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0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前面讲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是站在人生观的角度看的。现在要圆彰七大即性周遍,现在要把它扩展到整个宇宙;整个宇宙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我们中国的儒家说:放诸四海而皆准;但是佛教讲的真理,它是放到整个宇宙,都不能离开佛所证悟的境界。换句话说:人生、宇宙最究竟的证悟的圣者,就唯有佛陀。你就是坐着太空船到外太空去,你所体悟到的真理,仍然不能离开佛陀所证悟的范畴,因为处处是相,处处是缘起,空无自性,仍然要开发内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出来。所以,现在每一人都是讲: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整个宇宙都适用佛所证悟的那个心境。换句话说:你这个佛法拿到外太空去,另外一个星球就算有众生也适合用,因为都离不开这一些。
[丑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分二)今初]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这一段很容易看出,阿难对因缘上的执着是非常强烈的。诸位!因缘,这是二乘和权教菩萨所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在相说,相上讲的:而佛陀知道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讲到最究竟的,这些二乘人和权教菩萨的根器,是完全听不懂的!诸位!佛教的内行跟外行人是差很多的,而且是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内行人看佛教跟外行的人看佛教,就如同一个老太婆去看抽象画一样。
有一个老婆婆闲来没事,听说哪里有开画展,她就去了。这个开画展,自从毕卡索这个抽象画流行于世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疯狂,这些画家都自称为是毕卡索的学生。有一个自称为是毕卡索的学生,也出来开画展,就抽象画;这个老婆婆闲来没事,就去看这个毕卡索的学生的抽象画画展。进去以后就沿着走廊一幅一幅的看看,其中一幅画她看了很久,这到底是要从侧面看,还是正面看,还是往后看?她怎么看都看不懂,就问旁边刚好有一个解说的人员,这个解说人员也是开画展的学生。说:请你帮我解释一下,这一幅画他到底在画什么?他说:喔!这一幅画简单!这一幅画就是抽象画,本人的自画,他画他自己本人!
她说:这个都是几何图形呢,又不是圆形,又象三角形,头又象脚,脚又像头,二个眼睛长在肚脐眼,看起来都像几何图形。她也不好意思方便说,这老婆婆实在看不懂,然后就问隔壁那幅画:解说员,请你告诉我,隔壁的那幅到底是什么画?他说:这幅画是画家本人的老婆,她老婆。她去看,有一点象,又有一点不像,又象有女人的头发,又不像头发,她看了老半天,老婆婆也满有修养的,就去旁边写了一张纸条,说:解说员啊!请你慈悲,把我的建议,交给这个抽象画的画家本人。那个解说员也很高兴:有反应总是好事!这老婆婆就回去了,这解说员看到有人有反应,心情也特别愉快,到晚上关起门来的时候,就用最快的速度送给那个画家本人,画家打开一看: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老婆婆写了几句话,我诚心诚意的建议你们夫妻俩,千万别生小孩子,挺吓人的!
这个内行跟外行人看是差很多的,非常严重的!这就告诉诸位:佛法有进入真正状况的人,跟没有进入状况的人是差很多的!有一个男众练气功,不晓得跟哪一个人学的,练气功。有一天他练可能有所心得,他们也研究《金刚经》,他就跑来师父身边说:师父,佛陀是不是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我说:对,没有错啊!他说:那我们老师说佛眼是在这儿(指两眉中间),对吗?我就跟他讲:那这个人如果死掉,躺在旁边的时候,爬不起来,你看佛眼在哪里?他一下子楞住了,那佛眼在哪里。所以,众生不明佛义,佛没有什么内外,不了解,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此世间人怎么样转来转去,都在意识形态里面想要认识佛,要舍凡夫,要求圣道,这一念就不是佛;希望从这个陷阱里面跳到另外一个观念的陷阱,这个仍然是陷阱,而不知道说当体即空,陷阱本身并不存在,是我们自己创造陷阱,不知道诸法本空的道理。
一般人不悟明心性,他就是亲近这个师父,又跑去亲近另外一个师父;这个道场跑完了,又跑去另外一个道场;这个宗修完了,又修另外一个宗,它老是一直在跑,一直在变,他一直想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不晓得法法本空,处处是道场,歇即是菩提,就在当下,不知道,就像这个婆婆看抽象画一样的外行。现在这个阿难对佛说:四大和合发明,简单讲,二乘人就执着这个缘起法就是牢不可破,很难离开这个相讲这个性的,所以,佛一段一段来破除他。
[此由阿难执权疑实。执昔日所闻因缘权教],因缘权教就是相说,佛允许你在相上解读,可是,对究竟义来讲,因空、缘空、果亦是空,这才是诸佛的本源。因为是因缘的权教,所以就承认有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识,这个是权教、二乘人所研究的范畴。他一直执着佛以前善巧方便所讲的,就卡在那个观念里面。[疑现今所说了义实教。盖阿难因缘之执,于九番显见超情科中,佛已与自然而并破矣]。自然就是外道的无因论,所以,佛在九番显见超情科当中,已经破除二乘人的因缘,还有外道所执着的自然法。[阿难祗知妙觉明性,非因缘和合,至于世间诸相,因缘和合之执如故]。因为他每天所接触到的就是这样子。[所以闻佛于四科世间法,一一皆云非因缘,及自然性,所以腾疑复问也]。腾疑就是产生疑问。[阿难仰白佛言:世尊!如来昔日常说,和合因缘,和合即因缘和合,故并称焉。佛初立教,以因缘为宗,对破外道自然,所以常说]。这个时候,佛陀因为时空性的必要性,因为外道盛行,佛就知道说一切众生还没有办法趣无上大觉之道,因此只能讲因缘法,讲这个因缘法让一切众生守住因果,让一切众生了解万法非无因生,只好做如此善巧方便的因缘说。所以,以因缘为善巧方便为宗,来破除外道自然,所以,常说因缘法。这个[但是如来一时权巧方便,以因缘正理而破外道邪说,非大乘了义之谈,今经]就是《楞严经》,[为了义教],是了义教,究竟的佛法。[阿难不达斯旨,是以执权疑实也]。
[一切世间,种种变化四句,即举四科诸相]。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去声)包括之词,世间乃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简言之即身、心、世界]。包括世出世间、有情、无情。[五阴中色阴],凡是有形相的、生灭法的、缘起法的、可以感受、可以看得到的,这是色法。色阴[即器世间之外色],这个色阴包括虚空,虚空也是包括在色阴里面。[与有情世间之外身];也就是说,五阴当中的[色]受想行识,就是器世间的外色,还有有情世间的外身,这个都列入色法。[受、想、行、识四阴,即有情世间之内心],这个五阴,就这么简单的分开身跟心。
第二段,[六入即有情世间身心,前五根属身],就是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最后一个叫做意入,[意根属心]。什么叫眼入、耳入?就是眼的见精、耳的闻精、鼻子的嗅精、舌头的尝精、身体的触精,意识的觉知精,为什么加一个精?六入就是八识的见精,也就是带有少分妄见的精,它跟识不一样;识,六入,六种这个见精是存在在根里,由根对这个外界的反应。识可不是这样子,识是完全在内心里面,所以,这个六入就是[见],地、水、火、风、空、见,识就是见,见大。六入就是六根入,列为见大。
底下[十二处、十八界]、这其中有[十一色法],我们以前在表格上也解说过。这个色法[即器世间之世界,与有情世间之根身]。我们这个根身、色身也列为色法,这个心法是[意根与六识,即有情世间之内心]。简言之,不是身就是心。[四科诸法乃世间有为之相,细分之,则千差万别,种种不一,无非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皆自本无,变化而有。故曰:皆因四大,和合发明],这个四大,阿难不了解体空,阿难认为这个四大有其实体,所以,有因缘和合。诸位!因缘和合分析到最后,像最大因缘和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最小的因缘和合就是微尘。对不对?我们把山河大地碎为微尘,微尘就是最小的色法。阿难问题出在那个微尘有其自性,执着最小的元素可以构成色法;也可以把最小的元素分析变成虚空,这个就是小乘跟大乘的不同。所以,在二乘人来讲,山河大地是缘起法,就是有其自性,确实存在。为什么?问题是他们承认微尘相有其实际之相,就是说:最小的元素,构成了种种山河大地,包括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知道这些都是由微小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假相,所以,他们所能体悟的照着这个地方。这种用分析的方式,把色法分析到最微细的,不算坏事,这对初学佛法的人是挺重要的;初学佛法的人,连这个概念也没有啊。
所以,一切初学佛法,或者是根本不学佛法的人,他哪里会知道说,这个色身是缘起法,由最小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如梦幻泡影的假的色身?而二乘人就承认这个色身有最微细的细胞所构成的,骨头有骨质的细胞、血管有血管的细胞、肌肉有肌肉的细胞、皮肤有皮肤的细胞、头发有发细胞,而这些不同的细胞、最微小的细胞就构成了我们的色身。所以,小乘承认这个最小的颗粒微尘是实在的东西,因为它是构成色法的基本盘,这个就是问题。因为他有谁颗粒微尘的最小,所以,他讲缘起法就是依据这个,就是最小的颗粒微尘是不能再分,所以它有缘起;因为缘起一定要有基本盘,基本盘就是颗粒微尘,颗粒微尘误认为是实体性的、是不坏性的,不晓得这个颗粒微尘。佛在《金刚经》里讲: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佛说这个微尘仍然是空无自性的,这个颗粒微尘等同法界的空,平等无二,它当体就是空,并没有实体可言,唯心现量。[是则不出因缘矣]。因缘的建立是承认有颗粒微尘的实在性。
经文,[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为什么如来,包括二乘人的因缘、权教菩萨的因缘法,还有外道的自然两种都被排摈掉,如果排摈了自然、外道的无因论,还情有可原,还能接受,现在连佛自己讲的因缘法统统要排摈,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不究竟的。[上段执昔权义,此文疑今实教。阿难曰: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者俱同排斥,而摈弃之?若单遣自然,原是外计],外道所执着、计着的,[因无可疑];本来就没有什么疑问的。[而并遣因缘],阿难过去是靠因缘法,很多过去证阿罗汉果是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而证阿罗汉果的。为何今天如来连这个证圣果的因缘法都要排摈?[有违自宗]。是违背了佛陀以前自己讲的话,[果系何意],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佛为什么作如是说。[而我现今不知,双非因缘、自然],双非就是非因缘、非自然,[斯此也义之所归属]?这个道理是哪里才是归属呢?[此句即言不知双非之旨,属于何宗何教,故下请佛开示]。
经文,[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惟愿如来,垂慈哀愍:哀怜我等惑深,愍念我等智浅,不知非因缘非自然,斯义所属。今求开示,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不能了生脱死叫做戏论,不能达到佛的究竟义统统叫做戏论。[此阿难所请之法,正是四科所说双非之法,因缘是学者世间戏论,自然是非学者世间戏论],[学者]就是学习佛法的人。因缘是学习佛法人的世间戏论,因为它不是究竟义。非学者就包括外道,还有非学佛法的人,这是世间戏论。二个都是世间戏论,外道当然是世间戏论,无益于生死;而二乘、权教菩萨也是学佛的,这个也是世间戏论,因为不究竟义。[非因缘非自然,即无戏论法],无戏论法就是最究竟第一义谛、实相法。[此法亦即中道了义。中道者不偏有无二边,谓之中道];不偏有、不偏无叫做中道,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警惕。我们讲不着两边即是中,诸位!没有中,佛法上不能死在名相里面。这个中道,《杂阿含经》有讲了,学习佛法要学习中道,所以,大部分的人,在中道里面仍然是形成一种概念,譬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饿,这个就是中道;大部分的人,中道仍然停留在这个角度,不要着世间缘起的有,千万也不可以着断灭的无,这个叫做中道。但是,这个中道事实上不存在,无所住就是中道;离一切相就是中道;离有、离无就是中道;法本不可说就是中道,中不可说,说,即不是中,这强化大家正确的观念。[非因缘,即妙性不滞于有为,非自然,即妙性不堕于无为,有无双遣,中道现前;正是大乘了义,真实之法],这个[无]有两种,一种是外道断灭的无,一种是二乘人证悟的无为,所以,这个[无]有二个角度。[为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所请之法,即佛已说之法,迷而不知,更为疑请,故佛责以,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者此也。初阿难转疑双非竟]。
[寅二如来进示圆旨(分三)][卯初责迷许说二总喻性相三别详七大今初] [圆]就是无缺,这个就是佛证悟的境界,佛证悟到究竟圆满,所以,佛所说出来的法音就叫做圆音,佛所表达的义理叫做圆旨,圆满不可击破的,佛是究竟觉悟。
经文,[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此如来述其应求施教之意。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昔日因缘之教,乃应求小乘者而说],不是为最上乘根器而说。[汝自淫室归来,悔恨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妙定];妙定就是圆定就是本性的定,当一个人证悟佛的究竟义的时候,戒、定、慧全部具足,圆戒、圆定、圆慧,这是最上乘。[是汝先已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回小向大,已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之佛道矣]。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即是应汝所求,而施汝大教。今时,即三番破识以后之时],三番破识: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在七处征心里面讲过了。[十番显见,克就根性],我们每一个人,眼根它里面就有不生灭性,所以,单从根性开采出来这个[直指真心],从眼根开采出来眼的见性,从耳根开采出来的叫做闻性,其实是同一性。[摄事归理,会通四科,即性常住,会相归性。真心者,第一义谛也。即事即理,全妄全真],为什么叫即事即理,理就是无生,事就是千差万别,复杂的千差万别的事相,其实同归一个毕竟空理、毕竟无生之理。这句话很重要,就是把千差万别复杂的情绪放下,而见到了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单纯的如来藏性。所以,化有为无是修行人,化繁为简是修行人,化生灭为不生灭是修行人。
有一个实在听不懂为什么法尘的生灭其实是本不生灭?为什么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我现在用一个比喻来感受一下,看看能不能理解,其实生灭本空,叫做不生不灭?譬如说我现在后面放一面大镜子,全部都是大镜子,能够很清楚的照射出来,注意看看能不能体会出来。诸位,车子跑过去,镜子有没有影现车子?有。车子影现到镜子,镜子有没有生灭?镜子的相有没有生灭?当然有,镜子的相,车子确实开过去。三个人走过去、一堆人从镜子前面走过去,镜面又显现这些人。我们从相来讲的话,镜子所影现出来的相确实有来去、生灭!好!现在用手摸镜面,镜子的体,你会发现镜子永远在那边,并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就这个镜子的体,其实都没有什么增加跟减少。为什么?那面镜子还在啊!
这样能体悟,显现在如来藏性的前面这些事相,就是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的理,这个无生的理,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也不灭,没有什么生灭、增减。这样的话,会归到如来藏性,全体皆空的话,修行就完全不一样,日子过得也完全不一样,一日千里,见到什么你内心里面入于寂静法,知道是幻。什么是佛?心入于大寂静法,是真阿兰若处,这个是佛;心如如不动这个是真正的道场。一般找事相上的道场,是找外面好的环境,这个道场也不为过,也很好;而真正的道场是在大寂灭处,内心无所增减、生灭,那个是真正宁静的道场。
就像以前举卫生纸这个例子,诸位,卫生纸晃到左边、右边,虚空有没有被影响?没有。我昨天说卫生纸里面有没有虚空,你说有;我把它揉成一团,你有没有看虚空跑出来?没有。虚空并没有在卫生纸里面,如果说虚空有跑到卫生纸里面来,那么,我再把卫生纸打开来,你应该可以看到虚空进入卫生纸,事实上也没有。所以,无论卫生纸怎么变化,包括把它撕破,你有没有看到虚空被撕裂呢?没有。那我们就很清楚,相怎么变化,无关于本性,一切有为本来就是虚幻,当体即空,就是无为,如果你想要体悟佛法,就必须全部放掉,六根、六尘、六识所发生的一切现象,你统统要放下!包括你今天布施了百千万亿的财产、你今天弘宗演教,度无量无边众生,必须统统放下,因为没有这回事。
什么是大彻大悟人的心境,就是万事休,没有一样不休,没有一样放不下。他绝对不会行善而卡在行善的观念;他绝对不会看到一个恶人而嫉恶如仇,而卡在恶的观念;他绝对不会说我今天很有修行,然后告诉别人说:我非常有修行!乃至于在梦境里面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起一念的满足心,认为:我最有修行!大修行人没有这样子,完全进入毕竟空寂的心性里面,没有一点东西可以拿来骄傲别人的;也没有一点东西拿来自卑、矮化自己,因为没有的东西,硬要用什么情绪、语言来表达,统统不对!所以,入于大寂灭的人,没有能、没有所,性相本来就空,如是体悟绝对的胸量,与法界性同,那么,就随缘过日子。因为他知道万法都是本空的东西,也没有空的相。
学佛的人,能够把复杂的事相变成无生的简单理。把全妄全真,这个[妄]包括妄心、妄识、妄境。诸位!如果说妄是站在破除执着的角度讲,开采出了真心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六根是真、六尘是真、六识也是真。六根是真,这个时候六根叫做根性;如果开采出真心,六尘叫做法界性,平等;六识心开采出来,如果悟了叫做六识性,它都是性啊,六根性、六尘性就是法界平等性,六识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这个没有一法不是真实的。所以,妄是站在众生没有悟的时候讲;真是开采出来的佛性,而且也不着一个真,着一个真就变成妄,所以,这个真做绝对。[非因非缘,亦非自然,即是中道了义(第一义也),真如实相,无戏论之法,早为开示,何待更请]?
经文,[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阿难就是不能体悟到缘起性就是无生;他能体悟到空无自性,仍然着有一种东西使它缘起。这因缘观就是必须站在因的角度、缘的角度、果的角度,就是必须站在连续性的相上角度来谈论,才有因缘法。如果了悟说因空、缘空、果也空,当体即空,就回归当下,没有因、没有缘、没有果,究竟实义来讲,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何以故?凡所有相,当体即空,它就不是因缘法。空,就是连因缘都是化作究竟实相的第一义谛,一个颗粒微尘、一朵花叫缘起,在二乘人的角度;在佛的角度,一个颗粒微尘,就是法界平等心性;一朵花的缘起法,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每一个念头意识心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六根就是法界平等的见性;六尘就是法界平等的法性,它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法界平等的识性,识是分别,当体即空就是识性,就是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分别是般若智慧分别,本来就没有分别,如镜照镜,就像镜子照这个外境,虽有分别,可是其实没有分别。
识并不是不好,我们从以前听经闻法,老是卡在语言文字的观念说:识是生灭、识是执着、识是分别;现在在究竟义里面要转过来,识不见得不好,但看有没有执着?识是一种观念,如果执着就变成陷阱,如果不执着,观念不是坏事,你有善恶的观念,你才不会去造恶,你才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有是非的观念,你才会选择是的去作,是非观念不是不好,问题在于执不执着?观念没有好、没有坏,如果你见性般若,说: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难道圣人没有善恶观念吗?不是,这个观念通达般若的妙智,这个善恶等同没有。可是,般若妙智当然能够弃恶从善,他当然有智慧的抉择能力。因此要如是的体悟,根、尘、识并没有好跟坏,是真正从心,有没有悟?有没有迷?迷了,就坏了;悟了,那就是佛,就是迷悟之间、一念之间。
为什么讲妄想因缘而自缠绕,就是阿难在这个因缘的相没有办法离开,因为他从以前,都一直记取世尊善巧方便的以因缘相,很少谈这个性,究竟义。[如何是怪责意。此怪责阿难,吝惜旧闻],[吝]就是不舍,没有办法放弃以前所听闻到的缘起相。[因缘权教,而不肯放舍。谓汝既厌离声闻小乘法,如何复将小乘学者,世间戏论之因缘法,自缠自绕,迄今犹不肯放舍]。到今天仍然不愿意放下缘起的假相的因缘法。[妄想与因缘相关],因为有因缘,就产生种种的妄想。[心思因缘,是谓妄想因缘,口说因缘,是为因缘戏论]。不究竟义,不能通达究竟实相,清净的道理。
经文,[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此怪责阿难,虽闻中道,第一义谛,不能识取,谓汝虽多闻第一,我今应汝所求,为汝说非因缘,非自然之了义],非因缘就是当体即空;非自然也不能离开因缘法,不能说没有、无因论,自然就是无因,非无因,也就是不可以离开这个因缘。那么,因缘因为不究竟,当体即空,是善巧方便。所以,一步一步来,讲非自然就是破除外道;讲非因缘就是破除二乘人对因缘上的执着。[汝不能谙识,汝如说药之人,熟读本草,口虽能说药名,而未亲采,真药现前,不能分别是真,反疑弃之。真药喻如来已说第一义谛;不能识取,反生疑难,岂不真可怜愍哉]!
经文,[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这文字都很简单。[首句诫听],要他们注意听,[下则许说。已说真理,不能会悟,都缘徒闻],都因为只是听一听,在座诸位!今天来听经闻法很好,回去就交还给师父,就师父自己处理,下一回来,我们再重复再看,佛陀说这样不行,这个训诫我们,这样听经闻法是不受益的,是要真正去下功夫,去放下那一些因缘的假相、生灭的东西。 [不肯谛实审察,故诫以谛听]。你应当审察,去年跟今年,你的心境有没有差很多?有没有烦恼少一点?有,烦恼少一点,你进步了,走对路了。不要说十年前你念佛,跟今年你念佛心境一样,脾气越来越暴燥,斤斤计较的心愈来愈重,那就不对了!自己要感觉进步,才是真实受用的佛法,不要只有听听而已。
[我当为汝,分别开示,非因缘、非自然之了义];了义就是究竟义。[不独为汝,现会大众,亦令当来之世,修习大乘行者(人也),皆得通达实相,共入如来藏海也。实相与如来藏,名异体同],名相虽然不一样,体是相同的,是看在这种角度。所以,名相用在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名相用对的时候,有时候不会伤人,用错了的时候会伤人。世间人还是很重视这个名相,然后掌握时空,虽然名字的体性不一样;但是,表达的其实是同样的东西。有一个大律师,准备要写信给另外一个律师。告诉打字小姐写,打字小姐在信的开头写:我们最尊敬的某某先生。打字小姐认为自己写的很好,就问大律师说,我这封信这样开头,是不是写的恰到好处啊?大律师就呵叱她说:这样写是不对的,那个人是滑头啊!很会说谎,那个人是大骗子,这样写是不对的。这个打字小姐真的很难过,她就请教大律师,开头应该怎样写。大律师说:注意听,你要这样写,第一句话要说:亲爱的同行,这样要很有功夫的人才听得懂,[亲爱的同行]表示他也是诈骗分子,很严重!讲到这个名异体同,这个名相、文字要注意。
[本经佛与阿难释迷闷科中,即责其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则知十番显见,所显见性真心,即清净实相。复于四科,一一皆非因缘,非自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清净实相。本科又标许,令现未修大乘者,通达实相,不过重明非因缘非自然之义,非离前法而别有也。如《正脉》所云:四科方谈其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尝言其一一皆周法界],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每一科谈的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尝言,这个性真是周遍法界的,周遍法界就是如来藏性,往后都是用如来藏性来表达,因为已经开采出来了。[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这些每一种都是火。[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烧林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处标许下,别详七大,方谈其一一皆周法界],方就是才,才谈到一一皆周遍法界。[如方说出诸火],这样子才说出诸火,[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烧林野之极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科但显法法当体真常,七大极显法法圆融周遍]。这个就是四科跟七大不一样的地方,四科是说当体就是真常,性真;而七大这个性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这个时候[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前后两科,义理浅深,即在是矣]。就是在这个地方。
[实相有三,即三如来藏:一、无相之实相:无一切妄法差别之相,只有一真平等实相,即空如来藏,空诸一切,虚妄染法之相,并非本体而全无也],并不是说连我们这个本体也把它空掉,般若是有体性的,意思就是一直存在的;而妄心本来是没有体性的,妄识本来就是生灭,是缘起就产生了意识心,它是无体的、是虚妄的,不是般若的妙心——它是有体性的。[乃藏性不变之体。二、无不相之实相:并非无相,而能随缘现一切相,即不空如来藏,具足十界诸法,非无诸相也,乃藏性随缘之用。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若言其无,则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则不立一尘],不舍一法就是事相,不立一尘就是一切法无生,站在缘起的事相的角度来讲,统统不坏事相、不坏缘起、不舍一法;站在体空,则不立一尘。[即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事理圆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诸位!这几个字要了解,它是中国的佛法,不是佛,佛一辈子都没讲这几句话。只能讲中国的祖师为了让你方便了解,佛法里面的经典绝对没有这句。[乃藏性体用双彰。阿难默然,承受圣旨者:默然即凝神静虑,一心入于语义之中],语义就是语音里面所涵盖的义理,所以叫依义不依语。听经闻法要用心灵来感受佛陀的那颗真心,绝对不能死在意识形态、观念里面。现在的人就是很可怕,当亲近一个法师的时候,这个法师没有悟,就教导这些徒弟,就告诉他们说:你只准听我的!不能打开心屝听任何一人法师的,这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这个跟佛教导的学习态度是不对的,佛不是这样教导,佛教导我们这样子:你是可以怀疑的!做徒弟的人本来应当可以怀疑的。佛陀告诉我们说:弟子们!你对于追求真理,应当彻底的了解它是真实的、是善良的、是美好的,这个时候,你才倾心依附于这个善知识,再好好的来受教。现在不一样,就变成一种很可怕的观念,就是我亲近这个道场就绝对不能去别的道场,我亲近这个师父就绝对不能听其他法师的开示,这个是很可怕的!
有一个居士,来到香港流通处说要找工作,流通处正需要人。就准备来上班,因为皈依另外一个老法师,那我们负责人就告诉他说:你既然要来香港流通处来上班,就先好好看看师父讲的VCD、DVD,他内容讲些什么,人家来请购,你才能为人家解说啊!这个人第一句话就说:我刚刚皈依某某老法师,我们这样交代,皈依他以后是不准看任何法师的!诸位!学佛不是在抢信徒、不是在做生意,你是在追求真、善、美,你是在追求真理啊!真理之下是没有权威性的东西,真理之下是人人平等的;可是,他被这个观念卡住以后,又怕违背上人,因此自己断绝自己一切的因缘;那你要保证自己的上人讲的是对,那没有话讲;万一你的上人没见性,讲错了,不符合佛意,根本你没有机会比较,你也没有机会冷静啊!诸位!你们不要客气,哪一个道场你都可以去,哪一个法师你都可以去亲近,哪一个人讲经说法你都可以去参加,但问题是你有没有正知正见,能判断对方讲的是对的?诸位!如果他讲的是究竟意,你也可以一样倾心依附他,这个才是一个真正学佛人的态度!为什么?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这个佛早就在二千五百年就跟你讲的很清楚了,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讲的正法,那是不管你这个人是不是权威、是不是我的师父。佛陀在戒律里面是这样讲的:如果有一个比丘身披袈裟,所讲的法坏佛知见,亦非比丘,这个也不是出家人,坏佛的正知、正见。意思是这个人虽然身披袈裟,没有正见,这个人不是比丘,这是外道,披袈裟,坏佛的正见,也不够资格是比丘;比丘必须要拥有佛的正知正见,是真正的出家人。
这个就告诉我们,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学佛的客观态度,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开示的。我还是在这里告诉大家:你们今天不要客气,不要说我是你们的上人,你在这里坐在台下听经闻法,就对我的所讲的法百般的相信:我今天听到全世界慧律法师讲的最好,不要这样讲,你要冷静、客观,你一样可以去外面参,打佛七、参禅、去亲近其他的师父,自己冷静去比较,五年、十年这样跑。诸位!跑要有条件,条件就是你要有佛的正见,要不然你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初学佛法的人很好骗的,随便念几句大悲咒,那个水会开、会滚,他就心服口服,什么经教统统忘记,他要骗你很简单的,用一点魔术你就受不了,真的!
有一天一个居士,皈依了某某大道场,来到我这,这个居士也很有心在谈。我说:你们这个道场为什么不希望信徒去外面参?他说:我们上人说,初学佛法的人,没有判断能力,怕他走错路,所以,我们不希望那些初学佛道的人到处跑。所以,几乎限制他们的行为差不多,你到这个道场来的时候,你是那个道场,他就会派人来这里看,出现在那个道场,你不能出现在文殊讲堂,他会派人来看看,你是出现在哪个道场。我说:我这里不一样,你在文殊讲堂出现,你在哪一个道场让我看到,你不要跑,别怕别怕,依法不依人!诸位!我讲的不是正法,不要依慧律法师讲的法,就这样子。我讲的不符合佛陀的正知正见,你一样可以离开,学佛的态度本来就是这样子。我今天也是跟一切人这样讲:如果这个世界上哪一个宗教讲的比佛陀讲的正法更究竟,让我们能够解脱,我还俗,我把袈裟脱下来,跟着你走,依法不依人,你讲的比佛更有道理,我为什么不依你?更究竟!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碰不到。学佛就是这样子,般若的智慧,正确的知见,坚定的意志,同时自己很冷静跟理性,这个是真正学佛法的人。
宗教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你跟我这个师父好,我皈依你以后,我欣赏你这个师父,不管他怎么样,讲的对不对,你都没有能力分辨,一辈子耗在那个地方。有某些人,一定要爬到墙的最顶端,才发现什么?发现爬错墙。有的人要亲近这个师父三十年,一辈子到临命终才发现跟错人,就是我们教授讲的:来不及了。这个还必须要有善根跟佛的因缘来论断,亲近一个大善知识,具足佛的正见,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善根!底下叫做一心入于语义之中,这个就告诉你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钦承领受,我佛大圣之法旨。初责迷许说竟]。
[卯二总喻性相][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段的意思就是,就像你讲的:地、水、火、风这四大,来和合发明世间种种的因缘法、种种的相的变化,就是种种变化。[此牒取阿难问词],[牒]就是依据,依据阿难,取阿难种种的问话,[呼阿难言]:就像你刚才所说的,[如汝前来所言,以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方能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者,汝实不知],你实在是不知道,[四大之性,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之故,今当以喻明之]。现在用比喻来说明。
经文,[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13)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89:化有为无、化繁为简、化生灭为不生灭是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