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23:见性的人不寂寞,佛跟他在一起;不开悟的人寂寞要有人作伴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8-04 11:18 点击 136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23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翻开《楞严经义贯》,819页。我们每天都有一定的进度,如果你几天没来,就会发现讲了好几百页,这里是不留人的,所以这个结夏安居期间,大家辛苦一点。


    819页,7.富楼那执因疑果。经文:【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注释:“无状”:就是无因无故。“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何当”,就是何时还会。意思就是说,如来现在已证得了妙空明觉,返妄归真,可是在此如来所证的真如法性,什么时候还会再出生山河大地及众生有漏的业果?换句话说,既然一切众生本具的本妙觉心,会以一念无明妄动,而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及一切有为业果。而如来今日既已证入此本妙觉心,会不会有一天也忽然再一念妄动,再从真起妄,又堕为凡夫?这个是所有一切学佛的人,都会产生怀疑的。


    820页,义贯:“富楼那言:若此”众生本具之“妙”明“觉”体,“本妙”本“觉”本“明”,他这里都是用一个“本”,这个“本”就是原来我们大家都是佛,就像深山里面的矿,有因缘挖出来就锻炼,就变成纯金了。所有一切众生的佛性,现在就是埋在无明的矿山里面,看哪一个人有因缘、有福报去听到佛法,就是把这个佛性开发出来。但是在这个佛教里面,他讲这个法身慧命,它不是一生一世的,绝对不是的!诸位!如果没有因缘,你不可能会坐在底下的,绝对不可能!而且还是听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还是最上乘、最究竟的《楞严经》!所以只要就很简单的坐在底下,就这么简单一个动作,在佛经来讲、佛法来讲,他不是修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经在无量佛所种种种的善根,要不然你今天坐不下来的,绝对坐不下来的!所以诸位要成就道业,在一念之间,有这个善因缘,诸位应当珍惜跟把握。


    底下,且“与如来”所证究竟之“心”相比,实在是“不增不减”(如来究竟之心未曾增,众生本具之心也未减),无有高下。然众生于本具真心中,以最初一念无明,“无状”(就是没有来由,而妄欲加明于本觉,以致)“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所以这个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其实这些有漏相,都是因为心动、妄觉所来的;心如果如如不动,了悟相本空、山河大地空、人生宇宙空、花草树木空;“空”就是没有实体的意思,只是缘起的短暂的一合相而已,其体性本来就空。以及“诸”有漏“有为”依正诸“相”。众生既是如是忽然从真起妄,而“如来今”已证“得妙空明觉”之本真,诸位!这个忽然从真起妄,记住这一句话:不是真的,这是为了解说众生忽然产生山河大地的原因,而这个其实是不存在的,叫做从真起妄,真从来不起妄。意思就是说:妄性本来也是空,并没有这个东西,为了解说能所的方便,只好这样讲。所以你必需要了解,忽然从真起妄,诸位!真从来不是妄,所以妄性本来就空,并没有山河大地所产生,只是妄动而已,只是你妄执、妄动、妄分别,所以不了解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的道理,一直在心性里面加一个明,妄知、妄觉、妄明,所产生晦昧之空,不实在的东西。而“如来今”已证“得妙空明觉”之本真,然于此真中,众生有漏依报之“山河大地”,与“有为”的“习漏”之业果等,“何”时“当”会“复生”?这个是怀疑,就是说:成佛以后,会不会再像众生一样,又产生了习漏的业果,突然又跑出了山河大地?


    诠论: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人(不论初心或久学)常有的疑问。佛在《圆觉经》中也回答过这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完全是宿昔于如来藏等第一义谛的熏修不够,故不思议地无法起信,致有此疑。大凡人若于第一义谛熏习力不足,信根不具,通常就只能退而修习次一等的余谛,如声闻谛、缘觉谛,及大乘权谛,权就是不究竟、方便说,二谛融通三昧印,这个权谛简单讲就是俗谛,就是方便来讲,不究竟的。乃至凡夫之人天谛,这是勉强不来的,以善根力不足,根器如是故。所以师父刚刚已经跟诸位讲了:要听《楞严经》,像这样坐在这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你这个动作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非常难!所以为什么每一个人跨进文殊讲堂,师父都是如此的赞叹、如此的珍惜?你想想看,这种大乘最究竟、最上乘的《楞严经》,拜托人家来听,还不一定有人要来听;还主动来,师父怎能不珍惜、不赞叹诸位呢?


    底下说:除非因缘成熟,得佛菩萨、大祖师、大善知识开示、接引,诸位!为什么要讲:佛菩萨、大祖师、大善知识开示、接引?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在禅宗有一句话:如果没有遇到出世、出世开悟见性的大善知识,与其修,不如不修。这是禅宗里面,祖师大德的叮咛跟指示。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很想修行,可是他却没有因缘碰到开悟见性、出世的大法这种大善知识,与其修,不如不修。为什么?怕坏了佛的知见,坏了佛的知见,就永远不能成佛,而且会死在知见的坑道里面。所以有的人在讲说:师父!讲经说法是不是有功德?我跟他讲:这可不一定,看你怎么讲?你要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知见,引入佛的究竟涅槃、佛的知见,那么,你的功德是真的很大,因为开佛的知见、示佛的知见、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这个功德可不是须弥山所可比拟!


    但是话讲回来,如果你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知见,引入你的知见,不是依法喔,是依人喔,这个就很麻烦了!大凡每一个人要生存在这个世间,包括法师,他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而这一套善巧方便,太过善巧方便,却不符合佛义,你的麻烦会很大!为什么?这不叫做说法,这个叫做相似法,相似法是二法,让人家起二分法、起有能所法,此心外缘法,不是真正的真心法。佛法是不二法门,这个是很重要!所以在律学里面讲:如果一个比丘,不具有佛的正见,或者是坏佛知见;或者是外道知见、恶知见,不名比丘!还不够资格,还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出家人当以佛陀的正知正见为依皈,是真正的出家人,了解最基本盘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缘起性空、三皈依,这个很基本盘的东西,如果连这个都讲错了,就很麻烦了!所以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奠定了诸位你自己有非常强的判断力,你打开电视的频道,乃至佛学的频道,太多的法师、居士在那边开示,你很清楚的,一眼就能看穿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根本就是不合佛义,胡扯,你自己很清楚,你绝对不会受骗,也不会上当,这个就是你今天听经闻法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培养自己判断的能力。


    所以能够把这个奢摩他,如来密因,微密观照,大开圆解这一段,听到这一段结束,我告诉诸位:这一辈子修行都永远不会走错路,因为你已经开佛的知见了,开佛的知见了。那现在没办法,法师大家都要生存,懂一些,那就只好做这一些了,要他深入,他也没办法,他能力他到达极限,他要生存、要盖道场,就当然要开始做一些法会,要不然没有收入,只好这样子退而求其次了。但是我们现在整个佛教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这个了: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法会,种种的拜山啦,全部差不多都是这样子;而对佛的最上乘的究竟涅槃,到底深入体悟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太难太难了!为什么?这种深不可测的东西,非表层意识的,也无法说、也无法讲、也无法形容,又那么难,讲这个也不对,讲那个也不对;讲这个也对,讲那个也对,干脆放下:我念佛就好了,不管它了!大部分都是抱着这种态度,没办法!是不是?


    所以为什么在这里讲,看,821页,要佛菩萨、大祖师、大善知识;为什么统统加一个“大”?“大”就是见性开悟才有办法!开示、接引,否则这是累劫的业习力,以及修行所致,很难突破、很难超越的。一般人碰到困难了就萎缩,要不然就得少为足,裹足不前,要讲到最上论、最上乘论,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们不是这种根器,我们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蒙佛接引。差不多都是这种观念。又以本是二乘行人而言,阿难就比较具有第一义之善根,所以虽未断烦恼,但一蒙佛慈悲开示,即心开悟解,获本心明;更不会怀疑说:佛会不会哪一天又堕为凡夫,起这样的妄想分别!(当然,像富楼那这样的大弟子,亦非“实法声闻”,而是为护释迦牟尼佛的法,来权现声闻,代众生发问,以示众疑。)


    821页,经文:【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倐(shū同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注释:“譬如迷人”:“迷人”,迷失方向之人。“迷”,在此指无明,也就是最初一念的无明。“于一聚落”:“聚落”,喻如来藏或一真法界。人乃存在于真如本性中,而犹自生迷惑,如人骑牛背上而找牛。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往外求佛,却不知道我们自性就是佛,根本不知道!我们现在就是骑牛找牛,你现在清净的自性本来就是佛,你竟然心中有佛不去找,去找外面的佛!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要热别小心:外面求来的不真,外面求来的佛永远不是!要好好的记住这一句。佛在你心中生根发芽,这个是真正的佛。“惑南为北”:因为心迷惑,而把南方当作北方。他虽这样迷惑,以妄为真(以南为北),但南方实不会因他的迷惑而转为北方。这比喻:迷时虽从真起妄,以妄为真,但此妄决不会变成真,因为妄性本空。诸位!这四个字就是这个道理,你今天为什么会迷?没有原因,就是迷!有一天告诉你:你这样是迷。我突然悟了,迷就停止了!就好像此人迷南为北,但他的迷惑并非实有,亦无实体——其“迷”本空,其“惑”是无体性的。“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此人的这个迷惑,是从迷而生的呢?还是从悟而生的?——若是从迷而生,则此人心中原先就有迷,那就不是本妙觉明,而且这个迷也不是“最初一念无明”;因此可知,说这个迷是“从迷中生”,不能成立。如果说这个迷是“从悟中生”,悟何能生迷?如鸭子如何能够生老鼠?故说“此迷为从悟中生”,不能成立。如是则知,此迷既不是“从迷生”,也非“从悟出生”;结论:因此可知,此迷实不生!迷无本体、无性、亦无生,迷体不可得。


    “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本”,就是原本。“根”,就是根由。“此迷”(就是无明)原本就是没有根由,若有根,即在本觉明心中便已有迷,若已有迷,即不能称为本觉明心。这个意思就是:你往前推的意思,譬如说你今天是迷、去年是迷、十年前是迷、一百年前也是迷,无量劫来都是迷。意思就是说:如果迷它有实体性的话,那么你就麻烦大了,你这个迷是实体,就是永远除不掉的,一开始他就迷,就表示没有本觉了!对不对?因为迷已经存在了,你哪有本觉明心?对不对?所以,就推到无量劫来,你没有本觉明心,没有本觉明心,不用修行了!为什么?没有佛性,你怎么修行啊?没有的东西,你怎么提炼?没有金,譬如说这一堆沙,你怎么提炼,也提炼不出金啊!为什么?没有金矿的本质啊;如果你没有佛性,你怎么修也没有用啊!所以,因为我们有本觉明心,对不对?修行才有办法成佛。如果这个迷一直存在,那本觉明心就没有了!又,若有根由,即不迷惑,以无根由,故称迷惑。没来由的,胡里糊涂的,故称为迷;若是有来由,清清楚楚的,即不叫作迷。故此云,“迷”本来即无根由,怎么可说迷是由迷而来,从迷而生?因为既“无根由”,也就是没有前因后果可寻,有如从空而降,令人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所以这个叫作迷。


    所以你想想看,你上半辈子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就是迷迷糊糊啰,别人这样,我也跟着这样子了!对不对?每天都是这样生活啊!为什么?搞不清楚状况,没智慧、没有人指点,没有听到佛法,谁能够知道我们是佛?没有听到佛法,怎么会去理解说,我们还有更高一层的生活,可以用智慧来过我们的后半辈子?谁会知道啊?当然包括师父也没办法,没办法!所以,知识跟智慧不一样的,我们书读得很多;但是那个是知识,是生死法,不是智慧法。所以我们现在舍迷从悟;当然也没有悟可得啦。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悟虽与迷正相反,然亦非生迷之因,以物皆自类相生。因此如何能说迷是从悟中生的呢?此比喻,真如本体并不会真正“生”妄,这就对了!完全一百分!这种讲法是绝对符合佛义的,就是佛的意思!824页,虽然从相上说,无明是“依”真如本体而起,所谓“依真起妄”,这个就是一百分,完全正确!但这不等于说:“真能生妄”。这个也是一百分,这个完全就是佛的知见!注意听!依真起妄,这不等于是说真能生妄,完完全全的就是佛的意思!就好像树影是依树而有,但树并不真能生影,树是树、影是影,从来两不相干:树中无影,影中无树,这很清楚的嘛!——然而影还是依树而有,而树非影,树不成影。同样的,无明依真如体而起,但真如体实不生妄,真如亦非妄,真如亦不成妄。无明起时,真如依旧;无明灭时,真如依然。


   诸位!看看虚空,当我们把建筑物建到101层楼,诸位!你认为空有没有伤到?没有!空从来没有增减。你把这个建筑物拆掉,空也没有增加。是不是?你放一把火烧虚空,徒自疲劳,虚空怎么会让你因为火把烧,而变成了不是虚空?所以你就知道,真如就像虚空一样的,什么东西你无论怎么运作,虚空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你六根、六识、六尘怎么变化、十八界怎么变化,如来藏性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你这样体悟的话,就会了解,所谓增是妄想增,减是妄想减,这个叫做观念。譬如说你刚出生的时候,其实你什么财产都没有,你现在拥有的种种的房地产,或者是老婆,或者是儿女三、四个,好!你的观念一直认为拥有,诸位!这个是错觉啊,这个仍然是缘起、仍然是性空、仍然是不可得,你有增,这个是妄增啊!好!你有一天,房地产也没有了,三个儿女都嫁出去了,你也没有了,或者是觉得说:我儿女统统没有了,我孤独老人!你从来没有独孤啊!为什么?佛与你在一起,你怎么会独孤?你的心中有智慧的佛性显现,佛永远跟你在一起。


    诸位!见性的人不寂寞,纵然全世界的人不认识他,佛跟他在一起。不开悟的人寂寞,他一定要有伴,要有人作伴,没有伴聊天的时候,他活得多无聊啊!是不是?电话费一个月多少钱了,还继续打,打到电话快烧掉了!是不是?你看那个女人那几天很安静的,没有在讲电话,那就是电话线坏掉,那绝对不是说没有讲,一看,原来是被剪掉了,不然你还以为她那么乖吗?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说:无明起的时候,真如依旧;无明灭的时候,真如依然。诸位!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佛性开采出来,做一个尊贵的人、做一个尊贵的圣者?为什么一直要做凡夫?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是何人也?菩萨是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当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是如是嘛!所以,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为,非将相所能比。但是,学佛的护法居士,也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他才能够跨进第一步。


    底下,如树影生时,树仍是树,树影减时,树也不短少也没有增减。是故迷自有起灭,而真性常然,不动、不染。所以在这里就特别要记住一句话:修行没有什么奇特事,记得!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面对一切境界,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这是虚妄的事情。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你拥有很多,知道这是妄;你少到剩下你一个人,诸位!三餐吃得饱,你的心中有佛,我告诉你:全世界你是最富有的人!真的就是这样子。“倏有悟人”:“倏”,就是忽然;这个是指因缘成熟时。“悟人”,悟了之人,比喻佛如来。“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这个人纵使先前曾经在聚落中迷失方向,经指示令悟后,还会不会再迷?比喻佛开悟后,会不会再起无明?当然不会啊!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这八个字可是非常重要!在迷的时候,还是误认为自己是觉悟的,所以人家劝是劝不听的。所有一切外道、众生都是这样,学佛不够深也是这样,都卡在一个个性,众生就是个性比真理重要,就是这个很麻烦!为什么?迷的时候,他也自己觉得是觉啊!所以,昔本无迷,似有迷觉,就是这样子,众生在迷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是在迷,知道吧!他一直认为他是在觉悟当中,所以你怎么劝,没有用的,因缘不具足,你就是等。所以师父看了这个佛经以后:勉强不来!亲朋好友,乃至至亲的兄弟姊妹,他没有那个根,真的没有办法,因为他自己觉得:我也没有迷啊,你们才是迷!


    “无迷”:“迷”,指无明。“似有”,就是相似有,好像有。“迷觉”,迷时的妄觉。此言,昔在众生位中,本来就没有无明,然却相似有迷时的妄觉,因而惑南为北。诸位!一切众生都是这样,行住坐卧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干嘛学佛啊?因为他认为他很行!是不是?你说他迷,他说你迷啊!“似”为相似,既是相似,即不是真实的。迷中并非完全没有觉知。诸位!很简单,你在作梦的时候有没有觉知?当然有觉知啊,你在作梦的时候当然有觉知。对不对?梦境是那么真实;可是一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就是白天的梦,晚上在作梦是梦中梦;当我们现在白天行住坐卧这么正常,都是已经在作梦了,何况晚上在作梦的时候?那个叫做梦中梦,白天作梦的时候不觉,我们现在就是在作梦;晚上睡觉的时候叫做梦中梦,妄上加妄。


    底下,——迷中还是有觉知,只是其觉非真,其觉知是一种妄觉,是一种情执,非真觉,故称之为“迷觉”,就是一种情执,而且它会改变的,诸位!刚开始对这个。。。这个男朋友好到没有话讲,什么都处处替他讲话:等到了相处三年、五年以后,认识他了:哎呀!这个根本就是一个无赖、懒惰!后来这个情执不但没有了,还产生一种愤怒:我怎么那么倒楣,交到这样的男人!它就一直变。。。所以为什么?它不是真觉,真觉它不会变,对你没有执着,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情绪上的东西。所以怨是由亲来的,意思就是说:二个人太和好,就是要争吵的开始,夫妻也一样、朋友也一样,男女朋友也是一样,就是这样子。人应当保持互相尊重,一个距离,以保持一个神秘跟美感,太过接近了,大家都有习气嘛!二个人,譬如说二十五岁结婚,你想想看,二个人背景完全不一样,男女有凑在一起,要建立一个家庭,这个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在二个结婚以后,就会显现对方的缺点出来,要继续生活在一起,就在争吵当中,然后争吵当中继续过日子,继续养儿育女,就是这样一直重复。。。离也没办法离!为什么?有孩子了,合也合起来很辛苦,叫做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哎呀!这个中国人用字真是厉害!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怎么会那么厉害?用这个实在是。。。怎么会那么厉害?你看,二个人生活在一起,可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理念完全不一样!是不是?所以说我们有了学佛的这个因缘,哇!真是太好了!


    所以称之为迷觉,底下,即迷中之觉。然连此迷中之觉也不是真的有,而是虚妄的,故说此迷中之觉为“似有”,仿佛有,恍惚中若有,虽若有而实无;以此“迷中之觉”之体不实,故其相虚幻,不能确定。“觉迷迷灭”:“觉”,觉了,觉知。“迷”,就是无明。若觉知无明,无明即灭。如人若觉知自己走错了路,即不会再走错路的,或如人已醒,即不复在梦中。“觉不生迷”:真觉之体是不会再生迷的,也就是,佛心不会再起无明的。会再起无明就不叫做佛了。所以佛就是开采永恒的法身慧命。


    义贯:“佛告富楼那:譬如迷”失方向的“人,于一”人烟“聚”集的村“落”中(一真法界),“惑南”方“为北”方(迷妄作真);“此迷为复因迷而有”?还是“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心中之迷,“亦不”是“因迷”而起,“又不”是“因悟”而生。“何以故”?此“迷”原“本无”有“根”由可寻,“云何”说是“因迷”而生迷?“悟”与迷正相反,固“非生迷”之因,因此“云何”可说此迷是“因悟”而生的呢?“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了之“人指示”而“令”得开“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使先前“迷,于此聚落”中,经人指示令悟后,还“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答。


    佛言:“富楼那,十方如来”三觉圆满,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也就是自己觉悟;觉他就是令众生觉悟;再来就是觉行圆满,就是他来到世间的因缘,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未得度的做得度的因缘,所以佛该做的事情就是做完了。所以我常常讲说:人的一生,其实是一种责任跟使命感,有这样的人,活得就很有意义!所以记住!在座诸位!你每天要有工作做,生命它才会有意义。真的!每天有工作的人,他是幸福的;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是很可怕的!为什么?生命它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一种工作。就像佛一样,佛从成道,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成道,你看看这《阿含经》,释迦牟尼佛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没有的!在经典里面记载,佛陀明天要去度众生的时候,佛他就先入定,明天要往哪一个方向,有要度的众生,因为佛他有神通,大神通,知道明天要往哪里度、要往哪里走、会碰到什么人,佛他都有预知之明,佛可以预测未来,但是他不随便显现。因此佛晚上在休息,其实他没有真正的在休息,这是经典里面是这样记载的。所以佛每天都在看第二天的因缘,看有哪些众生要度。


    从佛的一生一世;而且那个时候是打赤脚。后来,佛法传到南传,这个南传认为,打赤脚不适合南传、泰国的民情风俗,所以泰国的比丘穿拖鞋;那咱们中国人就比较讲礼节。所以佛法传到汉地来,认为打赤脚没礼貌、穿拖鞋也没礼貌,所以,就发明一种叫做僧鞋,以前叫做草鞋,出家人以前穿的叫做草鞋,草编织的鞋。后来说穿这个草鞋麻烦,碰到水的时候,没有办法抗拒,也没有办法抗拒那个寒,太寒冷的地方没有办法,要穿袜子,又开始发明这个僧鞋,就是我们现在发明这个僧鞋。可是这个僧鞋,它不是人功——依照人功、人体来创作的,所以我穿了那个僧鞋,整只脚都快报废了,那个二只的大拇趾痛到没有办法;当然在建中的时候,练跆拳可能有伤到,这不是说僧鞋怎么样;可是它不是人功、人体来制造的。


    再来,那些名牌的,或者是像LaNew、阿瘦皮鞋,人家为什么要发明出家人的鞋?人家不要,出家人没什么市场,为什么要发明?整个高雄比丘加起来不到一百个,我只做给你一百个人穿,很快就倒店了,他为什么要发明这个鞋子给你穿?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是一般比较次等的工厂,或者是成本比较低的工厂,就这样发明。。。现在比较好了,做一些鞋垫,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的这个相,已经跟佛陀当时在的相完全不同,佛陀当时在世,根本就没有鞋子可以穿,全部都打赤脚!这里面有大学问,赤脚,这个脚底都是有穴道,所以比丘当时,每一个人跟着佛陀都是要现威仪,要现威仪啊,佛陀在前面走,后面的比丘僧团,那个都是很静的,一个大圣人在前面,哪一个人敢吭一声啊?威仪啊!大家都从路。。。佛陀带领这个比丘,这样走过去,就度了多少人,就看到佛陀那种威仪、安详,如如不动的威仪,就这样走过去,多少人起信心啊,多少人起信心啊!那我们现在生活方式也就不一样了。这个就是觉他。


    那么觉行圆满,佛陀讲了四十九年的经典,八十岁就入涅槃,功德圆满就入涅槃。但是佛陀说:也没有佛入涅槃,也没有涅槃佛,因为佛从来不生,佛也从来不灭,要如是解、如是悟,才了解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有讲:我于娑婆世界八千往返示现成佛,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八千次了,来了示现成佛又回去了。。。其实是不来不去。所以,来,释迦牟尼佛就是演一出戏给你看,演一出戏给你看。而且要演得逼真,释迦牟尼佛一出生,还不能讲:我就是佛来的!谁会相信你?你跟人家说你是佛,那大家都可以这样讲啊!现在就是很可怕,末法时期,动不动就是:我是摩诃迦叶来、我是文殊师利菩萨来的!动不动就是这样子,没有经过苦头、修行。


    所以佛不愿意说,来就宣布:我就是佛来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可以拿到奥斯卡金像奖,还演得真像,还演得完全让你没有感觉到他是在演戏,释迦牟尼佛一定要出生,摩耶夫人、净饭王生;出生以后就看到那个生老病死,有感触,娶妻、生儿育女,然后把这个头发,半夜出城,头发剃掉,剃掉以后在深山修这个苦行,表法的,表外道不究竟,不能成就,吃苦要吃得对,吃苦不能成就佛道。是如是的这样子的启示众生。演了一辈子,佛陀就告诉你,身教就告诉你:这个就是佛该有的次第,一点都不能逾越;何况来这里动不动就妄语,他是什么古佛再来的,你说谎!你是什么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说谎!你是什么六祖再来的,这说谎!女的就讲:我是六祖婆再来的!说谎!统统是说谎。为什么?佛一辈子示现,就是防堵你说谎,他就是这样演一出戏给你看的,不能逾越这个次第的。十方诸佛就演一出戏给你看,修行就是必需按部就班来,你不要听他在胡扯,夸大其辞,那个讲自己什么菩萨来的,你要赶快跑,赶快跑来这里,来跟着我这个凡夫,不骗你的!真的!你千万不要跟着他,会死得很惨!


    “亦复如是”,悟后不复更迷也。“此迷”实“无本”体,其“性毕竟空”,无实相可得;“昔”在众生位中“本”即“无迷”体生,然却相“似有迷”时之妄“觉”,(以此妄觉而惑南为北,迷妄作真;然彼虽自生惑,而南并不成北;彼人虽迷,然妄并不因而成真,真亦不成妄。)当一念“觉”知往昔之“迷”时,此“迷”之幻相即“灭”,以本非有故,但觉知而已,亦非有迷灭;以真“觉”之体本“不生迷”故。所以迷是妄,并没有生灭、没有增减,妄就是无根。


    经文:【“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世尊就解释了,因为妄才有山河大地,如来是妙觉明空,就没有这个东西。


    注释:“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在那空华已经灭了的地方,比喻如来证于至真,诸惑已尽。“待华更生”,等待已灭了的空中华再生起。比喻妄想分别如来还会再忽然无明又起。“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空中本来就没有华,以心虚妄而见有空华或生或灭。见华于空中“生起”,已是一虚妄;又见空华于空“灭去”,便是二度虚妄,颠倒又颠倒。这个意思就是说:空中华是表示山河大地,无状生出山河大地,你不需要去灭它,那是妄念才有的,妄动才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佛已经成佛了,这些日月星辰早就不存在了,那是一合相的假相而已,怎么会说成佛以后又跑出山河大地?佛已经无妄,无妄就是真。828页,第三行,“敕令更出,斯实狂痴”:要叫已经灭了的空华又生出来,这实在是接近疯狂的愚痴。“如汝所解”: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样,不错。


    义贯:“亦如”患眼“翳”之“人”妄“见空中”有“华”相,俟其“翳病若除”,其空“华”即“于空”中“灭”去。但是,“忽有”一个“愚人”,却“于彼”人原先所见“空华所灭”之“空地”,这个“空地”是虚空之处,千万不要把它解释成空旷之地,哇!那惨了!有些很没水准就是这样,以为有一块空地在那个空地;不是的,这是虚空的地方啊,跟那隔壁的那个空地是完全不一样的,“又在空地跑出空中的花”,哇!差很多!期“待”彼空“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痴呢?抑“为”有智“慧”呢?“富楼那言:空”中“元”本就“无华”,以自心虚“妄”故“见”有华于中“生、灭”,这个就是一切众生看到山河大地,就是在你的妄念当中有生有灭,其实生灭自性本空,本来就不生,本来就不灭,生当体即空,讲不生,灭当体即空,讲不灭;但是,却不能着一个不生灭,这个就是如来的真正境界。若“见华灭”于“空,已是颠倒”了,若于华灭之后,还“敕令”本来即无之华“更”从空生“出,斯实”近于疯“狂”的愚“痴”之徒,“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痴或“为”有智“慧”呢?实乃愚不可及!“佛言:如汝所”了“解”的,不错。你的了解既能如是无误,“云何”还会“问言:诸佛如来”于所证“妙觉明空”之真如体中,“何”时“当更出”生有为习漏之“山河大地”等三种相续,诸位!山河大地怎么来的?那四个字:有为习漏,就是妄动的意思、妄觉的意思、妄明的意思。


    所以世界本不动、本不生、本不灭,是妄念、妄觉、妄明,令其生、令其灭,万法唯心,生灭的习漏就见到有为诸相;不生灭的体性真如,就无所见,见等同不见,任运七大怎么发挥,仍然无相可得,本来七大就是本体。所以,“何”时“当更出”生有为习漏之“山河大地”等三种相续,因而复堕为凡夫?所以成佛就永远不会变凡夫。因此诸位!你的法身慧命就一直蒸蒸日上。在座诸位!你今天纵然损害你的这个色身、生命,你今天所种下来的无量的最上乘的《楞严经》的善根,依然存在,无量劫来绝对不会消失,这个就是你的本钱,你的法身慧命。就等于你那个金库里面蕴藏无量的金条!为什么?你有慈悲喜舍、有佛性、有善根,还天天来、还常常来、还从不间断来,真是赞叹,非常赞叹在座诸位!


    829页,诠论:若问如来什么时候还会再起无明,再堕为凡夫,实是亵渎神圣。因为不了解佛法。而富楼那在前面的问答中,亦说这种人实为痴狂,富楼那在此的表现,显示两件事:一、此皆由于如来善于诱导,令富楼那起正知见之智慧;二、这也表示,如前所说,富楼那亦是为护佛法及利益众生故,大权示现。


    经文:【“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注释:“又如金矿杂于精金”:“精金”,就是纯金。我们现在所讲的9999,对不对?人家说:哎呀,师父啊!您现在如果有钱,可以买一些金子起来放着,将来再把它卖掉!是不是?我又不是商人,我们不碰那种东西的,不碰的,金块什么买啊、卖啊,我从来不碰这种东西的;不过人家送我,我有收过,这是人家送我,又不是我买的,有什么不可以的!送给我,然后后来就把它转成现金,去印《楞严经》救救众生啊!是不是?又譬如金矿中,杂有纯金。


    830页,“其金一纯,更不成杂”:这是指金矿开采出来,经提炼后,便是纯一真金,不会再含有杂质。诸位!而我们要提炼那个佛性,这可不是一生一世,我们要提炼那个佛性变成纯金——成佛,这个不是一生一世有办法的,这个需要相当的时间。“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诸佛如来既已转烦恼为五智菩提,这讲过了。转二种生死(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为无上大涅槃,也是一样的:既转烦恼为菩提,此菩提就不会再生烦恼;既转生死为涅槃,此涅槃就不会再成为生死。如同炼矿成金,不复为矿。是故《圆觉经》亦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又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等,都是发明此义:诸佛如来所证之菩提、涅槃,乃金刚不坏,犹如真金。


    义贯:“又如”于“金矿”中“杂于精”纯之“金”,此矿若开采出来,煅炼之后,“其金”即复“一纯”之性,“更不成杂”;又“如木”已烧“成灰”,便“不重为木。诸佛如来”于证无上“菩提涅槃”之后,“亦复如是”,不会再变回去成为有烦恼生死的具缚凡夫。有一个居士来这里,就问师父了,说:请问师父!如何避开烦恼?这个年岁比较大,我就跟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隔了不久,又有一个居士来,他是比较年轻,但是很精进,他对禅特别有兴趣,因为人家有告诉我,说这个是修禅的。又来,同一天不同时间,没隔半个钟头,又跑来一个,他也问同样的问题,很凑巧!他就:请问师父!如何避开烦恼?我就跟他讲:你避开烦恼做什么?你慢慢的去参,不告诉你答案,你避开烦恼做什么?体,好好的去体悟。旁边有一个居士竟然替我回答,我不讲,叫他去参,他竟然替我回答,他说:师父!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烦恼本空,真心本有?我就跟他讲,摸摸头,我说:你很聪明,有一点点智慧,那你做得到吗?哑口无言。我说:你就像一只鹦鹉一样。


    831页,第三节 开示三如来藏。1.空如来藏——一切皆非。经文:【“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翻过来,832页,注释:“又征虚空”:“征”,就是问。“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虚空”,喻如来藏。“群相”,指下面所说的明、暗、动、清、浊、霾、映七相,用以比喻七大之相。虚空喻空如来藏,以其中无有相故。“不拒诸相发挥”,此则比喻“空而不空”之如来藏,以此如来藏本体虽空无相,然亦能随缘含容诸相于其中发挥,是故此如来藏体虽空,其中亦宛然有相,故亦不空,是故得名为“空不空如来藏”。然而,此诸相虽在如来藏中现,却仍非如来藏所具有之物。“云屯则暗”:“屯”,就是屯积。“霁(jì)澄则清”:“霁”,就是雨后天晴。雨后空中的积尘被雨水冲刷,所以空中一片清新。“土积成霾”:“霾(mái)”,就是阴霾不开。尘土积聚于空,则空中一片阴霾之相。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沙尘暴。


    833页,义贯:“富楼那,又汝问言”:如来所言“地、水、火、风”四大之“本性圆”满互“融”无碍,其体则“周遍法界”,于是你便生出这样的“疑”惑:“水”与“火”之“性”本来是相克的,为何能“不相陵灭”,你“又征”问“虚空及诸大地”,空大与地大二者之性,一通一碍,若“俱遍法界,不合”(就是不应当)能互“相容”纳。“富楼那,譬如虚空”,其“体”虽“非”由“群相”构成,“而”却“不”会“拒”斥“彼诸相”于其中“发挥”(比喻如来藏体虽非七大,但并不拒七大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当“日照”之时“则”随日缘而现“明”相,“云屯”积时,“则”随云缘而现“暗”相,“风摇”时“则”随风缘而现“动”相,“霁澄”时“则”随霁缘而现“清”新之相,地“气凝”聚时,“则”随气凝之缘而现“浊”相,尘“土”纷飞“积”于空中则“成”阴“霾”不开之相,江湖等“水澄”清时则“成映”现之相。


    翻过来,834页,诠论:虚空中虽常有此等七相显现,然而虚空本体实不染着此等相,虽则如是,但它还是任此七相随缘而现、随缘而灭。所以生跟灭无关于如来藏性,为什么?记得!法性本空,(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0-04)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23:见性的人不寂寞,佛跟他在一起;不开悟的人寂寞要有人作伴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