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六祖坛经白话解(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二))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9-04 08:20 点击 660 次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何名坐禅(二)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如何不着心?
  
  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着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着呢?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
  
  要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坐。要不依心: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着。不依三界:打坐时,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取。
  
  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所谓“一心开二门”。
  
  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
  
  心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因为,心有分別,心有妄念,心有爱嗔。我们要把妄心转为真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首偈语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另有一首偈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着心,你一着心,那就是分別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着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经文]
  
  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星云大师译文]
  
  虛妄沒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着,就是虛妄。净原本也沒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这样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补注]
  
  本来清净的自性里面是没有形象的,你要立了个“净”的形象,也是妄象。若说看净是功夫,却把自己本性障住了,拿这个净把你捆住了。老是追净追净,把原来那个真净丢了,又多了一层障道的因缘。这就是着心着净的过错。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妄固缚人,净如何缚人呢?
  
  禅宗三祖僧灿大师的《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別心来处理人事,用爱嗔的念头来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坏之心、善恶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拣择、分別里,还有种种的比较、计较。
  
  所谓“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并无特別深奧之处,只要我们能舍离分別心,把是非、善恶的观念去除,当下自能洞然明白。
  
  然而“不分別」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沒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別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別对待。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有无,如果你执着它,就会成为障道因缘,因此学佛修行,有了烦恼、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执着于求证真如涅槃,这也是一种病态。因为烦恼虛妄固然可以束缚我们,清净涅槃一样能够成为障碍。正如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能绑我们;又如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也能遮蔽天空。
  
  因此,《金刚经》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況非法?”因此,学佛修行,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
  
  过去,禅师们的修行,所谓“任性逍遙,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別无圣解”。意思就是不必过份计较是非善恶,因为“法无善恶,善恶是法”。法在于人说,所谓“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正如一个善于用药的医生,砒霜、毒药都能够治病。因此,学佛修行,若能勘破、放下、自在,是则妄固然不能缚人,净也缚你不得!
  
  [经文]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
  
  [补注]
  
  修不动行的人,在世间上,看见别人有过患,都以平常心对待之,就是自性不动。
  
  [经文]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着于心或执者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如何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
  
  人,往往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別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別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別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順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況即使沒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得失,自然就看不到別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別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1.平等心, 2.慈悲心, 3.广大心,4.空无心, 5.般若心,6.感恩心,7.助道心,8.惜福心。
  

  总之,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参禅,禅不一定要坐着参,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禅,能沟通人际、物我的关系,禅能把我们帶入到一种满足、安乐、平等的世界里,禅是帮助我们证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们有了禅,自然就不会见到別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佛经原文之般若文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六祖坛经白话解(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二))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