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76: "求他加被"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4-15 15:16 点击 496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yGxtSu2suDHzYfx-HdxDOg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经前十门 17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四、兼为定性,】定性就是定性声闻,定性声闻就是难以改变,现在要把他改变了。【经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二空就是我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上乘阿罗汉就是佛。所以,你到泰国去讲大阿罗汉,就是指佛。【皆获一乘,寂灭场地。’】这个“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明心见性,见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由什么显呢?就是由定显寂灭道场。意思是说:一切修行人,都在培养这个定。戒是培养定,慧还是培养定,因为定它是体啊!你要持戒,心没有定,也会攀缘持戒啊;你的慧没有定,就变成狂妄啊!所以,戒跟慧,一定要以定为体,也简单讲:一切经典都在讲定。所以,比丘、比丘尼、出家众、居士,要理解佛的用意,心定就见佛;心不定没有办法的!【以上四类,皆此教之当机众。】


     底下这一段非常重要,欲入解脱佛道,千万小心,下列四种毛病不可违犯;犯了下列四种毛病,没有救,没有救了!【次明带病四类:】【一、认识为心。】“识”,用一个框框框起来,这二个字如果不懂的话,以为“认识”二个字:我认识你、你认识我。错!那个“识”要单独的框起来,认为这个执着心、分别心、推测心、意念心,就是现在平常你日用的,推敲的这个生灭、妄想意识、颠倒心,认为这个就是我们的心。一、认识为心,这个是病,很严重的病!【以攀缘心为自性者,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一下子我来看电影;一下子来吃宵夜;一下子要不然我们出国走一走,反正心就是定不下来,没有找到真心,全世界跑遍了,And so what?你又能如何呢?跑到外太空去旅游,那又怎么样呢?所以,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世尊来示现成佛,昏天暗地啊,没有一个人可以觉悟的,没有的!


     【二、恃闻忽定。】每天听经闻法,却不练习这个定,练习这个定在哪里呢?在善恶、是非、对错,一切都可以练习这个定。这个定,要从般若智慧跟忍辱双管齐下,就定得下来,用般若观空;用忍辱守住定,慢慢就进入首楞严大定。没有前面二种功夫,没有办法,就是如果没有忍辱跟般若,一点办法都没有!二个人吵架,定不下来就是定不下来,能放下就算不得了了!大悟,大悟就没有对象啊,你不须要定啊,你不须要克制它啊,因为没有对象啊!你恨对方吗?诸位!相不可得啊,对象是一堆臭骨头所构成的,你为什么会恨对方呢?师父啊!您要原谅他啊!没有东西可以原谅,自性本来就空,对象本来就不存在,也不须要原不原谅。【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也就是说:忽定力是不行的!


    【三、求他加被。】这一段可是特别的重要,尤其修净土法门的人,要特别特别注意,佛在经典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阿难的表达,正是一切众生所犯的毛病。【经云:】阿难这么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我以为靠佛就行了!【常自思惟,无劳我修,】我常常这样想:不须要我阿难修啊,佛是我的堂哥,佛您加被我一下就行!【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以为如来可以给我三昧定力,错了!底下这一句,就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不知道佛是佛、你阿难是阿难啊,我不能替代你生死啊,搞清楚啊!


     所以,师父以前有讲:修行要靠亲因缘,还有增上缘。佛陀只能给我们增上缘啊!所以,诸位在这里,诸位就很清楚了,如果佛可以救众生的话,那么,佛在世的时候,对那一千二百个阿罗汉,为什么要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呵叱那个徒弟要精进、要努力?佛就叫他们睡大觉:来!统统我释迦牟尼佛来就好了!所以,佛根本没有办法度众生,自性是一定要自度,自已如果不放下,佛也是没辙!有的众生根本就是不理解佛。


    有一个信徒,他去烫伤,看了经典说:大悲咒多么的灵感、多么的好,我念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他这个烫伤得很严重,不去看医生,已经起水泡了,红肿、发炎了。他认为观世音菩萨很灵感;是的,没错!他不去看医生,怎么样呢?他去念那个大悲咒,用那个水,已经烫伤很严重了,用大悲咒的咒水,敷在这个皮肤上面,没有敷还好,敷下去不得了,溃烂!佛法是要符合科学跟智慧的,不懂佛法,这样会医死人的!刀伤、烫伤,就是应该要看医生啊,哪个说不看医生?要赶快送医嘛!他说:不用,不用!观世音菩萨很灵!是很灵没有错啊!所以说他就不看医生,哇!红肿、溃烂,啊!慧律法师啊!您看,这只手肿起来啊,大悲咒不灵啊!我说:你才不灵啦!赶快送医!他说:要送医啊?是!赶快送医院!他说:慧律法师,我应该怎么做呢?我说:拿回来的消炎的这个西药,赶快念大悲咒,药拿来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还有那个药膏,要涂抹的药膏,刀伤、烫伤的药膏,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这样念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药吃了好、药膏抹了会好。喔!还有这一层喔?要符合科学啊,佛教是智信,哪得迷信这样子呢?这样你会医死人的!完全不符合佛意。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刀伤、烫伤就是地被破坏啊!你用水来救就不符合,要赶快送医,打针、吃药、消炎、消肿嘛!还好有听我的话,救了他一命,否则他会破伤风而死!所以,大愚痴人,扭曲佛意,佛教最不讲迷信的。


     所以,你们有病一定要看医生,拿回来的药,再合掌念药师咒、大悲咒,这样吃了,这样才会好嘛!知道吗?头脑醒一醒,不然,你会医死人!看了以后:喔!如此的弟子啊!这个在讲经说法不发挥一下,实在不晓得! 所以,学佛还是有佛呆子,我们不是说菩萨不感应,菩萨有威德力;但是,菩萨不能违背四大循环、大自然的法则,不可以的。佛菩萨不能违背这个缘起缘灭、四大的法则,不可以的!缘起缘灭,地、水、火、风、空,这是循环,包括佛都要遵守。所以,佛给你信心,当然冥冥当中给你加被,亲因缘,还有增上缘。所以,亲因缘就是自己要有智慧,不能感冒、重感冒老是躺在那个地方、气喘也不给医生看,这是什么佛弟子啊?


    底下,说:以攀缘心为自性,认识为心。那么,忽定力也就是听闻,然后,忽略了定力。第三、就是求他加被,也就是说:靠佛、靠善知识加被,错了!善知识只能给你增上缘,修不修行要看你自己,解不解脱要看你自己。是不是?所以,“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末法时期尤其多,自己不肯用功,只等加持,求佛加被。错了!自己要用功,要听经、要闻法、要开自性的般若智慧,自己解脱!


     【四、恃性忘修。】恃性忘修就是:以为本性是本有,忘记了修行。【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理上知道,真心是本来有,达到妄心是本来空。【自恃天真,】自己认为很天真。【顿捐修证,】也不好好的修行。【不知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所以,不是要假借种种方便显、方便破。


     【以上四类,寻常】就是一般,【指为非机,皆拣其病而去之,今则亦拣列乎当机,其故何也?】是为什么呢?【以此经乃对症之良药,正治此之四病,故以阿难发起,示居小位,】小位就是声闻。【示现诸病,】有淫病。【引发如来,应机施教,故知阿难乃大权示现,既为发起众,又属当机众,正为众生作弄引耳!】“弄引”就是发起因缘,发起本经的因缘,叫做弄引。


     【六所被机宜竟。】那么,倒数第五行,说:以上四类,哪四类呢?一、认识为心;二、恃闻忽定;三、求他加被;四、恃性忘修,太天真了,以为本来就具足,不要修了!说:寻常,就是一般,指非机,非楞严会上所成就之根器,皆拣其病而去之,“去之”就是除;“拣”就是分别清楚,一定要分别清楚,所谓:料拣,料拣,就是分别清楚,而除去。今则亦拣,也把它拣别清楚。列乎当机,就是阿难,其何故?因为这本《楞严经》是对症良药,正治此之四病。所以,阿难发起,示居小位,示现诸病,引发如来,应机施教,所以,知道阿难乃是大权示现的,他是演一出戏给你看,既为发起众,又属当机众,正为众生作弄引耳!


     好!翻开《表解》第七页,第六、所被机宜,这样归纳起来,这个大纲一念,清清楚楚。所被之机有四,又此经为对四种重病下药。所被之机有四——一、回心声闻;二、并为缘觉;三、兼及有学;四、兼为定性。简单念一遍:回心声闻——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二、是为了缘觉讲《楞严经》,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三、兼及有学而讲《楞严经》,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就是摄心调伏。畴昔攀缘,“畴昔”就是往昔的攀缘心,就是意识心。得陀罗尼,能够得总持,入佛的知见。第四、为什么要讲《楞严经》?为了定性声闻,兼为定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又此经,为对四种重病——1、认识为心——以攀缘心为自性,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2、恃闻忽定——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3、第三个病,求他加被——常自思维:我靠佛就好了!自己不修行,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诸位!这八个字就是末法严重的通病,尤其修净土的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加被我啊!我临命终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好好念佛!问题:有没有好好念佛?有没有老实念佛?烦恼一大堆,也叫做念佛?我们要弄得很清楚,心开般若智慧,心定,诵一百部经典,也叫做专修;诵一部经典、一句佛号,妄想纷飞,也叫做杂修,这个杂修跟专修要从心性来论断,不是说:我只有念一本经、念一句佛,这样叫做专修。


    诸位!没有般若智慧,心专不起来,有烦恼怎么能专呢?这个专修跟杂修要弄得很清楚。没有错,专修是指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错;可是,这一句要念得很有智慧、很有定力,要有三昧的功夫,这前面要做准备工作。前面准备工作,就是要信、解、行、证;要信、愿、行三资粮,要深信切愿,要真实的去念佛。前面要靠什么?要靠教义、教理、般若智慧、要忍辱啊!是不是?心有定,你念一百部还是专啊;心没有定,念一部经、念一句佛号,妄想一大堆,能说你是专修吗?专跟杂,是从心性来论?还是从相上来论?从相上来论,那没有错,诵一部经比较专;可是,从心性来论,那么,心不定,诵一部也是杂啊;心若定,诵一百部还是专,要弄清楚啊!看你是站在清净自性的角度来论断,或者是站在相上的角度来论断什么叫做杂修、什么叫做专修。


     四、恃性忘修——知真本有,达妄本空。证真——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断妄——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翻开34页,我们今天要辛苦一点,在我到中部去开会之前,要告一个段落,有一定的进度。【甲七宗趣通别】“宗”是什么意思?“趣”是什么意思?“通”是什么意思?“别”是什么意思?【已知此经,被机之广,未悉何为宗趣?贤首云:】《华严经》讲:【‘当部所崇曰宗,】“崇”就是崇尚,所尊重的、重视的是什么?《楞严经》就是重视定,首楞严大定,就是圆定。【宗之所归曰趣’。】像《楞严经》,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极果就是成佛。《楞严经》所崇的,这一部所崇、所尊重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就是圆定,自性本来具足的圆定,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极果就是成佛,《楞严经》是要让我们成佛的。  所以,【具通、局二门,通指一代时教,局约本经,】就是《楞严经》。“一代时教”,就是佛讲一辈子,叫做一代时教。一代时教,【不出权实,】“权”就是善巧,“实”就是究竟,所以,权实就是佛的一代时教。


    【今以总意分之,权乘多重修成,】这个念重zhòng,不是念重chóng。多重修成,重视,修成就是有次第、有阶位。【动张因果,】“动张”就是需要,需要用到因果的法则。【则因即宗,而果即趣;】因就是宗,果就是趣。【圆实多重性具,】圆实就是入圆实有,圆教或者实教,多重性具,就是你要悟,【首明悟入,】所以,权乘重修;圆实教重悟,诸位!这个很重要的差别。所以,你在一般的经典讲:你要明因、要识果、要行十善,这个统统要用到修,要有修有证。所以,由因趣向果;圆实的大教可不是,你要重悟,就是破无明。首明悟入,怎么样才能悟入?就是破无明。【则悟即宗,而入即趣也。】


    【此经】《楞严经》【若就通中圆实,以取宗趣,】圆教、实教,以取宗趣,【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所以,首先要悟。为什么修行要找一个大彻大悟的明眼人呢?没有明眼人,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没有悟就是这样子,一百个人在那边讨论佛法,讨论不出结果,为什么?一个悟都没有啊!甲,一号就问二号说:喂!我这样讲对不对?二号就说:嗯!你这样讲大概对啦!二号就问三号,三号问四号,问了一二三四。。。。。。一百个人聚在这里,一直讨论佛法,能解决问题吗?不能!因为一个悟都没有,没有明眼人啊!一个悟都没有,问一百个还是一样啊,零加一百个零,还是什么?还是零啊,一个成就都没有啊!为什么要有善知识?就是这个道理。


 底下,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经中如来破识显根,显此根性不生不灭,即为楞严定体,要阿难彻底悟明此性,取以为因地心;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蹑解起行,证入果地也。局约本经,亦分总、别。】本经【总以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楞严经》就是重视什么?重视本性的定,这个圆定就是本性的定,本来就定,不假造作,他本性就是定。


     【阿难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那个“妙”要用三次,阿难所请示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因为阿难没有佛的境地,不懂得首楞严大定的境界,所以,不识佛的首楞严大定,因此只能就阿难平常所听到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其实,这三个都是定。【而如来所示三如来藏心,即性具】圆定,【圆融大定,】这个念讵jù,【讵非一经之所宗乎?】“讵”就是岂,哪里不是一经之所宗?


    【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而世尊示以一门深入,圆修之法,中中流入,】中中流入就是:每一念都契入如来藏性,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结示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只要牢牢记住: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大悟,悟什么?就是悟无所得。如果你也能够体悟到这一句:无所得,你是个大悟的人。无所得就无所着;无所得就是无所住;无所得就是无得也无失;无所得就是无来也无去,无增也无减,你就慢慢的体会了本性了。是不是?用国语讲就是:如果你能体悟:搞东搞西,搞天搞地,搞生搞死,没得搞!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无所得!搞东搞西,搞天搞地,搞生搞死,一样也得不到!这样你就开悟了!我们现在就是在搞无;世间人就是搞有的,你知道吗?世间人就是搞有的,拼了老命要拥有;修行人拼了老命要没有,搞无的,我们现在在搞什么?就是在搞无,这个就是真的修行人。那么,体悟了这个无,心就无,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六根、无六尘,那么,你的功德就无止境,做很多的善事也不执着,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嘛,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无止境,因为这个“无”就不得了!因此佛法的伟大,刚好跟世间人相反,世间人是拥有叫做快乐;佛法是无所得叫做快乐、叫做幸福。


     【即十方佛究竟极果,讵非一经之所趣乎?】【若明别意,以定宗趣,依交光法师,根据本经,应有六对:谓】编号一:【破、显;】二:【偏、全;】三:【悟、入;】四:【体、用;】五:【行、位;】六:【分、满也。】注意:一二三四五六,前面,第一是第二的基础,第一对的趣是第二对的宗;第二对的趣是第三对的宗;第三对的趣是第四对的宗,这个是息息相关的,这每一对是连锁性,它不是一对而已,像连锁店一样,不可以分开的,同一个公司的。


     好!我简单解释这六对:“破”就是破妄识;“显”就是显根性。“偏”就是针对根性来说;“全”就是三如来藏,不只是根性是不生不灭,三如来藏统统是如来藏性,统统是不生不灭的根性。“悟”就是圆悟;“入”就是求门深入,求一门而深入。第四的体、用,诸位!做一下笔记。“体”就是圆通为体;“用”是自在为用。第五对,“行”就是圆定之行;“位”就是圆因之位。行就是圆定,本性的定,位呢?为什么叫做圆因之位呢?因为每一位都是究竟,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所以,这个“位”是圆因之位。第六对是分、满。“分”底下写:证,分证;“满”就是圆满菩提,分证诸位,圆满菩提。所以,一对一对,一二三四五六,愈来就愈究竟,这六对统统关联,而且第一对是第二对的基础;第二对是第三对的基础;第三对是第四对的基础;第四对是第五对的基础;第五对是第六对的基础,环环相扣,中间不可以跳跃。


     【皆先宗后趣,又皆以前对之趣,作后对之宗】“趣”就是果,“宗”就是因。你在“趣”的前面写个:果。“宗”的前面写个:因,更清楚!第一对的果就是第二对的因;第二对的果就是第三对的因;第三对的果就是第四对的因;第四对的果就是第五对的因;第五对的果就是第六对的因。环环相扣。【复起其趣也。】


     好!我们学佛要回归理性,还有科学。佛法要回归理性跟科学,也就是说:真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很容易的去轻信一件事情,他要有实证、要有科学的依据种种。譬如说:佛右胁而生,大乘经典都是这样讲,佛从这里生出来,右胁而生。诸位!对不对?这就明明不对了,全世界哪一个人从这里生出来呢?咦?大乘经典都是这样讲,满足佛弟子的神格化,把佛神格化。第一个,这里不是产门,如何能够生出来呢?可是,大乘佛法就是有人要相信啊,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候,宁愿相信信仰。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啊!佛哪里从这里生出来?那谁能够修行?我们很容易就使自己相信,像打麻醉药一样。


    我们要了解,这里面就有含意了,佛右胁而生,是指佛是贵族;那么,婆罗门是大梵天从口而生;从心而生的是指贵族,释迦牟尼佛是贵族出生的,所以,右胁是表法的,表示他是贵族,不是真的从这里生出来。我们很容易就是相信这种不符合科学,也不敢求证的,只管信仰、有信心,就是这样子讴歌赞颂,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也不管!佛法不可以这样,要回归理性跟科学。所以,右胁而生是表法的,佛当然从产门而生啊,从右胁而生,谁能够成佛呢?你们哪一个人从右胁而生?右胁而生的请举手,那表示你们永远不可能成佛嘛!


    所以,我们要了解,要回归科学,了解说佛经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盲目的信仰。为什么说:信仰是理智的延续呢?我们每一个信仰,都建立在理性和科学,我们站得住脚,这个叫做佛法嘛!这个才是真正一个学佛的弟子嘛!譬如:讲蚯蚓,我们很容易随便就产生错觉,蚯蚓吃什么?你在田地上,田地的底下,蚯蚓吃什么?吃泥土对不对?错!蚯蚓是吃泥土里面的微生物,泥土里面有微生物,蚯蚓吃了以后,消化那个微生物,再排泄,把泥土排泄出来。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件事情,毫不加思索的点头,毫不加思索的认同,这个就是盲点,知道吗?这个就是学佛的盲点。这个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一个蚯蚓吃泥土,很容易我们就相信:那是对的啊,没有错!其实是错!知道吗?蚯蚓是吃泥土里面的微生物,消化吸收,再把泥土排出来。


    学佛要理性、要客观、要符合科学,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一点都不迷信。譬如说:连体婴,一出生,染色体或者卵、卵细胞产生病变、问题了,变成连体婴,诸位!你要念什么咒,可以让连体婴分开来?佛是大能,不是万能啊,要弄很清楚!佛的定义叫做大能,很有大的能力,不是万能啊,不是什么都有办法。要不然,连体婴摆在这里,大家要持什么咒,你说要持什么咒啊?可以让他们身体分开?没有办法,你持什么咒,他也分不开啊,他就是果报啊,佛也要承受这样子啊!如果你念观世音菩萨,求说: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外科医生,operate,开刀!我要找到一个好的医生!那么,你就对了,这个就是佛菩萨的能力了!对不对?我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念大悲咒,我是要求找到一个好的医生,把他们连体婴切割,这个就是很有智慧、很有理性、很符合科学的佛弟子。对不对?二个连体婴摆在那个地方,就一直念大悲咒,念到死也没有用,念到死他也是黏住啊!弄不清楚佛法是什么。所以,人类学佛学得很可怜啊,真的是很可怜的!


      好!底下,34页,【一、破显对:】破就是破识显性。【征破识心为宗,显发根性为趣。】就是趣向,“宗”就是宗旨;征破,“征”就是问,征破识心为宗,显发不生灭的根性为趣,就是趣向。【文中备破三迷:一、破妄识无处;二、破妄识非心;三、破妄识无体。不特破除缘虑分别,惑乱真性,且将意识,五种胜善功能(见前)】前面已经有讲了。【悉举而破之。迨阿难悟妄求真之后,乃与显发根性,即约眼根十番极显其真,二见(别业同分)】同分就是共业。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叫二见。【略破其妄。显真处,如指璞说玉,】“璞”:还没有雕琢的玉。【破妄处,如剖璞出玉,意令其舍识用根也。】整部《楞严经》的重点,就是这四个字:舍识用根。要把执着、妄想、颠倒全部都舍,用不生不灭的根性。


    【二、偏全对:】偏就是偏单一个根性来讨论,叫偏;“全”是指三藏。【偏指根性为宗,全彰三藏为趣。】全彰三如来藏为趣。根性范围比较小;三藏范围比较大。【此蹑前所显根性,虽偏就眼根,】眼就是见性;耳就是闻性,眼见性、耳闻性,同一性。【以明见精圆妙,一根如是,根根皆然,】眼见,见性,那么,六根统统解脱;耳闻动、静,心如如不动,那么,就解脱,根根皆然。【根性无非藏性,】六根之性,无非就是如来藏性。【若偏执藏性独在有情,】如果只有说,执着藏性独存在有情,


    【则非圆妙,要知此性,情与无情,本同一体,】好!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听,“情”是指佛性,佛性毕竟空,与无情,无情是指法性,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知道吗?为什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呢?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来一体是什么意思?佛性是空,法性当然也是空。【故佛自近及远,全彰四科七大为空藏;】空如来藏。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全部都空。十相、三续为不空藏。【十相(无明、三细、六粗。)、】有的人把无明业相连在一起;有的人把它分开,只是分合不同而已。有的人,业相、转相、现相,把业相加“无明业相”;有的人把“无明”另外认为更微细,也行,这是经教上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但是,义理是相同的。这“无明”是什么意思呢?微细中的最微细,叫做一念无明,难以觉察的。三细、六粗讲过了。【三续】三种相续,【(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为不空藏;】什么叫不空?不空就是不坏缘起,不可以坏缘起,确实存在这个世间。世界是缘起;众生是缘起;业果当然不离缘起啊!业感缘起嘛,为不空藏。【四义三藏为空不空藏,】四义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三藏为空不空藏。【意令由偏及全也。】“偏”就是由根性;“全”就是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全部都是如来藏性。
 
     【三、悟入对:】由浅愈来愈深,叫做悟入对。【圆悟华屋为宗,求门深入为趣。】圆悟华屋,也就是: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间豪宅(都有佛性),这华屋就是:我们都有如来藏性,但是,要找到门啊,你找不到门,怎么进去呢?所以,求门深入为趣。【此亦蹑前所彰】“彰”就是显,所显的【藏性,喻如华屋,】华屋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必得其门而入;即阿难大开圆解之后,继请圆修也。】为什么指圆呢?因为不生不灭。


    【四、体用对:证圆通体为宗,发自在用为趣。此亦蹑前一门深入,解六结】这我们讲过了,【(动、静、根、觉、空、灭。)而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所以,我们以前不厌其烦的,把那个名相先讲完,有个好处,你现在看起来不陌生。【即证圆通体,获二胜】二胜加一个“殊”,二胜就是获二种殊胜。证得圆通体的人,像观世音菩萨,二种殊胜,1、【(上合诸佛慈力,】诸佛“慈力”是什么意思?就是与乐,一切诸佛都希望给众生快乐;连我这个最平凡的出家人,都希望把这个正法振兴起来,也希望大家能够得解脱快乐,何况诸佛菩萨呢?所以,上合诸佛的慈力,诸佛都有与乐的这个愿力。


    2、【下同众生悲仰。)】“悲”就是拔苦,因为众生受苦啊;“仰”就是仰望,希望佛菩萨来救。所以,悲仰有一种渴望的意思:拔我的苦,拔我的苦!所以,佛的“慈”就是与乐,众生希望拔苦的渴望。所以,刚好符合,证圆通体的人,有这个能力。上合诸佛的慈力就是自利;下同众生的悲仰就是利他。【而发三用】可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念观世音菩萨感应的人,是千千万万的,但是,要用科学、理性、用般若智慧,师父刚刚讲的,信仰观世音菩萨,是正信、是理性的信,不是迷信啊!【即发自在用。】


    【五、行位对:运圆定行为宗,历圆因位为趣。】一个是圆定,一个是圆因,其实,这个指的都是大开圆解后,行也是不生不灭;位还是不生不灭。所以,运圆定行为宗,历圆因位为趣。【此亦蹑前圆通大用,无非圆定行,即无作妙行也。】无作妙行。【能利众生,能取佛果,依此妙行,上历圆因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趣妙庄严海。】


     【六、分满对:】“分”就是分证;“满”就是圆满菩提。【分证诸位为宗,圆满菩提为趣。此亦蹑前圆因之位,】你看,前面的趣就是现在的宗,此亦是蹑前面圆因之位,【必经历分证诸位,觉行圆满,始证大圆满觉,无上菩提。】【一经宗趣,由破而显,由显而悟,由悟而入,由入而深,由深而极,行布分明。】“行布”旁边写:次第,次第非常的明显,叫做行布分明。由破而显,由显而悟,由悟而入,由入而深,由深而极,就是佛果,行布分明:次第非常的分明。(未完)


楞严经  经前十门 18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又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及第十卷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又极圆融,正所谓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也就是次第法不碍圆融法;圆融法也不碍次第法,这是《华严》的思想。【七宗趣通别竟。】好!把《表解》拿出来,这个《表解》一打开,哇!特别的清楚!诸位!你看第八页,一目了然!师父以前要校对这一本也是很辛苦的,这一本是师父校对的,当时候才二十几岁。


    第七、宗趣通别,贤首云: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具通局二门,通指一代时教;局就本经。先看一代时教的通,佛的一辈子讲经说法,叫做一代时教,佛就是权实二教,没有其他的,权实二教就是佛一辈子所讲的。所以,通:一代时教,有二:1、权乘——多重修成动张因果——因就是宗,果就是趣。2、圆实——多重性具首明悟入——悟即是宗,入就是趣。此经若就通中,圆实以取宗趣,也就是说:圆实以取宗趣,这个不是权乘的,在一代的时教当中,以圆实以取宗趣,就是这一部《楞严经》是圆实教,是圆教、是实教,是究竟说,大乘的终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局,就是限这一部《楞严经》,约本经有二,依交光法师据本经六对,总意还有别意。总意——圆定为宗,极果为趣,圆定就是刚开始,你要悟入,这是宗。成佛,极果为趣。


    别意有六对——一、破显对;二、偏全对;三、悟入对;四、体用对;五、行位对;六、分满对。这个纲领,看总意,圆定为宗,底下说:阿难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而如来所示,三如来藏心,也就是性具圆融大定。极果为趣——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世尊示——一门深入圆修之法,中中流入,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也就是十方佛究竟极果。


    别意有六对——一、破显对——征破识心为宗:三番破识(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显发根性为趣:十番显见,令其舍识用根。二、偏全对;“偏”是指只有根性;全,三如来藏统统是。偏指根性为宗:所显的根性——若偏就眼根,以明见精圆明,见精圆明就是不生不灭的见性,眼见,不生不灭的见精圆明即显,见精圆妙,一根如是,根根皆然。耳、鼻、舌也是这样子,无非藏性,不只是只有眼根。底下,眼根把它扩大,就是三如来藏,全彰三如来藏为趣。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见就是(眼根);识就是(六识)——为空藏,就是空如来藏。那么,眼根跟六识是属于精神,前面属于物质。


    三续——世界、众生、业果相续——为不空藏。也就是说:你不可以否定这个缘起,千万不可以拨无因果,认为说:我本来......万法皆空!然后,胡作非为,那你麻烦大了!因果跑不掉,为什么?业果会相续啊,业力会感应你来继续投胎、继续受苦。所以,善事多做一点,恶事一点都不能做。


    四义——(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为空不空如来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平等;无量就是差别,无量的差别,就是平等的心性;平等的心性,可以化为无量的差别相。小中现大,一点点般若智慧,无量的法就现前;大中现小,为空不空如来藏,由偏及全。


    三 、悟入对;圆悟华屋为宗,求门深入为趣——此也是蹑前所彰藏性,喻如华屋,了解我们如来藏性本来具足了,这个就是华屋;但是,一定要得其门而入啊,也就是阿难大开圆解之后,继请圆修。


    四、体用一对——证圆通体为宗——一门深入——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俱空)。所以,千万不要骂人家:你这个人空空的!那是很赞叹人家,那个不得了啊,那个人空空,就成佛了!空空就不得了了,连那个空都要放下了,这个人是成佛了!越三空。就是证圆通体。体用对——证圆通体为宗,发自在用为趣,所以,会作用的。是不是?观世音菩萨,你看,就是依体起用,哇!获二殊胜,发三用,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这是获得二种殊胜。发三种用——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四不思议,也就是发自在用。诸位看右边:证圆通体;看左边,发自在用。你看,体用、用体,依体起用,摄用归体,所以,体相用要一起讨论。


    五、行位对——运圆定行为宗——也就是无作妙行,无作妙行就是无为法,悟到一切法毕竟空,叫做无作妙行,能利众生,能取佛果。历圆因位为趣——圆因五十五位,除掉三渐次、乾慧地、还有妙觉,因为佛是果位,不在阶位里面,佛是究竟觉,不在这个阶位里面。而趣妙庄严海。


    六、分满对——分证诸位为宗——蹑前圆因之位,必经历分证。圆满菩提为趣——觉行圆满,始证大圆满觉,成无上菩提。 36页,【甲八说时前后】讲经的时间,到底是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时间讲的这一部经呢?这一部经的时间,前后是何时?【已知此经,宗趣圆极,未悉说自何时?诸家注疏判时不一,亦各有据。今先明贤首三时,后再审定。三时者:】把笔拿起来,我叫你标号你就标,


    【一、日出先照时:】标:甲,跳过一行,中间底下,【二、日升转照时,】标号:乙,注意!这个“二”还分三个,还分这个下根器、中根器、上根器的,日升转照时,你只要记得,转照分三个时。37页第四行,【三、日没还照时,】太阳西下,又过来照到高山,标号:丙。好!诸位看!看甲,甲:一、日出先照时,就是佛陀成道那一刹那,开始转这个圆顿大根大法,转无上根本法轮,讲《华严经》。【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直显教;】什么叫做直显教?就是毫不保留,直接显示如来藏性,没有任何的善巧、没有任何的方便,一点都没有,《华严经》就是这样子,叫做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什么叫同教一乘人?因为有小、中、大,根器不一样,同教;但是,里面有一些根器比较利的,叫做一乘人,把他过滤,转同成别。转同成别就是筛选,用筛子把他筛选过,你这个根器才有办法听这个大教,叫做转同成别。同时教,有几位根器比较利的,特别教。【如日初出,】太阳刚出来,【先照高山,】太阳出来,高山先照到,高山表示大根器的。佛一证悟就讲《华严》。【即《华严》《梵网》会也。】


     乙:【二、日升转照时:】日升转照有三个,1、【为下、】就是下根,【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依本就是依根本;起末:起枝末;如树之根,分开来起这个枝末。转依本起末,就是从根本法轮转为方便。【名方便教;】因为听不懂,不用善巧方便引导,不懂佛在讲什么,太深了!【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转下根、中根、上根。【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于此一时,照有三转:初转时,为下根众生,】讲四谛,三转四谛法门,在鹿野苑。


    【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什么叫隐实教?隐瞒、隐藏起来;“实”就是究竟说。把这个一实相、一佛乘、第一义谛的究竟说,先暂时隐藏起来,为下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就是给他因缘,虽然他是凡夫、是外道,也给他因缘,佛没有一个众生不度的。佛二种众生没办法度,一、是无缘的众生;二、就是精神病的,精神病,你讲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啊,他自已认为自己是对的,他自己出状况,自己不知道啊!所以,我们要了解,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都给众生一个机会。【如日升初转,照于黑山,即《提胃》《阿含》会也。】这个《提胃》还有《阿含》二会,就是讲小乘法轮,


    《提胃经》全名叫做《提胃波利经》,提胃是一个商人,还有一个叫波利,提胃跟波利是佛陀成道后,最初供养、皈依的二个商人。有一本经叫做《提胃波利经》,总共有二卷,北魏昙靖撰,编撰的。又称《提胃五戒经》,或者是叫做《提胃经》。记述佛陀成道后到鹿野苑,于途中为提胃、波利等五百个商人,说人天乘之五戒,还有讲十善业。也就是对这个提胃还有波利,讲人天的五戒和十善。


    2、【中转时:】这个也是乙,日升转照时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下根的众生;第二个阶段呢?日升转照时的第二个阶段,【为中根众生,转三乘法轮,名引摄教;】“引”就是方便引导;“摄”就是摄入大乘,叫做引摄教。要稍微转换一下,脱胎换骨,不能老是学小乘,要引导,方便引导摄入大乘。【令彼三乘人等,转小成大,】所以,诸位要发大心,才能成就无上菩提。【如日升中转,照于高原,即方等深密会也。】方等会、深密会,《解深密经》。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解深密经》就是讲一些唯识上更深一层的。


    3、【后转时:为上根众生,转大乘法轮,名融通教;】为什么要讲融通呢?圆满,法法都通。【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如日升后转,】太阳起来高照,还没有落到西山的时候,继续【普照大地,即妙智般若会也。】这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可见这个般若有多么的重要!


     丙,【三、日没还照时:】这个“日”就是指佛陀,佛陀要入涅槃前,叫做日没还照时。就像太阳要西下了,就各个授记:你们将来都可以成佛。【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末”是指什么?就是三乘、五乘叫做末。什么叫做“本”?就是一佛乘。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二乘、三乘、五乘,其实都是方便说,重点就是要叫你成佛,即心就是佛!所以,师父一再的讲:佛法没有禅宗的思想——即心即佛的思想,这佛法就没有灵魂,名为相说。为什么?即心即佛就是一佛乘,佛所重视,到最后统统要纳入大海——萨婆若海,就是一佛乘。所以,禅宗就直接了当的辨这个真性。转摄末归本法轮,“摄末”就是三乘、五乘归一佛乘。【名开会教;】“开”就是开权;“会”就是显实、会实。开这个权教,会入这个实教,就是叫做开权显实。不能再善巧方便了,佛陀快入涅槃了!【令彼偏教五乘人等,】偏了就执着某一种角度说,不够圆。【转偏成圆,如日将没,还照高山,即法华、】《法华》最重要的就是授记。【涅槃会也。】《涅槃》重点就是每一个都可以成佛。《法华》是指授记;《涅槃经》有二个重点:一、讲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二、讲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所以,《法华》跟《涅槃》的思想是相通的。


       【以上三时,共有五会,】共有五会,其中中间有三会,【与天台五时,若合符节。】是相符合的。【今按此经,义理因缘,通于前后,未能的指何时,】“的”,这个念的dì,不能念的de,“的”就是专,很难讲专门在哪一个时间讲这个《楞严经》。因为它这个义理的因缘有浅有深,通于前后,很难说《楞严经》在什么时候讲的。然后,他取各种角度了,【若据弹斥经义,】“弹斥”什么?底下加三个字:二乘人,如果据弹斥二乘,二乘人不发大菩提心。如果根据弹斥二乘人,胸量狭劣,不回向无上菩提,这个经义的角度来说,【应属方等会。经云:‘汝等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教诲你们。【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千万不要觉得疲倦,了生死是不能懒惰的。【又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什么叫戏论?无益的戏论,不能了生死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讲那一些没有意义,不能了生死的。【此皆弹偏斥小,】偏是对全、圆满讲的,大乘根基是圆满。斥小,小是对大讲的,偏跟小几乎都是指小乘,指偏颇。“偏”就是不够圆;“小”就是不够大。【意令舍小入大之文。】


     【若据匿王年龄,】就是波斯匿王的年龄。【应属般若会。】前面讲是属于方等会,现在又属于般若会。【匿王与佛同年,经中匿王自述:‘变化密移,】这个生灭的微细变化,【我诚不觉,】很难去觉察。所以,大家都执着、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不知道这是生灭无常。【寒暑迁流,】冬天来了、走了,夏天又到;夏天走了,冬天又到,寒暑迁流,迁流就是生灭变化,渐渐长大成人,【渐至如此,于今六十又过于二。’】就是六十二。我今天就是五十又过于五。是不是?所以,人家问我:法师!您今年贵庚啊?我跟他讲:哎呀!虚度五十五了!一般要这样回答:哎呀!惭愧啊!虚度五十五了!有一个小朋友,我说:弟弟,你今年贵庚?他说:我贵庚十二!(笑)好可爱!小孩子他好直接、好了当,一点都不造作,也不造假,你看,多天真的小朋友!我说:嗯!好!


    【佛六十二岁,正说《般若》之中。若据小乘求成佛道,诸圣各说本门,】就是佛弟子各说本门,本门就是本修之门。【耶输】,不是基督教的耶稣,我们这个耶输,是佛陀俗家的老婆,佛陀俗家的妻子,在《法华经》也是被授记,叫做耶输【已蒙受记,】这听起来,只有听声音,好像以为耶稣基督被佛陀所授记了。


    【善星琉璃事迹,】善星是佛的三子之一,根据历史的考据,佛陀的儿子有二种说法,一个说只有罗睺罗一个儿子;另一种说法,说佛有三个儿子。佛三子之一,修得四禅,误认为四禅就是四果,把四禅的境界,认为是四果阿罗汉。后来接近了恶友,拨无因果、邪见,死堕地狱。佛也没办法,父亲没有办法代替儿子啊!是不是?这是善星。琉璃,这是琉璃太子,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太子,后面有讲到,事迹。【则此经应在《法华》之后。】


    【据上诸文,】根据上面的经文,种种的段落,【皆以本经为证,】都是《楞严经》为证,【不得别判一时,】很难判说它到底是方等时、是般若时、是法华涅槃时?很难判断。不得别判一时,因为分成五时嘛,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后面会讲到。【须知说不一时,通前后际,结集者,类为一聚耳,何必强判,以滋诤论?】这个也是我研读《楞严经》的感觉,《楞严经》的心得,就是这一部经绝对不是一次讲完,就是把义理相通的归纳起来,集合、会集成一本《楞严经》,所以,没有办法判定它是什么时候讲的,何必强判何时说此《楞严经》,以兹诤论,来变成诤论呢?


    【如定欲判属,则应从多分之经义,判归中转时,方等会。】如果说不得已,从多分,多分的意思就是占大部分,这《楞严经》的大部分的经义在讲什么,按照这个角度来判断,那么,应当判中转时,叫做方等会。【八说时前后竟。】诸位看《表解》第九页,八、说时前后,此经说时,诸家不一,今先明贤首三时后再审定。


    三时——一、日出先照时;二、日升转照时,这个第二有三转——初转时、中转时、后转时。第三、日没还照时。好!我们来先看,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如日初出,像太阳刚出来,先照高山,也就是华严时。就是《华严经》、《梵网经》。二、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方便教。前面就是直显教,现在叫做方便教。直显如来的如来藏性。现在,如来藏太深,甚深微密,难以理解,所以,转换一下方便,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于此一时,照有三转:三转——初转时——为下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令彼凡外,转凡成圣。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如日升初转,照于黑山,也就是提胃阿含。这个是讲人天五戒十善,有《提胃经》、《阿含经》等等。


    中转时——为中根众生,转三乘法轮,名引摄教,方便接引,摄入大乘。令彼三乘人等,转小成大,如日升中转,照于高原,也就是方等深密会。就是方等经,还有《解深密经》。这个《深密经》很深的,《解深密经》,这是唯识依据的经典,叫做《解深密经》,也就是唯识的前辈、前驱,这个“驱”是古德有先后,分前驱,就是唯识的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后转时——为上根众生,转大法轮,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如日升后转,普照大地,也就是妙智般若会。


    第三;前面一个叫日出先照时,第二个叫日升转照时,现在太阳要西下了,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再把他拉回来。“本”就是一佛乘。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要见性,还是要让你成佛,名开会教。“开”就是开权;“会”就是会实,不准再有方便了,直接会入究竟的一实相、一佛乘。令彼偏教五乘人等;“偏”就是不圆。转偏成圆,如日将没,还照高山,也就是法华、涅槃会也。


     审定说时有三——一、据弹斥二乘人的经义,应属于方等会——经云——(1)汝等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2)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根据这个角度,它是方等会。二、据波斯匿王的年龄,应属于般若会——因为波斯匿王跟佛是同年龄,波斯匿王自述于今六十又过于二,佛六十二岁,正般若之中。三、据耶输受记,应在法华会——或将出缠,或蒙受记。包括提婆达多也受记;据经典讲,提婆达多是菩萨示现的,生生世世是要成就佛陀的,据《法华经》是这样讲的,可不是一个普通人。依据以上三义,此经不能别判一时,须知说有前后,结集为一类耳。


     翻过来,贤台,“贤”就是华严宗;“台”就是天台宗,华严宗跟天台宗的实教,十门还有五重玄义的会合表,叫做贤台教会合表。贤首十门分别——一、总释经题;起教因缘;藏乘摄属;教理浅深;能诠教体;所被机宜;宗趣通别;说时前后;传译时人;别解文义。因为后面这个传译时人,“时”就是时间;何人所传,是每一部经典都差不多,大同小异。讲到这个传译时人,《楞严经》有《楞严经》的传译时人;《弥陀经》有《弥陀经》的传译时人。《华严经》有《华严经》的传译时人。


    别解文义,写一下,别解文义就是包含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是开始解经典了。所以,一般来讲,虽然说:经前十门,事实上来讲,只有九门。为什么?因为别解文义就是整部经典了,别解文义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统统包括在内,所以,真的十门那个容纳不下。所以,大部分都是讲到九门,别解文义就暂时提一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结束。


     好!华严宗的总释经题,就是天台五重玄义的释名。这天台五重玄义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华严宗的总释经题,就是天台宗的释名。华严宗的起教因缘、所被机宜,就是天台宗的论用。华严宗的藏乘摄属、能诠教体,就是辨体。华严宗的教理浅深,还有说时前后,就是判教。最后一个:宗趣通别就是明宗。因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得到,开跟合而已。总释经题就是释名;起教因缘跟所被机宜就是论用;藏乘摄属、能诠教体就是辨体。教理浅深和说时前后就是判教;宗趣通别就是明宗。因此,我们要了解,其实,十门就是五重;五重就是十门,他把前面的八门,会合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底下这个是出自天台《教观纲宗》,天台宗的《教观纲宗》,我们已经讲过,VCD也已经出来,总共二十七片,有因缘可以请来听听。天台五时八教权实总图,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法华涅槃”要同时念,不能念:法华时、涅槃时,因为性质一样,讲受记皆可以成佛。好!化仪,其实是四教;但是,他写八教,化仪四教,其实是顿、渐、秘密、不定。后面这个,因为法华是非顿、非渐;是显露,绝对不是秘密,决定的,刚好前面的否定。前面顿,这里讲非顿;前面渐,这里《法华经》是非渐;前面秘密,这里就是显露;前面是不定教,这里叫做决定教,决定成佛,决定显露。所以,化仪是四教,八教是方便说。化仪四教叫做顿、渐、秘密、不定,叫做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好!看下来,顿教就是华严时。渐教就慢慢来,慢慢来,慢慢转小成大,渐教,有渐初、渐中、渐后。渐初——阿含但,“但”就是只讲《阿含》,但:就是唯,唯讲小乘三藏教。前面的华严,“兼”是什么意思?“兼”就是兼别教、兼圆教,二者的根器。化法四教: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你讲的这个经典是别教的,还有圆教的,《华严经》就含摄了别教还有圆教。阿含但,《阿含经》就是但小乘三藏教。方等是对藏教、通教、别教讲的。


    然后是渐中——就是方等对,就是对于藏、通、别。那么,渐后是般若时,般若时对什么?对通教、别教、圆教所讲的。这个秘密跟不定比较难懂,这个秘密分秘密教还有秘密咒,秘密教就是在前面四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彼顿此渐,互不相知。一个顿、一个渐,互相不知道,叫做秘密,第一个叫做秘密教,秘密教就是顿渐互相不知。第二个叫做秘密咒,一切陀罗尼章句,也就是五时教中,皆悉有之,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都有咒语,都有秘密咒。所以,这个秘密有二个:一个叫做秘密教;一个叫做秘密咒。秘密教就是顿渐互不相知;秘密咒就是五时统统有。


     这个不定也有二个,一、叫做不定教;二、叫做不定益,不定就是不一定。不定教是什么意思呢?有时候,我们刚刚在讲顿教的,小根器的来,听了大法,却悟了小的、小乘;听了小法,有时候却悟了大理,这可不一定呢!这个不定教就是说:彼说顿、此说渐,对这个人讲渐教,对这个人讲顿教,可是,二个人同时知道,同时说法,同时知道,但是获益,所获得的利益不一定,有的获得到顿教的利益;有的只得到渐教的利益。二者互知,所以,宜顿者闻顿;宜渐者闻渐,这个就是不定教的第一个,叫做不定有二义:一叫不定教;二叫不定益,受益不一样,不定益就是:于前四时,或闻顿,讲到这个顿,他就受益;有的人讲到渐,他才受益。所以,用顿来帮助渐;有时候用渐教来帮助顿教,所以,这个叫做不定教。 好了!慢慢慢慢就可以体会,所以,秘密教是彼此互不相知;不定教是彼此顿渐相知。不定教,受到的利益都不一定,闻顿的,有的受益;有的闻渐的比较受益,闻顿的可以帮助渐,闻渐的也可以帮助顿,互补互益,所以叫做不一定。知道吧!所以,用这个虚线,虚线就是没有一定。所以,你看,秘密,秘密教,华严,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


    好!左边,非顿、非渐、显露、决定,这个就是前面的否定,前面是顿、渐、秘密、不定,这四教。这里是非顿教、非渐教、显露教、决定教,为什么?大家统统都可以成佛,每一个人都有具足佛性。法华,纯,纯就是纯一实相教,纯粹一乘教就是佛乘教,就是叫你成佛。那么,“涅槃”的底下就是追说、追泯,这追说、追泯是什么意思?法华就纯圆,所以,那个“纯”画到这个圆教。追说是什么意思?佛入涅槃,你看这《大般涅槃经》就知道,《大般涅槃经》很坚涩、很不好看。追说就是说:把佛陀的一辈子,从头到尾简略的说,一辈子。所以,追说就是把以前没讲过的:有的人这个时候才出家;有的人这个时候才碰到佛,在《涅槃经》里统统讲,叫做追说,把以前没听过的统统追回来,说给你听。追泯,“泯”就是放下,追说是显示教义、教理;但是,佛告诉你:我讲的法,千万不可以执着,只是方便。“泯”就是灭,对法上的执着也要放下。所以,追说的同时,还是叫你要放下。


     所以,华严兼别教、圆教;阿含但小乘三藏教;方等对藏教、通教、别教;般若是对通教、别教、圆教;法华是纯圆教;涅槃是追说和追泯,具足藏、通、别、圆,统统说!藏、通是真,真就是真谛,是讲空;别、圆是讲中,是讲中谛,就是无生,就是真俗圆融。中谛就是:生就是无生,就是中谛;无生就是生,生就是无生,真俗圆融,叫做中谛,不着中,不着真谛也不着俗谛,叫做中谛。那么,藏跟通就是真谛;别跟圆就是中谛。真谛是讲空,权就是讲俗谛了。中间这个藏、通、别是什么意思呢?藏、通、别就是权,就是方便,就是俗谛,就是有。真谛是空,俗谛就是权,就是讲有,就是权教、就是方便教。那么,藏、通、别统统叫做方便;别教、圆教就是中道。所以,真谛、俗谛、中谛,就是三谛。


    那么,圆教就是实教,就是究竟说,究竟说就是实教,没有善巧方便,单刀直入,开权显实,就是实教。这个我们在《教观纲宗》也讲过了,简单的略微提一下。回向(略))未完)






(文章转自梵音极乐 2019-05-30)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76: "求他加被"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