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何谓一心不乱?(学佛释疑<一>第27集)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1-22 13:07 点击 890 次

正源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要探讨的问题是:何谓一心不乱?

  “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的完成一项艰钜的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著不同的想法,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专一的意思;相反词则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等。像如果有人对两方面的事物都惦记著,放不下心,就说他一心挂两头。另外我们常听到老一辈的人用台语来说年轻人“心无定性”,也是一样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意思;进一步说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专注一事、心无杂念,不思虑、不攀缘其他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

  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心。

  像在《华严经》当中,普贤菩萨说了一首偈,这首偈的开头就这样讲,说:“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九)普贤菩萨要大家抛弃一切心中犹疑的垢染,一心专注地听祂开示诸佛如来圆满六度及十度波罗蜜多,解脱一切烦恼尘垢,成就真实不虚妄的法道。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 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 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子开示,说:【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鉢,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像这样子在日常作务中摄心正戒、精进道业的一心,这是属于“事一心”。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

  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著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

  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的世间的慧。由此可知,事一心中是可以让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难怪前面我们所引的《长阿含经》里面,世尊要告诫弟子们,要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来精进道业。这样虽然还只是事一心,还不是理一心,却已经有了殊胜的功德。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

  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 阿弥陀佛名号,能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著原有的贪欲执著,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著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够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有一心不乱的功夫;那么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以这样一心不乱的持名念佛功夫,来对治,不让原来贪欲执著的那个习气现起。这就是古德所说的:“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定。”那就能够跟随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会违背所发求生净土的誓愿,随业往生到三恶道,或又再生到人间来。这就是持名念佛事一心的殊胜功德。

  一心不乱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另外还有理持,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例如,世尊在《华手经》卷十当中,这样的开示:

  【菩萨……随其所闻诸佛名字在何世界,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缘现前。菩萨善修习此念佛缘故,观诸世界尽皆作佛;常善修习是观力故,便能了达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是名得一相三昧门。……于是佛缘,系念不散,不离是缘,是名三昧门。……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佛说华手经》卷十)

  这意思是说,菩萨如果能够常常的修习,不论是他所听闻的诸佛名字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的清净庄严,都以诸佛及佛世界皆现在前,现前所缘的一切无非是佛、是佛世界;这样的观照忆念诸佛及佛世界的法门,有了这样的观照力,能于所缘念的佛及佛世界系念不散,不离是缘;那就能够了然地通达,一切诸缘皆唯是现在佛缘,所见一切法无不平等平等,这就称为一相三昧。

  另外,例如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这样子开示,祂说:【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从真如心如来藏来说这理一心。

  念佛法门的理一心,就是成就了体究念佛,亲见诸佛本源,就是见法身佛。例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说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必定见佛指的是此生必定能见佛,若是来生修到这样理一心的境界,那就是“当来”必定见佛。因为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不是持佛名号来念佛,不是观想佛身来念佛,而是以心忆心想的方式来念佛;既然没有佛的名字、形像,那其实就是无相念佛,念的就是没有形像的法身佛。所以这个见佛是见自性佛,是见自性弥陀,见诸佛的法身,见一切众生的法身,而不是感应所见的化身佛。因为一念慧相应,亲见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这样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理体,所以称为理一心。

  这样子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大家了解。在《六祖坛经》当中,记载了曾有一位僧人,举了当时一位卧轮禅师的他的所诵的偈,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位卧轮禅师修的是“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这是离念、无念的事一心。可是六祖惠能大师听了,就知道这位卧轮禅师还没有明心开悟,便告诉僧人,如果依卧轮禅师所诵的去修行,必定更加系缚,难以明心证真。当时六祖还开示了一首偈,六祖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显然并未安住于事一心中,但却不妨他“菩提作么长”,证得理一心。可见,悟时虽然还没有得到事一心,但也不妨悟得理一心。所以,如果说主张“未得事一心而悟的都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那不就等于说六祖大师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了吗?

  其实,理一心乃是真如心第八识阿赖耶识祂一向所住的境界,那事一心呢,则是意识修定所得的境界;两种境界不同,境界所依的心识根本不是同一个;如果想要将事一心的意识,修行转变成理一心的真如,那必定是缘木求鱼,永不可得。

  或许有的观众还是有疑惑,我们不妨再举《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经文中来加以印证:【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经文中 文殊师利菩萨问什么叫作一行三昧,世尊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这里的一行三味与我们前面所引的《华手经》当中所说的“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于是佛缘,系念不散,不离是缘”,“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以及我们前面另外所引的马鸣菩萨所说的《大乘起信论》当中,“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样同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可是,在这里 世尊特别开示,若想要入一行三昧,应当先听闻熏习般若波罗蜜的真实义,并且要如说修学,然后才能够入一行三昧。那就表示说,这里所说的一行三味,它是以般若智慧为前导的,而不是一般的禅定。然而依这样的理一心的一行三昧,行者却可以在“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这样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时候,进而能够“随佛方所,端身正向”,然后在持名念佛念念相续之下,就在这一念之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除了见过去诸佛及现在诸佛之外,同时也见到了未来诸佛,所见的当然必定是尚未成佛的自己,以及眼前一切众生的自性法身——自性弥陀。这时候就知道,恒河沙数诸佛及与一切众生法界,皆同一相,无有差别。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里亲见自性弥陀他所依凭的一行三昧,是要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才能够进入法界一相、系缘法界的一行三昧的理一心里面,也才能够在随后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功夫成就后,福德因缘具足之下,亲见自性弥陀。

  所以我们说,一心不乱是心志专一、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又称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为大家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何谓一心不乱?(学佛释疑<一>第27集)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