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闻思修慧与四依( 印顺法师)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0-06 01:18 点击 856 次


   无漏慧的实证,必以闻、思、修三有漏慧为方便。如不闻、不思即不能引发修慧,也即不能得无漏慧。杂含(卷三0·八四三)经曾说四预流支:“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惟法次法向”。这是从师而起闻、思、修三慧,才能证觉真理,得须陀洹──预流果。这是修行的必然程序,不能躐等。然从师而起三慧的修学程序,可能发生流弊,所以释尊又说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做为修学的依准。


   一、亲近善知识,目的在听闻佛法。但知识的善与恶,不是容易判断的。佛法流传得那样久,不免羼杂了一些异说,或者传闻失实,所以即使是品德可尊的,也不能保证传授的可信。善知识应该亲近,而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这惟有“依法不依人”。依法考辨的方法,增一阿含经:“声闻品”,曾略示大纲,便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设不与契经、律、阿 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


    考辨的方法,佛说为四类:
   1、教典与“契经、律、阿 昙都不与相应,不与戒行相应,此非如来之藏”,即否认它是佛法。


   2、如教典不合,而照他的解说,都是“与义相应”的。这应该说:“此是义说,非正经本。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这是虽非佛说而合於佛法的,可以采取它的义理。


   3、如不能确定“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而传说者又是“解味不解义”的,那应该“以戒行而问之”。如合於戒行,还是可以采取的。


   4、如合於教典,合於义理的,“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应该信受奉行。这即是以佛语具三相来考辨。释尊或专约教典,说“以经为量”。或专约法义,说“三法印”。或专约戒行,说“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


   这依法不依人,是佛法慧命所寄,是古代佛法的考证法。在依师修学时,这是唯一可靠的标准。我们要修学佛法,不能为宗派所缚,口传所限,邪师所害,应积极发挥依法不依人的精神,辨别是佛说与非佛说,以佛说的正经为宗,以学者的义说为参考,才能引生正确的闻慧。


   二、从师多闻正法,要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语文的实义。如果重文而轻义,及执文害义,也是错误的,所以“依义不依语”。经上说:“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杂含卷一二六经)。正法的多闻,不是专在名相中作活计,是理会真义而能引解脱的行证。多闻,决不能离圣典语文而空谈,但也不能执文害义。否则尽管博闻强记,在佛法中是一无所知的无闻愚夫!


    三、义理有随真理法相说,有曲就有情根性说,这即是了义与不了义,胜义说与世俗说。如不能分别,以随机的方便说,作为思考的标准,就不免颠倒。所以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才能引发正确深彻的思慧。如以一切为了义,一切教为圆满,即造成佛法的侗与混乱。


   四、法次法向是修慧。依取相分别的妄识而修,无论如何,也不能得解脱,不能引发无漏正智,所以说“依智不依识”。应依离相、无分别的智慧而修,才能正觉,引导德行而向於正觉的解脱。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而这必依闻,思,修三而达到;闻慧又要依贤师良友。这三慧的修学,有必然的次第,有应依的标准。这对於正法的修学者,是应该怎样的重视释尊的指示!
(文章转自光明佛坛)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闻思修慧与四依( 印顺法师)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