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经文典藏
佛教教育
南傳小部·經集·第三品·大品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1-20 11:04 点击 974 次

南傳小部·經集·第三品·大品(原自显密文库)

第三品 大品

漢譯:郭良鋆

 

第一章 出家經(Pabbajjaasutta.m)

405 我将贊美出家,正如明眼者出家,正如他經過考察,選擇出家。

406 “看到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納垢之地,而出家生活自由清閑,他便出家了。

407 “出家後,他避開以身作惡,摒棄以言作惡,過潔淨的生活。

408 充滿妙相的佛陀前往王舍城,進入摩揭陀國的基利跋阇乞食。

409 頻毗沙羅國王站在宮殿上看到了他,見他具有妙相,便說道:

410 “你們看,這個人俊美,魁梧,潔淨,行爲高尚,前視一尋【yugamatta,指隻有一把犁那麽長的距離】。

411 “他目不斜視,富有思想,不像出身低賤的人,讓禦使跑去探聽一下,這位比丘去哪裏?”

412 那些禦使奉命尾随佛陀,心想:這位比丘去哪裏?他住在哪裏?

413 他善于控制自己,守護感官之門,聰明睿智、富有思想,他沿路乞食,很快裝滿了缽。

414 這位牟尼沿路乞得食物後,便出城回到般度婆山,他的住處在那裏。

415 禦使們見他進入住地,便耽在附近。一位禦使回來,向國王報告道:

416 “大王啊!這位比丘坐在般度婆山東邊,象一頭老虎或公牛,像一頭山洞裏的獅子。

417 聽了禦使的話,這位刹帝利國王登上禦車,匆忙趕往般度婆山。

418 這位刹帝利到達适宜車輛行駛的大道盡頭,便下車徒步走向比丘那裏。

419 國王坐下後,與比丘友好地互相問候寒喧。然後,國王說道:

420 “你年輕嬌嫩,正值青春初期,具有漂亮膚色和魁梧身材,像是刹帝利出身。

421 “我将裝備一支精良的軍隊,站在象隊前賜給你财富,請享用吧!告訴我:你的出身。”

422 “國王啊!就在喜馬拉雅山山麓,有個鄉村部族,繁榮富強,屬于[情-青+喬]薩羅國。

423 “部族名爲太陽,我出身的家族名釋迦。我離開這個家族出家,不再貪戀愛欲。

424 “看到愛欲的危險,我視出家爲安全。我将精進努力;我樂于此道”

 

第二章 精進經(Padhaanasutta.m)

425 我在尼連禅河邊精進努力,意志堅定,專心修禅,爲了獲得解脫。

426 那摩支【即摩羅,maara】來到我那裏,說着憐憫的話語:“你消瘦羸弱,氣色不好,死亡已經臨近。

427 “你死亡的可能有一千分,活命的希望隻有一分,您活命吧!還是活命更好,你可以做種種好事。

428 “通過梵行生活,通過供奉祭火,你已經積累許多功德,何必還要這樣精進努力呢?

429 “精進努力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難以通過,難以成功。”摩羅站在佛陀身旁,說着這些偈頌。

430 摩羅說了這些話,世尊回答道:“你這懶惰的親友!罪惡者!你來這裏幹什麽?”

431 “我不需要哪怕一丁點兒的功德,摩羅可以去跟那些需要功德的人說這些話。

432 “我有信仰,從信仰中産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進努力,你還問我什麽活命不活命呢?

433 “既然風能吹幹河水,那麽當我精進努力時,它怎麽不會吹幹我的血液呢?

434 “血液幹涸時,膽汁和粘液也幹涸;肌肉消耗時,心更平靜,我的意念、智慧和禅定更堅定。

435 “我這樣生活着,雖然體驗到最強烈的感覺,但我的心不渴求愛欲。請看看這個人的純潔性。

436 “愛欲是你的第一支軍隊,第二支叫做憂惱,第三支是饑渴,第四支叫做貪欲。

437 “第五支是昏沉,第六支叫做怯懦,第七支是疑惑,第八是虛僞自私。

438 “靠不正當手段獲得利益、榮譽、崇敬和名聲;吹噓自己,貶低别人。

439 “那摩支啊,這就是你這個黑家夥賴以進攻的軍隊,懦夫不能戰勝它而獲得幸福。

440 “我拿着蒙阇草【指佛陀牢固攝護心念不爲外境所轉】。可憐啊,活在這世上。我甯可死于戰鬥,也不願屈辱求生。

441 “那些執着現世的沙門和婆羅門沒有看到,也不知道有德之人所走的路。

442 “看到摩羅乘坐大象,統率全軍,我上前應戰;他不可能把我從這地方趕走。

443 “人界、神界都征服不了你的軍隊,我将用智慧粉碎它,就像用石頭擊碎未經焙燒的泥罐。

444 “我将控制思想,集中意念,從一個王國到另一個王國,教誨許多弟子。

445 “他們勤奮努力,按照我這個擺脫愛欲的人的教誨行事,走到哪裏都不悲哀。

446 “我亦步亦趨跟随世尊七年,在這個富有思想的佛陀身上找不到任何機會。

447 “就像烏鴉盤旋在色如肥肉的石頭附近,心想:我們能在這裏找到軟食,或許是美味的。

448 “烏鴉沒有得到美味的肥肉,隻能從那裏飛走。正像烏鴉飛近石頭又失望地離去,我們也将離開喬達摩。”

449 于是,滿懷悲哀,琵琶從腋下失落,這邪惡的夜叉從那裏消失。

 

第三章 妙語經(Subhaasit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舍衛城逝多林中。世尊說道:“比丘們啊!具有四種特點的言語是妙語,不是惡語,智者聽來沒有錯誤,無可指責。”“哪四種特點?”世尊說道:“比丘們啊!比丘說妙語,不說惡語;說合法之語,不說非法之語;說動聽之語,不說難聽之語;說真實之語,不說虛妄之語。比丘們啊!具有這四種特點的言語是妙語,不是惡語,智者聽來沒有錯誤,無可指責。”善逝這樣說道,然後這位老師又說道:

450 “善人道:說妙語這是第一;說合法之語,不說非法之語,這是第二;說動聽之語,不說難聽之語,這是第三;說真實之語,不說虛妄之語,這是第四。”

然後,可尊敬的文基娑從座位上起身,偏覆左肩,雙手合十,向世尊說道:“善逝,我有點想法。”世尊說道:“文基娑,說說你的想法。”于是,可尊敬的文基娑站在世尊面前 ,用合适的偈頌贊美道:

451 “應該說這樣的話,它既不折磨自己,也不傷害他人,那就是妙語。

452 “應該說動聽的話,令人高興,不帶來罪惡,應該說别人聽來悅耳的話。

453 “真實是不朽的,正法是永恒的,人們說:善人恪守真實、利益和正法。

454 “佛陀說的話令人甯靜,導向涅槃,結束痛苦。這樣的話确實至高無上。

 

第四章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經(Sundarikabhaaradvaaj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情-青+喬]薩羅遜陀利迦河岸。那時,有位名叫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的婆羅門正在遜陀利迦河岸向火供奉祭品,舉行火祭。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向火供奉祭品,舉行火祭完畢後,從座位上起身,環顧四周,心想:“誰來享用這餘下的祭品?”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看到世尊坐在不遠處的樹根旁,從頭到腳披蓋着。于是,他左手拿着剩下的祭品,右手提着水罐,來到世尊那裏。聽到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的腳步聲,世尊露出頭來。而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心想:“這個人是削了發的,他是一個削發者。”他想返轉身去。但是,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轉而又想:“在這世上,也有一些婆羅門是削了發的,我還是去問問他的出身吧!”于是,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走向世尊。到了那裏,對世尊說道:“你是什麽種姓?”世尊用偈頌回答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

455 “我不是婆羅門,不是王子,也不是吠舍,什麽也不是。看透了俗人的門第出身,我這個智者一無所有,在這世上遊行。

456 “身穿袈裟衣,離開家庭,四處遊行,剃去頭發,心境平靜,不與世人交往。婆羅門啊,你詢問我的種姓出身是不合适的。”

457“婆羅門與婆羅門相遇時,總要問:你是婆羅門嗎?”“如果你說你是婆羅門,說我不是婆羅門,那我要問你三音步,二十四音節的薩維蒂韻律。”

458“爲什麽這世上的仙人、刹帝利、婆羅門都要祭供天神?”“我說,誰在祭祀時,精通知識、達到終極的人獲得他的祭品,那麽,他的祭供會有成效。”【此偈在第6次緬甸結集本中被分爲461462兩偈】

459 婆羅門說道:“确實,這個祭供會有成效,因爲我們見到你這樣精通知識的人。如果沒有見到你這樣的人,别的人便會享用祭品。”

460 “因此,你來這裏是有所求的,婆羅門啊,你提問吧!你或許能在這裏找到一位平靜、無恨、無惱、無欲的智者。”

461 “我喜歡祭祀,喬達摩啊!我願意舉行祭祀,但我不理解祭祀。你教教我吧!告訴我在什麽情況下祭供,才有成效?”“那麽,婆羅門啊!你聽着,我來教你此法。”

462 “不問出身,但問品行,正如火從木頭中産生,一個堅定的牟尼即使出身微賤,也能成爲有廉恥感的高貴者。

463“誠實,忍耐,精通知識,恪守梵行,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

464“抛棄愛欲,出家遊行,控制自我,像梭子一樣正直,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

465 “摒棄貪欲,調伏感官,像月亮擺脫羅睺的控制,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

466“在這世上遊行,無所執着,富有思想,摒棄自私,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

467 “抛棄愛欲,超越一切,理解生死的終極,像清涼的湖水那樣平靜,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68 “接近正直者,遠離虛僞者,智慧無邊,不受今世或彼世的玷污,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69“不虛妄,不驕傲,不貪婪,不自私,不渴求,摒棄忿怒,心境平靜,清除悲哀的污染,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0“驅除思想的執着,沒有任何财物,在今世或彼世無所貪求,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1“凝思靜慮,越過水流,洞悉正法,滅寂煩惱,持有最後的身體,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2“生存的煩惱和粗魯的言語都被滅除,不複存在;精通知識,在一切方面都獲得解脫,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3 “束縛被擺脫,不複存在;在驕傲者中間不驕傲;理解痛苦及其領域和内容,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4 “不追逐欲望,善于辨别,擺脫他人的觀點,不依賴任何感覺對象,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5 “通過理解,各種事物被滅除,不複存在;平靜,摒棄貪求,獲得解脫,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6 “洞悉束縛的産生和毀滅,避開一切貪欲之路,純潔、無過失、無污垢、無瑕疵,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7 “不考慮自己,凝思靜慮,正直堅定,無欲望,無障礙,無疑惑,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8 “沒有任何内在的癡迷,洞察一切事物,持有最後的身體,達到最高的智慧和無上的幸福,以至能淨化夜叉,這樣的如來值得享用祭品。

479 “讓我的祭品成爲真正的祭品吧!因爲我遇上了這樣一位精通知識的人,梵天已經親證。請世尊接受我的祭品吧!請世尊享用我的祭品吧!”

480 “由吟誦偈頌而得到的食物,我是不能吃的,婆羅門啊!那樣做,對智者是不合正法的的。佛陀們拒受由吟誦偈頌而得到的食物,婆羅門啊!隻要正法存在,這就是一條準則。

481“對于滅寂煩惱、摒棄惡習,獲得圓滿的大仙,你應該提供另一種食物和飲料,因爲這是渴求功德者的福地。”

482 “好極了,世尊!聽了你的教誨,我懂得在祭祀時應該找怎樣的人享用我的布施。”

483“擺脫争執,思想平靜,摒棄愛欲,驅除懶惰,

484“教誨受束縛的人,懂得生與死,這樣的品行完美的牟尼在祭祀的時候來到,

485 “你應該驅除傲慢,雙手合十,向他緻敬,供奉他食物和飲料,這樣的布施會有成效。”

486 “佛陀你值得享用祭品,你是最高的功德之地,全世界的供奉對象。向你布施會帶來大功果。”

然後,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對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象一個人,喬達摩啊!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隐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着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我要在世尊喬達摩面前出家,我要得到具足戒。”于是,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婆羅門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後不久,可尊敬的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獨自過隐居生活,凝思靜慮,精進努力,不久,便通過自己的智慧,在這世親證和達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爲此目的,善男子們才正确地離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經滅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該做的事,在這世上再無别事,這樣,可尊敬的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阇成爲了又一個阿羅漢。

 

第五章 摩伽經(Maagh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王舍城鹫峰山,青年摩伽來到世尊那裏。到了那裏,與世尊互緻問候。問候之後,又互相寒暄,然後,青年摩伽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後,他對世尊說道:“世尊啊!我是個慷慨大度的施主,樂于施舍。我合法地尋求财富,在合法地獲得财富後,我把它們施舍給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六個人、七個人、八個人、九個人、十個人、二十個人、三十個人、四十個人、五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更多的人。喬達摩啊!我這樣施舍,這樣祭祀,會産生許多功德吧!”世尊說道:“确實,年輕人啊!你這樣施舍,這樣祭祀,會産生許多功德的。年輕人啊!一個慷慨大度的施主,合法地尋求财富,在合法地獲得财富後,把它們施舍給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六個人、七個人、八個人、九個人、十個人、二十個人、三十個人、四十個人、五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更多的人,會産生大功德的。”于是,青年摩伽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487 “請問身著袈裟、出家遊行、仁慈的喬達摩:一位樂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舉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飲料,這樣供奉的祭品給誰帶來純潔?”

488 世尊說道:“摩伽啊,一位樂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舉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飲料,由于施舍值得施舍的人,這樣的人會獲得成功。”

489 青年摩伽說道:“我就是這樣一位樂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舉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飲料。世尊啊,請告訴我:什麽人值得施舍?”

490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在這世上遊行,無所執着,無所占有,完美,自制。

491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斬斷一切束縛和桎梏,自制,超脫,無煩惱,無貪求。

492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擺脫一切束縛,自制,超脫,無煩惱,無貪求。

493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擺脫貪欲,忿怒和癡迷,滅寂煩惱,恪守梵行。

494“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不虛妄,不驕傲,不貪婪,不自私,不渴求。【此偈在第6次緬甸結集本中被分成498499兩偈】

495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不沉溺貪欲,越過水流,無私地遊蕩。

496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不貪求世上的一切,也不貪求今世或彼世的生死存亡。

497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摒棄愛欲,出家遊行,控制自我,像梭子一樣正直。

498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驅除貪欲,調伏感官,像月亮擺脫羅睺的控制。

499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完全平靜,排除貪欲,消除忿怒,離開這世後,毫無蹤迹。

500“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徹底擺脫生死,完全消除疑惑。

501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在世上遊行,以自我爲燈,無所占有,在一切方面都獲得解脫。

502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真正懂得這是最後一次,不再轉生。

503 “一個想積功德的婆羅門在祭祀時,應該在适當的時刻把祭品賜給這樣的人:他們精通知識,喜歡修禅,富有思想,達到最高智慧,庇護衆生。”

504 “确實,我的問題沒有落空,世尊啊!你告訴了我什麽人值得施舍,因爲在這世上,你真正知道這個事情,懂得這個法則。”

505 青年摩伽說道:“一位樂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舉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飲料,世尊啊,請告訴我怎樣祭祀才以能取得功果?”

506 世尊說道:“摩伽啊,你祭祀吧!在祭祀時,始終保持思想純淨;祭祀者所依賴的是施舍;堅持這樣做,便能消除過失。

507 “驅除貪欲,消除仇恨,使仁慈之心廣大無邊;日日夜夜精進努力,使仁慈之心遍布四面八方。”

508 “誰獲得純潔、解脫和覺醒?憑借什麽,一個人能自己達到梵界?我不知道。牟尼啊!我問你,請告訴我!我今天見到世尊,梵天已經親證,因爲對我們來說,你确實與梵天相同。光輝的人啊!怎樣才能進入梵界?”

509 世尊說道:“摩伽啊!我說一個人成功地舉行三重祭祀【指祭品、祭祀者和受祭品者三者都符合祭祀要求】,這樣的人由于施舍值得施舍的人,便會達到目的。因此,樂于施舍的人正确地舉行祭祀,便能進入梵界。”

青年摩伽聽後,便對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象一個人,喬達摩啊!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隐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着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請世尊喬達摩接受我爲優婆塞,從今以後,我将終生尋求庇護。”

 

第六章 娑毗耶經(Sabhiy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那時,有位前生與娑毗耶遊方僧有血緣關系的神靈對娑毗耶提出一些問題,并說道:“娑毗耶啊!哪個沙門或婆羅門能解答這些問題,你就在他身邊過梵行生活。”娑毗耶遊方僧從神靈那兒得知這些問題後,他前往沙門、婆羅門那裏。這些沙門、婆羅門都是有團體,有信徒,聞名的教派導師,著名的教派創建者,受到衆人敬仰,例如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舍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羅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婆毗耶遊方僧向他們提出這些問題。他們都不能解答娑毗耶提出的問題。由于不能解答而惱羞成怒,他們反問娑毗耶遊方僧問題。于是,娑毗耶遊方僧心想:“這些沙門、婆羅門都是有團體,有信徒,聞名的教派導師,著名的教派創建者,受到衆人敬仰,例如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舍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羅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他們都不能解答我的問題。由于不能解答而惱羞成怒,反問我問題。現在,,我還是回到世俗去享受感官快樂。轉而,娑毗耶遊方僧又想:”沙門喬達摩有團體,有信徒,是聞名的教派導師,著名的教派創建者。受到衆人敬仰。我現在還是到沙門喬達摩那裏去問這些問題吧!”接着,娑毗耶遊方僧又想:“那些沙門、婆羅門年邁,高齡,衰老,是早己出家的長老,有團體,有信徒,是聞名的教派導師,著名的教派創建者。受到衆人敬仰。例如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舍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羅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他們都不能解答我的問題。由于不能解答而惱羞成怒,反問我問題。那麽,沙門喬達摩能解答我問的這些問題嗎?因爲沙門喬達摩年輕,新近出家。”轉而,娑毗耶遊方僧又想:“不能因爲沙門年輕便輕視他;即使沙門年輕,也有偉大的潛力和威嚴。現在我還是到沙門喬達摩那裏去問他這些問題。”于是,娑毗耶遊方僧前往王舍城。他一路行乞,漸漸到達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他來到世尊那裏,與世尊互相問候。問候之後,互相寒喧。寒暄之後,他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後,娑毗耶遊方僧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510 “我懷着惶惑和疑問而來,我渴望詢問一些問題,請你回答我詢問的問題,正确地解答這些問題。”

511 世尊說道:“娑毗耶啊!你遠道而來,渴望詢問一些問題。我會回答你詢問的問題,正确地解答這些問題。

512 “娑毗耶啊,你問吧!你心裏想問什麽就問什麽吧!我會爲你作出解答。”于是,娑毗耶遊方僧心想:“奇妙啊。真奇妙!我在其他的沙門、婆羅門中都沒有得到機會,喬達摩沙門卻給了我。”他歡喜滿懷,興高彩烈,向世尊提問:

513 “一個人怎樣才被稱作比丘?怎樣才被稱作仁慈者?怎樣才被稱作自制者?怎樣才被稱作佛陀?我問你,世尊啊,請你解答。”

514 世尊說道:“娑毗耶啊!沿着自己鋪設的路,達到涅槃,消除疑惑,摒棄生死存亡,達到圓滿,滅寂再生,這樣的人是比丘。

515 “超然一切,富有思想,在一切世上不傷害任何生靈,這沙門越過水流,沒有煩惱,不傲慢。這樣的人是仁慈者。

516 “在一切世上,控制自己外部和内部的感官,洞悉這世和彼世,等待時間【指舍棄色身進入無餘涅槃】,這樣的人是自制者。

517 “明察一切劫波和生死輪回,滌除塵垢,沒有污點,純潔,滅寂再生,人們稱這樣的人爲佛陀。”

娑毗耶遊方們贊賞世尊的話,歡喜滿懷,興高彩烈,繼續向世尊提問:

518 “一個人怎樣才被稱作婆羅門?怎樣才被稱作沙門,怎樣才被稱作潔淨者?怎樣才被稱作無罪者?我問你,世尊啊,請你解答!”

519 世尊說道:“娑毗耶啊!摒棄一切罪惡,去除污垢,凝思靜慮,控制自我,超越輪回,達到圓滿,毫無執着,這樣的人被稱作婆羅門。

520 “平靜,摒棄善惡【“摒棄善惡”的原文是“pahaayapunnapaapa.m”,指行爲已經由于不可能再以任何形式作惡而“超越”了善惡。】,滌除塵垢,懂得今世和彼世,超脫生和死。這樣的人被稱作沙門。

521“在一切世上,滌除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罪惡;在隸屬于劫波的神界和人界,不進入劫波,人們稱這樣的人爲潔淨者。

522“在這世上不犯任何罪惡,摒棄一切束縛和桎梏,沒有任何執着,獲得解脫,這樣的人被稱作無罪者。”娑毗耶遊方僧贊賞世尊的話,歡喜滿懷,興高彩烈,繼續向世尊提問:

523 “佛陀們稱什麽人爲戰勝領域者?怎樣才被稱作通達者?怎樣才被稱作智者?怎樣才被稱作牟尼?我問你,世尊啊,請你解答!”

524 世尊說道:“娑毗耶啊!洞察神、人和梵的所有領域,徹底擺脫一切領域的束縛,這樣的人被稱作戰勝領域者。

525 “洞察神、人和梵的所有寶藏,徹底擺脫一切寶藏的束縛,這樣的人被稱作通達者。

526 “洞察内部和外部的感覺,智慧純淨,超脫善惡,這樣的人被稱作智者。

527 “洞察一切世上内部和外部的善惡,受到神和人崇敬,越過束縛的羅網,這樣的人是牟尼。”

娑毗耶遊方僧贊賞世尊的話,歡喜滿懷,興高彩烈,繼續向世尊提問:

528 “一個人怎樣才被稱作精通知識者?怎樣才被稱作覺察者?怎樣才被稱作精進者?怎樣才被稱作優秀者?我問你,世尊啊,請你解答!”

529 世尊說道:“娑毗耶啊!洞悉沙門、婆羅門的所有知識,擺脫對一切知識的貪求,超越一切知識,這樣的人是精通知識者。

530 “覺察虛妄的名色是内部和外部的貪欲之根,徹底擺脫一切貪欲的束縛,這樣的人被稱作覺察者。

531“厭棄世上一切罪惡,越過地獄之苦,勤奮努力,堅持不懈,這樣的人被稱爲堅定【按照原文和上下文,此處“堅定”應爲“精進”。】者。

532 “根除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束縛,徹底擺脫一切束縛和桎梏,這樣的人被稱作優秀者。

娑毗耶遊方們贊賞世尊的話,歡喜滿懷,興高彩烈,繼續向世尊提問:

533 “一個人怎樣才被稱作有學問者?怎樣才被稱作高貴者?怎樣才被稱作善行者?怎樣才被稱作遊方僧?我問你,世尊啊,請你解答。”

534 世尊說道:“娑毗耶啊!聞聽一切正法,理解世上一切正确和錯誤,駕馭一切,沒有疑惑,獲得解脫,沒有任何煩惱,人們稱這樣的人爲有學問者。

535 “鏟除煩惱和欲望,聰明睿智,不再投胎,擺脫三名想【此處的“名想”原文是“sanna”,通譯爲“想”。“三名想”指色想,嗔想,異想】泥淖,不再進入劫波,人們稱這樣的人爲高貴者。

536“在這世的善行中達到至高目的,通達,一貫懂得正法,沒有任何執着,獲得解脫,沒有仇恨,這樣的人是善行者。

537 “從上面,下面,平面和中間,摒棄帶來痛苦的行爲,理智地生活,滅除虛妄、驕傲、貪欲、忿怒和名色,人們稱這種達到至高目的的人爲遊方僧。”

娑毗耶遊方僧贊賞世尊的話,歡喜滿懷,興高彩烈。他從座位上起身,偏覆左肩,雙手合十,向世尊緻敬,用合适的偈頌當面贊美世尊:

538 “大智者啊!你克服了六十三種依據名想和詞彙概念的沙門觀點,你越過了水流。

539 “你達到盡頭,越過痛苦,你是阿羅漢,三藐三佛陀,我認爲你已滅寂煩惱。你有光輝,有思想,充滿智慧。消滅痛苦的人啊!你使我越過水流。

540 “你知道我的惶惑,你使我越過各種疑問。向你緻敬,牟尼啊!在智慧之路上,你已達到至高目的。你毫無障礙,太陽的親屬啊!你是仁慈者。

541 “你解答了我先前的疑問,明眼者啊!你确實是牟尼,正等覺,完全沒有障礙。

542“你驅除和毀滅一切煩惱;你平靜,自制,堅定,誠實。

543 “你是龍中之龍,大英雄。你說話時,所有的那羅陀和波跋多天神都高興喜歡。

544 “高尚的人啊!向你緻敬!卓越的人啊,向你緻敬!在神界和人界,你無與倫比。

545 “你是佛陀,導師,降服摩羅的牟尼,你斬斷偏執,越過并使人越過生存。

546 “你超越生存因素,鏟除煩惱,你是獅子,無所執着,沒有疑懼和驚恐。

547 “正如美麗的蓮花不沾水,你也不沾善惡,英雄啊!伸出你的雙腳,娑毗耶向導師行禮。”

于是娑毗耶遊方僧以頭觸世尊的雙腳,向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象一個人,喬達摩啊!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隐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着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我當着尊者的面出家,我能受具足戒嗎?”世尊說道:“娑毗耶啊!按照佛教戒律,過去屬于外道的人想要出家,想要受具足戒,必須等候四個月。四個月以後,由思想堅定的諸比丘爲他舉行出家和受戒儀式,使他成爲比丘。在這件事上,我也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别。”娑毗耶說道:“世尊,如果按照佛教戒律,過去屬于外道的人想要出家,想要受具足戒,必須等候四個月。四個月後,由思想堅定的諸比丘爲他舉行出家和受戒儀戒,使他成爲比丘。那麽,我将等候四年。四年以後,由思想堅定的諸比丘爲我舉行出家和受戒儀式,使我成爲比丘。”于是,娑毗耶遊僧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後不久,可尊敬的娑毗耶獨自過隐居生活,凝思靜慮,精進努力,不久,便通過自己的智慧,在這世親證和達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爲此目的,善男子們才正确地離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經滅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該做的事,在這世上再無别事。這樣,可尊敬的娑毗耶成爲又一個阿羅漢。

 

第七章 賽羅經(Sel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帶着大僧團在安古多羅波國遊行乞食,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來到安古多羅波國的名爲阿波那的小鎮。苦行者吉尼耶聽說沙門喬達摩,釋迦族之子離開釋迦族出家。帶着大僧團在安古多羅波國遊行乞食,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來到阿波那鎮,到處傳揚着對喬達摩的稱贊:這位世尊、阿羅漢、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他自己洞察和親證之後,教誨神界,魔界,梵界中的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他教誨的正法在開始、中間、結尾都是美好的,内容充實,意味豐富;他教誨完美純潔的梵行;見到這樣的阿羅漢是幸運的。

于是,苦行者吉尼耶前往世尊那裏,到了那裏,與世尊互緻問候。問候之後,互相寒暄。寒暄之後,他坐在一旁。世尊說法,教誨坐在一旁的苦行者吉尼耶,使他高興喜悅。苦行者吉尼耶聽了世尊說法,受到教誨,高興喜悅,對世尊說道:“請喬達摩您接受我的邀請,明天帶着比丘僧團來吃飯。”世尊聽後,對苦行者吉尼耶說道:“吉尼耶啊!這比丘僧團是龐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你又是忠于婆羅門的。”苦行者吉尼耶第二次對世尊說道:“喬達摩啊!盡管這是個龐大的比丘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我又是忠于婆羅門的,但還是請喬達摩您接受我的邀請,明天帶着比丘僧團來吃飯。”世尊第二次對苦行者吉尼耶說道:“吉尼耶啊!這比丘僧團是龐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你又是忠于婆羅門的。”苦行者吉尼耶第三次對世尊說道:“喬達摩啊!盡管這是個龐大的比丘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我又是忠于婆羅門的,但還是請喬達摩您接受我的邀請,明天帶着比丘僧團來吃飯。”世尊以沉默表示同意。

苦行者吉尼耶知道世尊已經同意,便從座位起身,回到自己的淨修林。到了那裏,他召集朋友、同事、親戚和族人說道:“尊敬的朋友、同事、親戚和族人,請聽我說,沙門喬達摩接受我的邀請,明天帶着比丘僧團來吃飯,你們務必幫忙。”苦行者吉尼耶的朋友、同事、親戚和族人回答道:“好吧,尊者!”于是,有些人挖竈,有些人劈柴,有些人洗器皿,有些人安置水罐,有些人安排座位,而苦行者吉尼耶則親自支圓帳篷。

那時,有位名叫賽羅的婆羅門住在阿波那鎮。他精通三吠陀、尼犍豆、禮儀學、文字學、語音學、曆史傳說、吠陀讀法、語法、順世論和大人相,教三百青年念頌詩。那時,苦行者吉尼耶與賽羅婆羅門關系密切。賽羅婆羅門帶着三百青年徒步遊行,來到吉尼耶苦行者的淨修林。賽羅婆羅門看到苦行者吉尼耶的淨修林中,有些人挖竈,有些人在劈柴,有些人在洗器皿,有些人在安置水罐,有些人在安排座位,而苦行者吉尼耶則親自在支圓帳篷。見此情景,賽羅婆羅門對苦行者吉尼耶說道:“尊敬的吉尼耶是要娶媳婦還是嫁女兒,或是準備舉行大祭,或是摩揭陀國王頻毗沙羅統帥應邀明天率軍光臨?”“賽羅啊!我不是娶媳婦,不是嫁女兒,也不是摩揭陀國王頻毗沙羅統帥應邀明天率軍光臨,但我确實是在準備舉行大祭。沙門喬達摩,釋迦族之子,離開釋迦族出家。帶着大僧團在安古多羅波國遊行乞食,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來到阿波那鎮,到處傳揚着對喬達摩的稱贊:這位世尊、阿羅漢、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他接受了我的邀請,明天帶着比丘僧團來這裏。”“你是說佛陀嗎?吉尼耶!”“我是說佛陀。賽羅!”“你是說佛陀嗎?吉尼耶!”“我是說佛陀。賽羅!”于是,賽羅婆羅門說道:“佛陀這個詞,在這世上是不輕易說的。在我們的頌詩中,有三十二大人相,凡具備這些相記的大人物隻有兩種情況,别無其他。如果他是在家人,則是一位國王,一位轉輪王,一位依法統治的法王,征服四方,國泰民安,擁有七寶。他的七寶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司庫寶、将領寶。他有一千多個兒子。他們是氣概非凡的英雄,能擊潰外敵。他不是靠權杖,不是靠武器,而是靠正法征服和統治大海圍繞的大地。如果他離俗出家,則是一個阿羅漢,三藐三佛陀,排除了塵世的蔽障。吉尼耶啊!世尊喬達摩,這位阿羅漢、三藐三佛陀現在住在哪裏?”苦行者吉尼耶聽後,舉起右臂,對賽羅說道:“賽羅婆羅門啊!他就在那一排青林裏。”于是,賽羅婆羅門帶着三百青年前往世尊那裏。賽羅婆羅門對青年們說道:“你們來吧,輕輕挪步,因爲這些世尊難以接近,就像獨來獨往的獅子。當我與沙門喬達摩談話時,你們不要随意打斷,你們要等到我與世尊談話結束。”

于是,賽羅婆羅門走到世尊那裏。到了那裏,與世尊互相問候。問候之後,互相寒喧。寒暄之後,他坐在一旁。賽羅婆羅門坐在一旁後,在世尊身上尋找三十二大人相。賽羅婆羅門在世尊身上發現了幾乎全部三十二大人相,隻除了兩個。他對這兩個大人相産生猶豫,懷疑,不滿意,沒把握--那是陰藏隐秘和廣長舌頭。于是,世尊心想:“這位賽羅婆羅門看到了我的幾乎全部三十二大人相,隻除了兩個。他對這兩個大人相産生猶豫,懷疑,不滿意,沒把握--那是陰藏隐秘和廣長舌頭。”于是,世尊施展神通,讓賽羅婆羅門看到了陰藏隐秘。然後,世尊伸出舌頭,碰到左右兩耳孔,又碰到上面兩鼻孔,直至用舌頭複蓋整個前額。于是,賽羅婆羅門心想:“沙門喬達摩确實具有完全的三十二大人相,而不是部分的大人相。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佛陀?我聽年邁衰老的婆羅門老師的老師說過,那些阿羅漢,三藐三佛陀受到贊美,會顯示自己。我最好是當着喬達摩的面,用合适的偈頌贊美他。于是,賽羅婆羅門用合适的偈頌當面贊美世尊。

548 “世尊啊!你身軀完美,光彩熠熠,出身高貴,相貌動人,膚色金黃,牙齒潔白,精力旺盛。

549 “高貴出身者的标志,所有的大人相,在你身上一應俱全。

550 “你眼睛清澈,面龐漂亮,身材高大,威儀端莊。在沙門僧團中,像太陽一樣發光。

551 “你這比丘相貌堂堂,膚色如金,具有這樣的絕妙相貌,何必要做沙門呢?

552 “你配做國王,轉輪王,禦者之主,四方征服者,贍部果園之主。

553 “刹帝利和諸侯都歸順你,喬達摩啊!你應該作爲王中之大王、人中之因陀羅、治理王國。”

554 世尊說道:“賽羅啊!我是國王,一位無與倫比的法王,我以法轉輪不倒退。”

555 賽羅婆羅門說道:“喬達摩啊,你說:‘我以法轉動這*輪。’你知道你是正等覺,無與倫比的法王。

556“誰是你的将領、弟子、傳承人?誰将繼續轉動這*輪?”

557 世尊說道:“賽羅啊!我所轉動的這無上*輪,在如來之後,由舍利弗繼續轉動。

558 “應該知道的我都知道,應該具備的我都具備了,應該抛棄的我都抛棄了,所以,我是佛陀,婆羅門啊!

559 “消除對我的懷疑,婆羅門啊!相信我,見到正等覺一向是難得的。

560 “我就是在這世上一向難得出現的正等覺,婆羅門啊!我是無與倫比的醫生。

561 “我是衆生魁首,無與倫比,摩羅大軍的降伏者;我征服了一切敵人,滿懷喜悅,無所畏懼。”

562 “朋友們,聽着!正如這位明眼者所說,他是醫生,大英雄,像森林中的獅子發出吼聲。

563 “見到這樣一位無與倫比的衆生魁首,摩羅大軍的降伏者,誰會不高興呢?即使出身低賤者也是如此。

564 “願意者跟随我,不願意者請離開,我将在這裏當着無上智者的面出家。”

565 “如果您喜歡三藐三佛陀的教誨,我們也将當着無上智者的面出家。”

566 這三百婆羅門雙手合十,請求道:“世尊啊,我們願在你的身邊修習梵行。”

567 世尊說道:“賽羅啊!我精心教誨的梵行是現世的,直接的,對努力修習者來說,出家不會徒勞無益。”

于是,賽羅婆羅門帶着追随者們當着世尊的面出家受戒。而苦行者吉尼耶在夜晚過後,在自己的淨修林中,準備好上等的硬食和軟食,讓人去通知世尊吃飯:“喬達摩啊!到時間了,飯已經準備好了。”于是,在清晨,世尊穿上衣服,帶着缽和袈裟,來到苦行者吉尼耶的淨修林。到了那裏,與比丘僧團一起按位就座。苦行者吉尼耶親自用上等硬食和軟食侍奉以佛陀爲首的比丘僧團,使他們高興滿意。當世尊吃完飯,手從缽上移開時,苦行者吉尼耶拿一個低座,坐在一旁。世尊向坐在一旁的苦行者吉尼耶念了這些偈頌,使他高興:

568 “祭祀中,以火祭爲首;韻律中,以薩維蒂爲首;凡人中,以國王爲首;河流中,以大海爲首。

569 “星宿中,以月亮爲首;發光體中,以太陽爲首;在渴求功德和舉行祭祀的人中,以僧團爲首。”

世尊念了這些偈頌,使吉尼耶苦行者高興後,從座位起身離去,而可尊敬的賽羅帶着追随者們獨自過隐居生活,凝思靜慮,精進努力。不久,便通過自己的智慧,在這世親證和達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爲此目的,善男子們才正确地離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經滅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該做的事,在這世上再無别事。這樣可尊敬的賽羅帶着追随者們成了阿羅漢中的一員。然後,可尊敬的賽羅帶着追随者們前往世尊那裏,到了那裏,他偏覆左肩,雙手合十,向世尊緻敬,用偈頌向世尊說道:

570 “明眼者啊!八天前我們皈依你,世尊啊!第七天夜晚,我們按照你的教誨,調伏了自己。

571 “你是佛陀,你是導師,你是降伏魔羅的牟尼,你斬斷煩惱,越過水流,也使人越過生存。

572 “你超越生存因素,鏟除煩惱,你是獅子,無所執着,沒有疑懼和驚恐。

573 “這三百比丘站在這裏,雙手合十,英雄啊!伸出你的雙腳,讓這些無罪者向導師行觸足禮。”

 

第八章 箭經(Sallasutta.m

574 在這世上,人生無歸屬,不可知,煩惱而短促,充滿痛苦。

575 沒有辦法能使生者免于死;到了老年,便是死亡,這是衆生的規律。

576 正如成熟的果子面臨掉落的危險,出生的人始終面臨死亡的危險。

577 正如陶工制作的陶器,最終總要破碎,人生也是如此。

578 幼者和長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的歸宿都是死亡。

579 當他們在死神控制下,前往另一世界時,父親救護不了兒子,親人救護不了親人。

580 請看,親人嚎啕大哭,眼望着一個人、一個人被帶走,就像牛進屠場。

581 人世就是這樣,受衰老和死亡折磨,所以,智者懂得人世的規則,不再悲傷。

582 你不知道來路和去路,也看不見兩者的盡頭,悲傷也徒然。

583 愚者悲傷,隻能傷害自己。如果悲傷有用,那麽智者也會這樣去做。

584哭泣和憂傷不能使心境平靜,隻會加深痛苦,損害身體。

585 消瘦,憔悴,自己傷害自己,死者并不因此複活,悲傷徒勞無益。

586 爲死者哀號恸哭,會陷入悲傷;擺脫不了悲傷,會陷入更深的痛苦。

587 請看另一些按其業死去的人,他們受死神控制,在這世上戰戰兢兢。

588 人們抱有種種想法,但實際并非如此,死别就是這樣。請看,這是人世的規則。

589 一個人即使活上一百年,甚至更多年,最終也要與親人分離,抛棄這世的生命。

590 因此,聽取阿羅漢的話,排除悲傷,看到一個人死去時,便想:“我不會再見到他了。”

591 正如用水撲滅燃燒的房子,一位堅定、聰明、通達的智者能迅速驅散湧起的悲傷,就像風兒驅散棉絮。

592 一個爲自己謀求幸福的人,應該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傷、欲望和憂愁。

593 拔掉了這箭,便無所執着,心境平靜,超越一切憂傷,無憂無慮,達到解脫。

 

第九章 婆塞特經(Vaase.t.th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願望犁的願望犁叢林。那時,許多著名的、富裕的婆羅門住在願望犁,諸如旃吉婆羅門,達羅佉婆羅門,波佉羅薩帝婆羅門,阇努索尼婆羅門,多提耶婆羅門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富裕的婆羅門。那時,有兩位青年婆塞特和婆羅德婆阇邊走邊談這個問題:“一個人是怎麽成爲婆羅門的?”婆羅德婆阇青年說:“他父母雙方都是好出身,上溯七代血統純潔,在種姓問題上從未降格,無可指摘,這樣他就是一個婆羅門。”而婆塞特青年說:“他具有德行和善行,這樣,他就是一個婆羅門。”婆羅德婆阇青年不能說服婆塞特青年;婆塞特青年也不能說服婆羅德婆阇青年。

于是,婆塞特青年對婆羅德婆阇青年說道:“婆羅德婆阇啊,沙門喬達摩,釋迦族之子,離開釋迦族出家,住在願望犁的願望犁叢林,到處傳揚着對喬達摩的稱贊:這位世尊、阿羅漢、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可敬的婆羅德婆阇啊!讓我們到沙門喬達摩那裏去。到了那裏,我們問沙門喬達摩這問題,他怎麽回答,我們就怎麽接受。”婆羅德婆阇青年對婆塞特青年說道:“就這麽辦吧!”于是,婆塞特和婆羅德婆阇兩位青年前往世尊那裏。到了那裏,與世尊互相問候。問候之後,互相寒喧。寒暄之後,他倆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後,婆塞特青年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594 “我們是公認的三吠陀學者,我是波佉羅薩的弟子,這位青年是達羅佉的弟子。

595 “我們精通三吠陀學者講述的一切;我們是語法學家,精通吠陀讀法,在吟誦方面,與老師不相上下。

596 “喬達摩啊!在種姓問題上,我倆有分歧,婆羅德婆阇說一個人由于出身才成爲婆羅門,而我說由于行爲【kamma,即“業”】。你知道這個問題,明眼者啊!

597 “我倆互相不能說服對方,前來向你請教,因爲你以‘正等覺’聞名。

598 ”正象人們雙手合十,向新月敬禮那樣,在這世上,人們也向喬達摩敬禮。

599“我們請教世上的明眼者喬達摩:一個人成爲婆羅門究竟是靠出身,還是靠行爲?我們不知道,請你告訴我們,讓我們懂得何爲婆羅門。”

600 世尊說道:“婆塞特啊!我将逐一地,如實地向你們解釋生物的出身區分,因爲它們的出身多種多樣。

601 “你們知道草和樹,盡管它們自己不知道,出身形成它們的特征,因爲它們的出身多種多樣。

602 “還有蛆、蛾和螞蟻,出身形成它們的特征,因爲它們的出身多種多樣。

603 “你們知道大大小小四足動物,出身形成它們的特征,因爲它們的出身多種多樣。

604 “你們知道爬行的蛇,出身形成它們的特征,因爲它們的出身多種多樣。

605 “你們知道水中遊動的魚,出身形成它們的特征,因爲它們的出身多種多樣。

606 “你們知道振翅飛行的鳥,出身形成它們的特征,因爲它們的出身多種多樣。

607 “在這些種類的生物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多種多樣。而在人類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并不多種多樣。

608 “不是由于頭發、頭、耳朵、眼睛、嘴、鼻、嘴唇、眉毛,

609 “不是由于頭頸、肩、腹、背、臀、乳房、陰戶、交媾,

610 “不是由于手、腳、手掌、指甲、小腿、大腿、膚色和聲音而形成出身特征,像其他生物那樣。

611 “人類不存在身體上的差異,人類中的區别由名稱表示。

612 “人類中以養牛爲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農民,不是婆羅門。

613 “人類中以手藝爲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手藝人,不是婆羅門。

614 “人類中以經商爲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商人,不是婆羅門。

615 “人類中以侍候他人爲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仆人,不是婆羅門。

616 “人類中以偷盜爲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盜賊,不是婆羅門。

617 “人類中以射箭爲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士兵,不是婆羅門。

618 “人類中以祭祀爲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祭司,不是婆羅門。

619 “人類中以享受村莊和王國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這樣的人是國王,不是婆羅門。

620“我不根據出身或母系出身稱一個人爲婆羅門,他可以稱作‘薄婆底’【意爲“說bho者”。“bho”是婆羅門互相之間的尊稱】,可以富裕有錢,而我稱一無所有、毫無執着的人爲婆羅門。

621 “斬斷一切束縛,無所畏懼,超越執着,獲得解脫,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2 “斬斷束縛人的套索,皮索和繩索,鏟除障礙,達到覺智,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3 “即使無辜,也能忍受責罵、鞭打和囚禁,以忍耐力作爲自己的堅強陣容,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4 “不忿怒,有善行,有德行,不狂妄,自制,此生是最後一生,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5 “就像荷葉上的水珠,針尖上的芥末,他不沾染愛欲,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6 “他懂得在這世滅寂自己的痛苦,卸下重負,獲得解脫,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7 “智慧深邃,聰明,明辨正路和邪路,達到至高目的,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8 “既不與在家人交往,也不與出家人交往,出家遊蕩,沒有欲望,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29 “不對衆生施暴,無論是弱者還是強者;不傷害,也不引起傷害,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0 “在乖違者中,他不乖違;在暴虐者中,他平靜;在執着者中,他不執着;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1 “貪欲、仇恨、驕傲和欺妄都己消除,猶如芥末從針尖上掉落,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2 “說話溫和,有益和真實,不對任何人發脾氣,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3 “在這世上,不拿任何不是給他的東西,無論是長的、短的、大的、小的、還是好的、壞的,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4 “對此世和彼世都不企求,毫無欲望,達到解脫,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5 “毫無執着,通過知識消除疑慮,進入永恒境界,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6 “克服善惡束縛。擺脫憂愁,滌除塵垢,純潔無瑕,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7 “像月亮一樣清澈,明淨,純潔無瑕,滅寂喜悅之情,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8 “越過難以越過的輪回泥潭,越過癡迷,到達彼岸,專心修禅,沒有欲望,沒有疑慮,沒有執着,獲得解脫,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39 “在這世抛棄愛欲,離家成爲出家人,滅寂愛欲的存在,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0 “在這世抛棄貪欲,離家成爲出家人,滅寂貪欲的存在,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1 “摒棄人的束縛,克服神的束縛,擺脫一切束縛,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2 “摒棄歡喜和厭惡,鎮靜自若,排除生存因素,成爲制服一切世界的英雄,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3 “通曉衆生的消亡和再生,無所執着,成爲善逝、佛陀,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4 “神、乾闼婆和人都不知道他的蹤迹;他滅寂煩惱,成爲阿羅漢,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5 “在過去、未來和現在,他一無所有,毫無執着,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6 “他是人中之公牛,賢者,英雄,大仙,勝利者,無欲者,純潔者和覺醒者,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7 “他知道前生情況,目睹天國和地獄,于是滅寂再生,我稱這樣的人爲婆羅門。

648 “在這世上,用作名字和族姓的隻是名稱【naama】,所有各處采用的都是名稱。

649 “無知者的錯誤觀點長期流行;無知者告訴我們:婆羅門由出身決定。

650 “婆羅門不由出身決定,非婆羅門也不由出身決定;婆羅門由行爲決定,非婆羅門也由行爲決定。

651 “農民由行爲決定,手藝人由行爲決定,商人由行爲決定,仆人由行爲決定。

652 “盜賊由行爲決定,士兵由行爲決定,祭司由行爲決定,國王由行爲決定。

653 “智者洞悉因緣,懂得行爲的果報,所以能如實地看待這種行爲。

654 “由于行爲,世界才存在;由于行爲。人類才存在;衆生受行爲束縛,猶如轉動的車輪受車閘束縛。

655 “憑苦行,憑梵行,憑自制,憑柔順,一個人才成爲婆羅門。這才是最好的婆羅門。

656 “他掌握三吠陀,平靜,滅寂再生,婆塞特啊,你要知道,這是智者中的梵天和帝釋天。”

婆塞特和婆羅德婆阇兩位青年聽了之後,對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象一個人,喬達摩啊!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隐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着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請世尊喬達摩接受我們爲優婆塞。從今以後,我們将終生尋求庇護。

 

第十章 拘迦利耶經(Kokaalik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舍衛城給孤獨園逝多林中。那時,有位名叫拘迦利耶的比丘來到世尊喬達摩那裏,到了那裏,向世尊行禮,坐在一旁。坐在一旁之後,拘迦利耶比丘對世尊說道:“世尊啊!舍利弗和目犍連有邪念,他們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聽後,對拘迦利耶比丘說道:“别這麽說,拘迦利耶!别這麽說,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對待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弗和目犍連品行端正。”拘迦利耶比丘第二次對世尊說道:“對我來說,世尊啊,你是虔誠的,可信的,然而舍利弗和目犍連有邪念,他們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第二次拘迦利耶說道:“别這樣說,拘迦利耶!别這樣說,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對待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弗和目犍連品行端正。”拘迦利耶比丘第三次對世尊說道:“對我來說,世尊啊,你是虔誠的,可信的,然而舍利弗和目犍連有邪念,他們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第三次拘迦利耶說道:“别這樣說,拘迦利耶!别這樣說,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對待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弗和目犍連品行端正。”于是,拘迦利耶比丘從座位上起身,向世尊施右巡禮,然後離去。

拘迦利耶比丘回去後不久,周身發出芥末粒般大的膿疱。然後,這些膿疱由芥末粒般變成菜豆般,由菜豆般變成鷹嘴豆般,由鷹嘴豆般變成棗核般,由棗核般變成棗子,由棗子般變成庵磨羅果般,由庵磨羅果般變成未熟的貝羅婆果般,由未熟的貝羅婆羅果般變成比利果般。變成比利果般後,這些膿疱破裂,流出膿和血。拘迦利耶比丘由于這個疾病而死去。拘迦利耶對舍利弗和目犍連懷有惡意,所以死後堕入蓮花地獄。

夜晚逝去時,光輝燦爛的梵天薩漢波提照亮整座逝多林,來到世尊那裏。到了那裏,向世尊行禮,站在一旁。站在一旁之後,梵天薩漢波提對世尊說道:‘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死了。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對舍利弗和目犍連懷有惡意,所以死後堕入蓮花地獄。’梵天薩漢波提說了這話後,向世尊施右巡禮,然後消失。

夜晚逝去後,世尊對衆比丘說道:“衆比丘啊!昨天夜晚逝去的時,光輝燦爛的梵天薩漢波提照亮整座逝多林,來到世尊那裏。到了那裏,向世尊行禮,站在一旁。站在一旁後,梵天薩漢波提對世尊說道:‘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死了。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對舍利弗和目犍連懷有惡意,所以死後堕入蓮花地獄。’梵天薩漢波提這樣對我說的,說了之後,向我施右巡禮消失。有個比丘聽完後,對世尊說道:“世尊啊!一個人在蓮花地獄裏要生活多長時間?”“比丘啊,一個人在蓮花地獄裏生活的時間是漫長的,不是用幾年、幾百年、幾千年或幾十萬年能數清的。”“世尊啊,你能舉個例子嗎?”“能的,比丘啊!”世尊說道:“例如,一輛[情-青+喬]薩羅國大車裝有二十斛芝麻,有個人每過一百年取走一粒芝麻,那麽,比丘啊,用這個辦法,這輛[情-青+喬]薩羅國大車裝有的二十斛芝麻也會取完的,而在水泡地獄裏的時間還沒這麽快,比丘啊!水泡裂地獄的時間是水泡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阿婆婆地獄的時間是水泡裂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阿诃诃地獄的時間是阿婆婆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阿吒吒地獄的時間是阿诃诃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白蓮地獄的時間是阿吒吒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水蓮地獄的時間是白蓮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優缽羅地獄的時間是水蓮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芬陀利地獄的時間是優缽羅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蓮花地獄的時間是芬陀利地獄的二十倍。比丘啊!拘迦利耶比丘對舍利弗和目犍懷有惡意,他堕入了蓮花地獄。”世尊說了這些話。說完後,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657 “出生之人嘴中都長有一把斧,愚者口出惡言,用這把斧劈砍自己。

658 “一個人贊美該受譴責的人,或者譴責該受贊美的人,他以口積惡,因而,得不到幸福。

659 “在賭博中輸掉錢财,甚至輸掉自己在内的一切,這還是小罪,而對善逝們懷有惡意,則是大罪。

660 “心懷惡意,口出惡言,責罵聖人,便堕入地獄,從十萬水泡裂地獄到四十一水泡地獄。

661 “說謊者或抵賴者都堕入地獄;這兩種人死後,在另一世界同樣是行爲卑劣的人。

662 “侵害無辜者、純潔者、無罪者,這惡行回報愚者,猶如逆風抛撒灰末。

663 “沉溺貪欲,謾罵他人,沒有信仰,吝啬,小氣,自私,慣于诽謗。

664 “口出惡言!虛僞者!低賤者!殺生者!有罪者!作惡者!卑劣者!低下者!卑賤者!你在這世上無須多說,你已注定堕入地獄。

665 “作惡者啊!你污辱不幸者,漫罵善人,做了許多惡事,肯定長久地堕入深淵。

666 “因爲任何人的行爲不會消失,它會回來與主人相會,作惡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

667 “他到那裏,受鐵棒捶打,受鐵針穿刺,并得到相應食物,這食物像燒紅的鐵球。

668 “他們說話難聽,不企求庇護,也得不到庇護;他們進入像火葬堆熊熊燃燒的地方,躺在遍地燒紅的木炭上。

669 “他們被罩在網中,受鐵錘敲打;他們陷入濃密的黑暗,這黑暗無邊無沿,像大地的身軀。

670 “他們進入像火葬堆熊熊燃燒的地方,在鐵鍋中長時間受煎熬,像在火葬堆上蹦跳。

671 “作惡者怎樣受煎熬?他在膿和血中受煎熬,他四處亂爬,爬到哪兒沾污哪兒。

672 “作惡者怎樣受煎熬?他在長滿蛆蟲的污水中受煎熬。他無法爬到岸邊,因爲這鐵鍋完整無缺。

673 “他們帶着血肉模糊的肢體進入鋒利的刀葉林地獄,被鈎子勾住舌頭,遭受捶打。

674 “他們進入難以越過的吠多羅尼地獄,那裏充滿鋒利的剃刀,作惡的蠢才做了惡事,堕入這個地獄。

675 “當他們哭叫時,成群兇猛的黑烏鴉啄吃他們,狗、豺、秃鹫、兀鷹和烏鴉撕吃他們。

676 “這裏的生活确實悲慘,作惡者已經看到。因此,在這世上,一個人應該在餘生恪守職責,不要放縱。

677 “智者能數出堕入蓮花地獄一車芝麻的數目;五俱胝的那由陀,再加一百二十個俱胝。

678 “地獄的生活如此悲慘,裏面的時間又如此漫長,因此,純潔,仁慈,品德高尚的人應該始終慎思謹言。”

 

第十一章 那羅迦經(Naalakasutta.m

679 仙人阿私陀在晝間休息時,看到三十位天神身穿潔淨衣,手持妙衣,喜氣洋洋,熱烈地向因陀羅慶賀。

680 看到這些天神興高彩烈,他尊敬地問道:“衆天神爲什麽如此高興,手持妙衣,揮舞不停?

681 “過去與阿修羅遭遇,天神勝利,阿修羅失敗,那時也沒有這樣興奮激動。見到了什麽奇迹,衆天神如此高興?

682 “衆天神歡呼,歌唱,奏樂,手舞足蹈;我問你們這些住在須彌山頂的衆天神,請趕快解除我的疑慮,尊敬的衆天神啊!”

683 “無與倫比的寶中之寶菩薩爲了人間的利益和幸福,降生在藍毗尼城釋迦村,所以,我們非常高興快樂。

684 “他是衆生之最,人中之傑,人中之公牛,人中之魁首,他将在名爲‘仙人’的林中轉動*輪,像威武的獸王獅子發出吼聲。”

685 聞聽此言,他迅即降臨人間,來到淨飯王宮中,坐下後,對釋迦族說道:“王子在哪裏?我想看看他。”

686 于是,釋迦族讓這位名叫阿私陀的仙人觀看王子,這王子相貌出色,猶如高明的金匠鍛造的金子,閃閃發光。

687見到王子像火焰一樣明亮,像空中行走的月亮一樣皎潔,像秋天沖破烏雲的太陽一樣燦爛,他滿懷喜悅,十分高興。

688 衆天神在空中張着一頂有無數支的千輪華蓋,金柄拂上下擺動;但看不見那些手持華蓋和拂的衆天神。

689 這位束有發髻、名爲根诃希利的仙人看到王子像金首飾放在淺紅色的毯子上,頭上高懸白色的華蓋,他感到高興愉快。

690 他精通相術和頌詩,急切地接過釋迦族之公牛,滿懷喜悅地說道:“這是人中之魁首,至高無上。”

691 然後,他想起自己即将去世,便神情沮喪,落下眼淚。釋迦族看到仙人哭泣,便問道:“是否王子有不祥之兆?”

692 看到釋迦族黯然神傷,仙人說道:“我不認爲王子會有不幸,他也沒有不祥之兆。他不是平庸之輩,你們盡管放心。

693 “這位王子将達到最高智慧,看到最高純潔,轉動*輪,憐憫衆生;他的梵行将傳揚四方。

694 “而我在這世剩下的壽命不長了,在此期間就會死去,不能聽取這位舉世無雙者的正法了,因此,我傷心,難過,痛苦。”

695 他使釋迦族感到極大快樂。然後,他離開王宮,過梵行生活。他憐憫自己的外甥。勉勵他追随那位舉世無雙者的正法:

696 “當你聽到别人說起‘佛陀’,或者聽說‘他達到最高智慧、遵行正法之路。’那麽,你就去那裏求教,與世尊一起過梵行生活。” 

697 他心懷善意,看到未來的最高純潔,在他的教誨下,那羅迦積了大量功德,控制感官,等待着勝利者。

698 聽說“傑出的勝利者轉動*輪”,他愉快地前去拜見仙人中之公牛,向這位優秀的牟尼求教最高智慧,阿私陀的教誨得到實現。

------------序詩結束-------

699 “阿私陀的話已經如實證明,喬達摩啊!你通曉一切事物,我們要問你問題。

700 “我已出家,渴望過比丘生活,牟尼啊!我問你,請告訴我最高智慧的狀況。”

701 世尊說道:“我将爲你講述這難以達到、難以獲得的智慧。現在,我将告訴你,你要集中精力,專心緻志。

702 “在村莊裏,無論受辱罵,還是受贊揚,都應該一視同仁;要克制心中的忿怒,不驕傲,平靜地生活。

703 “各種事情出現,好像木柴上的火焰,讓誘惑牟尼的那些婦女不要誘惑他。

704 “厭棄交媾,摒棄各種愛欲,對一切生物,無論是弱者還是強者,既不幹擾,也不溺愛。

705 “我跟他們一樣,他們跟我一樣;對自己和别人一視同仁,既不傷害,也不引起傷害。

706 “明眼者應該摒棄普通人執着的願望和貪欲,邁步越過這個地獄。

707 “他應該空腹,節食,無欲望,不貪婪;他不渴求欲望,成爲無欲望者,甯靜幸福。

708 “牟尼應該遊行乞食後,回到林邊;走到樹根旁坐下。

709 “他應該專心修禅,在林邊得到快樂;他應該在樹根旁入禅,自得其樂。

710 “他應該在夜晚逝去後,前往村邊;他不應該喜歡受到召請,也不應該喜歡從村裏送來食物。

711 “牟尼來到村莊後,從容地挨家遊行乞食;乞食時,沉默不語,不說不得體的話。

712 “‘我得到,說聲好;我不得到,也說聲好’。他對兩者一視同仁,回到樹根旁。

713 “他手持缽盂遊行;他不是啞巴,但象啞巴;他不應該嫌棄微薄的施舍,不應該輕視施舍者。

714 “各種各樣途徑已由沙門闡明:它們不通向彼岸兩次,也不被認爲一次。【本偈原譯者認爲意義不明,隻能勉強由字面譯出。其原文爲“Uccaavacaa(。。0390)hi patipadaa, samanena pakaasitaa; napaara.m diguna.m yanti, nayida.m ekaguna.mmuta.m/”;而這段文字的注釋是“7189。 Alattha.m yadidanti imissaa pana gaathaayaayamattho: gaama.mpindaaya pavittho appamattakepi kisminciladdhe “alattha.m ya.m ida.msaadhuuticintetvaa aladdhe “naalattha.m kusalantitampi “sundaranti cintetvaaubhayeneva laabhaalaabhena sotaadii nibbikaaro hutvaa rukkha.mvupanivattatiyathaapi puriso phalagavesii rukkha.mupagamma phala.m laddhaapi aladdhaapiananuniito appatihatomajjhattoyeva hutvaa gacchati, eva.m kula.m upagammalaabha.m laddhaapialaddhaapi majjhattova hutvaa gacchatiiti/ Sa pattapaanii ti gaathaauttaanatthaava/”。Thannissaro比丘的英譯本關于此偈的解釋是:“According to the Commentary, thehigh and low practices taught by the Buddha are, respectively, the practicemode of pleasant practice and quickintuition, and the practicemode of painful practice and slow intuition(seeAN IV162; The Wings to Awakening, passage84)。 These modes of practice don't go twice to the furthershore in the sense that each of the four paths -- to streamentry, oncereturning, nonreturning, and arahantship -- abandons whatever defilements it is capable of abandoning once and forall。 There is no need to repeat the path。 Unbindingis not attained only once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touched as the result of eachof the four paths。” 現一并給出,以待賢者指點。】

715 “比丘截斷水流,摒棄各種責任【指各種與佛法不相應的世人所執着的所謂“責任”。】,無所執着,無所痛苦。”

716 世尊說道:“我将告訴你智慧:讓他像刀刃一樣;他應該用舌頭頂着上颚,控制口腹。

717 “他應該心地坦然,不左思右想,無污垢,不執着,恪守梵行。

718 “應該學會沙門奉行的獨居生活,獨居就是智慧,獨自生活會得到快樂。

719 “聽了智者,修禅者,摒棄愛欲者的話後,你将照亮十方;而作爲我的信徒應該更加虔誠和謙恭。

720 “你們憑坑裏和溝裏的水,可以知道這一點:溪水流動嘩嘩作響,海水流動靜默無聲。

721 “空虛發聲,滿盈靜默,愚者猶如半瓶水,智者猶如滿池水。

722 “沙門講述很多富有意義的話;他知道正法,教誨正法;他知道很多,講述很多。

723 “他知道,但控制自己;他知道,但不說很多;這樣的牟尼配有智慧,這樣的牟尼獲得智慧。

 

第十二章 二重觀經(Dvayataanupassanaasutta.m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精舍。那時,在圓月十五齋戒日的夜晚,世尊露天而坐,比丘僧團圍坐一旁。世尊環視沉默無言的比丘僧團,對他們說道:”衆比丘啊!這些正法有益,高尚,導緻解脫,達到最高智慧。如果人們問:‘爲什麽學習這些有益、高尚、導緻解脫、達到最高智慧的正法?’衆比丘啊!應該回答道:‘爲了正确理解二重觀法。’‘你說說哪二重?’‘這是痛苦【dukkha】,這是痛苦的産生,這是第一重觀;這是痛苦的滅寂,這是滅寂痛苦的道路,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指阿羅漢果】;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指不回到欲界的阿那含果】,”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24 “那些人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痛苦的産生,不知道怎麽完全徹底滅寂痛苦,也不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這段文字叙述的是“四聖谛”】

725 “他們沒有達到思想的解脫和智慧的解脫,不可能達到終極,隻能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726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産生,知道怎麽完全徹底滅寂痛苦,也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

727 “他們達到思想的解脫和智慧的解脫,有可能達到終極,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upadhi,導緻輪回和結生的因素】,這是第一重觀;滅寂生存因素,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28 “在這世上,痛苦形形色色,痛苦産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由于無知,愚者執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看清痛苦産生的根源,不執着生存因素。”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無知【avijja,“無明”】,這是第一重觀;滅寂無知,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29 “那些人一再進入生死輪回,從這種存在到那種存在,這便是無知的狀況。

730 “因爲無知是最大的愚癡,所以,長久輪回轉。而那些有知識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行【sankhaar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諸行,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31 “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行,滅寂諸行,痛苦就不再産生。

732 “知道諸行産生痛苦這種危險,平息諸行,滅除諸想,真正理解這一點,痛苦也就消除。

733 “學問淵博,有正确的觀點和知識,這樣的智者超越摩羅的束縛,不再走向再生。”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識【vinnaan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諸識,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34 “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識,滅寂諸識,痛苦就不再産生。

735 “知道諸識産生痛苦這種危險,平息諸識,比丘便沒有欲望,達到徹底平靜。”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觸【phass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諸觸,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36 “受諸觸控制,追逐生存水流,進入歧路,這樣的人無法消除束縛。

737 “理解諸觸,樂于平息諸觸,這樣的人洞悉諸觸,沒有欲望,達到徹底平靜。”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受【vedan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諸受,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38 “任何快樂或痛苦,以及不痛苦或不快樂,都從内部和外部被感受。

739 “知道這是痛苦,一再接觸虛妄之物和毀滅之物,目睹一切消失,便厭惡諸受。比丘滅寂諸受,毫無欲望,達到徹底平靜。”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貪愛【tanh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貪愛,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40 “與貪受作伴的人一再轉生,從這種存在到那種存在,不能超越輪回。

741 “知道貪愛産生痛苦這種危險,比丘摒棄貪愛,不執着,有思想,四處遊蕩。”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攝取【upaadaan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攝取,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42 “生存的根源是攝取;生存者走向痛苦;有生就有死,這是痛苦的原因。

743 “因此,智者具有正确的知識,滅寂攝取;他知道滅寂生存,不走向再生。”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發起【aarambh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發起,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44 “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發起,滅寂發起,痛苦就不再産生。

745 “知道發起産生痛苦這種危險,摒棄一切發起,由于沒有發起而獲得解脫。

746 “斬斷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靜,越過生的輪回,這樣的比丘不走向再生”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食【aahaar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諸食,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47 “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諸食,滅寂諸食,痛苦就不再産生。

748“知道諸食産生痛苦這種危險,理解諸食,不依賴諸食。

749 “正确地知道健康在于滅寂煩惱,比丘聰明睿智,深思熟慮,恪守正法,不歸屬任何範疇。”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躁動【injita】,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躁動,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0 “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躁動,滅寂躁動,痛苦就不再産生。

751 “知道躁動産生痛苦這種危險,比丘摒棄躁動,遏制諸行,不貪求,不攝取,有思想,四處遊蕩。”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有所依賴【nissita】的人躁動,這是第一重觀;無所依賴的人不躁動,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2 “無所依賴的人不躁動,有所依賴的人攝取這種存在或那種存在,不能超越輪回。

753 “知道這種危險,知道依賴之物中的大恐懼,比丘不依賴,不攝取,有思想,四處遊蕩。”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無色比有色更平靜,這是第一重觀;滅寂比無色更平靜,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4 “一些衆生有色,一些衆生無色,他們不懂得滅寂,必定走向再生。

755 “知道色,堅定地站在無色中,在滅寂中獲得解脫,這樣的人抛棄死亡。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這是真實,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認爲這是虛妄,這是第一重觀;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這是虛妄,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認爲這是真實,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6 “請看人界和神界把無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認爲這是真實。

757 “因爲他們認爲這樣那樣,實際并非如此;因爲這對于他是虛妄的,虛妄的事物變化無常。

758 “聖人真正懂得涅槃不虛妄,他們洞悉真實,沒有欲望,達到徹底平靜。”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确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麽樣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是快樂的,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認爲是痛苦的,這是第一重觀;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是痛苦的,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認爲是快樂的,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緻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着,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着,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9 “據說,隻要色、聲、味、香和觸這一切東西存在,它們便是可愛的,迷人的,令人渴望。

760 “神界和人界都認爲這些東西是快樂,而當這些東西消失時,便認爲是痛苦。

761 “聖人把滅寂身體的存在看作快樂,這與世俗的看法相反。

762 “别人認爲快樂,聖人認爲痛苦;别人認爲痛苦,聖人認爲快樂。請看,這事難以理解,愚者感到困惑。【在第6次緬甸結集本中,此偈被分成767768兩偈。】

763 “有遮蔽便陰暗,看不見便黑暗;聖人無遮蔽,看得見便光明。那些無知的愚者不知道正法近在身邊。

764 “爲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進入摩羅的領域,這樣的人不能徹底理解正法。

765 “除了聖人,誰能徹底理解這種境界?徹底理解這種境界,擺脫煩惱,便達到涅槃。”

  世尊說了這些。衆比丘滿懷喜悅,對世尊說的話感到滿意,通過這樣的解說,六十比丘的思想無所執着,擺脫煩惱。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南傳小部·經集·第三品·大品

打印 | 关闭
<<上一篇:吉祥经
>>下一篇:《佛遗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