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51)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修行就是要让你的内心没有阻碍,怎么可以产生执着呢?[心不住法,]应无所住,[道即通流;]而生其心。你是在修「心不执着」,而不是叫你执着在那边坐,或执着念头不要起。不执着,可不可以起?遇到什么样的因缘,自然就生起什么样的动作。就是六祖后面讲的「对境心数起」,遇到事情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生起智慧来处理事情。所以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禅修」就是在你生活当中这样修,不用到哪里,不拘任何的形式,你在家出家,你想不想修,都不是问题,你只要懂了就知道怎么修。[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你执着了,就被法绑了,因为你误解它,误解真正修行的内涵了。
【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出自《维摩诘经》。当初维摩诘示现生病,世尊派遣弟子去看望他,很多弟子都不敢去。世尊问为什么不敢去,弟子们就报告他们过去曾经因什么事情〔被维摩诘诃〕责,所以不敢去见他。其中〔舍利弗〕常常在树下打坐,维摩诘看到就骂他:「你坐在那边干什么?」这样讲的意思不是叫你从今以后不要坐,你还是可以坐,但该做什么事情就要起来。如果你坐下去,有人叫门你也不起来开,有电话你也不听,火烧房子你还不起来,说:「我涅盘寂静。」不是这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随缘,我现在可以打坐,我就打坐;我现在应该去办事情,我办事情;我现在应该看经典我看经典。」你不要非得做那件事情,这样就不对,除非你去参加禅修,那叫因缘,我现在这段因缘就是做这件事情。
我们学佛在学戒定慧,这三学缺一不可。什么叫没有智慧?你心中有障碍,有烦恼、瞋恨、不满、疑惑,你要有智慧,就要去除你心中的这些障碍,这样自然就拨云见日,智慧自然就生起了。佛法就是这么简单,因跟果的概念是很清楚的。我们今天谈《定慧品》,你要了解怎么做才能有「智慧」?心中有「定」才不会犯错,「戒」事实上是在保护你不要犯错,因为你一犯错,就全盘皆墨。就像我们下棋,一步下错,有时候几乎会整盘棋输掉。你要常住你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如果你参加过禅修,几乎就是这个样子。〔看心〕就是你坐在那边观察你的心,观察你的心念和想法,其实你坐在那边是在胡思乱想,或观察你的胡思乱想,以六祖大师来看,这样教是错的。有人这样教,那是渐修,当今真正修六祖大师禅法的几乎没有,一般都是渐修,都是从止观下手。这样观察不是没有好处,它能够去察觉到你的内心哪个部份比较执着,因为比较执着你就会常常去想到那件事情,这样你就会观察到:「唉呀!原来我们的念头事实上是不固定的,它是变来变去的。」这有它的好处,但它没有办法究竟,因为念头永远会生起,无论你再怎样观察它。〔看心〕,就是心念的作用,但是这个「用」一定从「体」来,体产生了用。
〔观静〕,静就是体,因为我们的本体本来是清净的,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般人教你坐在那边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心的作用,甚至让你去体会你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这个叫脑袋。我们读了《六祖坛经》,你的脑袋知道「自性是清净的」,但你不能够体会,只是一种知识,事实上就是如此。有的人就是这样地修,以为坐在那边想「自性是清净的」,以为这样叫参话头,其实这是你的念头,本来就是妄念。什么叫话头?就是念头还没有生起来之前的状态,意思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参话头就是把所有的念头逼到极处,你现在是参话尾,因为念头已经产生了,就是坐在那边观察自己在胡思乱想,一直想一直观,想到最后累了,突然不想了,你以为是一种境界,其实只是累了。你的身体静静坐在蒲团上,能够坐多久尽量坐,这就叫〔不动不起〕,〔看心观静〕。你到处看人家打坐就是这个样子,这样坐到底有没有用?或读了《六祖坛经》之后,从此就不要打坐了,这也是有问题的。该睡觉的时候你要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你要吃饭,想打坐的时候你打坐又何妨?不要坐在那边不工作!人家叫你干活你也要乖乖地起来。不要说「修行最大!」人家叫你,你都不起来。你不要把修行的概念当成圣,把其他的事当成凡,你的心中不要起个圣跟凡的概念,接着你就会认为圣比较重要,凡不那么重要,这叫「重圣轻凡」。你可以告诉我什么是圣吗?你每次去道场叫做圣吗?你每天在家扫地叫凡吗?当然一般社会大众认为圣比凡更重要,你思考一下,我希望你能提升,如果你想听真理,真理就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庄子讲的「道在哪里?宗庙有道,屎尿也有道。」这个概念就是跟你讲平等,哪里没有道?修行也是这样,你不要认为打坐最大,然后你什么事情都不做,这不叫修行,这叫佛呆子、叫懒惰。你这样修,社会大众不会认同你,尤其是你家里的人。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我要修行,家里就产生障碍,是不是我业障现前?」你傻啊,你做得人家不认同嘛。我们应该怎么做?家里的事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做完后,你自己的时间,你要读经典,要打坐,念佛,诵经没有关系。「他看他的电视,我用我的功;他到外面去玩,我在里面静静地打坐。」这叫「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每个人尽他的本份之后,各自做他的事。就像在家里面晚餐很重要,全家人回家一起吃晚餐,很多事情都是在谈笑风生之间解决的。晚餐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一同吃饭、做家事,做完后,孩子要读书的就读书,先生要看报纸就看报纸,你要看经典的就看经典,这样没有人反对你。这代表你的心中没有说哪个事情比较重要,因为每件事情都重要。如果有哪件事情比较重要,那什么叫当下?!难道扫地不重要吗?很重要,只要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完都很伟大。假设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样子,你对修行一定不会产生偏见,你才知道该怎么修。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执迷不悟的人以为就是这样修。一大堆人就是这样修,观念正确的人很少。我们心中不要有任何偏见。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那现在的父母就好教吗?「现在的孩子都不懂。」那现在的老师就懂吗?所以教的人教错,学的人当然就学错。问题是,你不要读完了,就开始去诽谤人家、去管人家,以六祖大师的程度,他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是不究竟的,但并不是这样教没有用,这对根基差的人有用,有些人要慢慢地调。不是每个人一讲就能够听懂,领悟,既然「法无定法」,有的人习惯这个样子,我们要尊重他、鼓励他。我知道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人家好,天下哪个父母不想为子女好?!夫妻之间哪个不是为对方好?!那为什么夫妻会吵架?子女会叛逆呢?因为你一定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你一直在否认他的观点。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但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就一直顶撞。我常说:「家不是谈理的地方,是谈爱的地方。」你对很多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你说:「我应该怎么办?他明明观念错误,我想改变他,我还不是为他好!」这个就是错,因为人讨厌你不认同他,讨厌你反驳他。我们规劝别人,应该先认同他,再提升他。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很喜欢钱,几乎每个人都为钱在打拼,自从学完佛之后,你就开始自命清高,说:「钱是万恶的根源。」你讲的是什么话?不要这样讲。你常常动不动就规劝人家:「不要一天到晚就谈钱,有钱也不一定会快乐啊!」 「那你没有钱会快乐吗?连三餐都没得吃,你会快乐吗?不要讲那些风凉话。」然后你又讲:「有钱会快乐吗?」请问你这是跟人家吵架还是跟人家说话?请问你是慈悲心还是瞋恨心?你是平等心还是比较心?认为自己的程度比较高。我们应该先认同对方,没有钱什么都不用说,那就好好赚钱,好好规划,要懂得储蓄,懂得开源节流。钱很重要当然对,但有的人虽然有钱也很烦恼,也不快乐,那我们还要学习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快乐。就是说我认同要有钱,但我要提升你,这样人家就会接受你。
有一次我问班长的孩子:「你在家快不快乐?」他孩子说:「有时候快乐,有时候不快乐。」那我们用这个公式,有一天当你的孩子跟你说:「我就是不喜欢读书!」你可以跟他讲:「妈妈知道你读书很辛苦,我以前也当学生,所以你心中的苦我当然知道。我们都知道有的人并没有读很多的书,但事业做得很成功。你有没有想过,你以后要从哪个方向来做,才能做得成功?」这样跟他探讨,这样很正面啊!事实上很多的事情,大家常常抓着一个概念不放,就像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公家机关,认为这个对孩子最好,「我给你建议的就是最好的!」你不可以这样讲。
我们先去接受别人的观念,在跟他谈话的过程能够启发他,他就会修正他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提升他。这种道理假设你没有心平气和,你做不到。你学佛法就是自己要能受益,目前能受益,往生也受益,而且学它不是一种寄托,我们能够寄托在谁身上?寄托在你自己正确的观念,这才是最好的归宿。你能够明白,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当别人修行的方式,管教子女或人生观跟你不一样,我们不要一开始就否认别人,你这样才有机会教化别人、利益别人。我们不是要去改变别人,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别人的,我们只是去引导别人,让他自己改变自己。
六祖大师说这样教是错的,能证明吗?我提出释迦牟尼佛来证明。我们来看《金刚经》,看一段就好,懂了就懂了。「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修行的:「食时」,就要出去托钵,衣服要庄重,所以把衣服穿好,持着饭钵,进去城里面,走到哪里就按照顺序托钵。托完钵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用餐。用完餐之后,衣服换回来,碗筷洗一洗,洗完了没有什么事,才敷座而坐。这个生活就是你的生活,你的《金刚经》怎么念?也是这样。尔时,我要去上班了,把衣服穿好,开着车,进公司上班。下班之后,赶快回家吃晚饭,吃完晚饭之后帮忙洗碗打扫环境。接着我做我的事,太太做太太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这样不是很美满幸福吗?这就是佛法。我们把宗教搞得太复杂,都是人在那里作怪,法师不作怪,信徒不会来。过去你有没有接触我不管,你今天听完我这段话,你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吧?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修行。
六祖大师教你修行就是这样修,这不是六祖大师发明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得最圆满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不见得这么圆满,就叫小乘法,就叫不究竟,就叫渐修。六祖大师所教的方法又圆满,又让你顿悟,你觉得很困难,但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最简单的地方,但是太简单我们反而不会,完全不会,我们的脑袋实在很奇怪。你跟很多人讲这样修行,他可以认同,但是他不会修。虽然文字很简单,但你说差别在哪里?你的生活方式跟释迦牟尼佛的差不多,为什么他叫佛,我们叫众生?差别就在内心的世界,那是不一样的。佛的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是烦恼的;佛的心是慈悲的,我们的心是憎恨的,一天到晚斤斤计较;佛的心是充满智慧的,我们是充满了愚痴偏见。佛也是一个人,该吃饭睡觉他依然是吃饭睡觉。真正懂佛法的人,跟你现在上班下班不抵触,跟你到底有没有出家,能不能在道场也不抵触。但是,该去道场你就去道场,你的因缘成熟可以出家你自然就出家,一点都不要强求,这才叫随缘,才叫智者,这样的修行快乐得不得了。不懂得这样的修行,怎么修都是痛苦,在家出家都痛苦,在公司上班痛苦,回家更痛苦。你要逃到哪里去?再怎么逃还不是在这个地球表面?所以不是你这个人长得怎么样,不是你的出生背景,而是你的内在世界。你有到狄斯奈乐园游玩过,那你有到心中的狄斯奈乐园游玩过吗?里面的这个不用钱,你却不会体会。我以《金刚经》来证明六祖的理论〔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不要这样修,要在生活当中修行,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什么六祖大师所讲的法,我们中国的知识份子从唐朝到现在都这么认同?因为这跟儒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传到我们东方,我们很容易接受。
(文章转自中国佛教网般若文海之原文经文作者:达观法师 发布时间:2016-03-1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六祖坛经讲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