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81:修行是24个小时都在三昧当中,一切的境界来都告诉自己现在正在修行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4-20 15:46 点击 538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377lymJgSj46JV10tTARlA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01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翻开42页(《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著),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大德,因为师父去开会,到中部去开会,所以,中间停了二十天左右。那么,我们讲课到今天,大概有半年,才准备要进入经文:「如是我闻」,这个过程当然也碰到一些事。在今天讲经前,有几句话要勉励:《楞严经》研读了以后,它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呢?那就是:三昧成就,则佛道成就。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你心就是要有定;心没有定,就叫做结缘,种种善根,心无定就散乱;心有定就三昧。你禅修也好,要入三昧;你念佛也好,也是要入三昧。所以,整部《楞严经》的重点,就是要有三昧的功夫。这个三昧的功夫,是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的成果,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一蹴即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经典里面有一个比喻,它说:如果你只有听经闻法,解解教理,对大藏经的教义、教理有粗浅的了解,概括性的研究,这个充其量只能说叫做坯,坯,我们看过那个泥土、黏土,把它经过了转盘,经过了这个师傅的手,巧妙的手,把它捏成一个盘子、或碗,或者是花瓶。坯的意思就是还没有经过窑洞高温的烧,还不能成材。这个坯如果把它拿到外面,只要一碰到下大雨,这个坯,淋雨就会坏掉!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一个——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修行人,我们只想听经闻法,不改掉自己的脾气,心一直没有在定中,也就是不堪一击,随便一点境界,是非来,马上就跟着倒;善恶的境界来,马上就跟着倒;五欲六尘的境界来,马上就起贪染、执著。换句话说:一个成就三昧的人,他一定要吃尽苦头,十方三世一切佛,以苦为良师,出家人不经过苦、不吃苦,没有一个能够成就祖师大德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吃要吃得好;睡要睡得很好;早晚课不做、不随喜,自己觉得:我已经心满意足了!稍微一点苦都吃不消,苦的事情统统推给其他的比丘,我呢?我自己躲在凉的一个角度吹冷气,啥都不干、啥都不参与,自己还觉得自己很有成就、很有修行!居士也是这样子的,今天我们来听听佛法,懂得一点皮毛,内心里面更谦虚的告诉自己:哎呀!佛法果真的是很深,不是你想像的这么简单。


    所以,把苦当作是补,有了境界,那么,勉励自己,就是有这种逆境,有人伤害你、攻击你、毁谤你,有种种的是非恩怨,你能够在这个生灭无常的连续性里面,做一个超越的人,你变成一个奇迹,是一个例外。生灭无常总是在进行着,你懂得在哪一点歇即是菩提,一下子就放下来,你就找到佛了!要不然,我们就会再等啊,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我再继续找,继续找、继续参,从第一个道场参到十个;从十个道场参到一百个道场,还在找啊,他不晓得万法回归现量,回归我们唯心,万法回归当下,他不懂这个道理,总是等待某一天我要成就。是的!这个期待并没有错;但是,他不晓得,这个期待的当中,却在我们本性具足里面,不知道!因此,只有解是不行的,你只有了解、只有认识这些,肤浅的认知这个佛法,没有三昧的功夫,佛道是没有办法成就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也很有志气,下定决心,从今天起,不看众生的过失;我一直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我能够理解佛陀的用心良苦,因为佛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什么都放得下;无为法就是什么都解脱;无为法就是什么都自在;无为法就是无所作为,做与不做,统统如如不动;成与不成,都是缘起性空,哪一点能够契入、稳住、贯穿,就见性!就看你有没有志气?


    再来,有才干的人,一定要懂得避开灾难。我看到了经典,有一个故事,给我很大的启示:有一只蚕;蚕就是会吐丝的蚕,碰到了一只蜘蛛,这一只蜘蛛正在结网,捕捉这个昆虫、蚊、虻,要当作大餐来吃。这一只吐丝的蚕就讥笑它,说:蜘蛛,蜘蛛!我觉得你很可耻,你编织了这个网,让人家掉进你的陷阱,而饱餐一顿,我觉得你很可耻啊!蜘蛛回答说:我自食其力,自己编织这个网,捕捉昆虫来吃,我不觉得可耻,我自食其力啊!而你才是可耻,我觉得你很可怜!这个蚕就说:我能吐丝,吐这么好的丝,这个丝可以变成绸缎,可以织成布,像我们现在的蚕丝被。你看,我的贡献有多大!我能吐这么好的丝,透气、清凉、重量又轻,可以......最好的!这个蜘蛛就回答:正是因为你能吐出好的丝,所以,每一次,人们要把你这个茧煮熟,抽丝剥茧。所以,你就是要面对死亡,要把你煮,煮熟了,把你抽这个丝。


    这个故事的含义、重点,蚕就表示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很有修行也好;或者是做大企业也好;或者是你当官,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地方的领导也好;不管你事业成就、当官,或者是大和尚;或者是大居士,很有修行也好,就表示你很有才干;但是,往往很有才干的人,他不懂得避开灾难,所以,他很冲,他到处想指挥别人,看别人始终不顺,他的才干会害死自己!就像这一只蚕,吐丝捆绑了自己,而人们把它煮熟了,把它的丝抽出来!所以,最有才干的人,是最危险的人,因为不懂得谦虚,不懂得忍辱,也不懂得退让。因此,如果你真的很有才干,我们一定要用佛的心,只有才干是不能服人的;必须具足佛陀的心,慈悲喜舍;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心,让人跟我们相处是这么的和谐。有才干加上有德行,就像一朵花有香气;如果你只有才干,人家远远看说:这一朵花很漂亮!可以欣赏;可是,他不会拿来身上戴着。如果我们这一朵花很漂亮,又有香气,香气就是有德行、有气质,人家看到这一朵花很漂亮,又有香气,连蜜蜂都会过来。所以,就怕自己没有实力。讲到这里,就跟比丘、比丘尼互相勉励,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实力,搞宣传、广告;有实力的人,随时都可以创造奇迹;拥有奇迹的人,不一定有实力。


    所以我们的重点,修学佛道的重点,是在于降伏自我,不见他人的过失,我们进入无诤的状态,丛林无诤就是福。在一个团体里面,记得!会有很多的不同意见,这个叫做生命的常态,也叫做正常,全世界都是一样,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是非。所以,你要把它看作很正常,然后,用一颗虚空的心,去包容不同的意见,这样,你每一个时间、空间,都在提升自己的正念。不能说,哎呀!这个人意见跟我不同,你就一直讨厌他,那么,坏了自己的清净心。我问你:哪一个团体没有是非?哪一个团体没有善恶?我问你啊!哪一个团体没有长短?我问你啊!有!统统有,哪一个团体不闹意见?所以,既然我们了解了真实的生命观,也就是缘起如幻的真实、真相,那么,我们就一定要轻轻松松的放下,别把神经弄得很大条。


    诸位,该尽的责任还是要尽喔,不是说:我很谦虚了,我都当老二,你都当老大!为什么?苦的自己都不做了,洗厕所:你是老大!是不是?你是老大,你去洗!苦的都不参与,这个是没有责任心的人。有才干的人,要懂得避开种种的灾难,就是一定要谦虚,懂得包容跟懂得宽恕,否则,这个世界一定大乱的。因此,我不是释迦牟尼佛,当然在座诸位也不是维摩诘居士啊;你没有悟入不二法门,我也不是世尊,功德圆满,是不是?神通具足、德行具足、般若具足,我没有这个能耐啊!如果要讲缺点,那么,全世界都有,计较不完!了解了世间的常态,每一个人都有优点;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我们就了解,我们不是道德的警察,我们也是业力的囚犯的一部分,我们也是不自在的。是不是?因此,我们互相勉励。生命活对了,一次就够,一次,这一次就是觉悟;生命活错了,就会百千万劫,因为活错了!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在讲经前,跟大家作一个重点的勉励。


    诸位翻过来,42页,甲十,中间,今天要从中间开始,42页,甲十别解文义。这个别解文义,是对总释名题来讲的,总释名题就是解释「楞严经」这个经题;现在别解文义,就是要把整部经开始讲解。


    【别解文义(分三)  乙初序分  二   正宗分   三   流通分】


    讲义原文:  【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证于亲光菩萨《佛地论》,亦有三分之意:一、起教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信受奉行分;与道安法师全同,故后代法师皆依之。】


    法师讲解:【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诸位!这个道安法师,是咱们中国非常伟大的祖师,我们一定要认识他。诸位请打开讲义,道安,西元312到385,就是道安法师活了七十四岁,这是佛教重要的一个人物,我们一定要认识他,为东晋佛教,这东晋是朝代,我国初期佛教急遽发展之时代,这个「急遽」有几层的含义,也可以解释作仓促;「急遽」也可以说急速的发展;「急遽」也可以说佛教草创时期,也就是佛法传到咱们中国来,还不是很久,大概二、三百年,所以叫做初期。是咱们中国初期佛教在急速发展当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个代表。


    常山扶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人,俗姓卫。生于东晋永嘉六年,就是西元312;一说建兴二年,另外一种说法,是生于建兴二年(314),为了不复杂,我们就取312。十二岁出家,这个不得了,比我早得很早!


    敏睿逸伦,这个敏睿,这个「睿」就是智慧;「敏」就是高,特别高的智慧。逸伦,「逸」就是超过;「伦」就是一般人,「伦」就是类。敏睿逸伦,整句的意思就是:他的高超的智慧,是超越一般人。所以,出家人,以前都相当的超越,不管是世出世间,都是了不起的大才干的人来出家。所以,敏睿逸伦就是:高智慧超越一般人。研习了经论以后,就识志超卓,「识」就是立,立下了志向、志愿,非常的超越。嗣入,「嗣入」就是继承。佛图澄,佛图澄,这个神通广大。如果你看了佛图澄这个传记,这个佛图澄神通广大,我看这个《高僧传》的。嗣入佛图澄之门,也就是继承了佛图澄的门下,其后北方大乱,战争。所以,这个战争不是今天才有,历史学家说:自古以来,有人类的历史以来,找不到一年,一年喔,没有战争,在这个世界上!说:哎呀!这一年整个地球都没战争!找不到!像现在的伊拉克,每天都在打,历史学家:这样平静一年都没办法!所以,佛陀说:这叫做五浊恶世!我们今天有幸,六根具足,还能够坐在底下听《楞严经》,可不是一般人的福报,是大福报!


    其后北方大乱,与其师辗转避于诸方。而于湖北襄阳讲说教化十五年。前秦,当然是对后秦讲的,前秦苻坚闻其名,闻其名,只听到「道安大师」这个名,为了迎请他,对方不放人,就率兵攻陷襄阳。诸位!前秦苻坚派多少的大军?你猜猜看,为了迎接一个法师,派十万大军!就是为了争取、迎请这个法师,派十万大军去请法师,还打仗喔,一个法师影响力有这么大!古人对法师是恭敬备极,视为珍宝,是宝啊!是不是?一个影响力大的法师,可以让整个国家兴盛的,他的言论可以作为圭臬;他的理想、目标,可以作为趋吉避凶的指标、去恶从善的一个标准。所以,这个祖师大德,国王一碰到这样子了不起的人,不惜动用军力,用了十万大军,叫做率兵攻陷襄阳,迎道安大师到长安,大家都知道长安是古都。居五重寺,事之以师礼,「事之」就是服侍他,把他当作是自己的老师、自己的上人这样的礼遇。所以,古人要有所成就,就是要礼敬三宝。是不是?不敬三宝,礼佛无益。所以,我们敬佛、敬法、敬僧,这是咱们佛弟子的基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不要讲修行,做人的基本原则都没有,佛弟子的基本盘都没有,谈什么修行呢?


    道安,「尝」就是曾经,劝这个苻坚,召请西域的鸠摩罗什大师,并着手整理汉译的经论,因为世尊是印度人,所以,用梵文记载,梵文大家看不懂,当然就要翻译成汉语了。编成综理众经目录一书,所作的目录等虽不存在于今,但是,后来的「出三藏记集」,系根据其(道安大师)所著作的而编成的,都是由根据道安大师所著作而编成的。此外,复致力于经典之翻译,以及诸经序文;什么叫序文?就是写在经典前面的文章,也就是把一部经典的重点,或者是赞叹之词;或者是感想,写在这个经典的前边,叫做序文。


    注释之作。共注序文二十二部。又将经典解释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诸位,讲这个有什么伟大呢?诸位!当时,佛教来到咱们中国,才是短短的二、三百年,还没有一个人知道说,一部经典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道安大师有先见之明,可以看出一部经典的端倪,原来每一部经典都有这样的分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佛经翻译还不是很充足、充沛,量不是很大的时候,而道安大师就有先见之明,能看出佛经分三科的端倪,算是很了不起的!是不是?我们看了老半天,还分不出来,人家念,我们跟着诵,管它什么分!是不是?道安大师呢?佛经不足,但是,以少许的佛经,就可以看出端倪,可见这个人是大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一个高僧大德。所以,为什么要提出来?你说:咦?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没什么!没有什么?很有什么!因为他看得出来啊,我们看不出来。此法,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亦沿用至今世。另于僧团的仪式,仪式就是表现于外,威仪、种种的仪式,僧团。行规就是大众的规约,应该如何遵守大众的规约,还有种种的礼忏等等,多所制立。(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02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行规就是大众的规约,应该如何遵守大众的规约,还有种种的礼忏等等,多所制立。而且定释氏为僧姓;所以,为什么所有的出家人都姓释?所有的出家人都姓释,就是由道安大师......释迦牟尼佛姓释,那为什么所有出家人......就像我叫释慧律,是不是?为什么大家统统叫释呢?就是道安大师定的。因此,我们不必多此一举:慧律法师!您姓什么?我当然姓释啰,就释迦牟尼佛的「释」啰!是不是?以佛陀为准则,所以,定释氏为僧姓,悉为后世所准。


其研究以般若经典为主,另又精通《阿含经》、阿毘达磨;阿毘达磨翻译成中文,叫做无比殊胜法,阿毘达磨称无比法,也叫做殊胜法,二个加起来,就叫做无比殊胜法。开拓经文批判之先河,诸位!这个批判不是批评,千万不能搞错,批判就是次第分段,这一段讲什么主体......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科判。开拓经文分科、分段、分次第之先河。一生功业,于佛教史上贡献至巨。所以,师父勉励出家众:要做佛教的栋梁。


    太元十年,西元385示寂,示现寂灭,要入涅磐。或说太元元年、太元十四年。诸位!这样传说很多,所以,我们取385,就是太元十年。因此原则上,道安大师是东晋的代表人物,从312到385,我们就取这为准则。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世间人、世上的人,每每,每一次都称他为印手菩萨;印手菩萨;当然,那个刀伤、烫伤不算啦,如果你烫伤也肿得很大,那个也不叫印手菩萨啦!其与习凿齿二人复尝以「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之语对答,甚为著名。在这里要讲到前秦苻坚,刚刚讲到前秦苻坚攻打襄阳,用十万大军,这个苻坚讲了一句话,皇帝讲了一句话,说:我用十万大军,仅得一人半!只有得到一人,还有半;要不是一个人,要不然就二个人,为什么仅得一人半呢?因为道安大师才高八斗,大般若智慧,所以,安公称一人,安,安公就是道安大师,足足称为一人;这个习凿齿算半人,为什么?因为他跛脚,就是残障人士,走起路来,en......(师学做跛脚一拐一拐动作),一拐一拐,当然,我们不是说讥笑这个。讲到这个的时候就是说:皇帝派十万大军攻打,只得一个人半,就是说:因为习凿齿是跛脚,残障人士。但是,我告诉你:这个习凿齿是东晋的名士,他的博学多闻,精通史实,他的才智无人能比,经典是这样记载的,他的才干没有一个人可以比拟,所以,他有一点自负,也就是四海之内无人可比拟,意思就是他是唯一。所以,是有才干,但是,有一点狂,有一点骄傲、自负。这东晋名士;士就是士大夫的士,他是一个博学多闻,精通史实,才智无人能比的一个居士。


    后来他自己这样称:「四海习凿齿」,这个讯息传到了这个道安大师,这个道安大师说:哎呀!这么一点才干,就这样子,称四海之内?是不是?他最行!道安大师就说:我叫做「弥天释道安」,你才四海,我比你更大!弥天就是整个天、虚空都是我的!要比大就是这样最大了,「弥天」就是满天,虚空叫做弥天嘛!所以,你叫做「四海习凿齿」,道安大师我比你更大,我是整个虚空都是我释道安的!之语来对答,强中自有强中手。做人,还是谦虚一点比较好。甚为著名,后世遂以「弥天释道安」呼之。《梁高僧传》卷一、卷二、卷五、《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历代三宝记》卷八、《续高僧传》卷九、卷二十九、《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卷下、《法苑珠林》卷十三。这个都有记载。


    好!翻开课本(《讲义》),42页,中间,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刚刚讲过了,东晋道安,西元312到385,因为,这个法师特别的重要,所以,我们不厌其烦的讲解。


    【证于亲光菩萨《佛地论》,】亲光菩萨,上次已经讲过了,是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的学者,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约生于六世纪中叶,相传为护法之门人。为什么讲「证于」呢?意思就是说:道安大师先提出来,在中国,没有人能讲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道安大师已经有先见之明,先讲了!后来才把亲光菩萨的《佛地论》传过来,翻译,结果一看,完全一样!叫做证于。所以,这个道安大师真是了不起!


    【亦有三分之意:】亲光菩萨的《佛地论》,也有三分之意,【一、起教因缘分;】起教因缘分就是序分。为什么讲这一部经典?有它的因缘。【二、圣教所说分;】就是正宗分。第【三、信受奉行分;】就是流通分。诸位!你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喔,一般拜鬼神的,只有「信受」,没有「奉行」。看这个经典要很注意看,一般人都是念过去而已,我告诉你:这个「奉行」,可是咱们学习佛法的修行人最重要的二个字!拜鬼神、求佛菩萨,一般人啦,叫做信受;独独佛弟子要讲奉行,依教奉行,就是不能听了就算,听经闻法是要切合实际,运用佛陀的般若智慧,开展我们自己的本身的般若智慧,一般人拜佛叫做信受,为什么?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婆婆年岁很大,佛法不怎么了解,但是,也有一点善根,常常来庙里拜拜,有一次这个婆婆,就为她的二个女儿来求佛了,她的大女儿是种花的,她的二女儿呢?是开这个陶器的,黏土那个陶器,这个黏土要经过烧,一淋雨就会坏掉啊!这个陶土黏一黏,盘子、花瓶、碗盘等等。这个婆婆很虔诚,但是,她把拜鬼神的心拿来拜佛。她端了一个篮子的水果,到庙里来,就往中间的供桌一摆,去点了三支香跪在佛前,然后,旁边有一个小师父,这小沙弥刚好在旁边墙壁上清扫,大殿在这里,他刚好在佛的旁边,高高的,正好在清扫。这婆婆三支香一点下去,看了那一篮水果以后,就看了佛像,说:佛陀啊、菩萨啊!保佑下大雨喔,因为我们大女儿种花,需要雨水,没有雨水,花会干掉、会死掉!是不是?拜一拜,拜一拜,结果,喔!菩萨显灵了,哗!一下子就下了很大的雨,没多久,那个婆婆又赶快跑进来:菩萨!那个雨水太多了,我二女儿那个陶瓷还没经过烧,那个雨一淋,统统解开来溶掉了!菩萨啊!你要赶快显灵喔!出大太阳喔!


    结果那个沙弥从上面在擦的时候,掉下来!跟婆婆讲:婆婆!那个水果你拿回去。她说:为什么要拿回去呢?他说:佛菩萨做不到!二、三分钟前、几分钟前,你来叫他要先下大雨;几分钟以后,叫他要出太阳,菩萨难做喔,很难满你的愿!你水果拿回去,我从上面要掉下来!受不了!叫做无理的要求。所以,这个天怎么做,没有办法满人的愿,何况人?天,雨下得太多了,说:下不停了,菜都烂掉了,都不能出门游玩了。是不是?希望它停。出太阳了,出了太久了、太热了,说:糟糕了!没水喝了、没水洗澡了!你看,树木也死了、植物也死了;农田、农地、农夫,你看,太阳一晒,全部干掉了,没水了!做天都没有办法满大家的愿,何况做人呢?


    所以,大家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咱们尽力就行了,做天都没办法满人家的愿,何况我们平凡的人?是不是?因此,拜神的观念就是这样子,来就是求,而且是无理的要求。如果有婆婆拿这个水果来供佛,在那里念了老半天,我就说:婆婆!你来,你刚念什么?她说:我第一个愿望,希望我儿子考上大学;第二个愿望,希望我老公升官;第三、我希望我的女儿嫁一个好老公!我说:你赶快把水果拿回去,因为观世音菩萨也不敢吃,观世音菩萨也没有这个能力啊,吃那个水果要负责的啊!所以,我们要很清楚这个佛法,佛法是解脱的,是解脱的般若智慧。所以,它重点,一般众生是「信受」;可是,我们佛教是「奉行」,这个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依教奉行」。佛叫我们要深信因果;往生极乐世界,二十个字要背起来:佛叫我们要深信因果,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我们不是说像一般人迷信,拿了香来这里一直求,我们是有智慧的,要求就求解脱、求般若智慧。所以,这个信受奉行分是很重要的,所以,流通分。


    【与道安法师全同,所以,后代法师皆依之。】


    讲义原文:【乙初(分二)  丙初 证信序  二 发起序  】


    【丙初又二  丁初 先明五义  二 广列听众  今初】


    【先明五义者:即信、闻、时、主、处五义,加听众则六种成就,证明此法可信,故曰证信序。】


    法师讲解:【乙初(分二)  丙初证信序】,证信就是证明这一部经典是可信的。【二发起序】就是发起这一部经典的因缘,是从阿难讲起,就是阿难的因缘,这个波斯匿王斋僧,然后阿难示现堕入淫室,这个因缘。好!【丙初又二  丁初先明五义  二广列听众  今初】,诸位看小字的,这小字的很重要!


    【(先明五义者:】也就是信成就、(【即信、】)。闻成就、(【闻、】)。时成就、(【时、】)。主成就、(【主、】)。处成就,(【处五义,】)。【加听众】叫做众成就,【则六种成就,】也就是把六种因缘凑合,才有办法令这一部《楞严经》出现。所以,先明五义:一、就是信;二、就是闻;三、就是时;「时」就是一时,就是时间;「主」就是佛;「处」就是处所;那么,加上听众,就等于我们现在的人、事、时、地、物,开会在哪里开;谁主持这个会议;在哪里,有这个地点;有谁要参加这一次会议,完全跟现在的开会是一样的。加听众则六种成就,【证明此法可信,故曰证信序。)】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这个祇桓精舍,就是《弥陀经》里面所讲的祇树给孤独园。如果你这样看不来,我这样重新念一遍,你更清楚: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树给孤独园。那么,你就更清楚了! 因为我们每天在诵《弥陀经》,这祇桓精舍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只是译本的不同。这个室罗筏城,是波斯匿王憍萨罗国的首都,就是室罗筏城,城当然就很大了,像我们现在的台北市。


    讲义原文:【如是乃指法之辞,我闻明授受之本;即指此经如是十卷玄文,乃我阿难亲从佛闻,由佛传授而我领受也。又如是者:信顺之辞,即信成就;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当时阿难结集经时,大众请云: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皆信顺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诸佛因地,皆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得证,无上道果,故信为佛道之根源。又信为五根之首,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信而生,故为功德母;一切善法,亦由信而得增长,故六种成就,以信为第一,是为信成就。】


    【如是乃指法之辞,我闻明授受之本;】「本」就是依据,显然是有所依据,就是非杜撰。说:这一部《楞严经》是可信的、是有依据的、不是杜撰的,授受之本就是有传授的依据。【即指此经如是十卷玄文,乃我阿难亲从佛闻,由佛传授而我领受也。又如是者:信顺之辞,即信成就;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当时阿难结集经时,大众请云: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皆信顺意。】就是顺着佛意,佛确实有这么说,不是我阿难乱讲的,是有依据的,后代的末世众生,应当要生起信心。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诸佛因地,皆由信生解,】所以,诸位!建立众生的信心,就是成就众生的佛道。换句话说:你伤害了众生对三宝的信心,就会断众生的慧命。诸位!你也许没有信佛前,你有杀过鸡、杀过猪、杀过牛、杀过羊;但是,我告诉你喔:这种罪过都可以忏的喔!反过来讲:你今天是佛陀的弟子,你所做的事情,又在刚刚初学佛法的众生(面前),谤佛、谤法、谤僧,这个可不得了,这个比杀生罪过重百千万倍!你让众生信心,他能成佛;你让众生起信心,他能往生极乐世界,解脱生死。你让众生对三宝失去信心,这个罪很重的,断众生的法身慧命!


    所以,我们应当怎么样?如果这个法师实在不值得我们亲近,他所作所为,跟我们的理想实在有落差,很难服我们在家居士,诸位!我们就这样子远离(师父拟作揖貌),啥话都不讲、不批评。人家讲说:哎呀!某某居士啊!你为什么离开你的上人、离开这个法师呢?什么都不要讲,就说:我们慧律法师讲,法无恩怨,缘有深浅。很有学问!(师父竖大拇指,笑)法无恩怨,一个学佛道的人,是没有恩怨的心的:但是,缘有深跟浅。是不是?把师父的话背起来,人家会说你很有学问喔,真的!我们学佛人的心态,也要这样子,纵然法师和居士,或居士跟居士,纵然没有缘,也不可以结恶缘,要记得师父的话!哎呀!这个居士看起来,实在是摇头:唉!就保持一个距离吧,保持一个距离,互相尊重吧!那有的人更会讲话了,有的居士搞东搞西、搞南搞北,然后,有的人很有修行,说:哎呀!你对这个居士看法怎么样?他就说了:喔!他的境界很高,我都看不懂!他境界比我高,我境界低,我看不懂他在搞什么?明明要把他......(师父拟气得难耐貌)实在很气很气,然后就说:他是菩萨、他是佛,他可能是示现的,要来让我生气,才不呢!我这样就受到他动摇,修什么行?这样考试不过关!我们把那个脾气翻过来,把我们的正念提起来。诸位!这叫做修行。修行,当你体会佛法的时候,你会发现,修行是二十四个小时的,三昧,它是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作用的。一般人是在佛堂用功,离开了佛堂,对杠、互骂、不愉快,互相攻击、毁谤。是不是?真的修行人,二六时中都在三昧当中,一切的逆境来,都告诉自己:现在正在修行。所以,记得!不一定在佛前叫做有修行,碰到种种的逆境,人家伤害你的自尊心,恶意的中伤,你也一样泰然自若,我告诉你:你是大修行人,这个就是功夫!


    底下,所以,都是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得证,无上道果,】因此,信、解、行、证,(信解行证:术语,是佛道之一期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依其法而修习其行,终证得其果也。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最后才能有果,诸位!信都没有,后面就甭谈了!因此,记住师父的话:给人信心,给人希望,千万不要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不要一生气起来:哪个法师怎么样不好;哪个人讲得怎么样坏;这个居士怎么样,这整个团体里面就乱成一团!是不是?人家有一个居士来问师父说:师父,师父!怎么样才能够没有是非?我说:从你开始啊!很简单啊,对不对?从你开始啊!是不是?


    【故信为佛道之根源。又信为五根之首,】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进、念、定、慧。(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信而生,故为功德母;一切善法,亦由信而得增长,故六种成就,以信为第一,】所以,【是为信成就。】因此,奉劝所有的出家、在家,记得!给众生信心,给众生希望,不能谤三宝,打死不能谤三宝的,因为我们也是佛的弟子啊。


    讲义原文:【我闻;即闻成就。我之一字,有四种不同:一、凡夫妄执之我;二、外道妄计神我;三、菩萨随世假我;四、如来法身真我。今阿难称我,乃随顺世间,假名称我也。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佛以一切众生,咸认肉耳能闻,故不曰耳闻,而教称我闻者,有深意焉。我闻按本经如是闻性,是心非耳,由根中不生灭之闻性,托根闻法。肉耳实无闻法功能,故曰我闻。】


    法师讲解:【我闻:即闻成就。】  【我之一字,有四种不同:】因为凡夫不知道这个色身,是不是?是四大假合的,不知道世尊的用意,世尊常常叫我们要作白骨观,白骨观,就是我们死后剩下这些白骨,如果是土葬,就剩下得比较完整;现在都是火化,就是剩下一堆骨灰,拼死拼活,拼出一堆骨头!我们就是这样子,今天拼、明天拼,拼来拼去,拼到剩下一堆骨头啊!所以,我们到底要什么时候才会觉悟呢?


    【一、凡夫妄执之我,】就是虚妄执着这个假的、缘起的色身为「我」,那么,有这个「我」,烦恼就来了,有「我」就有我的老婆、我的老公,我的汽车、洋房,我的房地产、我的股票,有「我」就有我所拥有。再来就是我所有的,这一切附带的,我的老婆、我的儿女、我的子女,什么都是个「我」。记得!这个「我」字,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执着一个假我。但是,佛陀有时候也是讲「我」呢!佛陀讲的「我」是真我,是指般若的空慧思想的我,体悟无我那个真心的我。佛陀有时候讲「无我」;有时候讲「我」。


    【二、外道妄计神我;】外道认为有一个神我。【三、菩萨随世假我;】假我,就是菩萨自己有悟,随世间人讲有一个「我」,方便说。因为世间人所能理会的,就是这个范畴,不能领悟如来藏性,常、乐、我、净的真我,所以,菩萨只好随着他认识的语言来说一说。【四、如来法身真我。】什么叫真我?真我就是绝对,绝对的空慧,般若的思想,叫做真我。所以,真的修行人,诸位!就是开大般若智慧,如来法身真我,你千万不要观想,说:有一个我,把这个心扩展到宇宙。诸位!不是这个意思,宇宙的虚空跟色法,都是缘起如幻的,只是一个有相,一个无相而已,佛陀讲的法身的真我,是二六时中都不住着,而不是说:把一个「我」观念扩大到:我们是不是有一个「我」,大得像虚空那么大呢?不是这个意思,不能误会佛意。意思就是说:当你无所住的时候,处处都是真我,尽虚空界,遍法界。(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极乐  2019-06-02)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81:修行是24个小时都在三昧当中,一切的境界来都告诉自己现在正在修行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