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文】如染香人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5-01 07:46
点击
1176
次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柱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因念佛能庄严行者,念佛者染佛之功德,其功德盈满身心,犹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故以此喻之。
身染尘香,如入香光之室,渐见明了,渐觉清净。纵使不能断尽尘劳惑业,亲证如来实相果觉,通身含养,功德智慧,庄严熏照,亦觉尘劳惑业,渐渐减少,渐渐淡薄,智慧光明,渐渐通达,渐渐圆融。
佛家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 《华严经》、《楞严经》等。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香与人的智慧、德性有千丝万缕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据经载,释迦牟尼佛于说法之时,浑身会散出妙香,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喻证道者的心德。《戒德香经》所记,佛陀对弟子阿难讲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无上之香普熏十方畅达无碍,《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讲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阐述修持者若能专诚地忆念佛性,则能受到佛的加持与接引。
佛家还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在楞严法会上,香严童子叙述自身得悟的因缘,就是以闻香入手。“于居处静堂养晦自修,看见比丘们烧沈水香,香气寂然,入于鼻中。观察这个香气,并非本来就有,也不是本来就空;不是存在烟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时无所执着,来时无所从来。由此心竟顿销,发明无漏,证得阿罗汉果位。现在佛陀问我达到圆通所用的法门,如我所证悟者,以香的庄严为最胜。” 极乐世界中,就有一个“香积净土”,即“香积世界”、“众香国”。其处之佛为“香积如来”。
《礼佛仪式》记载:“礼敬赞德,先须至于香台,端身息虑,思念圣德,目睹尊容,双膝着地,手擎香炉,而举偈言: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闻香普熏证寂灭”。《华严经》记载:“以善根回向、供养诸佛,以无量香盖,无量香幢,无量香幡,无量香宫殿,无量香光,无量香焰,无量香住处,无量香佛世界,无量香须弥山王,无量香海,无量香河,无量香树,无量香衣,无量香莲华”……“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众香庄严以为供养”。香不仅是婆娑世界的供品,天人也用香来供佛。好香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到正定,证得自性如来。好香可以培扶身心根性向正与善。好香如正气,时时亲近多闻,潜移默化的熏陶大为受益。所以,香是修道的助缘。
佛教中无处不“香”。僧人打坐以烧一炷香的时间为准,谓之“坐香”; 围着佛像“绕佛”,既是礼佛也是以“经行”作修持,谓之“行香”,跑步绕佛,则谓之“跑香”,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谓之“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谓之“清规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谓之“巡香香板”; 若修持者犯了错,还有罚去“跪香”;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引蝶恋花,香馨远致。一炉沉香,妙用无穷。摄心念佛,乃至究竟。香,在无声无息中灵动心智,有形无形间调息开窍、养和身心,香,可悠然自得于书房,可缥缈自在于庙宇,可闭观默照于静室,可温婉自兴于席间。心随香远。香喻性德,光喻智慧,染喻修德。(来源于灵隐寺)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佛教美文】如染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