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有即无
作为凡夫,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他就会打妄想,除了打妄想还是打妄想。这些妄想从哪里来的呢,说不上哪里来,没个来处,要不怎么叫妄想呢?
我身体不大好,睡在床上也打妄想。我在来进堂之前,不知不觉就打了个妄想,想起了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不晓得什么原因就钻出来了,这也算是没话找话说吧。
几年以前有一位比丘尼,浙江人,可能是一个小庙的当家。有一天她跟我说,想请我写几个字,我就问她,你要我写什么呀?她说请我写四个字:无中生有。什么意思呀?我也不知道。我们学佛的人,法法都是佛法,对待一切事情,都要往道上会。她让我给她写个无中生有,我也不知她的意思,总之给我出了这个题目。当时我就跟她说,这样吧,你四个字,我就给你多写几个字吧!于是我就写了四句话:“无中生有有即无,生佛迷悟体不殊,宜将事功填性海,更须殒习下功夫。”依我来看,这四句话,就概括尽了全部的佛法。
我们先说这个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的,生起来了,就有了,这就是无中生有。我们学佛的人,仔细回味回味,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啊?这关系到佛法的大事因缘。众生,法界的众生,从哪里来的?
都是从无中生有来的。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大家都很熟悉,本来无一物,哪个不知道啊?可是我看很多人,对这句话未必有甚深的理解。这个物指什么?不光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所有的事,所有的业也都是物,这些本来都是没有的。众生的烦恼,起惑造业,生死浩然,这些本来也都是没有的。可六祖只讲本来无一物,难道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么?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一切事一切物又怎么能显化出来呢?这其中还有个性啊,还有个理啊。
性,天然的性德,是本有的,非因非果,他没说这个也没有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大家要注意啊。本来无一物,这个物就是烦恼,就是生死。“无中生有有即无”,有就是没有,什么意思啊?从无量劫来,起惑造业打妄想,妄想造作的生死也是虚妄的,不实在的。如果这个生死是实实在在的,那你的生死是了不掉的。生死是假想,从性上讲,没有生,也没有死,生死都是因缘所生法。我们讲无中生有有即无,就是这个道理。
众生和佛有什么不同呢?众生有性德,诸佛还有修德。“生佛迷悟体不殊”,众生是在迷,诸佛是在悟,迷悟就是区别。可就体性来讲,没有两样,佛的体性和众生的体性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我们常听说,“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过去,已成的佛;现在,正成的佛;未来,将要成的佛。我们也是佛啊,我们是未来佛。生佛迷悟体不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但众生是佛,佛也是众生,佛究竟觉悟了的众生。
那么为什么佛和众生体是一样,而事上不一样呢?众生但有理性,没有事功,就是没有加以修证。佛是修证所得的。所以经中说,“久修业所得”,那佛原来也是众生啊!修行佛道,不是一天两天,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就是加以事功。众生和佛,体性是一样的,就差这个事功。这个事功,你若不懂,我先告诉你,事功就是修证。“宜将事功填性海”,这第三句话,是讲应该用这个事功,填我们本具的佛性之海,这个佛性才能够显现。要理具事备,就能成佛了。我们现在一切学佛的人,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哪一法,都不能光嘴说,都要用事功,用这个事功填性海。什么叫做填呢?填,就是满足。要想成佛,就要具足福慧,福慧要圆满。而福慧要圆满,光靠嘴说说是不行的,要修,所以讲修福修慧,福要修,慧也要修,福慧双修。你说我慧修满了,没有福报,能成佛吗?不能成佛。那个成佛是怎么成的,那个福慧是怎么修的,我们要搞明白啊。
我们在这个禅堂用功,参念佛是谁,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般般如意,事事现成,你说这是修福啊,还是修慧?这是修慧。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某一段时间,要着重培福修福;在某一段时间,要专门修慧;在更多时间,要福慧双修。我们禅宗道场,跟其他各宗各派,有所不同,“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去的祖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禅宗各门庭,一般都强调农禅并重。
我们高旻寺也不例外啊,有农有禅,农,就是修福的;禅,就是修慧的。农禅并重,就是福慧双修。到哪里去修福?到哪里去修慧?哪里也不用去,就是在这个三宝门中,既有修福的机会,又有修慧的机会。台湾不是有个农禅寺吗?那是圣严法师的道场。当时我在底下小会议室为那个比丘尼写字,写那四句话,写了一张,感觉写的不太好,就放在一边,另写一张。当时有几个人在场,其中有一位也是比丘尼,是台湾来的。是不是农禅寺来的,我记不得了。她说这张字你不要了我要。她后来把这张字拿给圣严法师看,据说圣严法师看了以后还满加赞赏的,这个我就不敢当了。
咱再接着说。“宜将事功填性海,更须殒习下功夫”。福慧圆满了,你才能成就佛道,差一点都不行。生死,什么叫做生死啊?无量劫来起惑造业,养成了这个顽固的习气,生死说白了就是习气。生死好断,习气难断。佛在世时,他那十大弟子,都成了阿罗汉,见思烦恼都断光了,但他们还是有习气。
舍利弗嗔,舍利弗成了阿罗汉了,他的嗔气都没断。毕陵伽婆蹉是慢,骄傲,对人轻慢。有一次他想渡恒河,恒河有水啊,不好渡,他就喊那个管恒河的恒河神,叫他断流,自己好渡河。你叫人家断流,也该客气一点呀,他不客气,他喊,“小婢呀,断流!”小婢,为什么叫小婢呢?在过去生中,这个河神是他毕陵伽婆蹉家里的一个佣人,他喊惯了,喊她小婢。后来这个河神就不高兴了,不高兴怎么办啊?她就向佛告状,佛就把毕陵伽婆蹉找来,批评他不对,让他向河神求忏悔。求忏悔就求忏悔吧,这毕陵伽婆蹉求忏悔他还喊“小婢莫嗔,小婢莫嗔”,就是说小婢你不要不高兴,我错了,我向你道歉。求忏悔还叫人家小婢,这就说明了习气的力量多么顽固难断。还有一位难陀,他的习气是淫性,这大家过去都常讲的。都修到阿罗汉了,生死、烦恼断了,习气还不能完全断除,这是为什么呢?无量劫来,做得太多了,太熟悉了,所以说“更须殒习下功夫”,每时每刻都须要觉照这个习气,不让它起现行。因此宗门下的人,开悟明心见性以后,他还要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就这个道理。
生死是从哪来的,成佛怎么成,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今天这些学佛用功的人要搞清楚。无中生有,这个无是什么?无,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清净本然,什么都没有,怎么会生出物来呢?这是众生的起源。从最初的一念,“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这样逐渐逐渐,因之滥觞,生死浩然,一直到现在。“无中生有有即无”,这个有其实是虚妄之有,等于没有。心经中不是说了吗?色即是空,这个色,也就是有,好像是有,其实是空的。有和无不是两个东西,佛法是不二法门,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所以我给她写,无中生有有即无,就这么个道理。
做功夫要细用心
做功夫,参念佛是谁,一定要细细地用心,不能粗。我们为什么要修,为什么要做功夫呢?就是由于我们心粗。什么叫做心粗?就是念头浑浊,妄想多,烦恼多,这就叫心粗。众生和佛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佛的心清净,众生的心不清净。不清净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生烦恼,烦恼就是生死。身心清净了,就能了生死,就能成佛。心粗不行,心粗不能用功。用功干什么?用功就是要把我们这个粗心一步一步地休歇下来,休歇下来就清净了。
现在我们看起来,有一些发心学佛的人心很粗,心粗得不得了,他与道不相应啊!你别以为别人看不出来,你功夫做没做上去,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心歇不下来,你就坐不住,就要乱动。做功夫,要细细地观察,细细地觉照,觉照着这个话头,不要离开,细了还要细,这个细心就与道相应。这个心细了再细,慢慢的就止息了。“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作为一个沙门,你是干什么的?就是要休歇这个心,什么心呢?就是妄想心。妄想心要歇,歇干净了,你就达本源了。本源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向讲的实际理地,实际理地又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是我们的归宿。众生为什么要修行,要成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归宿。这就像鸟在天空中飞,它不能一天到晚老是飞啊,晚上它要归林,飞鸟归林,树林是鸟的归宿。十法界中的众生忙忙碌碌,也不能总在外头忙碌,都有自己的归宿,有个房子,有个家。可这些都不是究竟,不是真正的归宿。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总是不安定,驰求奔走,尘劳烦恼,必须找到真正的归宿。这个究竟的归宿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实际理地,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一尘不染那就是你的清净心。“今人还是旧时人”,对吧,既然今人还是旧时人,就是告诉我们,“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得个什么东西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嘛,无量劫来颠倒妄想,迷失了,如今找回来了,“今人仍然还是旧时人”,有什么两样呢?没什么两样,这就叫做“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道理是这个道理,“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今人还是旧时人”,可是你若不假修行,你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你还是一个烦恼众生。所以我们还要真实地修行,修行各种法门,“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这很重要,十法界众生适用。我们现在处于人法界,而我们在这个人类社会当中呢,我们又是一个独群。你看我们在这个禅堂里打七,全社会、全世界有多少个地方像我们禅堂这个样子打七呢?很少,很少。这也是一个殊胜因缘。
有句话说“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禅宗这一法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门,当然可以入道,而且是一条近道。禅宗这一法,入道更快,更直截了当。
禅法最便当了,什么都不要,只要你把压在心头上的那些担子都放下,那就行了。所以《楞严经》整一部经千言万语,其实就讲了一个字,那就是歇,歇即菩提。把心歇下来,真正歇下来,那就是成就,就证得菩提。
不明白处用功夫
禅宗这一法,参念佛是谁,不明白。不明白就对了,如果你什么都明白,那你就做不上功夫,你就不能够开悟。什么都明白嘛,你怎么开悟啊?你明白了什么?糊涂。
参念佛是谁,起疑情,不明白,这就是功夫的开始。这个功夫,并不是一用就上路的。这不怕,只要你知道自己不明白,看着这个不明白,保持着这个疑情,使它不间断,这就叫做功夫。不明白,如果你明白就麻烦了,耽误事了。做功夫最怕依仗聪明,耍巧。你这个懂得了,那个也懂得了,那就麻烦了,都滑过去了,那是没法开悟的。
你就在这个不明白处呆着,觉照着这个不明白,久而久之,时节因缘到了,就会有一个机会使你明白。这就是因缘所生法,开悟也要因缘啊。我们虚云老和尚开悟,杯子掉到地上来了,这就是他的开悟因缘。虚云老和尚一直用功啊,不是到高旻寺打七才开始用功的。他平时的功夫很深,已经用到差不多就要开悟的程度了,到高旻寺来加一把火。这个功夫是因,这个因已经成熟了,还需要一个缘,杯子掉到地上就成就了这个缘。“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佛法讲因缘,用功办道开悟都讲因缘,成佛也不例外,也要因缘。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坐在菩提树下,观树亦经行,佛在菩提树下就做这个。怎么叫菩提道场?佛做功夫,和佛做伴的,就是那棵菩提树。那棵树是不是因为佛成佛了,才叫菩提树?或者是那树本来就叫做菩提树,所以佛在树下成道了才叫证得菩提?这个不得而知,也并不重要,总之佛在那菩提树下,是观树亦经行。不但经行,还要打坐,跑跑坐坐,坐坐跑跑。后来佛坐在那棵菩提树下,就发了一个誓言,他说我若是不能够开悟,不能够成道,我就誓不起此座。那么佛不起座,他坐在那个地方,用什么功呢?
在教中讲呢,叫做游行四禅。佛在没成佛之前,他是用功的,非常用功。他什么功都用,四禅八定的功他都用,都用得很熟悉。游行四禅,这是在教中讲的。他坐在那个地方,他那个心,从欲界定到色界定,从色界定又到无色界定,反复地练习,最后止于四禅定当中。四禅是什么?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离开欲界,升到色界的初禅这个定,叫做离生喜乐定。二禅、三禅,三禅最乐了,世间的禅定,最欢乐的地方就是三禅,到了四禅,是舍念清净地。释迦牟尼佛游行四禅,定中这个因,成佛开悟的因缘基本上要成熟了,那还要有个助缘。这个助缘呢,就是那个明星。
明星现时,忽然开悟而成正觉。十法界都是有因缘,我们参念佛是谁也有因缘。不明白,这个就是因;修不明白这一法,假以种种因缘,助道的因缘,正因得显,就是我们开悟,开悟就是参禅修行的果。想得这个果,就必须种这个因,这个因就是参念佛是谁,就是看着这个不明白。这个不明白,除了佛法界以外,降佛以还,都不明白。当然,这个不明白也不可以简单理解,并不是单单坐在那个地方,什么都不想,就想开悟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佛法告诉我们,你若想真正开悟,真正明白,必须福慧双修,单修福报不能成佛,单修智慧也不能成佛,要福慧具足,才能够成佛。
关于女众进禅堂
高旻寺,是禅宗道场。在我国,佛教各宗各派中,禅宗在过去是占主导地位的。天下丛林,禅宗道场遍天下,禅宗的祖师也是遍天下,禅宗出了很多人呐!高旻寺作为一个禅宗道场,在近代来讲,与其他的禅宗道场都一样,禅堂都是跑香坐香,这些都一样。可是有一点高旻寺是很特殊的,和别的禅堂都不一样,那就是只有高旻寺允许女众进禅堂参加打七,而目前国内仅有的几个禅宗道场,都是不允许女众进禅堂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高旻寺,在禅宗这一法当中也引起一些争议。有些问题,本来应该得到澄清,可我们一直觉得,也不一定需要去费口舌澄清辩解,何必呢。每一个道场每一位祖师都可以有自己接众的方式方法,关键的问题是要看其中办道的人心中是否清净,看这个道场是否真办道。只要真是为了办道,真是为了培养人才,各个道场有各个道场接众范围和接众方式,是则尽是,非则全非。作为修行人,我们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论自己,我行我素,把心安住在道上就是了。
女众能够进禅堂,对于高旻寺开这个方便之门,女众还是多有感激之情啊。那么允许女众进禅堂,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由于什么样的缘起?高旻寺从上以来,更远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自打我十九岁到高旻寺,我现在九十五岁(2008年),老和尚(来果老和尚)在世的时候,高旻寺就允许女众进禅堂。比丘尼是女众,女众的弟子也是女众,允许进来啊。那我们再回过头来,跟大家交代一下,那个时候,过去几十年前,跟现在的社会情况也不大一样。尽管允许女众进禅堂,哪里有多少女众啊,很少很少,但哪怕允许一个女众进禅堂,那就有代表性了。
现在高旻寺一脉相承,承袭这么一个门风。现在女众进禅堂的人就多了,这个门啊,越开越大了,引起我们佛教界多多的议论。大家请原谅,我这个口无遮拦,有些话说起来不一定合适,大家请不要起分别。其它寺院不允许女众进禅堂,高旻寺允许女众进禅堂,人家就有意见,说高旻寺你为什么允许女众进禅堂啊?这个下文,话可能就多了。怎样看待女众?怎样看待禅宗这个门庭?这在我们宗门下,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女众也是人,女修行人也是修行人。佛的座下,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佛在世时,不讲多了,谈经三百余会,每一个法会道场,什么人都有。十法界的众生都有,天龙八部鬼神、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比丘、比丘尼,凡是有缘的,跟佛有缘的都能参加啊,没有区别。
当然这都是法会,不是禅堂,佛那时还没有禅堂呢。这在禅宗,我们一直都感觉到这个事,不晓得怎么办。说女众不能进禅堂,那女众能不能进你那个寺院?说是女众可以进寺院。除了禅堂不能进以外,早晚课能不能跟比丘在一块上殿?过堂吃饭是不是允许在一个斋堂?那还是都在一块嘛!说禅堂太干净了,女众进禅堂会把禅堂弄脏的,那你这个寺院进了女众都不干净了,怎么办啊?如果说女人可怕,碰不得,这禅堂你可以把门关起来,不许她们进去,可上殿怎么办?过堂怎么办?出入往返怎么办?你上街不上街?你坐车不坐车?坐船不坐船?那佛教的戒律都有规定的,做得到吗?作为佛弟子,我们每个人对于修行都有自己的理解、看法和选择,这很应该。
可无论如何选择,有一个前提是不能变的,那就是要随时照顾好我们的念头,不能失了道心。拿高旻寺来说,高旻寺对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善男子、善女人、常住的、来来往往的,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们对于女众是和对于男众一样尊重的。但是对于世间法,男女毕竟是有别的。高旻寺这个庙虽然说不上很大,比较起来也不算小,允许女众进禅堂,高旻寺有一个交代。高旻寺有一个普同塔院,普同塔院就是住女众的。因为普同塔院是属于高旻寺的,常住上需要,普同塔院的人就过来帮忙,是一家嘛。普同塔院过来做事有短期,也可以长时间的。因为地方大,我们居住的条件就可以划得清清楚楚。如果你的庙小,就那么几间房子,和尚尼姑住在一道,那是不相宜。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那是有分别的,对不对啊?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对于女众就更加严格,这为了常住好,也为了你本人好。对你严格一些,那错了吗?没有错的。
我们现在是在大陆,你到海外和国外跑跑看,那更不得了。我别的地方没去过,去过台湾,台湾庙多着呢。我在台湾玉佛寺呆了三十八天,其中二十八天在那里打七,另外留了十天想在台湾参访参访。你别看台湾小,小那是比大陆小,其实它也不小,你若是想把台湾的寺庙,挨个都参访参访,恐怕你一年都走不过来,庙多呢!庙多,那是佛法兴盛的气象。台湾的佛法兴盛,质量也高,文化程度也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你说台湾的和尚多,还是比丘尼多呢?我看好多庙啊,只有个把和尚,其它的都是比丘尼。不过人家那个比丘尼还真有本事。
星云大师有几个弟子,都是比丘尼啊,有个叫什么慧的,一个比丘尼能建两所大学,你大陆行吗?我们现在简单来说,高旻寺既然有一个传统,我们就根据高旻寺的具体情况,把这个道场维护好,把规矩建立好,冬参夏学,农禅并重,希望天下禅人常住高旻寺,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共同商量嘛。高旻寺是一个开放的寺院。
开放两个字,我们佛教界过去是没有的,自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都开放了啊,你这寺院不开放还是不好办,那就开放吧。开始时我们不适应,我们这个寺庙是清净之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来的,现在跑进这么多人来,打我们闲岔,我怎么用功啊?你说你怎么用功?你不能用功,说明你没这个本事,道心不够坚固。进来几个人,你就乱了阵脚了,就承担不了了,那不行。你要经得住种种考验,如果说你只有在禅堂,或只有住山住洞住茅棚闭关,才能够用功,那你的功夫不好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这个功必须在静中能用,在动中也能用,那才叫真用上功了。
面对一切外境,你的心都不乱,话头都不丢,那才叫功夫得力。用功用功,用才有功,不用你怎么会有功夫呢?在禅堂你好用功,出了禅堂你也好用功,跑到马路上你也好用功,十字街头你也好用功,你那个功夫就用得好了。不是说以人为本吗?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路子也是人蹚出来的,现在就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可能永远坚持关门政策。我们修行人也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新的情况,否则你上哪里寻个清静之地啊。你即使去住五台山,住终南山,你以为你就能躲得了,就能清静吗?我告诉你,现在交通方便了,只要你能到的地方,别人就能到。你看过去的高山啊,人跑不到的地方,现在他能坐缆车爬上去,原来没有路的山,他都能修个盘山路,把车都开到你庙跟前,你不适应怎么办呢?要做到随缘,随缘不变。随缘不是自由,不是随便。在现在这个时代修行学佛,需要加倍地发心,加倍地精进,加倍地警觉,要下大功夫。有人想跟着打混,或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那是没法成道的。
寺院设施也表法
兴丛林,建道场,道场道场,这个道场就是提供给我们办道的。办什么道呢?“树宗旨,提正令”,我给《中国佛教寺院》有这么一个题词。“树宗旨,提正令”,“兴丛林,建道场”,建房子,不单是建房子啊,还要建规矩,建道风,什么都要建。高旻寺作为一个禅宗道场,就是要树宗旨,提正令。
讲到宗旨,我们是禅宗五家宗派当中的临济宗,临济以什么为宗呢?临济以三玄三要为宗。三玄三要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的禅堂里头,就在我们的行住坐卧日常当中。
世间楼堂馆所,都要挂招牌,开店做生意,都要挂招牌,我们这个道场也要挂招牌。“最高学府”,是一个招牌,“选佛道场”,也是一个招牌,“道海堂”,也是一个招牌。这些招牌不光是装潢门庭的,它是起作用的,是表法的。我们要回应这个招牌,我们的行为要对得起这个招牌。选佛道场,凡是在禅堂参加打七的人,都是想精进办道、克期取证的,都是佛的候选人,对吧?最高学府,佛法是世间的最高学问,禅是佛法的最高境界,禅堂是禅宗道场的核心设施,这不是最高学府是什么?我们进禅堂打七的人,当然就是最高学府的成员啦!这个定位要找到。我们自己在用功办道方面,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可就苦啦,“前路茫茫,无本可据”,太苦了。我们可不能随众打混,糊里糊涂混日子过,我这话不是说打击一大片,是有针对性的。
常言道,“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这话很重要啊!学佛,这个学处太多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佛法、众生法,十法界法,依报、正报、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有情、无情,都是法,有些法我们看得到,有些法我们看不到。正因为有些法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寺院的一切设施,都要表法。你看禅堂、大殿、整个丛林,里里外外一切设施,一切行为,都是表法的。禅堂的钟板,那也是表法的。禅堂的钟板,那就是禅堂的宗旨。五家宗派的钟板,各自是什么样子,怎么个挂法,怎么个敲法,几止几开,什么时候敲多少下,怎么个节奏,那都有严格规定的。
但这些后来,许多东西都模糊了,都莫名其妙了,只剩下一个临济宗。临济宗的钟板是四止四开,四九三十六下,从早到晚加起来,一共三百八十六下。大概,板是敲二百四十下,钟,是一百四十六下。当值的,天天敲这个钟板,你可曾注意到,你一天敲了多少下啊?恐怕没几个人知道的,就是按照规矩这么敲。这些都是大有讲究的,都是表法的。这个钟板里,三玄三要,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许多内容啊!
说物质文明建设,尤其在我们寺院中,物质怎么个文明法呢?物质也表法,一切设施都表法啊!只是一般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没有办法了。佛法佛法,处处都是智慧啊。比方说,我们佛教丛林的大殿前面,一般都是两个狮子,高旻寺大殿前头你看看是什么东西呢?一个是青狮,一个是白象。经常有人要问,他说你高旻寺大殿前面,为什么跟其他寺院不一样,这个青狮白象是什么意思啊?是啊,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它代表高旻寺的主流思想,一个青狮,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一个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是代表智慧的,普贤菩萨是代表行动的。从表法上讲,智慧代表眼睛,行动代表腿,一个智,一个行,一个眼睛,一个腿。我们想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没有眼,没有腿,能行吗?光有眼,没有腿,或者光有腿,没有眼,那也不行。大乘佛法里讲,目足兼备,方才可以达到清凉池,清凉池就是不生不灭的那个地方。再说,学佛法要福慧双修,那个行,行动,属于事相,代表福报;那个智,智慧,属于理体,代表见地。高旻寺搞这个建设,有些地方和人家一样,有些地方跟人家又不一样。一样,不是盲目照妙照搬;不一样,也不是随便标新立异,都是经过充分慎重考虑的。
大雄宝殿是供佛的,佛当然应居于主导地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所以我们高旻寺的大雄宝殿不但居于正位,而且不和周围任何建筑相连接,这就是表示佛的至尊和高贵。你看北京故宫皇帝住的地方,都是跟周围所有建筑保持一定距离,不连接,这就是表示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尊严和高贵,当然还有安全防卫方面的考虑。佛是三界导师,不是比皇帝还高贵一万倍吗?大雄宝殿的建筑格局,当然应该对此有所表现了。只是现在各地建庙,已经很少有人深入地研究这些,大多是简单因袭。
每个寺院,都有自己寺院的宗旨和修学风格,所供佛像也是不一样的,都有所表。佛的两侧,大多数供的是十八罗汉,如果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他那个大雄宝殿两侧供的就是三十二应身,对不对呀?再说,禅宗大殿佛两旁站的,一般都是大迦叶和阿难,我们这里佛两旁的侍者,一个是舍利弗,一个是目犍连,这是我们高旻寺的特色。舍利弗智慧第一,表智慧;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即是禅定力,总的说来表定慧等持。
高旻寺的大雄宝殿,文化大革命没有破坏之前,你们没看见过,我们是看见过,跟现在这个不一样。过去,不单是高旻寺,所有的寺院,供的十八罗汉或是十六尊者,都是在地下的,现在别的寺院也是这样的。文革以后,重建高旻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高着眼,把这个习惯性的传统给改掉了。你看高旻寺那个十六尊者,都在空中,不在地下,这也是表法的。罗汉是什么人?在十法界当中,他是什么位置?这个要讲究。
阿罗汉,就二乘人来讲,他所证得的是偏真涅槃。虽说偏真,不够圆满,可他毕竟偏的是真,他真能了生死啊。虽说变易生死还没了,可他分段生死了了,他能够出三界啊,那跟我们人比就不一样了。人是博地凡夫,不能离开地,即使你坐飞机,坐飞船,最终还是要落下来,对不对呀?那罗汉证得偏真涅槃,那就是真空之理,他在空中,不是在人间这个层次。这十法界是有层次的,就四土来分,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罗汉他住的地方是出三界外,方便有余国土。
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呢?凡圣同居秽土,不是净土,不一样啊。罗汉大小是个圣人,我们大小都是凡夫,一个圣,一个凡,那是质的差别,不能比啊!罗汉不是博地凡夫,所以我们高旻寺重建时,就改了。释迦牟尼佛两侧的佛菩萨像都摆在空中,罗汉也摆在空中,这样,他就归到了正位。我们这么改了以后,或许往后各地建寺院,建大殿的,会效仿高旻寺,这有种种好处,既显示了真理,又扩大了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兴丛林,建道场,丛林怎么兴,道场怎么建,这里头没有学问吗?就说咱们高旻寺,大雄宝殿居中,两旁是藏经楼,大殿前面五百罗汉左右两面排开,这个格局,各地的寺院,也少有这么安排的。尤其五百罗汉堂,在各地寺院都没有个准地方,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呀?信众进寺院干什么?拜三宝啊,佛法僧三宝,三宝是不该分开的。大雄宝殿代表佛宝,藏经楼代表法宝,五百罗汉代表僧宝,你看这么安排是不是合理啊?再说藏经楼为什么要建两个?这在别的寺院也是没有先例的。别的寺院都是一个藏经楼,而且大多都设在大雄宝殿后边,我们高旻寺大雄宝殿两边各建一个藏经楼,什么意思啊?这代表佛法的权实二教,佛法度人,有权有实,权度中下根人,实度上根人。
寺院设施到底该怎么个建设法,那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这都是表法。众生法,有众生法的界限,二乘法,有二乘法的界限,是不能够逾越的。就拿四大天王来讲,各地寺院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四大天王,都在地上,没有一个不在地上的。而高旻寺不一样啊,高旻寺认为,天王天王,他是呆在天上的,他行化在人间,护法在人间,因此我们高旻寺的四大天王都在空中,不在地上。
我们新建的弥勒殿,天王也在楼上。我还没有感到四大天王有意见,说是人家都在地上,我也该在地上,没有表示过,所以高旻寺的天王菩萨还不照样护法吗?再说这个殿名,你看,所有的寺院,只要像个样子的寺庙,都有个天王殿,中间供的弥勒菩萨,两侧是四大天王,那么谁是主啊?毕竟弥勒菩萨是坐中间的,四大天王在两侧做护法,这主次不是很分明吗?可是各地都叫天王殿,这不是好笑吗?大家都这么叫,多少朝代多少年,大家都这么叫,没有几个人往深处想。我们要讲道理啊,高旻寺过去也叫天王殿,现在重建,我们把这个天王殿修正,叫做弥勒宝殿。弥勒殿非常重要,信众进庙,没有进大殿之前,都先要经过弥勒殿,弥勒菩萨现欢喜相,先和大家结欢喜缘,皆大欢喜。这些都是表法的。
弥勒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我们设了一个亭子,叫“息心亭”。为什么叫息心亭?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学佛的人,怎么见佛啊?经上不是说嘛,“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心歇息下来了,就见佛性了,只有先息心才能见佛。远方进寺来参拜的客人,心先歇息下来再进大殿见佛,这都是表法的啊!
总之我们高旻寺的寺院建设和设施,跟人家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说不尽。就说这禅堂,如今禅宗道场也兴旺了,好多寺院都重建禅堂,愿望都非常好。至于怎么建,这个各人就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建法也不一样。高旻寺建这个禅堂,我们说要有七个保证,这七个保证是:一、冬天不冷,二、夏天不热,三、地不潮湿,四、空气新鲜,五、没有蚊虫,六、对外隔音,七、色调宜禅。这色调宜禅就是说门窗墙壁天花板及禅凳坐垫等的颜色,不能够大红大绿,花里胡哨,要素雅不张扬,进堂让人心静,适宜禅修。你要说高旻寺这个禅堂,当初我们也是用了心的,丛林中做事情,处处都要合规合矩,合道合法,处处都要用心,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法法都是佛法啊!
将此深心奉尘刹
十个七,九个七打下来了,这样说来,时间就更加宝贵。如果说,上来这九个七,功夫还没有做到家,要抓紧时间,还有一个七,很有限的时间。我们打七,为了什么呢?克期取证。非常遗憾,也非常抱歉,我在这个禅七当中,担任了一个虚名。实际上今年冬季这个禅七,完全是仰仗禅堂各位班首师父,领导大家安心办道。我业障深重,可以说这几年冬季打七,年年害病。
我现在还是一个病人,我还没有出院呢。按一般来讲,我不能进这个禅堂为大家讲开示了,可我毕竟还担任了一个主七的名誉啊。在高旻寺,冬季打七,这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因缘。只要大众还需要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坚持。我今天,十分勉强地进堂,陪着大家,哪怕不讲话,坐一坐,也感觉十分亲切。不讲话,不讲话其实挺好,禅宗道场,不立语言文字的。讲话也好,不讲话也好,只要大家往道上会,都是佛法,都会让大家受益。
高旻寺作为一个禅宗道场,兴丛林,建道场,打禅七,做功夫,为什么?要报佛恩。佛恩难报啊,我们拿什么来报佛恩?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发四弘誓愿,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不是有句话么?“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可以说年年讲,天天讲,时时刻刻讲,报佛恩,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么报佛恩的?我现在一个老病之人,就这个身体条件,我还能进禅堂吗?我不想进堂啊,可我毕竟顶了一个主七的名誉,毕竟我还有这口气在啊。这已经很对不起禅堂,很对不起大众师父们啦。禅七,这么好的殊胜因缘,怎么可以轻易地错过呢?得珍惜啊!
报佛恩,就是要度众生,若不弘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无论拿什么报佛恩,佛都不需要,唯一需要的就是度众生。你度众生,就和佛的大愿相应,就是帮了佛的忙。不仅我要发这个心,大家也都要发这个心。虽然我们现在还在凡夫地上,力量不够,自顾不暇,但是我们这个心念要有。什么叫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学佛,就是佛弟子,佛弟子就要荷担如来家业,子承父业。如来的家业,我们都要承担。尽管我们能力有大有小,也很有限,但是你这个心态要具备,我是佛子,就应当行佛事,能行多少行多少。
在禅堂里,我这个身体状况,请大家原谅,我这个讲话受限制,也只能说是陪大家坐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过去,主七和尚若要是三天不进堂,维那师父就要派悦众打二磬迎请啦。那是失职,失去了自己应负的责任。一个人年龄上稍微高了一点,年高体弱,这个身力和心力都有限。拿我来讲,自我感觉,人走向了老化。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体力和心力都走向衰竭的边缘。这个话大家听得懂吧?人就是身心的结合,除了身体就是心。尤其我们凡夫众生,这个身跟心,好像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此依赖离不开,可到了一定的时间呢,他就分离了,这个一期果报,都是这个样子。一期果报,就是分段生死的别名。
我现在这个身体呀,不允许我在禅堂里这样讲话。我现在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如果能把今年这个冬天过去,我还能活两天,若是过不了这个冬天,恐怕就向大家告别了。
一说话,就要提气,我现在讲话,跟几年以前就不一样了。高旻寺这个禅堂,我当时建的时候,就是根据我讲话的这个音量大小设计的,不用麦克风,堂里每一个人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就这一点,也不是哪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这也要学习啊,也要培植,音声海嘛。佛教有五明,五明中不是有个声明吗?音声是佛事啊。“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很重要,特别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佛出娑婆世界,以什么做佛事啊?就是以音声做佛事。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谈经三百余会,他不做生意,也不搞生产,什么都不做,专门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他都是用声音啊。我们现在也不例外。
尽管禅宗主张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但实际上呢,还是离不开语言,离不开音声,这都是事实啊。
本来今天我是不能进禅堂的,但是不进禅堂我又感到不安,我有责任嘛。师父们辛辛苦苦在禅堂里打七做功夫,我不进禅堂,内心愧疚,非常内疚。我现在还在病中,医院的病床还留着,随时准备抢救,就这么个人,我自己掌握不了生死。这个病,本来没有的,可它会生出来,什么时候生不知道,生什么病也不知道;这个病生出来能好不能好,不知道。你看这个人苦不苦啊?我对这个是有亲身体会的。可能你们各位福报比我大,没有这种感觉,但无论怎么说,人总是会有生老病死的,谁也躲不掉的。你们是没到这个时间啊,我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真有这个体会啊。人过六十岁,一年不如一年;人过七十岁,一月不如一月;人过八十岁,一天不如一天;人过九十岁呢,一个钟点不如一个钟点。头一个钟点,八点钟我身体还蛮好的,到了九点钟,可能气都没有了,人就是这么回事。
你们还没到这个时候,一定要珍惜眼前的好时光,用功办道,争取早日了脱生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家发起心来!
随真随俗看因缘
春节过了,今天又起七了。节后起七,不举行仪式,只是按冬天打七怎么打,还怎么打。这两个七,不起七,不解七,但跑香坐香的规矩和节前打七一样。这两个七,叫巩固七,这是老和尚在世时建立的制度。为什么要打这两个巩固七呢?就是照顾用功的人。过春节,要随俗啊。一个冬天,十个七下来,功夫用的蛮好的,可毕竟还是在凡夫地上,还是路上的行人,一过春节,这个年风,过年的这个风一吹,就把那个微薄的道心吹跑了。十个七用的功,吹得烟消云散,那不太可惜了吗?所以常住上为了维护大家的道心,过了春节以后再打两个七,这叫做巩固禅七,把我们的功夫重新拾起来,使我们这个功夫,不至于间断,莫让年风冲淡了道心。
我们年年起七解七,也无非循章作息,激励有嘉。不是年年起七吗?就这个样子,老规矩,照办。还有呢,随真随俗,我们打七,参念佛是谁,修行佛法这叫随真。我们修行人就是要随真。可是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人间啊,既然还在人间,有时候不随俗也不行,所以我们随真就是打七,随俗就是过春节。上殿,上供,吃年夜饭,欢欢喜喜过大年,这是做什么?这都是随俗的。随俗就是随顺众生,令众生欢喜的。
随真随俗,要论时节因缘,该随真的时候随真,该随俗的时候也要随俗,什么时候办什么事情。该打七了,我们就认真地打七,该过年了,我们就好好地过年。好好地过年,还不要忘记我们是修行人,不能忘失觉照。随俗是表相,内心里永远要随真,这个要不舍昼夜啊。只要我们不失觉照,到了什么时候办什么事情,不会误事情,也不会失掉功夫。当然这不容易真正做到啊,因此,我们才需要节后再打两个巩固七,及时把功夫找回来。
高旻寺这个禅宗道场,是成就天下人办道的,大家都希望把这个道场办好。办好这个道场,也要仰仗大家的共同努力。作为常住,我们有责任,一切处一切时,做一切事情都要有一个交代,对不对呀?要把高旻寺办好,真正让天下人,凡是来到高旻寺的人都有所收获。高旻寺过去称为专门禅宗道场,后来我观察有些事,老这么专不行,所以在1997年把高旻寺这个门庭家风,做了一些调整。
高旻寺是一个冬参夏学的地方,冬天,就打七,到了夏天,就要学习。我们毕竟还是凡夫,还有许多事情、许多道理我们都不懂,不懂我们怎么用功呢?不懂怎么能激发我们的道心呢?我们的道心,不见得坚固,露水道心。这就要有人帮忙,有人推动,所以,参,要学;学,也要参。以参促学,以学促参,相辅相成。我们选择这么一种冬参夏学的办道方式,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想是这么想,可具体要怎么做,还欠商量。禅堂是高旻寺的核心,这个禅堂,从上以来都是一如既往的年年打七,不打七的时候,平常时间也要坐香。上殿、过堂、坐香,有没有不如法的地方?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机会还要跟大家共同商量,一个人想不行,要大家集思广益。
粉碎虚空
禅宗有句形容开悟的词,叫做“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不开悟的人很难懂。有人问啦,那个虚空怎么能够打碎呀?虚空,虚空是没有啊,没有个东西才叫虚空,怎么打碎呀?禅宗的语言那可以说确确实实是教外别传的,你在三藏十二部经教中是找不到这个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我们老和尚(指来果老和尚)在世的时候,他在那个法堂写了一副对子,我们高旻寺是禅宗道场,是棒喝门庭,那个对子是这么写的:“德山棒,打破虚空粉碎,非为了事;临济喝,震翻大地平沉,未尽全功。”
这里很微妙啊!虚空打碎,这不是禅宗祖师说大话呀,千真万确的。虚空打不破,生死就了不了,生死就在这个虚空之中啊。这个虚空,是个什么东西?不是人们概念中的那个虚空,那是个顽空。《楞严经》中有几句话,讲过这个虚空,经中是怎么说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有漏微尘国,都在这个虚空里,这虚空是派这个用场的,不是顽空。这个虚空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迷来的,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这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佛的化土,都在虚空当中。虚空打碎了,生死之所依就没有了,生死就能了。从宗门下讲,打破虚空粉碎,还不能算究竟成就,还有更高的要求。打破了还要能立起来,死透了还要能活过来。
一门深入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可是你若想修,你就必须要专修一门。你说八万四千法门都好,我都要,那不行,要一门深入。这个一门就是无量门,一法通时法法通。我们这里是禅宗道场,禅宗也有许多法门,在我们高旻寺,就是专参念佛是谁。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德林老和尚开示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