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83:如果不能理解佛性,你就学习把胸量放大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4-20 15:53 点击 581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nqb5tPFqCX3WY8M4DpttaQ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05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佛陀这个比喻是什么?篱笆外面的这只骡子就是学佛的人,听经闻法,开般若智慧的人;篱笆里边那一只骡子呢?就是世间人,类似大富大贵;虽然是大富大贵,在咱们台湾,有钱人讨了四个老婆、五个老婆,生了好几十个儿子!是不是?事业搞得很大。在佛法的角度:事大,业就大,他为了这个家庭,白天干,是不是?晚上也干,干活,点灯,达旦通宵,要做事赚钱啊!佛告诉我们:世间人为了一个小小的家庭,可以从白天做到傍晚;从傍晚做到晚上;从晚上做到凌晨,他就一直做,为了赚钱养活这一家。所以,因为他不听经闻法,以为这样很快乐;而佛陀告诉我们:其实,这样实在是很苦,而且他不知道这个苦,完全不知道,那篱笆里面是很苦的!


    意思就是说:世间人没有听经闻法,他建立了一个家庭,就要开始操心,操心金钱、儿女,操心没有关系;但是,不能解脱,他没听到正法。日以继夜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这么忙碌?你忙碌、吃苦,有没有目的?有没有目标?没有!我们出家、在家,修学佛道的人,就像那一只野外的骡子,虽然草少一点,不容易觅到饮食;可是,自由自在。这一句意思是什么?当我们开大般若智慧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多世间的欲望,你今天拥有少许的钱,只要身体健康,听到佛法,什么都很知足;什么都很快乐,内心里面,清净自性任君遨游。知道吗?我们就是遨游在空性的般若智慧里面,没有一种东西可以障碍你;没有一种欲望可以束缚你;没有一种烦恼可以困扰你;你可以遨游在无量无边际的般若智慧的心性里面,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障碍。


    所以,二个角度说:你千万不要去羡慕世间人,官当很大的,不要去羡慕;很有钱的,什么几百亿、几千亿的,不须要羡慕。反过来讲:那一些人要羡慕咱们学佛的人,我们多么的快乐,我们少许的物质,就可以过超越的、快乐的日子,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障碍。因此,觉悟是很重要的,所以,能自觉就是很了不起的!因此,师父今天也是在讲经的因缘上,呼吁咱们佛弟子,要自己觉悟自己,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比学佛更可贵的,没有的!你的儿子考上台大、北大,或者是哈佛,你要以平常心看待,因为那是生灭法。但是,我告诉你:你的儿子如果发心要出家,你要放鞭炮,真的!那个儿子(说):我发心,我要剃度出家!我告诉你:你赶快,家里赶快放鞭炮!如果儿子是说:妈妈!我要结婚了!唉!又多一个业障!(笑)所以,要看情形,要看是不是有那个根?是不是?所以,能自觉便不同于凡夫,【则超六凡法界;】


    【觉他异小乘,】因为小乘只修自己,菩萨则能够利益众生,所以,觉他是不同于小乘的。【则超二乘法界;】二乘就是声闻、缘觉。【觉满异分证,】菩萨还没有证到究竟觉,所以叫做分证觉。这个分证就是分分证悟,叫分证,意思就是:佛陀如果像十五号的月亮那么圆满;菩萨就像十一、十二、十三的月亮,虽然有光明,但是,不够圆满。所以,觉满异分证,【则超菩萨法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之为佛。】


    【佛是十种通号之一,】什么叫十种通号?我们八十八佛里不是常常念吗?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不对?十种都可以称为佛。【乃指本土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即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这太子不做,跑去出家,你看!世尊有多么的伟大!今天身为国王的儿子,哪一个人可以放弃荣华富贵、享受?像咱们中国,三十六宫、七十二院;我这是看电视剧的,不晓得皇上是不是真的有一百零八个老婆?不知道!常常讲:三十六宫,七十二院,这个怎么得了!我去北京时,那个导游就介绍,说:以前的皇帝是怎么样?真的是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然后,那匹马,看看晚上去吃哪里的草,吃哪里的草,晚上就在那边睡觉,说不定生一个太子,母以子为贵,她就变成母后。我说:这样轮要轮到什么时候呢?所以,皇帝的这些三十六宫、七十二院,有时候,要巴结这一些太监,请那一只马晚上到我们这里来吃草,希望皇上在这里休息。不过,真的假的还不知道,我没当过皇帝,我可能生生世世也都是出家,也不知道这皇帝的生活是这样子,电视剧也是这样演的;导游也是这样介绍的,真的假的不知道,一百零八?那一百零八,把它换成一百零八粒念珠,不是很好吗?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不是很好吗?是不是?哇!娶一百零八个老婆,还得了!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想想看!人家是三十岁成佛啊,我们今天已经五、六十了,还一点消息都没有!是不是?干到「五星上将」了,「五星上将」就是满脸皱纹了,就是「五星上将」,一点消息都没有;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就成佛了。【号释迦牟尼,是为主成就。】


    讲义原文:【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处成就。上句是所化处,下句为所住处。在者住也。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无在无所不在,以法身无相,故无所在;以法身遍一切处,故无所不在。经云:清净法身,犹若虚空,亦无在无所不在。二、报身佛,有无量相好庄严,在莲华藏世界。三、应身佛,乃应众生之机,所示现之身,或在灵鹫山,或在竹林园,今在室罗筏城,祗园精舍,以示迹此处,无论久暂,去来行止,皆名为住。】


    法师讲解:【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处成就。上句是所化处,下句为所住处。在者住也。】所化处是室罗筏城,那住哪里呢?就是祇树给孤独园,也就是祇桓精舍。【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法身佛【无在无所不在,】我们常常以法身,把它当作是虚空来比喻。【以法身无相,故无所在;】无所在就是你指不出来。【以法身遍一切处,故无所不在。】所以,这个无所不在,遍一切处,记住!不是用心去合虚空,不是的;是虚空跟万象都是如来藏性,要这样观照才对的。不是你扩大你的心一直往外,认为心跟虚空合,这个观念是错的。但莫于相上住着,性等同虚空,要做这样子这个动作(师拟从外向内做一“回”的手势动作),回光返照,这样才对的!


     46页,【经云:清净法身,犹若虚空,亦无在无所不在。】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佛性,诸位!你就学习胸量放大,胸量放大。慢慢的扩大我们的胸量,胸量有多大,我们生命的舞台就有多大。学佛是做什么?要得大自在啰!学佛是为什么?得大解脱啊!学佛为什么?是不同于世间那种泛泛之辈,世间人,一点小事可以三个月不讲话、一年不讲话,十年还是敌人啊,甚至一辈子都解不开,其实,只是一句误会,一点点小事,这个就是世间凡夫。真正学佛的人,就很清楚的看到缘起缘灭的假相。


    譬如说:世间很讨厌某一个人、很恨某一个人;而学佛很容易就透视,那是一堆骨头,没有可以让你恨的对象,那一个人是因缘生,父母所生,他身上也是骨头、肌肉、筋脉,流着血液,皮肤一拆开来,你所恨的人不存在,世尊讲:不相在。所以,佛陀叫你用透视,不是叫你用控制的。譬如说:你对一件事情不满,那是因为你不能透视缘起如幻的假相,这样的修行,没有办法达到炉火纯青。你先生气,再来控制,这个功夫算是很差了!当你碰到一件事情,你用大般若智慧,就透视空的道理,它是不实在的,不要被它骗去,凡所有相,都是假相,但凡所有相,都在欺骗你的真性,你只有能够如是体悟,不要被假相所骗,清清楚楚的如是见,如是无所见,完全站在制高点、超越的立场上,看这一件事情,你会觉得世间人很可笑的,也很悲哀的,非常可怜的,值得圣人去同情他的。他可以为一句话、一件小事情,这样耿耿于怀一个月、一年、十年、一辈子,众生拿这个石头压在自己的心灵上,这石头就是执着、就是分别心。


    【二、报身佛,有无量相好庄严,在莲华藏世界。】在座诸位!大乘佛法讲法身、报身、应身;而小乘,包括今天的泰国、缅甸、柬埔寨,不谈法身,也根本无所谓的报身,就是一尊释迦牟尼佛,他不承认大乘所讲的经典的思想,没有什么叫做法身;也没有什么叫做报身,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三身是大乘佛法才接受的,小乘不接受这种观念的。


    【三、应身佛,乃应众生之机,所示现之身,或在灵鹫山,或在竹林园,】讲到灵鹫山,在《法华经》里面,说有几千个比丘退席;但是,我们那个法师有到印度去,灵鹫山上面,这灵鹫山只能容纳一百个人。法师回来跟我讲,说:灵鹫山上面很小呢!我说:那是不是经典记载,到底是有什么时间、空间的不同?要不然,为什么有几千个比丘退席呢?那最多容纳一百个、二百个,就要很挤了!所以,我不了解,时间、空间的转换,真正的情形是什么?因为佛经是这样记载,我慧律只是一个凡夫,佛的境界我不敢臆测;祖师大德所记载下来的,我更不敢动。一个字都不敢动,也不敢生疑。所以,跟实地的状况有出入。或在灵鹫山,或在竹林园,【今在室罗筏城,祇园精舍,以示迹此处,无论久暂,去来行止,皆名为住。】


    讲义原文:【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二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译为丰德,旧云国丰四德,五欲(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财宝、多闻、解脱四皆丰足故。余以财宝五欲,不足称德,乃将丰德二字,分而释之。谓地多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故名丰德。祗者,具云祗陀,亦云逝多,译为战胜,乃匿王太子名。以其生时,适王战胜他国,奏凯回朝,赐以是名,以志喜也。桓即是林。精舍,乃须达多长者,为佛建立,以供众僧,精修梵行之舍。今连祗桓并称者,以林是太子布施,舍乃长者所建,存其功永留盛事。有他经,称祗树给孤独园。祗树,即祗陀林中诸树;给孤独,乃须达多长者之善名。长者家财大富,生平乐善布施,常以财物,周给孤独之人,故得是名。园本祗陀太子之花园,长者欲请佛说法,乃与商买。太子戏曰:卿财富无量,能以金砖布满园地,即算卿买。长者即毅然运金砖以铺之,太子止之曰:前乃戏言耳。长者曰: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无戏言,讵可失信?迨金砖布满,太子曰:我当与卿,共成供养佛僧功德,长者不允。太子曰:园地金砖铺遍,自当属卿,而树根金砖铺不到,自当属我。长者只得承允。太子自起门楼,请佛出入,故曰祗树给孤独园。《楞严》大法得此胜地,可以宏宣,是为处成就。合上信闻时主处,初先明五义竟。】


    法师讲解:【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所以,必须以皇帝不同来判别,【故以帝都见称,】这个室罗筏城,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室罗筏城。【乃波斯匿王所都也。】所都就是首都。


    【译为丰德,旧云国丰四德,】「旧云」就是以前,有国丰,有四德,一、叫做五欲;二、叫做财宝;三、就是多闻;四、就是解脱,四种皆丰足故。所谓五欲,诸位!在这里讲的五欲,要有正确的观念,不是五种欲望,不是这个意思,是指人民必需、需求品很丰富,意思就是:食物充足,人民的生活很好;这个跟世间的欲望的追求,意义完全不同。意思就是说: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很富饶的意思,叫做【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第二是【财宝、】,丰足。第三是【多闻、】,多闻,那就是讲经说法了,大家听经闻法,开智慧了。解脱的圣者也多,【解脱】,证阿罗汉果的也多。【四皆丰足故。】


    【余以财宝五欲,】尚不足......如果加一个「尚」,更清楚!尚【不足称德,】意思就是说:只有色、声、香、味、触,还不够资格称为德。【乃将丰德二字,分而释之。谓地多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所以,听经闻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解脱。在座诸位!当你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自己卡住了,没有解脱,就表示说:你学佛虚度时间、虚度光阴,我们都几岁了?学佛都几年了?碰到什么一点小事,还这么大的情绪变化?诸位!称不上学佛的。因此,我们要起惭愧的心,既然学佛是教我们解脱,我们今天见一切相,知道一切相如幻,赞叹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如梦幻泡影。底下,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故名丰德。】意思就是:物产丰富,又听经闻法,解脱的人也多。


    【祇者,具云祇陀,】也就是祇陀太子,这是波斯匿王儿子的名字,【亦名逝多,】中国话叫做战胜,【译为战胜,乃匿王太子名。以其生时,适王战胜他国,奏凯回朝,赐以是名,以志喜也。】来庆祝喜悦,【桓】这个念huan(第二声),【即是林。】就是林。【精舍,乃须达多长者,为佛建立,以供众僧,精修梵行之舍。今连祇桓并称者,以林是太子布施,】【舍乃长者所建,存其功永留盛事。】舍就是精舍,他布施了这一栋,到现在二千五百年了,后代的佛弟子,都知道祇树给孤独园。是不是?我们连印度的一些名字都不认识,印度的国王,我们只认识阿育王;要不然,你认识谁啊?是不是?布施了佛陀这个精舍,到今天二千五百年,还有人认识,还有这个名字存在。


    【有他经,称祇树给孤独园。】「他经」就是别的经典,譬如说:《弥陀经》,《弥陀经》就翻译成「祇树给孤独园」,所以,只是译本的不同。【祇树,即祇陀林中诸树;给孤独,乃须达多长者之善名。长者家财大富,生平乐善布施,】所以,有财富的人,不一定是罪过,反而是修福的好机会。所以,你愈有钱愈好,为什么?能做很多的善事啰,可以随手拈来做布施、积功德、修福报了!对不对?所以,师父也是这样子的,我在世的时候,就要把所有的财产,化作般若的智慧财宝,我不能等待着徒弟来给我做功德;我们眼睛一闭上,谁也不知道未来怎么样?对不对?所以,我走了,或者是我们的当家走了,换作另外一个人起来,也许佛像会拆掉啊;也许西方三圣会不见了!是不是?这个很难讲啊!那时侯,我已经不在了,不会管那么多。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我告诉你: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有一个居士,以前我还没有建这个文殊讲堂,他身上有一笔退休金八百万,他每次碰到我就跟我讲说:慧律法师!我现在已经退休了,都在吃这个八百万的利息,因为我没有结婚、没有儿女,我靠这个来过活。我说:那你有什么打算?他说:我打算要在我临命终死的时候,要把这八百万全部都布施出来,在我闭上眼睛之前,就要全部布施!我听了以后就跟他鼓掌,说:居士,居士!这种大愿实在是了不起!他说:因为我完全没有收入,是靠这个。但是,这个居士嘴巴这样讲,但是,钱都拿不出来,有一天,人家打电话给我,我那时侯刚好在雷音寺,说:师父,师父!某某居士往生了!我一听:咦?不是那个讲八百万在他往生前要布施完吗?结果怎么样?八百万都没有动,一毛钱都没有布施出去,死的时候躺在那边,当我赶到的时候,脸色不是很好,气色不是很好,我就在旁边跟他加持。你看,一个人身上拥有八百万,很想做功德,结果他没有后代,怎么样?放在银行,没有人来领,怎么样?充公!阿弥陀佛~~~煞板!全泡汤了,一毛钱都没布施到!是不是?你什么时候要死,不知道!


    所以,往生是现在的事,布施也是现在的事,你有多少能力,做多少功德。所以,我的观念就是这样子:我这个布施,不能说等到临命终,靠徒弟来做功德,那不成!你记得!你也千万不要靠你的儿女,不要想到说你死后,靠你儿子、女儿给你做一点功德,那可很难讲啊!是不是?这一听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了,明天就赶快把那个钱拿给我了!(笑)不要这么急,不要这么急,急什么呢?是不是?不要那么急!是不是?要看情形做功德,看你的因缘具足、条件。


    底下,祇树给孤独园,就是长者跟祇陀太子合成的。这长者家财大富,生平乐善布施,【常以财物,周给孤独之人,】就帮助一些没有结婚的、单独的人。【故得是名。】【园本祇陀太子之花园,】这个是祇陀太子的花园。【长者欲请佛说法,乃与商买。】商讨把它买起来。【太子戏曰:卿财富无量,】你,「卿」就是你。你的财富无量,【能以金砖布满园地,】你只要有能力,用金砖铺满整个园地,【即算卿买。】这个给孤独【长者即毅然】马上立刻下决心,【运金砖以铺之,】铺了!【太子止之曰:前乃戏言耳。】我刚刚是在跟你开玩笑的。【长者曰: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无戏言,讵可失信?】你是今天的太子殿下,将来要做国王的,开什么玩笑?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也?


    【迨】就是等待,【金砖布满,太子曰:我当与卿,】我应当给你。【共成供养佛僧功德,长者不允。】长者不允许。【太子曰:园地金砖铺遍,自当属卿,】当然是属于你的。【而树根金砖铺不到,】这树根怎么铺呢?树根埋在地底下了。【自当属我。】太子的了。【长者只得承允。】好!那就共襄盛举,二个一起来!所以,【太子自起门楼,】亲自打开这个门楼,【请佛出入,】我们没有碰到佛;要是我们今日有碰到佛,那不得了!是不是?我们也会用财产啊,包括身命都施舍给佛陀!反正财产......有时候地震,一下就消失,像九二一;一下火灾烧光光;一下子水灾,全部都漂流。像最近几天,四川省、华南地区大雨不停,我看新闻报导,死了一百多个人,房屋倒塌好几百间,流离失所千万的人!但是,真的假的不知道,台湾的报纸有时候会比较夸张一点,也许是真的;如果果然是真的,那你想想看,这些财产,能够真的永远装在我们的口袋吗?能够真正的拥有吗?没办法!有时候是地、水的;有时候是火的;有时候是台风,地、水、火、风,还有不孝子,留了很多财产,碰到不孝子,花光光!是不是?所以,我在世是这样做,我希望徒弟也是以散播正法,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其他的钱就要推广正法。


    底下说:树根金砖铺不到,自当属我。长者只得承允,太子自起门楼,请佛出入,【故曰祇树给孤独园。】所以,二个人,「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的园,二个合成。【《楞严》大法得此胜地,可以宏宣,是为处成就。合上信闻时主处,】最后加一个:众成就,叫做六种成就。所以,【初先明五义竟。】你看看,要请佛来讲经说法,要全部的因缘都具足。那我们今天在这里讲《楞严经》,也是全部的因缘都具足,所以,请大家要珍惜!


    47页,【丁二广列听众(分三)】这些听众包括【戊初声闻众  二缘觉众  三菩萨众】【(戊初分三)巳初据迹标数  二显本叹德  三列上首名今初】经文:【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讲义原文: 【此第六众成就,上先明五义证信,此引众证信。与者共也,结集者,谓如是之法,非我独闻,乃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同闻也;并有无量辟支,恒沙菩萨,亦所共闻,具足六种成就,证明是法可信。大比丘,大具三义:谓大、多、胜。大者拣非小德,天王大人,所敬仰故;多者拣非寡解,内外典籍,无不博通故;胜者拣非劣器,超出九十六种外道故。】


    法师讲解:【此第六众成就,】世尊讲经说法,当然一定要有听众,这些听众可不是一般的听众,是大比丘。【上先明五义证信,】五义,前面已经讲了:信、闻、时、主、处。【此引众证信。】意思:这一本经,《楞严经》不是杜撰的,还有参与的大比丘众,缘觉众、菩萨众都有,可以证明《楞严经》是可信度的,不是杜撰的。


    【与者共也,结集者,谓如是之法,非我独闻,乃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同闻也;并有无量辟支,】就是辟支佛了。【恒沙菩萨,亦所共闻,具足六种成就,证明是法可信。】所以,《楞严经》不是伪经,是真正一部佛所讲的经典,而且是特重要的经,非比寻常!


    【大比丘,“大”具三义:谓大、】或者是【多、】或者是【胜。】“大”是什么意思呢?【大者]就是大德,[拣非小德,]就不是一般小德了,是大德了。【天王大人,所敬仰故;】【多者拣非寡解,内外典籍,】什么叫内外典籍呢?内典、外籍,就是佛法、就是世出世间法统统通达,叫做内外典籍,【无不博通故;】


    【胜者拣非劣器,超出九十六种外道故。】九十六种外道,因为外道是心外求法,所以,永远不能成佛。所以,在律学里面讲:很差、最差最差、最没有修行的比丘,都比外道来得强上百千万倍!为什么?外道不讲缘起法。佛门最差最差、最没修行的比丘,都知道佛陀讲的是缘起法,单单这一个观念,就超越一切外道。意思是说:佛门最差的比丘,都比外道殊胜百千万亿倍!因为最差的比丘,有一天,回光返照,好好修行,也能成就佛道;外道是永远没有办法,因为他一开始就走错路了!所以,因此,我们要礼敬僧宝、要赞叹僧宝。但是,我们僧宝、出家众,要自己检视自己的行为,要洁身自爱,不能期盼别人一直供养我、别人来赞叹我,而我自己不修行,那不可以的!


    讲义原文:【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一、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二、破恶:粗破身口七支之非,细破三界见思(界内烦恼也)之恶;三、怖魔:谓比丘登坛受具足戒,得三师七证作法,白四羯磨竟,名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宝数。当时地行罗刹高声唱言:善哉!善哉!此处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人天增胜,修罗减损,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美,声传第六天。魔王闻已,心生恐怖,以彼贪著尘劳,不舍生死,恐出家人众,则佛界增多,魔界减少。】


    法师讲解:【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五种不翻译当中,叫做【多含不翻,】什么多含?就是讲「比丘」,有好几种含义,叫做多含。多含,俱云叫做多种含义不翻译,叫做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比丘:【一、乞士:】佛在世是随缘吃,也就是说:没有分什么荤、素,(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06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佛在世是随缘吃,也就是说:没有分什么荤、素,比丘出去托钵,众生供养什么,他就吃什么。【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诸位!没有色身,哪来的慧命呢?是不是?所以是不二的。因此,要把身体照顾得健康,也要听经闻法。所以,内乞法以资慧命,来长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所以,生命有二种:一种是色身的性命;一种是智慧的生命。
 
    【二、破恶:粗破身口七支之非,】身三、口四,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等。口业有四支,身有三,加起来有七支之非。【细破三界见思】见思之恶。见惑是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思惑是指贪、瞋、痴、慢、疑,一个是迷理之惑;一个是迷事之惑。【(界内烦恼也)之恶;】三界见思之恶,就是界内的烦恼,就是见思二惑。


    【三、怖魔:谓比丘登坛受具足戒,得三师七证】就是七尊证。【作法,白四羯磨竟,】白四羯磨,在家居士不了解,叫做一白三羯磨,「白」就是向大众广播,用现在的话,你听得懂的:「白」就是禀告大家;「羯磨」就是决定,也就是举手赞成或者是反对,羯磨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决定,要作结论了。是不是?所以,一白三羯磨加起来,叫做白四羯磨。知道吧!所以,羯磨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开会、讨论;羯磨叫做造作,也可以翻译叫做造作。叫做白四羯磨竟,【名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宝数。】


     所以,要真正成为一个出家的比丘众,现在依佛戒律,佛的戒律要观察四个月;而且要几岁呢?《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讲的都不太相同,都不太相同。律学里面讲的,说几岁可以出家,都不一定!《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略有出入,有的讲六十岁以前;有的讲七十岁;有的论、论藏里面讲:只要你身体作得了主,就是八十岁也可以剃度出家。作得了主就是说:你的生活起居作息,不需要别人扶持,你没有生重病,你饮食或者是走路,或者是六根都还有办法,那么,也可以出家。所以,这个律学里面,讲得不太一样。所以,在座啊!如果你们要出家的话,就变成说:你们要找你们自己的因缘。


    好了!再看下去,底下,白四羯磨,名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宝数。【当时地行罗刹高声唱言:】地行罗刹就是地面上的罗刹。说:【善哉!善哉!此处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人天增胜,修罗减损,】因为大家都行善,人界、天界增加,所以是修罗减损,修罗就是瞋恨心很重的。所以,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个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几年;或者居士听经闻法已经很久了,老是那一副个性,这样不好!个性改一改,讲话不要太大声,不是你凶,人家就怕你;是你很有修行、很谦虚,人家才怕你。你大声,人家也大声啊;你用大声,人家装麦克风啊;你骂前面,人家骂你后面啊,不是一样平等吗?(笑)对不对?所以,我们要了解,你现在很凶,人家表面上怕你,背后把你说得一文不值,那不是负面的吗?赔本的生意吗?所以,待人处世还是好一点,小声、轻声细语好好的讲。是不是?不要用瞋恨心,要不然,会堕阿修罗道。
  
     【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美,声传第六天】传到虚空,(第六天:(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魔王闻已,心生恐怖,】这魔王【以彼贪着尘劳,不舍生死,恐出家人众,则佛界增多,魔界减少。】但事实上,佛界不增,魔界也不增;佛界不少,其实,魔界也没有少,这就事相方便说。


     讲义原文:【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有六: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种羯磨,若五比丘同住,即可自恣,亦可边方授具,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举类皆是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标数也。先度鹿苑陈那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兼徒一千人,次度舍利、目连师徒各一百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去零数。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俱即不离也。初据迹标数竟。】


     法师讲解:【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所以,诸位注意听喔!僧伽叫做samgha,所以,一个学校也叫做僧伽。知道吗?一个公司行号也叫做僧伽;一个政府机构也叫做僧伽;一个group,group,知道吧!一个团体,统统叫做僧伽。这个「僧伽」演变到今天,就变成「僧」,「僧」就变成出家人的专有名词,事实上,它是指一个集团、一个和合,统统叫做僧伽。后来变成出家众的专有名词,是因为演变已久,所以,后来称为僧,僧众,就是由本「僧伽耶」慢慢演变来。本来是三个字,是:僧伽耶;后来少了一个字,中国人比较喜欢简单,又叫做「僧伽」;后来又更简单,就称一个字,叫「僧」。就像释迦牟尼佛,本来三个字的:「佛陀耶」,知道吧!「佛陀耶」,三个字;后来中国字称二个,叫做:「佛陀」;后来,哎呀!麻烦啦!中国字个性跟我一样,我也是这样子直接了当,佛,后来称一个字:佛。所以,称佛陀、佛,「佛」是一个字;「佛陀」两个字;「佛陀耶」是三个字。「僧」也是这样子,僧就是:僧伽耶、僧伽,又称为僧,那么,法就比较......很少人称了,「法」称为达磨耶,南无达磨耶,达磨耶就是法,后来有的人称二个字,叫做「达磨」;但是,没有人称一个字叫做「达」,达什么呢?所以,这个「法」没有人称一个字的,知道吗?二个字的还有,「达磨」祖师就是法嘛!对不对?


    所以,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换句话说:出家人不和合,也就不够资格称为叫做僧团。这一句要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出家众,来勉励我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这个团体不和合,就不够资格称为僧团。如果有时候意见不同,要互相包容,因为和合众叫做僧伽嘛!那我们这个团体有没有和合呢?不要说只有住四个、五个,或住不到十个人,整天你争我夺,每天都闹情绪、每天都闹意见,这样不好!出家众要作表率。是不是?


    【和合有二:】一、叫做理和;二、叫做事和。【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择灭无为。诸位!这个是三无为里面的其中一个,叫做择灭无为。好!我现在把三无为三种无为法,念一遍给大家听,一、叫做虚空无为;二、叫做择灭无为;三、叫做非择灭无为,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一、叫做虚空无为,这个三无为里面的其中之一,什么叫做虚空无为呢?虚空就是无碍,我们看虚空,就是没有障碍,叫虚空即无碍,虚空就是无碍,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真空之理,也就是说:诸法是毕竟空,这个毕竟空的道理,不为惑染,「惑」就是无明,迷惑颠倒的惑,染就是杂染的染。不为惑染之所障碍,也就是无明没有障碍到他。虚空就是无碍,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以无碍为性,无碍为性,心没有任何的障碍,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称为虚空无为。再念一遍:虚空无为,虚空就是无碍,没有挂碍的碍,就是无碍。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就是胸量像虚空的意思,只要你放得下,像虚空就是无为法,直接了当的解释,意思就是这样子。尽管放大你的心胸,包容一切,你就是进入佛的无为法。


    二、叫做择灭无为,择灭无为的意思是:声闻之人;声闻,是专指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的束缚,就是见思二惑的束缚,叫做远离见思的束缚,证寂灭真空之理。譬如说:涅磐、解脱,远离见惑和思惑的系缚,「系」就是捆住了,系缚。证得寂灭真空之理,叫做择灭无为。再念一遍:声闻之人用智慧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证寂灭真空之理。譬如说:证得涅磐,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择灭就是用智慧选择,选择没有烦恼、选择解脱、选择自在。众生不懂得用智慧,看了相就着;看了知见就着;看了烦恼就着;着于烦恼、着于知见、着于种种的假相,所以,他不懂得用智慧去选择,把它分析、把它摆脱。所以,什么叫做择灭呢?用智慧选择修行,进入寂灭的方法,「灭」就是寂灭真空之理,叫做灭。所以,这「择灭」二个字的意思:第一个,「择」就是用智慧选择;「灭」就是寂灭真空之理,也就是不选择烦恼的那一方面。而众生都是选择烦恼的,众生都是选择财色名食睡;众生都是选择贪瞋痴;可是,声闻人知道听佛的语言,选择智慧,用智慧抉择,怎么样?寂灭真空之理。


    三、叫做非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就是功夫到家了,不需要加以分别,自然的契入寂灭法,叫做非择灭。非择灭意思就是不假用功行,自然契入寂灭法。声闻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种种的惑不会再起来,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所以,非择灭就是不假拣择,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叫做非择灭无为。再念一遍:声闻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


    好!这就是第一个:理和。好!看48页中间,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就是用智慧选择。刚刚已经讲过了。【二、事和有六:】事和有六:【谓戒和同修;】也就是如果戒律相同,一起修行。【见和同解;】知见、看法一样,一起互相勉励,来解这个佛意。【利和同均;】就是得到供养,一律平均。所以,文殊讲堂不分我剃度的,或者是外来的比丘,一律以佛的心,利和同均,供养完全都是相同。不过,有分年资,你刚进来,或者住满五年,这是有分别的。所以,利和同均也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对这个工作人员也是这样子,厨房水果、饭菜自己拿,统统有!是不是?所以,利和同均。【身和同住;】所以,我们这个身体,形相一样、思想一样,我们好好的安住,一定要......要不然,身体打斗,它是一个工具了,是不是?打架啦、斗争啦,这个行吗?能说是一个僧团吗?所以,身和要同住。【口和无诤;】这个特别的重要!一切诤论由口来。所以,一个真正的出家修行人,不但是口和无诤,根本就是与世无诤。这个「诤」加一个言部,就是言语上的刺激、闹意见。【意和同悦。】意和同悦,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头;这个「意」就是正念相同,我们互相的喜悦,祝福对方。


    (《楞严经表解》)诸位!打开《表解》一三页,看下面,大比丘众——(附表)


    大(俱三义);比丘(有三义);众(就是和合)。


    大(有三义)——


    大——拣非小德,天王大人,所敬仰故,连天王大人都要敬仰了。


    多——拣非寡解,意思就是说:才学多闻,内外典籍,无不博通故。


    胜——就是非常殊胜了,拣非劣器,根器很利的。要当一个大比丘,说来不容易的!所以,不要看认为这么简单,称:比丘,比丘,事实很难的!现在所有的三坛大戒都称为比丘;如果在佛经来讲,事实上还要好好的进修,还要好好的修行,才够资格称比丘的。你看看!这大比丘多困难!胜——拣非劣器,超出九十六种外道故。


    比丘(有三种意义)——乞士——外乞衣食以养色身性命。内乞佛法以养法身慧命。破恶——破身口七支之恶。如果有恶,就不能称比丘,称比丘不容易的!怖魔——受具足戒魔王恐怖。


    众(就是和合),有二种——一、理和——同证择灭无为之理,也就是用智慧选择、抉择,而证入涅磐。二、事和(有六)——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见和同解;五、戒和同修;六、利和同均。所以,要支撑一个僧团,事实很不容易;除非上人很有这个德行,很有这个能耐,尤其是比丘。有一个国外来的比丘,一个韩国来的比丘,他不会讲中文,然后,会讲韩文的跟他翻译,说:哎呀!我们文殊讲堂慧律法师,剃度了一百三十几个比丘!哎呀!这个韩国的比丘说不得了:哎呀!目前是难,难!哎呀!很赞叹师父,能剃度这么多的比丘,实属不容易!他是很赞叹,我们当然就很谦虚了,人家愈赞叹,我们就要愈谦虚了,说:哪里哪里,不敢当不敢当!是不是?但是,剃度了这么多比丘,要成材的,有几个呢?要成为栋梁之材的,有几个?成为顶尖的栋梁之材,那又几个呢?是剃度不少个比丘。是不是?但是,要成为栋梁之材的,还需要多加以磨练,好好的教化。


    诸位看底下,【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什么叫如法?就是如律,如法、如律、如佛所说。所以,你僧团所做要如法。但是,现在困难,现在自己一个人买一个公寓,如法吗?当然不如法啊!是不是?好了!可是,僧团他又住不下,有时候是为了养病,自己一个比丘住,不如法;不如法又没办法!所以,变成说中国佛教会也没办法管了,因为那么多比丘、比丘尼啊,三三两个;有的人想自己用功,在僧团里面,这个要这样子,僧团要规定这样子,我自己想用功,可是,这个僧团又这样规定,所以,只好自己搬出来,自己租个公寓住。所以,他也有他的立场跟苦衷,我们可以理解的。所以,这个目前变成中国佛教协会也没办法管;也没有能力管;所以,也没人管,我们也不敢管啊!你也不能说他一定不对,所以,这个就困难!所以,出家人三三两两分开来,佛教就没有力量,因为没有僧团的约束力嘛,没有僧团约束力,容易自己把自己的习气发挥,自己没办法觉察。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苦衷,每一个人都有立场,也不能说:谁对还是谁错;不过,按照佛讲的戒律,这是不如法的,这个就要衷心的、诚恳的这样讲了;一个人是不如法;二个人也是不如法;如果要僧团,要四个人才叫做如法。


    底下,【惟除自恣、】自恣就是农历七月十五......这个自恣就是:自知己过,自行陈说,自己讲;自不知过,恣任僧举,恣任僧举就是:任意你举我的过失;自恣就是:我愿意让你说出我的过失,我可以接受。但是,目前已经......结夏安居完以后,自恣是变成一个仪式了,目前几乎没有在实行了。你一开检讨会,你一讲,又闹意见。我曾经在自恣会上,才讲那个比丘,我也不是恶意的,好意的,才讲他几句话,他回去,不来了,后来还俗。他不晓得跟他家人怎么讲,他姐姐或者他家人也造口业,毁谤师父,毁谤文殊讲堂僧团。所以,这个自恣会上,要真的坦诚相见,把自己的缺点让对方来检举,这个是很大的勇气喔,就是没有我执、我见、不狂妄、不自负。现在的人,你稍微跟他点一下,你不要再说我了,你再说我,我就翻脸!你知道吗?我现在是五十岁!五十岁是什么意思呢?五十岁就是更年期,我会打人的喔!(笑)喔!是是是!所以,这个自恣很不容易的,意思就是:我的缺点让你讲,我可以承受!不容易的!


     底下,【授具、】就是授具足戒。【出罪三种羯磨,】就是比丘或比丘尼犯了重戒,初篇或二篇,要出罪的,要二十个比丘。像比丘犯第二篇,要二十个比丘出罪;出罪就是把这个罪显露出来,就变成无罪了。我们一般是隐藏着罪,二十个比丘出来,作这个羯磨,出罪。那比丘尼更难,要四十个,要二十个比丘、要二十个比丘尼,而且这二十个比丘、二十个比丘尼,要全部四十个统统要持戒清净,才够资格跟人家出罪。我们这个时期,哪找二十个完全清净的比丘呢?还一点小戒都不可以犯!所以,现在只有授具足戒还存在,关于农历七月十五自恣会上,几乎没有。还有出罪这个羯磨,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广化律师有实行过,二十个比丘出罪,确实有!但是,目前各个僧团比丘、比丘尼,因为实施起来很困难,要找二十个比丘,清净的比丘,很不容易!连小罪都不可以犯。


    【若五比丘同住,即可自恣,】五个比丘就可以。【亦可边方授具,】边方就是指特殊、没有正法的地方,叫做边方。那么,意思就是:本来要三师七尊证(三师七证:三师与七证师之并称。指比丘受具足戒时,戒场中必须具足之戒师人数。又作十师、十僧。三师即:(一)戒和尚,指正授戒律之和尚。乃比丘得戒之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十年以上,并严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二)羯磨师,即读羯磨文之阿阇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羯磨师为诸比丘受戒之正缘,若无羯磨师秉承圣法,则法界善法无从生起。担任此职者,其戒腊须在五年以上。(三)教授师,即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其戒腊亦须在五年以上。七证师则指证明受戒之七位莅会比丘。凡此十师均须于受戒前恭请之。在印度、中国,佛教较盛行而人口较稠密的‘中国’地区,因其僧众极多,故有十师之规定,至于‘边国’地区则仅须有三师二证等五师即可,此称为‘中十边五’。然据云雨钞载,日本虽为海东之边国,却行‘中国’之十师受戒之法。故日本之东大寺及唐招提寺戒坛,自古即行十师受戒之法。又受五戒时仅须和尚一人,受十戒时则须和尚、羯磨师二人即可。此外,湛然之授菩萨戒仪举出,大乘菩萨戒之请师法,则异于上述四分律所说。即以释迦如来为和尚,文殊为羯磨师,弥勒为教授师,一切如来为尊证师,一切菩萨为同学等侣;事实上担任教授者,唯有传教师一人。(毗尼母经卷一、四分律卷三十一、五分律卷十七、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四]FROM:佛学大词典);但是,譬如说:我们到非洲去,这非洲,假设说啦,那个非洲的部落,完全没有佛法,不用二十个比丘、不用十个比丘,五个比丘就可以作羯磨。比丘本来就是一种草啦,苾蒭,苾蒭,这是一种草。在印度,这种草,这种草长养力很强,滋生能力非常强,这种草打不死的,你把这个砍断,它又生,把这个砍断,它又生,遍地都是苾蒭苾蒭。这是一种草。意思就是说:只要法师所到之处,就可以弘法利生,转大法轮,度无量众,是表示这个意思。这苾蒭本来是一种草,后来就变成比丘。知道吧!这苾蒭,苾蒭叫久了,就变成专有名词,就比丘,比丘。所以,真正的根源,苾蒭是一种草,是很容易长养,而且生根发芽,生殖力很强,不会灭亡。意思就是说:只要有比丘到的地方,都应当弘法利生,度无量......会扩展开来(指僧团)。听懂了吗?所以,演变到今天,就叫做比丘;其实,它是一种草,生命力很强的一种草。


    亦可边方授具足戒,「边方」就是特殊、没有正法的地方。【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十个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足戒,是三师七尊证了。【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那么,像我们这个僧团,就超过二十个比丘同住了,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擧类皆是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标数也。先度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养鹿的地方,鹿苑。【陈那】就是憍陈那,【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兼徒一千人,次度舍利、目连师徒各一百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楞严经表解》)打开《表解》一三页,最左边,一、憍陈那五人——五比丘——马胜比丘、小贤比丘、摩诃南比丘、十力迦叶比丘、憍陈那比丘,所以,以憍陈那等,为五比丘作代表。所以,我们常常讲:憍陈那五比丘,就是包括马胜比丘,这个威仪最好的,《阿含经》讲的;小贤比丘、摩诃南比丘、十力迦叶比丘、憍陈那比丘。有的印度是依父族、父系的;有的是母族的。根据父亲命名;有的根据母亲命名。


    二、优楼迦叶五百人;三、伽耶迦叶三百人;第四、那提迦叶二百人,叫做三迦叶。优楼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称三迦叶,五百人、三百人、二百人,共一千人。第五、舍利弗一百人,师徒一百人。六、目连一百人,目犍连,还有带领徒众一百人,刚开始都是学习外道的。第七、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好!翻回来(讲义),【今略去零数。此等皆先修异道,「异道」就是外道。【勤苦无获,】勤苦无获是什么?虽然精进,因为没有正知正见,没有佛的指导,所以,无所获。这一句话,勤苦无获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勤苦修行,but,但是,无所获。为什么无所获?没有人教啰,乱修行一通,跟着外道,知见不正,所以,后来都皈依佛(原视频为“归依”,但末学以为应是“皈依”——录入者注),从佛出家。【遇佛得益,感恩常随,】古人啊,一听到正法,一辈子都不离开自己的恩师。不像现在的比丘,现在的比丘,有的很好;但是,有的很难,这个心就是定不下来,自己有自己的角度;自己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到处去参。所以,这个刚刚出家的,或者比丘心浮动,到处都想去参,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也年轻过啊!所以,有的比丘出去参,我们都祝福,有缘嘛,我们聚在一起,好好的研读、研究;没有因缘,师父就祝福你,法无恩怨,缘有深浅,师徒的因缘也是这样子的。所以,古人一闻正法,就在他的师父的旁边,一辈子当侍者,也不离开自己的恩师。不是像现在,现在东奔西跑,当然有的比丘很好,稳得住,这个要赞叹!


    感恩常随众,【俱即不离也。】「俱」就是皆,马上就不离开佛陀,佛是三界的至尊啊!是不是?所以,【初据迹标数竟。】据「迹」就是示现,据我们可见的示现的迹象,有迹可寻的,怎么样?这个有形的,「迹」就是有形,从有形的角度来,从示现的角度来说,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感恩常随佛陀,俱皆不离佛陀。


回向(略)(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6-0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83:如果不能理解佛性,你就学习把胸量放大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