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89: 要借着布施供养僧宝,来超越生生世世的贫穷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4-24 11:14 点击 421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PSH87NRS2ptiTK8NDzLjWQ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7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居士乃居家守道之士,身处尘劳,心恒清净,】诸位在家居士!这八个字可是修道的重点,身体虽然处在现实的尘劳当中;但他的心是永远清净的。【有有德有位者,】这个“有位”是官位,有德行又当官的,【如此方苏东坡居士之类,】还有一种是【有有德无位者,】也没有当官的,【如此方庞居士之类。】这大家都知道庞蕴居士了。【伫,候也,待也。】【伫佛来应者,作二解:一、长者居士,不知佛受国王之请,则等待佛来应供;二、已知佛受王请,则伫候佛派菩萨圣众,前来应供。】有二种情形,所以,大家都等待佛来应供。【初王臣设供竟。】接下来,【丁二佛僧赴请】


    经文:【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这个“敕”就是命令,帝王的诏命叫做敕,我们常常看电视,古装剧常常这样讲: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就是皇帝的命令。讲义:【此明佛僧分赴,以应斋主。】【佛敕命文殊分派者,以文殊为众中上首,诸菩萨、罗汉皆能信从故。】【二佛僧赴请竟。】底下,【丁三 阿难示堕(分二)戊初 将堕之由 二 正堕之事  今初】


    经文:【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师父先简单解释一下:佛以及菩萨、阿罗汉等等,都去应供,只有一个人来不及,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这个“别请”就是另外,阿难被别人请了,去应供了!去很远,远游未还;“不遑”就是来不及。僧次,大部分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个僧次就是说:我们出家众,应供有分僧次的,佛在世的时候,有在家居士经济能力不够,一次没有办法请几千个大阿罗汉来吃饭,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他又很想供养僧,就问佛,佛跟他讲:从受戒,先受戒的叫做长老,受戒四十年、三十年、二十年、十年先排,不是看年龄的,看受戒戒腊的。受戒戒腊如果都相同,看出家,譬如说:他出家十年还是沙弥;他出家一年也是沙弥,二个同时去戒坛受戒,那个戒坛还要看谁先登坛?譬如说:这一次受戒三百个,我先登坛受比丘戒,出来,我必须排在前面,你慢登坛,你要排在后面。三百个人没办法一起同时受戒啊!它一次登坛九个,我先登坛,我就是戒兄。那有的人讲说:那另外一个就是戒弟啰?佛教没有讲戒弟的,都要互相称为戒兄,你听过:戒兄,戒兄!这是恭维,然后,对方会不会称:喔!戒弟!你来了!没有这样子的,二个都要互称为戒兄。


    所以,同一个戒坛上,假设说:我今天出家十年,他出家二年,同样同时登坛,那么,受三坛大戒后,我要排在前面,因为我出家已经十年了。这个僧次,就是有按照受戒的时间次第,还要按照三坛大戒的登坛的时间来排的。所以,佛在世,有在家居士很想供养僧;可是,没有办法一下子供养一千多大阿罗汉,所以,就派出家众轮流,僧次就是看谁这一次轮到,这一次轮到一到一百,戒腊高的先去应供;再来就一0一到二百,这样一直慢慢的轮;戒腊后的在最后了,也许还没有轮到,那个居士就死掉了,那就没有福报了,没办法了!所以,在佛教界是很重视长老的!你知道吗?以前要三衣一钵很困难的,佛在世的时候,他们那个袈裟,都不是现在做得这么好看,都是要捡人家丢掉的布,深褐色的布,这样裁一裁缝起来,佛当时在世的袈裟,是这样补补贴贴......一块一块这样补起来的呢!那要一件衣服很难呢!如果这一块布料比较好,来,放着,要由所有的长老开始轮,长老说:我有了!轮第二个,次第。第二个说:我袈裟够了!才轮第三个,这样一直轮......轮到最后,那个慢受戒的说:我没有!才有你的份。在僧众里面,有严格的纪律的,国有国法,党有党纪,家有家规,佛教是很重视纪律的,按部就班来。所以,你钵来也是一样,佛当时在世,吃饭是用钵来托钵的,这个钵有二种:一种是铁做;一种是陶器做的。


    这个钵如果是很好,还是必须由上座长老......譬如说:你出去外面,你新戒的比丘出去外面,人家送一个新钵给你,这个新钵不会轮到你呢!要由长老,说:长老,长老!这个新钵,您们哪一个要?然后,那个破的、有缺角的那种,或者是裂痕的,只要不渗水的,师徒慢慢轮......最上钵一定要是长老;最好的钵一定要是长老;最新的钵还是长老!铺的卧具也是一样,要把所有最好的必须供养长老,慢慢慢慢依次第来......所以,这个僧次;在目前来讲,已经没有这种情形,像我们讲堂的比丘,分院的就不算,譬如说:有三桌的法师来,那在家居士都有这个经济能力啊,来,当然就同时请了!现在很少论这个僧次的,僧次就是一种伦理道德,很重要的!佛在世是很重要的。那现在的经济能力都够了,一下供养,全部都有红包;一下供养,大家都可以吃饭。而佛在世不是这样子的,几千个大比丘,证阿罗汉果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你想想看,那些没有证大阿罗汉的,有多少人啊?那叫做......不是一大群,那一大票喔,那多少的出家众喔!所以,一般人请不起的,请佛来,还要请佛陀的弟子来,对不对?比较穷的,一次就倒了,如果来几万个人,你一下子就没办法,就倒了!所以,这个就按照僧次伦理道德,轮番应供。叫做不遑僧次,来不及加进去僧伽的行列,应供的次第,所以叫做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在旁边,以及阿阇黎在左右,都没有!途中独归。


    讲义原文:【此下叙将堕之由,厥有四端:一、别请未还:唯(独也)有阿难一人,自恣之前,先受别请,远游未还。阿难具云阿难陀,译为庆喜,乃佛堂弟,白饭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王闻太子成道,一喜也;又白饭王入宫,报告生子,请王赐名,又一喜也,故字曰庆喜。而别请,是别种事缘所请,如忏罪、施物等。自恣时到,理宜早归。远游未还二句,即别请处远,未克早还,所以不及分列众僧,应供班次,故有致堕之事。】


    法师讲解:【此下叙将堕之由,厥有四端:】这个是叙述阿难为什么会堕入淫室之由来?  “厥”就是其或者是彼,其有四端:【一、别请未还;唯(独也)有阿难一人,自恣之前,先受别请,远游未还。阿难具云阿难陀,】所以,我们讲到阿难,真正的名字叫做阿难陀,阿难陀,中国人好简,所以称“阿难”二个字。【译为庆喜,乃佛堂弟,白饭王之子。】白饭王是净饭王的弟弟,佛、世尊要叫他叔父,也就是佛的叔叔。佛的叔叔也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阿难了,何其有幸,跟佛是堂兄弟!


    【于佛成道日降生,】佛成道,刚好他降生。【王闻太子成道,一喜也;又白饭王入宫,报告生子,】生了个儿子。【请王赐名,又一喜也,】又另外一个喜事。【故字曰庆喜。】【而别请,是别种事缘所请,如忏罪、】忏罪要凑二十个人。或者是【施物等。】所以,阿难受别请。【自恣时到,理宜早归。远游未还二句,即别请处远,】“克”就是在指定时间,也就是来不及,【未克早还,所以不及分列众僧,】“克”就是在指定时间,也就是来不及。分列,诸位!你一定要做笔记,否则你看不懂:“分”就是分别;“列”就是列入。所以,来不及分别依照僧次,来列入僧众,来不及!【应供班次,】依照受戒的时间长短分班,有次第的。【故有致堕之事。】


     讲义原文: 【二、无侣独归:既无上座,及阿阇黎;上座有四种:一、生年上座,年龄长故;二、戒腊上座,受戒久故;三、福德上座,福慧尊故;四、法性上座,无为证故。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堪为人师范故,共有五种:一、出家阿阇黎,授沙弥十戒法者;二、教授阿阇黎,于受具足时,屏处问遮难,教令乞戒者;三、羯磨阿阇黎,为忏摩灭罪,受比丘戒时,当坛白四羯磨者;四、依止阿阇黎,即从受依止,乃至一夜者;五、教读阿阇黎,即从受经义,乃至四句偈者。律制一僧远出,侣须二人:一、上座;二、阿阇黎,所以严行止,防过失也。今阿难无侣独归,故有致堕之事。】


    法师讲解:【二、无侣独归: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阿阇黎,我们称为教授师。 【上座有四种:】【一、生年上座,年龄长故;】叫做生年上座。【二、戒腊上座,】也就是【受戒久故;】【三、福德上座,】也就是【福慧尊故;】【四、法性上座,】就是【无为证故。】所以,法性上座就是证阿罗汉,证阿罗汉果叫做法性上座。所以,有时候这个次第,坐的位置也不一定,譬如说:他年轻,才二十岁就证阿罗汉果,佛就可以请他坐在前面,因为他精通心性,那些没有证阿罗汉果的,就会坐在后面,所以叫做法性上座,特别的认同他的功夫,也算是一种优待,但是,这个不简单!


    【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堪为人师范故,共有五种:】【一、出家阿阇黎,】出家要请阿阇黎剃度。或者是【授沙弥十戒法者;】【二、教授阿阇黎,于受具足时,屏处问遮难,】“屏处”就是私下。受三坛大戒的时候,其他人都不能靠近的,三师七尊证,那个戒坛上是非常严格的、非常严肃的,一班一班的来受三坛大戒的,在家居士根本连靠近都不行!叫做屏处问遮难。什么叫做遮难呢?所谓遮难,就是小乘的律法当中,授具足戒的时候,教授师为了简别受戒者之器或者是非器;而设有十三难跟十遮(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时,教授师为简别受戒者之器或非器,而设有十三难与十遮,以询问受戒者。略作遮难。又作遮道法、十三遮难。遮者非自性之恶,但以不适受具戒,故遮止不使受;难者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亦不得受具戒。故比丘于受戒前,先有教授师依罪之轻重,次第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


    细别遮罪,虽有十六种,然正向受者质问时,则合衣、钵为一,合父、母为一,合五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为一,而成十遮。即:(一)受戒人名字,(二)和尚名字,(三) 年满二十,(四)衣钵具不,(五)父母听不,(六)负债人,(七)奴,(八)官人,(九)丈夫,(十)五种病。


    十三难则为:(一)边罪难,先受具足戒,后犯四重禁戒而舍戒,其后再来受者。(二)犯比丘尼,于白衣时犯净戒之比丘尼者。(三)贼心入道,为利养活命,或为盗法而出家。 (四)破内外道,原为外道,来投佛法,受具竟,还复外道,再舍外道欲入内道者。(五)黄门,五种之不男。(六)杀父。(七)杀母。(八)杀阿罗汉。(九)破僧,破法轮身。然若为破羯磨僧,则非难。(十)出佛身血。以上五种(由(六)至(十))为五逆罪人。(十一)非人难,八部之鬼神变化人形者。(十二)畜牲难,畜牲变为人者。(十三)二形难,兼具男女二根者。


    比丘尼之遮难略异于比丘者,诸律所传亦不尽相同,据四分比丘尼羯磨法所述,十三难中,第(二)犯净行比丘;十遮中,第(五)父母夫主,第(七)婢,缺第(八)官人(比丘尼十遮中)第(八)是女人,第(九)癞等病,别加第(十)学戒清净。[十诵律卷五十四、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僧羯磨卷上、尼羯磨卷上]FROM:佛学大词典),以询问受戒者。遮者非自性之恶,但以不适受戒,受具足戒,所以,遮止不受戒,所以,遮难就是停止受戒。“难”也就是自性恶,毕竟非受具足之器,也不得受具足戒。所以,有遮有难,就要停止受戒。所以叫做屏处问遮难。【教令乞戒者;】乞戒就是:你要受戒,要乞求戒师传授。


    【三、羯磨阿阇黎,】羯磨阿阇黎,【为忏摩灭罪,受比丘戒时,当坛白四羯磨者;】一白三羯磨,叫做白四羯磨,叫做羯磨阿阇黎,说这些人受比丘戒成不成?然后,这一些三师七尊证就要说:成!这样才得戒了;没有他说成,都不行的!【四、依止阿阇黎,即从受依止,乃至一夜者;】  依止,譬如说:来到讲堂依止师父,那么,师父就是依止阿阇黎。【五、教读阿阇黎,即从受经义,乃至四句偈者。】四句偈颂。


    【律制一僧远出,侣须二人:一、上座;二、阿阇黎,所以严行止,防过失也。】“严”就是庄严;“行”就是行为;“止”就是举止。我们要严行止,防过失,防止一切的过失,也就是要有威仪、要持戒,行为举止不可以让人家讥谤。【今阿难无侣独归,】没有伴侣,独自一个人回来。【故有致堕之事。】


    经文: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因为当天,大家都去波斯匿王那边应供,那个时候阿难执持应器,就是钵,叫做应量器,应量,钵有大有小,看你的饭这个量,叫做应器,就是钵。执持这个应量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依次第循乞,就是乞食了。


    讲义原文:【三、无供循乞:其日即自恣时,匿王请佛之日,众知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故无人送供,若有斋供,应无堕事。因其日无供,阿难不得已行乞,即于午前未食之时,执持应器(钵也),梵语钵多罗,此云应法器,乃受食之具,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则铁、瓦二种;色则用竹烟、杏仁,烘如鸠鸽之色,炎夏盛食不馊;量则应己食量多少而为,极大不过三升,至少亦容升半。于所游城:即平日所游室罗筏城也。次第循乞:循者顺也,不分净秽,挨户顺序,次第行乞。乃以小乘力薄,弱羽只可缠枝,阿难乃初果有学之人,欲学佛菩萨行履,故有致堕之事。】


    法师讲解:【三、无供循乞:其日即自恣时,匿王请佛之日,众知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同时供养出家众,【故无人送供,】因此必须出去托钵。【若有斋供,】就不必出去,所以,应该就没有堕入淫室之事。(【应无堕事。】)因其日没有人送斋来,(【因其日无供,】)所以,只好出去托钵了!【阿难不得已行乞,即于午前未食之时,执持应器(钵也),梵语钵多罗,】中国话叫做应法器,(【此云应法器,】)或者叫做应量器。


    【乃受食之具,体、色、量三,】这样你看不懂,要加一个“钵”:钵之体、钵之色、钵之量,你这样才看得懂;你一下子讲体、色、量,他根本就看不懂!钵之体,就是所谓的质料,钵的体,就是它是用什么质料做的?有一定的,佛有制这个戒律。钵之色,要什么颜色的?总不能五花八门啊!是不是?那这个钵如果赶流行的话,大家拿起钵来,就会变成五彩缤纷了!你看看我们出家人的钵,完全符合佛制的,就是暗褐色,像鸽子的色。他的钵有一定的颜色,佛制戒制得清清楚楚的!量就是看你的食量大和小。


    所以,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则铁、瓦二种;】意思就是:钵的材料,必须用铁做的;或者是用瓦做的,这是如法的二种。这个是佛制的。你总不能用金子做的,变成金钵了;金钵可以啊!你放着,这个金钵很快就会被人家偷走了!这是讲到这个钵,钵之体,则铁或者是瓦二种。【色则用竹烟、】“烟”就是熏,要熏黑,这个钵还不能五花八色,五彩缤纷色还不行!如果佛没有限制这样子,你看到那一千个比丘的钵,会像放烟火一样的,因为佛没有限制钵的颜色,大家喜欢这种颜色,那个喜欢那种颜色,那个比丘一排一千个,十个,你没有感觉到什么,一千个钵的颜色统统不一样,你观想一下,这种是什么僧团?你就会觉得说:喔!那很不可思议!有的喜欢白的,黑的、金色的、五彩缤纷色的,佛都不允许!必须要熏成怎么样?黑色的,【杏仁,】你看这杏仁,杏仁那个表皮,它就是那种色。【烘如鸠鸽之色,】“烘”就是借火力将湿物烤干,慢慢的烘干,叫做烘如鸠鸽之色,鸽子的颜色,要这种颜色,合于佛制。【炎夏盛食不馊;】馊就是馊水;“盛”就是装食物;不馊就是不会坏掉,食物坏了有了异味,叫做馊,就是馊水,台湾话说:馊水,馊水。就不会变酸味。【量则应己食量多少而为,】要拿大钵的,【极大不过三升,】三升很大了!【至少亦容升半。】升半就是一公升半。所以,身材大的用大钵;像我这样子的,叫做袖珍型的,一公升半;但是,还是吃不完,一公升半又多少了呢?很大了呢!1500CC呢,很大呢!


    【于所游城:即平日所游室罗筏城也。】【次第循乞:循者顺也,】不分净家或者是秽家,(【不分净秽,】)当时候印度分得很严格,贵族就是净、当官的就是净;下贱种的:旃陀罗、杀猪、杀羊的,那就是秽家;唱歌的,以前唱歌的也是列为秽家,不是像现在的歌星,大家崇拜得不得了,以前把唱歌的列为是秽。说:不分净秽,也就是不管你做任何的职业。【挨户顺序,次第行乞。乃以小乘力薄,弱羽只可缠枝,】弱羽是指出生的鸟,它的羽毛不够硬,只可缠枝,意思就是:跳来跳去,也只能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没有办法离开大树。只可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意思就是:没办法离开树干,只能缠着枝干。


    【阿难乃初果有学之人,欲学佛菩萨行履,故有致堕之事。】想要学佛菩萨的平等心:不管你是净家、秽家,我这样平等的行乞,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就出事了!因此,我们比丘也是,如果要远行,就不要单独。有什么事情,就是三个一起出去、四个一起出去,佛制的戒律就是这样子。


    64页,倒数第一行,经文:【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解释一下:阿难心中初求,出去行乞;最后檀越,为什么是最后呢?因为修供佛在先啊,所以,大家都出去应供,阿难当然就是最后了,就是发心布施给我阿难的,名是最后的。这个檀越,“檀”就是梵语;(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8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这个檀越,“檀”就是梵语;“越”是中文,梵语跟中文加起来,叫做檀越,檀越。这一句话特别的重要,“檀”是布施;“越”就是超越贫穷。意思就是说:你要肯布施的人,才有办法超越那个贫困。换句话说:贫穷怎么来的?就是不肯布施,就一定会感得贫穷的果报;唯有布施,能够超越贫苦。所以,这个“檀越”,是梵文和中文黏在一起,二个字的。


    阿难的初求,就是等于最后的施主,以为斋主,也不管是净、是秽,是刹利尊姓,或者是下贱的旃陀罗;旃陀罗叫做屠夫。方行等慈,就是效法、依法,行这个平等乞食之慈。也不选择微贱,绝对不会选择微贱。发意圆成,“意”就是发大乘心,圆满成就一切众生,不管是贵族,或者下贱种;或者是有钱、没钱,富贵、贫穷;不管你的职业,我都这样子的平等的行乞,让大家都有种福田的机会,无量功德。所以,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也就是说:让这些贫穷、富贵的都有布施的机会,也借着因为布施僧宝,来超越生生世世的贫穷。


    讲义原文:【四、欲行等慈:小乘乞食,向拣五家:一官,二唱,三屠,四沽,五淫舍。今次第循乞,阿难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檀即是施,谓檀施获福,能越贫穷苦海。最后云者,以王及长者居士,修供在先,为先前檀越;阿难心中,初求有发心施我者,乃最后檀越,以为我之斋主(反显王及长者居士,为佛菩萨阿罗汉斋主)。矣!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此无问净秽,即次第循乞也。刹利具云刹帝利,此云王种,或译田主,为王家种族,乃四姓中尊,是为净家;旃陀罗此云杀者,谓屠杀为业,不许与良民共处,行走鸣铃持帜,与人异道而行,是为秽家。不问净家秽家,皆次第顺序而乞。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此二句释上无问净秽之意。方者法也,因要效法佛菩萨,以平等之慈心,行平等之乞食,不拣择卑微下贱之家,而不乞也。等心乞食,有五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家;四、息凡夫猜疑;五、破二乘分别。是以阿难有欲取法,而行等慈,故不择微贱也。上虽云无问净秽,其意实在不择微贱耳。】


    法师讲解:底下,【四、欲行等慈:小乘乞食,向拣五家:】“向”就是一向;“拣”就是拣别,也就是五种人家不靠近、不乞食,也不受他们供养,因为要避嫌;二、要避受境所转,怕这个恶的境界现前。一个是避嫌;一个是受境界所转。


    【一官,】权位高的,我们要避开来,我们是出家人,常常去,人家会说我们攀缘高官,说高攀,高攀。【二唱,】就是唱妓,专门演唱,娱乐大家的。【三屠,】就是杀,杀猪、杀牛、杀羊、杀鸡、杀鸭的,只要是杀业,以杀为业的,统统叫做屠。【四沽,】“沽”就是买卖,这个“沽”包括二个:买进来再卖出去,买卖酒的。所以,沽酒,沽酒,只要是买卖酒的地方,都不能靠近。【五淫舍。】淫舍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妓女户,灯红酒绿的地方,出家众乞食是不可以的,是佛所禁止的,因为怕讥嫌,而且怕被境界所转。


    【今次第循乞,阿难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檀即是施,谓檀施获福,能越贫穷苦海。最后云者,以王及长者居士,修供在先,为先前檀越;阿难心中,初求有发心施我者,乃最后檀越,以为我之斋主(反显王及长者居士,为佛菩萨阿罗汉斋主。)矣!】他们在先,阿难当然是最后了!所以,阿难心中的初求,也就是发心布施给阿难那个,就是最后的檀越。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有的念刹cha(第四声),刹利尊姓,【此无问净秽,即次第循乞也。】【刹利具云刹帝利,(【此云王种,】)中国话叫做王种,【或译田主,】田主就是:好大的一片的土地,他是主人。【为王家种族,乃四姓中尊,是为净家;】印度分得非常清楚,到现在还是,四种阶级,仍然是严格的壁垒分明。【旃陀罗此云杀者,】旃陀罗,中国话叫做杀,【谓屠杀为业,不许与良民共处,】你看看,底下,【行走鸣铃持帜,】还要摇铃,说:我是下贱种,请避开,我是下贱种,请避开!连影子都要避开,也不可以踩到人家的影子;他的影子也不可以让人家踩到。【持帜,】还要旗帜,拿着一支下贱种的旗帜,还要摇铃,你看,多瞧不起人啊!我看到这一句“鸣铃持帜”,我如果生长在印度,那怎么办?这实在是太看不起人家了!【与人异道而行,】还跟一般人走的道路不一样!【是为秽家。】是污秽家。你看,这个阶级活得多可怕!其实是人分出来的。所以,世尊是真的很了不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可以想想看,在那种阶级那么严明的一个印度,只有佛陀悟到毕竟空。所以要讲人权,就是释迦牟尼佛最讲人权了、最讲究竟平等了,大家都有佛性。所以,在印度当时,要打破那个,实在是很困难的!刚强难化,固执的那种观念,到现在都很没办法打破的,何况说佛陀当时在世?所以,世尊真的是圣人,也算是大革命家。但是,佛入灭以后,还是一样啊,没办法!


    【不问净家秽家,皆次第顺序而乞。】【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此二句释上无问净秽之意。方者法也,因要效法佛菩萨,以平等之慈心,行平等之乞食,不拣择卑微下贱之家,而不乞也。】【等心乞食,有五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没有偏哪一方面的,心没有贪,也没有傲慢。【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家;】印度当时候很多象的,现在也有啊;不过,现在的象都是野生的,或者是豢养的;但是,已被人类城市所占用了,不像古时候了!所以,不畏惧恶象,沽酒、淫女家,表示很有威德。【四、息凡夫猜疑;】说:我偏富的,或者偏穷的才乞食。【五、破二乘分别。是以阿难有欲取法,而行等慈,故不择微贱也。上虽云无问净秽,其意实在不择微贱耳。】


    讲义原文:【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发意即发心也,发大乘心,行平等乞,既不择微贱,令微贱者,亦可施食求福,故能圆满成就,一切净秽众生,无量功德;如小乘舍贱不乞,则此等众生,不得布施功德矣。又平等行乞,无有拣择,免生疑谤,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功德亦等,故能圆成众生,无量功德。若令人疑谤,非特功德不得圆成,而反令人疑谤生罪,其大小乘之损益,为何如耶?然取法大乘,等心行乞,美则美矣!但宜审自己根器如何?力量如何?如阿难犹如婴儿,自应傍母,今顿忘自身根器力量,离佛无侣,取法大乘,而行等乞,故有致堕之事。】


    法师讲解:【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发意即发心也,发大乘心,行平等乞,既不择微贱,令微贱者,亦可施食求福,故能圆满成就,一切净秽众生,无量功德;如小乘舍贱不乞,则此等众生,不得布施功德矣。】所以,我们讲堂就不管你是怎么样子,你要供养,都没有关系,不分这个贫富,都可以做功德。【又平等行乞,无有拣择,免生疑谤,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从饮食这样平等的行乞,就知道佛法是讲平等的,于法也是平等。


    【功德亦等,故能圆成众生,无量功德。若令人疑谤,非特功德不得圆成,而反令人疑谤生罪,其大小乘之损益,为何如耶?】这差别很大了!【然取法大乘,】要效法大乘,行【等心行乞,】很好!【美则美矣!]好是很好!【但宜审自己根器如何?力量如何?】力量就是道力,【如阿难犹如婴儿,自应傍母,】“傍”就是依傍、就是依附,依附在母亲的旁边。【今顿忘自身根器力量,离佛无侣,】离开佛而没有伴侣。【取法大乘,而行等乞,】想要效法大乘,行平等之乞。【故有致堕之事。】


    经文:【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说: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诃责须菩提,须菩提是专门向富有的人乞讨,因为怕他们今生今世的富有享完了,下辈子没福,所以,须菩提专向富有的人行乞。大迦叶刚好相反,专门向穷的人行乞,怕穷的人没有种福田的机会,让他转贫为富,给他种福田。所以,一个转向富的——须菩提;一个转向穷的——大迦叶,行乞,二个人发心都是好的,富的,怕他下辈子没钱,所以去乞食;穷的,不希望他再穷下去,给他种福田,这二个都是偏。所以,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开”就是开发;“阐”就是阐明;“遮”就是限,开发阐明如来中没有限制的一种慈悲心,没有偏的意思,不可以偏富,也不可以偏穷、贫穷。所以,“遮”就是被限制住,叫做无遮。我们常常讲:无遮大会,无遮大会,“遮”就是止、就是限制。度诸疑谤,也可以度脱众生的怀疑和毁谤。


    讲义原文:【此下明等乞之由。由阿难于净名会上,早已知也。如来解见在前。世尊世字,含二种世间,佛具足十号,能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九法界之所尊敬,故称世尊。诃者诃责,因须菩提,舍贫乞富,恐其福尽,与续善根,且无减克之难;大迦叶舍富乞贫,怜其久苦,令植乐因,且避趋富之议。二尊者,意虽善而心不平,故为净名居土所诃。文中说如来世尊诃者,净名为金粟如来后身,则知净名之诃,即世尊之诃。又释迦世尊,不以净名之诃为非,足知亦诃也。钦仰如来,开阐无遮:钦者敬也;仰者慕也;敬慕如来,开发阐明,无遮限之慈心,平等行乞,可以度诸疑谤。专乞贫必致疑,专乞富多招谤;既贫富无遮,慈无偏利,方合大乘之行,故可度脱众生之疑谤。诸乃助语辞。初将堕之由竟。】


    法师讲解:底下,【此下明等乞之由。由阿难于净名会上,早已知也。如来解见在前。】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世尊世字,含二种世间,】就是世出世间。【佛具足十号,能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也就是世出世间,【九法界之所尊敬,故称世尊。】【诃者诃责,因须菩提,舍贫乞富,恐其福尽,与续善根,且无减尅之难;】“减”就是减少食物,“尅”就是克己不贪,而行布施;“之难”就是困难。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有钱人不必减自己的食物,克制自己不食,而来行布施的困难。所以,无减尅之难,也就是没有减食,不必减少自己的食物来布施;不必克制自己来行布施,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没有任何的困难。


    【大迦叶舍富乞贫,怜其久苦,令植乐因,且避趋富之议。】“议”就是怕人非议、讥嫌;趋富就是说:你看,你专向有钱人攀缘!【二尊者,意虽善而心不平,】一个偏富,一个偏穷、贫穷。【故为净名居士所诃。】也就是维摩诘居士所诃责。【文中说如来世尊诃者,净名为金粟如来后身,】这个是维摩诘居士,【为金粟如来后身,】这个粟,就是我们北方所讲的小米。金粟如来就是金粟佛了。【则知净名之诃,即世尊之诃。】所以,净名为金粟如来后身,也就是:以前叫做金粟如来;今生今世示现,叫做维摩诘居士。所以,金粟佛在前,当然我们现在这个维摩诘居士在后,所以就是金粟如来后身。所以,佛在世有二尊佛:一尊示现释迦牟尼;一尊示现在家居士,就是维摩诘居士。则知净名之诃责,也就是世尊之诃。


    【又释迦世尊,不以净名之诃为非,】也就是维摩诘居士说你们偏,也就跟佛讲的是一样。【足知亦诃也。】世尊也是诃责。所以,【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就是开发阐明我们出家人慈悲是没有限制的,无止境的慈悲心,不可以限制在富;也不可以限制在贫。【钦者敬也;仰者慕也;敬慕如来,开发阐明,无遮限之慈心,平等行乞,可以度诸疑谤。】偏富,人家会毁谤;偏穷,人家也会毁谤:他已经没钱了,你一直跟他化缘,人家都快饿死了,你比丘一直向他化缘!人家会毁谤!偏富有的,人家也会毁谤:你看,看有钱人才要化缘!


    所以,世尊当时在世的时候,行这个乞食不过七家,行托钵是有一定的时间的。譬如说:我们以前拿的这个锡杖,有的人说:师父!出家人拿锡杖做什么?他就是行乞啊,锡杖、钵,就这样子行乞,撞到地的时候,锡杖当~~~有这个声音,人家就知道说:喔!这个出家众要来托钵了!人家就自动出来供养。


    所以,世尊是一直制定比丘不可以干扰在家居士的,世尊讲了一个很幽默的比喻,他说:比丘们!一只狗,当它在饮食的时候,你走过去跟它分一半,第一次,这一只狗也许会分给你。他说:你走过第二次,下一次它在吃饭的时候,走过去要把它分一半,它就会......再第三天,你再走过去这一条狗的旁边,要再把它分一半,你还没有拿到饭,它就会咬你!世尊说:一切众生贪着自己的食物,是如此的坚固,难以施舍,狗都会看着它的食物;人也一定会看住他的财产。所以,一切比丘,不准攀缘任何的在家居士,一再的、无止境的去跟人家化缘,这是佛所诃责的!所以,世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制定戒律:所有的比丘要清净自活,饿死了也不可以困扰在家居士,也就是因为一切众生如果不是欢喜心布施出来的,也得不到功德。一切功德,从欢喜心来得到功德;对方如果不欢喜,千万就不可以去化缘。所以,我一辈子都遵守这个原则:我们要印经典、要推广法宝,我们公布,你自动自发,你自己看你的能力多少。师父遵守世尊的教化,来到文殊讲堂,各位在家居士,你们放心,我一辈子都不会跟你开口的,这是佛陀制定的戒律,不准困扰在家居士,我们也应当这样清净自活,有钱做有钱的打算;没有钱做没有钱的打算、的计划,就是不可以带给在家居士困扰。


    所以,我们以前也有发生这种事情,这比丘动不动就请在家居士说:你帮我买一下,买一个照相机。好!他从国外买了照相机回来,已经交给那个比丘了,这在家居士也不敢向他要钱,这一台相机二万多!好!交给师父了!这个法师去的时候说:哎呀!这个多少钱,回来我再给你!好!买一台摄影机、照相机,给你!再接着,再请他买录音机、收音机,好!说:我要看师父的节目,我要放DVD。好!买一台,又不给钱!这在家居士钱已经付给人家了,看到比丘又不敢说,他是师父呢!然后,又不敢说:哎呀!那个摄影机二万多呢!师父!您怎么都不赶快给我呢?看到他说:师父!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忘记呢?没有啊!我都记得很清楚啊!师父!您再想想看,是不是有什么还没有处理呢?没有啊!他又不敢直接讲,这个就是带给在家居士很困扰了,人家钱都拿去买来东西给你了,你也不给人家钱。人家也不敢向你要!比丘啊!要小心!在家居士,如果有这样的比丘,跟你这样子的化缘,私下化缘,你一定要告诉我,经查证属实,严格处理,不会带给在家居士困扰的;包括我向你们开口,也可以检举的,可以的,没有问题的!我一定遵守世尊的原则。所以,你们在文殊讲堂,这一辈子来亲近二十几年了;我们来到文殊讲堂,完全没有经济的压力,完全没有负担!为什么?因为我们如法、如律、如佛所说嘛,完全遵循佛陀的教化,没有给在家居士任何的负担的。你来我这里,不要有任何的负担,你尽管来,我一举手,就是叫你拜佛,因此,出家众一定要自己节制,要善待自己的信徒,也是善待自己的戒律;善待自己的威仪,应当如此。


    底下,可度脱众生的疑谤;再念一遍:【专乞贫必致疑,专乞富多招谤;】也就是【既贫富无遮,慈无偏利,方合大乘之行,故可度脱众生之疑谤。】【诸乃助语辞。】【初将堕之由竟。】【戊二正堕之事】底下,经文:【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讲义原文:【此入城行乞之仪。经谓经历、经过,彼指室罗筏城。隍者城外濠堑,无水为隍,郭门即护城之门。徐步者:行履端庄,犹如清风徐来,即要入城,则加倍矜持,端严整饬其威仪,肃穆敬恭其斋法,以期感化于人,岂知反以误己耶!】


    法师讲解:【此入城行乞之仪。经谓经历、经过,彼指室罗筏城。】【隍者城外濠堑,】这个念堑qian(第四声);前面那个叫做濠。诸位!有河的就是护城河,濠;那么,这个“堑”就是绕城的河流;【无水为隍,】就是没有水的叫做隍。【郭门即护城之门。】也就是外门,古时候的城有大门,你没有经过这个大门,你进不去,那个城墙很高大的,你用跳的、用飞的,也飞不进去啊!所以,一定要经过那个门,那个门一关,你怎么进出呢?那里都有时间性的控制,还有站卫兵。


    【徐步者:行履端庄,犹如清风徐来,即要入城,则加倍矜持,】“矜持”就是拘谨。【端严整饬其威仪,】“饬”就是整治,非常庄严,严格的整理自己的威仪。所以,出家众重视威仪,尤其对外。【肃穆敬恭其斋法,以期感化于人,】于无形,很有威仪的时候,人家看了就很敬仰、很赞叹!所以,我这儿的比丘出去应供,只守一条戒,就是出去应供,无论台北斋僧、彰化斋僧、高雄斋僧,都一律禁语。所以,人家出去,都很赞叹我们文殊讲堂的比丘,都非常有威仪,应供。因为他们到北边;或者到彰化,有的到高雄,人家居士电话就会来说:哎哟!我们讲堂的法师,出去应供很有威仪,大家都很赞叹!就是因为我们严格,出去应供,不要说像菜市场,我们要知道,我们是个比丘,不要去那边,坐在那边一直讲,一直讲话......这样不好!以期感化于人,【岂知反以误己耶!】反而误了自己。


    好!我们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个礼拜,再从68页开始来讲。回向(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护法居士大德消灾在讲堂点灯者回向在讲堂设立亡灵拔度者


(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6-0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89: 要借着布施供养僧宝,来超越生生世世的贫穷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