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
(点击链接视频同步讲解)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 E)四禅五净居天,叫做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阿那含——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一投胎到五不还天,就不再回到欲界来受生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欲了,是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在这个五不还天证阿罗汉果,就直接入涅槃,超出三界。这阿那含的功夫,已经相当的不得了。
讲一个阿那含高人、圣人的故事,我们知道,中国的译经师,有一个叫做鸠摩罗什大师,这个鸠摩罗什大师,因为被视为是译经的神才,他也是七佛的译经师。我看到这一段传记,非常的感动,因为所有的朝臣都尊敬他,皇帝也非常的佩服他,都知道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经典的功夫所向披靡,首屈一指。因为受到皇上的赏识,皇帝怕说后代没有这样的人才,于是就命令十个宫女来服侍他,希望鸠摩罗什能够传这个后代。因为他实在是太厉害了,又找不到这样的人才,皇帝为疼惜这样的人才,也不希望这种神才断灭,希望他传一个后代,结果赐了十个宫女。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两条路可以走,一、就是反对、反抗,就是杀头,皇帝赐了宫女,抗命就是杀头。第二个就是应付应付,因为他已经证三果阿那含了,三果阿罗汉就不得了了!重要的是如果我现在被皇帝砍头,这些梵文,后来的人看不懂。我们现在所念的《弥陀经》,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还有其他的经典,梵文你也看不懂。他知道,要续佛的法身慧命,就是忍一忍、退一退,不敢跟这个皇帝对抗、翻脸就杀头啊!这个皇帝没有想清楚,他只有想到爸爸。你配上这十个宫女,会不会白痴呢?万一生出来像妈妈,那不就完蛋了吗?所以,他没有想清楚。鸠摩罗什大师毕竟是个圣人,应付应付,说:好!
那么,这件事情在宫廷传开来,以前都是千僧,一叩钟,撞钟的时候,就一千个比丘集合,这件事情在宫廷传开来,大家不知道鸠摩罗什大师的用意,只看眼睛看到的为凭,然后就颇有微词。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众生心里的想法,有一次撞钟,集合了千僧,鸠摩罗什大师……这是传记这样写的,把他的钵拿出来,说:你们身上都有一支针,就是出家众要缝衣服的针。他就把钵拿出来,走到所有的出家人面前,把他们的针拿出来,一个一个就把他们的针放到钵里面……一个一个收……整个钵统统是针,收来,放在鸠摩罗什大师的前面。就在千僧、大众面前把针拿来吃,这样吃,往肚子里面塞、吃。鸠摩罗什大师说:如果你们有我这种功夫,可以批评。
这一下子看到圣人示现大神通,大家都吓坏了,被他的神通、威德震慑住,喔!这种功夫不是普通人!好!99%的人都被降伏了,还剩下1%那一些特别顽强的,就是不信这一套。还是顽强的对鸠摩罗什大师不尊敬,听经闻法,回去还是批评,还是有微词,可不敢正面冲突,他知道他(鸠摩罗什)是圣人。鸠摩罗什大师经过了一个月,再一次的撞钟,再集合大众僧,这一次用法来讲了,他说:圣弟子们!你们来听经闻法,就像一个人到莲花池,你们来到莲花池,是要取莲花,还是取污泥呢?当你取莲花,你会见到鲜艳的莲花色,同时闻到莲花的清香味;如果你取这个污泥,染污了自己。我们到莲花池来,是要取莲花,或者是要取污泥呢?所有的比丘都回答:我们要取莲花!鸠摩罗什大师就回答:是的!我们亲近善知识,应当取其莲花,不应取污泥。
你们亲近我,应当依佛的教法,依善知识所讲的法,好好的调伏自我,取了莲花就闻到了莲花的香味。因此我们了解,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大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会跟着师父的优点去学,叫做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愚痴的人,一天到晚吹毛求疵,就是找师父、找善知识的麻烦。听经闻法,有的人会得到莲花,闻到莲花的清香味;有的人却挖了一堆污泥回去,这个就是鸠摩罗什大师一再的强调。
各位比丘、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我们《楞严经》开完,三年以后,各位各奔前程,有的到国外去,不管你亲近哪一个法师,在哪一个道场,你是法师,或者是居士大德,都应当谨尊鸠摩罗什大师的教诲,取其莲花,不要取其污泥,取污泥染污了自我。你们今天来听讲佛法,也是这样子,将来散播出去,不管你亲近哪一个道场、哪一个善知识,都应当如此的虔诚的求法,这样才是正信的佛弟子。这是讲到[阿那含],我们顺便讲到,鸠摩罗什大师是个了不起的圣者,为了传法,委屈自己。为了降伏众生,特别的开示这一段,让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要好好的珍惜听法的可贵。
四禅五净居天,1. 五净居之因,就是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意思就是说:三果的圣人,对于世间的苦跟乐,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苦不觉得委屈,乐也绝对不着,他有这种心的定的功夫了。下无卜居,也就是欲界、色界,其他的比他境界差的,他都不来转世了,不来欲界投胎了,就是三果的圣人,这是五净居之因。换句话说:愈不贪着这个世间的人,愈能超越三界,就这么简单!有一个弟子:在《阿含经》有一段对话说:请慈悲的世尊开示,一个人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世尊回答:一个修行人,要修到对于娑婆世界一针、一草、一木、一钱,任何一种东西都不贪着、都不贪染、都不执着,这样算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看到什么都不贪着,如是看,如是无所看,因为色就是空。
2.五净居天,五净五天,(1)叫做无烦天,这个无烦天是苦乐两灭,忻厌争斗之心不交,凡热寝息,初得清凉。无烦就是烦恼停止了,苦、乐二个都灭掉了,[忻]就是同欣欣向荣的欣。有一个小学生,现在的小学教育,有一点失败。这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作文怎么写的?他说:我的哥哥长得欣欣向荣!我看了这个报纸,快笑翻天了。[欣欣向荣]是形容树木,他竟然拿来形容他的哥哥,说我的哥哥长得欣欣向荣!现在的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糟糕!说哎呀!我不好好的大学联考,对不起[劣祖劣宗]!这[列]写成恶劣的[劣],就是我的祖宗很恶劣,对不起[劣祖劣宗]糟糕!现在的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很严重!无烦天顾名思义就是苦乐两灭,欣厌争斗之心不交,烦热寝息,初得清凉。
第(2)叫做无热天,[热]就是恼的意思,一个人内心发火了,就是热恼。这个苦乐二心了不可得,连微烦恼之热也是没有。这个无热天比无烦天更高一层。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在世间苦乐二心了不可得,了解空义的思想,就可以进入这个无热天,要有相当禅定的功夫,连微烦之热也是没有。第(3)叫做善见天,这个善见天就是证天眼通的三果圣人所住的一天,他能够妙见圆满大千,能够澄清明彻,所见之处尘跟境都没有烦恼。这善见天顾名思义就是说:他见一切相就知道一切相是空,有天眼通。那么,善现天就是神足通的意思,就是东边现,一下子就可以到西边出现,东没,西就现;南边没,北边就现,就是善现天。这一天更胜善见天,因为他的定慧力,证得这个神足通,叫做变现无碍,叫做善现天。第(5)叫做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有顶天。梵语叫做阿迦尼吒天,这个是色界的极顶。这个色究竟天,就是推穷诸色法之性,至于空性,这色究竟就是穷诸色法达到究竟,就是空。这里还附带的,五不还天最上顶的,却不是圣人所居住的,却是魔王所居住的。色界的魔王,叫做魔醯首罗天,也在色究竟天里面这一天。只是区域不一样,一个是三果的圣人,一个却是魔王,不依如来教法,也是在此天。虽然在五净居天,但它却是不同的区域。
第3.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第4.就是总结色界天:色界总共有十八天,为什么总结色界十八天呢?因为尚有化生的色质,我们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体,到色界是微细的四大,更微细的,类似一种光,灵界的一种光,已经不是我们这种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质。不出色界,就是未尽形色之累,他认为这个色身还是会拖累。这个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就是三果的圣人住的这个,不是凡夫有办法看得到的。
经文[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所以,你到山林、水边,要有礼貌!也许那个是三果阿罗汉在那边修行的,你只是看不到而已。
义贯:[阿难,此]圣人所居之五[不还天]即使对于[彼诸]第[四禅]天中之[四位天王]而言,亦唯[独有钦闻]其事,而[不能知见]其依报和正报。犹[如今]之[世间]中,于[旷野深山]中若有[圣道]之[场地],以[皆]是[阿罗汉]等圣众之[所住持故,世间]烦恼[粗]重之[人,所不能见],非其境界故。因为频率不同。
4.总结色界天:不出三界经文[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独行无交,就是因为没有情欲。所以,他清净单身,叫做独行。[无交]就是跟五欲六尘不交涉。但是,未尽形累,就是因为还有化生的色质。自此已还,这个就是五净居天以下,到梵众天这一段,统统是。义贯:[阿难,是十八]禅[天]之天人,无欲、无侣,离爱[独行]而与五欲[无交]涉,虽已离欲,以尚有化生之色质(色界天质)故仍[未尽形累,自此] 五净居天[已还],下至于梵众天,统[名为色界]总共十八天。
C.继续看下去,这个无色界天对于我们欲界人来讲,很迷茫、`很陌生,如果不按照经典稍微解释一下,看不懂。无色界天,(A)无色界中在无色界天中,有回心之大阿罗汉。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叫做回心,想要利益众生了。
经文[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义贯:[复次,阿难,从是]色界之[有顶]天(色究竟天)与无色界相邻之[色]界[边际中,其间]之增上者[复有]利钝[二种]人所行分[歧]之[路]:利的解脱生死;钝的就要绕一大圈。其利根者,[若于舍]定[心]中开[发明]了无漏人空之[智慧,慧光圆]明[通]达,[便]超[出尘]世境[界],离分段生死,[成阿罗汉],然彼若不以得小果为已足,而更[入菩萨乘],进修大菩提。[如是一类]圣者,[名为回]其小[心]向于大心之[大阿罗汉]。回向就是回小向大。
(B)四空天,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色身,连这个色身都厌离,就变成空。(1)空无边处天。[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这八个字要画线,这个就是为什么会进入空界天,就是这八个字,觉得这个色身,还是一种障碍,还是要把它放下。销碍入空,把这个挂碍的色身消除,进入空,连色身都没有。
[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就是空无边处。义贯:在色究竟天中之钝根者,[若在舍心]之定中,仍欲进而[舍]其色界质碍身之[厌]离心[成就],以[觉]有色之[身为]挂[碍],所以坚修空观,而入空处定,从而依彼定力[销]泯色[碍]之身,[入]于[空]境。[如是一类]众生[名为空]无边[处]天。
(2)识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就是把这个色身消掉了,进入空了,就是空无边处。那么,识无边处,就是连这个空都消掉。[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这个阿赖耶识是非常微细的,凡夫不能觉知的。什么叫做全于末那半分呢?[全],保全。不但不灭阿赖耶识,连第七末那意识亦保全其中一半。因为末那系一半向内缘第八识为我,就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本来第八意识见相二分都是平等,物质跟精神领域都是平等。可是,透过第七意识的强烈的执着,与生俱来的执着,变成我法二执。令一半为向外缘前六识为我所,今诸色已不存故六识已灭,因此第七识之半分(向外缘的部分)亦已不存在。第七意识是对内执着第八意识为自我。对外作为前六识的依靠,叫做意根。
所以,一半一半,一半对内,是执着第八意识;一半对外,是作为前六识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识又名意根,这个没有一点唯识基础的,听起来有一点困难。而且既保留住第八识,故向内缘的半分第七识仍在,因此而仍有微细之我相存在,所以,这个我相很难破的。以末那为我执中心故。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天,这一天的天寿为四万大劫,很长很长!
义贯:此类天人,[诸]质[碍]之色[既]已[销]泯,所依之[无]质[碍]之[无](空)亦已[灭],以厌离色跟空,唯依于识,就是连这个空跟色统统放下,剩下识,又进一步了。故于[其]心[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而不灭之,并保[全于末那]识向内缘之[半分](一半)而维持其[微细]之我相。所以,我们一出生,这个执着就破不了,包括晚上我们作梦,还是[我]。起心动念还是[我],二六时中,统统有一个[我]。而微细的我相,很难破的![如是一类]天人,[名为识]无边[处]天。
(3)无所有处天[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无攸往就是不再前进了,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这样子,外道通常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进不去了,他不是佛陀的智慧,用意识心。[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义贯:于前二天中[空]与[色既]皆已销[亡],(初天灭色归空,二天灭空归识),此天则更进而将犹存的半分末那[识心都]以定力伏[灭]之,(以其觉半分向内缘之识仍易启散动,而为苦故);此时第七识既伏灭,唯有第八识仍在,而因为阿赖耶识非有分别之作用故,因此这时但觉[十方寂然]安稳,而[回无攸往],是故彼即以此天为恒久究竟安身立命之处。[如是一类]众生[名无所有处]天。就是连识也伏住;不是断喔,这个不是断,断跟伏不一样。伏就是还会起现行,将来还会继续起作用:阿罗汉是断,是出三界的。断跟伏不一样的,断惑跟伏惑也不一样的,伏惑是暂时不起;断惑是彻底的,不再起来的。
(4)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也不能说想;非非想:也不能说无想,叫做非想非非想,说不出所以然,说想不对,说无想也不对。[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识性不动]:[识],指阿赖耶识。[不动],就是不可动摇之性,意思就是: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叫做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这个[灭],就是灭尽定。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其实,也是头上安头,本来空,不知道。强迫它如如不动的意思,以灭穷研,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本来如来藏性是无尽的。藏识之性本来是无尽的,而这一天是强迫它,用定力要尽发其性,就是强迫它,愈强迫,就愈没有办法恢复如来藏性,叫做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外道始终不能成佛,就是强迫它,强迫它要永恒,就是外道。永恒是本来就存在,是体悟到众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动的心性叫做永恒,永远不执着叫做永恒;永远不分别叫做永恒....(未完)
(文章转自 微信 梵音极乐 2019-03-2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17:我们亲近善知识,应当取其莲花,不应取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