,继而破迷开悟,早证菩提!阿弥陀佛!(文章转自微信佛法就是活法)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修行,需要明师,不是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