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有限,法界无边。能够把佛教圣地反映在国家名片上,至少对于这些胜境来说,政府和民众都已经高度认可和引以为荣。——纯道题记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国邮政先后发行四套邮票,反映四大佛教名山的悠久历史和恢弘建筑,能够出现在邮票上的寺院和景色,是朝拜四大名山时的必到之处。如果自驾游或跟随旅行社到了四大名山,却错过了这些寺院和景点,就不能算圆满,必须重新再去一次才能不留遗憾。
1、1984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峨眉风光》特种邮票,全套6枚,图案分别为:峨眉山麓报国寺(邮票面值4分)、绿荫笼罩雷音寺(8分)、古木耸立洪椿坪(8分)、朝霞初照洗象池(10分)、云托雾漫卧云庵(20分)和金顶宝光浮云海(80分)。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邮票由许彦博设计:其一是首次以54×40mm的大票幅发行祖国风光;其二是第一次将名山寺院搬上了风光邮票,为后来的佛教名山邮票树立典型;其三是第一次采用钢笔水彩画法设计,雕刻版印制。
1-1、报国寺。原名“会宗堂”,是峨眉山的门户,被称为峨眉山第一景。报国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明末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一年,经闻达禅师重建,康熙帝敕名报国寺,清嘉庆和光绪年间两次扩建。寺内巨型瓷佛、大铜钟,刻有4700余尊佛像和华严经的14层“华严铜塔”是报国寺“三宝”。
1-2、雷音寺。位于峨眉山玉女峰下解脱坡,明嘉靖年间由无暇太师所建,原名为“观音堂”,曾改名为“雷音寺”和“解脱奄”。相传入山至此可解脱尘世烦恼,出山到此可解脱人生险阻。清光绪十年改建后,又改名为“雷音寺”。寺面积约1700平方米,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
1-3、洪樁坪。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千佛禅院,现存殿宇为清乾隆四十七年所建。寺外有3株洪椿古树,每当炎夏清晨,常有霏霏细雨向庭院洒落,令人感到清爽,人称“洪椿晓雨”。寺前的数株椿树,传说是春秋时代所植,故有“撑天不老”之誉。历经风刀霜剑,椿树仍旧根深叶茂,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1-4、洗象池。位于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由行能禅师改建为寺。乾隆初年,月正和尚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寺内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
1-5、卧云庵。位于海拔3065米绝顶之处的摄身岩畔,白云上涌,寺如卧云,故名。卧云庵始建于唐代,明嘉靖时由性天和尚重建,因风高雪重,以锡瓦覆盖屋顶,因其坐落在波涛云海的“银色世界”之上,故又称“银顶”。清康熙初年,可闻和尚再建,后又遭两次火灾,清代重建则用铁瓦作盖。
1-6、金顶。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精华之所在。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年间改为光相寺,明洪武年间由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瓦、铜瓦两殿为明代别传和尚创建。金顶金殿是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万历皇帝朱栩钩题名“永明华藏寺”。
2、1995年10月9日,中国邮政发行《九华胜境》特种邮票,全套6枚,图案分别为:天台晨曦(邮票面值10分)、百岁禅宫(20分)、肉身宝殿(20分)、祗园夕照(50分)、大鹏听经(50分)和凤凰古松(290分)。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有99峰,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称。九华山境内有80余座建筑各异的古刹梵宇,依山就势,攀岩附壁地散落在苍松翠竹之中。《九华胜境》设计者:朱曙征,影写雕刻胶印。
2-1、天台晨曦。九华胜景在天台,地藏寺即坐落于此。从九华街上天台,约七八公里山路,沿路的岩石,奇形怪状。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使人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2-2、百岁禅宫。高居于插宵峰顶,始建于明代,原名摘星庵。布局依山就势,层层登高,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明万历年间,无暇和尚到此禅修,110岁圆寂,人称“百岁公”。无暇肉身3年不腐,被寺僧装金供奉;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敕封为“应身菩萨”,并扩建庙宇。
2-3、肉身宝殿。唐贞元十年,金乔觉趺跏示寂,顿时山鸣谷损,群鸟哀鸣,地出火光。众徒将其身置函中三年后开视,但见“颜面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遂在地出火光处建一石塔供奉,嗣后扩建殿宇。明万历年间重修塔殿,并赐额“护国寺肉身宝殿”,殿内正中为汉白玉塔基,塔内是地藏王肉身。
2-4、祗园夕照。祗园寺本名祗树庵,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化城寺东面的东岩山麓,由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殿、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9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为九华山上最大寺庙建筑群。清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年间扩建。
2-5、大鹏听经。俗称“老鹰扒壁”石。在天台峰西拜经寺后,一巨石伏贴于悬崖之上,高20余米,酷似一巨大的苍鹰贴挂于绝壁,从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鹰头、鹰嘴、紧收的双翅、微闭的眼睛。此石下面是古拜经台,传说地藏在此诵经,大鹏飞来聆听而感化为石。
2-6、凤凰古松。位于中闵园回龙桥畔,3米高处枝干分成3股,中间枝干曲形向上,如凤凰翘首;一股微曲平缓下伸,似凤尾下摆;一股斜伸微翘,分两翼、似彩凤展翅。相传为南北朝时期的神僧怀渡所植,已有1400年树龄,因其古老美丽,赢得许多诗客画家青睐,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将它誉为“天下第一松”。
3、1997年7月26日,中国邮政发行《五台古刹》特种邮票,全套6枚,分别表现了五台山最有代表性的胜境:台怀镇寺庙群(邮票面值40分)、南禅寺大殿(50分)、佛光寺东大殿(50分)、显通寺铜殿(150分)、菩萨顶(150分)和镇海寺(200分)。2009年6月26日,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中国申报的五台山项目通过了会议审议,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套邮票由阎炳武、杨文清设计,胶板印刷。邮票采用自然色调,六枚邮票和谐统一,给人以清幽深远的感觉。
3-1、台怀镇。是五台山现存寺庙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万佛阁等17处寺庙建筑。这些古建筑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中国古代砖石建筑的杰出成就。台怀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塔院寺大白塔,塔身通高56.3米,气势雄伟,刚劲挺拔,被称为五台山的标志。
3-2、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寺院大殿重建60年后,遇唐武宗“会昌灭法”,国内禅寺大多被毁,南禅寺幸免于难,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经5级以上地震8次,幸未被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木结构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南禅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佛光寺。依地势建造,高低叠置,层次分明,三峰怀抱,气势雄伟,在隋、唐两代时就是五台山的名寺。寺院主殿东大殿内有一个佛坛,上有佛、菩萨等塑像35尊。塑像形体丰满,端庄大方,虽经后人装修彩绘,但唐塑风格未失。1937年,佛光寺大殿被梁思成发现后,被他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3-4、显通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北魏孝文帝时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重修。显通寺铜殿青铜鎏金,高5米多,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20年),内铸佛像近万尊,故又称万佛殿。万佛殿殿身和谐,铸造精湛,建造时用铜5万公斤。1982年,国务院公布显通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菩萨顶。坐落在五台山灵鹫峰顶上,其琉璃瓦色彩艳丽,是五台山台怀镇一带颇为醒目的寺庙建筑。相传菩萨顶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明永乐年间改建,曾被称为大文殊寺,后有藏传佛教僧人住持,始改今名。清康熙、乾隆皇帝曾朝台至菩萨顶,御书碑文至今尚存。
4-0、1999年6月3日,中国邮政发行《普陀秀色》特种邮票,全套6枚,图案分别为:普济寺(邮票面值30分)、南天门(60分)、百步沙(60分)、盘陀石(80分)、梵音洞(80分)和法雨寺(280分)。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全山建有三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普陀秀色》设计者:范杨。
4-1、普济寺。俗称前寺,为全山供奉观世音菩萨主剎,寺内殿宇间古木参天,宝鼎蒙湮,沿中轴线依次筑有御碑殿、天王殿、大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灵鷲楼。住殿两旁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菩萨配殿。大圆通宝殿是全寺之主殿,初建于宋嘉定七年,明万歷、清康熙年间经两次重建,1987年重修。
4-2、南天门。与建于龙湾岗巔高达33米的普陀山标志性建筑“南海观音铜立像”隔海相望,是一座天然的石门,孤悬海边,潮落始通,俗称“杨梅跳”,后建环龙桥将其与岛连接起来。南天门同短姑圣跡、海岸牌坊一沙相连,集海、沙、蓬、石四大奇景于一体,风景十分优美,宛如海上仙境。
4-3、百步沙。位于普济寺以东的海滩,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200余米。与朝阳洞北的千步沙相对应,故名百步沙,又称塔前沙。百步沙沙质纯凈、滩形优美。百步沙前,海域辽阔,海滩宽广而平坦,海水湖蓝,海洋与陆地在这里和谐交接,是海水浴的绝佳去所。
4-4、盘陀石。位于西天景区内,为普陀山石中之圣。下石曰盘,上石曰陀,两石相累,故称“盘陀石”。“盘陀石”三字系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题书。盘陀石上丰下锐,有推之欲动、撼之欲坠之感。巨石危悬,碧海为依;山风徐至,松涛顿起;海浪吟和,此起彼伏,好似众人齐诵,又如菩萨法音宣流。
4-5、梵音洞。历来为普陀山的重要景观,位于青鼓垒东端,与潮音洞南北相对,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两壁陡峭下劈如门,高70米,峭壁危峻,称梵音洞。梵音洞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4-6、法雨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建筑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邮票上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