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念佛是谁
三界都是苦
学佛要发菩提心
再说发菩提心
“起”字的讲究
禅堂是最高学府
参禅要识路头
关于业障
皈依的真义
学佛三不退
学佛要报恩
语言文字与禅
身安与心安
关于自净其意
禅堂是大冶洪炉
无相无念与无住
正法、像法与末法
三玄三要与因果
念佛是谁与照顾话头
十法界与因果
万缘放下见法身
色即是空
六即佛
禅法是怎么相传的
无中生有有即无
做功夫要细用心
不明白处用功夫
关于女众进禅堂
寺院设施也表法
将此深心奉尘刹
随真随俗看因缘
粉碎虚空
一门深入
念佛是谁
高旻寺这个禅堂,作为禅宗道场,从上以来都是专门的禅宗道场,除了参禅打坐,其它的什么都不做,可以说专到极点了。最近几年,那是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我们把这个高旻寺的家风宗旨,稍微做了一些调整,称为“冬参夏学”。冬季,就是现在这个季节,着重在参,其它季节也有一些其它的安排。这个参禅也是要有个渐进过程的,比方说,从七月半开始大进堂,八月半请职,九月半加香,十月半起七,从松到紧,从疏到密,从浅到深,我们走的是这条参禅的路。一步一步,这就像运动员跳高跳远,先要热身,慢跑,再快跑,然后起跳,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参禅就是这个道理。
从不懂到懂,从生到熟,熟了就要结果子,所以到冬季打七,叫做克期取证。为了这个,我们还用这个文字,给禅堂里定了个基调,叫做“念佛是谁,照顾话头”,告诉大家这个禅堂是做什么的,是参禅的。具体参什么?就参这个念佛是谁。那门口不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我们现在凡来到这禅堂打七的人,恐怕没有像当年六祖那样连几个字也不识得的。既然认得字,那几个字的道理大家就该明白。学无为,无为就是了生死,有为就是生死。再进一步告诉大家,这禅堂门口,有两句话,是高旻寺这个门庭的根本。任何人进入这个禅堂,他都要遵循这一个根本办事,我们参禅也是办事啊,办生死大事。这两句话是什么呢?就是“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万缘放下,就是叫你放下一切事,放下一切心,连放下也要放下。放下做什么呢?放下是个方便,你这个心放不下,这个功是不好用的。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参念佛是谁,对于用功来讲,那是有深有浅的。你今年才接触这个法门,参念佛是谁,和人家十几年前就开始参念佛是谁的,那就不大可能一样。你若想在参念佛是谁这个法门上,得到真实的好处,结出真实的果实,那你就必须一门深入,深参。有参则有悟,没有参你哪来的悟啊?所以禅堂里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就不悟。疑就是参,参就是疑,参念佛是谁就是要起疑情。可我们许多人不晓得怎么参,疑情起不来,也不知道什么叫疑情。
我们禅宗道场,是要讲参禅的,特别是在冬季打七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专门参念佛是谁的。为了让大众师父们好好用功,常住上给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切处,一切时,出入往返,都给你创造了条件。那真叫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你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呢?我们讲用功,为什么要用功啊?从根本上讲,这个用功的目的就是了生死的。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问问自己,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生死?如果你说你自己不管什么生死不生死的,活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差事,那还得了啊?那你还来这个禅堂打什么七啊?我们常说一个观念,要时时刻刻挂在我们眉毛尖上,什么观念?就是“痛念生老病死苦,深发无上菩提心”,没有这个观念,你就谈不上用功。你说这个谁不知道啊?谁不晓得生老病死苦啊?可你既然晓得生老病死苦,那你为什么还不会好好用功啊?
用功就是要了生死,参禅,悟道,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了生死的。这个话说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佛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了垂范。佛不就是念生老病死苦,而出家修道成佛的吗?我们都是学佛的,既然学佛,就要以佛为榜样,痛念生老病死苦,发大愿真参实证。否则你这个功夫是用不上的,你这个生死也是了不了的,你这个禅堂也是白住了,你这个七也是白打了。不晓得生死之苦,那还打什么七啊?还用什么功啊?不要用功了,怎么都能过嘛!升天堂,下地狱你都不怕。如果你是这么个态度,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参念佛是谁,这是禅宗的一个用功之道。这个禅宗用功,也是因人而异,因机而异,佛法都是应机设教的。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根性不一样,这个用功之道也不一样。比方说,过去宗门下,讲究用功活学活用,法无定法。这个参念佛是谁虽说是有一段历史的,可也不是一开始就参这个念佛是谁的,参这个话头的方法是后来兴起来的,有其现实原因。过去我们禅宗,历代祖师接人那都是活泼泼的,是随机随缘变化的,并没有一定的规则。禅宗一千七百公案,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哪里一定要参念佛是谁呢?这个参念佛是谁的历史并不长,那是由于到晚近时期,人的根基不一样了,人的根基太活了。太活了,这是个病,妄想多,心散乱定不下来,就需要用这个参死话头的方法来摄住。
学佛的大纲大领就是修戒定慧,息贪嗔痴。这个贪嗔痴是生死的根本,了生死就要从根本上了。熄灭贪嗔痴就必须修戒定慧。戒能度贪,定能度嗔,慧能度痴,戒定慧的修持也是有次第的,也体现一种因果。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手段,定也是手段,慧呢,那是我们的目的。只有智慧能了生死,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这个定,因定生慧,这是必然的一个道理。那么这个定怎么修法呢?参念佛是谁就是一种修定的方法。禅定禅定,有禅了才有定。古人的根基和现在人不一样,所以古代的祖宗祖师接人,是活的,随机应变,什么赵州茶,是接人的;云门饼,也是接人的;竖一个指头,一指禅,也是接人的;临济喝、德山棒,都是接人的。一千七百公案,接人的方式方法多了,都有效,都能使学人见性悟道。
可是现在呢,现在的人心太活了,太聪明了,太习惯耍乖巧了,那就需要一个呆的、固定的法门,参一个死话头来摄心。你可不要瞧不起这个死话头,死话头能了生死的啊,就怕你的心不死,死透了才能活得转。我们参禅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偷心不死啊。其实话头无所谓死不死,之所以说死话头,是说一成不变一门心思就参这个念佛是谁,死心塌地地参这个念佛是谁。那么到底该怎么参这个念佛是谁呢?就是要在念佛是谁这句话上起疑情。什么叫做疑情?疑情就是不明白。有人问你,你会不会念佛啊?你当然回人家,哪个不会念佛?我当然会念佛。当你念一声佛后,人家又问你,这个佛是谁念的?这就有点意思了。你会想,谁念的?当然是我念的啦,还有别人替我念吗?当然你不会这样回答,佛是我念的。如果你说佛是我自己念的,那你大概是天下第一大聪明人了,人家都不晓得佛是哪个念的,唯独你晓得佛是你自己念的。那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就该改一改了,改成念佛是我,功夫也就不用做了,天下也太平了。若说念佛是我,我又是什么样子?我在什么地方啊?这个身体是我?还是这个脑子是我?我是什么?
我们的心是散乱的,就要用念佛是谁这个死话头,调理我们这个心,使这个心不再散乱,不再奔走,逐步逐步地趋向禅定。这个定是有深有浅的,所以参念佛是谁一定要深参,参得越来越深,定也就越来越深,因定生慧,定到一定的深度就会开发智慧,打开本来。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可是要用起功夫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每每有人用不上去。参念佛是谁,贵在起疑情。
禅堂里讲开示,每一位班首师父讲的口径也不是都一样的,每个人好像都有每个人的说法。这不要紧,禅堂嘛是参禅的地方,要会参,你信不过,你可以疑,但不要起佛见法见,不要起妄想分别;无论班首师父说的对不对,你都要往道上会,既要懂得不取不舍,又要懂得善取善舍。比如讲有的班首师父说,你念佛是谁不会参,那就先念,先把这个念佛是谁念熟了再说。这个话应该怎么会呢?这个念佛是谁,究竟是要你念呢?还是要你参?什么叫做参?什么叫做念?参禅是参的,念佛是念的,这不是很清楚的吗?可他既然这么说了,你就要往道上会,不必去计较他说的对不对。念的,是念佛;参的,是参禅,他念他参我不分别,我只管照顾好自己的功夫就是了。哪个在参?哪个在念?从这里用心,就错不了路。再说,每个人的用功之道不见得一样,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这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可以,你愿意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可你不能说今天走这条路,明天走哪条路,这样走来走去你不得回家呀。
你说这个念佛是谁我不会参,不会起疑情,那别人怎么会参呢?别人怎么他怎么会起疑情呢?这样讲来话就多了。疑情是什么?疑情就是不明白。众生之所以跟佛不一样,就是他不明白,不明白就是迷,明白了就是悟,悟了就成佛。众生迷了,就要受生死苦,为了解脱这个生死苦,就要学佛,就要参禅,就要从这个不明白处入手。从这个不明白处疑进去,久而久之,疑团打破了,他就开悟了,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从这个不明白的地方来的。你看,这说了许多,明白不明白的,有些人还是听不明白。学佛不容易,参禅不明白啊。你看六七个七打下来,许多人还不晓得什么叫做念佛是谁,这个路头还没有摸到,可怕吧?也不要着急,只要你心在道上,精进不懈怠,总会慢慢做上功夫的。
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都要得到一心。念佛讲究念到一心不乱,参念佛是谁,要参到成片成团,那也是一心不乱的另一个说法,都要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一心是什么心呢?一心就是清净心。参念佛是谁也要参到一心,参到一心不乱,时间长了,时节因缘到了,他就能开悟。
禅宗这一法,参念佛是谁,起疑情,这个用功之道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的,佛跟祖师,佛与祖,名字不一样,佛宜之道,那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会有两样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现在有人把这个公案改称拈花微笑,也对,世尊拈花,大迦叶微笑,这也是时节因缘所致。往常大众集会,佛都是开口说法的,唯独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把面前一枝优钵罗花拈在手上,举示大众,没有开口。大家看看佛说法有一定的方式吗?没有一定的方式,他这次没讲话,没讲话也是教,也是说法,就看你能不能有所领悟了。这个法很特别,当时在场的百万人天大众,是举目罔措。罔措,这个心呢,无所置处,就是心不明白,不懂。什么意思啊?不懂。如果懂了,这个心就有措了,不懂,就无措。这个心无所置处,不懂,不明白,都堕入疑网,就是说这百万大众都起疑情了,这个功夫当下就都做上去了。
这个疑,就是开悟的因,大家这个开悟的机缘还没到,还没有成熟,不得开悟。这其中,只有一个人打破了疑团,开悟了,这就是大迦叶,只有大迦叶一人破颜微笑,他会得了如来意。什么叫做破颜微笑呢?就是脸面上一种微妙的微笑,粗心的人甚至觉察不到。这叫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大迦叶的心跟释迦牟尼佛的心,相应了,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了,就是那种心情,这叫微笑,粗心的人注意不到,佛看得出来啊,佛的眼睛那不得了啊!所以佛说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现付嘱于摩诃迦叶”。于是大迦叶就成了西天禅宗的第一位祖师。
那么既然大迦叶和佛已经心心相印,没有什么两样了,那就是成佛了,可为什么释迦牟尼就称佛,而大迦叶不称为佛而称为祖呢?这是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个教主,这个娑婆世界已经有了释迦牟尼这个教主,别人即使达到了成佛的标准也不能称为佛,只能称为祖。这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主,不管称为大总统还是主席,只能有一个主,不能有两个主。一个国家,一个家庭,都是这样,娑婆世界当然也是这个样子。释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以释迦牟尼佛为主,这是所有佛弟子们公认的。别人即使也开悟了,也达到佛的境界了,他也不能称为佛,他称为祖,祖祖相传,心心相应,从迦叶到阿难,一代一代传下来,一直传到第二十八祖达摩,达摩祖师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到我们中国来呢,就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现在我们这个佛教,宗门下,把这个禅分成两种,一种叫如来禅,一种叫祖师禅,这是流行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如来禅?什么又是祖师禅呢?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异说纷纭。我们明年准备应邀到香港打一个七,把高旻寺的规矩、家风、宗旨,全部带到香港去。在香港打禅七期间,他们还想要我到香港大学给大学生们讲一堂课,两个钟点,这堂课的题目是什么呢?就是祖师禅。人家要问了,你们这个禅宗口口声声讲祖师禅祖师禅,到底什么叫做祖师禅呢?
佛教,佛教化众生的方式方法,就叫佛法。十方诸佛教化众生,尽管有无量法门,可大的宗旨都是一样的,常规的五戒十善、四谛、六度、十二因缘,这都是佛法,都是广义的禅法,也就是如来的禅法。还有四禅八定啊,什么数息观啊,白骨观啊,什么十六殊胜啊,在经中都有的,这都是禅,禅多了。无论是大乘法门,小乘法门,凡是用心的法门,都是禅。不是说只有我们禅宗才是禅啊,凡是佛说的法,你说哪个不是禅?再往大里讲,世出世间法,离开禅都不存在,禅是什么呢?这么说起来,有些人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那么我们说心可以吧,人人都有心啊,参禅也是修心的,心有病了就要修,什么病?就是妄想,不仅妄想,还有执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这个妄想执着。
从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的那个时候起,宗门下的这个禅法,也就是祖师们建立的这个禅法,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根本要点,从这个妄想执着下手,用参禅的这个功夫,去围堵这个妄想执着。我们这个道场参念佛是谁的法门,让学人起疑情,由疑发悟,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来的。你说这个起疑情从哪里来的?是由祖师们发明的吗?祖师们让我们起这个疑情,和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上大家起的这个疑情,难道有什么两样么?祖师和佛是心心相印的,佛佛道同,祖祖也道同啊!
起疑情,九法界的众生,都在这个疑字的大关之中,困得牢牢的,不得解脱,必须打破这个疑情。可如果没有这个疑情,我们还没法成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一个疑,一个悟,悟则不疑,疑则不悟,那我们从疑到悟,也就是我们从众生到佛了生死,这期间要有多少疑?有没有数啊?有没有一个规定啊?有多少个疑,就要有多少个悟,究竟有多少疑,有多少悟?这在我们禅宗讲,“小悟无其数,大悟十八个”,这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
若按教理上讲,从凡夫位到观行位,从观行位到信位,从信位到住位,又从初住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妙觉,佛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了,疑就没有了,完全没有了。没有大彻大悟之前要经过多少悟,要破多少疑,数得过来啊?到底该疑多少次,悟多少次,那是因人而异的。上根利智的,可能一悟就到底,就透彻了,下根钝根的人呢,那就要一步一步地走,小悟无其数。就说我们今年在禅堂打七,你说没有人开悟吗?有啊,不能说没有,可那个悟大不大,彻底不彻底啊,那就要问他自己了。
参念佛是谁,起疑情,疑情,就是不明白,不明白是好事,不允许你有一个明白,你只要没有真正的证悟,你说你明白了,那是世智辩聪,是障道的。有的人,听到念佛是谁这句话,没当回事;或者认为念佛是谁,当然是我念的啦,就轻易滑过去了;或者觉得这有什么难回答的,能念佛的这个就是佛啊!他也轻易滑过去了,若论真实功夫都做不上,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实际受用了。这两种人都不是参禅的根器。
可是也有一种人,他一听到念佛是谁这句话,立即就起了警觉,起了疑情,感觉这是天大的一个事情,是啊,念佛这个是谁啊?一下子就疑进去了,这种人是适合参禅的上根人。就像我们家的来果老和尚,那也是过来人呐。自小他就与佛相应,拜了一个师父,师父叫他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地念佛,非常下功夫,念到睡觉做梦都在念佛,甚至梦中念佛还会出了声,这个师父一看,说这个孩子不错,大有善根,是个法器。于是师父就问他,说你睡觉都知道念佛,可见你念佛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可是你分明在睡觉,那念佛的这个是谁啊?那个时候,我们老和尚年纪还很小啊,他一听师父这个话,就觉得很严重,是啊,念佛是谁啊?若说是我,我分明在睡觉嘛!若说是嘴,嘴听谁的啊?可惜我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就被问住了呢,没法回答呀。
于是就起了大疑情,这个疑情一直跟着他,放不下,这个样子经过几年时间,直到在金山打七,一槯鱼子开悟以后,才有一个休歇处。你看老和尚,师父一句念佛的是谁,他就起了大疑情,这个疑情好几年一直跟着他,没有间断过,直到开悟,没放松过。正因为这个样子用功,他才能开悟。现在我们这些人怎么样啊?六个七打下来,竟然不晓得念佛是谁这个路怎么走,不晓得疑情怎么起,可见我们这些人的素质和善根还是差的多啊。
我们高旻寺,提倡参念佛是谁。你若说参念佛的是谁既然可以起疑情,那参走路的是谁也可以嘛,参吃饭的是谁也可以嘛,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非要参这个念佛是谁啊?是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照如今人的根性,今天参参这个,明天参参那个,随随便便参来参去那就乱了。所以祖师才观机设教,规定统一一个口径,共同专参念佛是谁这一个死话头,这是有其用意的。什么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啊,什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啊,什么狗子无佛性啊,一概不用,就专参这个念佛是谁。参念佛是谁,假使这一辈子参不通,毕竟我还种一个佛因啊,念佛是谁嘛,还有佛这个因,这个种子种下去,此生即使不结果,后世也会结果。古人立法不是心血来潮随便立的,都是利益众生的。
佛法是观机设教,众生根基浅薄,要想学佛,要想了生死,就必须依教奉行。对于祖师立的这个法门,你必须信得过,要坚信这一法能够开悟,能够了生死。你如果不信这一法,就不要到这个道场打闲岔,你可以到别处找个你信得过的法门用功去。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信仰,信是仰信。如果你说我要亲自看到,摸到这个东西,我才肯相信,那你就别学佛了。念佛的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几人去过啊?你说师父,你先带我去看看那个极乐世界好不好,再跟你学念佛,你做得到吗?念佛人凭什么求生西方,首先凭的就是这个信心,一切法从信心生啊!念佛要有信心,参念佛是谁更要有信心。我们这么多人,不妨各自问一下自己,你对参禅这一法有信心吗?你的信心坚固吗?
你若想真正地建立信心,你就必须树立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怎么讲?世界观就是观世界,观什么世界呢?并不是单纯叫我们观这个眼前的人生世界,十方法界都要观,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的心目当中,一目了然。了然之后,你会发现,十法界都在我的心目当中,我不动心便罢,我心一动,十法界就都现前。怎么来的呢?观来的,就这样建立世界观,然后你在世界观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归宿,找到自己自利利他的方式方法,这样信心就不会退了。有几个具备这样的条件啊?有几个在这样基础上下过功夫啊?难怪现在打了六七个七下来了,不晓得什么叫做念佛是谁,也不晓得这个念佛是谁怎么用。举一反三,那么禅堂难道就一个人是这个样子吗?其它人都明明白白吗?恐怕未必。
根据这个情况,这个话呀,看来还要回头来,从头再讲起。这个禅堂,定下这个调,这个宗旨不会变,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真要放下那不容易啊,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中打滚的人,他什么也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担起来走,能够放下,那太好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说佛法有多妙,没有别的,只要放下,放下就是歇。大家都熟悉《楞严经》,《楞严经》有十卷,有几万字,到底说了个什么?就这么一个字:歇。经就是道路,这个修行的道路怎么走法呢?就是把心歇下来。万缘放下,万缘是什么?就是妄想。放下妄想,放下执着,什么都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的,那就不要修行了,现现成成的,歇就是菩提嘛!深参念佛是谁,起疑情,是干什么?还是放下。一起疑情,一切妄想自然就都放下了,心跑不出去了,回到了本地,这就是歇。所以说,参念佛是谁,最重要的是起疑情。祖师禅,每一位祖师教我们用功,他根据学人的根基利钝,用这个法那个法,这个话头那个话头,都是一个目的,要你起疑情,有疑情才能开悟。一千七百公案,你可以指出来,哪一则法门不是起疑情的?我这么说,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你看,庭前柏树子,是不是起疑情的?麻三斤,是不是起疑情的?都是起疑情的。
有一个日本人,叫山本大夫,当时也有五六十岁了,他母亲一百零五岁,他很孝顺母亲。他喜欢禅宗,他晓得这个禅宗的根在中国大陆。日本人在我们扬州,跟大明寺关系很密切,因为有鉴真大师嘛!这个山本大夫到中国来,到了大明寺,当时大明寺的方丈是瑞祥大和尚,他就向这个瑞祥大和尚请教佛法。看来他也看了不少古代公案,他就问瑞祥大和尚,古代学人向善知识请教佛法大义,怎么善知识却没头没脑地说什么麻三斤呢?什么意思啊?他不理解,莫名其妙。这个瑞祥大和尚不是搞禅的,他也不能回答这个日本人。有一天到高旻寺来,说起这个事,他问我这古代善知识接学人,为什么没头没脑地说麻三斤?到底这个麻三斤是什么意思啊?一般来讲,这叫做无意味语,没得个道理。正因为没道理,就对学人造成一个心态,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疑啊,心头堵得难受,这就是做上功夫了。
借助这个疑,某个机缘,忽然疑团就打破了,开悟了,就全明白了。禅宗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柏树子成佛的公案,说甲乙两个和尚,在院子里头的柏树底下转圈子,这柏树结子,柏树子成熟了掉在地上,甲就问乙,他说佛法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这个柏树子也有佛性,既然这柏树子有佛性,它就应该能成佛,那么它什么时候成佛呢?乙就回答甲,他说柏树子成佛,那要等到虚空落地的时候。这个甲一听就疑了,这个虚空什么怎么落地啊?这虚空没有东西怎么落地啊?于是他又问,那虚空什么时候落地啊?乙就回答他,柏树子成佛虚空就落地了。而要想虚空落地,就要等到柏树子成佛。你看,这话翻来覆去,就是叫你起疑情的,疑情就是这个没有着落的地方,没有着落就没地方可住,没地方可住不就是无住吗?就这样你长期在这个没着没落的疑情中呆着,心就归一了,最终就开悟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跟禅宗一千七百公案,大都是这个道理,都是方便,都是标月指,都是指月给你看的,你可不能以指为月。佛法很简单啊,懂了,简单得不得了;不懂,就隔着一层纸,这层纸捅不破,那它就跟一堵墙一样,高深莫测,不知道里边有多少名堂,你如果用脑子去研究,那你就有的忙了,一辈子也摸不到佛法的边。
你看看,参念佛是谁,很简单的一件事,难倒了多少人。古大德一听到问念佛的是谁,回答不上了,马上就起大疑情,发大誓愿,我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这句话不能回答我还能称个人吗?立志非把它搞明白不行,他这一辈子就搞这个东西,定要把它搞明白。比比古德,我们现在怎么样啊?疑情在哪里啊?
三界都是苦
古人讲,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这两句话是很有道理,也很有概括性。什么叫实际理地?实际理地就是理。什么叫佛事门中?佛事门中就是事。世出世间法,不外乎一个理,一个事。理是道理,在佛法来讲,就是真如本性,也叫做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没有形象,看不到,摸不着,本来无一物嘛,何处惹尘埃?不染一尘,也是讲理体的。至于这个事嘛,是事相,一切现象,一切作用,都属于事。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这个事和理是分不开的,不能够单独存在的,是不二的。一切经典里头都讲事讲理,有以事显理,也有以理论事。
《华严经》中讲,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为什么叫四法界?四法界就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内了。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什么意思啊?在理上是一无所有,不染一尘,在事上一切都是,都不能舍弃掉,也不能排斥掉的,世出世间法都是佛法,佛法界是佛法,菩萨法界是佛法,声闻缘觉法界是佛法,人天法界是佛法,阿修罗法界也是佛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都是佛法。这叫做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佛法。这个,有基础的人,一说他就明白了,不说,他也明白;而对于初发心的人,这个就不大好理解,说,佛法界等前面的几个法界是佛法这个好理解,怎么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成了佛法呢?那么我请问,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有没有佛性啊?有吧!既然有佛性,他不是也能成佛吗?只是得度的方式不一样,善道的众生用善度的方式能成佛,恶道的众生善度不起作用,就要用恶度的方式使其消除业障,得度超升。至于人呢?有善有恶,各占一半,那就有时候需要善度,有时候也需要恶度。众生无量,佛法也无量,众生根基千差万别,佛法的施设也是千差万别。
六度万行是佛法,四谛是佛法,十二因缘是佛法,五戒十善也是佛法,那么三恶道的铁汁铜柱、刀山火海就不是佛法了吗?也是佛法。什么根基感召什么法。法门无量,总的概括起来有两门,就是折摄两门。折是折服,摄是摄受。众生的根器和机缘不同,应该以折服的方式得度的就显折服相,应该以摄受的方式得度的就显摄受相。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化土,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化土,一个是凡圣同居秽土,一个是凡圣同居净土,这两个国度的众生根基是不一样的。娑婆世界的众生根器差,刚强难化,应该以折服的方式来度他,就用折服的方式来度;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根器好,柔和而有福报,应该以摄受的方式来度他,就以摄受的方式来度,就是这个道理。
佛法是应机的,什么机感什么应,感应道交。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个性,难调难伏,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那么这个众生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就要用折服的的方法。怎么叫折?折,就是你造业就要受报。你不怕,你不怕刀山,不怕剑树?折服啊,你再刚强的众生,经过不断的折服,总有一天他就醒悟了,回心向善了,命运也开始转变了,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折,适用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你看这个娑婆世界,有三恶道,刀山剑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且不说三恶道有多苦了,就说我们这个人道,比三恶道好多了。
可人道不苦吗?苦啊!苦不堪言啊!我们人间就有三恶道的现象啊!且不说人间的牢狱酷刑,刀兵相残,就拿我们一般人来讲,难道还不够苦吗?生老病死苦,谁逃得了啊?三苦、八苦、十一苦、无量诸苦,都是苦啊!三界没有乐啊!苦固然是苦,乐其实也是苦,苦那叫苦苦,乐,那叫坏苦,不苦不乐叫行苦。我们都在苦海当中,自己不知道,不警觉,还要起惑造业,轮回不息,所以我们要学佛,要了生死。这个苦,就是我们修行的动力。
我们想学佛,想了生死,就要用功办道,必须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痛念生老病死苦,真发无上菩提心。不念生老病死苦,你那个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即使发起来也不真实,不坚固。我们现在参念佛是谁,功夫用不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发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做功夫?做功夫是要了生死的,是要脱苦的,这个释迦牟尼佛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佛也是众生的一员,他是怎么成佛的?就是观生老病死苦而发心出家修道的。生老病死人人都有,谁也逃不掉,只有学佛修道,才有脱苦的希望。如果你说你不怕,认为生老病死那是快乐,那倒也罢了,你就不用修行。如果你认识到生老病死确实是苦,那你就要积极想办法了,你就要真实地做功夫修行,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谁也替不得的。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当然功夫要你自己去做了。
学佛要发菩提心
了生脱死,这是一件大事,办这件大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念生老病死苦,真正发菩提心。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发这个心。对于每一个学佛的人,真正想在学佛的过程中得到好处,这个观念是少不掉的。而且这个观念不能提起来才有,不提起来就没有。这个观念养成了,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它都跟着你,就像我们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参熟了,你不要参它也跟着你。
为了让我们发菩提心,了生脱死,佛给我们亲身示范,做了榜样。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上升兜,下降皇宫,游四门观生老病死,逾城出家,雪山修道,是这么来的。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即使是佛,作为悉达多太子,他同样也有生老病死。他意识到生老病死这个问题太大了,于是不惜辞亲割爱,逾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这不是很明确吗?佛就是亲身示范,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们学佛,就要学这个。古人讲,“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魔业”,你看这个发菩提心就是这么要紧。因此说,我们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不要忘失这个菩提心,要做成习惯,要做这个功夫,出入往返,语默动静,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离开这个,否则生死怎么了啊?
再说发菩提心
要想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念生老病死苦,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呐?是觉悟之心。我们这个心过去是迷的,没遇到佛法,这个迷始终是不能解决的。遇到佛法了,佛法是专门破迷开悟,了脱生死的。发了菩提心,就开始觉悟啦。菩提心有深有浅,三皈五戒十善那也是菩提心,四谛六度十二因缘那也是菩提心,“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这是我们平常晚课,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前面的几句话。那菩提心要持续啊,不是一发过就算数了,菩提心是要有连续性的,不间断的,那是真的菩提心。
“起”字的讲究
我们禅堂开始打七叫起七,要喊“起”字,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无论哪一宗哪一派,都没有喊起字一说,我们禅堂打七为什么要喊起字?什么意思啊?起什么作用?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个规矩,又是怎样形成了制度,它是依据什么来的?如今大家都会这样照着做,恐怕没有几人搞得清楚其中缘由。既然这一法在高旻寺执行,那高旻寺必须要有一个交代,给大家说清楚。
那么,这个起字,喊起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只知道一喊起,就跟着跑,他跑我也跑。喊起字的意思很多,简单来讲,就是要你精进。起这个字是法界,一切法趣此起,起就是法界。若以我们世俗来看这个起字,就是起来的意思,比如说我坐在这个地方,我要起就不能坐了,或者我睡在床上,我要起就不能躺了,这就是起。这个起的意义就是无住,住则不起,起则无住,这是佛法的核心。《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众生迷沦于生死,恰恰相反,处处住,不知道起,所以生死不得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来个反其道而行之,处处不住,时时不住,事事不住,就解脱了。
这个道理我是怎么悟出来的呢?一九八四年我回到高旻寺,那时候国家刚刚落实宗教政策,百废待兴,高旻寺这边的工作还没开始做,先到河东修老和尚的普同塔院。到河东去要过摆渡,过摆渡要收费的,和尚哪有钱呢?就跟那个摆渡的商量,我来帮你摇橹、帮你撑篙,以这个劳动充抵摆渡钱。每天一大早从高旻寺过去到河东,晚上回来。说过了,帮他撑篙,帮他摇橹,摇呀摇着呢,就摇出一个道理出来,摇出一个什么道理呢?无住的道理,原来无住就在这个地方。摆渡是渡人的,过河啊,要靠摆渡,你看这个摆渡能住不能住,他要住在河东不动,或者住在河西不动,都不能渡人,甚至他哪一边都不去,就在这河当中不动,这也没法渡人。他必须在两岸之间来回不停地跑,他才能起作用,才能渡人。虽然不住,可他也不能离开此岸,不能离开彼岸,也不能离开中流,是不是这个道理啊?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同时也不离此岸不离彼岸不离中流,这就叫无住。
我们参禅学佛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心不能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根据这个体悟,写了一付对子:“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问君何处安身”,下联呢,我用《金刚经》三心不可得来对:“无过去心无现在心无未来心,还汝本来面目。”就是说三心不可得,你这个本来面目就现前了。如果你还有这个三心,本来面目就不得现前。当然啦,这些道理,这些语言,都是老生常谈,谁不知道呢?可要论认真运用,运用纯熟,那可要下功夫。
禅堂里参念佛是谁,跟这个无住的道理,百分之一百,一模一样。念佛是谁?不明白。这个不明白是个什么地方呢?不明白就是个不是地方不离地方的地方。所以宗门下,圆顿法门,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那是不假方便的。你看我们起七,主七和尚进堂,给他设一个位子,位子前头就摆了一个直指,这就是禅堂的宗旨,是高旻寺禅法的宗旨。直指,不假方便。直指指什么?就是直指你当下现前一念心。起惑造业,下地狱,凭你这一念心;成佛作祖,了生死,也凭你这一念心。所以我们要发心。不是说么?“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我们现在在迷,可尽管迷,我们的心跟佛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没有什么两样啊。这个不是我说的,我这话是有根据的,“心佛即众生,是三无差别”,没有差别,佛有的东西我们都有,所以佛当年夜睹明星而悟道,三叹奇哉啊,奇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么既然都有,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啊?原因就是我们众生妄想执著,如果众生不妄想了,不执著了,如来智慧德相就都现前。晓得这么个道理,我们太幸运了,没有佛给我们说破,我们是不会晓得的。
佛法告诉我们,如来所具有的智慧福德,我们众生也都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正因为众生都有佛性,有智慧,有福德,你才能修成功,如果没有,你怎么修也修不成功。比方说,一块木头,这个木头也是因缘所生法,我们拿这块木头做一张桌子,它就是一张桌子,我们拿这块木头雕一尊佛像,它就是一尊佛像,如果说我们把块木头做成一只粪桶,它也就是一只粪桶了。可见这块木头就是法界啊,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离开这一块木头,你把它雕成一尊佛像,人家就能够当作佛菩萨顶礼膜拜,你把它做成一只粪桶,哪个会去向这个粪桶去磕头呢?你看这个木头是不是法界啊?十法界一切法,这个木头里都具足。同理,十方诸佛,所有的一切功德,我们凡夫众生现前一念心,圆满具足。只有圆满具足,你才能够修。具足是性德啊,性德要靠修德来彰显。我们现在就是有性而不得修,这个并不是什么太深的道理,而是佛法的常识,对于初发心的人应该有所启发。
禅堂喊起字,起字就是叫你不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佛也不住,所以我们禅堂讲道理,“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急走过”。你看这禅宗的道理深不深啊?什么叫做有佛处?念佛的人,他就有佛嘛,他就住在佛里头,念阿弥陀佛要一心不乱,那不是住吗?禅是向上一着,是究竟法,因此宗门下的语言,“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急走过”。宗门还有句话,叫做“男儿自有冲霄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念佛是谁?参!
禅堂是最高学府
高旻寺是专门的禅宗道场,在整个佛教当中占有一席之地,禅宗道场就必须有禅堂,高旻寺这个禅堂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道海堂。道,就是佛道,佛道、佛法,就像大海水一样,博大精深,包容一切,这是一个形容词。这禅堂还有两个别名,一个叫选佛道场,一个叫最高学府。怎么叫选佛道场呢?禅堂是用功办道、克期取证的地方,你在禅堂中开悟证道了,那就是成佛了,因此禅堂是选佛道场。那为什么又叫最高学府呢?这里要注意,不是说高旻寺是最高学府,普天下佛教的大小寺院,所有的禅堂,都叫最高学府。
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是这个世间最究竟的学问,而禅是佛法的核心,是向上一着,那这个禅堂不就是最高学府了么?当然啦,说禅堂是最高学府并不是说佛法有高低,佛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心佛即众生,是三无差别”。《大智度论》中,有几句话说“佛法大海水,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但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你看有差别没差别呀?有高下没高下呀?没差别,没高下,佛和众生没有什么两样。那为什么人家叫佛,我们叫众生呢?就是因为有一个迷悟之别,迷了就叫众生,悟了就叫做诸佛。迷,迷什么?悟,悟什么?就是这个心。迷了心就叫做众生,悟心了就成佛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知之明,人人都有个心,你这个心是迷的?还是悟的?迷这个心是什么样子?悟这个心又是什么样子?怎么迷的?从什么时候迷的?你都要搞搞清楚,不能光糊里糊涂地盲修瞎炼。
参禅要识路头
禅堂打七,要请开示,这是一件大事。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初发心的人学禅宗这一法,没学过,就要有人指路、带路。“不因渔夫引,怎得见波涛”,就这么个道理。世间法可以说自学成才,禅宗这一法比较特殊,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要有人指导。古人讲,“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万事一时休”。可见修行办道,这个路头很重要。这就像我们走路,想达到一个目的地,必须首先认识这个路头,方向如果错了,就没法到达目的地。
凡夫想成佛,想了生死,就要靠修行。修行修行,就是要不断修正我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作为博地凡夫,有很多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才烦恼炽盛,死去活来,不得解脱,这就需要修行。修正,只要不正确的就要修,修就是要行。行就要有路,不得路怎么行啊?你若找不到路,闭着眼乱闯,那就叫盲修瞎练,那不危险吗?因此一定要把路头搞清楚。成佛的路很多,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行的路,禅宗这一法,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路。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的法,都是指导我们修行的路。那个有文字可据的可以学习,大小乘经典,苦集灭道、戒定慧、六度万行,无量法门都是修行的道路,而禅宗这一法,讲教外别传。教外别传,教内是找不到的,没有。可是这个没有、找不到的法却还是正法,特别殊胜的法。可贵啊,稀有!我们遇到了这个稀有之法,也是一种殊胜因缘。
话说回来,法是很稀有,很殊胜,可你若找不清楚路头,走起来也是有困难的,甚至说还有危险。禅宗这一法特别强调法门,法门是怎么进去的呢?是走进去的,所以宗门这一法是行门,不是解门。
光会说,说得天花乱坠,那也是没有用的,画饼不能充饥。宗门讲行,要脚踏实地去行。行,就要有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有大乘有小乘,有权教,有实教,各有各的路。宗门下这一法,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说是行,说是走,那是方便之说。真正禅宗的道理,不动脚跟,不历僧祗,就归家稳坐,要走吗?你看禅法多直接啊!再直接不过了。你说我修三大阿僧祗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要多少时间呐?要花多少力气啊?要吃多少苦头啊?不见性,不识本,心外求心,当然三大三大阿僧祗劫慢慢走啦;可你若经善知识指示,当下回头,识真达本,明心见性,三大阿僧祗劫就当下超越了。
所以这禅宗一法,真的是很特殊,很稀有,不动脚跟就归家稳坐,上根利智的人就是这个样子。但我们现在看看自己,是不是上根利智啊?未见得。既然我们不是上根利智,那我们就要老实一点,就必须找一条路走。禅宗这个路,佛给我们开辟了,不是用语言开辟的。你看灵山会上,佛拈花示众,没有讲话,没有开口,他也能叫人开悟,对不对?这个公案大家都熟悉。佛开口说法,尘说刹说,说了那么多的法,开示了那么多条路给大家走,都可以走到家;禅宗这一法,佛没有开口,也到家了,不要走就到家了。禅宗不着相,所以禅宗有句话,说“拈花示众,还差一步”。又有一句话怎么说的?“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两个人走到对面,面对面,这叫做相逢;没有讲话,也没有动作,只是见了面,你肚子里想什么,我肚子里想什么,彼此都知道,这个叫做举意便知有。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不过是借这枝花,表示一个义。这个义是不可以言说的,释迦牟尼佛拈这个花,是一种表义的方便。可即使这样,一般人还是没有能力理解,“百万人天大众举目罔措”,不晓得什么用意,堕到迷惘之中,唯有大迦叶,那叫举意便知有,会了佛的心。所以禅宗这一法,就是从那个时间传下来的。西天四七,东土二三,代代相传,也传到高旻寺。高旻寺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拿什么呢?就是拿这个“念佛是谁”,禅堂共修的本参话头。我们这个打七,跑香坐香、出入往返、吃饭睡觉,一切处,一切时,都参这个“念佛是谁”。用这个功,是对我们中下根人没有办法的办法。
念佛是谁,换一句话说就是不明白,在禅堂里大家管它叫做“疑情”,起这个疑情,长时间不间杂的疑情,念兹在兹,功夫纯熟,自然会得个消息。
关于业障
《大智度论》中说“无量众罪灭,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我们有业障,业障障蔽了我们的真心,障蔽了我们的自性,本有的东西就见不到了。三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这都是障碍,障碍我们见道开悟。这个障碍从哪里来的呢?造业造得来的。“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你这个障碍没有了,智慧就明了了。云彩没有了,月亮就现前。
业障怎么消呢?业障如果是真实的,那是消不掉的,业障是假的才能够消。可你说是假的吧,它还真起作用。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记了这么一段事,当年谛闲法师在东北讲经,害起病来了,那病害得蛮厉害。没有了生死,你说这个病是假的还是真的?有个学生就问老法师,他说我们学天台宗的,讲什么空观、假观、中观的,那为什么老和尚您这个病--可以入假观呐,那病是假的啊,您为什么还喊痛呢?老法师说,话虽这么说,说是假的,可是我生这个病呢,这个骷髅还是真的,我这个观还没有观成功啊,观成功了那就是假的。佛言祖语处处给我们提示,甚至以身示现,都是在给我们指导迷津。可惜我们都当面错过,当耳旁风,没有能够真正落实佛的教导,所以我们至今还是博地凡夫,生死未了。
皈依的真义
宋朝的王安石,那是宰相,他给三皈依作了一个解释,三皈依也是佛法,不但是佛法,而且是根本的佛法。这个根本法,无论是跟哪一宗、哪一派、哪一法都息息相关。我们学佛法,要有眼睛啊,开眼睛,真的很重要。王安石他那个三皈依呀,先说这个“皈依僧,梵行四威仪,愿我常游诸佛土,十方圣贤不相离,永灭世间痴”。皈依僧,梵行四威仪,那是僧宝。皈依僧宝,要参学啊,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是参学吗?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圣贤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再说,他讲的这个皈依法,皈依哪个法呢?广义上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现象,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包括善法,也包括恶法,这叫万法,都是法,要不怎么叫法界呢?我们皈依的不是这个,这些法是由妄想分别来,是烦恼、轮回和生死的根本。“皈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身心常寂静,心如宝月印琉璃,了法更无疑。”你看,我们要皈依的是这个不思议的佛法,“法法不思议”,能够思议的法那不叫佛法,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在坛经上,六祖他把这三皈依改作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大家有没有注意呀?这个皈依有两个写法,一个是归去来兮那个归,其实三皈依的皈跟那个归去来兮的归是不一样的,两个字发音一样,真正讲起来不一样。归去来兮那是从世间法来讲,而佛法讲这个皈,不是这个意思。
你看皈依的皈字怎么写呀?这边是个自个的自,人们把这个自写简单了写成了白。自个的自,右边呢,加一个反。这个字蛮有意思的,大概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个地方。归去来兮,就是一个人,去了,再回来。
那个归去嘛,属于事相。我们佛教里头讲的这个皈,左边是个自己,右边是个反。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我们的自性,那就叫做皈。反皈自己的觉性,这不就是皈依佛吗?你看微妙不微妙啊?文字语言表法,好像差不多,其实根本不一样的。我们有几个人注意到这一点啊?这个皈依,就是要叫我们看清自己,认识自己,反回自己。明心见性干什么?就是看清自己,认识自己,反皈自己呀!皈依佛,不是说佛在外边的一个什么地方,要我们跑过去寻个依靠,反皈自己的觉性,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不是皈依藏经,藏经只是法的载体,法的象征,真正要皈依的是不可思议的法,这个是真正的法,正法。
皈依僧,僧是和尚,和尚是僧的象征,真正的僧其实是指我们的清净心。六祖换了一个名相来说这个三皈依,这很有道理。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功啊?这就要高着眼,要回皈自己,光往外用功,那就不是佛法。会用功的人,一切法往道上会,回皈自己,那么在他这里,一切法就都是佛法。如果你不会用功,于一切法上起分别,那么在你这里,一切法就都不是佛法。那个六即佛,里边有个究竟即,“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实性,更无一法新。”那就是真正彻底地回皈自己。所有学佛的人,从修因到证果,都必须走这条路。这条路,我们认识不认识啊?不认识路,乱走,那不行。要自己认识,把方向把握好,修一切法,都要回皈自己,不要向外驰求。念佛是谁这一法,当然也不例外,对不对啊?
禅宗这一法,教外别传,那跟教内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用心不一样,禅法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换句话说,叫直达心源,这是佛法的根本。
学佛三不退
禅宗这一法,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己。学佛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都要坚持的大事情,一定要发长远心、坚固心。教内有句话,大家常常可以听到“但得生生不退,佛阶决定可期”。这话很重要,也有很深的道理,特别是初发心的人,对此要有所认识。什么叫做生生不退,佛阶决定可期?生生不退是怎么回事?在教中讲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我们且不谈行不退念不退,先讲这个位不退。
什么叫做位不退呢?这个位,指的是人天果报。三界六道,色界和无色界不讲,单讲欲界,欲界有天,有人,有阿修罗,还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个位不退,是讲哪个位不退呢,就是指不退于人天果报,为什么呢?如果我们退失人天果报,坠入三恶道,就没机会修行了。今天,我们作为人,生在中国,人身难得我们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闻到了,这样只要我们不断地修行就有机会成佛。假若我们没得到这个人身,下地狱能修行吗?做饿鬼能修行吗?变牛变马能修行吗?六道路险啊!我们没有成道,还都在六道轮回当中出入往返,为了及早地出离轮回,我们就要努力,起码在六道中保证人天果报。这里还有个问题要注意,你若想保证生生世世不堕三恶道,最好生在人间,生在天上还有麻烦,天福障碍修行。
大家掂量掂量,如果我们现在死了,来生做人,有没有把握呀?有把握当然好,没把握怎么办?这都是问题啊!保住人身这个位,生生不退,你这个修行用功办道成佛就比较快了,所以说佛阶决定可期。一旦某一生有个闪失,堕落三途,那可就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生一世,一讲就是多少劫,那可就耽误时间啦。怎么才能保证位不退呢?三界不离因果,如是因如是果,要保住人天果报这个位子,最低限度,我们要做到五戒十善,你若一天到晚光造业,不知检点,那对不起,人身肯定保不住。
说到行不退、念不退,这是见道以后的事。见道才好修道啊,修道就是要行,行不退。那么什么叫念不退呢?念不退的位子就高了,比如说,破四十二品无明,破了一品无明就进入念不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进入念不退了。这个念不退是怎么讲呢?就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风帆扬于顺水。过去的船都是帆船,帆船要借风力,又顺风又顺水,这个船在水里怎么样?不要用力,它就会走,风帆扬于顺水,这叫做念不退。只要你破了一品无明之后,进入无功用道,自然而然地就进步了。
虽说是自然而然,可那四十二品无明,要多少时间才能够破得了啊?所以教中讲三大阿僧祗劫,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第一大阿僧祗劫能破三十品无明,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大阿僧祗劫呢,能够破十地的七品无明;到了第三大阿僧祗劫,才破到圆教十地的最后三品。你看看,越向上越难破,难破也要破啊,破不了就不能究竟成佛。(源自不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德林老和尚开示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