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一切最胜故-7
五.追求的目标
1.心无挂碍
所以,“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前面4个有为法,有为法的基础上,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究竟对无为法有没有体会。如果我们有用心,同佛法相应,那么你做的这个事情里面就能够体察到说,这个法的内涵就在这里。
那么这个也就是无为法作为我们的目标,涅槃寂静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要追求涅槃寂静,那自然而然不会在这些有为法的事相上,跟人家发生冲突,在有为法的事相上进行躁动,那本身就不对的事情,就不是我们学佛法的人所拥有的一种心态。当然我们应该这么去用心,这么去理解,而不等于说,我们今天晚上听到了,就能够做得到,不等于说我们说了,那我们也就都能够做得到,不是那么简单的。我这么说,目的也就是说,让我们大家用心会有一个不同的角度,怎么去用心?怎么去理解佛法?
2.认识自心
实际上面我们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缺乏对我们自己心的认识的能力,对自心的认识和觉察的能力,甚至对我们自己的心的认识的能力慢慢越来越匮乏,最后就是没有认识自心能力,完全没有,完全丧失掉,就是自己认识自己的这种能力。比如说,佛教里边所谈到的慈悲,是不是?怎么样来认识自己的慈悲心?是不是学得越久越慈悲呢?怎么来认识?这个慈悲也都是在我们的心里。怎么来认识我们的慈悲心呢?是不是?怎么来认识观功念恩呢?观功念恩也是我们的内心的一种作意。怎么来认识我们的终极信仰?涅槃寂静的价值?对不对?怎么来认识说和合力量的一种重要性?你和合才能成事,和合才能成道。是不是?不和合就说明这里面有违缘,有违缘,那我们只有知道说这违缘在什么地方,我们改变它,那么我们的障碍才能过得去。
我们怎么样来认识说我们自己内心的力量,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只有这些我们认识清楚以后,我们知道怎么办,才不会枯竭。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们纯粹凭一种感性的一种信念,那绝对支撑不久,过一段时间兴趣就不高了。人的心境是离四句、绝百非的,就是你所有的名言概念,给它安立上去,和它的本体是两回事情。那么也就是,所有的名言,所有的概念,安上去的目的都是让我们对心性,有一个真正意义上面多一些体会而已,多一些认识了知而已。因为我们要见到的是诸法的真实相!
3.导果为因
我们也不是说在佛门当中,要想去得到很多什么东西,我们学佛不是说要想得到什么东西,我们是要认识诸法的实相,认识诸法的实相,涅槃的寂静,和我们在有为法事项上的成就,和我们的这种功德,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变成一对矛盾。就是涅槃寂静,无为法,无有生住灭,没有实相,那如果我们贪图功德,或者说我们一定要得到什么,那么就会把我们得到最后的结果作为我们的发心,最后的结果当成我们的方法,当成我们的手段,当成我们的行持。这个就是导果为因;只有说我们怎么发心,怎么行持,怎么努力,怎么用功,最后才有这个结果,果是果,因是因。那么所有这些问题也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内心不寂静造成的。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8-07-23)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龙泉学堂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7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