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教理文章
佛教教育
净慧法师: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8-08 09:10 点击 845 次

    我们非常高兴能在“三字禅茶院”里和各位见面,在这样一个与大家相聚的场合,来做一个禅的交流、佛法的交流。我们每天都在讲什么是禅,都在接触“禅”这个字,禅究竟是什么?今天晚上我给大家讲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什么呢?——“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大家先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怎么样来点这个题?能不能够听得进去,能不能和这个题目保持一个平衡?我们生活的平衡点是什么呢?

    说的高一点,生活的平衡点就是真理,只有见到了真理的人,或者说接近真理的人,我们就有了生活的平衡点。找不到真理,我想这个生活的平衡点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出现一种平衡的状态。那么生活的平衡点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说,生活的平衡点就是“禅”。

    我们生活当中究竟有什么不平衡,我们每个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观照一下自己,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心态,究竟是平衡的,还是有无数的盲点。这种状态只有每个人对自己的观照才会得出一个符合自己心态的结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那个没有真正接触佛法和禅的训练的人来说,我们的心、我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着盲点,充满着此起彼伏的波澜。我们的心态不能平衡,那么表现在我们的生活方面也不能平衡,我们人生的种种不娱快、种种困惑、种种烦恼,从哪里来?就是找不到我们生活中的平衡点,从不平衡而来。     所以佛教的修养方法,最主要的有三条,一个就是关于道德生活的养成;一个就是关于我们情绪的稳定;再一个就是关于我们智慧的开发,用佛教的词语讲就是叫“戒、定、慧”。戒,就是让我们过一种如何自他利益的生活;定,就是让我们达到一种身心平衡的情绪稳定;慧,就是让我们对一切的事物,有理性、有理智、有智慧去对待。佛教整个的修养,就是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戒,就是养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这是基础,只要我们生活是按照道德原则来落实,我们的情绪才能稳定,我们的情绪稳定了,才能开智慧。当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内心的智慧开发出来了,我们生活的平衡点就找到了。

    所以说佛教讲了很多的道理,有许多的经典,每天都有法师在这个地方、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无非就是讲这三件事。讲戒、讲定、讲慧,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找到生活的平衡点。要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就是要觉悟,佛教说要“开悟”,没有觉悟不能开悟,那生活的平衡点依然是一个知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实践的落实。当然佛教也强调知性,因为只有理论上的落实、认识,才能够引导实践上的正确,理论上的不正确就可能引导实践上走向误区。所以佛教又把我们如何获得智慧,分别三个途径叫作:听闻正法,那就是叫“闻”,包括看书,从看书学习当中获得智慧。第二个法方叫“思”,如理思维,就是从符合真理的思想思考来获得智慧,第三个叫法随法形,就是“修”,从实践来证得真理,认识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

    那么这三种途径,用佛教的词语来讲,第一个途径就是从文字中获得智慧,叫“文字般若”。第二种途径就是从思维、思考当中获得智慧。叫做“观照般若”。第三种途径就是从理论的落实、理论联系实践去获得般若,叫做“实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那也就是说,通过这三个途径,掌握了真理,就能够找到我们生活的平衡点。那么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平衡呢?比如从我们的身和心来讲,不平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这个心,老静不下来,我们的身体,老得不到休息,得不到安定,因为心静不下来。心老了,我们身体的疲劳,不能很快的得到真正的休息。只有把心静下来,使心安静下来,既使我们的身体有些疲劳,也能够使身体不是太难受。再比如说,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能平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往往是某方面过多了,关心了物质生活,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精神生活方面。世俗的和超世俗的也不能平衡,比如说我们要过一种文化生活,对于粗俗的文化生活我们容易进入、容易接受,对于那些高雅的、能够使我们心里净化的文化生活,有意无意的总是排斥。因为,人类要进入到一个认识上、精神上的高层次,往往都要有一定的付出。往往都要克服我们人性当中的很多惰性,叫做惰性它肯定是向下的,人要超脱这个惰性往往要费力气。要往上走,但是那些惰性的东西又把我们往下拽。我们要超脱、我们要超越、我们要提升往往很困难,因为那些惰性的东西习以为常,或者说世俗和那些过份世俗的东西也是习以为常,要超越它们很困难,不付出一定的努力做不到。

    比如说今天我们在这个公园,有很多人在活动,我们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观照自己的心态,象这样的人是微乎几微的。因为要观照自己,要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在想什么,这件事不说要有多大的付出,至少要耐得住寂寞,外边跳舞的音乐在引诱我们,我们的身体虽然没有去,但是有的人的那个心已经过去了。有那个外在的引诱对我们的内在来说具有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当然有正常、有积极的,但是也不能否认有消极的,那些消极的对我们人生的修养带来很大的副面的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在生活当中找到平衡点,如果不能抵御外在的、外部的诱惑力,那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要讲我们生活当中的不平衡,可以指出千万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这些是什么呢?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不平衡,如何使它平衡,就一定要用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也是“禅”。

   禅为什么能够使我们把不平衡的东西,让它平衡呢?实际上只要我们当下就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不平衡,并不在心外,都在我们的心内。一切的不平衡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只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设计、在创造、在制作长城,来架构种种的虚妄分别,把本来是平衡的,把本来是平平安安的这个外在世界平地起风波。自己架构了许多的虚妄分别,因为有这些虚妄分别,所以才出现不平衡,才有种种的苦恼。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我们“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什么呢?不是说教你不干活,看破,不是说叫你把家庭放弃、不是说叫你把事业放弃,而是说看破你自己实际的种种虚妄、分别,种种莫虚有的对立情绪。放下什么呢?既然看破了,就能放得下。放下的观念当中的种种不实在的东西,“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比如说我们朋友之间,因为一句话而产生了一些误会,那个豁达大度的人就放下了,那些鸡肠小度的人总在计较那一点误会,那就使那一点误会本来是很小很小的,由于你总在计较、总在分别,那一点点的误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本来原有的一点点的分歧,由于你总在计较、总放不下,就变得越来越大,实际上,这个问题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可能另外一方早以没有那回事了,因为他豁达大度,而这一方永远放不下,如果有一天两个人握手言欢的时候,把这个误会消除了,这个鸡肠小肚的人会觉得后悔莫及。

    这里有个故事:就是说有一天,师徒二人出门,走到一个河边,古时候的交通不方便,桥梁很少,有时候一个木头桥,发一次大水就把这个桥冲垮了。师徒二人走到河边的时候,前边有一个姑娘要下河,但是她又不能下水,就希望这两个和尚把她背过去。这个时候这个徒弟就想,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女孩子,我是一个和尚,我怎么能够去碰她呢?碰都不能碰,我怎么能背她过河呢?这是徒弟的想法。师父不是这样想,师父想到是一个人有了困难需要马上去帮助,他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过去,背着这个姑娘就过了河。但是他的徒弟就在计较、就在分别,我的师父本来是很守戒的人,今天怎么能背着这个姑娘过了河呢?他怎么想怎么都不对。他的师父把这个姑娘背过了河,放在那里就马上往前走,这个徒弟就没有放下,他没有想到那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是想到男女相之间这种虚妄分别。一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个徒弟就是睡不着,辗转反侧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想着师父今天做错了一件事,睡到半夜还是没有入睡。师父感觉到有点奇怪,就问:“徒弟啊,今天你怎么异常了,睡觉怎么不好好的睡啊?总在辗转反侧呢?”徒弟这个时候就把内心的想法告诉师父,他说:“师父啊,今天你犯一个大戒,你怎么能背一个小姑娘过河呢?”师父反问一句:“我背这个小姑娘过河老早放下了,你没有背他过河,你却一直都在背着,你一直没有放下。”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能观察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态,有些事情事过境迁就完了,但是有的人放不下。甚至于有一点点不娯快的事情、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之间,有一点点不娱快的事情,就耿耿于怀,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于一辈子,都不能释怀。像这种放不下,实际上不是那事情真正有多么重要,而是我们的这个观念,在以“我”为主,以自我为中心,在制造障碍,在自找烦恼,在虚妄嫉妒。所以说,要经常来训练我们的情绪,训练我们的思维,对于一切的烦恼、虚妄、分别,要看得破、要放得下。看破、放下之后,才有自由自在,因为心里没有负担了,精神没有枷锁了,我们才会自在。心里有一点点疙瘩在,你就会坐卧不安,你不得自在。所以说,我们要找到生活的平衡点,找到对治虚妄、分别的方法,就只有看破、放下,平衡点才会出现。看破是什么?要有智慧,放下是什么?要有勇气,有智慧能够看破,有勇气能够放下。勇气是从哪里来?从对事物的真实的认识,才会有勇气,看到事物的真相,才会有勇气,事物的真相是什么?就是真理,什么东西是事物的真理?世间的一切学问,有世间学问的说法,那么佛教讲到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是什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凡是有条件的、存在的事物,都没有个体性,都没有实在性,都没有永恒性,这就是事物的真理,佛教把这种理论、认识叫做“缘起而性空”。一切事物都是由缘生起,由缘生起的事物都没有独立性、没有永恒性、没有自在性,所以说是空。空不是没有,我们一说到空的时候就往往讲“四大皆空”,实际上那样的理解不全面,空是讲性空,就是它性质是空的,不等于没有这个物体,这个物体的存在它是有条件的存在,把物体的存在的条件全部都剥离开了,它还怎么存在?改变了它存在的环境,它就不存在了。

    佛教讲的“空”,还不仅仅是说把一切条件排除了它是空,就是说,它的存在本身——这个杯子的本身就是空,为什么说是空呢?它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这个杯子是相对的,不是杯子打破了它空掉,杯子打破了它还有玻璃渣,这个玻璃渣它的存在也是有条件的,它也空不了。所以说,佛教的真理就是一切事物因缘生起,因缘而灭。比如说我们今天晚上这一会,也不是无缘无故,也是有因有缘,那么今天晚上的这一会是不是永恒的呢?不是的,也是有条件的存在,光有净慧某人,这一会不存在,光有各位呢?这一会是有,但是没有这一事实的出现。所以说,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只有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随缘做一切事情,不去执着,我们生活的平衡点就会出现,我们一有执着了,生活的平衡点就失去了。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时时刻刻,看到一切事物的相对性、缘起性,用这样的一种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我们就会获得生活的平衡点。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净慧法师: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