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艺术 >> 其他
佛教艺术
西湖香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3-19 08:06 点击 1082 次

       梅花开,西湖春天也就来了,飞来峰下天竺路上熙熙攘攘的香客穿梭如织。一炷心香,一念虔诚。

       天竺僧人慧理印度老家天竺灵鹫山是仙灵隐居之地,一峰携黑白两猿相随至武林山,峰之南成了“天竺”,峰之北成了“灵隐”。

         天竺、灵隐两侧,峰峦嵯峨、古树参天,山骨玲珑、老藤攀岩,一派仙灵隐象。慧理飞来峰前依次建了灵隐、灵顺、灵鹫、灵峰、灵山五寺,沿着飞来峰迂回错落有致,于此,西湖香的青烟就袅袅升起来了,最初只有灵隐寺一直香火炽盛。灵山寺即现在下天竺的法镜寺,几经兴废,香火也终能绵延。灵顺、灵鹫、灵峰寺,或废或更,已不再兴旺。

        吴越国王钱弘俶在上天竺开路建起了“观音看经院”后,天竺逐渐形成上、中、下三座寺院的格局,被称为三天竺。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上天竺的住持是辨才,东坡常去上天竺祈雨、祈晴、祈雪,与辩才大师品茗论诗,妙语阐佛。  三天竺香火日盛。众山环拱,烟云缥缈,时闻钟声,恍然天宫。

       明张岱出身世代官宦,锦衣玉食,他写的《西湖香市》,前极旖旎,后极萧条,犹如写自身,意冷情浓,心凉笔热。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00多年前明朝西湖的热闹繁华啊,让人眼花,但心不乱,人人都知道,来西湖是做什么的,心头念念不忘的是袅袅清香。

         老底子西湖,北有保俶塔,塔下有昭庆寺,南有雷峰塔,塔下有净慈寺,南北相对峙守着西湖。东南佛国,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那另一半的勾留呢?一定还是西湖香氛。

       在春天的西湖香客中,还有来自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乡间的蚕娘。大多穿着靛蓝土布衣裳,包着各色头巾,背着黄色香袋,带着粽子、炒米粉等干粮,一村村一乡乡几十人上百人结队而行,挪着金莲三寸,如约而来。“烧了三年杭州香,来世投个好爷娘。” 四乡八里左涌右至的蚕娘们多在钱塘门乘船,渡过西湖到达茅家埠。泊船临岸西望,天竺山双峰峭立,形同“天门”,灵隐就在眼前了。
      
       在茅家埠吃了素斋,沿上香古道直奔天竺、灵隐。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就是沿着洪春桥经九里松,到了灵隐步行去上香,后来便有了“上香古道”的说法。道中间铺着一米多宽的青石板,年复一年被香客踩得锃亮。路有通利桥,桥心的“龙门石”上刻有宝相花图案。“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而灵隐寺在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一千三百间僧房。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西湖香,灵隐新飞来,月隐桂子黄胜金,冬去梅落粉似腮,能不忆江南?(来源于灵隐寺 文卿)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西湖香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