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佛缘人生
佛学心语
星云大师的传奇人生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7-08 16:57 点击 967 次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1927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廿二日)生于江苏江都(在今扬州市)。十二岁于南京栖霞寺礼志开上人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5年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并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学校、育幼院、医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等各种机构,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发展。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达百万人之多。

  星云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在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之余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201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星云大师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外婆笃信佛教,一生茹素,在四五岁的时候,星云大师就跟着外婆出入佛堂,吃斋念佛,在星云大师幼小的心灵里,外婆就是一盏温暖的明灯,给星云大师带来了最初的佛学启蒙。


  出身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残酷的战争不断影响着星云大师的生活,十岁的时候,父亲至南京行商失踪。1938年,星云大师跟随母亲至南京寻找父亲,后于栖霞山寺礼志开上人披剃出家,法名悟彻,号今觉。祖庭为宜兴大觉寺,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母亲起初不答应星云大师出家,志开上人告诉星云大师的母亲,跟着师父,星云大师可以识字读书,这句话触动了母亲,尽管母亲当时心中万般不舍,但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母亲最终还是答应了儿子的恳求。不但丈夫没找到,儿子又被留在他乡,母亲的坚毅隐忍让星云大师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从此潜心修行。

  星云大师剃度后,即进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先后在栖霞山寺受具足大戒,在常州天宁寺参学,1945年进入焦山佛学院就读。于1947年返宜兴白塔山大觉寺礼祖,受命任当家。并任白塔国民小学校长。

  23岁那年,星云大师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到台湾,被诬为匪谍,与慈航法师等人一同被捕,入狱二十三天。幸经张清扬担保,吴经熊等人奔走,才被营救出狱。但是出狱后的星云大师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在异地他乡,他经常居无定所,饥寒交迫,后来一位老和尚(妙果老和尚)收留了星云大师,星云大师的生活才逐渐安稳下来。

  1989年母子重逢之后,星云大师一直将母亲带在身边,一边四处讲经说法,一边为母亲颐养天年。在星云大师眼里,母亲是一位充满了智慧的老人。有一次星云大师的母亲在台上当着几万人的面说:“各位信众们,我这个穷老太婆,到台湾来也没有什么送给你们的,所以,我把我的儿子送给了你们了。



  无论生活多么困难,星云大师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写下了佛教散文集《无声息的歌唱》。同时,他还在台湾佛教讲习会教书,1953年,星云大师又到台湾宜兰宣传佛法,当时的宜兰交通闭塞,艰苦异常,星云大师选择了留下。夜深人静时,在破旧的寺庙里,星云大师趴在一台破旧的缝纫机上笔耕不辍,陆续写出了《玉琳国师》、《释迦牟尼佛传》等,佛教文艺连载作品。同时主编《人生》杂志。

    为了宣传佛教,星云大师在宜兰组建了佛教史上第一支歌咏队,还创办了全台湾第一所念佛会,开设了第一个佛教的幼儿园,将幻灯投影仪用到了弘法的课堂上。每次讲演前,星云大师还会带着年轻人拿着锣鼓到大街小巷去敲打宣传,或者乘坐三轮车,车上绑个喇叭,穿梭在大街小巷广播。这种宣传佛教的方法,在当时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慢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每每听到弘法的宣传喇叭声,民众都会说,“咱们的佛教来了”。一批年轻人开始聚拢到星云大师的身边。

  星云大师用现代手段宣传佛教,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随。为了培养佛教人才,星云大师决定在高雄县境内的大树乡开创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初衷是为了办佛学院。在为佛光山选址的时候,星云带着弟子来到了一片荆棘丛生、高低不平的荒山野岭,偏远的地址没有让星云大师退却,他说服弟子,在这片荒山上开始平整土地,挑沙石、搅拌水泥。建设之初所有的工作,甚至一砖一瓦,星云大师都亲自上阵,佛光山没聘请过设计师,一栋栋殿宇和房舍都是星云大师一张白纸一支尺与助手在地上勾勒而成的。经过16年苦心建造,1983年,佛光山大功告成。在昔日的荒山野岭上,建成一片依山势起伏,连绵巍峨的建筑群。星云大师也被称为没有学过建筑的“建筑师”。

  星云大师一手建造的佛光山寺庙,每一个看似随意的建筑细节,背后都能体现出星云大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性化的佛光山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一理念的带领下,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尝试了许多创新之举。情侣结婚可以举行佛化婚礼,生子可以请法师起名,短期出家,假日修道等,佛化生活方式也逐渐通行,佛光山上这些人性化做法让佛教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近。

    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是20世纪30年代太虚大师率先提出的概念,太虚大师倡导:应该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星云大师将这一理念带到了台湾,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星云大师开始致力于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和弘法事业,身体力行推广人间佛教。为了以教育培养人才,星云大师热心办学,在大陆发起捐建了数百所希望小学。还一手创办台湾佛光大学、美国西来大学、澳大利亚澳华大学。

  星云大师在世界各地办学,传播中华文化,以慈善来福利社会,办云水书坊,为贫穷山区孩子赠送图书,创办云水医院,仁爱之家,关爱孤寡病患老人。按照星云大师的设计,人的生老病死,都在佛光山慈善救助之列。而为了慈善事业,星云大师的书法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公益拍卖会上,拍卖所得善款用来设立公益信托基金,在这一基金的资助下,三好校园奖等多个活动得以成功举办,此外基金还资助全世界近五十所中华学校,书法让星云大师广结善缘。

  可早在50年前,星云大师就患上糖尿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他的眼底逐渐钙化,导致视力减弱,写字时只要中途停顿,就会看不清,抓不准笔画,而难以继续下笔,所以在写字时,星云大师都是先算好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不管写的字有几个,星云大师从落笔到起笔都是一挥而就,一笔完成,笔端透出浓浓的禅意,星云大师独特的书法被称为“一笔字”。在星云大师的字中,人们看到了一颗慈悲之心。

  星云大师在世界各地建了200多所寺庙道场,成立国际佛光会,被称为国际宗教家。因为大师的积极实践,非洲有了第一批出家僧伽。

  苦难的童年,广博的一生,让星云大师对于和谐的渴望比任何人都更加强烈。星云大师曾经经历了战争的兵荒马乱,和家人经常处于生死边缘,目睹了战争的残忍,因此他更渴望和平。1949年到台湾之后,星云大师和家人隔海相望,几十年生死两茫茫,他的内心一直有着一个愿望,就是两岸能够和谐相处。

  1989年星云大师第一次探亲回大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邀请星云大师到西安法门寺瞻仰佛指舍利。

  2002年2月23日,在星云大师的“百般努力”下,佛指舍利驾临台湾,那时台湾全岛盛况空前,数以百万计民众夹道相迎,争相瞻礼膜拜,在念祈愿文时,星云大师祈愿:愿佛陀能够让两岸化干戈为玉帛,让两岸的民众都能友爱一致,和平相处。

  2007年,星云大师在江苏宜兴重建祖庭大觉寺,大觉寺是星云大师剃度出家的地方,后来在战乱中被毁。将大觉寺定为台湾佛光山祖庭,更表明了星云大师心中“两岸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理念。

  为了两岸交往,星云大师不顾年岁已高、身体劳累,在海峡两岸之间频繁奔走,88岁的星云大师,每天只能在轮椅上度日。对于生老病死,星云大师已经显得非常淡然,对于折磨他50年的糖尿病,星云大师经常以自身经历勉励病友,要乐天知命,与病为友。如此超然的态度,影响了许多人。

  经常教大家做“三好运动”的星云大师坚持认为,人生最有用的是欢喜,在佛光山上,到处可以看到“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和“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标语,让自己欢喜,也给人欢喜。

  星云大师是当今人间佛教的践行者,为了弘扬佛法,心甘情愿的付出、奉献,让全球佛光人受到国际的肯定。星云大师的足迹,是“菩萨的脚印”,更是今日的“佛教之光”。



文章导图信息:【查看】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星云大师的传奇人生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