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入寺法式——甲一、入寺法-乙一、清信士法-想念慎护等法
“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何者?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一体无别矣。”
我们现在都是礼拜住持三宝:住持“佛”宝,就是大殿的佛像;住持“法”宝,就是经典;住持“僧”宝,就是所见的一切出家众。但是我们要常常想,三宝的体是一的,不要起虚妄分别心。
为什么呢?因为“觉法满足”,一切觉悟之法,圆满具足,彻证证得。不仅能够自觉,而且能够觉他的,称之为“佛”宝。佛宝所觉悟之道,也就是实相之理,称之为“法”宝。学佛道者名为“僧”宝。所以,佛宝与僧宝的体是相随顺的。就像国王和王子一样,王子可能什么功德都没有,但他毕竟是王种,所以国王和王子是同体,相随顺的。
佛宝和僧宝也是相随顺的,虽然眼前的住持僧宝,看起来像是一个凡夫僧,但也只能说是可能,圣人的本来面目,我们是不会知道的。就算是一个凡夫僧,但他是佛种。从外相来说,他所现的,是和佛一样出家、清净的幢相,相上是一样的;就体上来说,他所纳受的戒体,是出家的戒体,跟佛陀心中所纳受的出家戒体,也都是一样的。而且修行人内心所缘,与圣人一样,都是法宝实相的境界,所以“一体无别”。因此我们心中不要虚妄分别其高与下。要看清楚自己都很不容易了,真修行人哪有这个闲心,去管他人是非呢?
(始学时名僧,终满足名佛。僧时未免诸过,佛时一切恶尽一切善满也。)
佛宝和住持的僧宝,实际上就只是因果相随顺的关系。一切功德圆满的果就是佛宝,因地的出家修行人,就称之为僧宝。既然是因地的修行人,难免会有过失,但因为与佛宝是因果的相互关系,我们既然尊重果上的佛宝,也应当尊重因地的僧宝。就像世间人尊重国王,他也应当尊重王子一样,因为他是王种。
(今我未出家学道,名俗人。回俗即是道器。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轻侮?宜志心归依,自作出家因缘者,是名围绕念佛法僧之大意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没有出家学道,所以名为俗人;如果有一天,回心转意离俗出家,就称为僧人,就是“道器”,就是修道的法器。这样“深思”,俗人跟出家人的差别,实际上就在一念间而已,一念回转,俗人就有可能变成道人。所以我们尊重自己,也应该去尊重出家的道人,因为我们也“有道分”,我们和出家人之间,只是一念的差距而已,都是一样修行人的本质。同时当我们志心归依僧团,也可以为我们自己作出家的因缘,作未来出家的种子。这就是围绕三宝的时候,念佛法僧的大意。
总之,面对三宝时,心中不要虚妄分别,提醒自己三宝是一体的。当然,要尊重佛宝和法宝是很容易的,但面对僧宝的时候,就算看到僧宝有过失,也要想,他和佛宝现同样的相,彼此是因果关系、相随顺的。既然是佛宝的因,所以我们也要一样尊重。
同时我们未来一旦回心转意,也可能成为一个出家众,我们和出家众的距离并不是很远。所以尊重自己,也应该尊重僧宝。如果今天总是喜欢去找出家众的过失,未来(今生或者来世)自己出家时,别人一样也会很欢喜找我们的过失,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都会有过失可以挑剔的。就算不出家,别人也很喜欢找我们的过失,因果法尔如是。就像有的人是非特别多,就因为他自己心中装的往往不是正念,而是人我是非,自然就会感招到很多人我是非,这就是因果法尔如是。所以不要怪别人,要就怪自己,为什么不保持正念。
(文章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别行篇》)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南山律:佛宝与僧宝因果相随,一体无别,僧若有过,仍应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