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教理文章
佛教教育
念佛法门第78集:已修证念佛三昧者宜知(二)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6-16 15:16 点击 766 次

由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堂课我们说到,见闻觉知的心不是自性弥陀,现在要引用经文再来证明这一点。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诘所说经》卷二)这里所说的「法」指的就是这个自性弥陀,指的就是诸法的实相,指的就是如来藏,那说祂是离见闻觉知的。倘若是在六尘中行种种见闻觉知的法的心行呢?那就是见闻觉知,就不是在求自性弥陀;因为自性弥陀祂是离见闻觉知的,祂不在六尘中分别,不在六尘中见闻觉知。从经文中我们就可以说,既然是这样子,怎么可以说能听能知的一念心就是真心呢?能听能知不就是见闻觉知吗?「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求法求的「法」就是要求开悟、求真心。所以说,这里面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倘若有人主张,要能听能知能觉的心要保任,要让祂不要灭掉,那就是在求「非法」,在取「非法」,不是在「求法」。那「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求的就是「非法」,因为不是在「求法」。所以这样已经非常清楚了,所以一定要去值遇、寻求善知识的勘验,不要随便的将见闻觉知的种种的细相当作是真心。否则的话,变成未悟言悟、未证言证,以妄心作真心,以妄觉作真觉,这一生不就是唐捐其功吗?这个是很可惜也很可怜的!

    第三种说,「自性弥陀非看空无念之境界」。换句话说,就有人以「看空无念」的境界当作是开悟。有人专门修「看空」,他就让自己意识心住于自己施设一个空里面,去把祂看住,让自己意识心不起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为能看住空就是开悟。可是所看的那个「空」不是心,因为自性弥陀祂是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就是这个实相心。所以要知道,自己意识心去施设一个「空」怎么会是心呢?所以,将意识心安住于这种无记中、不苦不乐中那其实是愚痴的,因为让自己在看住空不起念的时候那就是无记,在无记中意识所受的受就是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就是与愚痴相应。意识心不但不能因为这样子而生起智慧,反而落在愚昧中,那不是很冤枉吗?所以意识心千万不要让祂成为看空不起念,没有任何智慧生起,没有任何的观行,没有任何的思惟,没有办法去对治烦恼,变成是住在无记中,那跟毛毛虫一天到晚睡醒就吃叶子、吃完叶子就睡觉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我们说,与愚痴相应而不能有真实功德,那这样子怎么会是因为看空无念就是开悟呢?就是证得自性弥陀呢?

    有的人因为念佛或者参禅,有定力生起入于未到地定中,入于「未到地定过暗」无觉知中,以为说意识心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之下就是开悟。可是这个地方有矛盾,因为意识心在暗无觉知中不能觉知,怎么叫作「见自性弥陀」呢?所谓的亲见自性弥陀,你一定要以一个能见闻觉知、能分别的心,去观照到另外一个心——祂是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的另外一个心——那才叫作见自性弥陀;自己意识心暗无觉知,不能觉知任何一法,怎么叫作见自性弥陀呢?而且自性弥陀不需要经过意识来施设,意识所施设的是,自己施设说是空、是无念,或者说意识自己暗无觉知。不需要经过意识来施设,当你找到自性弥陀以后,是发现到祂本来就在,本来离见闻觉知,本来就不对六尘起念,不是经过演变,不是经过你意识创造出来的。所以古德有说一句话说:「毫釐有差,天地悬隔。」因为这个生死法跟不生不灭的法,只要有差一丝一毫就差很大,所以一定要寻求善知识的勘验。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引,总是错认定盘星,一生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却是在「非法」的意识心中着墨——一方面又是看空要让祂无念,一方面要让祂自己暗无觉知,那这样子,对自己的解脱功德受用,又有何好处?没有真实好处,只是落在我见中着墨而不自知而已!

    第四种呢?我们说,「自性弥陀非禅定之定心境界」。换句话说,禅定之定心境界不是自性弥陀。有人打坐的时候,用念佛或者是数息的方式,结果因为也努力的降伏五盖,最后发起了定境,出现了所谓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让自己以为色我俱空,就好像证得空性一样,身心轻安,法喜充满,以为这样子就是开悟证得空性。可是我们刚有说,虚妄法本身自己不能变成真实法。那么,刚说从这个打坐、念佛、数息进入定境,那是意识心——意识心念佛,意识心数息,到最后自己意识心进入定境,出现所谓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种身觉境界。透过身觉境界让你感受到这个色身的变化,所以我们说这种定境不是自性弥陀。定境为什么不是自性弥陀呢?假如说发起初禅就是开悟,那还有二禅,还有三禅,还有四禅,还有四空定——为什么开悟会有这么多种不同呢?开悟不是应该只有一种吗?那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各个都是开悟,那这样子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开悟?为什么自性弥陀祂却需要依止定境才能存在呢?那不是变成有所依的心吗?不是变成不是本来自在的心吗?不是变成不是本来涅槃的心吗?却要依止于意识进入定境才能存在,这样有道理吗?所以我们说,假如说禅定——不管你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它是自性弥陀,那么外道在佛到人间来之前早就证得四空定、四禅八定,佛到人间来说法四十九年,那么不是比外道还差吗?外道早就证得四禅八定,应该早就解脱,应该早就开悟成佛,不是吗?

    我们举个例来让大家知道,在经典中有一个外道叫「须深」,他是已经证得四禅八定。但是因为佛到人间来说法,有智慧,每一样所说的法都是如理如法,能够让人真实受用;所以这个因为有受用,所以很多人就恭敬佛,恭敬佛所说的法,恭敬佛弟子。外道因为失去了恭敬供养,就想要来盗法,所以须深就到佛的正法中盗密出家,想要知道佛陀的僧团在说什么法。有一天,有一位比丘已经证得慧解脱,他就跟须深说:「我生死已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须深就问他说:「你是证得初禅,所以说你是才叫慧解脱吗?」那个比丘跟他说:「不是。」「你是证得二禅、三禅、四禅,才是解脱吗?」比丘跟他说:「不是。」须深说:「既然你没有证得四禅,为什么授记你是证得解脱呢?」比丘跟他说:「我是慧解脱。」你看,解脱于三界生死的慧解脱都跟禅定无关哪!当然慧解脱的阿罗汉他必定得初禅,因为他一定要有能力离开欲界,可是不是因为得初禅而证解脱,是因为智慧——因为智慧薄贪瞋痴,最后能够发起初禅,而初禅是附属品,是解脱中的一样的内容,而他不是依止它而证解脱。所以,比丘跟他回应说:「我不是因为证得禅定才解脱。」既然外道的四禅八定本身是跟解脱道无关,如何会跟佛菩提道开悟有关呢?

    所以我们说,禅定本身如果就是自性弥陀、就是开悟,那么佛到人间来说法四十九年之前,这些外道不就早就应该是成佛、应该解脱了吗?所以我们要知道,这里的道理其实是非常清楚的,如果禅定的法本身就是自性弥陀的话,其实有很多过失,很多道理说不通。所以     我们要知道:证得禅定,定心的境界绝对不是就是证得自性弥陀。

    那么从以上几点可以知道,就是在我们末法时代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就是取「非法」而求「非法」,捨「法」而取「非法」、求「非法」。所以,你一定要请求寻求真实善知识来验证,才不会造下大妄语业。

    对于已经进入实相念佛的人,我们要提出几点让他能够了解,就是说不要得少为足。也就是说,证得念佛三昧,证得自性弥陀,有能力进入实相念佛的人,不是因为这样子就满足了,就是已经修行完整了。因为刚刚我们有说,开悟证得自性弥陀只是打开门而已,成佛之道打开了门而已,怎么样修道能够成佛——三大阿僧祇劫,菩萨从七住位开始,到十住,到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种种修道次第内涵——你都还没有涉猎,不应该以证得这个念佛三昧、证得自性弥陀为满足。应该要继续亲近真实善知识,让自己除了通宗以外,还要「继续通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够与禅宗祖师的公案心心相应,就能够满足啦。因为通宗在跟通教这个过程,还有一大段的距离,所以应该要继续亲近真实善知识,熏习种智。同时,根据前面我们说的,自己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善根,自己还不能完全解脱于业障,还不能完全解脱于异熟障,还不能完全解脱于烦恼障,这些遮障你要能够解脱,你一定要亲近能够发起道种智的真实善知识,他才能够帮助你。如果没有他帮助你,你自己就没有那样的一个法眼,能够读懂到底经教中佛的真实法义是什么;因为你只是通宗而已,还没有通教。所以这一点也是要劝进已经证得实相念佛者,除了要寻求真实善知识的勘验以外,还要继续亲近真实善知识。你不能说让善知识勘验过以后就跟他「再见」,因为他确实还能教导你。那你离开善知识以后,你要做什么呢?已经解脱了吗?还没啊!

    你如果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也无妨,可是我们却要劝进你,要发大心,要「常住娑婆」。因为念佛为了见佛,见佛为了成佛,对不对?可是见佛——见了自性弥陀还没有成佛,你成佛的道路还很远。这一条路该怎么走,要有人为你指引。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样要修成佛之道,因为弥陀世尊所说的法也是成佛之道。弥陀世尊在极乐世界设种种方便善巧来摄受有情、摄受念佛人,施设了三辈九品,一一的从下品到中品到上品,不就是为了让你成佛吗?不然,为什么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量无尽呢?寿量无尽不是只有让你只是成为一位开悟者而已。寿量无尽以后,你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不断的听闻弥陀世尊说法,还要听闻观世音菩萨说法,说的那些法都是你还没有学习的,你要怎么样次第的修证佛道——在极乐世界也是一样要修成佛之道。

    那为什么劝请你住于娑婆呢?因为我们从释迦世尊为我们说的《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说:「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佛说无量寿经》卷二)因为在这个无量寿国指的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每一位已经离开莲苞的菩萨都是大善知识,因为各个都具有神通,具有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神足通……除了这个漏尽通还没有成就以外——因为是阿弥陀佛的大愿所摄受。而且各个能够离开莲苞,最起码不是开悟者,就一定是断三缚结断我见、断三缚结、有修有证的善知识,一心一意就是为了修道,不会再起任何念头去造就诸恶。因为所谓的「极乐世界」,就是众生都是在修道的法乐中,没有我们在娑婆这种种生活之苦、烦恼所造的种种恶。所以,能够在人间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于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在极乐世界的一天就是人间的一大劫,你在极乐世界修一天的善等于在人间已经修一大劫的善;可是佛却告诉我们,在这里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就胜于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这样一个殊胜利益,当然要劝进你要发大心,要常住娑婆,慈念娑婆的有情还在生死苦中,还不能解脱,要发起慈悲心,要能够在娑婆住持正法、护持正法,同时能够有助于自己成佛之道的道业。因为只要你早日成佛,你就能够再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不是吗?所以说,虽然说悟了以后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所赞叹的;可是,我们却要劝请你发起大心,能够常住娑婆,一方面能够报释迦世尊来到人间说法的恩,然后同时要报众生恩(因为也是众生成就你了嘛),同时成就你自己的道业。

    之后还要进修止观。因为菩萨开悟以后才是打开大门而已,大门里面的种种一切种智之法,你却得要利用止观为道具、为工具,来让你能够次第增上,道业增上。止观所说的是指大乘的止观,不是指二乘的止观。因为二乘的止观呢,它的「止」所观的,因为心止所观的完全是现象界的法:五蕴十八界的法;五蕴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的过失在哪里?自己的烦恼的过失在哪里?怎么样来去除自己的烦恼?怎么样来断除我见、我执?他所观的只有这些现象界的法,所以他所得的智慧只有解脱道的智慧。现在这里所说的大乘止观不一样,当你实证了自性弥陀以后,你的止观,所修的止观是大乘止观,就是所谓的「摩诃止观」。你要有这样的一个能够制心一处的能力,同时要能够依止于自己制心一处的能力来观察种种法的差异:实相法以及实相法所生的虚相法的法相;那么这个实相法本身的功德法性在哪里?这些虚相法呢是纯粹虚相法吗?实相法在含摄虚相法以后呢,你所观察的有哪些内容;你能从这里得到什么智慧;去除什么样的一个无明;去除什么样的所知障。这是止观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所以一定要进修止观才能在你的菩萨道业次第增上。这个进修止观也需要有方法、有善知识指引。

    对于进入实相者呢,我们最后还有一项要为大家解说的就是:「度人说法须观根器」。那么这一点我们就留到下一集再为大家解说了。今天就到此为止。

    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念佛法门第78集:已修证念佛三昧者宜知(二)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