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
(点击链接视频同步讲解)
(在此感恩为视频辛苦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第三节,开示三如来藏,因为《楞严经》这个如来藏思想,是大乘佛教后期的思想,有的人翻译成涅槃,也可以;佛性、实相,这个都可以;而《楞严经》用[如来藏]来形容,从三个角度来讲这个佛性,也可以称为如来藏。1、空如来藏,站在毕竟空的角度,一切皆非,[非]就是否定,说似一物即不中,这禅宗讲的,你讲什么统统不对!空如来藏,站在性空的角度讲,说:佛性是什么?是长的、是短的?是青黄赤白、是黑的、是绿的?是方形的、是圆形的,统统不对!说似一物即不中,叫做空如来藏,一切皆非,[非]就是否定。不空如来藏,站在缘起的角度,一切皆即,就是肯定,[即]就是肯定。
什么是佛性?眼见就是佛性;耳闻就是佛性,眼、耳、鼻、舌、身,没有一处不是佛性的展现;山河大地,统统是佛性的展现。所以,一切皆即就是当下,不离当下,一切皆即就是活在当下,见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佛性,不离缘起,不坏缘起,不坏因果事相,叫做不空如来藏。一切皆即,就是当下,讲空,就一切皆非;讲不空,就一切皆即,就是肯定它。所以,佛法是既肯定又否定,同时超越肯定跟否定,因为这个还是名词,也是头上安头。空不空如来藏就是所谓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空不空就是不可思议,绝对的意思,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讲空,也是偏空;讲不空,还是偏有。所以,来一个空不空如来藏,看看你能不能进入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性?所以,底下,皆非皆即,离非离即。是不是?
皆非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统统非,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梦幻泡影的,空无自性,叫做皆非。也统统是,站在缘起的角度,不离当下,不离缘起。皆非皆即,同时要离非离即,安一个非,安一个否定,也让清净自性,如来藏性不增不减;加一个肯定,如来藏性也是不增不减,哪里可以给你否定,或者是肯定呢?怎么可以让你头上安头呢?所以,离非离即,连这个否定跟肯定统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怎么肯定它呢?你怎么否定它呢?叫做空不空如来藏。
第四节,诸妄之因,1、又起疑惑:宝觉妙明,何因起妄呢?为什么会起妄呢?2、有因就非妄,妄即无因,(无因故妄)你找到了原因就不是妄,因为妄,为什么会妄呢?妄心呢?就是因为无因。诸位!这个无因,跟外道的无因大不相同,外道的无因是穷追猛找,可是,找不着,所以,立一个无因,没有什么原因,突然出现,没有任何原因。佛教讲的无因,是追及到无始无明那一念,喔!原来它是妄动,如果你找到了因,那就不叫妄了,找到因,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性了,这个叫做双钩论法,妄一找到,真就显现了,钩住了,真被妄钩住了,妄发现了,真就显了;真没有显,是因为妄钩住了。所以,我们要了解,找不到原因,故妄。那么,找到唯一的原因就是什么?就是微细的妄念开始变成粗的境界,执着。所以,无因故妄,所以,佛教讲的这个无因,是无始无明,无量劫,最初的那一刹那无明的动力,妄就是因,因就是妄,无因,所以故妄。为什么缘故你迷了?迷了路呢?就是不知道路嘛,没什么原因。你在高雄市跑来跑去,你为什么迷路呢?就是因为不知道路嘛;等你找到文殊讲堂了,就不迷了嘛!是不是?迷有什么原因呢?没有原因,对不对?就是因为迷嘛!这样听得懂吗?懂!大家都点头了。
第3、顿歇即菩提,顿悟放下那一念就是菩提。这里有一句话很重要的:哪一个人最接近佛呢?看谁对放下的功夫下死功夫,肯放下,还不必下课,你就接近佛;百千万劫放不下,统统见不到佛。记得!碰到什么事情,不要一直重复,烦恼不要一直起来,对于众生的错误不需要太在意,他有自己的因果,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功夫,就是降伏自我,顿歇即菩提,放下,而且要彻底放下,这个功夫、这一招,能在平常活得快乐。放下就是: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那么,你可以自由发挥,像师父就是这样子,徒弟开车出去外面密宗上师灌顶,我知道,没关系!你高兴就好,你尽量去灌,不要醉,怎么加持都没关系,你喜欢嘛,你受益就好。回来只要好好的按照我的五堂课诵,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生死嘛,徒弟年轻,会好奇嘛!他如果是师父,师父这一招就是无招,无招,没有任何的招。师父这一招就是放下,做徒弟的招数就很多,想要找出什么东西,是不是啊?
以前有个徒弟很好笑,要去外面参,跑到一个道场,那个道场的上人问他说:你亲近哪个上人啊?他说:我亲近慧律法师,我希望出来参一参。他说:你头壳坏掉!我们这里统统听慧律法师的!拿一堆给他看,我们统统看慧律法师的,你还来参啊?回去、回去,他不回来,人各有志,不可强也。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意向、志向,有缘,我们师徒之间相处愉快;没有缘就勉强不得,勉强会造成遗憾。知道吗?是这样子的。
当我建这个讲堂的时候,我就作最坏的打算,因为我建讲堂好,只有一个,找了那个已经往生的大甲吴居士来,准备做什么?准备晚上送急诊用的,睡在我的门外、外面,找一个吴居士,怕半夜送急诊。自己一个,讲堂只剩下一个,就这样子。所以,有缘,我们来相会,为了佛教,为了常住,我们团结合作;实在没有缘,我们互相尊重,你走你的路,你走你的阳关道、八线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现在都是八线道了,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八线道,各人走各人的;但是,如果有缘,那就团结合作。所以,徒弟去哪里打佛七啊、去哪里打禅七啊、去灌顶啊,我统统没有意见。因为我早就彻底解脱自己了,有看当作没看到,你高兴就好!是不是?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所以,你看,我这个上人度量有多大,你要学什么宗的,没有关系,你只要遵守五堂课诵、结夏安居、半月半月诵戒,我没有什么特殊意见。是不是啊?我绑不住你的手跟脚啊!底下,顿歇即是菩提。
第五节,阿难起,1、未解佛语而执因缘,因缘是二乘人修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那是佛不得已的讲法;现在《楞严经》要进入最无上的菩提大法,连因缘都要放下。2、三狂缘断,即菩提心,好!把笔放下来,看我这里,二种人佛都有办法,二种人佛没有办法。第一个,善良的人,佛有办法能度他,善良的人。第二、恶的人,佛有办法示现神通降伏他,这两种人佛都有办法。其中二种人,佛没办法,1、没有缘的众生,佛没办法,无缘的众生,佛一点办法都没有。第二、神精病的,佛没有办法,佛在世有一个叫做演若达多,他就是精神病,你看,跟佛同一个世纪喔,同时的人,他神经发狂,在《楞严经》后面有讲到,叫做演若达多。这个演若达多,佛就举这个例子,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这个演若达多早上起来照镜子,在镜子里面看到自己的脸,看到自己的脸,应该很高兴,他起嗔恨心,他说:我自己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脸?我这个头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脸?精神病才会这样,谁这个头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脸?当然要照镜子才看得到自己的脸嘛!对不对?
他就狂奔,问:我的头跑到哪里去了呢?就一直跑,到街道上去,这个精神病的演若达多就问人家说:喂!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头?为什么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后来碰到一个正常人,正常人就说:你的头就在这里啊,也没有丢掉啊!喔!我的头是在我的这里啊?没有丢掉啊!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佛就问弟子们说:演若达多狂怖奔走,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因为他精神病,他精神病。我们现在就是精神病,想要求法,一直奔跑,一直跑,不懂得歇即是菩提,想要求,奔走,参访善知识,奔走、求道、狂奔,懂得一点少许的佛法,可是,还是找不到清净自性。所以,这个发狂的因,有什么因?因为他精神病,结果妄走,虚妄的精神病,支持他一直狂奔。
佛陀说:狂奔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因为他妄,认妄为真。是不是?后来找到头,你不能说他有失去头,他头本来就没有失啊!我们今天找到了清净自性,也是这样子,我们的清净自性,从来就没有失去,是因为你狂奔,趣流奔逸,你这个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嫉妒、排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你什么时候歇即是菩提?没有!当你歇下来的时候找到了如来藏性吗?你能说:我多了一个如来藏性吗?如来藏性从来不失,是因为你狂奔,你往外一直奔走,一直忙碌,一直贪着外境、执着外境。所以,当你发现你的如来藏性,其实,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没有经过明眼人的指点,明眼人。因为没有经过明眼人的指点,所以,你不晓得你的如来藏性就是在这儿,歇即是菩提嘛,发现,大悟了!
所以,禅宗里面,一念大悟,恍然大悟;哇!原来我就是佛!从来就没有失;从来就没有增;从来就没有减;从来就没有来,也没有去。是不是?也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如如不动,本来就是在那个地方,只是问题你没发现它,这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底下,2、三狂缘断,好,把笔拿起来,三狂就是:(1)、狂走; ( 2)、执因缘、着因缘法;(3)、外道自然。因缘是二乘人修的;狂走就是例如演若达多,精神病的,佛对精神病的,一点办法都没有。第一、叫做狂走,发狂而走,就是演若达多一直跑,向人问:我的头在哪里?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头,为什么我看不到自己的脸?第一个叫做狂走;第二个就是二乘人修的因缘;第三,就是外道所修的自然,万法都是自然。三狂缘断,放下外道的自然;放下二乘人所修的因缘法,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修;同时不要像演若达多这样狂奔、狂走要找头,要找头就是头上安头,头早就在你的身上了,哪里有失去呢?所以,三狂缘断,即菩提心。
3、因缘自然皆是戏论,二乘人所修的就是因缘法,在《楞严经》里面,是讲究竟菩提的,连因缘都要放下;自然则是外道,那么,二乘的因缘、外道的自然,都是戏论。诸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里也要放下,好!如果你不懂,我现在举个例子,譬如说:这是一杯水,这一杯奶粉,这是水,泡下去,搅拌,一杯牛奶。水加奶粉,你说这个是因缘,说得通。是不是?世尊就告诉你:那心怎么合呢?心,我们的心怎么合呢?跟这个奶粉合起来呢?你讲因缘嘛!我们的心怎么跟这个因缘合起来?水加牛奶,你说和合,有东西可以合啊;心呢?怎么合?你心难道跟牛奶泡在一起吗?没有!心当然没有跟奶粉泡在一起,心是独立的啊!所以,心性本来就不和合,讲因缘和合,是为了破外道断灭见,破这个自然的外道,所以,佛讲因缘法,这个还是属于善巧方便,不是究竟菩提之论;究竟菩提没有和合,非因非缘非果,究竟毕竟空。底下,第4、斥离戏论,勤修无漏。
第四章,捐舍小乘,入佛知见
第一节,初心行者之二决定义,1、初心之第一决定义——这很重要的!A决定以不生不灭的心求佛果,才能成佛。意思就是:记得!一个修行人,不要作太多的情绪变化,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个如如不动,就是真如不生灭心,这样才能够成佛。今天如果碰到了心情好了,多念一点佛;明天心情不好了,就少念一点佛,这样子修行,要百千万劫都不能成佛,这个叫做情绪变化,生灭意识心,用这个生灭意识心,永远不能成佛。要以宽恕众生的心,要懂得退让,不跟众生计较、比较。所以,决定以不生灭心,来求这个佛果。B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五浊就是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伏还无生灭性,你一定要降伏它,让它心性如如不动。诸位,这个很困难!古德讲:要让一个人没有妄念,就如同在牛角上端,要放一颗芝麻或者是绿豆、豆,这么困难!众生要降伏自我,让他自己没有妄念,这个功夫有多困难呢?就象一个牛角,牛角尖尖的,上面要放一颗绿豆,咚!放了,掉下来,放了,咚!掉下来,众生,他就是这样子,他知道要修行,可是,你要叫他降伏自我,不起妄,困难到极点,他二六时中,都在起这个妄心、着这个妄境,这个有多困难。
诸位!随便用一个财、色、名、食、睡,哪一关你能够看得开?睡眠少一点行吗?不行。那你夫妻结婚,欲望少一点行吗?也不行。财呢?没有钱怎么过日子?不贪,行不行?所以,修行,你看很简单,很难,非常难!所以,看到这个人很不舒服,从以前看到这个,就是很不喜欢看到的人,我能不能如如不动,也是这样子喜欢的,不受影响的看他呢?难!对不对!一看:哎呀!就刺眼!台语叫做[气岔],一看就不舒服,莫名其妙就是不舒服。我跟他讲:你去跟他讲啊,讲一下。师父!我不要讲,您自己去讲,您叫我去跳爱河,我要去跳;您叫我去跟他讲,我不要!难喔!这个实在是很困难!所以,要恢复到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真的不是简单。所以,大家就好好多多念念佛,能降伏多少算多少,临命终,大家去极乐世界。
2、初心之第二决定义——决定捐弃诸有为相,要放下诸有为相,诸位!你把手指拿起来指指看,记得,你所指出来的,只要生灭的,佛陀讲:捐弃诸有为相,只要是生灭的有为相,统统要放下,来!指指看,指指看哪里?护法像,生灭的。是不是?花,生灭的;蜡烛,这个也会有生灭的。是不是?木瓜,生灭的;看看,口袋里面的金钱、支票,也是生灭的,是不是啊?生灭的,不过是很好用!用手指头指指看,从天指到地,你看哪一样?没有一样。不放、你放不下,苦了自己。是不是?用手指指指看,哪一样不是生灭无常法?统统要放下!
翻开目次,目次就是目录和次序,也就是大纲的意思,《楞严经》的大纲。第二节,我们既然要捐舍小乘,入佛的知见,第二节,要谛观六根与六尘,哪一根来修行力量最大?第一个就是:审度六根的功德优劣,为什么我们娑婆世界,要用耳根来修行最利?佛后面就有讲,为什么要用耳根来修行?因为现在是讲大纲,我只把经文和义贯念一遍,不作任何解释,有解释也是简单,像蜻蜓点水,我们要控制时间,这个大纲不能用很长的时间。1、审度六根功德优劣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义贯:[阿难,汝]应[复于]六根之[中,克定]诸根之[优劣]之性能,[如眼]之功能为能[观见],自身之[后]方为[暗,前]方为[明],在身之[前方]则[全]看得[明]白,在身之[后方]则[全暗]而完全看不清楚,然[左右]两[旁]亦能[观]看得到,故[三分之]中有[二]分可看得到,[统论]眼根[所]能[作]的,其[功德]并[不]完[全],以[三分]而[言],眼根之[功]德中,有[一分无]功[德]可显示,[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如耳]根之闻性,可[周听十方无遗],声尘有动静二尘两种,耳根听闻[动]尘(有声之声)之时,[若迩]若[遥](或近或远)皆能得闻;至于闻[静]尘(无声之声)时,则了[无边际]界限,[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根[嗅闻]之功德,则[通出]息与[入息]两者皆有嗅闻之功能,鼻闻之功虽[有出有入,而阙]少[中]间[交]接时的短暂中止,那时即不能嗅闻,故[验于鼻根,三分]之功德[阙]了[一]分,[当知鼻]根[惟]有[八百功德](出入息各得四百功德)。[如舌]根能以言语[宣扬]道理,能究竟[尽诸世间]及[出世间]之[智]慧;[言]语虽[有]地[方]之[分]别,然[理]则[无穷尽],无有地域之拘囿。[当知舌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根之[觉]知[触]尘,能[识]别[于逆顺]二尘,触尘若与身根相[合时]即[能觉]知,相[离]之[中]既[不]能觉[知],根尘相[离]时算[一]份功德,根尘相[合]时算[双]份功德,故加起来共有三份功德,每份各有四百功德,如是[验于身根]则[三分]之中[阙]了[一]份(以根尘相离时不能觉知,所以少一份功德),[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根尘相合时双份乘以四百)。[如意]根于[默]然无言中可[容]包一切法,[十方三世]中[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惟圣]人[与凡]夫境界之法,[无不]能[包容],且皆能穷[尽其涯际,当知意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翻回来目录,念了这一段,最重要的是告诉你:耳根还有舌根还有意根是殊胜的。换句话说:在娑婆世界,要以耳根最为精明。所以,为什么劝大家要多听经闻法?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在娑婆世界,眼睛瞎掉的人虽然是不幸,但是,比耳朵聋的人更幸运!站在听经闻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耳朵聋了,这一辈子就几乎跟佛法无缘。佛经虽然可以用眼睛看;但是,没有经过大善知识的指引,是悟不出来的,是绝对没有办法的。所以,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就是你用尽一切世间的聪明,都没有办法,都解不开的,因为那个不是意识的东西,那个是超越一切相。所以,我们很幸运的,眼睛也能明亮看经典;耳朵也能听经闻法,恭喜诸位!
有时间我们对父母亲很不满的时候,有时候会发脾气,对不对啊?有时候有一个法师五十五岁,他的妈妈有时候个性会稍微很奇怪,常常生气,有时候,我去照照镜子:嗯,不错!给我们长得这副脸,也不错!是不是?眼睛有正常,耳根也正常,那算不错了,还是感恩父母亲!我们要观照一下,就是要观照一下。所以说:诸位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听经闻法,这可是修百千万亿劫的。底下,所以,审度六根功德优劣,娑婆世界以耳根最利。
第2,入一解六,入一就是:你只要用一根去参,参透了,证入如如不动的涅磐妙性,那么,六根的烦恼全部解脱了。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虽然有六,但是,同一个心,眼睛看什么事情,这些起爱恨,烦恼,还是那颗心;耳朵听音声起烦恼,还是那颗心。所以,所有的执着、分别,其实,都是一颗心,虽然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分,其实,都是来自那一颗同样的心。所以入于一根,只要你参得透,譬如说:眼睛,见一切色,就了解色即是空,也能体悟: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马上就单刀直入的。禅宗,一念之间可以证悟,只要你悟,只要你慧根够。所以,禅宗主师有一句话说: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等是学,你真正要体悟佛的最上乘吗?一等是学,直须无学,当下就证悟无生,无学就是不需要学习了,就毕业了!你真的了解佛的涅槃妙心,如如不动的妙心吗?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没有任何好讨论的,所有的语言,后天的学习,这些都是意识型态、都是经验。(未完)
(文章转自微信 梵音极乐 2019-03-1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07:在娑婆世界要以耳根最为精明,要多听经闻法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