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11: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如避毒药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1-24 19:46 点击 707 次


https://mp.weixin.qq.com/s/hFnEi1pQKD5bS06-60KXwA

(点击链接视频同步讲解)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义贯:[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位,为[除其]障定之[助因]也就是不准食葱、蒜、韭菜,或者是刺激性的,辣椒佛并没有禁止。二者、真]实[修]习去恶之位,此为[刳]空,[刳]就是挖,刳空[其正性]罪之业,这个叫做性罪。什么叫做性罪呢?就是杀、盗、淫,这个杀、盗、淫,不管你受戒、不受戒,做这种事就是不好,就是要负因果。性者定也,一定不好,不管受戒,不受戒,都是不好。[三者、增进]位,为[违]离就是远离了。[其现]行以五根奔赴六尘、攀缘取着之杂染[业]。


    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经[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云何]为修定者除其[助因?阿难,如是世间]中之[十二类生]之众生皆[不能]光凭着[自]身便能保[全]其形命,而须[依四]种[食]之一,其身命方得[住]世不坏。[所谓]四食即是欲界人道、天道、修罗道、与畜生道之[段食],这个段食有二种解释,就是我们吃东西要切一段一段……也叫做段食。第二个解释是:我们早餐吃完了,休息一个阶段,我们吃午餐;午餐吃完了休息一个阶段吃晚餐,一段一段,有二种解释。


    鬼神道之[触食],所以,我们农历七月十五有拜拜,就是鬼神触气而饱。色界天人之以禅[思]为[食],以禅定、禅思为食。无色界天人以[识]之定力为[食。只有意识,没有像我们欲界天的众生要吃饭。色界、无色界都不需要饮食,所有的饮食是思,禅定的思以及识的定,这跟我们欲界完全不同,欲界需要粗糙的食物。是故佛]过去常[说:一切众生皆]是[依食]而[住。阿难,一切众生]以[食甘]美有益于身者[故]得[生]存,若[食毒]物[故死。是诸众生求]成首楞严[三摩地]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如避毒药。


    经文,[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鬼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是五种辛]臭之食,若[熟食]即能[发]起[淫]欲。若生吃,[生啖]就是生吃,则促进肝火而[增]长嗔[恚]心。[如是]于十方[世界]中(不论何处),任何[食辛之人],他[纵能宣说]佛之[十二部经,十方天仙]虽本乐闻佛经,然因[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则[因彼食]辛物之[次],冥[舐其唇吻],故彼人实[常与鬼]同[住]一处,从而其[福德]渐受鬼众吸摄、转化而[日]渐[消]磨减少;以福德减少故,即多增[长无利]无[益]的虚妄之事。[是食辛]物之[人],虽发心[修三摩地],一切[菩萨、天仙]及[十方善神,]皆[不]愿[来守护,](以其辛臭难可忍受故);反之,[大力魔王]则正[得其]过犯之[方便],而[现作佛身,来为]之[说法]。其所说之法,皆是为了[非毁]如来[禁戒],令其起破戒犯戒之心,然后再进一步[赞]叹[淫、怒、痴]等臭秽之法(推为无上,说染净不二,犯而无犯,无有开遮持犯,无法可得,都无分别、执着,最极清净;见淫怒痴之行,即是戒定慧,无二无别,言此即是证得清净法身,入一真法界、得无上大解脱之关钥),作如是等邪说谬论,另其勇于犯戒、破戒而无畏惧、心不改悔,反而破戒为菩提,心生大颠倒。以此恶因,[命终]必[自]感[为魔王]之[眷属],其后[受魔福尽],即直[堕无间]地[狱],不必经历中阴身。[阿难,修]习圆通三昧以求[菩提者],若能[永]远[断]除[五辛,是则名为]从凡夫地[第一](最初)[增进]菩提道之[修行渐次]。


    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刳]就是挖掉,就是要(断淫、酒、肉,及持余戒)经文,[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戒者,无有是处。]


    [云何]为修定者刳其[正]恶之[性]罪?[阿难,如是]正信发心之[众生],若欲[入三摩地,要严持清净戒律],才得因戒生定:亦即须[永]远[断]除淫行及[淫心],亦即不起淫念,且[不餐酒肉],并须[以火]烹煮以[净食]物之气,[无啖生]菜之野[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于杀生],而得[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经文,[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就是四重、八弃,是指比丘尼戒八重罪。


    义贯:修定之人[当观淫欲]之害[犹如毒蛇],能害人命,于见欲境[如见怨]家劫[贼],会劫财夺命。故修定人[先]须[持声闻]比丘之[四弃]就是不淫、不杀、不盗、不妄。及比丘尼之[八弃]就是八重罪。加上(触、八事、覆罪、随被举),这个有关于比丘四重、比丘尼八重,师父谨尊广化律师教诲:不宜白衣面前,讲五篇等等比丘、比丘尼戒。律师如此教诲,所以师父在这里不谈比丘、比丘尼的重戒,你只要记得比丘有四条重戒,比丘尼有八条重戒就行。[执]持[身]口七支[不动]不犯,[后]当进而修[行菩萨清净律仪],而得究竟[执]持其[心]令恶念[不起]。


    经文,[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义贯:修定之人若持[禁戒]清净[成就,则]彼[于世间永无相生]或[相杀之业],且因彼人于[偷]盗[劫]夺之业[不行](不复作)造作。则与世间人[无相负累],故[亦于世间 不还宿债。][是]持戒[清净]之[人],若以此清净三业进[修三摩地],则能因戒生定,复能因定而发相似五通,于此[父母]所生之[肉身,不须天眼],不假作意,[自然]得[观见十方世界],亲[睹佛]世尊,亲[闻]佛说[法,亲奉]大[圣]之[旨]意,[得]相似[大神通](神足通),而能[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又得相似[宿命]通智,而于三世[清净],永不堕三涂[得无艰]难[险]阻。[是则名为]修三昧者[第二增进]之[修行渐次]。


    3.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经文,[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偶,我们说:配偶,配偶,就是配成一对,根是对境的嘛,根无所偶。


    义贯:[云何]为修定者违其[现]行惑[业?阿难,如是清净持戒]之[人],其内[心无贪淫]欲之念,而[于外]之[六尘]境界,亦[不多]随境奔[流]纵[逸;因]能修[不流逸]之功,进而得[旋]复本[元自归]本明。如今于外六[尘既]已[不]再攀[缘],故内六[根]即[无所偶]之对象(既无所取,能取自寂,所取是指境,能取是指心,所取的境本自空,因为是缘起、是生灭、是无常;能取的妄念其实也不存在,这一句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的执着、分别、颠倒心,根本就不存在,是因为你的无明妄念自己产生。现在的执着、分别、颠倒、其实也不存在,只有清净自性在作用,只是你不会用。未来的执着、分别、颠倒也不存在,所以说未来心也不可得。唯一存在的,就是般若智慧,就是涅槃的妙性。


    有一个居士来讲堂,说:师父!涅槃是什么意思呢?我说:你说说看!说:我看很多的和尚往生,那个对联都写:[入大般涅槃]、[入涅槃]、[示现涅槃],师父!是不是人死了就叫做涅槃?我说:那所有的死人统统叫做佛!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智慧心,不增不减的清净自性。所以活的人称涅槃,不是死亡的人叫做涅槃。活着的人那一颗智慧的心叫做涅槃。底下,因此六根[反流]照性[全]归[一]闻性,于是[六]根分隔之作[用不]复现[行],而达到入一亡六之境。经文,[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无生在旁边写几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宣说之真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宣说的,就是一切法无生,生是缘生、生是妄想生、生是烦恼生、是无明所生,不是真正的生,清净自性无所生,当然就无所灭。求其来去生灭了不可得。


    义贯:此时行者得见[十方]世界之[国土皎然]明彻[清净,譬如]于[琉璃]之器中,[内悬明月],即内外明彻;[身心快然],微[妙、圆]满、[平等],心得自在[获大安隐;一切如来]秘[密、圆]满、清[净]、神[妙]一切神变[皆现其中;是人]速[即获]证[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起之修[行],皆得[安立]于诸[圣位]上。[是则名为]修三昧者[第三增进修行]之[渐次]。


    第二节乾慧地顾名思义,[乾]就是乾枯,[乾]就是少,就像一块田地水分很少会乾枯,智慧不够就叫做乾慧。所以,乾慧地顾名思义,就知道智慧没有办法跟大菩萨比,这是(入正位前)这个在《楞严经》特别开出,叫做乾慧地。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这也是乾慧地的一种解释)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诸位!这个[乾]有二种,一个就是把欲望乾掉,就是欲望少了,也叫做乾慧地;智慧少也叫做乾慧地,不能与大菩萨相提并论。所以,欲习初乾,就是把这个习气、妄念、欲望慢慢的乾掉,减少了。


    义贯:[阿难,是]第三渐次位之[善男子],其分段润生之[欲爱]之水已[乾枯],故其内[根]与外[境不]相[偶],因而心境绝待,种现俱销,[种]就是种子,叫做隐性、潜伏;[现]就是现行,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统统剥落。三界生缘已尽,故[现前]之[残质](最后身)即决定[不复续生],人法二执就是我执、法执。人法二[执]之[心虚明],无障无碍,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慧,慧性明圆,蓥]照[十方]世[界。乾有其慧,名]为[乾慧地]菩萨,以其世间之[欲习初乾],而犹[未与如来法]身之[流]萨婆若大海之[水]衔[接]。这个萨婆若,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阿罗汉叫做证一切智;菩萨是证道种智,修道的道,种子的种;那么,佛成就叫做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阿罗汉成就一切智,就是证得空性;道种智就是;菩萨要在缘起法里面显现度众生,就是道种智。佛陀是入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所以说:一切智是断见思惑;道种智是断尘沙惑;一切种智(萨婆若海),是断根本无明,就是断生相无明。所以,阿罗汉就是证得一切空,就是一切智,就是断见思惑;菩萨就证得道种智,就是断尘沙惑。佛陀进入圆满中道,就是萨婆若海。


    第三节地前诸位以前初学佛法,[地前诸位]看不懂,以为是土地前面,后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是初地以前诸位。十地以前诸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是这个意思,所以叫做地前。反正有的人也看不懂,就会像初学佛法的人这样子。那么这个叫做1.十信位,十信,(1)初信:信心住在这里要特别的注意,为什么十信却不是讲[信]?为什么后面加一个[住]呢?按照道理讲:因该是[信心信],怎么会变成[信心住]呢?这里面有一些祖师大德的注解、看法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说合十信为初住位,这个是有一点谱;有的人说:开初住为十信位,这个我不怎么认同。如果说:开初住为十信位,那么,又何必立一个十信呢?所以师父的看法,也看了一些祖师大德的注解,我认为,十信位是初住位的准备工作,这后面就会讲到,在初住位,合前面十信的心为初住。所以,这十信位是为初住位而准备的,等于后面初住位。所以,每一个信心都加一个[住],简单讲:就是为初住而准备,因此叫做信心住。


    经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翻过来,


    义贯:此菩萨[即以此]乾慧之[心],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而[流入]本元心地。[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于是于乾慧后心[从真妙圆]之境,[重]更显[发]进一步的[真妙]真圆。其[妙信]即得[常住]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之[妄想]皆[灭尽无余],以诸妄尽故,唯[中道纯真]之理彰显,是[名]为初信位菩萨之[信心住]。诸位!初信位都不得了,你看看,中道智慧,初信位都不得了!


    (2)二信:念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初、界三,[阴]就是五阴;[处]就是十二处;[界]就是十八界,经文[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舍身、受身就是:死亡,要接着去投胎叫做舍身、受身,我在这里死亡,要往哪里去投胎,自己作得了主。我们没办法的,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去。我们哪有办法说,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去投胎,还有自己选择的余地,父母可以自己选呢?二信位念心住,可以自己选父母,父母有没有拜佛、有没有善根,我去那边转世,有这种功夫,我们没办法。


    [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义贯:此菩萨中道纯[真]之[信]决定,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一切诸法[不能为碍];不但现在生中,[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为圆满无上菩提,依愿[舍身、受身]及[一切]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现前知见,[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证得宿命通智,[名]为二信位菩萨之[念心住]。


    (3)三信:进心住因为都是为初住而准备的,所以,统统叫做住。经文[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叫做进心住。


    义贯:此菩萨已得[妙圆纯真]之后,[真精]之体开[发]显[化,无始]以来的[习气通]于[一精明],不复隔碍,故[惟以]此真[精]妙[明]之如如智体,[进趣]契入[真净]之如如理体,[名]为三信位菩萨之[精进心]住。(4)四信:慧心住,[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义贯:此菩萨由于已进趣真净之体,故[心精]得时时[现前],故能[纯以智慧]用事,此[名]为四信位菩萨之[慧心住]。众生不是纯以智慧用,都有无明烦恼、情绪。有时候,有经验的人讲,听不进去。修行也是这样子,初学佛法,有时候我慢心重,怎么讲怎么不听;等到后来才发现: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等到发现,来不及了!


    台湾有一个旅客,说到了泰国,一到泰国看到人家在卖这个椰子水,说:四颗一百!四颗一百,哇!这个太好了!四颗一百,这在台湾买一颗就多少钱了?泰国的椰子水又甜又有水,四颗一百,便宜!要买了!导游就告诉他:椰子水不可以喝,泰国的椰子水不可以喝,喝下去会一把火!他说:哪有这么一回事呢?椰子水可以降火!是不是?就不听,买了四颗。走……走了半个钟头,喝了二颗了,走了半个钟头,又有人在卖这个椰子水,也是四颗串在一起叫价,他(客)就问了:你们这四颗多少啊?他说:四颗五十!他(客)说:哇!心就有一点生气了:哎呀!被骗了五十!没关系!还有二颗嘛,再喝。导游再带……带了半个钟头以后,刚好快喝完了,又碰到卖椰子水的摊位,也是四颗一起卖,他(客)就问……剩下最后一口喝完,他(客)就问他说:你们这四颗多少?他说:四颗,四颗三十!一把火!哇!被骗了七十!导游就身体转过来:我不是早就告诉你吗?喝椰子水会一把火吗?就是这样,被骗了七十块,火大了!所以说:有时候,听一下有经验的人的话、有智慧的人的话,不错!听经闻法……(未完)





(文章转自 微信 梵音极乐  2019-03-23)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11: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如避毒药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