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修行的入手处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本来无言,本来无相,当我们用方便的语言去表述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它的本体。
同样,“名可名,非常名”。当你给道取名为“道”时,这一名字跟我们要表述的不可说的道已经不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求到如实之道?就要恭敬师长,去除浮躁,清净内心,这是体解大道的基础和准备。
师父在述道的时候,弟子如果善根具足,又怀有希圣之心的话,就能跟师父心心相印,就能超越言辞而体解当下的道。
所以,道虽不可道,不可言说,不可描绘,但当心意相通时,有可能你只是看着师父的眼睛,就获得了领悟。
这不可表述的道,宇宙就由其中生出,所谓:道生天地。乾为天,坤为地,天地是阴阳之道;有了阴阳两仪,万物就开始化生。
所以,我们作为人,活于天地之间,应当追求的是与道合一。与道合一,就是天长地久;与万物合一,就是落入了生灭。
学佛是为了了解生死的真相,打破生死的规律,最后抵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我们作为追求真理的人,要超越“有”的假相,常住其“无”。
万法生生不息,但不可常保,所以,不能住在万法的假相中,要看到它的本体,也就是“去其相而了其性”,由表面看到它内在的实质。
缘起性空
佛教有一句话叫“缘起性空”,在万法的相中,由看它的因缘而了达它的空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能观的智慧不住在有,也不住在无。
所以,常无也好,常有也好,虽然是两个名词,本体是一样的。
这个本体,又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像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就是观常无、观常有,就是能看无、能看有的体性。
它以甚深智慧观的时候,不管观五蕴的有,还是观五蕴的无,观自在本身都是很神圣的,这里又叫“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个“玄”,在佛教里就是“觉”,是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需要去回归的妙门。
“无上正等正觉”不可言说,就像我们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唯佛与佛方能了知,我们要做的只是一心皈依。
而这众妙之门又是什么?《道德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道”中生出,有一万个事物,就有一万个事物出生的本体。
所以,当你了解“道”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母亲就都了解了,这就叫众妙之门。也就是说消除烦恼,擒贼要先擒王。
我们修行,道是我们的入手处,我们要有智慧去掌握这个众妙之门。
(文章转自微信 佛教慧日 原创 传喜法师 7月22日)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佛教眼中的「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