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
楞严经 十番显见 26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251页,[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文言文难,又很难理解。好解释一下: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见,因为前面是把见当作是物,名为见吾,因为同见一物,所以,物名见吾之见。名为见吾之见,看到我的见。意思是说:如果同见一物,二个见性都投射在一物上,那么见性变成物,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当我收敛起这个见性,收视不见的时候,收敛起来,为什么你见不到我不见之处呢?这样还是弄不清楚,怎么看也看不懂。他这个意思是说:这个是物,(法师举起一个毛巾),我这个眼睛,见性投射过来,看到这个东西;你的见性也投射到这个地方,我的见性也看过来;那么,因为见性变成了物,我的见性投射到这个地方,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是的!没有错嘛,这投射过来嘛!是不是?那么,现在佛陀说:我不见的时候就是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把这个视线收回来,我现在不见了,佛陀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为什么看不到?可见见不是物。
再讲一遍:如果,若同见者,名为见吾之见。假设说同时见到一个物相,我的见射投射在这里,你的见性也投射在这里。名为,你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叫做名为见吾之见。我们的见性都投射到一个物体,你当然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因为见性假设说是物相。譬如说:我的见性看过去的东西,假设说会染黄色,我的见性投射过去,染成黄色了,因为见性是物的话,那你投射过来,有没有看到黄色,那一定看得到嘛,是不是?但可惜见性不是物。所以,当我们眼睛一闭起来,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佛陀问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我把眼睛闭起来,我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我这样见性在发挥,我眼睛不看的时候,现在不再看,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看的这个时候的见性?这样听得懂吗?大家都点头,那很好。
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间,名为见吾之见,因为大家同投射在一个物。当我不见的时候,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无见无不见之处就是你为何见不到,我把视线收回来那个不见的时候,那时候的见性?因为如果见是物,你才看得到,对不对?见不是物,当然我收回来,你也看不到啊!这一句话在证明什么?这一句话在证明见不是物,整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眼睛投射出去的时候,你看到我的见;眼睛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你却看不到,那表示见不是物,慢慢理解一下。
[前二句防谬,下三句难破。若谓汝我同见万物之时,我见在于物上],投射出去见性在物上显现,[汝见此物时],那应当看到我的见性,[即名为见吾之见者];因为我的见性投射过去,你的见性也投射过来,而见性又是物,当然我看得到的时候,投射过去,你一定看得到我的见。[下即难其当见不见],当见到不见的时候,[则吾收视不见物时],把视线收回来,不见物的时候,[汝亦当见吾不见之处],为什么?因为见是物,才有这种可能。见是物,你才可以见到我不见之处,可见见不是物。[现今吾不见物时],就是我把视线收回来,我不看这个物的时候,我没有把见性投射出去,把这个见性收回来。[汝何以不能见吾不见之体],你为什么没有办法看到,我那个无形无相的见性之体?你为什么看不到?很清楚的,见不是物。[在于何处]?为什么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体性在于何处?[既不能见吾不见之处,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够见到我看物的见,[亦不足信也]。因为我见到物投射出去的见,是无形相的见性,不是物性,物性才能见。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见到我见物时那个见性,那绝对不足采信。[譬如我手取物之时,伸在物上,为汝所见,吾不取物时,手在何处,汝亦应见]。这是用手,有形相的,来比喻说眼是无形相的。
底下就更难了,[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要一段一段来讨论才有办法。这一段是假设说,前面已经告诉你: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无见之处?现在这一段也是证明见不是物。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说假设你有能力,若见就是若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刚刚讲:不见、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那个见性你根本看不到。好!现在反过来说,就算你有能力,若见不见,假设说,你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不见时的见性。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自然]就是很清楚分明;非彼不见之相,非彼所不见之物相,就是非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若见不见,自然非物,就是这个意思,它只是文言文的修饰语,使语言、文字更美,没有重复。文言文的美,就是语言、文字上没有重复。这一段是在强调,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非彼不见之相就是非物。好,我们慢慢来解释。A:若能见到我不见时那个见性,当然它不是物相了,所以说:非彼,绝对不是所不见的时候的物相,不见之物相,就是不见它不是物相。所以,非彼不见之物相,就是非彼所不见的物相,简单讲就是非物了。不见的时候,那个绝对不是物,它是见性,就是这个意思。A段,若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不是物,那是见性,所以,非彼不见之相,绝对不是所不见的物相,不见时候它不是物相,就是这个意思。
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前面说,假设说就算你有这个能力,能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见性一定不是物相。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你没有这个能力啊。自然非物,当然不是物相,因为是见性嘛!云何非汝[真性]?所以,这很清楚的,见不是物,云何非汝的真性?哪里不是你的真性呢?你要直下承担啊。因为既是非物,当然是能见的见性,就是真性啊。
好,我解释一下,这个都是一连串的假设,经文,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物相就有大小、长短、方圆,物是被见,现在假设说变成能见。所以,若把见性当作是物相,那么,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意思就是说:可是,见性不是物相,答案就是这个。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如果同时把见性投射在一种物相,因为见性已经变成物相。所以,投射过去,我看得到,投射到这个物相,你看过来,也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所以,若同见到彼此的见性,我看得到你的见性,你也看得到我,同见一物的时候,见性交叉,名为见吾之见性,假设说这样子成立。当我不见物的时候,你为何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所以,若见是物是不对的。
再接下来,分二段。经文,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你有能力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不是物,因为你能见到我不见,不见就是非物。所以,就算你有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绝对非物。B、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你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见不到,因为见性是非物,所以,自然非物,云何哪里不是你的真性?这句话反过来讲,既然是非物,当然就是见性了。无形无相的见性,就是真性。
师父一直重复讲:没有见性,或者基础性不够,要听《楞严经》,说句实在话,简直是不太可能听得懂,我已经尽力了!
[此蹑前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蹑]就是依着,这个依据前面为何不见我不见时候的地方,[防阿难谬答能见,故分开若见若不见两途]。所以,上面标若见就是A;若不见就是B,标两个角度。[俱反证见性非物],这一段统统在反过来证明,见性绝对不是物相,这一段在讲见性不杂。[上二句,谓若能见我收视不见之处,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这个就是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当然不是你看不到的那个物相,因为那个属于见性,它不是物相。[自然二字,即分明义;非彼不见之相六字,即非物二字]。就是等同[非物]了。[此句与第四句,自然非物四字同,乃译者润文之巧耳]。他这一润文,我们都被搞糊涂了;但是,我是没有糊涂,是你听起来很吃力,师父一点都没有糊涂。
[此文欲求义理明白,须知彼字即指物言],彼字就是指物。[当与我字对看,再用能所二字对释,我见为能见,彼物为所见,例如眼根见物,是我能见之见体],见根见物,当然是我能见的见体显露出来的见性,[非彼所见之物相]。能、所非常清楚的。[今不见物,照上例云: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自然是我能不见时的见体,因为不是物嘛![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此句即自然,非物四字)。不必过于搜索]。连这个圆瑛法师也告诉你;不必一直在文字上打转,这打转就愈来愈听就愈不懂,只要二个字:非物,就OK了!就更清楚,不要再转下去,再转下去,晚上会睡不着。[愈晦本意],愈来就把本意愈搞愈不清楚了。[下二句,若不见吾不见之地,则吾之见,自然非物]。因为你看不到啊!你看不到,因为是非物;如果是物,你当然看得到。[何以故?若是物,收视不见时],若[见]是物,把这个能见的见性,变成所见的物相,若见是物,物就是有大小、长短、方圆。那么,当我收视的时候,[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因为不见之物收回来,它是有东西的。若见是物,收视回来,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既不能见,当然非物。吾之见既非是物,汝之见亦应非物,故末句结曰:云何非汝真性?此云何非汝句,即答阿难前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相对。三反辨见不是物竟]。反过来,见性是见性,不是物相,能、所特别的清楚,不容混淆。
[午四反辨物不是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安立]就是建立。这里就是:见性是见性,物相是物相。先解释一下:又则,现在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是什么意思?刚刚前面讲的,若见是物,对不对?当我见物的时候,诸位!若见是物,物就变成也是见。见跟物,假设说是能所不分的话,如果我见到是这个毛巾,毛巾是见,它也可以看到什么?我看到它,它也可以看到我啊;可是,事实不然,见性是见性。我能看到它,它看不到我,能够被我所看嘛。所以,见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是不杂的。现在说:如果见是物的话,我看到这个见,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所以说: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物也会看到你。体性纷杂,能见所见体性纷杂,一目了然,能见所见变成了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什么是有情世间?什么是器世间?有情世间是能见,器世间是被我们所见。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了,混乱了。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见不是物,还是强调这个。
[此反辨物不是见。当承上云:见若是物者,物亦当是见,则汝现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而物亦当见汝矣。体性纷杂者:则无情之物体,与有情之见性,纷然杂乱,而不可辨也。果然如是,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众生,有情之界,不成安立矣!何以故]?为什么?[物亦能见,物亦属有情,则有情]、[无情杂乱,故不成安立]。安立就是无法建立,何者是有情世间?何者是无情世间?[又有一解:则汝与我有情世间,并诸器世间,则不成安立矣。何以故?物亦能见,就无有无情之器世间],因为物也能够见嘛,所以,器世间不存在,因为器世间事实上是被我们所见。[即坏器世间相,何成安立]。怎么能够建立器世间呢?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阿难!如果我见我佛陀的时候,是汝非我,就是必定是你的见性,而不是我之见。你阿难看到佛陀,是你的见不是我的见,很清楚的,见性就是如此的周遍,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非汝而谁?那个就是你的真心,见一切相,见性周遍,但莫于相上住着。不起颠倒见,不着,清净自性自然显现。非汝而谁?那个若不是你的真心,那个如果不是你的真性,是你的见性,那个又是谁呢?就是你的啊,你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
[此转正意。言若汝见物见我之时,一定是汝见而非我见,汝我有情之与有情,尚不混滥],我们有情的你、我、他,还是很清楚的,[岂有情之与无情,而至杂乱耶]?所以,[见性周遍者:谓汝现前,观四天王宫,以及水陆空行,皆属汝之见性周遍,此见总不属于物,亦不属于我,非汝真性,而是谁耶?物]、[见分明,本不混杂,为何不敢认取?四辩见不是物竟。并上巳三物见分明竟]。
[巳四责疑自性]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为什么你还自己怀疑,你这一颗真如的本性,还自己怀疑呢?就是此性本来是本有的家珍,汝就是你阿难却不敢认为就是真实,叫做性汝非真。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性汝就是: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而不真,反而不敢认为那个是真的,而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就是你的真心。取我求实,而来求取佛陀,而[取我]中间加一个:言,语言,就是说法了,而取我佛陀、世尊再继续言说,来求实、证实,这是不是我的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就是说:这个妙性本来就是我的家珍,每一个都具足,而你阿难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是真实的,又来求我佛陀来言教,求我来证实,为什么多此一举呢?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就是这个意思。
[此承上物、见分明不杂]。见性跟物相是不杂的。[见性是在汝,而不属于物,云何汝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者:此性本来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认以为真,而取我言,以求证实。汝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故我责汝,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也。此科以见性非物而论,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超出一切假相、表相,而单独,[孤标]就是单独存在,见性就是独立存在。[是四义中明义]。四义就是妙、明、寂、常,这四个字里面,妙义、明义、寂义、常义,妙、明、寂、常,四义当中的[明]字。[六显见非物竟]。
[卯七显见无碍(分二)] [辰初阿难因尘疑碍] [二如来显性无碍今初] 无碍就是没有障碍,这个见性就是障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阿难对佛说:如果这个见性,加四个字:本来周遍,必我非余,就是我的真心,不是其他的东西。非余物就是说: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我,一定是我的真心,而不是其他的物。[此科因当机闻说见性周遍一语,遂生疑惑,以为真性,既是周遍,应当一定周遍,自应无碍,何乃动被物碍]?为什么一动便被物所障碍呢?[故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见性下,当加本来周遍意,与下文语脉,方可连续。谓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定是我真性,而非余物,则应当一定无碍,今何不然]?为什么现在没办法无碍呢?所以,这一段世尊要显见无碍。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说:我跟如来一起观这个四天王,[胜]就是殊胜,藏宝之殿,居日月宫,此见是周遍,遍,这个时候是遍娑婆国,可以看到好大的范畴。[娑婆国]底下加几个字:[娑婆国[四天下],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天下之南阎浮提],意思就是:看到好大的娑婆国土,四天下之南阎浮提,就变成娑婆国很大,但是,现在变成只有南阎浮提,再退回来,退归精舍,却只有见到伽蓝。伽蓝就是我们每天在念的伽蓝圣众,中国话叫做众园,或者是我们常常讲伽蓝就是道场。只见到这个道场,清心户堂,但瞻檐庑,[庑]就是走廊。意思是:我跟如来一起观四天王,可以看到好大;现在退归回来,却只有看到走廊;本来见性那么大,周遍啊,而我们现在呢?却看到只有走廊。
[此述见性大小不定。云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此殿乃殊胜藏宝所成,故称胜藏宝殿。阿难随佛至彼,故与如来,同观日月宫,此宫亦在须弥山半,与天王宫殿齐,随至二宫,故曰居日月宫。灌顶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火摩尼宝所成;月宫四十九由旬,水摩尼宝所成,皆天人充满。日宫虽火摩尼宝所成,其清凉与月宫同,但光胜下注耳],[注]就是流动。[犹如火镜],但是,[体质不热,光注成烧。’《起世经》云:‘日月宫运行无滞,为五风所持],五种风:[一、持风令不坠]。不坠就是不会坠落,就是不会相撞。[二、住风令安住],[安住]就是固定在这个位置;[三、随顺风令顺行],随顺风能够让我们运转、转动,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讲到天体的运行是引力、重力、拉力,这一些天体的运行,都没有讨论这个,所以都是用风来表示。[四、摄风令缓急];[摄]摄持;[急]就是控制,有一种风,能够让它慢下来,[缓]就是慢;有时候快。[五、将行风]就是起风时候,[令得中’也]。[中]就是人类所能承受的,叫做中;人类所不能承受的,就变成飓风了。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者:自二宫远观,此见周遍圆满,遍娑婆国。据日月宫所见,不应遍娑婆国,有云:此处娑婆国三字,与上文阎浮提三字对换,两皆不讹]。圆瑛法师的意思是说:[余意亦可不必换,但于娑婆国下加一四天下,南阎浮提,便是],这样就正确了。[退归精舍只见伽蓝者:从四天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此云众园;清心户堂,谓讲堂,闻法能清净心地故。安处于户内堂中,不能远见,但瞻垂檐与廊庑],垂檐就是屋檐;与廊庑就是走廊。[先大今小]。为什么一下子可以看到那么大,现在退回来,只看到走廊?意思就是:见为什么一下大,一下小?阿难的意思:一下大,一下小。佛陀这一段在讲什么?显见无碍,大跟小是无碍的。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他就开始怀疑了,说:世尊,此见如是,它的体性本来就是周遍,一界就是平等,法界都可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看得到;咦?现在在室内,为什么这么一点点呢?唯在一室,我们的见性,本来是可以见到整个宇宙,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见到这个教室,这么小?一下子阿难就怀疑忽大,见性忽大忽然小,所以,这一段是显见无碍。[此陈疑以请。意谓:见性既云周遍,自当一定常遍,自在无碍。此见今何如是大小不定],见性一下大,一下小呢?[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忽然成小,唯满一室]?只见一个室内,我们见性本来无量无边的看,现在变成那么一点点范围,所以,阿难怀疑说:见性忽大,一下又小,佛陀底下就开示了。阿难继续怀疑了。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说:为复,这个见性,是把大的见性,缩为小的见性?或者是当墙显前的时候,把它见性夹断?好会讲话!唯当墙宇,夹令断见,夹令就是把这个见性夹断了,分里面的见性、外面的见性。是不是围墙把我们的见性夹断了呢?我今不知斯义所在,就忽大忽小,碰到墙壁,好象被剪断,看不出去。愿垂弘慈,为我敷演。[此妄情计度,求决于佛。承上遍界之见,今满一室]。承上面,全部法界都可以见,现在大变成一点点,[为复此见],或者这个见性,[因室所局,缩一界广大之见,而为一室狭小之见耶]?见性本来没有大小,为什么一下看成大,现在变成这个室内这么小呢?只见到一点点范围。[如身入卑门。必要鞠躬]。[卑门]就是矮门。[为当墙宇夹断周遍整个之见],或者是我们这个见性,被这个墙壁夹断了,截成二断。[而成内外之二耶]?分里面的见性,还有外面的见性呢?[如水筑长堤,则分彼此]。长堤就是一个内、一个外。[为复为当二句,皆有不决之意],都有怀疑不决的时候。[故求佛与决,曰:‘我今不知斯义所在’]。为什么?见性一下大[即大]、一下子小[小、]一下子被缩[缩、]一下子好象被夹断,[断之义,还是缩大为小耶?还是夹令断绝耶?实未明了;愿垂弘(大也)慈,为我敷演斯义,一定所在。初阿难因尘疑碍竟]。
回向(略)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翻开253页,暂时先看一下,卯七显见无碍,这一段在显示见性是无所障碍的。254页看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辰二 如来显性无碍(分五)] [巳初明不定由尘] [二教忘尘自遍] [三以反显难谬] [四出成碍之由] [五教转物自在今初]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佛对阿难这么说:一切世间,只要是缘起的,不管是大的相;或者是小的缘起的相;或者是分内、分外,这一切凡所有相的大小、内外,包括诸虚空,诸所事业,这种种的现象、情形,各属前尘,全部都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东西。前尘,都有因为我们着相,于内分大、分小、分内、分外,这个一切世间林林总总就会起争执,就会障碍我们的见性。所以,不应说言,你不应当说:我们能见的见性,这个见性舒缩。[舒]就是伸展开来,把它展开来,也就是拉长距离的意思。[缩]把它缩小,凡所有相,有分大小、内外,一切世间;但是,我们的见性并没有这一些,你只要于相上不住着,如如不动。所有外界的境界,各属前尘,无关于见性。
[以下如来,显性无碍,此总示大略。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凡所有事相业用,该上下方圆等类],[该]就是包括,包括定位在上或者是下;或者是形状的,方跟圆形的等类,[皆属前尘而有留碍],[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种相,它不是缘起生灭、无常的假相,皆属于前尘而有留碍,就是说:这些外面的对凡夫来讲的假相,就会障碍了这些凡夫。所以,凡夫会争得头破血流、不可开交,就是不知道生死无常、缘起缘灭的道理。[非关见性也]。如果你懂得这个见性,不生不灭的见性,那么,你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者]:你可以讲外面的假相有大小、内外;但不能说:我们的见性是展开,或者是缩小,不应当这样子。那么,这个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见性并没有拉长,也没有缩小,并没有这样子。[舒缩意该断续],这个伸展开来的舒,还有缩小,[意]就是:当然它的意思是包括断,就是被夹断;[续]就是连接、继续下去。所以,该断、续,这个意思更清楚。[应知见性不变,不因境碍,而有缩有断。又见性随缘,在大见大,处小见小],很明显的就是:见性其实不受外尘的干扰;我们之所以受外尘的干扰,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执着、强大的分别、强大的颠倒的力量,太强了!如果我们这些执着、分别、妄想、颠倒,都没有的时候,如如不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见性并没有大跟小啊,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着想,立大小、内外。
[亦非尘之所能碍也]。只要你认识了这颗心,彻底的了解能见的心,只要无所住,能这么样做,而且他懂得坚持,开始分分秒秒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些外在的存在的,有等同于无。修行无关外在,但是,对凡夫来讲:没有外在却很难去配合内在,毕竟凡夫功夫、能力都不够,所以,修行,它需要慢慢一步一步来;但是,需要抓到了根本,就是明心见性。[而众生妄见],这妄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执着,分大分小、分内分外,所以,他的烦恼、痛苦就不会断掉,这个妄见,它就是知见立知,真如自性本来就无见,头上不安头,般若智慧从开始到现在,亘古以来都存在,涅槃的妙心,从来没有减、没有增;没有大、没有小,可是我们不懂,我们在相上强加大小、来去、增减,所以,我们不得不辛苦的过日子。[大小之迁],[迁]就是生灭流动,看大的时候,譬如:钱多我们就很高兴,或者房屋很大,就很高兴。如果小的话就起烦恼,圣人不会这样,要是圣人的心境,你一个蒲团,家里俭朴,他一样心安理得的过一辈子。[别有元由],是不是有什么原因?[下科自明]。下面那科讲得很清楚。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佛陀要用比喻,要阿难自己审定、理解。譬如方器,就是方形之器,那是正,四方形的意思。譬如:在四方形的器具中空,中见方空,中间你会看到方形的虚空。吾复问汝,我现在问你:佛陀就问阿难了,此方形器具当中,你所见到的四方形的这个虚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个四方形的虚空,是一定是四方形的吗?还是不一定是四方形的。这个就是世尊要阿难自己审定。再讲一遍:譬如方形的器皿当中,中间你可以看到方形的虚空,我现在问你:你这个四方形式器具当中,所见到的四方形的虚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四方形的虚空,是固定呢?还是不固定。佛要阿难自己审定。
[此以喻明尘],就是来用这个比喻,说明外在的尘境无关于见性。[大小不定],因为这个外在的世界不是大就是小,[全由于尘],都是一个外在的尘。[但得亡尘],这个[亡]不是说消灭它,但得亡尘,也就是了解这个尘自生灭,自性本来就空,你只要了解这个万境,懂得放下它。[自然无碍。今以见性譬虚空],用这个见性来譬如虚空。[尘相譬器皿,尘相有大小内外,而见性无舒缩断续],完全没有的,因为这一段是在讲我们的见性无碍的,也没有展开来;也没有缩小;也没有把它夹断;也没有接续。[其犹器有方圆],这个器皿有方、有圆。但是,我们这个虚空是没有一定的相。[空无定相。先举方器,中见方空,分开定方与不定方两义]。两个角度来讨论。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先解释一下:如果说空已经被你的方形的器具定位了,说:这个虚空是方形的,那么,再安下一个圆形的器皿,这虚空应该不会变成圆形的,因为虚空已经被你的四方形所定位了。如果这个虚空被方形的器皿所定位,说它一定是方形的,那么,别安圆器,空应不圆?好!把笔记下来,看我这里,这个是方形的,他这个意思是说:这个是方形的虚空,外面是器皿,里面是空的。如果说:这个虚空被器皿所固定,它变成一个方形的。我们在方形的中间,再加一个圆形的,就是比方形的还小;方形的大,在中间加一个圆形的,这样观想。如果方形的虚空已经被固定了,我们再放进去一个圆形,就应怎么样?空应不圆,这个虚空不一定是圆的,应该不会变圆的。反过来讲,就是虚空没有被固定变成方形的,所以,圆形的器皿放下去的时候,它才会变成圆的。听《楞严经》,他思惟的理念要非常强,反应要非常的快,才有办法,否则你根本就转不过来。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如果这个方形的并有固定,好!放这个方形的器皿,如果没有固定的方形,则,如果不一定的形状,则在方器当中,就见不到方形的空。这段意思是讲:说不定的形状也是不对,器皿方形的,就见到方空。讲定也不对,如果定的器皿,见到的这个虚空,就是一定是长方形的话,安圆形就不会变圆。换句话说:定,一定形状是不对的;不一定的形状也是不对的。再讲一遍:如果一定说是方形的虚空,虚空是方形的,中间再加上一个圆形的器皿,空应不圆,虚空被固定了。若不定者,则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如果这个是不一定的形状,在方器当中应该没有方空,也就是说:它的形状不一定,为什么会有跑出一个方形的虚空呢?因为不定形故。所以,不一定,虚空并没有一定什么形状。这个虚空,在这里是表示我们的如来藏性,方、圆都是尘,比喻都是外在的。(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7-2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32:见性绝对不是物相,外在的尘境无关于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