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心所有法的义-4
四.能缘所缘,观照实相
我们常常讲皈依也好,依师也好。那么皈依,我们常常讲就是回归、回头,那么回归,那我们的心回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心的所依是什么?他这里面有时、依、缘、事,我们缘的是什么?我们缘的是什么事?我们心归何处?我们的心真正依靠什么?
那我们如果说,对我们这些心相的问题不明白的话,这个人就很容易内心里面会有这种动荡。
就像我刚才说的,人家批评我们,我们就很不高兴,人家夸奖我们,那我们就会很得意,这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情,这都是世间上面常常会发生,常常见到的一些现象,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
那么学佛,佛就觉悟,觉悟就是不迷惑,不迷惑就是说我们都通达法相了才不迷惑。佛他就通达一切法。
这法它本来不可说不可说,那你一说的话它就变成法相。所以我们学唯识本身就是在观照,从观照般若就能够证到实相般若。而不是说我们非要把门关起来,或者说我们要在深山老林当中,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观察。你不懂这种方法你一样观察不了,你一样没有办法观照,你都会有境界的。
1.理门不碍,行门方便
我们念佛也好,我们参禅也好,我们持咒也好,目的我们都是要破迷、要断执。那我们断执著也好,破迷惑也好,它卡就卡在这个理上面不明,理上面不明造成行上面做不了,行门跟理门。
因为你不知道说做这个事情的意义,你这个事情就不会心甘情愿,就不会很踏实地这么去做,这样的话自然而然他就盲修瞎练了。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你去做就比较容易,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所以这个理门和行门它是配套的,这个理门实际上面也就是一种修行的经验的指导,对我们一种指导。他是靠经验对我们的一种指导,而不是靠文字对我们的指导。文字指导不了我们,它必须是一种经验,靠经验对我们的一种指导。这就要讲经了。为什么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它原因就是如此。它各个地区、不同时代,这个众生的业不同,环境不一样,问题不一样,事相不一样,但是他都可以从这个道理上面来剖析,来讲一讲,那我们问题就没有了,想一想我们自己思想就开通了。如果不讲的话,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发现不了。发现不了,这样的话我们常常讲,我们要破执著,反过来,我们这个执著会越来越厉害。我们说要集资粮,不仅资粮没有集到,我们的贪心就越来越重。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实际上面,执著它当体即空。所谓当体即空,它也是因缘所生的。任何一个法,它有生、住、灭。
你观它灭相的时候,它当体即空,你观它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它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本身我们的执著就破掉了。
不是说你要拿另外一个东西再去破他,那个就不对。不是说你要再拿来一个法来破烦恼,你这个法再去破那个法,那个是不对的。
我们有这种观照力,它本身就是一种慧力,本身就是一种慧。那原因就是我们这个观照力起不来,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没有观照力,我们观照不了,观照的能力失去。或者说,我们没有这种观照的,修观的能力,怎么办呢?我们修不起来。
那只有通过分析的方法,通过文字的方法,首先要从理论上面承许它是这么一回事,然后从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再到现实,从理论再找到我们的下手处,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意义上面用观照般若。
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来用这个文字。我们用这个文字的话,只有对文字越来越执著,这是肯定的,你看到佛菩萨涅槃,你看很喜欢,你看地狱、恶鬼、畜生,你看不想看。这肯定的,你看这个功德,你看了很欢喜,你看这个过失、罪过,你看得心里就很害怕,这是肯定的。这是对文字上面着相的,那实际上面就是跟看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样。你看这个境界,你心里起这个心,看这个境界,心里起那个念头。
那实际上面我们学这个经论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一种观照力,它观照力才是真正的一种智慧,那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我们观照力培养起来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在名跟相上面打转。名跟相上面。
3.能念所念,能所双亡
实际上面我们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它也是在相上面,它只是说这个比较好的相,它还是有相,还是有相修。只是这个好的相,它不是世间上面不好的相。那么好的相,刚开始它需要借这个好的相,但是如果你弄过头了,那反而弄不好就会变成一种执著,所以它这个事修跟理修是不同的。比如说事念佛,要一心不乱,它有佛可念;理一心不乱,它就无佛可念,能念所念,能所双亡,理一心不乱,那事一心不乱还有自己,还有佛菩萨,还有佛号。到理一心不乱了,那已经是不分了。所以我们念佛就是要从事一心不乱证到理一心不乱,你才不会退。你如果不能证到这种理一心不乱的话,那么我们这个人都是靠自己的一种意志力去坚持的,那是很少人能够坚持长久的,那一般人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十年八年,都是坚持不下去的。就是一般的人他都有这种意志力说,我做这个事情,天天去干,干它多少年,但实际上面你不明道理,那你干起来就很费功夫了,干起来也是很不容易做的。所以我们学教理、学法的目的呢,它就是要懂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学法就学错了,学错了方向,那这些都是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8-06-1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龙泉学堂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4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