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要报恩
高旻寺的老规矩,春节放香三天,不是放假,那是放香三天。这三天做什么事呢?有许多事要做,还是蛮辛苦的。我们学佛要懂得感恩、报恩,三十晚上,初一一天,这两天就是上供,谢佛菩萨。一年到头了,佛菩萨的加被,龙天的护法,使我们能够安心办道,那不是有恩吗?
学佛修道的人,一定要有感恩的意识,没有感恩的意识,拿什么来推动我们向前一步一步地用功办道呢?在家人要报父母恩、师长恩,我们出家人则不仅要报父母恩、师长恩,还要报佛恩、国土恩和众生恩。我们是学佛的,如果没有佛,没有佛法,我们学什么?没有佛法的引导,我们就出不了生死轮回,长劫轮回,死去活来,那是苦不堪言呐!不报佛恩能行吗?我们讲佛法,修学佛法,我们毕竟还是在人间,有国则有家,对不对啊?要报国家恩,过去旧社会叫报皇恩。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我们一切吃的、穿的、住的、用的,都是众生给的,这都是恩,知恩必报啊!可我们拿什么来报这些恩呢?那就靠我们用功办道了。
就拿报父母恩来说吧,父母之恩,“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是莲池大师《七笔勾》当中的一段话。恩重山岳啊,父母之恩像山丘那么重。山丘那么重的父母恩那该怎么个报法呢?养亲是一个报,荣亲是一个报,可这都还不够。什么叫做养亲?孝养父母,不使父母衣食缺乏,这叫养亲,是小恩。什么叫荣亲?荣亲那就是扬名了,自己取得成就,名扬天下,父母跟着光彩受尊重,这是中恩。可是这两种报恩方法都还远远不够,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如山丘啊,五鼎三牲未足酬。五鼎三牲,就是供养父母,使父母不愁吃不愁喝,这都远远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怎么才算真正报答父母恩呢?不是有句话吗?一子成道,九祖超升。“亲得离尘垢”,把自己的父母能够度得离开尘垢,就是离开了生死,“子道方成就”,这才叫真正报父母恩。
说到这里,我想起玉琳国师,玉琳国师没有出家之前,他也是个大门的子弟。他的父母当年祈神祷佛,求菩萨保佑,希望生个男子。待生下玉琳国师后,那是如珍宝般爱惜,放在手上怕飞掉,含在嘴里怕化掉,作为父母爱惜子女啊,多半都是这个样子。小时候这个样子,稍大一点呢,就要供养念书,送入书房。我记得有一本书,这本书叫做《释氏书启》,专门记录一些关于出家人的书信的,非常感人,有很多值得纪念和值得我们作为榜样的。释氏嘛就是出家人,书启,往来的书信。可惜这本书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弄没了。
这本书中就有关于玉琳国师的书信记录,还有黄檗禅师母亲写给黄檗禅师的信,那是十分感人。玉琳国师的母亲写了,说父母想生个儿子,“祈神祷佛,愿生男子,既生男子,如珍宝爱惜,稍长,送入书房,或片刻不归,便倚门而望”,长大了,就有心眼了,他就要自作主张了。父母指望养儿防老,积谷防荒,哪晓得玉琳国师呢,他长大了,他的心有主见了,想出家当和尚去,跑了。到哪儿找啊,找不到。玉林国师的母亲写到这个地方,她说,“汝既不归”,你既然跑了,不想回来了,我也不要求你回来了,你也用不着学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愿汝学目连尊者度我生方,如期不然,则褽芥犹存”。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受感动。
这封信感人呐!她说你既然出家不回来了,我也不指望你回来了,指望你没有用嘛,我也不需要你像王祥卧冰、丁兰刻木那个样子孝顺我,只希望你像目犍连尊者那样度我生西方。假使你做不到这一点,我作为你的母亲,你作为我的儿子,你对于孝道这一方面--那我是褽芥犹存啊,永远好像有个疙瘩一样。我们今天,都是出家人,我们都有父母啊,都有自己出家的因缘。看看古人是什么样子,“不愿汝学王祥卧冰”,王祥就是二十四孝之中那个卧冰的王祥。大冬天,河里的冰冻得蛮厚的,父母有病,想吃鱼,冬天哪儿有鱼啊,冰都冻起来了。王祥就脱了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的这个暖气把冰焐化,这样可以找到鱼。
最终由于王祥的至孝,感得有鱼跳出冰面,成全了王祥的愿望,这就是王祥卧冰的故事。“丁兰刻木”,我就不多解释了,总之要感恩呐,父母恩难报。我们出家人拿什么东西报父母恩呢,那就要用功办道,要了生死,自度才能度人啊。我们自己道业不成,怎么能度父母报父母恩呢?
在《释氏书启》这本书上,还有黄檗禅师的母亲写信给黄檗禅师的一封信,我现在这个脑筋不行了,略微还记得一点,这个开头我记不起来了:
仔细思量养子空 翼才稍硬便飞鸿
衲衣片片如痾尿 衣钵重重带血红
我今衰老无人养 骸骨难收祭祖宗
大义岭上黄檗母 老无双眼望空啼
遥想余情情不尽 顿思举笔笔难言
隔江千里远 尽在不言中
看来这些个大祖师啊,出生都不是一般的,这黄檗禅师的母亲,文化很高啊。黄檗出家了,和那玉琳国师一样,他的母亲和玉林国师的母亲是一个心情,天下的母亲,哪个不希望自己养的儿女孝顺自己,哪个不希望儿女和自己在一块儿呢?但这个儿子呢,各有各的思想,长大了未必留得住。这黄檗的母亲“仔细思量养子空”,想来想去养子是空的,本指望儿子孝养自己,可他长大了,跑了,“翼才稍硬便飞鸿”,翅膀稍硬就远走高飞了,出家去了。
底下几句话,说明了母亲抚养儿女的心情,“衲衣片片如痾尿,衣钵重重带血红”。我现在年纪大了,衰老了,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却跑去出家了,我这个晚年,谁来孝养我,谁来照顾我啊?“我今衰老无人养,骸骨难收祭祖宗。”死了,一堆骨头丢下来,谁来收啊?儿子跑去出家了,心好狠呐!做人父母的都是这个心情,你说我们出了家若不用功办道,怎么报父母恩啊?怎么样对得起父母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出家人认真地思考吗?再不发道心,对得起生你养你的父母吗?“大义岭上黄檗母”,这个黄檗母亲大概生活在山区,那个地方叫做大义岭。“老无双眼望空啼”,这个话大家懂,天天哭儿子,天天哭,眼睛都哭瞎了,母子之情太深了。“遥想余情情不尽,顿思举笔笔难言。”想起来母子之情太多了,说不尽啊,虽然我今天拿起笔来,想写一封信给儿子,“笔难言”,写不尽我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隔江千里远,尽在不言中。”黄檗母亲这封信用这两句话煞尾,大概这个黄檗禅师是在江的对面,隔江嘛,很远很远啊,大概这么个意思,尽在不言中。所以我们常说母爱无边,父母恩难报,我们既然出家了,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养责任了,我们拿什么报父母恩呢?那就要用功办道。只要作为人,无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是有父母的,都应当孝顺父母,尽孝的方法不一样而已。在我们佛教,孝名为戒,孝就是一条戒,不孝就犯戒,犯戒就有罪。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是《梵网经》中说的嘛,持戒的本身就是尽孝,持戒就能证道成佛,证道的人就有能力度父母生西。不仅能度此一世的父母,还能度生生世世的父母,这是出世大孝啊,世间的孝是比不了的。我们学佛,这些个道理都要懂啊,我们要用这个孝字来处处激发自己的道心。道心一定要坚固,露水道心是不行的。
语言文字与禅
禅宗这一法,说起来总是强调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那我请问你,究竟禅宗要不要文字,为什么要强调不立语言文字?禅宗的古大德,成千上万,不晓得有多少,有几个高僧大德没有文化啊?有几个高僧大德没有借助语言文字弘法呀?就说离我们不远的虚云老和尚吧,他没有文化吗?我们家的来果老和尚没有文化吗?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没有文化吗?那文化大得很呐!古人讲,那个六祖慧能大师就没有文化,他能开悟,这个不错,是这么讲的,可六祖是什么根基?他不识几个字,可不识字不一定没有文化,他的那个偈子,有文化识字多的有几个人能写得出来?这个才是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文化就是智慧。
六祖就有大智慧,那不是一般人。文化文化,有文则能化。文化也很重要啊,那也是参禅的基础,悟道的有利条件!那为什么古德要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是破执的,古德怕我们执着于语言文句,怕我们把这个经文,把这个语言文字当成了真理实相本身。语言文字是指月的手指,当你还找不到那个月亮的时候,这个手指还是很需要的,只是我们不要把这个手指当成月亮。语言文字是帮助我们悟道的,语言文字本身不是道,就是这个意思。
说是悟道,明心见性,这个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正的真理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说清楚的。庄子曾经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故事说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那个轮扁是个工人,做车轮的,齐桓公是诸侯,在堂上读书。古人读书嘛,摇头晃脑,抑扬顿挫,人之初性本善啊,就在念书。这个轮扁听了,就问齐桓公,他说您那是做什么?唧唧咕咕地。齐桓公就回答,我在读书啊,读古人经典,读圣贤书啊。你看看轮扁怎么说呢?
轮扁说,你光读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啊?那些东西不是古人的心法,那只是古人的糟粕。糟粕啊,这就像吃药一样,药煎过了,剩下的是药渣。他说你读的那个东西,就像那个药的渣滓一样。他说古人的真东西,不是那些文字,那些文字只是一个载体,传达信息的。他说齐桓公你光一门心思读诵那个圣贤经典文字没有多少用处,那是圣贤的糟粕。比喻说,我轮扁在堂下斫轮,斫,就是用斧子砍,制造这个车轮,这还仅仅是技术,我自己可以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可您若让我教给别人,也是很难讲,很难教的,想写清楚就更难了。这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小小的技术尚且很难用语言文字说清楚,更何况那玄妙的道啦!庄子用这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执着经典的语言文字,我们佛教不是有句话吗,叫做“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是这个意思。
可这并不是说语言文字没有用啊,我们还是要通过经典,通过历代祖师这些语言文字来领会佛法的真义,然后经过做功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这就像我们吃饭,光看菜谱不行,得自己吃,吃多了,撑得慌,这是什么感觉?吃不饱,饿得慌,这是什么感觉?吃得不多不少正合适,这是真实的受用,这种真实的受用又是什么感觉?你自己感觉嘛!
身安与心安
处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世间法还是佛法,大家都常说一句话,那就是以人为本。在十法界当中,我们是生活在人法界,让你在这个法界中当家做主,你看什么事情都是人造作出来的。佛来到我们这个人法界,为人类说法,当然也是要以人为本。
今天我们在这个禅堂打七,我们都是人呐,出家人,在家人,男居士,女居士,年纪老的,年纪轻的,都是人,要想把这个七打好,有一个好的结果,那就首先要求每一个参加打七的人,要能够身安心安。坐香和跑香都是调身的,身安心才能安。身不安心不安,你想开悟啊,那是做不到的。这些都是常识,平平常常的说法,人人都听惯了,没什么稀奇,可要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身安心也安,那就不容易。我们每个人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不要看别人,先看自己,我这个身安不安?我这个心安不安?这个要求不高,不要看别人,别人看不过来,光中国就有十三亿人口,你看得过来吗?看自己,自己离自己最近,容易看,人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可凡夫众生都是习惯于往外看,看别人,很少有人懂得观察自己的,因此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不多。我们学佛学什么?先要学会往回看,看自己。看自己看什么?就看自己身心是怎么回事,身安不安,心安不安?有人要问了,你讲打七要身安心安,那我们请问,什么叫做身安,什么叫做心安,应该有个标准。那么怎么叫做安呢?安就是不动。那你说我在禅堂坐香可以不动,打抽解了,起香了,我不是要动吗?这个动是正常的动,是规矩中的动,这个不叫动,身动心不动,身心还是安定的。
如果你盘腿坐着能用功参念佛是谁,下座跑香时你就不参了,念头乱跑,那你身便不安了,心更不安。只要你身心常在道,分别心不起,话头不打失,那你跑香也叫做身安,睡觉也叫做身安,说话也叫做身安,“行也参,坐也参,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禅门人常讲的。这都叫安,而不是说我坐着不动才叫安。行住坐卧,这个体要安,法身之体是体,五蕴之体也是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法身即是色身,色身即是法身,二身即为一身,你这个二身之身,都要安,这叫做身安。这是给所有参加打七的人提出的先决条件,这个做不到,你这个七一定打不好。
关于自净其意
禅宗这一法,是佛法的根本。去年,在浙江杭州市,召开了一次国际佛教论坛。什么意思呢?佛教存在于这个人类社会,它起什么作用,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客观要求我们佛教界予以回答。世间法有治国之道,比如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做指导思想,那叫治国之道,为的是治理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人们要问啦,你们这个佛教啊,于国于民起什么作用,对人类社会能做什么贡献呢?要求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佛教的出家人,我很惭愧,但在出家的这几十年生活当中,我也是思考这个问题。我总结一个观念,佛教的大原则,大根大本,就是那十六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几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凡是佛弟子没有哪个不知道的,但是真正能够理解,真正能够解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家都还容易理解,什么坏事都不能做,什么好事都尽量做。即使什么坏事都不做,你也不能算个好人,只能说你不是坏人。在什么坏事都不做的基础上,你还要广行善事,凡是好事都要积极地去做,并且尽量做得圆圆满满。那么什么坏事都不做,什么好事都做就是佛法了吗?那还不是,还不究竟,这只是手段,只是过程,还不是目的。那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自净其意。不能做到自净其意就不能够解脱轮回,不能够出世间。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修什么东西?大家注意啊,就是修的一个清净心。有人说啦,这好办,我什么都不想,这不就清净了么?那不行。那是愚痴,是无明,那不成了行尸走肉了么?真正的清净心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在行为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内心却又不执著善,不执著恶,不分别不执著。像《金刚经》说的那样,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也就是无所住,不住于恶,也不住于善,善和恶也是相,不住相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自净其意,以这样的清净心行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禅堂是大冶洪炉
今天,我们高旻寺又开始打七,高旻寺每年冬天都打禅七。大家在这里共修,就要有个统一的指导思想,不能够随便。这就像大家同坐一条船,常住上等于是掌舵人一样。
今年这个打七用意何在呢?就是起七那几句话,“穿旧鞋,走老路”,这个我们就不要解释了,大家都会理解。这个禅堂就像一个大冶洪炉,大冶洪炉是干什么的?炼钢炼铁呀!废铜烂铁和铁矿石,放到里头炼,百炼成钢,成钢才能派用场。禅堂这个大熔炉以什么为火呢?那就是般若智慧之火,也叫三昧火。这火可厉害,那个《般若经》中讲,“般若如大火炬,四面不可触,触之则烧”。四面不可触,不是指东西南北这个四面啊,这个四面指的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皆不可触,触之则烧。这个烧像什么样子,宗门下常讲,叫做洪炉点雪。大冶洪炉烧得通红有几千度,这时天上掉下几个雪花,落到这个大冶洪炉上头,你看这个雪花,结果怎样?还有吗?没有了。还没有够着火就被烧化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干干净净。我们今年禅堂打七,取用这么一个道理,就是“凡是有的都得烧”。众生的生死根本就是执著,什么都执著,都是有的,有人有我有苦有法,都有,那就要烧,不烧你怎么了生死呢?
这个有,凡是有的这个有,指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依正庄严,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这都是有。包括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善道,阿修罗、人、天,这都是有。四禅、四空,不是有吗?教下讲三界二十五有。什么叫做有呢?就是有因有果。十法界也一样,十法界都是有因有果,那不是有吗?众生有,佛也是有啊,菩萨是有,凡夫是有,圣人也是有,有情是有,无情也是有,都得烧。十法界,这是俗谛,一真法界是真谛,真谛是俗谛之所依,依真起妄。俗谛是有,要烧。
那么真谛呢?就是一真法界,既然有一真法界这么个名字,那也要烧。众生要烧,佛也要烧。大家不要怀疑啊,说怎么能把佛也烧掉呢,我们可都要成佛的呀,那对不起,成佛也要烧。我们要知道,宗门下这一法,它的特点就是超越。超越啊,什么都得超。古人有几句话,说是“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万法同俦,超然名之曰祖”。赵州老人在的时候,有人在禅堂里面念了一声佛,赵州老人不答应了:我这个禅堂是清净的,一尘不染的,你这一念佛把我的禅堂念脏了。赶快喊人,打水洗禅堂。这要让现在人来看,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真的,没有错啊,禅法是究竟法,连这个佛字也不能执著的,赵州老人他这是表法啊。佛法有理有事,就理是这个样子,要就事呢?有人问赵州,说您老人家作为两国的国师,国家对您有恩啊,您拿什么报国恩呢?赵州老人怎么说呢?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佛报恩。
那他念佛报恩跟他打水洗禅堂是不是矛盾呢?不矛盾,一点也不矛盾,佛法是不二法门。我们不光要烧掉一切有,还要烧掉那个空,还要烧掉那个非空非有和那个亦空亦有。会烧掉还要会建立,建立世界观,培养我们的善根福德智慧。作为一个明白人,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就算完,十法界,我一动念,十法界就现前,同时现前,没有先后,本来就是这么回事。
无相无念与无住
六祖大师说:“吾此法门,以无相为体,以无念为宗,以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很重要,是六祖禅法的重心,我们要牢记,并且要细心领会。先说第一句,这无相为体,什么意思啊?怎么叫做无相啊?这个体指的是心体。一切众生都有心,众生这个心,它的载体就是身,色身的身,这个色身就是众生心的载体。你说心是个什么东西?它在什么地方?这个真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尽虚空遍法界的。
这个心也是无相的,开悟的人知道这个心,开悟的人以遍法界为心,这叫以无相为体。可是众生迷了,这一迷不要紧,“咕突”,这颗心就到肚皮里头来了,它就不是尽虚空遍法界了,这颗心就跟我们这个色身结合在一道,心身没法分离。众生个个都有心,一天到晚打妄想,打妄想是要心打的;说我要发道心,发道心也要心来发;我们到禅堂来参念佛是谁,也要用心来参,事事处处都离不开心。我们日常做佛事,一切佛事都在告诉我们:“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恐我们忘记了,从早到晚,一切处,一切时,敲钟、敲板、敲木头鱼子、敲鼓,都在提醒我们这个。
我们一天到晚讲发心、观心、修心,悟是悟的这个心,迷也是迷的这个心,究竟这个心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不知道。别人的东西我们不知道,还有情可原,我们自己的心,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个大问题了。于是六祖大师就告诉我们,这个心就是我们的体,本体,这个体是无相的。这个心体虽然有,但它无相,虽然无相,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什么叫无相?就是凡夫众生的肉眼看不到的。你必须开发出你内在的智慧之眼,这只眼开了,你就看到了,不然的话,怎么叫明心见性呢?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见的是谁啊?哪个在见呀?佛是谁呀?念佛的这个是谁呀?念佛是谁?这是不是一回事?
讲到这个无相,就是没有世间相。凡是个东西就有相,这个心体是不落有无的,因此它无相。法都有相,也都无相,从因缘所生法来讲,那都是有相的,因缘没有自性,是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无相的,无相和有相是一还是二?我们今天参这个“念佛是谁”,按照六祖大师讲的,就是要找到这个体,认识这个体,这是主旨。这个体就是心,就是自性,就是法身,十法界众生都是不离这个体的,因此,它们才能显种种相,成种种事,发挥种种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无量劫来,尽修诸佛所有道法,成就自己的法身。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你看这个无相实相怎么理解?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诸法的真实相。众生所迷的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诸佛所悟的也是这个诸法的真实相。这个诸法的真实相是个什么东西?佛在《法华经》中还告诉我们,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诸法实相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你说诸法是空的,那不是冤枉吗?这个诸法空相又怎么理解呢?
六祖大师当年在五祖处,五祖叫六祖大师三更入室,给六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开悟了。六祖开悟以后,就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不本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原来,原来自性本自清净。悟了,看到自性了,自性什么样子呢?本自清净,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一尘不染,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天堂地狱没有,连佛菩萨也没有。怪不得祖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赵州老人在禅堂里面,听到有人念佛,他赶快叫人,挑水洗禅堂。
人家说老和尚洗什么禅堂啊?老和尚说,你这个念佛把禅堂念脏了。当然赵州老人这也是表法破执的,不是真的念几句佛就把禅堂弄脏了。本来无一物,佛也是一物啊,在自性份上,佛也没有。哪怕你现在有无量烦恼,你那个自性仍然是清净的,只是这清净的真相被烦恼盖覆显现不出来而已。因此说体是无相的,无相为体。可是光会嘴上说说不行啊,如果你不去实证它,就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因此我们就要做功夫,去取证,证道证果,你取证了这个无相之体,就和佛祖一样了。用什么方法去取证?在我们高旻寺,就是参这个“念佛是谁”。
六祖大师的第二句话是“以无念无宗”,无念为宗,宗是方法,也是因果,“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从始至终,用什么功?就是用无念的功。无念的功怎么做呢?在咱们这里,就是参念佛是谁。那么参念佛是谁为什么叫无念呢?你看,念佛是谁?疑情得力的时候,你在疑情中的时候,你当下一念心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疑情,疑情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不明白啊。说是无念,无念不是说没有念头,没有念头的人不是死了吗?只有死人没有念头,活人都有念头。
念念无间,佛也不例外,佛也有念。众生念佛,佛念众生,都叫念。那么为什么又叫无念呢?就是说念头不要妄动,没有邪念,只有正念,叫做无念。对一切事,一切境,不起贪嗔,不加分别,不加取舍,这叫做无念。古人有话,“对境无心莫问禅”。你看八正道,它就有个正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有了正念之后,念兹在兹,守一不移你才能得定,有了定你才能生慧,戒定慧嘛。参念佛是谁,这个功夫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无念为宗,从因至果,无念。
六祖大师的第三句话是“无住为本”。无住为本,这是我们宗门下常常讲的一句话。佛法的根本点就是这个无住,一切法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一切大小乘经典,处处都在强调这个无住。《金刚经》说的最明确:云何降服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成了宗门下最常见最流行的语言。我注意到虚云老和尚,他通宗通教,一生中留下了不少东西,有著作,有语言,可虚云老和尚的墨宝我却没怎么看见过,我只看到四个字就是“应无所住”,那是老和尚亲笔写的。不知道老和尚当年写这个是什么用意,可我的会解,他写这句话确实是可以代表整个佛法的。包括禅宗在内,一切法都是无所住,这一切法既包括佛法,也包括世间法。
说佛法无住,世间法就有住了么?法法皆无住,没有一法是有住的。无住而生心,真是微妙不可思议。这个心是无住的,十法界的众生都有心,不但心无住,佛、众生都无住,有情无情都无住。你看成住坏空是无住吧,生老病死难道有住吗?有人或许要想,我了脱生死,成了佛,进入常寂光净土,我就呆在那儿不动了,我就享受了,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是的。凡是佛,成了佛都无住的。成了佛以后要倒驾慈航,没有任何一尊佛说我成佛进入常寂光就和众生绝缘了。佛成佛以前,与众生有缘,成佛以后,仍旧与众生有缘。佛在因地是发过愿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成了佛,众生就没有了么?众生永远有,你的愿还没满,也永远不会满。
众生无尽,烦恼无尽,虚空无尽,一切都迁流不息,一切都是无住,想住也不可得。所以六祖大师说以无住为本,这是一个真相,哪一个法门不是以无住为本的?无住本来就是诸法之本。我们要修,要证,就是证的这个无住。六祖大师是过来人,他明了这个,我们学佛的人,从始至终,从凡夫到成佛,这一修证的道理要搞清楚。
正法、像法与末法
佛法,本来是平等的,法尔如是的,常住不灭的,这是法体,是法性。可是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时代的因缘不一样,这个法运,佛的法运就有所变化,有正法,有像法,还有末法。在经中讲,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是得道的多,像法呢,就差了。佛讲了,说佛灭度后,五个五百年,佛的法运显现,有五个特征。第一个五百年,得道坚固,得道的人很多。
第二个五百年,修道坚固,修道的人很多,得道的人就少了。这两个五百年还属于正法时期,人们都注重实修。到第三个五百年呢?讲说坚固,会讲会说的多,修行的就少了,得道的更少。这个法运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衰减,现在是减劫,不是增劫。到了第四个五百年,那叫做塔寺坚固。你看看梁朝,梁武帝那个时候,这个特征就显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修了多少庙啊?五里一庵,十里一寺。梁武帝跟达摩说,我们修了这么多庙,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呀?
达摩大师说,没有功德。这叫塔寺坚固。一个讲说坚固,一个塔寺坚固,这两个五百年属于像法时期,像法,好像是佛法。再向下去,到了第五个五百年,就是两千五百年,从释迦牟尼佛去世算起,过两千五百年就是现在了。佛的佛历,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新历,一个是旧历,新历距今说就是两千五百年,旧历呢?三千多年。总之第五个五百年就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了,这个五百年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斗争坚固。山头林立,执是执非,彼此不服,多有明争暗斗,这就进入末法时期了。我们不妨打开眼睛看一看,佛的法运在我们这个中国的大陆,是不是这个样子啊?确实就是这个样子,可以说每况愈下。可是尽管如此,我们学佛是否就没有希望了呢?还是有希望。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法,那个样子没错;像法,那个样子,没错;末法,那个样子,也没有错。这是笼统而言,要是细致来讲呢,正法当中也有像法和末法,像法当中也有正法和末法,末法当中呢,也有正法和像法。只是正法时代当中像法和末法少,末法时代当中正法和像法也少,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我们现在虽然赶上了个末法时代,末法一万年,末法的开始让我们赶上了,可我们毕竟遇到了佛法。禅宗是佛法的精髓,佛法的核心,这是不是末法当中有正法呀?我们所行的是正法。既然我们修学的是佛的正法,我们就要对这个正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佛的正法,最直接的就是禅宗这一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有比这个更直接的吗?直指人心,每个人都有心,有一个真心,还有一个妄心。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佛,为什么有烦恼,有生死轮回,就是我们没有认识真心,错把妄心当真心了。我们现在的这个心,老是打妄想,胡思乱想,心不守舍,向外驰求,这个就是妄心。如果我们不打妄想,不向外驰求,不分别执着了,“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真心就昭昭现前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真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心永远不会失掉,永远存在。你在任何时间,尽管还在六道轮回中,真心他也在,这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月亮永远在天上,我们看到它在,看不到它也在。有时候天空有云彩,遮住了,并不是月亮没有了,等云彩散去了,月亮就现前了。我们现在不见真心,就是被烦恼妄想这些云给遮住了。
我们学佛用功,用什么功呢?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化除这些烦恼妄想之云,彰显我们本有的清净心。心清净了,就成佛了。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心清净,一个心不清净。这个心要想清净,不是光凭嘴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见性了,是不是就究竟成佛了呢?还不是。无量劫来的生死业障和烦恼习气,一大堆,那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消除的,这些烦恼习气除不干净,你就得不到佛的受用!这就像我们光知道天上有个月亮,可我们没有把遮盖月亮的乌云驱除,我们就得不到月亮的光明受用,是不是这个理呀?
三玄三要与因果
禅宗,禅宗,以禅立宗,什么叫做宗?对于初发心的同参,怎么讲呢?这里不妨这样讲,宗也就是因果,从因至果,那叫做宗。禅宗,乃至整个佛法,始终不离开现前当下一念。从凡夫地上趋向佛国,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原则。从因至果,不是光说说就可以了,那是要行得来的,要一步一步的行,那个叫做宗。
凡是修行,都是从因地修起,最终得果。就十法界来讲,九法界为因,佛法界为果。临济宗以三玄三要为宗,三玄三要也就是因果。从禅堂这个设施,特别是钟板,都表达临济宗这个三玄三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行住坐卧,出入往返,一切时,一切处,都在这个三玄三要之中。这个跟我们参究念佛是谁息息相关,没有丝毫矛盾。佛法各宗各派,各有所宗,念佛的人以求生净土为宗。求生净土,这是个目的,怎么才能够生到净土呢?那你必须要念佛,念阿弥陀佛,至心信乐,念兹在兹。念阿弥陀佛是因,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这是举例比较。
我们高旻寺这个禅堂,以参念佛是谁为宗,参念佛是谁是因,明心见性,开悟成佛,那是果。你若想得到明心见性这个果,你就必须修明心见性的这个因。从因至果,一步一步地修。你既然不是上根利智,那你就要一步一步的走。上根利智的人,他不要修啊,一闻千悟。一闻千悟也是个因果,只是这个因果过程相比较来说很短而已。另外,一个人此生能一闻千悟,那也是多生多劫修因,此生才成熟这个果啊。
三玄三要,我们临济宗这个宗旨,年年都要讲的,不是今年讲过了,明年就不用讲了,年年要讲。你会了,还有人不会,你懂了,还有人不懂,那就要讲。这个三玄三要,如果要详细讲,那其中的道理就多了,因为它是整个佛法的根本嘛!这叫法法不思议。我们现在单单讲这个禅堂,参念佛是谁,这个三玄三要怎么解释。什么叫做玄?什么叫做要?先说玄,有,却看不到,那就玄了。什么东西有?什么东西看不到?众生本来是佛,众生是因,佛是果,因中本来有果,一般人却看不到,那就玄了,玄就是这么个意思。
人家说,“玄玄玄,妙妙妙,玄妙之中有大道”,这是俗话说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修什么因感什么果,修十法界的因感十法界的果。十法界哪一界的果是最好的?那就是成佛,所以我们大家才会共同发心来学佛,这个成佛重要嘛!三要,就是比喻佛果。为什么成佛重要?成佛能够了生死,能够断烦恼,能够度一切众生,你看是不是很重要啊?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玄,就是因;要,就是果。众生本具佛性,我们看不到,这就是因,就是玄;因此我们要把这个佛性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果,就是要。
要想感成佛这个正果,必须要修参禅这个正因。这个正因从哪里修起呢?就从我们现前这一念修起。参念佛是谁,就是能我们现前的这一念。若因若果,若玄若妙。三玄三要在什么地方呢?都在我们这一念心中。你看我们这一念心,玄不玄啊?妙不妙啊?不可思议。所以古人讲,“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你看这个三玄三要,和念佛是谁,是不是一回事啊?
念佛是谁与照顾话头
佛法讲心心相印。那个心心相印是什么样子的?这就好比盖图章,那个纸上原来盖了一个图章,你再盖上一个图章,这两个图章一模一样,丝毫不差,正好重叠,这叫做相印。我们的心如果开悟了,就和佛的心一样,无二无别,这就叫心心相印。
禅宗这一法,讲究起疑情,我们这里参念佛是谁,这个话说起来就多了。你看我们今天用功,参念佛是谁,又说要照顾话头,那么这个念佛是谁跟照顾话头,是一件事情呢,还是两件事情?如果说念佛是谁是一回事情,照顾话头又是一回事情,那么禅堂里就有二法了,二法就不是佛法。
照顾话头,怎么才算是照顾话头呢?照是反照,顾是回顾,反照回顾。话头是什么呢?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前这个地方。照顾话头,具体讲就是反照回顾一念未生之前这个地方。你不是要办法吗,你不是要用功吗?这就是办法,就从这里用功。你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正得力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念佛是谁,不明白,这个地方就是话头。但说是这么说,道理是这个样子,光知道还没有用,你的功夫还没有到,心还没有明,疑情还没有打破,那还都是口头上的,光口头上能说清楚还不行。你若真正能够翻过身来,那个话头就现前了。话头是什么?话头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嘛!
话头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我这里说明白了,大家也听清楚了,可是初发心的人,还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那么我们初发心的人,就要学习,既要用功,也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用功。在我们佛门当中,除了佛的大小乘经典,我们要学习;历代祖师、高僧大德,一切善知识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嘛。凡属过来人,都是一个鼻孔出气,他们的见地和佛就不是两样,如果他们的见地和佛不一样,那就不能算是过来人。
十法界与因果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那是因为人天福报是不能够脱离轮回的。只要不出三界,那就不能脱离轮回。
什么是三界?那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内有六道,这六道包括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善道:阿修罗、人、天。前五道都在欲界,天道低一点的还在欲界,像四天王天、夜摩天、兜率天,那还都没有离开欲界。再往上出了欲界,还有色界和无色界。众生为什么出不了三界呢?就是贪著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贪著这六尘,因此起惑造业,轮回不已。通过学佛修行,觉悟了,觉悟什么呢?就是觉悟因果,佛法是讲因果的。因果通三世,十法界都不离因果。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因赅果海,果彻因源,那是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啊!我们既然学佛了,那就要明因果,讲因果。
我常常跟大家说,要建立圆满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观世界,观什么世界呢?并不是光观我们人类社会这个小世界呀,我们所说的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的这个世界。地狱法界有地狱法界的因果,饿鬼法界有饿鬼法界的因果,畜生法界有畜生法界的因果,阿修罗、人、天有人天的因果,四禅有四禅的因果,四空有四空的因果。即使生到佛的净土,只要有生,那就还离不开因果,方便有余土有方便有余土的因果,再往上升,进入实报庄严土,那还有实报庄严土的因果。我们大家都能知道吗?都能了解吗?这些世界啊都要观得清清楚楚。
我们不动念便罢,只要我们一举心动念,十法界的因果,过去、现在、未来、尽虚空、遍法界,顿时圆满现前。不是说,这个十法界那么大,那么远,那怎么到啊?坐飞机还是坐什么东西?都不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那是最快的,再快没有了,一念之间,就建立这个世界。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因至果怎么修,这些都要清楚。
轮回是可怕的。什么叫轮回呢?从无量劫来,我们一直在轮回,只要我们还在轮回,就离不开轮回的链条,“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你没有断烦恼,你这个轮回就脱不了。一会儿上天堂,一会儿下地狱,轮着转,这就叫轮回。我们佛法讲什么呢?讲法轮。佛日增辉,法轮常转。这个法轮常转,我们把它跟这个轮回挂起钩来看,法轮是要转的,好比一个车轮子,这个轮子要转,一会儿朝上,一会儿朝下,一会儿朝左,一会儿朝右,它轮着转,这不是轮回吗?但是法轮常转和我们平常说的六道轮回那是不一样的。法轮常转是要把众生从六道轮回中转出来。众生要成佛,就是靠这个法轮转转成佛的,转成了佛以后这个法轮就不转了吗?还要转,还要度更多的众生成佛,这个法轮永远不会止息的。只要有这个世界,有众生,轮回不止息,法轮就一直转下去,永不止息。
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进入等觉,到妙觉,一步一步,向上升华。什么叫做等觉?等觉还没有成佛呢!还有一步之路。等觉菩萨和佛的差别在哪里呢?这里很微妙。等觉菩萨和佛已经走到了终极的那个点,等觉菩萨还没转回身来,佛已经转回身接引众生了,差别就在这里。没有哪一尊佛成佛后不倒驾慈航度众生的,什么道理?本愿故。佛在没有成佛以前,都是发了愿的,什么愿?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说一个人成佛了,入常寂光了,与众生无缘了,那是不符合道理的。佛在常寂光,我们把常寂光比作一个宝殿,或者说比作我们这个禅堂。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破了这一品生相无明就成佛了。这就等于进入常寂光这个门,等觉菩萨是从外面来的,佛已经成了佛,是从里面向外走的。这个在《楞严经》中说得非常清楚,“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佛进入常寂光,比如他进入这个门,这个脸是朝里面,刚刚进来,两只脚刚站稳,马上就地转向,面向外,开始向外迈,那是倒驾慈航。
有人说,十法界是讲因果,成了佛了,回过头来再度众生,你不是要有因果吗?你拿什么东西去与众生和光同尘?他就认为必须“留惑润生”,就是等觉菩萨有一品无明没有破,留着这一品无明,做众生得度的增上缘。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你看《法华经》中讲啊,一切世间所有之法,一切如来自在生灭,一切如来寂灭道断,佛都具备的。自在生灭,什么事都能做,成了佛难道就不能度众生吗?成佛是有条件的,五住究竟,二死永亡,福慧圆满,才能够成佛,烦恼不断尽是不能成佛的。说是留一品无明不破,那叫成佛么?这个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将来我们也要成佛的啊!佛是给我们做榜样的。我们想在禅堂参加这个禅七活动,这里是最高学府,选佛道场,关于这些个基本常识搞不清楚,那就是用功的障碍。
万缘放下见法身
有句话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看,成佛容不容易啊,快不快啊?立地成佛,脚跟都不要动,就成佛了,这还不快吗?对于初发心的人,怎么样理解这句话啊?这关系到对佛法的认识,非常重要。
首先这个放下屠刀,这个屠刀只是一把刀吗?不是的,这个屠刀,是生事造业的意思。放下屠刀,往浅里讲,是停止生事造业;往深里讲,是放下一切颠倒妄想;再往深里讲,身心世界你都要放下,最终连这个放下也要放下,这样才能真正成就。这个可不是一句话说说就算数的,要有交代的,要真正放下!所以我们给禅堂定这个调子,叫做“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这是我们禅和子的本分。每个人只要他想学禅宗这一法,就必须从这条路上走,万缘放下,放下还要放下。
在我们宗门下讲话,这叫做“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无始劫以来这个妄想,是生死的根本,把妄想打光了,禅堂里讲话,就叫打得念头死。怎么个打法?用功,参念佛是谁。这跟教下不一样,教下讲教理,教理嘛,是有层次的,有理路的。宗门下用功,直截了当,没有那么多葛藤,目的就是歇妄想。佛当年一开悟就道出了这个根本,说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因此想证得这个佛性,就是止歇这个妄想。宗门下就是抓住了这个要害处,所谓用功就是歇妄想,就这么直接。
要说这个妄想,可就多了。宗门下讲,有粗妄,细妄,还有细细妄,都要我们用功,一步一步地消除。这个妄想,在教下讲呢,就复杂了,这个妄想也是分门别类的,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很多种。总之,凡是修行学佛,都是歇妄的,歇妄歇到什么程度,见思烦恼破了;再歇到什么程度,无明烦恼破了,这都有先后次第。但是宗门下不讲这些教理,没有这些名字,就是歇妄想。
老和尚在世时,在禅堂里讲开示,专讲念佛是谁,专讲歇妄想。粗妄歇了,细妄现前;细妄歇了,细细妄又起来了,要把这极微细的妄想都歇掉,最后就是根本无明。至于宗门下讲什么破三关,老和尚在世时没有讲过,宗门下有人这么讲过,说是见法身,那就叫破初关,破本参;证法身,那叫破重关;证了法身以后呢,还要透法身,那叫末后牢关。好像是这么讲,见法身,证法身,透法身,这么个分法有没有必要且不论,道理呢,是这么个道理。
色即是空
佛法是不二法门。怎么叫不二呀?《心经》大家都会背诵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关键就在这个“即”字,当下就是的,没有丝毫含糊。当下这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个在我们这里也只是个道理而已,我们没有证到,这个色空不了,能空得了吗?你看见的是色,认为它是一种真实,这就是障碍。如果你有真智慧,把这个色真正看破,那它就不成其为障碍。这样的例子多得很,我曾听到一位法师讲,我们近代有位圆瑛法师,宁波天童寺的。天童寺也有禅堂。有一天他在禅堂里坐香,坐香止静后,好个禅堂的门是关着的。圆瑛法师在静中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很急,他就从座位上下来,出了禅堂。出了禅堂后,他忽然想起来,这禅堂的止静门是关着的,我是怎么出来的?再想回去,回不去了,门是关着的嘛!这是怎么回事呢?
空和色也就在这一念之间,当他出去的时候完全忘掉了这个禅堂,忘掉了这个门,也忘掉了自己的这个身体,忘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出去了,没有一点障碍。等他心里一起念,这个念头一起,想这个禅堂的门是关着的,我怎么出来了?那就回不去了。为什么呢?他这个心里有了一个禅堂,有了一个门,还有了一个我,于是便有了障碍,这就叫做一切唯心造。那个门是色,色其实也是空。我们人有分别意识,在意识中这个墙壁是不能通的,这个门是不能通的。你认为不能通,他就不能通啊。在这一点上,我们就不如鬼神,鬼神他就能通过。
佛的一切功德,一切众生都有,但是众生的功德是性具的,就是理上有,事上没有。要想在事上有,那就要修,就要真实地去修。
六即佛
人们讲见法身,证法身,透法身,那么法身在什么地方啊?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大乘教里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要破多少无明呢?要破四十二品无明,四十二品无明破光了,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佛,成究竟佛。
在禅堂里我们常讲,成佛成佛,成佛是有层次的,教下讲有六即佛,就是成佛大致有六个层次。哪六即呢?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说是理即佛、名字即佛,一直到最后,那是究竟即佛。那我们今天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是什么佛?这个我们要搞清楚,不能糊里糊涂。我们这个佛教门中,还有一种说法叫即身成佛,即在这个身体就成佛,这个成的是什么佛啊?佛法毕竟太深了,佛法既深又高,最高就是成佛了。
什么叫理即佛呢?我们现在的一切众生,具足烦恼的众生,都是理即佛。这个理即佛是怎么说的啊?“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理即佛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没有开悟的,具足烦恼的,就是这个样子。理即,从理上说这是佛。佛者觉也,一切众生都有一个觉性,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这个觉性,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现在我们每个人呢,就是这么个情况。这叫做理即佛,道理上是佛,事上不是的。你说你是佛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有没有啊?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你有没有啊?你都没有,那你是什么佛呢?理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就这么个道理,这是理即佛。理即佛还是十足的凡夫,不可以凡滥圣。
什么叫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按照我们来讲,那是蛮高的了,“始听无生曲,才闻不死歌,方知全体是,反恨自蹉跎”,这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位置呢?一般开个悟,见一个性,就是名字即佛,像教下讲那个,叫做什么法师的,开悟了,即使离开经典的名相也讲不错佛法了,道理上一通百通,就是名字即佛,有佛的名字了。始听无生曲,才闻不死歌,方知全体是,才晓得我们现前这一念就是佛。可这一念也不是说的,那是开了悟的,破本参了,那真是佛了,这个位子,叫名字即佛。这是教中说的,我们不能不知道啊。不然一说佛,什么叫做佛,不知道,笼里笼统说一个佛,那不行,佛和佛不一样啊。
那么观行即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观行即佛,又进了一步,他的这个观念跟佛一样,“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这个位子,叫做观行即佛。当年的智者大师,人称“东土小释迦”,他一生弘法利生,那是一代的祖师。临终的时候,有弟子问他,说大师您修了一辈子,您是什么位置呢?他说,假使我日常当中,不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专门修行做功夫,我可以证到十信位。十信位就破烦恼了,就了分段生死了。他说,我因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耽误了我的功夫,因此我现在还在五品外凡位。那外凡位是什么位子呢?就是“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虽然他烦恼没有断,但是他有这个功夫,可以降伏和控制这个烦恼不起现行,这是了不起的。这个位置,就叫做观行位。在大乘佛法里讲,观行位是外凡位,他没破烦恼,那还是凡夫,可他这个凡夫跟我们这个凡夫是大不一样的。
再进一步呢?再进一步那叫做相似即佛。这个相似即佛就是十信位,十信位开始破见思二惑,叫做相似即佛。由相似即佛再进一步,那就是分证即佛了。分证,什么叫做分证呢?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种人是什么样子呢?他能够在百佛世界现八相成道。你看看这个功力大不?百佛世界,一个世界就像--我们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化区。百佛世界,现八相成道。破一品无明,就有这么大的神通智慧。
破二品无明,能够到千佛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这个样子,破一品无明,再破一品无明,一步一步向上升,你看看成了究竟佛是什么样子呢?大乘佛法破一品无明,这一品无明最难破,所以《法华经》中不是常说的吗?“如来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这个我们时时刻刻要记住,注意不能够以凡滥圣。“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佛的智慧是甚深无量,可智慧也有深浅,破一品无明开的这个智慧,跟破二品无明那个智慧就不一样了。“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开智慧的那个门,在大乘教里,那是见道位,见道方修道。见道位,见道就是思维道,他有这么个层次。到了界外呢?除了破无明以外,还有一个尘沙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种烦恼在十法界当中都破光了,就成佛了,五住究竟,二死永亡。
在这里,我跟大家随便说说这个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二死永亡大家比较熟悉,就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死永亡,这时成的这个佛,才算真正的佛,究竟成佛。分段生死,就是三界六道之中这个分段生死;界外的生死呢,就是变易生死。至于这个五住,有人就不大理解了。什么叫做五住啊?住,就是爱住,这个五住,是指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见爱住地、无明爱住地,总共有五住。欲爱住地就是指的欲界,欲界不是有六天吗?这个叫做欲爱住地。为什么叫做爱住地呢?就是由于爱、喜欢,就住在这个地方,离不开这个地方。自己造的,自己就爱,爱就离不开。佛法是讲无住的,这个五住,欲住、色住、无色住、见住、无明住,全都超越了,才能达到真正的无住境界。
我们今天这个地方呢,是禅堂,禅堂是用功的地方。本来宗门下不讲这一套,禅堂不讲这一套,可是我在这里不妨大概地讲一讲,有些知识我们还是应该有所了解,要晓得。不晓得,我们光一天到晚想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个什么佛,你自己没有数嘛,不能够以凡滥圣啊!佛法,讲起来越讲越深,都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揣度的境界。我们凡夫唯一的需要,唯一的要紧,就是要开智慧,没得智慧就是盲修瞎练,处处触墙。我们高旻寺,过去称为专门禅宗道场,看来现在的人不学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改为“冬参夏学”,就是这个用意。
禅法是怎么相传的
佛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无始的,总的来说,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结束。但就因缘所生法来讲,一切也都是有一个开始的,佛法也不例外,佛也有成佛的时间。禅宗这一法,从因缘所生法来讲,也是有始的。由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因缘,建立了这一法,总有一个起始。我们如今修持与弘扬的禅法,是承前启后的,承前启后贯天中。天中,你看我们高旻寺这个地方,就在天之中,我们这个宝塔,是天中塔,是天的最当中,承前启后贯天中。
承前承什么?实际上,禅法没有个什么东西,若有个东西我们就好传,没有东西我们怎么传呢?所以宗门下有句话,叫做“向上一着,千圣不传”。禅法是佛法中的向上一着,语言和文字都够不着,没法传。但是对于众生来讲,你还没有成佛呢,没成佛怎么办?还需要以方便来接引,所以我们佛教就讲传法,哪一宗哪一派都有法,代代相传。禅宗这一法,和其他佛法宗派一样,都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传下来的,怎么个缘起呢?大家都知道,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大迦叶破颜微笑,二人心心相印,就这么传下来的。
世尊住世八十年,成道后弘法利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每一次法会,佛都出广长舌,现无量瑞相,都说法,说小乘,说大乘,说四谛十二因缘,说般若,说华严,说法华,说无量经典,每一次都说。唯有那一天佛不开口,他拿一枝花,拈花示众。这一次的说法,超越了语言。平时用语言说法,大家用耳朵听,用脑子记,是理解,或者不理解,都会有所分别。那一天佛却不讲话了,拈花示众。佛什么意思啊?“百万人天大众举目罔措”,都在那里分别,没人晓得佛的真正用意,只有大迦叶晓得了,悟了,因此他笑了,他会到佛的心印,所以佛就把这个真正的无上微妙之法传给了大迦叶。
佛还说几句话,“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于大迦叶”,希望你大迦叶,“善自护持”,要传下去,“勿令断绝”。传灯传灯,怎么传?就是以心传心,这就是禅宗的宗旨,这个家风,就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树立起来的。后来西天二十八祖,到菩提达摩传到我们中国,又经六祖慧能发扬光大,一花五叶,代代相传至今。我们高旻寺这个禅堂,作为禅宗的一个支派,就是承接的这个心印,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心印。这叫做“承前启后贯天中”。贯就是一条线下来的,我们还要沿着这条线贯彻下去。
说了半天,我们在这禅堂里打七,参念佛是谁,这是干什么呀?这和当年世尊拈花示众有什么区别呀?参念佛是谁,那叫做起疑情,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大众都是起了疑情的。
禅宗讲用功,这个功夫,那个功夫,大多都是对初发心的人讲的,真正的禅宗是专接上根利器的人。上根利器不用那么多花样,能起疑情就是最上乘的功夫,能起疑情就有机会开悟。
念佛是谁?提起话头,参!
(源自 不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德林老和尚开示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