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六祖坛经白话解(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8-21 09:21 点击 639 次


[经文]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时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虛的真如法性。悟得这个的是般若法;修持这个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当体即与佛平等无异。
  
  [净慧和尚解说]
  
  多么容易!只要你一念修行,自身就跟佛无二无别。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天天就没有一念修行吗?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呢?这是因为,你的一念,仅仅是一念而已,你的那一念还未做到“一念万年”。一念万年,就是要把这一念觉悟不间断地延续下去。把这一念延续下去了,你就不是一个迷人,而是一个开了悟的人。一念悟仅仅是一刹那间的事,过了就没有了,所以他尽管也是佛,但是仅仅是一刹那间的佛。不是一个真正从凡夫的生灭中解脱出来的佛。
  
  大家可能又要问:“嗯?佛那么容易?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吗?怎么一念就成佛了呢?”佛,有因位上的佛,有果地上的佛。悟了之后,虽然在见地上与佛一样,但是在事上还是要继续修。为什么呢?因为福德还不圆满,所以要“三祗修福德,百劫种相好”。释迦牟尼佛是果地上的佛。
  
  “一念悟自身等佛”,指的是因地中的佛。佛早就说过:“大地众生都是佛”。都是佛?都是因中的佛,因位上的佛,不是果位上的佛。果位上的佛,是在悟后起修的过程中逐步圆满起来的。
  
  迷人只是口念,这叫口是心非。修行的人要口念心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所谓言行一致,就是把学到的道理逐步地、一点一滴地落实到我们的言行当中。
  
  六祖处处强调行,而且这个行不是一般的行,而是要“念念行”,所谓“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的这个法就是般若大法,能够照法修行就是般若大行。不修就是凡夫,一念修行就自身等佛。
  
  [经文]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陀。前念执着于境界,就是烦恼;后念不攀缘境界,就是菩提。
  
  [净慧和尚解说]
  
  这里还是强调着境与离境。如果说凡夫本来不是佛的话,修也修不成。凡夫都有佛性,凡夫修行能够成佛。所以说凡夫即佛。菩提是由烦恼转化而来的,菩提没有离开烦恼,离开了烦恼就没有菩提,菩提就是对烦恼的觉悟。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在理路上就不会含糊,在修行上就不会心外求法,就不会在日用运为之外去寻找一个奥妙的东西。
  
  有一句话:“佛不度众生”。本来说佛就是普度众生,怎么又说佛不度众生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不能够代替我们修行,不能代替我们成佛。这叫“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佛只是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念念去行。念念修行,烦恼就是菩提,凡夫就是佛。如果你不行,佛还是佛,凡夫还是凡夫;菩提还是菩提,烦恼还是烦恼。
  
  [经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⑵为戒定慧。
  
  【注】
  
  ⑴ 尘劳 五蕴十八界派生出八万四千对人的心念干扰的因素,这些因素,叫做尘劳。不被尘劳遮蔽的心性,叫做真如性。
  
  ⑵  三毒 修行人最忌的是贪、嗔、痴,这叫三毒。必须戒贪、戒嗔、戒痴,戒掉这三毒,自心才得清净。自心清净,般若智就显出来了。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出生。大家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嗔、痴三毒,成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净慧和尚解说]
  
  这里是总结般若的重要性、尊贵性。般若本身无住,也无往无来,般若无相,有相即非般若。无什么相呢?无住的相,无往来的相,无一切相,也不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这就是般若的体性。
  
  那么,该如何运用般若呢?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⑵为戒定慧。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我们有没有色受想行识?有。哪个是色?我们的身体就是色。色受想行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从我们的身体来讲,就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属于内色。眼根看见的那个叫做外色,外色又叫外尘。五根,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精神作用。
  
  受,就是感受。一事当前,一色当前,一物当前,你都有个感受。感受分为三种:打你一拳,苦受;给你点好东西,你喜欢,乐受;不好不坏的东西,不会引起你特别的兴趣也不会引起你特别的反感,那也是一种受,叫做舍受,中庸的。苦受、乐受、舍受,完全根据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而有这三种不同的表态。
  
  想,有感受以后就会想,想了,还有思维活动。那就是行。识呢,就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或者说,进一步的了解和判断,这就是识。
  
  所以,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组成的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
  
  一切烦恼和五蕴分不开。五根对五尘,产生种种不同的感受、种种不同的构想、种种不同的思维、种种不同的判断。判断的结果是什么呢?若不是三毒,就是戒定慧。但是对一个迷失的人来讲,以三毒为主。所以我们要用大智慧——即是大般若——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烦恼是隐蔽的东西,尘劳则是显现于外的烦恼行为,也就是业。光有烦恼而没有行动,还不是尘劳;烦恼有了行动,那就是尘劳,就是业。烦恼是心理活动,属于惑;业是言行的活动,这就是尘劳。
  
  如果你时刻都用大智慧打破、堪破、照破五蕴烦恼,你就定能成佛。这也就是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解脱了,就成佛了,就变三毒成戒定慧了。
  
  [经文]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如果沒有尘劳覆盖,般若智慧便能时常现起,念念不离菩提自性。悟得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执着,不起诳妄颠倒,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慧来观照事物,对一切诸法不执着也不舍离,这就是见性成佛。
  
  [净慧和尚解说]
  
  般若之用,因人而异。并不是固定的,贪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贪;嗔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嗔;愚痴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愚痴;……八万四千烦恼,都可以用大智慧来对治。所以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常现于前呢?就是被烦恼尘劳覆盖住了。如果我们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尘劳就会逐步地被淡化。智慧就会显现出来。能够悟般若大法的人,就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无念就是不念人我是非,无忆就是不去怀念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无着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染着。能不起诳妄,就能够在六尘上做到无念无忆无着。
  
  一个人要对客观世界有所了解,一定要根尘识三者互相发生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客观环境、对于种种事物的接触,就是根尘识。听经学法,就是要用,念念用得上有用才有佛法,不用就没有佛法了。经本上是不是佛法呢?不是。经本上就是纸和字嘛,文字的组合而已。法要和人结合起来,能用起来、动起来,那才是法。经本上的法是死法,行动中的法才是活法。
  
  我并不是说经书不重要。经书很重要,把经书的道理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言行更重要。什么是佛教?是由佛的言教和信受奉行的人加在一起才是佛教。
  
  无念无忆无着,实际上都是反复强调六根六识在六尘当中不要去追念,不要去回忆,不要去执着,不要去贪,不要去妄想,要对境无心。对境无心是什么呢?就是根尘接触的时候,你的心不起分别,五蕴中的“受”不起作用,那就是修行。三受没有了,平平凡凡的。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是根尘接触的时候,你的“受”不贪,不取,也不厌恶。要不贪不嗔,不取不舍,那才是见性成佛道。
  
  [经文]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⑴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注】
  
  ⑴ 三昧 三昧是梵文音译,意译正觉,又译正受,是修禅的一种玄妙境界,是在排除了一切妄觉妄受的清净心状态下,用般若智慧观照而获得的正觉正受。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如果想要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须修持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见到自性。大家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经文里面已经很清楚地予以赞叹,不能一一细说。这法门是最上乘的教法,专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说。
  
  [净慧和尚解说]
  
  怎样才能进入般若呢?一定要诵持《金刚经》。师父为什么要你们每天诵《金刚经》?就是要你们进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就是要修般若行。这里的“甚深法界”和我们的“真如佛性”,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名称不同而已。
  
  一般地讲,法界就是指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分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就是地狱、鬼、畜生。十法界就是生命发展的十个走向、十个类别。现在我们这个生命是以人道为中心,也还有九个走向,有九个不同的方向可以发展。你可以向三恶道发展,也可以向三善道发展,也可以向四圣发展。
  
  甚深法界是什么呢?就是每一个法界中生命的本源,亦即真如佛性。每一个法界都具备真如佛性,这就叫做甚深法界。因为一般人了解不到,信不及,所以叫甚深法界。同时,它又是言思所不能及、不可思议,所以叫甚深法界。不可想象、说不出来,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用生命去体会!要想进入甚深法界,必须修般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正定是八正道之一。这个三昧不是一般的正定,而是般若三昧。
  
  为什么不直接说般若正定,而要说般若三昧呢?因为“正定”这两个字,不能完全表达般若的境界,只有用“三昧”这个词,才能把甚深般若、甚深法界不可思议的境界表达出来。修般若行,也就是修般若三昧。
  
  般若如大火聚,能够烧毁一切烦恼,故名为金刚般若。般若智慧照破了烦恼,所以即得见性。
  

  《金刚经》里面,对于持诵此经的功德,赞叹得非常明确,也非常多。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为上上根人说。这个法门要破一切,又要立一切。把一切无名烦恼都破掉,把一切功德佛事都立起来。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佛经原文之般若文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六祖坛经白话解(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