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力与他力并重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者为根本,自力与他力并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净土宗之正义与定论。在《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三》中,杨仁山先生借助于对永明延寿“万修万人去”一语的阐释,对此精义作了发挥。他首先开宗明义,指出净土法门为末法时代之普度法门:“如来设教,万别千差,末法修行,难进易退。有一普度法门,速成不退,直趣佛果者,即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也。”随后他分析道:“窃窥永明之意,深有见于净土三经宗旨,凡具信心发愿往生者,临命终时,皆仗弥陀接引之力,故能万修万人去也。然往生虽仗他力,而仍不废自力,故以修字勉之。盖生品之高低,见佛之迟速,证道之浅深,授记之先后,皆在自力修行上分别差等。”在这段论述中,他先借永明之语指出了净土法门具信发愿、仗弥陀接引之力而得往生的殊胜方便之处,然后着眼于“修”字,强调了自力修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蕅益智旭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语历来被视为净土宗之至论,如印光法师称其为“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可谓推崇备至。而杨仁山先生以上所论或可看作此语之注脚,可谓与古德一个鼻孔出气。按,蕅益此语之上下两句本为一有机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理解,否则会有专凭他力接引或专恃自力功夫之失。诚如蕅益本人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所言,“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也就是说,唯有以具备信愿为前提和基础的念佛方为净土法门之正行;而信愿也唯有落实于念佛之行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基于此,杨仁山先生对“专重自力”与“专重他力”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批评:“后世有专重自力者,令人疑虑不决,有碍直往之机;又有专重他力者,以致俗缘不舍,空负慈尊之望。”最后他总结道:“二者不可偏废,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直趣宝所,永脱轮回矣。”
·~ 未完待续 ·~
《河北学刊》杂志社研究员:何石彬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杨仁山先生之净土观探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