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1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学了就是生灭的东西,都在那边转、绕圆圈,在那边转......就是转不出来啊!法会也多、朝山、佛教的活动,可是,转......转不出来!为什么?没见性啊!见性就单刀直入的契入佛的本怀、每一个人的心性,到哪一个道场,哪一个道场都是空寂、寂灭法,拜山,自性本空,虽拜山,无有能拜所拜,能礼所礼都是性空寂。法会,很多人吃饭,也很多人拜佛,看起来很热闹;悟到了清净自性,好!你对那些热闹,热闹,自性本来就空寂,悟寂灭法,就是性定,悟到诸法皆空,直下入于寂灭,就是即于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的心性,这个就是性定。也就是看一切法,叫做如幻三摩地,见一切相、见一切法,统统知道它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就是不实在的世间,不要给它骗去!
你只要抓住了重点:这个不是一个实在的世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要欺骗你的,不要给它骗了!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不值得你这样的执著、哭泣、委屈、痛苦,莫名其妙的烦恼,不值得!因为它不是实在的世间。牢牢记住这样子,心稳定自己的情绪,才不会口不择言,一暴怒起来的时候,什么坏话都讲得出来!你要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慢慢的就可以体会,佛陀的本怀是什么?为什么见性有这么的重要?因为他是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性定。你大悟以后,你有免疫系统,你这个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欢迎,因为你身口意清净,你也不会去说是说非,人家讲是非,你也卷不进去,你很清楚,各人的生死,各人负责,你就会站在制高点了,你是那么的超越、那么的解脱!别人因为某一些角度、观念,二个人大打出手;二个人痛骂对方,指责对方的不是;你站在制高点,看着微笑,为什么?无聊啊,无聊!所以,学佛不错,能够超越、解脱,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解脱,也能够把仇恨写在沙滩上;也可以把感恩的心刻在石头上,真是好啊!不管你哪一种行业,只要你大悟,哪一种行业都没关系,只要不要杀人放火!太离谱的职业不要,一般的职业都没问题,你解脱,到哪里都可以面对这个现实;到哪里都可以超越这个现实,既超越又现实;既现实又超越,这个就是禅。悟禅的人不会伤人,他没有棱角,怎么会伤人?圆的东西怎么会伤人?悟禅就是圆,圆满心性,圆的东西就不会伤人了,全是棱角才会伤人!所以,我们要懂得圆满法、佛的心。
【结名以前为正修,】结名就是结经题之名以前,这是正修。【结名以后为助道。】我们讲:本经有五种名(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我们讲过了!【此则阿难悔多闻之无功,请成佛之大定。归来见佛,顶礼者:谢垂救之恩;悲泣者,伤循乞之失。】感伤自己;“循”就是依次,不分贵贱这样乞食。
【恨无始来:恨即悔恨,无始来,言时之久也。】【一向多闻句,】就是你只有听经闻法,没有放在心上实用,那么,佛法便抵不过习气和外在的因素。【谓一味偏向多闻,不勤定力,未曾从闻、思、修,故所以未全道力,不敌邪咒,道力即定力也。此一“恨”字,正是阿难,返迷归悟,改过自新之心。】所以,我们学佛的弟子,应当给自己一次返迷归悟的机会,没有听到正法就没话说;听到了正法,一定要把自己的无知、脾气、习气、恶的习惯、伤人的语言、攻击、排斥、嫉妒、我慢,一定要彻底的返,返迷归悟。
【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必须是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到了困惑,产生了求知欲,然后,进行启发,教学效果才会显著。什么是不愤不启呢?不愤不启就是:指学生还不到说他想弄明白,还未明白,正想去明白,又还未明白,就那一刹那,还没有到那个时刻,不去启发,因为启发也没有用,启发也没有用啊!今天在座的出家、在家,有的人学佛都二十年了,所以,来讲楞严大法很适合了!今天我如果到台大上课说:我们今天讲什么?讲《楞严经》!阿弥陀佛!你看怎么讲?从哪里讲起呢?因此,我们要了解,不愤不启就是说:这个“愤”就是:心里想弄明白,而还未明白,心里想把它弄明白;可是,还没有明白,就在那一刹那,孔子就不启发他,因为时间、因缘都不具足。不悱不发,就是心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很想说:恩,说不出来,差不多,快了,差一点点就说得出来了!还没有到想说而说不出来那一种功夫,就是他真的有领悟了,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个叫做不悱就不发,也绝对不会启发他。所以,这个不愤不启是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未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们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所以,这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必须是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到了困惑,产生了求知欲,然后,进行启发,教学的效果才会显著!如果因缘不具足,强迫他来听,没有用的!所以,我们来讲《楞严经》,我从来没有叫我妈妈说:师妈!你来听《楞严经》!我从来没有劝她这样子;你好好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没办法!她的书读得不多,认字有限了,何况这个是古文?因此老人家多多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最重要!年轻人就不行了,年轻人,你有的是时间啊,今生今世你好好用功,今生今世就能成就!
【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就是偏向多闻,“辙”就是车轮撵过的痕迹,以前留下来的痕迹,叫做辙。意思就是:修行人一定要实修,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听经闻法,不肯吃苦,没有用!【而趣正修之路矣。】【殷勤启请:诚恳请求也。】【十方如来为极证人;所成菩提,是极证果。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成三菩提之道: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此以应机施教为道。】一个是以理;一个是以智慧;一个是以施教。【真性菩提者。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所以,悟到本性的人,他就是平等心。【生佛不二,】“生”就是众生;“佛”就是诸佛。【众生迷此,诸佛证此,证极此理,法身显现,即法身德。】
【实智菩提者:真实之智,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毕竟空,就像树的根。诸位!证到诸法皆空,就是得根本智,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因缘生,当体即空,无所得,证无所得,就是根本智。有什么好处?【成自受用报身,】了解诸法皆空以后,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法身;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报身。为什么?有了根本智,诸位!古来有个比喻,执着像一把利刃,执着愈深,所划过去伤害的心的痕迹愈痛!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世间,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就愈大,因为执着像一把利刃,愈执着,这刀子就愈利,刀子愈利,划过我们的心灵,伤就会愈痛,就是心灵在滴血。一个人灵性受到重创的时候,就像心灵在滴血一样,这个也是因为执着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执着性,如果稍微放下,了解诸法皆空的道理,我们这一把利刃就没有了,就会转向外面,这把刀就变成可以煮菜,煮种种的好的菜肴来请客,叫做妙用。刀子,执着的刀子,可以伤害心灵;放下的刀子,可以起无量的作用,可以切菜,可以切水果;可以煮出美好的佳肴。意思就是:这刀看你怎么用了?这个心看你怎么用了?执着心会伤害自己;放下的这一颗心,能够起作用,同样一把刀了!看你怎么用?所以,所证的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此智照理,理无不彻,又名理智,亦名实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即般若德。】
【方便菩提者:权巧方便,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就是妙智;根本智叫做空智,证空就是根本智。起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在一切缘起法里面,统统可以展现妙用,叫做后得智。学电脑可以用电脑度众生;学网路可以用网路度众生,后天的学习就配合空,你很会煮素菜,煮菜跟人结缘,也可以度众生;你很会讲经说法,从根本智起后得智,也可以度众生。所以,这个后得智讲究竟的,就是能够利他。【现他受用报身,为大机说法,又应各种机,现应化身,成就度生,各种事业;又名事智,亦名权智;种种示现,自在无碍,即解脱德。】也念解xie(第四声)脱德。【佛证三德,具三身、成就三菩提也。阿难既恨小乘无力敌魔,思修最上一乘之法,此即发回小向大之心,故有此请。】
(《楞严经表解》)打开《表解》二O页,左边,把它归纳起来,就更清楚了!此云:觉道,菩提——有三——一、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三、方便菩提。所谓真性菩提——就是真如自性;实智菩提——就是真实之智;方便菩提——就是权巧方便。真性菩提——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实智菩提——就是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方便菩提——就是自觉已满,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所以,证悟毕竟空是很重要的!真性菩提——证极此理,法身就显,就是所谓法身显现——就是法身德。实智菩提——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就是般若德。方便菩提——就是种种的示现,自在无碍——解脱德。好!这归纳,看起来就一目了然!
讲义原文:【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举常途三种定之别名,加一妙字以拣之。妙字须贯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拣此定,非作意修习之定,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乃圆含万有之定,故以妙称之。】
法师讲解:好!翻回来,74页,【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这个都是定的别名。小乘讲毗婆舍那((术语)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 FROM: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也叫做内观法,也是修定的一种方法。所以,这定有很多名: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昧、毗婆舍那、首楞严大定,这个统统在讲定。【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擧常途三种定之别名,】“常途”就是一般,三种定之别名。
【加一妙字以拣之。妙字须贯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拣此定,非作意修习之定,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为什么作意?作意就是头上安头了,知见立知了,认为在修定;定本来就具足,为什么要修?方便说啰!【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不是刻意的压制,让心不散乱。【乃圆含万有之定,故以妙称之。】禅宗里面讲,叫做脱黏解缚;叫做打破黑漆桶;叫做打破无明,就是这个意思。打破无明;打破了黑漆桶,禅宗里面讲,叫做桶底脱落,就彻见本来面目。意思是:你起心动念没关系啊,但是,不要卡住一层无明,你一样行住坐卧,一样生活,但是,就是不能卡住那一层执着、分别和颠倒。什么叫做大悟?大悟就是:在一切的精神作用里面,统统圆满,在他的心的作用里面,没有一样不妙,都是妙不可思议!
讲义原文:【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别名;首楞严为定之总名。旧注所云,此意极是。然更当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经亦有故;首楞严为定之不共名,独局此经故。阿难既加一妙字以拣之,是克定请佛指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佛知阿难问意,已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故摩顶安慰,示之曰:‘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首楞严王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不共之定,此定圆含奢摩他等三种别名,成一佛定总名也。此一门超出,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方能超出权小,而趣妙庄严路。佛既示总名之后,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于正说全经文中,三段各有标出,界线分明:第一卷:佛破妄识无处之后,阿难即求世尊,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当知此下,更破妄识非心,妄识无体,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识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识心有生有灭,如以生灭心为因,决定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动摇,不生灭之见性,更与会四科,融七大,极于三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也。要阿难开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之定体,即为奢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观照(此观非同意识之作观),乃性具即定之慧。佛要阿难,生信发解,圆悟如来藏性,为首楞严定体,文有三卷半,即题中如来密因是也。】
法师讲解:【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别名;首楞严为定之总名。旧注所云,此意极是。】这个道理是非常对的!【然更当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经亦有故;首楞严为定之不共名,独局此经故。】“局”就是限制此经。【阿难既加一妙字以拣之,是尅定请佛指示,】针对定,请佛开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
【佛知阿难问意,已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故摩顶安慰,】所以,佛在世,摩顶表示鼓励。【示之曰:“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首楞严王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不共之定,】你想成佛,就是要用本性的定。此定圆含奢摩他、三摩、禅那等三种别名,(【此定圆含奢摩他等三种别名,成一佛定总名也。】)
【此一门超出,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方能超出权小,而趣妙庄严路。】【佛既示总名之后,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所以,信、解;修就是行,信、解、行、证,是成佛不可或缺的次第,我们必须逐一来修行,按部就班,要信如来语,要解如来义,要行如来行,要证如来的果,这个信、解、行、证,少一样都不行!所以,有人对佛有信心,很好;对极乐世界有信心,但是,第二个步骤没有,不解佛理;不知道净土法义;不知道佛陀的本怀的心性是什么?诸位!你说他这一句佛号能够念得很好吗?念佛是对的,方向对了;但是,问题在哪里呢?人有种种的烦恼、无明,你不解如来的真实义,破不了,烦恼起来了,烦恼比佛号还强;嗔恨心起来了,嗔恨心的声音,比佛号更大声!二个夫妻吵架,你在阳台就听到很大声了,比念佛还大声!一辈子可以很大声,就是不开口念佛!所以,不解如来的真实义,修行没有办法的!所以,解如目,行如足,解就像眼睛;行就像脚,解如目,行如足,没有去行,你达不到目的地的!所以,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
【于正说全经文中,三段各有标出,界线分明:第一卷:佛破妄识无处之后,阿难即求世尊,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当知此下,更破妄识非心,妄识无体,】如果加一个字,你就知道,非“真”心,这样义理就更清楚了!妄识不是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识是刹那晃动的。譬如说:你的钱增加了、你的钱减少了,这个叫做妄识;心了解说:钱增加了跟减少,都是虚妄的,这个就是真心。【妄识无体,】没有真实的体性,刹那生就刹那灭,今天感觉很痛苦、很执着,久了以后,慢慢就会淡忘了!心性不一样,当下即空,明天还是这种心情,每天都过年;每天都幸福;每天都快乐;时时刻刻都解脱!为什么?他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嘛!
【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注意听!识心就是分别心,有分别心的人不能成佛;有分别心的人不能入道。总统来,喔,迎接,乞丐来,哼!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身上有一股味道,我们更应该怜愍他!所以,我们旁边这个公园,这些公园帮的;现在有星光帮,有公园帮,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然后,身上有味道,来到我们讲堂、法会,每次都有四、五十个来吃饭,师父都起欢喜心,我有机会来弥补,我以前也受人家救济,在最苦的时候,也去捡破烂、捡菜,那个美国人施舍我们,在妈祖庙的旁边煮面,我也跟人家去吃过了。小的时候,人家接济我,因为我苦过,所以,我本着慈悲心;但是,他们一定要按照规矩来,不按规矩来,不行!因此,我没有分别心,来对待这些公园帮的可怜的流浪汉,禅宗讲:动念即乖。但是,他们也不能太过分,吵到我们这些拜佛的弟子,不能说我们拜佛的弟子都还没午供,他就来排。伸下去抓饭、抓菜,我们要遏止这种恶劣的行为。因此,我们有平等心;但是,我们也要有善巧方便,这就对行堂的义工,做起来有一点困难。现在好了,我们那个公园排了四、五桌,你们要吃饭统统来,排在那边,跟我们佛弟子隔开。这都是义工想出来的好点子,也不必在那边“气死汝命”,“气死汝命”就是气坏身子(笑),因为国语不会讲,我就借一个音好了。你来吃没有关系,遵守我们的规矩,我们没有分别心,因为禅宗讲的:动念即乖嘛!所以,在我们的佛弟子,应当同情公园帮,不要起嗔恨心,也不要伤害他们,毕竟他们有可怜之处,才会变成这样子吧!古人讲的还是有一点道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慈悲,饭菜给他吃,他把我们所有的东西统统倒走,真的就这样子了!剩下一点饭菜,中午没人的时候,大家休息,放在那边,饭菜统统倒光了,吃了、拿了还不够,还把我们全部倒走,又不能生气,南无观世音菩萨,我该怎么办?南无观世音菩萨,不然怎么办?
底下,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分别心不去掉,(【识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为什么?因为止观能所不断。为什么呢?诸位!所观的境,譬如说:境界在这里,我起一个能观的心,诸位!能观的心也是念头。能观的心后面,又一个能观的心,这个又变成能所。所以,这个叫做犯无尽的过失,直下无心,道就现前,道本无形,般若心就是。所以,用止观不能舍离识心,因为设一个空、假、中,这个就是意识心。诸位!一法不立,是名正法,不可以立任何的知见,何况立一个空、假、中?那个空、假、中叫做方便说,立一个空、立一个假,因为有空才立假;因为有假才立空;因为有空跟假,才立一个中,这个三种都立,统统叫做意识心。所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识心不去,就没办法了!【识心有生有灭,】所以,立一个空、一个假、一个中,就不对!因为这个是生灭心。【如以生灭心为因,决定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动摇,不生灭之见性,更与会四科,融七大,极于三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也。】三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
【要阿难开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之定体,即为奢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观照(此观非同意识之作观),】此观照,微密观照就是佛性的显现,【乃性具即定之慧。】所以,这个微密观照,文字看起来,像在观照,有能所,错!微密观照就是佛性在作用,叫做体用一如,看起来有能观所观,事实不然!【佛要阿难,生信发解,圆悟如来藏性,为首楞严定体,文有三卷半,即题中如来密因是也。】好!我们的时间到了。下课!(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2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讲义》76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讲义原文:【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此舍识也明矣!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又明矣!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脱。然后文殊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
法师讲解:76页,【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所以,这儿就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悟就是见性,开悟是很重要的,开悟就是慧眼开,也就是说:门路才会走对,就不会盲修瞎练。悟什么呢?悟了法法毕竟空;法法都是如来藏性;法法都是不生不灭,那么这样子慢慢的来磨掉这个习气,就开始起修;如果不悟,就会头上安头。所以,这个就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 所以,性要靠悟,参禅是为了悟,所以,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这个非常明显的,【此舍识也明矣!】这个“识”包括三层:一、执着心;二、分别心;三、颠倒见,统统称为识,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而一般众生很难去觉察到。
【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意思是说:六根同归于一心,你只要从一根见性,根根都是不生不灭。所以,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这个就是用不生灭的根性,【又明矣!】已经很清楚了!【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诸位!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这个解是让我们懂得放下的,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修学佛道还卡在一个知见、卡在一个意识或者是观念,那么,就不算是真修行人。所以,行起解绝,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的起动真如修行的人,是要万缘放下;解绝就是所有的知见,包括圣见、凡见;迷、悟,统统要放!如果你讲自己是正,别人是邪,这个也是邪,大悟的境界里面,没有邪正、迷悟、圣凡,统统没有,因为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绝对嘛!所以,真如行是不立任何的知见的。所以,自可入一无妄,一无妄就是绝对的心性了。【一根返源,】只要你从一根,回到不生灭的心性,那么,所有的【六根解脱。】因为六根统统同一个心。
【然后文殊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这个性具,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换句话说: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富有,都拥有大般若的智慧;但是,很可惜,不会用!【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
讲义原文:【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则安住圆定,称体起用,万行繁兴。双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祗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
法师讲解:【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所以,这个名词,就是我们“禅”这个字的来源。所以,“禅”具云应该是“禅那”二个字;但是,中国人好简,就称为一个“禅”。这个“禅”已经普遍生活到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的心中的观念了。譬如说:喝茶也是禅;生活也是禅;禅堂是禅;参禅还是禅;禅修是禅;禅坐还是禅,统统加一个“禅”字。所以,禅在我们中国和台湾、日本、韩国修行人,几乎奠定不可动摇的地位,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是禅;但是,又有几个人,他到底深入了体悟“禅是佛心”的道理是什么?除非你大悟!所以,大家都会讲:行住坐卧都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大家都会讲;但是,这个“禅”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诸漏”就是种种的烦恼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所以,注意看!奢摩他就是妙悟;三摩就是妙修;禅那就是妙证,一步一步来,悟、修、证。【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为什么讲“位”呢?“位”就是有证才有位,前面的悟跟修,他没有位;有证量,他才能讲有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哪里有迷?哪里有悟?哪里有凡?哪里有圣?【因众生一念妄动,】这个就是无明的因:一念妄动。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动念即乖。
诸位!如果要论修行输跟赢,用赌博的观念就最清楚!赌博,不是输就是赢;修行,不是输就是赢,用这种观念来解释,更有力道!哪一种修行是输呢?动念就输;如如不动就赢,现在就看谁的功夫厉害了?如果你每天起贪、嗔、痴,那么,表示你这一场修行就每天都输,动到执着的念头;动到分别心的念头;起颠倒见,时时刻刻统统输,嫉妒别人,就输了!如果你长得很丑,又嫉妒别人、排斥别人,就输二次!丑已经很惨了,就输一次了;再起嫉妒心,输二次!所以,长得丑的人,要有弥补的工作:好!我长得丑;但是,我很温柔!刚好平反!长得美丽的、漂亮的,起骄傲的念头,说:我比别人行!就刚好又输!本来漂亮就赢,还动这个念头,狂妄的念头,看不起别人,又变成输!修行就这样子。如果你时时刻刻保持平常心,马祖道一禅师讲的:平常心是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这样坚固如如不动,达摩大师讲的:心如铜墙铁壁,可以入道。铜墙铁壁就是如如不动了,你怎么来,我就是如如不动。诸位!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有任何的时间、空间修行,统统赢!动念即乖,也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微细的念头,嫉妒、嗔恨、贪爱,或者是着相、我慢,不管你动什么念头,就统统输!为什么?清净自性没有这种东西。因众生一念妄动,
【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染、净就是环境,你碰到了恶知识,或者不好的环境,就是染,就干这个杀盗淫妄的事情,就堕落了!净缘起就是碰到善知识,你本身有善根了,就能持五戒、行十善,生天;那么,多念佛,又可以往生净土了。所以,这个要看你有没有福报碰到大善知识?看你有没有这个好的环境,给我们增上缘?因此,你第一个选择可是非常重要!第一个要选择大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英文讲的叫做very important,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善知识他像指南针,不会迷茫,在最短的时间,你就可以悟到最究竟的,大善知识很重要!第二个,要有很好的环境,也就是好的道场。有了大善知识,我们又有好的道场,再加上你自己的发心,这净缘统统具足!换句话说:为佛的弟子,不好的地方统统不要去;恶的朋友也不要交,那么,你要解脱的机会就99%,因为大善知识也碰到了;好的环境也碰到了;恶的朋友统统远离了,你的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再来,你只要稍微自己用功一下,提起正念,发菩提心,很快了,也许今生就能够成就!因此,善知识、善的环境、发善的菩提心,很重要!
【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种类型。即:(一)卵生,从壳而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二)胎生,从胞胎而出生。谓此类有情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即人畜龙仙之类。(三)湿生,从湿处而受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四)化生,即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等。(五)有色,谓有形碍明显之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六)无色,即无有形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七) 有想,指从忆想所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
(八)无想,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九)非有色,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十)非无色,谓因声呼召而能成形。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十一)非有想,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十二)非无想,谓虽亲而成怨害。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七] FROM:佛学大词典);【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三渐次、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共六十位。FROM:释成观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义贯--正说60位修证);】就是有相当的证的功夫了。【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圆满,通,无所不通,遍十方。
【则安住圆定,】圆定就是说:不必刻意的说:我要忍耐,我要求定,我现在要把心定下来!譬如说:人家侮辱你,你就:我要定,我要定!这个是用克制的定。人家侮辱你,你发现说:没有侮辱你的这个对象,都没有;也没有能够忍辱的这个心,能所双亡,圆定就现前,自自然然的,万法本来就是幻,五蕴本来就是空。他来侮辱我们,我们如果会观照,就:你自己负因果了!我们心安住在无生法忍,这个就是圆定,不必刻意的要忍耐;不必刻意的......能够观空,自然能忍,那个忍辱,很自然的契入不生不灭的体性,叫做安住圆定。
【称体起用,万行繁兴。】称体起用,依不生不灭大般若智慧,起种种的救度众生的用,这个用就是包括行住坐卧,无所不用,所有的用都是体,叫做体用一如。所以,万行繁兴就是无妨,“繁兴”就是六尘;也可以讲:所有的种种的度生的事业了。万行繁兴,只要依体起这个妙用,那么,所有的万行,再怎么样都可以建立,再多都无妨,因为已经是大悟了!
【双蹑前之定慧,】双蹑,“蹑”就是依据,双双根据前面的定跟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什么叫做中中?就是不着二边,着空、着有,就不叫做中。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用一句更直接了当的,叫做念念见性,叫做中中,念念见性就流入了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你可以知道,明心见性有多么的重要!第一个步骤,没有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成佛!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就是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没有开发这个,修行,门儿都没有,你不可能成就的!【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
【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文云:文章里面说:从这个时候,渐修,就是一步一步来。随所发行,只要你随时动这个修行的念头,发行就是由这个信进入解,由解入行,动用到信、解、行的第三个步骤——“行”了。那么,有了行就有证,所以,就安立圣位——五十五位。所以,住持本定,“本定”就是本体之定,就是如来藏性的定。历位增进,虽然是圆定,但是,不妨害次第性的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位!大悟,悟到什么?大彻大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空;这个空,其实本来就现前在每一个人......时时刻刻在大家的眼前,只是众生没看到,见不着。看,不是用眼睛那个看,是体悟到眼见就是性,见就是性,见一切物,所有的心性时时刻刻都显现智慧。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是黏不着啊,但无妄念,别无圣解,每一个念头出来,都是般若智慧;每一个念头,都不会被境界染污,也就是所有的境界都黏不到你,那么,你的心性就有免疫系统了!万法既然无所得,贪什么?起什么嗔恨心?骄傲什么?又狂妄什么?有什么好留恋的?有什么好嫉妒的?有什么好攻击的?说好、说坏;善、恶,统统空,归无所得。【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
【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一切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要自利、要利他;要上求、要下化。【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请”就是阿难;“答”就是佛陀回答,相应了!所以,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这个啐啄,我在这儿解释一下,是比喻禅林师家与学人二者之机宜相应投合。也就是说:学人请求禅师启发,譬如叫做啐,啐就是小鸡在里边,因缘成长,小鸡成形;可是,还没有破壳,这个壳就是表示无明,最后一层无明;禅师就比喻作母鸡,这母鸡听到小鸡在里面叫,小鸡的声音,这个母鸡在壳的外边,叫做啄。小鸡在里边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叫做啄,也就是一定要打破那一层无明的意思。就是禅师启发学人叫做啄。据《禅林宝训音义》记载,啐啄,就像母鸡抱卵,小鸡欲出,小鸡的嘴有这个叫声,名字叫做啐,一点点,碰到这个蛋壳,dou......有这个声音了,母鸡想要让小鸡出来,就用这个嘴啄这个壳,名叫做啄。所以,小鸡在蛋壳里边成长,快孵出来的最后一刹那,小鸡由内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听到了小鸡的声音,叫做啄。意思就是要把那个蛋打破,这小鸡才跑得出来,才能成长嘛!我们也是啊,师父讲经说法,就是要打破在座诸位的无明,你们譬如说小鸡;我譬如说是母鸡了,中间横隔了什么?就是一层无明,这无明是指你们喔!你们就是啐,师父叫做啄。这个比喻就听得懂了!所以,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投,都是以“啐啄”一词比喻来称之。若修行者、师家机锋相应投合,毫无间隙,称为“啐啄同时”;而与禅者机锋相应之机法,则称为“啐啄机”;机就是根机的机。
《碧岩录》第十六则说: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意思就是说:你真的要去参学,行!你必须要碰到大善知识,同时,你要参的人,要有相当的功夫!不是像现在这样说:我要出去参!你自己本身,要到无明快破未破的那个时间,你来参;差一点点嘛,碰到了大善知识,一下就可以把你打破!现在不是,要参什么呢?我们的无明烦恼一大堆,说要去参,其实是游山玩水,到处游山,到处玩水,回来还没见到本来面目呢!所以,大凡行脚人,就是有心行脚,要参学的人,须具啐啄同时眼,你必须要有啐啄同时的用,作用的用,方称衲僧。意思是说:才够资格成为一个准备参禅的人,“衲”就是我们讲的出家人,叫做衲僧,破衣叫做衲。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所以啐啄之机,皆是古佛家风。所以,一定要同时,无违。
(《楞严经表解》) 好!诸位打开《表解》第一九页,看底下,这个正宗分在讲什么呢?一、阿难请定, 二、如来答定,看下来,如来答定: 1、正说经,说总定——就是(首楞严经)令得圆证,妙庄严果。 2、说别定——1、说妙奢摩,令悟妙心,本具圆定。2、说妙三摩,令依妙心,一门深入。3、说妙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三、阿难证悟。 (二)、叫做经后别详初心紧要——一、叫做精研七趣,就是你不要堕入六道轮回,七趣就是六道轮回,警告你:这个会淹没你的!二、详辨五魔,也就是五十种阴魔,护堕就是保护你,千万不要堕落五十种阴魔里面的假相。
楞严大定总别名义(与经题会合表)——(一)、总定——叫做首楞严——证圆果,也就是佛所说的“大佛顶首楞严王”,总三定成一定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为诸佛成菩提之“果”法也。(二)、别定——一、妙奢摩他;二、妙三摩;三、妙禅那。什么叫做妙奢摩他呢?诸位!把笔拿起来,妙奢摩——悟圆理,这三个字画起来,你只要记住这个观念;妙三摩——起圆修,这三个字要画一线;妙禅那——得圆证,画一线,那这样子,整个正宗分就有正确的观念了:喔!就是悟;就是修;悟圆理,起圆修,得圆证,先有一个正确的观念。看底下,妙奢摩他——悟圆理,也就是佛说“如来密因”藏性“理”法,而能“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是名奢摩他,依正因佛性(如来藏性)略兼了因佛性(大开圆解),乃即定之慧,定就是圆理;慧就是圆悟。悟彻法流源底,为菩提之最初方便,注意那个最初方便一个“最”字。妙三摩——起圆修,也就是佛所说的“修证了义”大乘“教”法,而能“依解起行,从根解结”,是名妙三摩。依正因佛性(六根中性)略兼缘因佛性(称性起修),乃即慧(圆悟)之定(圆修),俱依一门深入,为菩提之初方便。前面是“最初方便”,这里少一个字,剩下“初方便”,要注意看的,后面只剩下二个字:叫做“方便”,注意看这个!妙禅那——得圆证,也就是佛说“诸菩萨万行”中道“行”法,而能“带果行因,历位修证”,是名妙禅那。(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6-0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91: 心了解,钱增加了跟减少都是虚妄的,这个就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