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艺术 >> 其他
佛教艺术
【佛教美文】雪 西 湖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2-02 13:38 点击 1143 次


小径升堂新筑沙,退朝无事还私衙。
谁移雪岭入我屋,老眼白日疑昏花。
此时谁扫林下白,急欲往煮禅房茶。
西湖寻僧天欲雪,倏过野店仍山家。
        西湖的雪天似乎越来越少了。
        陈村说过:“下雪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想必老天也变得浮躁,不耐烦将水一一做成雪。他说,雪有什么好,不是还要变成水吗?然而,我想
念下雪的日子。”陈村这段话并不是针对西湖说的,但是,真说到了心里。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我曾对来杭州旅游的战友说过,雪湖不如夜湖,但夜湖可常得见,雪湖却越发显得
弥足珍贵了.
      物以稀为贵。西湖地处江南,每年雪期非常短促,大雪更是难以见到,因而就格外稀奇。是吗?不尽然吧。雪天的西湖,是何等的杳渺幽深
、简练空寂、意蕴悠远…… 
        西湖又开始下雪了。眯起眼朝空中望去,雪花朵朵纷纷扬扬飘洒而来。被寒气一激,顿觉神清气爽。 
        西湖曾经是经常下雪的。《武林旧事》等多次提到明远楼赏雪、绘幅楼赏雪、南湖赏雪、瀛峦胜处赏雪等。雪西湖中,有堆雪狮,装雪山的
;有以雪煎茶,以会亲朋的;也有骑马去湖边,看湖山雪景的。 
      西湖边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西湖雪下了一场又一场,画家画惯了北方的雪景,雪中群峰、江川、绝壁、深壑,北方的大山大水给人感觉凝
重而沉寂。但是,雪西湖分明不是这样的。南宋画家刘松年的那个雪景永远留了下来:只见雪拥空山,古松劲立,深闭的庭户中,小小一人倚门送客
。雪径这边,客人骑驴张伞,踏雪过桥而去……润墨绘就,浅浅设色,雪山的白是实的,雪水的白用淡墨染过,似乎是透明的。整个画面云烟盘郁,
微茫空灵,无以名状。浓墨与留白、冷色与暖色、热闹与清静,除了诗的意境外,更有了一种佛学意义上的明净。画家要进入到很深的内心世界,才
能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表达出来。雪西湖,竟可以隽秀若此。
        那一年,西湖也是下了场大雪。大雪后湖面上杳无人影,连鸟儿也难觅踪迹。如雾凇般的寒气中,天空、云层、湖水连成一片,上下皆白,
分不出彼此。茫茫无边的雪西湖上,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踏着厚雪走在北山路,路两侧梧桐梢上的雪簌簌而下,感觉自己像个影子似的,也
要融入这空蒙雪景里了。 
        夜晚、冬天、风雨三时的西湖,虽然备受冷落,但其实别有意趣。世人多知欣赏西湖的晴光潋滟、柳花绰约,真正懂得西湖之性情的人,才
能领略到西湖的别样意趣。  
      孤山的梅林里都是雪,几乎没有路。但踏雪寻梅的意趣也正在这里。梅树一丛一丛银装素裹,梅花一片一片与飞雪同妍,一个洁白的世界,
一个迥异于常日的世界。更有那梅花的清香。一阵一阵牵引着嗅觉,清冽而芳甘,仿佛来自尘世之外。
      西湖下雪了!踏雪寻梅,乃一大乐事。好想在梅树丛中,设一茶桌,泡上一壶好茶,热气沸腾。一开盖,雪瓣与梅瓣,纷沓跌入,好一杯香
雪茶!这雪这茶这香,在梦里曾不止一次反复出现。每次醒来,都曾使我在远离西湖的异乡黑夜里双目濡湿……
        走过柳浪闻莺的石桥时,只见天与雪、雪与水都融为一体了,四周安静得只能听见雪落的声音。这是西湖吗?印象的西湖,游人画船挤挤挨
挨,红男绿女,箫鼓声、歌唱声、欢笑声不绝于耳。现在,尘世的一切喧嚣浮躁,都被皑皑大雪抹去了,揩净了,过滤了,只剩白茫茫一片,没有色
彩,没有声音,静谧空灵到无以言语……
        曹雪芹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大凡痴者,其中必有真味。
        人生无常,要时时动用一切感观去抓住外面的声音、色彩、味道,征服这个征服那个,一直想一直要,变得很贪婪。人成了“要”的奴仆,
就会越来越不快乐。眼前的雪西湖,似乎是在静观自在。经过繁华的幻灭,当外在的追逐徐徐退去,心才能真正安静下来。才能万物静观皆自得。放
下我执,才能开始内心反省。
        临雪观照,蓦然心惊。莫名涌上一种感动,默契与神遇,一一寄于笔端。
        缓可免悔。静可制动;退可远祸。舍可安心。静定生慧。(来源于灵隐寺 文卿)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佛教美文】雪 西 湖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