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162: 修行是见到这个:别人对不起我,你很清楚那是虚妄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26 22:47 点击 345 次



楞严经  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08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你今天结婚,你要幸福快乐,那问题就来了,柴米盐油酱醋糖、儿女的教育、婚姻的关系,再来,你夫妻的感情、知见,你看,每天处理这个,没时间拜佛!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讲了一句很良心的话,我很赞叹他!我说:你结婚有什么感受?他说:我以前一天拜三百!我说:那你现在呢?他说:我现在生了四个,三天拜不到一拜!还真老实!以前一天拜三百,再怎么忙,还是会去楼上的佛堂跟佛陀磕头;现在三天加起来拜不到一拜,忙到找不出时间,就是一直忙,一直忙。他说:师父,我很羡慕你,您为什么读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二,您就决定要出家?为什么您有这样子的善根、慧根、菜根、佛根!我说:你也太夸张了吧!一口气讲这么多根!他就很赞叹师父:您怎么会这么了不起啊?这么年轻,就能够把这个人生宇宙看得这么透彻?我说:我的福报就比较大一点!不过你看我爸爸、妈妈这种婚姻!所以,看多了,修行还是比较好!


    我们有时候大学同学碰到师父,都会觉得很好,很赞叹、很羡慕!我们那个同学碰到的时候,从澳大利亚回来,看到:哇!你这个眼镜,你以前才八百度,你这个眼镜到底几度啊?从眼镜外面看进去,看不到眼睛啊,那个眼镜很厚很厚的,我说:你严重了!头发全部白,他说:澳大利亚很热,有沙漠的。我说:澳大利亚不是有凉快的地方吗?他说:生意啊,没有办法,就这样跑!同年龄的同班同学,经过了二十几年,这样一见面,判若两人!他说:咦?师父!您都没有变呢!我说:哇!你怎么变好多!真的!两个都不一样。我们话讲回来,修行人的心境还是比较清凉,烦恼还是比较少一点。看皱纹就知道(抬头纹),烦恼很多的人,整天愁眉苦脸的,鱼尾纹也多、法令纹也深、额头的纹路也多。老化得很快。如果我们了解说,这些都是见病,就没什么好计较了。


    [此合明同妄。同是觉明,与上元我觉明不同],此为妄觉,[前是真觉而起妄明,此是本觉自具妙明。十方依正,有漏妄法,同依真起,乃依本觉妙明,无漏妙心;心以无漏称故妙,未起烦恼,无有生死,即本源真心;受无明本熏,业识资熏之力,起成见分,映在六根门头,故有见闻觉知,虚妄之病,合上瘴恶。缘字即所缘相分之妄境,指十方依、正同分惑境,乃根本无明,见病之影,合上灾象。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者:以依、正二报,总属依他起性]。诸位!这个依他起就两个字:[生灭],就是这样子。为什么歇即是菩提?就是放下生灭,就是那一念,清净自性就是不生不灭,只要是缘起法,依他起性空无自性。


    [依他如幻],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这四个字。[有生有灭;依报有成、住、坏、空,正报有生、老、病、死。皆由无明为因,业识为缘,因缘和合,于无生中,虚妄有生,此有乃为幻有,非实有所生;因缘别离,和合终尽,于无灭中,虚妄名灭,此灭但有其名,非实有所灭]。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你家人哪一个一个一个死,其实也没有死,他从来就没有生,来投胎在这个世间;他现在投胎了,就是生灭。一百年前,你们兄弟姐妹都没有来到这个世间;一百后,兄弟姐妹统统死了,看起来好象有生灭、有聚合、离散,事实上没有,其实没有。一百年前,父母、兄弟、你都没有来到这个世间,哪有聚?哪有散?一百年后,统统回归到大地,火化以后,统统一堆什么?骨灰。诸位!兄弟姐妹现在暂时聚合离散,那一种痛苦、那一种执着,夫妻之间、男女之间的感情执着不能超越,是为什么?无始的见病,看了就执着,没有一样不执着,不知道说那个东西不实在,我们不知道,美只是一层皮。[死字应作灭字,方通无情。若约交互进退合明,进一国灾象,以合明十方依、正,则依、正亦同分之境,与灾象同一例也;退十方依、正,以合明一国灾象,则灾象亦虚妄病缘,与依、正同一例也]。


    [问:十方依、正,与己无干,何为同分]?十方依、正跟自己没有关系啊,为什么叫做同分妄见?[答:虽非业招,亦由惑现,自心无明一起,将全法界真心,遍成迷惑之境,于无同异中],意思就是:本来就无所谓同跟异,本来就同一心。[炽然成异相之世界]。本是一真、平等、无相,现在变成了什么统统有,什么相统统有。[因异显同],[异]就是相,因为有世界之相,所以,显虚空之同,叫做显同。虚空是无相,但是,它是同相,因为有色相来显异,有差别,但是,虚空是相同的,这是无相。[复立同相之虚空;因同异发明],因为有同相还有异相之产生,[发明]就是产生。[复立无同异之众生]。无所谓同跟异,譬如说众生,说同,大家都有五官;说异,人人不同。这个[无同异]有两种解释,[无同]就是不同;[异]就是而有差异,复立不同,而有种种的差异。但是,这个[无]也可以用两次,无同,无所谓同,也无所谓异,就是不能讲绝对是不同。人,大家都一个头、一个身体、双手双脚,这个形体差不多,所以,不能讲不同;也无异,无同就是异,无异就是同。所以,人看起来,相,差不多一样;可是,完全不同,每一个人貌相不同、身材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也不同,看起来相同,其实不同;虽然不同,但是看起来却相同,这个叫做无同异的众生。


    [未至发真归元,则空沤未灭],[沤]就是水中的水泡。[十方依、正,皆自心无明,妄现之惑境],你只要记住,都是自心无明,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一颗无明的心,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一切痛苦来自于无知],释迦牟尼佛这一句讲得真是二百分!无知就是无明。所有的痛苦的演变,统统是因为你内心没有智慧,都是无知。妄现之惑境,[固属有分],还是有关系。[何得曰非同分耶]?为什么讲跟自己没有关系呢?[二就所例法进同合同竟]。


    [申三结离见即觉教取证]  经文,[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远离]就是不随,不随诸和合缘,和合缘分两个:别业所缘之境,还有同分所缘之境,统统叫做和合缘。别业妄见所和合之缘、同分妄见的境界,统统是和合。以及不和合,这个不和合就是但由惑现,并无有业。譬如日月星辰等等外在的;这个和合因缘,就是跟自己有关系的。这个要特别注意!和合缘有两个:别业妄见跟同分妄见,这个是和合缘;不和合,但由同分妄见,也就是由惑现,并没有业,这个要特别注意!不和合缘。若人远离,就是彻底放下,跟你有关系的缘起法,还有没有关系的外太空、日月星辰等等,山河大地、一切众生相,你统统可以放得下,回归到一个真心,则复灭除诸生死因。为什么?没有东西可以贪。诸位!既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你贪什么?既然没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贪什么?啊?既然没有花草树木,你贪什么?这些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颗粒微尘也没有尘相,尘亦不可得,是本性所影现出来的,只是一合相而已,而众生贪着其事,《金刚经》里面讲:万法只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缘起的一个整合,像讲堂就是一合相;而一合相其实不存在,而众生不明其道理,贪着其事,众生贪着一合相。就像一个人,凑合起来,这皮包骨头、肌肉、血管包起来,人的色身是一合相,而众生不知道它是一合相,贪着其事,以为有一个真正的人让我追求;有一个真正的对象让我贪爱,事实上没有!


    众生贪着其事,譬如一栋房子,看了就是一合相;真的有一合相吗?事实上没有,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是非相,佛说一合相,它本身就是空相。所以,你把所有的缘起法,连接在一起的时候,统统当作一合相,麦克风一合相,水杯也是一合相、桌子一合相。毛巾一合相,一合相即是非相,为什么?它本身是空性。那么,你眼睛看出去的颗粒微尘,一朵花、一棵树、山河大地,把它在某一个时空、某一个交会点,你都说它是一合相,那么,有真的一合相吗?佛说一合相,即是非相,而众生贪着其事,不知道一合相是空相。所以,我们就觉悟到,原来这个世间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能所,没有对立。


    [此与上节,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觉]就是本觉妙明,无漏的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正是敌体相翻]。[敌体]就是相对,不同之体、相对。[上节约从真起妄,妄有二种颠倒,分别见妄,为虚妄病,既有妄见,乃有所缘。缘即所缘依正身境,亦即总标中,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二妄惑业之境,和合生灭。此节约返妄归真。缘即别业、同分所缘之境。不和合下,亦应有一缘字]。就是[不和合缘]。[和合缘即别业境,不但惑现,还加有业],强大的业,业的力量就是滚动。所以,别业就是善待你自己,好好的注意这个业,这个业就是无明、烦恼。


    [和合而成,故曰和合缘;不和合缘,即同分境,但由惑现,并无有业,和合其中,故曰不和合缘。若能远离,即微密观照,离妄之功,妄离则真自复]。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修行的关键,就是放下。我要放下,诸位!真正的功夫不是这样,这个不是真的放下,这个叫做安慰自己;看到生气的事情,我要放下、我不执着!这个叫做安慰,这个不是修行,这跟修行无关,这是你安慰你自己暂时不要起烦恼,安抚一下而已,泡一泡茶,这个跟修行无关;修行是见到这个:别人对不起我,你很清楚那是虚妄。缘起的幻相,注意!在迷惑你的真心,动念,你就被假相骗了;动念,动执着的念、动生气的念,你就是被假相骗了。你不是祖师,祖师可以打你、骂你,人家是大悟的人,大悟的演什么戏都可以,你不行!大悟的人,什么戏都可以演给你看,他里面没有瞋心,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要这样才能救你。你凡夫不一样,你凡夫跟无明接触,你的生气是真的生气;大悟的人生气,他不是真的生气,他是慈悲,那不一样的!就像佛呵叱,你说:喔!佛这么凶!你不能讲佛是愚痴啊,佛是大圣人,他也会呵叱徒弟的。佛就呵叱,作僧羯磨。默摈,这个都是佛的态度啊!还有,不接受供养,譬如这个人不恭敬三宝,谤佛、谤法、谤僧,我们走过去,以前的钵可以覆钵,倒盖起来不接受供养;如果现在的人,你把这个钵倒盖的时候,你走过去的时候,他就会骂你:这出家人真会摆架子,脾气这么坏,讲他几句就覆钵!你盖个钵,他就会批评你了。出家人摆架了,你骂到佛,你麻烦大了!佛也是不接受供养,钵覆盖着,因为你谤佛、谤法、谤僧,释迦牟尼佛、僧团可以不接受你供养。


    佛当然有他的种种相来表征、来告诉你真理。所以,圣人的心境跟凡夫是不一样的,同样做一种事情、同样讲这一句话,可是,心境是完全不同。所以,在这里微密观照,离妄之功,为什么要离?是因为意识心太重,所以,你要离,意识是执着、分别跟颠倒。诸位!如果大悟,没有东西可以离啊,哪有东西可以离?性相一如,平等不二,没有离啊!在这个离妄之功,注意啊!它叫做微密观照,是现在还在奢摩他中,才叫做微密观照;如果成佛,成佛叫做性相一如,离什么?离也不对,即也是不对,那都是头上安头。妄离则真自复。


    [谓修楞严大定者,若能了知同分、别业,二所缘境,为虚为妄,不执实有,即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缘。不能离缘,便为物转],你没有办法放下,就是被物所转,转得团团转!千万不要被假相黏住,这个就是师父告诉你这一句重要的话,心千万不要被假相黏住,黏住就是耿耿于怀,今天放不下、一年后放不下、十年、二十年后放不下、一辈子,死了,要埋葬了,兄弟的恩怨还是放不下,还是放不下啊!便为物转,[若能离缘,即可转物同如来矣!此二句离缘也]。[则复灭除诸生死因:生死因即二种颠倒,分别见妄,为轮回之本。别业妄见,属事识],事识就是身口意的造作,属于有为法。[为分段生死因;同分妄见属业识],业识就是微细无明的识心,难以觉察叫做业识,简单讲就是动念的意思,这太难了!你白天还有一点功夫,晚上睡觉、意志薄弱的时候,什么梦境统统出来,这叫业识。所以,道理你知道是一回事情,师父讲:没有禅三昧功夫的人、没有体悟到涅槃的时候,虽然你前面有那个涅槃的果,放在你前面,可是,你吃不到!意思就是:没有真功夫的人,佛法形同戏论。因此如果把佛法回归到解脱的真实境的时候,你可以品尝到佛陀那种涅槃的妙用。


    我常常劝大家:明天不要生气,作一天佛;明天不要贪心,作一天的佛;明天不要起愚痴的念头,作一天佛,试试看,tryand test。作一天的佛,哇!真的好啊!没有记恨、没有嫉妒、没有排斥,看到不舒服的人也不会不爽,很好!哇!你进步了,作一天的佛,完全没有贪,从来不生气,很好!有一个小朋友,时间到的时候一直赶他妈妈来八关斋戒:妈妈!赶快去八关斋戒啦!不要忘记!他妈妈烦死了:知道啦!弟弟、妹妹为什么那么喜欢你爸爸、妈妈来这里八关斋戒?师父!我告诉你,我妈妈来打八关斋戒,那一天都不会打我、骂我!真是好!这小朋友还真聪明!所以,那个小朋友回去都会看行事历,每次要叫醒他妈妈,几月几号,那小朋友都知道,他妈妈反而忘记了!时间到:妈妈!明天八关斋戒喔!因为怕妈妈在家会打他、骂他!


    底下,同分妄见属于业识,[为变易生死因;但所缘同、别二境既离,能缘本]根本无明、[末二妄自息,即不起二种颠倒,分别见妄]。所以,一个好的环境很重要,因为好的环境,同分妄见也就比较少,别业妄见也比较少。所以,要跟好人在一起、要亲近善知识、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记得!恶的朋友千万不要交、坏的朋友千万不要交。今天我看报纸,他交到坏的朋友,他朋友说:我告诉你,我带你去大陆赚钱!就把他带到大陆,然后就保险公司给他投保两千万,带到大陆,四、五个人把他抓起来,用硫酸泼他,泼到眼睛失明,再加码四千万,就是要诈领保险金,四个人做的!交到恶友,坏的朋友,竟然把他设计,为了领保险金,可以活生生的把一个人的眼睛泼硫酸,把他弄失明。要去领了!领的时候保险公司起疑心,开始查,爆发出来!你想想看,朋友可以为这四千万,把他眼睛搞失明,惨不惨?你叫他后半辈子怎么办?这四千万的保险金,还不是你应许得的呢!因为他缴了保费,尽快的把他搞失明,就不用再缴了,要赔偿!没有得逞。交坏的朋友,一辈子!


   [故曰:‘则复灭除诸生死因’。此句离见也,并上三句,即下文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就是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我们讲过,后面还会讲。[文义相类,远离即不随也。又尘既不缘],就是说,这个外尘既不去攀缘,[根无所偶],[偶]就是一双,眼对色,眼根对色尘,这个叫做偶,配对的意思,人家说:一对怨偶。耳根对声,六根没有对象的话,就不会有妄想、妄见。所以,根无所偶就是说:六根没有所攀缘的对象。[返流全一],[一]就是一个真心,[六用不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用,就是六种妄识不起作用,就是见精不起作用,别业妄见、同分妄见都不起作用,叫做六用不行。[十方国土]唯是一心,就是心。心就是真如清净、[皎然清净,如净琉璃,内悬明月]。就象净琉璃,内悬明月,光会透得出来,就是真心如果开大智慧,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如净琉璃,内悬明月;我们现在内悬乌云密布,内悬无明啊,我们不是内悬明月,你的内心没有智慧、没有光。


    经文[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此明即觉,合上离见即觉,如圆觉经离幻即觉,义相同],知道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但是,因为习气太重了,所以,必须慢慢磨练。要不然,在座诸位,哪一个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都知道啊!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修了好几十年,烦恼还是在呢?这个就是事修的重要,没有磨练是不行的。[显言之,即离妄即真也]。离妄就是放下,只要是缘起法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这是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不是真实的,没有,统统是假相。[前二句圆满及性字,皆要双用。不生灭性,即是涅槃,谓妄见即离,真觉全显,即能圆满三菩提性],三种菩提性。[及圆满三涅槃性]。我知道你们听完就还给我了,念也念不出来什么叫做三菩提性。


    翻开《表解》:念一下这些名相。就能圆满三菩提性,及圆满三涅槃性。[承上能缘之妄见除,则转烦恼圆满菩提性;所缘之妄境离,则转生死圆满涅槃性。此即菩提、涅槃,二转依果]。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者:既已圆满智、断二果],就是智德、断德两种果报。[智]就是本来的,本来具足般若智,断,所有的统统断,断就是无明全断,叫做断德。这句意思是说:佛性由修而显、因修而显,断就是修,因为修行,所以能够断;不修行,那就不可能断了,就是要用功的意思。[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本觉到此,方得出缠,常住不变,轮回从此永卸矣!此节文但能不取见缘,不随见妄,则终日对境,终日无境可对],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的!师父一直讲,修行你一定要抓到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你看什么,就记得!不必随它;世间人很多的是是非非、恩怨,你统统不要跟着它跑。[能所不立,法法全真],这个就是:尘尘真,尘尘真,尘尘尽是本来人;相相佛,相相佛,相相皆是法身佛,无一法不是法身佛。[是谓常住首楞严三昧。如《起信论》云:‘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即是真如常恒不变,净法满足’也。初释其迷闷竟]。只要你有所分别心,就不是真如心;但是,你也会感觉到说,有的众生真的很烦,不是道理可以讲得通的!也有,一定会有的,那就转一个念头,同情他。


    譬如说像我们在回信的时候,有时候到最后,慈悲没办法解决问题,他一问,问十七个问题,一次问十个、二十个!一次要的法宝,我感谢法师,我们这里对您的法很相应,我们这里处偏远地带,经济不发达。好!要什么统统列出来,跟我们流通处没有什么两样,整排统统列出来,统统要。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慈悲,这个法要满足每一个单位,或者是每一个出家众、在家众,真的没办法,因为那个要工本的,现在又是经济风暴。全部都免费的,还是有点困难。真的!所以,有时候拿个工本费或怎么样,难免的!所以,这个度众生说实在话,很难讲到很圆满、平衡,非常困难!有时候,你会在慈悲跟智慧,还有在决断的时候,会很难决定说:我如果继续容忍这样的人,我叫做慈悲吗?还是不慈悲,还是要跟他讲?到底要讲还是不讲?那你会一直在犹豫,因为那时候,智慧不够的时候,就变成进跟退很困难抉择,真的!


    [辰二开其未开(分二)][巳初蹑前悟与未悟][二正破和合俱非今初] 经文[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阿难!你虽前面悟到本觉妙明,妙明之性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但是,还不了解如是觉元,就是本觉的妙心,本觉的妙心元,非和合生,也就是不是和合生,以及不和合,也不可以离开和合。非和合生就是不即和合,以及不和合,你讲不和合,譬如眼睛跟光线不和合,不和合你怎么可以看到光?耳朵跟动、静的音声不和合,不和合,你怎么分动跟静啊?所以,也不能讲不和合,也不可以讲和合,这个就是不即还有不离,现前当下。


    [此蹑前文,当机述意:‘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而佛先其所急,与释迷闷,今了知真见见于见精之时,真见已离自体中一分妄,非是带妄之见矣,则迷闷已释;此当开其未开,谓阿难言:汝虽先前已悟,本觉妙明真心,双超妄情,分别计度,而非因缘性,非自然性。而犹未明下属未悟。以因缘、自然,佛已开示,故得先悟。如是本觉妙心,元非和合生],元非和合就是不能讲不是和合。[及不和合],也不能讲说离开和合。[此理实犹未明,故不得不再为开示也。若说觉性,是和合生],和合就是不可以离,不可以离,你永远做众生啊!


    [则与离一切相相背;若说非和合有],非和合就是不可即,即是和合,非和合就是即和合。若说非和合,不是和合,不能讲不和合,不和合就是一定要合了。若说非和合有,[则与即一切法相背],非和合也就是离,如果你讲不和合,不和合,就没有办法现前当下了,因为你不可以离开一切法,则与即一切法相背。所以,这个是两个角度,讲和合就是不可以离开和合,讲非和合,就是不可以即和合,就是跟一切法相背。我们常常讲:离一切相,或者即一切相;可是,即一切相或者离一切相,这都是站在某一种角度讲的,如果你性相一如的话,没有即,没有离,唯是一真,它就是绝对了,绝对怎么可以讲离?绝对怎么可以讲即?所以,讲和合,就是跟离一切相相背;讲非和合,就跟即一切法相背,这两个角度就是这样子。[故下正明非和合,及非不和合之义。初蹑前悟与未悟竟]。


    [巳二正破和合俱非(分二)][午初先破和合][二破非和合(午初又分二)][未初总举妄惑][二别为破斥今初]经文[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阿难!我现在再以你看得到、观察得到的前尘影事来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无知的众生妄想,妄想就是自生疑惑,就是妄想。疑见性为和合,以及诸因缘性,就是跟和合有关了。疑见性为和合,以及诸因缘性,跟和合相关,而自疑惑,疑惑就是:真心到底是和合不和合?弄不清楚!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好!现在证悟了菩提心,岂属于和合而起?这是佛告诉阿难:真心为能证悟之菩提心,岂属于[和合]而起?真心为能证悟之菩提心,岂属于和合而起者?这个我再解释一遍:阿难!我现在又以前尘影事来问你,汝今仍然以一切世间,生灭妄想心、意识心,自生疑惑,这些妄想怀疑什么?怀疑见性是和合,妄想和合,妄想就是怀疑见性为和合,叫做妄想和合。说:妄想疑见性为和合,以及诸因缘性,因缘性就是和合相关,而自疑惑,就是见性跟因缘性有关,而自疑惑。那么,证菩提心和合起者,证悟了菩提的真心,哪里是属于你阿难所讲的和合而起?


    [前破因缘等,皆约前尘而破,以见离尘不显故];见性是因为外尘的相才显现。[今破和合,亦以前尘为问。故佛云: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情计,疑见性为和合而有,此诚不当]。这实在是不恰当![观犹以二字,有责怪意,和合上加妄想二字,以真见本无和合,妄想情计,妄计和合。诸因缘性一句,以和合与因缘相关,故兼言之];因缘性跟和合有关,和合跟因缘性有关,[自生疑惑,即是妄想]。[证菩提心,和合起者:此二句按定错计。上句即指真见,以真见为能证菩提之因地心,此心为如来密因],所以,要进入佛的境界,下手处,要不生不灭性,要彻底的放下生灭,这个才能进入如来的密因。[由来不变,岂属和合起者]?由来不变就是绝对独立,不跟任何东西合。[故不应自生疑惑。初总举妄惑竟]。


    [未二别为破斥(分二)][申初破和][二破合今初]经文[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现在分别来破斥。说:你现在者,妙净见精,因为见相二妄已除,所以,加一个[妙]。那么,现在佛就问了:这个妙净见精就是本妙本净、纯一无杂的见精,现在我问你:到底是跟明相、有光亮的明相和?还是没有光线的暗处和?或者是与空、通的地方和?或者是和阻塞的地方和?你说说看。因为见相二妄已除的话,这句意思是:真心到底与明和?与暗和?为与通和?还是与塞和?就是这个意思。[此仍用见精者,以真见、见精无别体故]。本体是一。所以,真见是没有带妄,见精是带妄;可是,如果除了以后,也可以用见精,因为见精是纯一无杂,就是见性。[因二妄既剖,故加妙净二字,以此见虽然处染,毕竟不染,其清净本体,由来不变,故曰:‘妙净’。为与明和等,即以前尘为问也]。


    经文[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好!解释一下:如果跟有光线的明相来和,就用这个来举例子,且汝观明,你好的看这个明相,注意看!当明相现前的时候,何处杂见?何处杂这个见性?[杂]就是和,如果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你很清楚的,见性跟明相并没有杂在一起!那么,说和就不对了。见、相可辨,这个[见]就是内在的见性、见精,[相]是指明相。在这里是说:这个见性、见精,内在的见精,和外在的明相,很清楚可以辨明。意思是:能见是能见,所见是所见,这非常清楚的!好!杂何形像?我现在问你:混和以后,又变成了什么形像呢?[首句牒定,下以名、义、体、相四意破之。先约相破。杂即和也,凡言和者,必有二物,相投不分,方成和义]。你说见性跟明相是和,好!现在用这个角度来讨论,所以,就问阿难[故难云:且汝观见明相,正当明相现前之时,何处杂和汝见耶]?何处夹杂你的见精?意思就是:见精一直存在,并没有混杂在一起,外相是外相。[见相可辨],能见的见性、外在的见相,很清楚![杂何形像者]:混杂在一起,这中间变成了什么?就失去了原有的见性、失去原有的相吗?[见精属内心,明相属外境,如果杂和为一,亦应可辨;如朱与面粉二物杂和,则朱失其红,面失其白,成为非红非白之色,今见相],就是见分、相分,[二者杂和,究竟作何色相耶]?


    佛很有智慧,就问他了:经文[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诸位!底下这一段是指混和以后,见性跟明相混和以后,这个明相若非见者,若非见就是:如果不是见性所见,混和后,若不是见性所见,[云何]就是如何,能见到明?大家都知道,明相当然是见性所见。若这个相即见者,如果这个相就是见性所有,那么,哪有没有生命的相变成色见了?前面讲为何以色见见自己的见性?这个成何体统?大家都知道能见、所见的定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相就是我们的见性,那么,又怎么能够以这个来见自己的见性?怎么可以以这个见来见自己的自性?


    [二约义破。凡言和者,必有二物,先相离而后相即,方成和义]。两种,本来是相离,和在一起就相即。[难云:见与明相和后],见性跟光线的明相混和以后,[毕竟还是见耶?非是见耶]?到底是见性,还不是见性?如果混和以后,明相它不属于见性、不是见性,[若和后明相非是见者],那么就看不到了;当然眼睛是看到明相啊![应无所属],对不对?若混和以后,明相非是见性,当然就看不到了,因为里面没有见性了。[云何而能见明]!又为什么见性这么清楚可以看到明相呢?[此非离也。若和后明相即是见者],如果把混和以后,这个明相,就变成你的见性了,明相是没有生命的,把明相变成我们的见性,[相既成见],那麻烦大了!你的见性已经成相了,[应不能自见其相],因为你的眼睛被相卡住,见性就是相,以相见相,这个不成能所,相既成见,就是变成相见了,见已成相,相就是见,见就是相了,应不能自见其相。当然,眼睛变成有相,有相怎么变成能够看到外面的相呢?[若仍见其],如果见性跟明相混和在一起,可是,见性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相,[云何以见自见其见]?怎么可以说,用自己的见,来见到自己的见?怎么可以这样讲?因为它是无形,所以,云何以见自见其见?怎么可以说,用自己的见性来见到自己的见性呢?因为那是见性,前面讲的:已经变成色相了。[此非即也。如是观察,则和义不成]。


    再讲一遍:相既成见,应不能自见其相,如果还可以看到它的相,云何以见自见其见?这个就是非即。如是观察,则和义不成。


    经文[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如果其见性本自圆满、自己圆满,自己圆满就不需要和啊,何处和明?因为两种东西不圆满才叫做和,哪里需要跟这个光线来和?见性本身圆满,就不需要和了,此二体各不圆满,才说和嘛!若明相圆满,如果明相本自圆满,也不适合与见和,也不和见和,也不适合更容与见和。各自圆满就不需要,没有缺陷,没有缺陷就不需要和。所以,这句的意思就是:如果见性本自圆满,就不需要跟光线和;如果光线本自圆满就不需要跟见性和。[三约体破。凡言和者,必二体各不圆满,方可相和。难云:必其见性圆满,何处可以再和明相?若使明相圆满,不合更容见与之和]?意思是:两个各体圆满,就没有缺陷,没有缺陷就圆满。譬如说虚空它是圆满,那要跟谁和呢?需要多余的吗?不需要!所以,见性圆满,就不需要与明相和;如果明相圆满就更不需要与见性和,就是这个意思。


    经文[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见必异明,有情的见性,必异、异明,不同于无情之明相,诸位!这个要分开来讨论,[见]就是有情物,有情才有见性;[明]就是无情物,这个很简单。见必异明就是:有情之见性,一定异于无情之明相,就是这样解。杂则失彼,那么,能见的有情的见性跟无情的明相,就失去了见性、失去了明相。性、明名字,杂失明、性,这什么意思?本性和明相,本来有的名字,是因为见性跟明相混杂在一起,杂失明性,杂和起来,就失去了明相,与其见性的本名。就是前面讲的朱砂、朱是红色的,面粉是白色的,杂在一起就失去本名了。所以,杂失明、性,就是杂和在一起,就失去了明相这个名词,还有见性的名词。和明非义,用见性来混和明相,见性和明相混和在一起,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混和在一起,就明相失去明相、见性失去见性。


    再讲一遍: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有情的见性,当然不同于无情的明相,如果假设说把它混杂在一起,就会失去本性和明相的名字,杂和在一起,就会失去明相和见性的本名。所以,用见性来混和明相的讲法,说这样是和合,是没有道理的,意思就是没有和。


    [四约名破。凡言和者,必二物不同,而后相和,既和当失本名。难云:若见性与明相,未杂之时,见是见,明是明,有情之见性],当然不同于、[必异于无情之明相],当然不同于明相,[杂和之后,则必失彼见性明相,本有之名字,而见当非见],而见性变成了非见性。[明应非明];明相也变成了非明相,因为混杂了嘛![如水土相和,则失彼水土本名,转名为泥矣。杂和既失明相见性之本名,则说见性和明相者]混和在一起[非义矣],就是没有道理的。


    经文[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以明例余,彼暗与通塞,非和之义,亦复如是。初破和竟]。如果讲到暗跟通,以及种种诸群塞,亦复如是。意思就是:其他就不用讲了,举这个[明],就可以包括暗和通,或者是塞,意思是一样的。在这里注意,稍微分辨一下[和]跟[合]。如果讲这个[和],是两种东西和在一起,比较粗糙,类似物理作用。讲这个[合],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佛陀为了要破我们的和合的观念,见性不跟明、暗、通、塞和合,所以,分开来讨论。这两个字,分开两个段落来破。这个[和]是比较粗糙,还没有完全紧密在一起。前面这个[和]象物理作用、后面这个[合]象化学作用,完全融入在一起,更紧密的,就是不可分的意思。这两个字分开来讨论,更容易了解,见性跟明、暗、通、塞,是完全不和合,完全绝对独立。要不然怎么迥脱根尘?要不然怎么了生死?如果说见性没有独立存在的本能,那么我们所有见到一切相,就一直会跟它掺杂在一起,没有办法迥脱根尘、了生死;正因为我们见性独立,可是,又不可以离相喔,你讲不和合也不对,不和合怎么可以见到明、暗?讲和合也不对,讲和合就永远生死,佛法它就是这么奥秘!


    所以,经典里面某一些比喻,它是为没有见性的人而设立的,譬如《大乘起信论》讲:真妄和合,真心跟妄心和合。诸位!这一句不符合佛意,只是善巧方便,让你了解和合,就是说我们本性。如果真心跟妄心混和,那你永远不能成佛。经典常常这样讲:用水跟波来比喻,因为风动,所以水就动,水动就变成无明;风不动,就变成真如。真如跟无明,那这个麻烦大了,这个比喻是错误的,为什么?那我成佛以后,再变众生了,无明就是众生;我变众生以后,有一天我就成佛;我成佛以后,又来变众生了。所以,用[真妄和合]这一句是不对的!诸位!真从来不是妄,但是,妄不离真;无明从来不是真心,因为无明可以破,真心本自存在,所以,无明绝对不是真,无明是真,你怎么破?无明跟真心和合,你怎么破?妄从来不是真,无明绝对不是真如,无明就是真如的影像,而无明本自不存在。这样你才有办法了生死。无明若跟真心和合,一直变众生,一下变佛;一下变佛,一下子又变众生,这个修行永远没有办法成就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但是,佛经为了善巧方便,就是只有这样子比喻而已,你没有大悟,就是这样讲。


    所以,讲经说法的人,他就只好这样讲,注解也是这样讲,所有的法师都跟着这样讲,这个讲本身就不对!为什么?成佛,这样没有什么意义啊,成佛可以变众生,众生可以变佛,那这个还是轮回之见。我们要了解,比喻的本身,它只是比喻而已。我已经讲过:讲经说法的人,本身如果没有见性,他不知道那个比喻对、错,没有办法分辨,他就只有照本宣科;照本宣科就是无明。佛法不在语言、文字里面,佛法在真心的流露出来,要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就表示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是幻相、是方便。所以,讲经说法,必须从本性流露出来,它才没有矛盾,它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也才有办法把众生带入佛的知见,要不然,要善知识做什么?自己看经典不就好了吗?


    有一个在家居士,在我旁边突然靠过来,问一个问题:请问师父!我学佛了二十年,我怎么样来证明才知道,我自己是真的开悟见性?我如何来知道,我是不是有开悟见性?我说:很简单,你把《楞严经》打开来,所有的经文跟注解统统看得来,同时不要听人家讲,完全自己看得来,一个字不漏、一个义理不差,同时知道里面的问题在哪里,你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他说:喔!那我还没有办法,我看不懂!我说:是啰!大悟就是这样子,无关于语言、文字,从本性流露出来,没有一个字不懂,没有一个义理会偏差,完全吻合。要不然,全中国、全台湾的人、法师都这样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诸位!可以随缘,又可以不变,不变又可以随缘;就会众生可以变佛,佛可以变众生了,这一句只能讲它是善巧方便。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释迦牟尼佛一辈子都没讲过这一句话。要怎么讲?本性从来不是缘起;可是,不坏缘起,就这样。本性不可以离开缘起;可是,它不是缘起,本性如果是缘起法,它就是生灭啊。可是,它不坏缘起,坏缘起,你怎么作用?所以,本性从来不与缘起合;可是,本性不可以离开缘起,离开缘起不是佛法,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就是缘起,要这样如是悟、如是解,才是佛的正见。佛法,它真的有困难度的!


    明天结束,接下来把《义贯》这部分重新讲一遍。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给初学佛法的人再一次的机会。文言文太艰涩,完全听不懂。师父的慈悲,你们慢慢体会,我才不厌其烦的讲两次;如果大家程度那么好,我就上台抚尺一拍,下课!大家都开悟了,OK!回去自己看。可是,你们根器不够,要慢慢来,慢慢的磨。


回向(略)(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8-2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62: 修行是见到这个:别人对不起我,你很清楚那是虚妄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