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
楞严经 十番显见 33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讲义300页,[卯十显见离见(分四)] [辰初引教质问][二明昔是权][三辨今非缘四正显离见今初] 第一个[见]是真见,第二个[见]字,是妄见,显这个真见是离于妄见的。在这里的见,是究竟如来的真见,不是前面讲的见精;前面讲的这个见精,在这里仍然列为是妄见。在这里已经完全讲到最究竟的真见,也就是佛的真见。所以,这一段有点困难。显见离见,这一段是显示这个真见,是离于一切的妄见,也就包括九法界,或者最微细的菩萨的境界。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我们这个究竟的觉性,是微妙不可思议,非因非缘,并非依于外在因,也不是必要假借外面的缘。但是,世尊为什么常常在跟比丘宣说法义的时候说:见性具四种缘?这见性就是要看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所谓因空,在这里不是虚空,是指距离,就是眼睛要看到一件东西,当然要有距离。贴到眼睛上怎么看东西呢?你也没看到说:一个人看报纸,把报纸遮在眼睛上,眼睛看东西,它一定要有距离的。眼睛的见性,要看到东西,必须要有距离。因明,就是必须要有光线。因心,这个心叫做作意,因眼,也必须要有眼睛还有神经系统。佛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医学名词,所以,并不是说有神经系统。它有浮尘根、净色根,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肉眼;净色根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神经系统,是义云何?整段的意思是说:世尊!您既然说:必妙的觉性不需要借重外面的因、缘,为什么您以前在说法中说:见性又必须具足四种外缘呢?所谓因为距离、必须加上光线、还有心的作意、眼根,这样才看得到,也就是见性才起作用。为什么前面讲的:这个见性需要具足四种缘,现在又为什么说:必妙的觉性非因非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此科显见离见],显这个真见离一切妄见,[不是常途所谓情见之见,乃指见精自体耳]。见精的自体,要认识到这么深层的,已经超越一切的凡夫、外道、二乘人、权教菩萨的境界了,这个已经论到最究竟的。所以,乃是指见精自体,见精就是带有少分妄的真心,即真心带有少许的妄。《楞严经》从一开始,就是用这个名词;那为什么不要一下子就用真见呢?如来的究竟的真见呢?因为那个功夫不到,你一下子跟阿难,以及这些未得无漏的,讲了太究竟的,完全听不懂!所以,要带妄显真,带这个妄来显这个真,没有这样子,众生没有办法去了解真见是什么。带有少分的妄叫见精,但是不错了,已经是第二月了,虽然它不是真月,但是已经接近真月了。
[见精自体,真妄和合],我们一定要了解真妄和合是方便说,妄本来就空,哪来的合,或者是不合呢?[约义可分真、妄二见],也并不是说,真见、妄见各自有各自的体性,[并非真妄各体],不是这个意思。[但约见精带妄时,则名妄见],见精带有一分少许的妄,就是前面讲的,所谓的见性。为什么佛不一下子干脆就讲佛的这个真见呢?没办法,众生的因缘、根性、时空,都没办法去了悟最究竟的真见,所以,只好带妄显真。现在就带了少许的妄,这个时候名为妄见;[离妄时,则名真见。如人在梦时,则名梦人,离梦时则名醒人;梦人醒人无二人,真见妄见无二见]。这并不是有二个自体性,意思是:其实来自那一颗如来藏性,妄见只是妄动所见,真见就是离一切妄见。虽然分为真见、妄见来讨论,事实上并无二见。[今言离见者,即真见离自体中,一分妄见而已],真见是离开一切妄见,绝对的独立存在,所以,要讨论的时候,必须真跟妄一起来讨论;当他悟道的时候,就进入绝对了,绝对就不能再立一个真见。这个在次第修行上,或者是学术上;或者是讲经言谈上,必须要这样分:一个是真见,一个是妄见;等到我们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时候,真心本来就存在,不需要加一个真,那个时候这个真就是绝对,所以,叫做真见离自体中一分妄见而已,只是离开那一分的妄见,留下来的就是纯真,把杂秽的妄除掉,就是真。就是我们矿区里面,开采出来的含有杂质的金,把那个杂质除掉、提炼,就会变成真金。金矿开采出来的时候,不能说那不是金,是带有杂质的金。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见性带有杂质,叫做妄见,这个见性完全离开一切妄见的杂质的时候,这个就是纯真的见,就是佛的见性,就是真见了。
这一段[故名为显见离见]。就是显示这个真见是离于一切妄见,就是在讨论这个。[即远离依他起,当下即是圆成实]。依他起就是依条件而起,[他]就是条件,依靠种种外在的条件而起来的,就是所谓缘起法。这个[远离]就是放下的意思,依他起就是如幻,不实在的、是假相。远离依他起是放下缘起如幻的假相,这个时候当下,当下就是不离本处,即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圆满成就真实性,这是唯识学的名词。[上科因缘、自然二皆并遣,此处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妙觉明性,不属外道自然则可],若说不属于外道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佛陀常常讲因缘法嘛!现在[若谓非因非缘,似乎不可;以因缘是自宗],这是佛教、世尊以前一直开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以因缘是自宗,是佛自己创立的缘起的思想,为什么何得与自己所讲的法互相违背呢?[何得与自宗相违?必此见性,非因非缘],既不需要因,也不需要缘,独立存在的见性。[世尊云何,昔日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就是距离,二、要假借光线的明亮[因明]、三、要假借动念的任意[因心]、四、要假借眼根呢[因眼耶]?你不是见性不需要假借外缘吗?现在为什么要借重于距离、光线、作意、眼根?为什么?这不是缘起才能见性吗?为什么佛陀说见性本来独立存在,不需要外缘的因、不需要外面的缘呢?[以目前不空、不明,则不能见,无心无眼,更不待言],就更不必说了。[所以必因四种,方能成见,则见性自属因缘之义明矣!是义云何者]:这个道理到底是为什么?[岂今是而昔非耶]?到底今天佛所讲的见性不需要借重外缘是对的?佛是以前佛陀所讲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见性必须具足四种缘,是不对的呢?到底是今天讲的是对?或者是以前讲的缘起法是不对的呢?[抑或今昔相同],说今天讲的跟以前讲的是一样?[而我未达耶]?没办法明了。
[当机所引,乃眼根中眼识,如来所显是眼根中见性],眼识是借重缘起法,起执着和分别、认知、觉受,眼根当中的见性,是不需要借重根、尘、识。[正是根、识不分]。[根]是不生不灭的根性;[识]是由外界所引发生灭意识心,就分不清楚。所以,根就是不生不灭的见性,识就是生灭意识心,必须借重外在的缘起,阿难没有办法分。[八识规矩颂云:愚者难分识与根]。在这一段引这个并不恰当,这里所谓的根是指肉眼,也就是说:神经系统,这个根有浮尘根跟净色根。[愚者]是指阿罗汉,就算你证到阿罗汉,仍然没有办法分清楚,到底什么是意识心?什么是神经系统?所以,在这里,从圆瑛法师的角度应该是这样:愚者难分识与性,也就是说,证阿罗汉果的,仍然很难去理解意识心和究竟的本性。[阿难即其人矣!前来世尊,乃托见精以显见性,欲令证入妙觉明性,而得全体大用,而反认见性为眼识],把把这个不生灭的见性,认为是生灭的眼识。[何异将彩凤为山鸡],彩凤值钱;山鸡不值钱,彩凤比喻作见性;山鸡比喻作意识心。[视和璞为顽石],[璞]在石中没有雕琢的玉,还没经过加工,但是里面蕴藏着玉,经过雕琢价值就昂贵了,不是顽石可比了。把璞当作石头。[可不哀哉]?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修行人如果分不清楚,什么是生灭意识心,什么是如来藏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不懂是用这个去修行,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大乘眼识,九缘方生],大乘法里面所讲到的,眼识必须具足九种条件,才能产生,[所谓:空]距离、[明]光线、[根]眼根、[境]外境、[作意(遍行心所之一)]、就是遍行心所里面的动念,这个我们在《百法明门论》讲得很清楚。作意就是五遍行心所里面的作意心所。[分别]就是分别依,就是[第六识、染净(第七识)、种子],这个就是善、恶、无记的种子,必须要有种子才能起现行,现行薰种子。[(三类性境之一)、[根本]根本依,就是[(第八识)];必须有像仓库一样,把它储存起来。小乘法中就把它省略了,说具足四缘,[小乘法中略具四缘,缺一不可,即空]距离、[明]光线、[心]作意、[眼]眼根,[四缘],小乘讲的比较方便、比较少;大乘讲的就比较微细。[为眼识得生之缘],要产生眼识,眼睛的这个识性、识心,就必须要空、明、心、眼四缘,[并未曾说,四缘生妙觉性]。并不是说,佛从来没有讲过,借重着空、明、心、眼,可以产生妙觉性,能生妙觉性。因为妙觉性本来具足,于缘起法起大作用。[良以此性],就是妙真之性,[非生因之所生],绝对不是外在的生灭的因缘法所能生,本性具足。[乃了因之所了],这个了因就是悟明心地的,悟入如来藏性的人,
所了,这个[了]是指显,才能显示出来。前面这个[了]跟后面这个[了]意义完全不同,乃是了因之所了,这个了因乃是了因佛性,就是悟明心地的人。有缘因佛性、有了因佛性。前面讲三因佛性,这个就是了因佛性。之所了就是所显示、显出来,意思是:只有悟道的人,大悟的人,才能显出妙觉性,不能说:借重于外在的缘起,因此佛法是用悟的;用教的只能在生灭的因缘法里面去理解、思惟、推论,当他进入佛的领域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阶位。所以,最后那一刹那,必须要顿悟,完全放弃生灭意识心,完全放弃逻辑的推论;完全必须要放弃任何的语言文字,在顿悟的那一刹那,没有任何的阶位、次第,没有办法用思惟的模式,统统没有办法!也就是最后那一刹那必须用跳跃的,那一刹那的悟入,必须要顿悟才有办法。用渐悟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的,没办法的!就像虚空,虚空没有从东边来,也没有往西边去,虚空从来不生,也从来不灭;从来不增,也从来不减。你在有阶位的12345678,或者逻辑的ABCD推论,或者是语言、数目字,这个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佛的境界。
二个人都没有开悟,是点不着见性的,甲是无明,乙也是无明,懂佛法,这样二个人一直讨论,二个人打死不可能开悟!这个见性必须要有人——外在的善知识把他点破,那一刹那,喔!爆发出来的内在,本来的具足,这样才有办法悟入佛的领域!靠人与人之间一直讨论,门都没有!所有的讨论没有办法离开阶位、次第、生灭意识心,除非上师大成就,是真的大彻大悟的人,他有办法让你悟入如来藏性,其他没办法。讲无生,他不知道无生是什么;你讲般若,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般若,讲得头头是道,就是不知道那个是什么东东?说:那个人讲经讲得很好,不是真金喔,叫做镀金。大悟那个是真金,所有语言出来任何一个角度切入,统统是本来的面目,没有任何障碍的。我们一定要了解,只有悟明心地的人,才能显如来藏性。[今说从因缘生,误之甚矣!初引教质问竟]。
[辰二明昔是权]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佛言:阿难!我所说的世间诸法,用种种的方便才说诸法因缘生,因缘灭之相,诸因缘生灭之相,但非佛所说的究竟第一义谛。讲诸法因缘生、因缘灭,生灭世间相,只是一时权巧方便说,所以,诸因缘相绝对不是佛所说的究竟第一义谛。这个第一义谛含有二种,你一定要背起来,学佛到今天不能讲:第一义谛就是究竟一个,不是的!究竟第一义谛有二个:一叫做离缘第一义谛;二叫做离见第一义谛,老参的人,学佛相当久的人,不能不了解有二个第一义谛。离缘的第一义谛是说:在权教菩萨要转为究竟实教的菩萨的时候,必须叫他放弃种种的缘起,叫做离缘第一义谛。但是,悟入到最后那一刹那的时候,叫做离见第一义谛,是最微细的,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动念即乖,离见第一义谛。粗浅的就是把权教菩萨要转成实教菩萨,这个叫做离缘,这个缘就是明、暗、空、塞这些外缘,因明、暗、空、塞而有见,要摆脱这些四缘,这个叫做离缘第一义谛,已经不得了。已经是权教菩萨要转成实教菩萨那一种功夫,就是已经超越凡夫、外道、二乘人、权教菩萨,这叫做离缘第一义谛。离见的第一义谛就是要接近佛的境界了,妄见,这第二月,就是见精,连这个见精自体相都是妄。意思是:那微细的能所的执着、妄见,都要放下,叫做离见第一义谛。离缘第一义谛就比较粗,可是,已经不是权教菩萨的境界了;离见第一义谛就是佛的境界了。
[此明今昔权实不同]。[权]就是权教菩萨;[实]就是实教菩萨,是不同的。[佛告阿难,我昔日说],假借四种因缘而生这个眼识者[四缘生识者,乃一时权巧方便,说世间诸因缘相,引诱小乘学者,免中外道之毒]。只要一中互外道之毒,就中到这个可怕的知见![彼外道妄计自然,我说因缘]而佛才说这个因缘[以破之],佛说因缘是为了破外道的知见,才这么讲。[非同今日所说第一义谛,修证了义之法,何得取彼而难此耶?二明昔是权竟]。就是不能把权教菩萨的思想,来为难实教菩萨的究竟义。
[辰三辨今非缘]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我现在问你,一般世间人说:我能看得到东西,为什么他能够看得到东西呢?云何名见?云何不见?哪一种状况是能见到东西?在哪一种情形,说看不到东西呢?阿难说:一般就世间人来讲,因为有光和亮度,白天或者是晚上、夜晚的月亮,要不没有日或者是月,就一定要假借灯光,就是一定要有光线,不是太阳的日光就是晚上的月光,要嘛就是晚上的灯光,才能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这样才能看到。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如果没有这三种:假借日光、月光、灯光,那是看不到的,一片漆黑。
[此科辨今所说,非同昔日因缘]。权教。[故问之曰:诸世间人,说我能见:是以我为能见,物为所见,此乃一切众生共执。今诘以云何名见,云何不见者:为探其借缘不借缘],探其借外缘不借外缘,这是探讨要不要借重外缘,和不借重这个外缘。佛陀就是在问清楚,需不需要借重这个外缘?[答以因于日、月、灯三种光明,乃能有见,无光即无见,正述其必定借缘。此虽单举明缘,以该空、心、眼三缘,缺一不见],这里虽然单单举出明缘,就是说光线来讨论,当然一定包括距离、作意,还有眼根,缺一不见,缺一个条件是看不到的。[此昔日之权。阿难所述固是,然今日所说,是第一义,如第一番显见],在第一番显见是心的时候,[盲人瞩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同处于暗室,[所见无异]。因为一片漆黑。前面在第一番显见是心的时候,盲人看到前面暗;跟有眼睛的人把灯都关掉,处在暗室,所看到的暗是一样的,[无异]就是没什么差别。意思是:[见性脱根脱尘,灵光独耀,又何借明缘]?不需要借重光线,[此即权实不同也]。权是借着四个条件,眼睛才作用、看得到;见性不需要。如果是实教的话,见性独立存在,无关明、暗。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那个时候把它说名为不见,就是那个时候没有见性存在,你看不到东西,就是没有见性存在的意思。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你就说没有见性存在,那么,应不见暗,见性就没了。所以,应当不可能再见到暗。事实不然,如果你一定可以见到暗,那么,此但无明,这个只是没有光线而已,无关你的见性。云何无见性?因为见暗也是见,光线只是为了显外境,无关于见性。再解释一遍:阿难,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你就说没有见性,那么,见性应不可能再见到暗,因为没有了嘛!如果你还可以再看到暗,就表示你的见性没有失去啊,这只是暂时没有光线而已,不能说见性没有,为什么说你没有这个见性呢?所以,光线自有明、有暗,无关于我们见性。
[此显无明不是无见]。这一段是显示说,没有光线,不能把它当作是没有见性,没有光线只是暗;有光线只是明,明、暗无关于见性。无明是尘,是客尘,是外在,见性是主。[若如汝谓],就像你所说的,[无明时即谓无见者,应当并暗亦不见],因为见性不存在,见性不存在,当然看不到暗了。[方可谓之无见;但无明便谓无见,乃常情所执],一般人说没有光线,他就说看不到,就是无见,就是连那个见性存在都否定,这是一般人所执着的角度。[故以应不见暗诘之],应当说:你见性既不存在,那么暗现前,你就不可能再见到暗。[断无是理],绝对没有这个道理。[若必见暗下,申其正理。谓若无明时,必能见暗者:此但是明无],明就是光线没有,[而见不无],而见性不无,不无就是存在,而见性确实是存在的。[云何汝说无见]?这一段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见性无关于明、暗的。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阿难!如果依你的角度来讲:在暗的时候如果没有见到明,因为没有见到明相,看不到明相所显的一切动相、外相,这样角度来讲叫做不见的时候;相同的道理,现在在有光线的时候,你却看不到暗,同样是有一个不见啊,见明时候是见不到暗,见明的时候见不到明,还名不见,还是看不到,还是不见,二个统统不见。佛真了不起!这个话还不是一般人能讲得出来的!
[此明、暗相例,以致二皆不见,岂不大谬]![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如果说:明暗这二相自相陵夺,明来暗就去了;暗如果生,明就灭了。明相现前,绝不容许暗相存在;暗相之处,绝找不到明相。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意思是说:我尘互相倾夺,无关于你的见性,就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无关于互相倾夺的外尘。这段告诉你:我们的见性是独立存在的。于中暂无,绝对不是说在一下子中间有暂时没有见性,不是这样子!没有这样情形,完全就是常存的。非汝见性,于中暂无,绝对不是你的见性,在中间——明、暗二相当中,突然暂时没有,不会的,见性是常存的。如是则知,[见明见暗]二俱名见,云何不见?见明也是见,见暗还是见,二个统统叫做见,见性统统在作用,为什么你讲不见呢?为什么你讲见性不存在呢?见暗难道不是见吗?也是啊。
[此结申正义。上科但是因谬反显],因为错误而反显,[决无二俱不见之理],决定没有明、暗皆不见的道理。[故申以正义曰:若复明暗二相,自相侵陵倾夺,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明暗二相,时有时无,非汝见性,于中暂时或无]。只是明来,暗就去,暗来,明就不存。无关于你的见性,你的见性一直永远的存在,你的见性绝对不会在中间说暂时没有见性,或者暂时存在见性,不会的!见性是永恒的!我们修行,就是开采亘古以来存在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就是佛性。[此句须着眼,明暗有生灭,见性非有无],就是不属有,也不属于无。意思是用手指指不出,见性是有,你指不出;见性是无,它就是很清楚的在看。见性非有无,见性无关于有、无关于无,有,你也指不出来,无,也不对,那你看看哪里不是你的见性?没有见性,你怎么见树、见山、见水呢?所以,明暗有生灭,见性非有无。[明来见明,暗来见暗。非暂无]不是暂时没有,意思就是[即常有],这一段是[正显见性常住,不生不灭,不借因不托缘也]。你讲到外在的因,就一定要讲到明、暗、空、塞;现在没有啊,不需要假借因、外缘,[世间常情]一般,[惟许见明有见,不许见暗成见],世间人看到有光线的时候,才说:喔!我的见性在作用,不知道见暗的时候,见性还是在作用![权教亦须具足,空、明、心、眼四缘,方能成见。此经为了义真诠],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究竟义,是了义的,《楞严经》是了义经。真诠也就是究竟,在诠释没有任何的善巧,诸法讲毕竟空,就是如来藏性,所以,此经为了义真诠,就是了义的究竟真理的诠释。
《楞严经》可不是一般的经典,还不是说你出家十年、二十年,除非你开悟,否则你要讲《楞严经》,说真的是有点困难!你不知道如来那个心性是什么,从何讲起?也可以讲,就是照着文字这样念,你念的时候,你自己也不晓得文字的意义是什么,底下的人也听不懂,就这样念念经、念念解释。演讲是开般若智慧的,不是语言、文字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发心要讲《楞严经》,你基本盘一定要见性,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没有见性没有办法讲《楞严经》的,如来的心性那种东西,靠着语言一直推论,是永远推不到的。[但取暗中有见],但取暗中亦有见,也是有这个见性,[故曰如是则知,见明见暗,二俱名见,云何不见]?为什么不见?意思是:见性一直存在,无关于明、暗,你见明的时候,见性在作用;就是你见暗的时候,你的见性也是在作用,因为它见暗,没有见性,你怎么见到暗?见性不存在了?既然能见暗,见性继续作用。[是则暗中之见,尚不用眼,何假空明],在暗中这个见性一直在作用,还是看到暗啊,根本就不需要假借眼根、距离、明相、[及分别之心耶]?统统不需要。[是则显一暗中之见,则四缘俱破矣。三辨今非缘竟]。在暗中也是一样,见性在作用,不需要假借空、明、心、眼这个外缘,统统破,连见暗见性都在作用的!
[辰四正显离见(分三)][巳初先定离缘第一义二例成离见第一义三诘责劝勉善思惟今初]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是故阿难!你应当非常的清楚、了解,汝今应当了解,见明之时,见非是明;当你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见性绝对不是外面的光线,因为见性是常存的,光线是生灭,时存时灭的。当你见到暗的时候,我们的见性绝对无关于暗,因为我们的见性是常存的,暗一下子就会明;明了就会暗,我们的见生是无关于暗的,就算没有光线的暗,见性仍然存在的。所以,见性无关于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当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我们的见性并不是虚空;我们见塞的时候,见性也不是塞相。
[此显今教为第一义]。现在要显示,佛陀现在教你的是第一义谛。[然有浅、深两重,先显离缘第一义]。离缘第一义的根器就是:转权教菩萨为实教菩萨所用的,就是离缘第一义谛,不再有任何的善巧方便,转入究竟实相。[盖见性离缘之义,自盲人瞩暗,显见是心以来],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无碍诸科],显见[不分],在这段当中的[前半]科,[半]就是前半科;[所显皆是离缘之见,此见即是见精]。见精是带少分妄的真心。所以,我们讲见性、见精,在没有究竟悟,只有这样讲,这见精就是第二月,虽然不是真月,但是,已经接近真月。[前文所云: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这个见精虽然不是究竟的妙静明心,(就是如来藏性);但是,它已经像第二月了。捏目所成,你只要把手一放,就见到真月了。你只要把那个微细带有少分的妄除掉,真月就显现,如来藏性就现前,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诸位!要见到第二月的时候,要到什么功夫?要放下凡夫、外道、二乘、权教菩萨,能见到第二月的时候,已经是不得了的功夫,叫做离缘第一义谛,知道吧!不要小看这个第二月,这第二月可不是一般的阿罗汉就有办法的,那个已经相当高超的功夫了!这第二月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接近真月了。
[喻如第二月者,以其带]少分的[妄之故];妄心很少了,凡夫的妄没了;外道的妄没了;二乘的妄没了;权教菩萨的妄没了,剩下就是少分之妄。这在诠释什么?诠释接近真月。所以,以其带少分之妄故,[虽然带妄],少分之妄,[自体离缘],它的这个自体,离缘第一义谛,这个第二月,就是已经超乎二乘人——叫做因缘宗,[已自超乎因缘宗矣]![宗]就是思想。虽然带少分的妄,这个自体已经离开外缘,不假外缘了,意思是:纯粹心性的功夫,不需要借重外面的明、暗、空、塞,都不需要。已自超乎因缘宗,已经超越权教菩萨,或者是二乘人讲的因缘法。[是故阿难汝今当知。是故二字,承上是明暗,二俱成见之故。汝今当知:见明之时,此之见精,非是因明所有];当你看到外面明相的时候,这个见精,并不是因为外在的光线而存在的。[见暗之时,此之见精,亦非因暗所生]才生出这个见性的,它是本来具足的,只是带妄。[见空见塞,可以例知,则此见精,不属因缘明矣。初先定离缘第一义竟]。
[巳二例成离见第一义][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7-2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39:最后那一刹那必须要顿悟,用渐悟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