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白话解(忏悔品第六之一 自性五分法身香)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9-06 05:29
点击
823
次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一 自性五分法身香
[经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⑴,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⑵,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注】
⑴ 胡跪 天竺僧人以右膝着地的跪礼。
⑵ 自性五分法身香 指修炼成就五个方面的功德。修行五分法身,依次为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五个层次。按顿法,这五者不分次第,共处于自性法身之中。香,是美好意境(功德)的代词。
[星云大师译文]
那个时候,惠能大师看到广州、韶州以及四方的学者、庶民都云集到山中来听佛法,于是登上法座,告诉大众说:来,各位善知识!有关修行成佛的大事,必须要从自性的觉悟中做起。在任何时候,念念都能清净自心,修正自己的身行;见到自己的法身、佛性,自己救度,自己持戒,这样才算不虛来此曹溪一回。
大家既然都是远道而来,能够共同在此聚会,都是大家有缘。现在请各位就地胡跪,我要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着再传授“无相忏悔”。
大众依言,各自胡跪。
[经文]
师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⑴,直至菩提,真性不易⑵,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注】
⑴ 无我无人 即前边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⑵ 真性不易 易,指改变。在远离前述四种有为相的境界中,始终不离自性,用智慧观照,便是真性不易。
[星云大师译文]
惠能大师说:
第一是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沒有过失、罪恶,沒有嫉贤妒能的心理,沒有悭贪嗔忿的念头,沒有劫掠杀害的意图,这就叫作戒香。
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恶境相的时候,自心不会散乱,这就叫作定香。
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心沒有障,时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恶业,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着所作的善行。尊敬长上,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这就叫作慧香。
第四是解脫香,就是心不攀缘外境,不去思量分別善恶,身心自在,无所挂,这就叫作解脫香。
第五是解脫知见香,就是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死守空寂,而应多方参学,听经闻法,以认识自心,通达佛法义理;待人要谦虛和善,不妄自分別人我,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这就叫作解脫知见香。
善知识!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来薰修自心,千万不能离心而向外寻求。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一.如何认识自性佛?
平常我们都是从表相来认识所谓的“佛”,例如看到一尊佛像,就说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药师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我们所认识的都是外面的佛。学佛修行,要紧的是认识自己的“自性佛”。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佛,但是你能认识自己是佛吗?
过去,有信徒问禅师:如何是佛?
禅师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怕你不相信。
信徒说:不!禅师!我是诚恳地来向您问道的,您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喔!你相信,那你刚才问什么?
如何是佛?
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佛性人人本具,但因凡夫众生不敢直下承担自己是佛,所以只能是凡夫。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请黄檗禅师到他家里去为佛像开光,黄檗禅师就对他说: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开光呢?
所以,禅,要我们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认识自性,自己就是佛。
如何是自己的自性佛呢?有一次,六祖大师集合大众,他说:有一样东西,无名无字,无背无面,无头无尾,请问你们大家,这是个什么东西啊?
与会大众都说不出是什么,这时座下弟子神会挺身而出,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神会回答以后,六祖大师就呵斥他说:跟你们讲,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偏要替他安个名字,叫做本源,称做佛性。将来如果你有办法的话,也只是个以佛法作知解会的人,不是大彻大悟的禅师。
自性是什么?那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过,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的时候,他曾发出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讲到自性佛,我们的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你成佛了,佛界里并沒有多增加一个,因为本来大家都是佛;你成佛了,凡夫里也沒有减少一个,因为佛性在凡不减。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所以参禅悟道,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佛性。
什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在佛教里,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随所见,分別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沒有东西,那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的告诉四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这是说明我们的自性就像一颗摩尼宝珠,每个人来看,所看到的顏色都不同。其实这个宝珠的顏色只有一种,是个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种种的分別。好像我们的法性,本来是一个,可是由于我们迷惑了,不能认识我们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別。
六祖惠能大师要为大众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谓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1.戒香:
所谓戒香,就是要每一个佛弟子在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称为戒香。
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制生活。经云:“戒住则法住。”在佛教里,依在家与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视婆塞、优婆夷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以及沙弥、沙弥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其中,五戒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语、不飲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无量的功德利益。
五戒虽然分別为五,但是它的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就是不侵犯。例如,不杀生,就是对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对別人的财富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別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別人的信用、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他的智慧、健康不侵犯。不侵犯才能自由,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能够受持戒法,自然人格芬芳,道德远播,被人尊敬,因此,戒香胜于花香。
2.定香:
所谓定香,就是要大家看各种善恶的境界,自心不乱,称为定香。
定就是要我们自己有原则、有立场、有主张,不轻易受世间的五欲尘勞所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应做到:一、不为境转,二、不为物动,三、不为情惑,四、不为勢吓,自己有定,就能知所进止;自己有定,就能随遇而安,这就是定香。
3.慧香:
所谓慧香,就是自心修行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作诸恶,即使做善事也不执着,敬上念下,爱护鰥寡贫穷者,称为慧香。
如宝矿里即使有再多的黄金、白玉、钻石等财宝,如果不经开採,则永远也不会出土。智慧的宝藏不经开发,一样不会现前。所以,要想有智慧,就必须有三个次第:一、从听闻佛法而能获得智慧;二、从思考研究而能获得智慧;三、从修行实践而能获得智慧。这就是慧香。
4.解脫香:
所谓解脫香,就是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觉无碍,称为解脫香。
世间上的人,往往受到名闻利养、人情世故、亲情眷属、男女情爱、人我是非、我执邪见等束缚,而不能自由解脫。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们从各种束缚中解脫出来,因为解脫,才能自在。
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脫。我们能心无所缘,自觉无碍,这就是解脫香。
5.解脫知见香:
所谓解脫知见香,就是自心既然对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须广学多闻,认识自己本心,通达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真性毫不变易,称为解脫知见香。
解脫知见香就是要我们在解脫的认知上、知见上、观念上,也就是从思想的本体里,能够不执空、不守寂、不攀缘、不分別、无人我对待,自然而然地不为世间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脫知见香,也就是所谓实践真理。
如果我们有了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见香,自然能透露禅悟的消息。那就是六祖大师为我们所传授的五分法身香。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佛经原文之般若文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六祖坛经白话解(忏悔品第六之一 自性五分法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