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白话解(定慧品第四之三 禅中三无)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9-02 08:32
点击
756
次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三 禅中三无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星云大师译文]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正教本来沒有顿渐的分別,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顿然契悟。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沒有差別了。因此,立有“顿渐”的假名。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何谓顿渐利钝?
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所说法,本无顿渐,但因众生根机有利钝,因此佛陀不得不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用以观机逗教,普度众生。
所谓“顿”,就是沒有时间、沒有过程,是一种突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电光,是在剎那之间立刻转迷为悟的顿超法门。
所谓“渐”,就是逐渐、逐渐的,是有次序性、有连续性,如同时钟从一分、五分、十分,渐次往前行,这就叫做渐修。
所谓“顿根”,就是根机很利,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渐根”则是根性比较缓慢、迟钝,他是慢慢地、按部就班地修行,直到觉悟。
其实,六祖惠能大师说过: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法”就是禅,禅的本身沒有顿或渐,因为众生修学、觉悟的过程有长短,因此才有利钝之分。
我们在真理里修行,无论是利根或钝根,即使开悟后仍然要证,仍然要修。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理上顿悟以后,还要在事上精修。世上沒有一个人能够立刻长大、成熟。因此,不管顿也好,渐也好,都是需要时间累积,一旦功行圆成,自然水到渠成。
[补注]
佛法没有顿、渐之分。根的利、钝与人有关系。还未悟的时候,慢慢的来,一点一点往前走。修的时候慢慢的修,悟的时候是一刹那的。当时一悟,哎!变了。这也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杂念慢慢少少少……没有了。静了,出来了。那一刹那质变的时候,就是顿的。你说顿也好,说渐也好,都是从不同角度的方便说法而已。
[经文]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⑴为宗,无相⑵为体,无住⑶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注】
⑴ 无念 排除主观意识对真如自性的屏蔽。无邪念,无妄念,不是断绝心念,而是要用般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这是无念的真实含义。
⑵ 无相 面对在禅中见到的种种虚幻景象(法相),知道这些都是稍纵即逝的假象,不把它当真。不管它如何变幻,都不把它看作一回事。这是无相的真实含义。
⑶ 无住 既知所有法相都是虚幻的假象,自心不着境生情,不想它是怎么来的,不问它会怎么去,更不要想它是祸是福,而要像《金刚经》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自心中涌起的往事,无论是好事、坏事,无论是亲人、冤家,都不留半点牵挂。能做到这样,就是无住。无所住,离一切相,才是清净心,才有可能生般若智。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自从上代祖师以来,首先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相,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谓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着于念;所谓无住,就是我们的本来自性。
[补注]
无念是什么意思?要知心念,又要离开心念。有念头,不要琢磨它。无相的“相”,指各种形象,包括概念。要观形相,又要离开形相。要离开它,不要着于它,这就叫无相。无住是人的本性。为什么说无住是人的本性?我们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总是停不住。它是生生不灭的。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
[经文]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星云大师译文]
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有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一概视为虛空幻相,不会想到报复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寻思过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能断绝,就叫作系缚。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着,这样就沒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补注]
对世间的善恶美丑、冤家亲人、言语冲撞、欺诳斗争等等,都能看空这一切,想得开,放得下,不计较利益得失。每起一念,不追忆前境,一过了就不留心上,这就是‘无住’。如果对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住,就没有束缚了。这就是‘无住’为本。
[经文]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离于一切相,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补注]
于一切境上不染,能离开一切相,心就清净了。在任何相上,不要着这个具体的事物,不着于这个相,就是无相。
[经文]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远离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
但是,如执着于什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还要到別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的错误。
学道的人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罢了,却又再误导他人;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毀谤佛经。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
[补注]
在这个境上,你不让它染着你,就称为无念。比如上大街上去,有的时候,你对街上的某些事物不注意,它那儿也是个境,可是它就没染着你,你的脑子里没打上烙印。既然没打上烙印,你就没染上它。它是有这个事,但你可以没这个念头。
据说武则天崇信佛法,为了看看人的这个心性,可不可以不注意旁边的事。当心专注到一个地方时,是不是对周围的事情可以不管。找了些判了死刑的人,给一盘水端着,不能洒了,洒了就砍头,不洒就赦免。又找了好多舞女,都裸体在那儿跳舞。让犯人端着水走过去。端过去后,问洒了的人怎么洒了?说看了旁边的人。就被砍了头。问没洒的看见旁边有什么?说不知道。他把全部精力都贯注到这盘水上了。周围的花花世界,他都不知道,也都不管。这就说明,外面的环境,你不去注意它,它就染不了你,你就不会起念头,就称为无念。
从自己内心世界里,从那儿离开这个境去。不要在具体方法上生念头。
无念又不是都不想,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不是这样。如果说百物不思,断绝心念,心念一绝,就死了。这是绝大的错误。
学道的人要好好想一下,若不用智慧思量,不识佛法真意,自己犯错误,只是误自己一人;如果又劝别人跟你错下去,则害了别人,也谤了佛经。所以要立‘无念’为宗。
[经文]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勞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禍福,这就是尘勞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
[经文]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什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什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別相,无一切妄见尘勞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沒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
[补注]
无念如何解释呢?无念本来是一个词,六祖把它拆开来讲。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他这么问,下面就答了:
无,离开二相,离开有、无二边,离开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离开如此等等各种事情。念呢?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生起的念,不是从眼耳鼻舌所能生起的念。真如有其本性,如果没有真如,眼耳色声等,立即都坏了。六祖把这个无念解得非常妙,太漂亮了,太准确了。的的确确无念就是这个样子。自性虚灵的状态,念头的真如本性,不是口念,而是用心体会。体会那个真如本性,叫做无念。
[经文]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著万境而能恆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別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何谓能善分別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所谓“善分別”,就是以般若智慧如实认识、了解诸法实相,还其本来面目,而非妄想分別,更非被虛假蒙蔽所做的错误认识。“善分別”就如明镜照人,不论高、矮、胖、瘦,长、短、方、圆,镜子总是不假分別的如「实」呈现。“善分別”又如日月之光,不论高山深谷,它总是不假拣择的无私遍照。
在世间上,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智慧、思想、技术,达到专家、行家的水準,对于专业领域的问題有独到的见解,这也可以叫做“善分別”。修道的人证悟真理,用真理来看世间,就是善分別。所以,能够契合真理,能够证悟真实,这就叫做善分別。
《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善分別”主要就是让我们安住在“第一义”不动心。
怎样在第一义而不动心呢?第一、不为财动;第二、不为情动;第三、不为名动;第四、不为谤动;第五、不为苦动;第六、不为难动;第七、不为利动;第八、不为气动。尽管世界上好好坏坏。只要我不动心,一切就沒事了。所以,要紧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的禅定之中,过着禅者的生活,这才是最安乐的生活。
[补注]
真如自性起念之时,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但真如自性的念,不受六根觉闻觉知的幻境干扰,不被沾染。真性常自在,自心如如不动。
自己内在的那个精神境界,从里面起念,念着那个真如。经常这么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干事,见闻觉知就染不着了,你同时还是自在的。里面守着清净的自性,外面还能干需要干的事,你就自由自在了。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佛经原文之般若文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六祖坛经白话解(定慧品第四之三 禅中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