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视邪行?—学佛释疑(二)第64集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6-25 06:22
点击
751
次
正珍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这集要和大家略谈的是:如何检视邪行。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就觉得:色情的画面看一下没有关系,只要不做就行了。那也许当时能够忍住,但是在看的当下,就已经种下邪行的种子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遇缘祂就会产生作用。当我们的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了别的时候,也就已经熏习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那阿赖耶识就专门记录我们所有的善事、恶事不会消失,因为我们一切善、恶的种子,都会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纵使百千劫也不会遗失和消亡,因果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如果看过了色情的画面、色情的电影,我们眼睛所看到——见了影像,就会记录下来;当有因缘时机成熟的时候,祂就会产生势力、产生作用,让我们在邪淫戒上屡戒屡犯,这就是因果的规律。第八识阿赖耶识一直都是这样的记录着我们的行为,以及形成种种的势力现行。
有关于这个淫戒,如果是在家人他有配偶,那这样是正常的行为,并不犯戒;但是如果是出家人,只要是犯了淫戒的话,那都是重罪。在《梵网经》里面就说:这样的戒会造成一切的三贤十地妙果全部都失去!是讲得非常的重。在《佛说罪福报应经》里面也这么说:祂说喜淫他人妇女的人,死了入地狱,男的是抱铜柱、女的是卧铁床;出生了以后,堕入鸡、鸭之中,这样的一个罪福是跟着人是如影随形。我们说,不要去看这样的画面,不要去看这样的一个影片。但是,我们来看密宗里面的佛像,都是双身抱佛的佛像,所以当每天拜的时候,每天恭敬渴仰看望佛陀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双身交抱的密宗佛像!这样的一个修行人,他每天所看的不断地熏习,再配合着《密宗道次第广论》里面的佛法的一个修学,这样,他整个修学的一个行径,就不得不趣向双身法的势力流转了。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所说的,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它是有一个脉络,都是以不清净的男女双身淫乐修法为它的中心主轴;这两种《广论》的内涵,与佛法的修证完全是背离,它是属于邪行双身法的修行次第法则。所以我们说,这样的影像不要去看,看到这样的一个佛像,我们更不应该去接近,尤其是出家人。在佛法中,不但不要去看,要保持我们的清净心;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广播上种种邪行的书画,都不要去接触;另外也要加上一个不上网、不看色情的影集,更不要传色情的画面,也不要玩色情的游戏。让我们的根与尘不会在这些画面上面去接触,增长这样的欲界的贪爱;这样,我们邪淫的势力就不会在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成形,将来遇到因缘,也不会有不好的因缘业果产生。
但是这一个部分是我们遇到外缘的时候。不过,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不一定是这一世的因缘,有时候这样的一个因缘,很可能过去世他们就是夫妻,所以因缘际会了以后,就会发现彼此非常契合、非常地谈得来,但是双方各已各有所属!那这样的一个情形呢?就不一定是属于邪淫的行为,因为这要看他是在贪业当中,还是因为过去世两人之间习气势力的相应。这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讲到,第八识阿赖耶识祂的现行的一个过程,有一个叫作有情相望。有情相望,就是彼此之间过去世的一个因缘,让彼此之间见面以后,过去世相熟相识的习气种子就现行;这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因为过去的习气使然;这样的一个现行,纵然是阿罗汉也不能避免!只要不违反菩萨戒,只要不是见一个爱一个,只要不是喜新厌旧,然后也不要违反了菩萨戒重戒的破戒行为。那么对菩萨来讲,遇到往世的亲缘眷属,彼此有这一种相系相属的特殊感情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不要把它变成了欲界爱的现行,反而应该把它变成一种互相的增上力;菩萨本来就是有大悲大慈的心行,所以遇到多劫的亲密眷属这种习气种子的一个现行,能够把它转为佛菩提道的增上,把对方设法摄受进入正法当中,大家都在佛菩提道上成为菩萨道侣,而不是落在世间男女爱恋的行为当中;这样的差别,我们应该要慎重地去思惟。所以,如果您正在修学佛法,或者是您已婚,您遇到了一个人您觉得很有缘,您既然是已婚的身分,那应该是彼此来共同以修学正法来互相砥砺,而不是落在五阴世间的习气当中;让彼此之间能够不断地在佛菩提道上增上,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对方、利乐对方的行为。
在《大智度论》里面是这样说:淫欲虽然不恼众生,但是它对“心”有很大的系缚。所以在声闻戒当中,淫欲戒是放在第一;如果是在家人,是不杀戒在第一;但是出家人,淫欲戒一定要放在首先。有关于这样的一个戒律的摄持,《大般涅槃经》说的是最严谨,它是这样说:如果你隔着一个墙壁,然后你听到外面有女人她戴着璎珞、戴着环钏、戴着种种的珠宝彼此碰撞发出声响,于是你就知道那是一个女人,这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个爱着,这样就成就了欲法,这样就毁破了净戒。《大般涅槃经》这样的一个严格的一个规定,主要就是在“戒心”,如果一个人他在修清净行的话,起心动念都会影响到他不论是三乘菩提的修为乃至禅定的修为。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告诉阿难说:“你要教世人修三摩地,一定要先断淫心;这个淫心呢,是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佛告诉阿难:“修学大定的人,这个断淫心呢?不止身不行淫,连心都不能起淫念,这样才能够修得首楞严大定。所以像佛世尊如来都是以这样的一个清净明诲来传导下去,十方诸佛教导众生要修习禅定的时候,也一定要先断淫心,让身心清净。所以,如果我们要修禅定,但是我们的淫心如果不断除,那就好像蒸砂煮饭,你把这个砂不论如何地去蒸它、去煮它,经过了百千劫,它还是只是热砂,它不会成为饭。”那就是佛借于这样的一个譬喻来告诉我们,这个淫心它对于修行上所产生的一个障碍,如果淫心不除,要修学禅定、要成就菩提正因,那是非常非常的困难。
有关于淫欲——也就是行淫的欲望,这个部分在欲界一切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都是因为淫欲而增长了生命、而延续了种族。我们前面有说,淫欲虽然不恼众生,但是它会系缚众生的心。因为经论当中是这样比喻说:这个淫欲如火能烧心,所以叫作欲火。淫欲,它本身就是一种病,这一种病系缚着我们,让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受到它的牵绊。这个喇嘛教他们是这样说的,他们说:淫欲的实相它的本质是清净的,当两根交会的时候,是五尘和合的成佛大事,以这样的三摩地可以奉献给一切的如来;以这样的三摩地可以迅速的灭除妄心所起的杂染;以这样的三摩地,二根交会可以很快的证得本性清净的法门。甚至他们这样说,他们说:二根交会的时候,就是观自身的金刚与他身的莲花合成为定慧,所以就这样可以观自在,就能够看到一切身中如来藏性的清净光明,能够不为一切惑染;由这样子,也可以得到观自在菩萨的加持,能够离垢清净,所以称为淫欲不染污。喇嘛教这样的一个说法,不但不符合事实,更是诬蔑了“观自在菩萨”的真实义。有关于什么是“观自在菩萨”真实义?各位可以去看平实导师以后要出来的《妙法莲华经》的讲解,这当中会把“观自在菩萨”的真实义,说得非常地透彻,或者您们也可以阅读 导师的《心经密意》。
而有关于喇嘛教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事实呢?我们来看达赖喇嘛他的一本书《藏传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学与实践》,他说:“当行者在密宗道达到较高层次时,他们会被要求去寻找明妃或勇父以作为入道的动力,当进行双运时,男性行者有较高的证量就可以帮助女性行者证悟佛果。”(《藏传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学与实践》页110)这是达赖喇嘛在书中这样明白地说着。但是我们知道,男女欲基本它在欲界中就是一种病,就是一种不清净的系缚、烦恼行为。我们在人间,当男女交会的时候,它的粗重、它的系缚、它的杂染比天界粗重非常的多!我们来看欲界有些天,他们要如何浇熄他们的欲染呢?例如说:有的时候,有些他们只要互相拥抱,他的热恼就能够止息;再清净一点的呢?他们不必拥抱,他们只要牵个手,他们的热恼就止息了;甚至有一些再高一点的层次,他们只要彼此看,笑了一下,他们的热恼就止息了;当最高一天——他化自在天,他们连笑都不必笑,他们只要看一下,热恼就止息了。而色界天人呢?是完全没有这样的欲不清净的热恼;也就是说,完全都没有这样的病。所以,我们来看欲界以及色界都是如此的渐次清净,怎么可能会以男女交合来作为佛菩提道修证的一个趣向?所以,我们在守护我们的有关于欲行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能够非常明确地去检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们上一集有跟大家讲到有关于“盲龟浮木”的故事,所以我们能够得到我们的这一个身业,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这一个身业来作为种种地供养,来作为种种慈爱的行为,来修集各种的功德行。我们身业的供养,例如我们礼敬诸佛、我们礼敬众生,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视如佛菩萨般的恭敬,那这就是属于身业的供养;像《法华经》当中就有告诉我们,药王菩萨身业供养的殊胜。那我们的身业的行为呢,应该是以慈心来行;而这一个慈心呢,我们对于各种的圣贤以及一样是在修清净梵行的人,都应该要起慈善的心,如果看到修行人、贤圣人他们有病苦、他们有所缺的时候,我们都能够随时的供养他,能够让他安住在法道中,能够让他欢喜的来在法道当中修学,所以这就是我们身业应该要来行慈。那我们身业呢应该要修集种种的功德;有关于身业的一个功德,我们来看佛陀告诉我们,阿弥陀佛身业是怎么样的呈现呢?阿弥陀佛的身业是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祂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祂的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怎么来的呢?祂就是以庄严自己的身口意业,来对治众生虚妄的身口意业,所以也就经过一世一世不断地修学,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相好光明。
所以 佛陀告诉我们,如果能够离开邪行,可以得到四种智所赞法。哪四种呢?因为离开了邪行,我们能够诸根调顺;因为离开了邪行,我们心就不会諠掉、不会焦躁不安;因为离开了邪行,我们能够为世人所赞叹;因为离开了邪行,我们的眷属不会被他人侵犯。我们如果能够把清净行,回向给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成佛的时候,可以得到佛丈夫隐密藏相。这就是佛告诉我们,如果离开邪行能够得到的利益。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福您积极地清净你的身业、远离邪行,把时时刻刻的功德,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如何检视邪行?—学佛释疑(二)第6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