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十九界因七尘合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
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说名为根。譬如眼根,包括眼球、视网膜、视神经和大脑及这些生理构造的功能。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含义都一样,包括有关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摄受的对象,主要是外境。意根摄受的对象,主要是内境。这内境包括因外境而起的心理变化和生理活动引起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有潜意识引发生起的景象,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有欢迎或抗拒等意志。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客观事物在自心中反映出来的印象,说名为尘。意根所摄受的内境,是潜意识引发的影像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以及欢迎或抗拒等意志。如果一个修行人面对内境,不依境攀缘,不生妄想,不动情绪,这些内境都不会成为这个修行人的法尘。如果你摄受了,动了情绪,起了妄想,这些内境便成了你心中的法尘。六尘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自心中的反映。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五识是感性认识,意识是理性认识,是人们心识生灭的枢纽。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这十八界已把人们心识的生灭现象包括无遗,人们一切认识活动,都跳不出这十八界的范畴。不可能再有十九界和第七尘。根本不会有第十九界与第七尘相合的东西。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流通分立名付嘱护法
十方菩萨无不从此成佛。
十善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二
戒掉十恶,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便是十善业。
十类众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章
《金刚经》说九类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本经卷十四说十二类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里说十类众生,应明白众生相离数相,要分成多少类都可以,都无非随机方便说法而已,归于世间数论。如果把非有色、非无色合称非色非非色,把非有想、非无想合称非想非非想,便成十类,亦未尝不可。
十力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如来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所以说名十力。一、知是处非处。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知人可度不可度。二、知过去、现在、未来善、恶无记三种业及顺受现等三报,知所度有障、无障。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五、知种种欲乐,令舍不净增净。六、知诸乘贪、嗔、痴等种种性欲,知即时、异时,谁可度不可度。七、知一切道至处。八、知宿住。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也。十、知自解脱无疑,亦知众生漏尽涅槃。
十力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
大乘十自在力 : 深心力,增上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菩提力、转*轮力。
七趣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
趣,意为趋向。六道又名六趣,六道加上仙道,名为七趣。仙道未入天道,只是从人道开出的别趣。
七财宝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第三十五章
信、戒、闻、舍、慧、惭、愧。
七金山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
须弥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名忉利天,在四王天与忉利天之间,是七金山,遍山奇珍异宝。过得七金山,才能登忉利天。山中七宝,诸经所说大同小异。《般若经》说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产于天竺的玉石)、玛瑙、琥珀、珊瑚。
七觉分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四章
正确简择,日见精进,心生喜悦,身心轻安,不失正念,摄心入定,一切善念恶念、善法恶法悉皆舍离。
七宝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依法出生分第八
诸经所说七宝,大同小异。《般若经》说的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七净花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第三十五章
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道非道知见净、行知见净、断知见净。
七识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三章之一
六种了别识加第七末那识,合称七识。
七识住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第三十四章
据俱舍论说:契经中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识住。
一分天者,谓欲界天,及初禅天中除劫初起时的梵王外的其余所有天众。
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劫初起的梵众天,是第二识住。
梵众天言,举初显后,总摄初禅三天,
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是第三识住。
应知具摄第二禅天。
经部师解说:有余契经释彼天中有想异义。谓极光净有天新生,未善了知世间成坏,彼见下地火焰洞然,见已便生惊怖厌离。勿彼火焰烧尽梵宫,令彼皆空,侵我处?彼极光净有旧生天,已善了知世间成坏。便慰喻彼惊怖天言,净仙,净仙,勿怖,勿怖。昔彼火焰烧尽梵宫,令其皆空,即于彼灭。彼于火焰有来、不来想及怖、不怖想,故名想异。
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识住。
唯有乐想。
下三无色(指四无色定的前三定处),名别如经,即三识住。是名为七识住。
八无间狱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六章
本经所施设的地狱等级,最高级是阿鼻地狱,遍受无间苦,永劫不得解脱。其次是八无间狱,仍是受无间苦。作杀盗淫三业,入十八地狱。十八地狱一分为二成三十六,再一分为三成一百零八。名数多的,受罪较轻。
八十随形好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菩萨行品第十一第四十四章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一:云何八十随好?谓诸佛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是为第一。诸佛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诸佛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诸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是为第四。诸佛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诸佛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诸佛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是为第七。诸佛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诸佛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若牛王,是为第九。诸佛行步进止仪雅,譬如鹅王,是为第十。诸佛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诸佛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是第十二。诸佛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是第十三。诸佛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是第十四。诸佛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是第十五。诸佛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是第十六。诸佛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诸佛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着,是第十八。诸佛身支安定敦重、常不掉动,圆满无坏,是第十九。诸佛身相犹若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是第二十。诸佛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是二十一。诸佛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是二十二。诸佛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诸佛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诸佛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是二十五。诸佛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是二十六。诸佛手文深长明直,润泽无断,是二十七。诸佛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是二十八。诸佛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是二十九。诸佛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是第三十。诸佛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是三十一。诸佛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是三十二。诸佛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是三十三。诸佛诸齿方整鲜白,是三十四。诸佛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是三十五。诸佛目净青白分明,是三十六。诸佛眼相修广,譬如青莲华叶,甚可爱乐,是三十七。诸佛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诸佛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是三十九。诸佛双眉绮靡顺次,绀瑠璃色,是第四十。诸佛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是四十一。诸佛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是四十二。诸佛两耳绮丽齐平,离诸过失,是四十三。诸佛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是四十四。诸佛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诸佛身分上下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是四十六。诸佛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诸佛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是四十八。诸佛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是四十九。诸佛首发坚固不断,永无 落,是第五十。诸佛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是五十一。诸佛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是五十二。诸佛身体长大端直,是五十三。诸佛众窍清净圆好,是五十四。诸佛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是五十五。诸佛身相众所乐观,常无厌足,是五十六。诸佛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是五十七。诸佛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有向无背,是五十八。诸佛面貌光泽熈怡,远离嚬蹙青赤等过,是五十九。诸佛身支清净无垢,常无臭秽,是第六十。诸佛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诸佛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是六十二。诸佛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天盖,是六十三。诸佛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是六十四。诸佛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是六十五。诸佛顶相无能见者,是六十六。诸佛手足指约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是六十七。诸佛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是六十八。诸佛自持不待他侍,身无倾动,亦不逶迤,是六十九。诸佛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是第七十。诸佛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是七十一。诸佛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是七十二。诸佛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是七十三。诸佛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是七十四。诸佛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是七十五。诸佛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是七十六。诸佛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是七十七。诸佛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诸佛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是七十九。诸佛手足及胸臆前皆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是第八十。是名诸佛八十随好。
八万微细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二十九章
即八万细行。三千威仪配身三口四七支,而成二万一千。复约四分烦恼,则为八万四千。四分烦恼指与末那识常俱的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言八万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
八邪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二修行学佛,必须学好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当的营生)、正精进,正念,正定。与此相反,便是八邪,即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八种识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一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思量)识、藏识。前六识专管分别,是刹那间生、刹那间灭的了别识;第七识梵音为末那,汉译为意,专管恒审思量;第八识梵音阿赖耶,有执藏的功能,故名藏识。
八圣道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四章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当的营生),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难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四章
地狱、饿鬼、畜生、无佛处、长寿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难得见佛的事处。
人法无我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
先要弄清楚佛中所说的“我”是什么意思。《大涅槃经?哀叹品》说:“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能主宰)、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人我”的意思是,自己的躯体(色身)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法我”的意思是,所有的法(识身)都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
声闻乘破除了“人我”,立“人无我”观,但未破除“法我”;缘觉乘破除了“人我”,立“人无我”观,还破了一分无明,但也未破除“法我”;大乘修菩萨行,才能破除“法我”,确立“法无我”观。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也无我。《金刚经》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明白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法(包括佛陀说过的所有的法)都无我。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之般若文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