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六祖坛经白话解(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 授记方辩永为人天福田)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9-24 07:30 点击 655 次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 授记方辩永为人天福田

  
  [经文]
  
  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什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⑴。
  
  【注】
  
  ⑴ 我不会佛法 六祖在这里说的不是反语,也不是自谦的话。《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有可得?一切法相,皆是虚妄,求不可得;无上道,无住无相,求不可得;已立人法二无我,见诸法空相,虚空无相,求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那位僧人问六祖得到佛法没有,因为佛法求不可得,所以六祖回答说“我不会佛法”。
  
  [星云大师译文]
  
  有一个僧人请问六祖大师说:黄梅五祖的佛法意旨,到底是什么人得着?
  
  六祖说:会佛法的人得着。
  
  僧又问:和尚可曾得到?
  
  六祖说:我不会佛法。
  
  [经文]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伽叶正法眼藏⑴及僧伽梨⑵,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仰。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注】
  
  ⑴ 大迦叶正法眼藏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传付给他的大弟子大迦叶。”正法眼藏是心印,无形无相。禅宗代代相传,都是心传正觉,这就是心印。
  
  ⑵ 僧伽梨 僧伽梨是梵文音译,即是法衣。
  
  [星云大师译文]
  
  有一天,六祖想要洗滌五祖所传授的法衣,却找不到好泉水,因此就到寺后五里远的地方,看到该处山林茂盛,瑞气盘旋,六祖于是振动锡杖卓立该地,泉水立即应手涌出,积聚成为一个水池,六祖于是跪下,在石上洗衣。
  
  忽然有一僧前来顶礼膜拜,说:我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我从很远的地方来,希望能看到祖师传来的衣钵。
  
  [经文]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师笑曰:汝善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⑴;师乃以衣酬之。
  
  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痊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注】
  
  ⑴ 永为人天福田 佛家有六道轮回之说。按人们内情外想的多少,把世间分为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楞严经》说:内心情欲引起生理变化,湿重下沉;外想渴求引起神意外驰,轻清上升。临死之时,纯想即飞,生于天上,情少想多,能游于四天,是为天道;情想均等,生于人间,是为人道;有一等人,心灵工巧,善恶不辨,争强好胜,是修罗道;情多想少,流于畜生,是畜生道;七情三想,身为饿鬼,是饿鬼道;九情一想,沉下地狱,是地狱道。这六道都是妄见妄习所生。六祖说:“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称为三恶道。修罗道、人道、天道称为三善道。人、天二道,是世间六道中的上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必有善报。祖师知方辩不解佛性,难成菩提功德,但已种了世间福田,所以向他摩顶授记,说“永为人天福田”。
  
  [星云大师译文]
  
  六祖就把衣钵拿给他看,接著问说:上人精通什么事业呢?
  
  方辩说:善于塑像。
  
  六祖正色说:你试著塑一尊像看看。
  
  方辩一时不知所措。过了几几天,他塑成了一尊六祖的法像,大约有七寸高,惟妙惟肖。
  
  六祖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性,不懂得佛性。
  
  六祖伸手为方辩摩顶,说:永远作为人天福田。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六祖大师赐衣给方辩禅师,这件事情有什么特別的含义?
  
  六祖大师自于黄梅五祖座下得到衣钵传法以后,受到的迫害不断,因此在他心里已经体会到衣钵的争端很多,也决定从此不再传授衣钵了,然而为何后来又要赐衣给方辩禅师呢?
  
  有一首诗说得好:
  
  两岸桃花红似火,夾堤杨柳绿油油,遥看白鹭窥魚处,冲破平河一点青。
  
  佛法本来就是那么个样子。不过,又要经历那么一刻,所谓衣钵相传,就是以心印心。
  
  又说:
  
  五月西湖涼似秋,莲荷初动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只要我们得道,一切山河大地,情与无情,皆能同圆种智。所谓: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郁郁黄花无非妙谛,青青翠竹总是般若。
  

  因此,禅师们悟道以后,传衣钵,主要的就是那么一点头,就是那么一个印心的方便。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佛经原文之般若文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六祖坛经白话解(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 授记方辩永为人天福田)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