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bnbKJ-5g5TfsMNu302tjgg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总论(义贯绪论) 10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好!《义贯》,绪论,第15页,第三、叫做三昧总持论,1. 三味总持略论,(义贯原文:)何谓三昧?三昧梵文为(Samadhi),正翻为三摩地或三摩提。言“三昧”者,为一音之转,是为讹音。三摩地意为: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且定慧须均等,以定多即偏于沉寂,慧多即易失于掉举,故定慧须均等。又,三摩地之成分即是奢摩他及毗婆舍那;奢摩他是止,止即是定;毗婆舍那即是观,观即慧。是故欲成就三昧,须先修奢摩他(止),得止后再修毗婆舍那(观),止观皆成就后,止观双运,维持定慧均等,即是三摩地。兹表示如右:
什么是三昧?什么是总持呢?概略的来讨论一下。何谓三昧?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是我们修学佛道常常听到的一句名词。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音之差,变成今天的名词。三昧梵文为(Samadhi),正翻为三摩地或者是三摩提。言“三昧”者,是因为一音之转,是为讹音。意思就是这个错误的音,但是,大家都已经用习惯了,就:三昧,三昧,那么,就用习惯了。
三摩地是什么意思呢?叫做定慧等持,为什么要加一个“等持”呢?外道有定;外道的定,却不能断烦恼,没有佛的慧,所以,不能了生死。那么,在佛门的僧团里面,有定比较强的;有慧比较强的。定比较强的,以目犍连做代表;慧比较强的,以舍利弗为代表。但并不是说:目犍连就没有智慧;也不是说:舍利弗就没有定。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定,远超过目犍连,这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但是,为了表示佛陀的弟子里面,有一个特殊的修持超越别人,所以讲:目犍连神通第一。但是,事实上,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神通,超过目犍连;但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大家都说:目犍连神通第一!都这么说,那是因为佛让十大弟子各有所专、各有所长,一讲到神通第一,就知道是目犍连;一讲到智慧第一,那就是代表舍利弗;一讲到空慧第一,就是须菩提,用这个来代表,但是,事实不然。
佛门的定跟慧,二个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证阿罗汉果,没有慧,是没有办法证阿罗汉果的;证阿罗汉果,有慧就必定有定,一定有定。所以说: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而且定慧须均等,以定多即偏于沉寂,因为比较喜欢禅坐,坐在那个地方,他品尝那一种禅味,自己享受享受,就比较不喜欢动,这个定即偏于沉寂,沉寂就少妙用了,叫做沉寂。那么,慧多没有定,就易失于掉举,掉举就是心不定,心浮动叫做掉举。所以,定慧须均等。
注意听!定叫做伏贼;慧能杀贼,这个定,是在伏烦恼的角度说,就是让他烦恼暂时不起来,但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出三界,这个有很大的关键,很大的关键!一个人只修禅定,坐在那边,能吃苦,修头陀苦行,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思想,只能转世到色界天,没有办法出三界。因为他喜欢禅坐,喜欢定在那个地方,得到一点轻安,或者心稳住;但是,内在里面没有空慧的思想,所以,一起座,烦恼又来,微细的烦恼又显现。因此,没有慧的定,是出不了三界的。所以,定慧须均等。
所以,定是伏烦恼,慧能断烦恼,定是伏,慧是断。按照道理来讲:力道,慧是比较强;但是,一定要有定作前提。我们对一般的佛学名词,大部分都是比较笼统,譬如说:问你一个问题,智、慧,有没有一样呢?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智、慧,如果是一样,讲一个字就好嘛;如果是两个,为什么两个字不同,要合并在一起讲:智慧,智慧呢?我告诉你:这二个字大有学问,大有学问!我们讲:一切智,为什么不讲一切慧呢?我们讲:道种智,为什么不讲道种慧呢?我们讲:萨婆若海一切种智,为什么不讲一切种慧呢?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个智,是证到空性的般若的体,才能讲智。所以,深入讲,慧是用,智是体,智是比慧更深的般若,才能讲智。
一般人,我们对“智慧”二个字,都是粗浅的了解而已,不知道这二个字是不一样的,在一起是强化般若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说:智体慧用,智体慧用,智是我们般若的体;而慧,它是一种作用。所以,慧是比较粗,智是比较细;慧是比较浅,智是比较深,深度比较深,“智慧”这二个字,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圆镜智,为什么不讲大圆镜慧呢?平等性智,为什么不讲平等性慧呢?为什么?用一个“智”,记得!只要动用到这个“智”,就是跟空相应,是深入的般若的深度的一个名词,讲智;如果讲“慧”,那么,只是一个作用,一个作用,就是大家了解一下说:哎呀!这个人很有慧根!智可不一样了。所以,定慧须均等。
又,三摩地之成分就是奢摩他以及毗婆舍那;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这个“止”有息灭的意思。就是让你的烦恼、痛苦止息。人为什么要学佛?他发现一直追求这个物质的世界,非常的痛苦,他不知道怎么活,活得很辛苦!有一对夫妻,吵架吵得很厉害!她的先生来到了讲堂,娶到这个老婆,他很难过、也很痛苦,因为老是言语几句话就冲起来,他常常责备他太太:你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他老婆说:我这样没有什么不对啊,那是因为你的观念跟我看法不一样而已啊,没有说对跟不对的问题啊!他就来到这个地方,他活得很烦恼,他一直想要请示师父;可是,师父的生活有固定的时间,他就在那边等......
中午我吃饱饭的时候,他就站在那个角落,说:敢问师父一个问题?我说:好!那你就简单吧,讲几分钟。他就把他太太常常冲突、起烦恼的事情告诉师父,他说:我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烦恼呢?我说:很简单!从你这样的描述,是你一直想当道德的警察,你不知道,你也是个业力的囚犯啊!观念稍微转一下。
他说:什么叫做道德的警察呢?我说:就是自己认为够资格纠正别人,你自己认为你是道德的警察。现在你一直烦恼,你看你太太有问题;你太太看你有问题,那你现在一直烦恼,你不是一个业力的囚犯吗?你还在被烦恼所控制啊!是不是?
他说:那我应该怎么做呢?我说:应该降伏自我,是不是?认知自己,自己仍然是业力的囚犯,你也被业力关在烦恼的笼子里面,你哪里是道德的警察呢?是不是?不要动不动就一直想要纠正别人,这样你很活得很辛苦、很累的!你做得让你老婆感动,她自然就会慢慢的感化。他说:喔!太好了!他说:这一段开示太好了!他说:感谢师父,非常的感谢!他一直在找这个答案,一直找不到,他活得很累、很辛苦!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老是觉得自己够资格纠正别人,不知道我们也是业力烦恼的众生,自己也是业力烦恼的凡夫,不知道,所以,活得苦不堪言!
底下,所以,这个奢摩他就是止,就是让我们的痛苦停止,正因为佛法能让我们痛苦息灭,所以,我们今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学佛、来求智慧、来听经闻法,发大菩提心,转大法轮,能够在内心里面转识成智,转迷成悟,然后,进入佛的领域,苦就慢慢的息灭......
那么,毗婆舍那就是观,这个观。“观”有几种:有五停心观、有种种的观照。意思就是:观照能够照破一切的假相,使我们能够解脱,叫做照。所以,这观照,譬如说:不净观,就观照全身都是不净;白骨观就观照我们死后剩下一堆白骨,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是心灵的负担,我们活在没有意义的世界里面,而自己不知道。那么,怎么样才能把生命变得很有意义呢?要懂得牺牲、懂得奉献、懂得发心做义工,服务那一些弱势的团体。一个人每天只为自己打扮、只为自己享受,他的活一定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小我扩大成大我,一个人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就算他学佛,也不会很快乐,因为他都是为自己嘛!是不是?所以,这个观照是很重要的!
无常观,了悟一切法都在生灭无常,万法都是败坏之相。不净观,男的、女的,不能只有看到那一层皮,应当看得更深入一点点:噢!原来都是一堆臭骨头,会烂、会坏、会长虫,流脓血,恶臭不堪。人死了以后,面目全非,发紫发黑、脓烂,送进火葬场火化,出来,一堆骨灰!这个就是观照!
有这个观照的能力,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对什么事情就比较不会那么执着、死执不放!所以,执着是灵魂的休止符,我们灵魂没有办法成长,是因为我们执着,停顿了!为什么要学佛呢?就是让我们的灵魂成长,就是成长我们的法身慧命,长养我们的圣胎。所以,我们要学佛。是不是?
所以,这个奢摩他以及毗婆舍那,奢摩他就是有禅定的功夫;毗婆舍那就是有观照的功夫。奢摩他就是止,就是定,心定下来,情绪稳定,才能够好学佛。在一个团体里面,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知见,坏了你的心的定,因为各有角度、各有立场。如果我们为了这个团体,也可以平心静气的,提出你良好的建议,也不须要用到太激烈的手段和方式,毕竟这里是一个无诤的、清净的道场,可以用善巧方便;可以用无诤;可以用志诚恳切:我的观念是怎么样子、我的看法怎么样子,师父!您认为呢?提出意见、看法,好好的讨论,不要用激烈的手段。
我这里刚剃度的时候,有二个比丘,现在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不讲谁。二个为了知见吵得很厉害,其中一个甲的比丘来到我这儿,说:我有意见!我说:喔!你有什么意见呢?我对某某人有意见!我说:不行!不能听片面之词,叫他来!甲比丘、乙比丘统统来,二个人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其中甲比丘就说了:有他就没有我!我说:喔,哪那么严重的?这里是道场,不是商场,商场才讲:有你没有我,干掉你才能够赚大钱!这里是道场,道场是无诤、是平等、是无所住、不执着的一个道场,这可不是商场啊!是不是?商场如战场嘛,这里是道场!要慢慢的体会。
所以说:虽然是剃度出家,有时候,卡到自己那种强烈的执着意识,还是放不下,放不下。所以,我说: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因为师父也曾经年轻过,我也曾经火气很大、个性很强,所以,你这样子的个性,并不足为奇,不足为奇。慢慢你就会了解,要进入佛的领域,用这种方式是不行的,一定要用无诤、平等、不分别、大般若智慧,才能进入佛的领域。
我说:未成道业,先结善缘,不要说容不下对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我常常拿这个来作我自己的座右铭。是不是?所以,我以前个性也是很硬的,你看,我现在多柔软,太好了!几乎也没什么个性、也没什么脾气了!说:碍于!师父!二个比丘又在吵架了!我说:吵久了就会累、就会休息了!做师父的人,他就是负责什么?负责放下;做徒弟的就是负责吵架,做师父就是负责放下。
有一天,有个道场,这老法师就看到二个比丘尼吵得不可开交,我去告诉他说:师父,师父!楼下吵得不得了!师父就说:哼!让她吵!我说:为什么?又不是第一天,也不是第一次,吵久了就很累,就会休息,就会休息!那我说:师父!您不下去阻止她们吗?他说:她们如果尊重我,怎么会吵架呢?没关系啦!喔!后来,我那时候在家居士,就懂得这一套,喔!老和尚就是学这一招: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让她吵!老和尚负责什么?负责放下,这一招学会了,就够资格当师父!
所以,这个修学佛道,不是这么简单,要经过很多的波折。底下,说:奢摩他是止,止就是定;毗婆舍那就是观,观就是慧。是故欲成就三昧,须先修奢摩他(止),得止后再修毗婆舍那(观),止观皆成就后,止观双运,维持定慧均等,就是三摩地。兹表示如下:三摩地——奢摩他,就是止;毗婆舍那就是观。换句话说:奢摩他加毗婆舍那,就是等于三昧,就是三摩地了。所以,只是翻译的不一样,三昧也对、三摩地也对、三摩提也对,只是翻译的音不一样。
(义贯原文:)其次,“总持”者,梵文为“陀罗尼(Dharani)”,总摄忆持一切法义之意。有四种总持: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此为出于《瑜伽师地论》:一、法总持——谓菩萨得念慧力,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法总持(法陀罗尼)。二、义总持——谓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义总持(义陀罗尼)。三、咒总持——咒即咒愿;谓诸菩萨获得如是总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灾患,是名咒总持(咒陀罗尼)。四、忍总持——忍即安忍;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于所闻法,得成于忍,是名忍总持(忍陀罗尼)。
第16页,说:其次,“总持”,把笔拿起来,什么叫做“总持”呢?这个要做笔记,“总”是指总一切法;“持”是指持一切义,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要讲到心性,它就总一切法,不离心性。是不是?那么,要讲“持”,般若智慧就能持一切义。所以,心性,万法回归一、一真,《华严经》讲的一真,这一真就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所以,有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我们每次诵楞严咒,五会楞严咒,前面都是讲: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总持”就是这个意思。
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梵文叫做陀罗尼;所以,我们讲:往生被,往生被,其实是陀罗尼被,因为上面都是咒语。后来人对往生被有所禁忌,因为这个名词听起来,有一点接近临命终的感觉,往生被,往生被,是往生的人在盖的,所以,以后要改,叫做陀罗尼被。知道吧!这陀罗尼被,因为是上面遍布着咒语,所以,那个被不应该叫做往生被,正确的名词叫陀罗尼被。所以,这个陀罗尼被,是活的人也可以盖,可以消灾解难;往生的人也可以盖,可以加持往生净土。
我告诉你一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以前出国,这些无形的众生,都会来向我要求功德,有时候,你晚上休息的时候,他就不让你休息,都不让你休息。后来,想一想看有什么办法,让我出国的时候,每次到旅社去休息的时候,没有干扰,我就开始带陀罗尼被。从带陀罗尼被以后,就再也没有碰到这种事情。我去意大利的时候;到法国都碰到,睡觉的时候,那个鬼魂从窗户里面飘进来,穿白色的衣服,可是,我知道,很清楚;但是,没有起来,我就用心灵跟他通话,说:我难得到贵国,不要吵我,真的!我说:我不知道你是意大利鬼、是法国的鬼,总之你是鬼啦,但不要吵我啦!可是,他就是不听,床铺一直摇晃......我说:好啦!明天念咒再跟你回向啦!咦?床铺放下来了!听到要跟他念佛、持咒回向,床铺就不摇了!是不是?所以,每天都做功课,都是鬼帮助我的(师合掌),我出国本来也是很辛苦的,不诵咒的;那鬼都会来闹、都会来要功德。所以,我进去旅社,第一个......因为没带陀罗尼被,就会说:不要来吵我!我等一下念咒,再回向给你们这些鬼魂,当天就没事!
还有一种情形,有的人说:哎呀!师父啊!您有德行、您有修行啊,那我们怎么办?很简单!带金光明沙,特别好用!那个金光明沙,你到那个旅社周围洒一点,省省的用,不是一大把,这样一大把。我那个念了十几年的,加持几十万遍的咒语,千万不能一大把,我们没有这个奢华的本钱,要节省一点用,一点指甲大就好,撒一点,撒一点......超度那一些亡灵。你说鬼魂有没有?这个陀罗尼被,为什么威力会这么大?鬼魂的确有!
前几天、前一阵子,在电视上有这样谈话性的节目,他说,中国大陆四川省有一个小姐去国外,死在国外,这个小姐是乡村的姑娘,本身就是很孝顺。后来被人家害死,死在旅社里面,这个事情,旅社统统封锁消息;台湾的旅行团有一个导游,刚好睡到这个房间,睡到这个房间,他要睡的时候,就有人摇他的床铺,说:帮我一个忙,帮我一个忙,无论如何,你要帮我的忙!然后,他就类似醒过来,又好像睡着。他说:你是谁啊?我怎么帮你啊!帮我去提款机提款,我这里面有簿子,麻烦你去银行帮我领出来,寄到四川省某某个地点,拜托你!那是我母亲。他一醒过来,咦?又没有看到人,他认为这个是作梦,不可能!后来又躺下去,又现身,她说:我告诉你是真的,请你帮我这个忙,我这些钱要孝顺我的母亲。提款卡在哪里?在你枕头的后面,我塞进去那本簿子,都在里面!密码是多少?就告诉他号码呢!他不太相信,后来就真的醒过来了,他就拿笔把那个号码写下来......写下来以后,他就把那个枕头翻开来,把那个床铺拉开来,真的!提款卡、银行的簿子,统统在里面,他非常的惊讶,surprise,surprise啦!这就是台湾英文,台湾英文。他就surprise,很惊讶:哇!这真的有鬼啊!这真的有鬼。他就按照她的意思,把她的提款卡按照那个密码打,钱就真的领到,他非常的......很惊讶!就把这个钱带回来台湾。
这个旅行社的老板,因为事业很忙,常常出国,这件事情,钱放在口袋,忘掉了,忘掉说要把钱汇到四川,忘记了!从此以后,这个旅行社的老板带团出去,一直生病;回来也一直生病,整整经过了半年、一年,一直生病,就是病不好,他说:奇怪呢!以我这种身体,这么强健,怎么会一天到晚就是生病呢?是不是哪里有什么不对劲呢?后来,这个事情慢慢慢慢的回想,喔!四川姑娘的事情,啊!钱忘记汇给人家!然后,他就想尽办法,把这个钱寄到四川省她父母亲的家,给她的妈妈,妈妈收到了,给他一个电话:钱收到了!她妈妈才知道,她女儿已经死了。她妈妈以为这个导游在骗她的,他说:事情发生就是这样子,她还以为导游是凶手呢!他就告诉她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在电视上有这样讲,你信还是不信呢?是不是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讲到陀罗尼被,就告诉大家:这个陀罗尼被,威德力是很大的。
总摄忆持一切法义之意。有四种总持: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此为出于《瑜伽师地论》。什么叫做法总持呢?一、法总持——谓菩萨得念慧力,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法总持,叫做(法陀罗尼)。这个法总持在强调什么呢?在强调四个字:强调“善根深厚”,“善根深厚”。今天在座诸位,能来这里坐着,听得懂、不懂,你都坐在那边,这个功德就很大了!有的老菩萨就说;师父!您讲的我都听不懂!我说:那你听得懂,还要听吗?听经是做什么?就是听不懂的才要听嘛;听懂,听懂的,你早就懂了,你就在家睡觉、念佛就好!什么叫听经?就是听不懂的才要听,知道吗?不是来听你那一些懂的,你懂的,来听做什么呢?要听那个不懂的。所以,在座诸位也是善根深厚,前世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所以,今生今世又碰到佛法,又发现这个善根。
二、叫做义总持——谓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义趣就是理,听到佛理。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义总持,叫做(义陀罗尼)。三、叫做咒总持——咒就是咒愿;谓诸菩萨获得如是总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验,就是他发的愿,你只要持他的咒,就能感应。所以,持咒的人有信心,这一些诸菩萨也护持修行人,所以,令其咒愿悉皆神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灾患,是名咒总持,就是(咒陀罗尼)。
四、叫做忍总持,这个忍总持特别的重要,诸位!在旁边写几个字: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得成于忍。这个忍辱,是所有修行最为重要的。能忍则安。你想得到清凉吗?就一定要有忍辱的功夫。诸位!我们隐隐约约可以在这些老参的身上发现,他们有一点忍辱的喜悦,在一个人还没有进入绝对忍辱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有时候,我们的情绪作大转换的时候,这个就是忍辱的功夫还不够,而很快就会调整回来;忍辱够的人,他连动念都不会。
这个忍总持——忍就是安忍;就是能忍则安。在佛经里面,忍辱远比精进更为重要,忍辱。你一直精进......精进者,比不上忍辱的人,忍辱就是最大的精进,二六时中都能忍!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为什么加“坚固”?坚固就是证得无生法忍,才能够坚固修行。
你要证得一切法无生,才能够究竟忍。你说:我今天要忍!那么,功夫不够,你今天忍、明天忍、今年忍、明年忍,有一天,它就会爆炸。如果悟到一切法无生,就无须忍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我不须要忍耐你,没有这个忍的观念。为什么?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既然一切法无我,连“我”都没有了,须要忍吗?心境本一如啊,何来忍不忍的事情?心跟境本来就是毕竟空,没有能忍,也没有所忍的对象。所以,你如果说:我忍耐你很久了!那么,这个就表示这个人的功夫还不够,还差得很远!忍下来自己能够消化,一句话都不吭声,解脱自己、降伏自己,悟得一切法无生,能忍自安。所以,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于所闻无生之法,所闻法是闻到什么法呢?一切法无生。得成于忍,这个“忍”就是无生法忍。(未完)
(文章转自微信 梵音极乐 2019-04-28)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bnbKJ-5g5TfsMNu302tjgg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总论(义贯绪论) 10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好!《义贯》,绪论,第15页,第三、叫做三昧总持论,1. 三味总持略论,(义贯原文:)何谓三昧?三昧梵文为(Samadhi),正翻为三摩地或三摩提。言“三昧”者,为一音之转,是为讹音。三摩地意为: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且定慧须均等,以定多即偏于沉寂,慧多即易失于掉举,故定慧须均等。又,三摩地之成分即是奢摩他及毗婆舍那;奢摩他是止,止即是定;毗婆舍那即是观,观即慧。是故欲成就三昧,须先修奢摩他(止),得止后再修毗婆舍那(观),止观皆成就后,止观双运,维持定慧均等,即是三摩地。兹表示如右:
什么是三昧?什么是总持呢?概略的来讨论一下。何谓三昧?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是我们修学佛道常常听到的一句名词。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音之差,变成今天的名词。三昧梵文为(Samadhi),正翻为三摩地或者是三摩提。言“三昧”者,是因为一音之转,是为讹音。意思就是这个错误的音,但是,大家都已经用习惯了,就:三昧,三昧,那么,就用习惯了。
三摩地是什么意思呢?叫做定慧等持,为什么要加一个“等持”呢?外道有定;外道的定,却不能断烦恼,没有佛的慧,所以,不能了生死。那么,在佛门的僧团里面,有定比较强的;有慧比较强的。定比较强的,以目犍连做代表;慧比较强的,以舍利弗为代表。但并不是说:目犍连就没有智慧;也不是说:舍利弗就没有定。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定,远超过目犍连,这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但是,为了表示佛陀的弟子里面,有一个特殊的修持超越别人,所以讲:目犍连神通第一。但是,事实上,在《大智度论》里面讲:舍利弗的神通,超过目犍连;但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大家都说:目犍连神通第一!都这么说,那是因为佛让十大弟子各有所专、各有所长,一讲到神通第一,就知道是目犍连;一讲到智慧第一,那就是代表舍利弗;一讲到空慧第一,就是须菩提,用这个来代表,但是,事实不然。
佛门的定跟慧,二个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证阿罗汉果,没有慧,是没有办法证阿罗汉果的;证阿罗汉果,有慧就必定有定,一定有定。所以说: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而且定慧须均等,以定多即偏于沉寂,因为比较喜欢禅坐,坐在那个地方,他品尝那一种禅味,自己享受享受,就比较不喜欢动,这个定即偏于沉寂,沉寂就少妙用了,叫做沉寂。那么,慧多没有定,就易失于掉举,掉举就是心不定,心浮动叫做掉举。所以,定慧须均等。
注意听!定叫做伏贼;慧能杀贼,这个定,是在伏烦恼的角度说,就是让他烦恼暂时不起来,但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出三界,这个有很大的关键,很大的关键!一个人只修禅定,坐在那边,能吃苦,修头陀苦行,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思想,只能转世到色界天,没有办法出三界。因为他喜欢禅坐,喜欢定在那个地方,得到一点轻安,或者心稳住;但是,内在里面没有空慧的思想,所以,一起座,烦恼又来,微细的烦恼又显现。因此,没有慧的定,是出不了三界的。所以,定慧须均等。
所以,定是伏烦恼,慧能断烦恼,定是伏,慧是断。按照道理来讲:力道,慧是比较强;但是,一定要有定作前提。我们对一般的佛学名词,大部分都是比较笼统,譬如说:问你一个问题,智、慧,有没有一样呢?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智、慧,如果是一样,讲一个字就好嘛;如果是两个,为什么两个字不同,要合并在一起讲:智慧,智慧呢?我告诉你:这二个字大有学问,大有学问!我们讲:一切智,为什么不讲一切慧呢?我们讲:道种智,为什么不讲道种慧呢?我们讲:萨婆若海一切种智,为什么不讲一切种慧呢?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个智,是证到空性的般若的体,才能讲智。所以,深入讲,慧是用,智是体,智是比慧更深的般若,才能讲智。
一般人,我们对“智慧”二个字,都是粗浅的了解而已,不知道这二个字是不一样的,在一起是强化般若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说:智体慧用,智体慧用,智是我们般若的体;而慧,它是一种作用。所以,慧是比较粗,智是比较细;慧是比较浅,智是比较深,深度比较深,“智慧”这二个字,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圆镜智,为什么不讲大圆镜慧呢?平等性智,为什么不讲平等性慧呢?为什么?用一个“智”,记得!只要动用到这个“智”,就是跟空相应,是深入的般若的深度的一个名词,讲智;如果讲“慧”,那么,只是一个作用,一个作用,就是大家了解一下说:哎呀!这个人很有慧根!智可不一样了。所以,定慧须均等。
又,三摩地之成分就是奢摩他以及毗婆舍那;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这个“止”有息灭的意思。就是让你的烦恼、痛苦止息。人为什么要学佛?他发现一直追求这个物质的世界,非常的痛苦,他不知道怎么活,活得很辛苦!有一对夫妻,吵架吵得很厉害!她的先生来到了讲堂,娶到这个老婆,他很难过、也很痛苦,因为老是言语几句话就冲起来,他常常责备他太太:你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他老婆说:我这样没有什么不对啊,那是因为你的观念跟我看法不一样而已啊,没有说对跟不对的问题啊!他就来到这个地方,他活得很烦恼,他一直想要请示师父;可是,师父的生活有固定的时间,他就在那边等......
中午我吃饱饭的时候,他就站在那个角落,说:敢问师父一个问题?我说:好!那你就简单吧,讲几分钟。他就把他太太常常冲突、起烦恼的事情告诉师父,他说:我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烦恼呢?我说:很简单!从你这样的描述,是你一直想当道德的警察,你不知道,你也是个业力的囚犯啊!观念稍微转一下。
他说:什么叫做道德的警察呢?我说:就是自己认为够资格纠正别人,你自己认为你是道德的警察。现在你一直烦恼,你看你太太有问题;你太太看你有问题,那你现在一直烦恼,你不是一个业力的囚犯吗?你还在被烦恼所控制啊!是不是?
他说:那我应该怎么做呢?我说:应该降伏自我,是不是?认知自己,自己仍然是业力的囚犯,你也被业力关在烦恼的笼子里面,你哪里是道德的警察呢?是不是?不要动不动就一直想要纠正别人,这样你很活得很辛苦、很累的!你做得让你老婆感动,她自然就会慢慢的感化。他说:喔!太好了!他说:这一段开示太好了!他说:感谢师父,非常的感谢!他一直在找这个答案,一直找不到,他活得很累、很辛苦!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老是觉得自己够资格纠正别人,不知道我们也是业力烦恼的众生,自己也是业力烦恼的凡夫,不知道,所以,活得苦不堪言!
底下,所以,这个奢摩他就是止,就是让我们的痛苦停止,正因为佛法能让我们痛苦息灭,所以,我们今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学佛、来求智慧、来听经闻法,发大菩提心,转大法轮,能够在内心里面转识成智,转迷成悟,然后,进入佛的领域,苦就慢慢的息灭......
那么,毗婆舍那就是观,这个观。“观”有几种:有五停心观、有种种的观照。意思就是:观照能够照破一切的假相,使我们能够解脱,叫做照。所以,这观照,譬如说:不净观,就观照全身都是不净;白骨观就观照我们死后剩下一堆白骨,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是心灵的负担,我们活在没有意义的世界里面,而自己不知道。那么,怎么样才能把生命变得很有意义呢?要懂得牺牲、懂得奉献、懂得发心做义工,服务那一些弱势的团体。一个人每天只为自己打扮、只为自己享受,他的活一定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小我扩大成大我,一个人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就算他学佛,也不会很快乐,因为他都是为自己嘛!是不是?所以,这个观照是很重要的!
无常观,了悟一切法都在生灭无常,万法都是败坏之相。不净观,男的、女的,不能只有看到那一层皮,应当看得更深入一点点:噢!原来都是一堆臭骨头,会烂、会坏、会长虫,流脓血,恶臭不堪。人死了以后,面目全非,发紫发黑、脓烂,送进火葬场火化,出来,一堆骨灰!这个就是观照!
有这个观照的能力,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对什么事情就比较不会那么执着、死执不放!所以,执着是灵魂的休止符,我们灵魂没有办法成长,是因为我们执着,停顿了!为什么要学佛呢?就是让我们的灵魂成长,就是成长我们的法身慧命,长养我们的圣胎。所以,我们要学佛。是不是?
所以,这个奢摩他以及毗婆舍那,奢摩他就是有禅定的功夫;毗婆舍那就是有观照的功夫。奢摩他就是止,就是定,心定下来,情绪稳定,才能够好学佛。在一个团体里面,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知见,坏了你的心的定,因为各有角度、各有立场。如果我们为了这个团体,也可以平心静气的,提出你良好的建议,也不须要用到太激烈的手段和方式,毕竟这里是一个无诤的、清净的道场,可以用善巧方便;可以用无诤;可以用志诚恳切:我的观念是怎么样子、我的看法怎么样子,师父!您认为呢?提出意见、看法,好好的讨论,不要用激烈的手段。
我这里刚剃度的时候,有二个比丘,现在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不讲谁。二个为了知见吵得很厉害,其中一个甲的比丘来到我这儿,说:我有意见!我说:喔!你有什么意见呢?我对某某人有意见!我说:不行!不能听片面之词,叫他来!甲比丘、乙比丘统统来,二个人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其中甲比丘就说了:有他就没有我!我说:喔,哪那么严重的?这里是道场,不是商场,商场才讲:有你没有我,干掉你才能够赚大钱!这里是道场,道场是无诤、是平等、是无所住、不执着的一个道场,这可不是商场啊!是不是?商场如战场嘛,这里是道场!要慢慢的体会。
所以说:虽然是剃度出家,有时候,卡到自己那种强烈的执着意识,还是放不下,放不下。所以,我说: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因为师父也曾经年轻过,我也曾经火气很大、个性很强,所以,你这样子的个性,并不足为奇,不足为奇。慢慢你就会了解,要进入佛的领域,用这种方式是不行的,一定要用无诤、平等、不分别、大般若智慧,才能进入佛的领域。
我说:未成道业,先结善缘,不要说容不下对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我常常拿这个来作我自己的座右铭。是不是?所以,我以前个性也是很硬的,你看,我现在多柔软,太好了!几乎也没什么个性、也没什么脾气了!说:碍于!师父!二个比丘又在吵架了!我说:吵久了就会累、就会休息了!做师父的人,他就是负责什么?负责放下;做徒弟的就是负责吵架,做师父就是负责放下。
有一天,有个道场,这老法师就看到二个比丘尼吵得不可开交,我去告诉他说:师父,师父!楼下吵得不得了!师父就说:哼!让她吵!我说:为什么?又不是第一天,也不是第一次,吵久了就很累,就会休息,就会休息!那我说:师父!您不下去阻止她们吗?他说:她们如果尊重我,怎么会吵架呢?没关系啦!喔!后来,我那时候在家居士,就懂得这一套,喔!老和尚就是学这一招: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让她吵!老和尚负责什么?负责放下,这一招学会了,就够资格当师父!
所以,这个修学佛道,不是这么简单,要经过很多的波折。底下,说:奢摩他是止,止就是定;毗婆舍那就是观,观就是慧。是故欲成就三昧,须先修奢摩他(止),得止后再修毗婆舍那(观),止观皆成就后,止观双运,维持定慧均等,就是三摩地。兹表示如下:三摩地——奢摩他,就是止;毗婆舍那就是观。换句话说:奢摩他加毗婆舍那,就是等于三昧,就是三摩地了。所以,只是翻译的不一样,三昧也对、三摩地也对、三摩提也对,只是翻译的音不一样。
(义贯原文:)其次,“总持”者,梵文为“陀罗尼(Dharani)”,总摄忆持一切法义之意。有四种总持: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此为出于《瑜伽师地论》:一、法总持——谓菩萨得念慧力,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法总持(法陀罗尼)。二、义总持——谓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义总持(义陀罗尼)。三、咒总持——咒即咒愿;谓诸菩萨获得如是总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灾患,是名咒总持(咒陀罗尼)。四、忍总持——忍即安忍;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于所闻法,得成于忍,是名忍总持(忍陀罗尼)。
第16页,说:其次,“总持”,把笔拿起来,什么叫做“总持”呢?这个要做笔记,“总”是指总一切法;“持”是指持一切义,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要讲到心性,它就总一切法,不离心性。是不是?那么,要讲“持”,般若智慧就能持一切义。所以,心性,万法回归一、一真,《华严经》讲的一真,这一真就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所以,有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我们每次诵楞严咒,五会楞严咒,前面都是讲: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总持”就是这个意思。
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梵文叫做陀罗尼;所以,我们讲:往生被,往生被,其实是陀罗尼被,因为上面都是咒语。后来人对往生被有所禁忌,因为这个名词听起来,有一点接近临命终的感觉,往生被,往生被,是往生的人在盖的,所以,以后要改,叫做陀罗尼被。知道吧!这陀罗尼被,因为是上面遍布着咒语,所以,那个被不应该叫做往生被,正确的名词叫陀罗尼被。所以,这个陀罗尼被,是活的人也可以盖,可以消灾解难;往生的人也可以盖,可以加持往生净土。
我告诉你一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以前出国,这些无形的众生,都会来向我要求功德,有时候,你晚上休息的时候,他就不让你休息,都不让你休息。后来,想一想看有什么办法,让我出国的时候,每次到旅社去休息的时候,没有干扰,我就开始带陀罗尼被。从带陀罗尼被以后,就再也没有碰到这种事情。我去意大利的时候;到法国都碰到,睡觉的时候,那个鬼魂从窗户里面飘进来,穿白色的衣服,可是,我知道,很清楚;但是,没有起来,我就用心灵跟他通话,说:我难得到贵国,不要吵我,真的!我说:我不知道你是意大利鬼、是法国的鬼,总之你是鬼啦,但不要吵我啦!可是,他就是不听,床铺一直摇晃......我说:好啦!明天念咒再跟你回向啦!咦?床铺放下来了!听到要跟他念佛、持咒回向,床铺就不摇了!是不是?所以,每天都做功课,都是鬼帮助我的(师合掌),我出国本来也是很辛苦的,不诵咒的;那鬼都会来闹、都会来要功德。所以,我进去旅社,第一个......因为没带陀罗尼被,就会说:不要来吵我!我等一下念咒,再回向给你们这些鬼魂,当天就没事!
还有一种情形,有的人说:哎呀!师父啊!您有德行、您有修行啊,那我们怎么办?很简单!带金光明沙,特别好用!那个金光明沙,你到那个旅社周围洒一点,省省的用,不是一大把,这样一大把。我那个念了十几年的,加持几十万遍的咒语,千万不能一大把,我们没有这个奢华的本钱,要节省一点用,一点指甲大就好,撒一点,撒一点......超度那一些亡灵。你说鬼魂有没有?这个陀罗尼被,为什么威力会这么大?鬼魂的确有!
前几天、前一阵子,在电视上有这样谈话性的节目,他说,中国大陆四川省有一个小姐去国外,死在国外,这个小姐是乡村的姑娘,本身就是很孝顺。后来被人家害死,死在旅社里面,这个事情,旅社统统封锁消息;台湾的旅行团有一个导游,刚好睡到这个房间,睡到这个房间,他要睡的时候,就有人摇他的床铺,说:帮我一个忙,帮我一个忙,无论如何,你要帮我的忙!然后,他就类似醒过来,又好像睡着。他说:你是谁啊?我怎么帮你啊!帮我去提款机提款,我这里面有簿子,麻烦你去银行帮我领出来,寄到四川省某某个地点,拜托你!那是我母亲。他一醒过来,咦?又没有看到人,他认为这个是作梦,不可能!后来又躺下去,又现身,她说:我告诉你是真的,请你帮我这个忙,我这些钱要孝顺我的母亲。提款卡在哪里?在你枕头的后面,我塞进去那本簿子,都在里面!密码是多少?就告诉他号码呢!他不太相信,后来就真的醒过来了,他就拿笔把那个号码写下来......写下来以后,他就把那个枕头翻开来,把那个床铺拉开来,真的!提款卡、银行的簿子,统统在里面,他非常的惊讶,surprise,surprise啦!这就是台湾英文,台湾英文。他就surprise,很惊讶:哇!这真的有鬼啊!这真的有鬼。他就按照她的意思,把她的提款卡按照那个密码打,钱就真的领到,他非常的......很惊讶!就把这个钱带回来台湾。
这个旅行社的老板,因为事业很忙,常常出国,这件事情,钱放在口袋,忘掉了,忘掉说要把钱汇到四川,忘记了!从此以后,这个旅行社的老板带团出去,一直生病;回来也一直生病,整整经过了半年、一年,一直生病,就是病不好,他说:奇怪呢!以我这种身体,这么强健,怎么会一天到晚就是生病呢?是不是哪里有什么不对劲呢?后来,这个事情慢慢慢慢的回想,喔!四川姑娘的事情,啊!钱忘记汇给人家!然后,他就想尽办法,把这个钱寄到四川省她父母亲的家,给她的妈妈,妈妈收到了,给他一个电话:钱收到了!她妈妈才知道,她女儿已经死了。她妈妈以为这个导游在骗她的,他说:事情发生就是这样子,她还以为导游是凶手呢!他就告诉她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在电视上有这样讲,你信还是不信呢?是不是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讲到陀罗尼被,就告诉大家:这个陀罗尼被,威德力是很大的。
总摄忆持一切法义之意。有四种总持: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此为出于《瑜伽师地论》。什么叫做法总持呢?一、法总持——谓菩萨得念慧力,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法总持,叫做(法陀罗尼)。这个法总持在强调什么呢?在强调四个字:强调“善根深厚”,“善根深厚”。今天在座诸位,能来这里坐着,听得懂、不懂,你都坐在那边,这个功德就很大了!有的老菩萨就说;师父!您讲的我都听不懂!我说:那你听得懂,还要听吗?听经是做什么?就是听不懂的才要听嘛;听懂,听懂的,你早就懂了,你就在家睡觉、念佛就好!什么叫听经?就是听不懂的才要听,知道吗?不是来听你那一些懂的,你懂的,来听做什么呢?要听那个不懂的。所以,在座诸位也是善根深厚,前世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所以,今生今世又碰到佛法,又发现这个善根。
二、叫做义总持——谓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义趣就是理,听到佛理。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义总持,叫做(义陀罗尼)。三、叫做咒总持——咒就是咒愿;谓诸菩萨获得如是总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验,就是他发的愿,你只要持他的咒,就能感应。所以,持咒的人有信心,这一些诸菩萨也护持修行人,所以,令其咒愿悉皆神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灾患,是名咒总持,就是(咒陀罗尼)。
四、叫做忍总持,这个忍总持特别的重要,诸位!在旁边写几个字: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得成于忍。这个忍辱,是所有修行最为重要的。能忍则安。你想得到清凉吗?就一定要有忍辱的功夫。诸位!我们隐隐约约可以在这些老参的身上发现,他们有一点忍辱的喜悦,在一个人还没有进入绝对忍辱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有时候,我们的情绪作大转换的时候,这个就是忍辱的功夫还不够,而很快就会调整回来;忍辱够的人,他连动念都不会。
这个忍总持——忍就是安忍;就是能忍则安。在佛经里面,忍辱远比精进更为重要,忍辱。你一直精进......精进者,比不上忍辱的人,忍辱就是最大的精进,二六时中都能忍!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为什么加“坚固”?坚固就是证得无生法忍,才能够坚固修行。
你要证得一切法无生,才能够究竟忍。你说:我今天要忍!那么,功夫不够,你今天忍、明天忍、今年忍、明年忍,有一天,它就会爆炸。如果悟到一切法无生,就无须忍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我不须要忍耐你,没有这个忍的观念。为什么?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既然一切法无我,连“我”都没有了,须要忍吗?心境本一如啊,何来忍不忍的事情?心跟境本来就是毕竟空,没有能忍,也没有所忍的对象。所以,你如果说:我忍耐你很久了!那么,这个就表示这个人的功夫还不够,还差得很远!忍下来自己能够消化,一句话都不吭声,解脱自己、降伏自己,悟得一切法无生,能忍自安。所以,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于所闻无生之法,所闻法是闻到什么法呢?一切法无生。得成于忍,这个“忍”就是无生法忍。(未完)
(文章转自微信 梵音极乐 2019-04-28)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49: 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得成于忍,忍辱远比精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