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严经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0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381页看中间。卯二会六入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也就是: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耳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鼻、舌、身、意,尽皆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是你的六根都是不生不灭的藏性。[此总征。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六入,[亦云处],六处。[入有二义:一为能入,以能入尘取境故];因为眼根能取,来到尘境,尘是为所取。[二为所入],如果把外尘当作能的话,那么,六入就是所。[以为尘入之处故]。以被尘所入之处的地方,所以,这里是属于被动的,所[入],那就很清楚了。[为]就是被,以被尘所入之处故,意思就是:外尘能主动的能入,透过六根就是六入。[按本文吸此尘象,当以吸入为义,即吸入六尘之处,故又名处]。这个角度的解释也可以,能够主动去缘,也能够主动的吸入,像吸尘器一样的吸入。[他经色心开合无此科],[色]就是色法,[心]就是心法,我们前面讲过了,有时候开色法比较多,有时候开心法比较多;有时候合色法比较少,有时候合心法比较少;有时候开色合心,有时候开心合色,有时候双开,色心俱开,就是十八界,我们解释过了。[科]就是六入这一科。我们说四科七大,五蕴一科、六入一科、十二处一科、十八界一科;没有六入这一科。[本经以根中不生灭性,即首楞严定体,亦即如来成佛之密因,修证圆通,下手所依之处,故特加焉]。所以,特别的加六入。
[本如来藏者,本即根本,一切枝末,依之而起,今追究六入枝末之根本,元是如来藏,如即本有不变,真如之本体,来即真如随缘,遍周之妙用,藏者,含藏世出世间,一切善功德,无不具足,犹如宝故]。我们的本性是绝对的善,无量的善功德。《金刚经》讲:以无所住心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行任何的善事,都应当无所执着,善还是要做,人的一生一世,有因缘应当多多做善事,但是,必须以无所住心。[妙真如性者:即如来藏之性。此性即理即事,全妄全真,不滞一法,不舍一法故,所以称妙。非是此真而彼不真,此如而彼不如,若如是则有对待,则不圆满;今乃统万法惟是一心,一真一切真],为什么讲一心呢?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心影现出来的,现在证入绝对的心体,就是离念,《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法界的总相是什么?就是离念,心体离念,离什么念?离执着念、分别念、愚痴颠倒念;离贪念、嗔念、愚痴念;离一切不必要的念,存在什么?存在般若的念,他有心体。所以,今乃统万法惟是一心,一真一切真,用真心来看事情,那统统是妙智慧。[无有那一法不真,一如一切如,无有那一法不如]:[如]就是毕竟空、不可得,世间众相本来就是空,本来就是不可得。为什么不见一物,名为见道?物物本空。
有一个居士来说:请师父您开示佛法!我跟他讲:法法本空,法法何状,你叫师父怎么说呢?你叫我开示佛法,它又不是有任何的形状。没有形状可以谈,没有佛法,因为它本来就空。禅宗里面说:若悟无生法,即是传佛心法。如果你能体悟一切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那么,你就是真正传法的人。法法本空,法法不可传,若悟一切法无生,你就是一个真正传佛法的人。没有东西可以传就是传佛法,这一些像现在接了什么祖师大德,像师父也接了禅宗的二个法脉,证书给你,当然这不是在那一张,证书只是个仪式,只是个表法的。所以,悟的人不需要这一张,你们就是传佛的心法的人。一如一切如,无有哪一法不如,[即六入亦妙真如性也。初总标竟]。
[辰二别释(分六)][巳初 眼入乃至六意入][巳初分四 午初 举例显妄][二 辨妄无体][三 无所从来][四 结妄归真 今初] 先看眼入。[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阿难,就是那个眼睛,还有眼睛看出去,[劳]就是空华,就是虚空当中空中华。就是那个眼睛,能看的眼睛,还有看久了疲乏,在虚空当中产生的华相,虚空华。兼目与劳,这能、所统统是,兼那个能见之目,这个[劳]就是所见之劳相。兼目与劳,[目]就是能见之目;[劳]就是所见之劳相,同是菩提,只要能所会归到最后,都是自证分,都是菩提。都是菩提影现出来的能所相。
[此举前色阴,瞪目发劳为能例,发明眼入同一虚妄也。即彼:乃就彼色阴所云,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因此见劳,遂见空华之劳相]。这前面,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举的例子,现在继续来讨论。[兼目与劳:劳字指空华,谓不特空华是劳相,兼能见之目,与所见之劳相,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发劳相]。所以,能、所统统是菩提真性里面的劳相,能缘的意识心也是,所缘的一切尘境统统是。[如前所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能见的见分,与见缘就是相分,并所想像,就像虚空华,本无所有。这个就是佛陀看到彻底空,进入绝对的心灵。所谓彻底空,就是彻底见到缘起的无自性;这缘起无自性很难理解、很难体会!如果说用微尘观,碎为微尘观,这个是着相很严重的人,叫你直接破除对相上的执着;如果说用析空观,分析这个尘,一直到邻虚尘,用分析的方式,这个也不是佛陀的本意,叫做无自性。
这个空无自性应当用什么来了解色即是空,用什么来理解?要用现代化的名相来理解的话,就是完全透视;不是用眼睛看,是用智慧看,用法眼看一件东西。譬如说你看一朵花,你用智慧来看,完全能透视这个缘起性,它就是空性,缘起性就是空性。为什么不见一物,名为见道?见了这一朵花,等同没有见;但是,你讲没有见,不对喔,因为花确实是存在,因为它是缘起;你讲见也不对,因为求其体性不可得。用这种透视的方法,内心里面充满了智慧,用智慧贯串一切缘起性的相,单刀直入,就见到生命的真相,就是空无所有。
譬如说你看到一个人,我们大部分都是被这个外表的衣服所骗去了,或者是被这一层皮所骗去了,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但是,如果你用智慧了解空无自性,一个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讲无我相呢?用这个眼睛看还不准,很容易被迷茫;我们用智慧,用智慧单刀直入的贯穿相,就像X光照进去剩下骨头,骨头再贯进去剩下髄,髄再贯进去,没有。单刀直入的透视缘起性的不实在。透视它,是叫我们内在里面产生智慧,而烦恼愈来愈少,但不是说你透视它,你就有办法去改变它;透视它跟改变它是不一样,物质的世界,透视它可是你没有办法改变它,我透视它有什么好处?我透视它知道缘起无自性,但是,我不会对这种东西很贪着,譬如说那是一座山,你能够透视山是花草树木、岩石、土壤、水份所构成的,那你一个人有办法移动这一座山吗?阿里山、玉山、喜马拉雅山?你当然没有办法,所以,透视它并不是你一定要去改变这个环境。境不转心转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不需要去改变这个环境,因为环境本就空,但是,你又必须过着,你自己有能力的范围的生活,因为我们是业感,业力的这个缘起的色身。所以,你这个所能承受的痛苦是有限度的。
虽然你了解是妄,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来讲,农药,你吃了蔬菜、水果,里面假设农药太多的话,每天吃每天吃;或者是服用毒品太多,你一个人所能承受脑部的毒素是很有限的,超过那个量你没有办法正常思惟,你开始混乱,一片空白!有一个居士,她的儿子就是吸毒,他妈妈叫他没有办法,叫师父来教他。那个年轻人有头脑,我说:你今天吸毒,你人很善良,你是交坏了朋友,不是你的本意,你用好奇的心来吸毒。他看到师父的时候,两眼没有神。我说:你想想看,你这个毒素,攻入你的内心、脑部,这个毒品到最后破坏你的中枢神经,没有办法思惟;一个人没有办法健全思惟的时候,他所产生的后代,像精虫、DNA,它就没有健康。强国要先强种,吸毒的人,他制造出来的精虫没有活动力,它不是缺头就是缺尾,;要不然就摇晃两下就死了。没有生命力,中枢神经破坏的时候,它会影响到他的后代。我就跟他讲:你不为自己想,也为后代想。所以,一个年轻人这样吸毒,到最后两眼没有神!虽然说万法都是假相,可是,你所能承受的这种毒素、痛苦,是很有限制的,力道还是很限的。譬如一个人长年累月的,你一直给他压力,给老婆压力,或者是老婆给先生压力。有一个人老婆,她每天就规定她先生几点去、几点回来,慢几分钟回来都不行,她老公一直很紧张,只要一下班,红绿灯的时候就很紧张,因为不希望夫妻之间误会,她给他非常重、非常大的压力!压力的时候,他长年累月就是睡觉当中都做梦,要骑摩托车赶着回来,后来得重度忧郁症,她的先生,重度忧郁症!一个正常人,你看,年纪这么轻,还只有心理压力而已,他老婆就是规定要这样子做,否则就是说你外面怎么样子。
同学们,我们要互相勉励,虽然完全了解色即是空,但是,必须过人类能力范围的生活,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夸大其辞、也不能说你有通天的本领,不行的!你必须按部就班来,业力的众生就是必须如此。说: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又如前所云:影见俱眚]。灯影还有妄见,都是见病所产生的。[眚与劳义同。能见之目是劳见,所见之相是劳相]。[菩提是本有真心,真原无妄,由最初一念妄动,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由末推本,岂仅色阴虚妄,即眼入同是菩提心中,一念妄动之劳相。一念妄动,与无故瞪目,无以异也。初举例显妄竟]。无故就是无端;无以异也就是没有什么差别。
[午二 辨妄无体][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因于明暗,就是我们的眼睛不是见明,就是见暗,二种妄尘;为什么叫二种妄尘?于明相当中贪爱,于暗相当中恐惧,明、暗其实最重要的是表什么?表生灭。因于明、暗生灭,二种妄尘,发见居中,产生见性,居在中间,吸此明、暗二种尘象,名为见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里[见性]不是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这里的见性就是眼根的见精,这里就是带妄,带有少分妄的见性,因为它会吸取二种尘象。在这里名为见性就是眼根的功能,就是根中局执的自性。这是眼睛因为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我们叫做见性,其实这个见性就是见精,带有少分的妄的见精,因为它要面对生灭的外尘,不是不生不灭的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用这个就知道他讲的是见精。这个见,我们说的见精,离彼明尘、暗尘二种,毕竟无体,就是空无自性,单单这个眼根就是不能发见,必须要明暗两种外尘来引出你的见。所以,了解说因为明、暗二尘才引出来的见,所以,知道这个是无体性的,空无自性,毕竟无体。毕竟无体就是说:毕竟没有永恒性的,只是借重缘起性,而缘起性是空性,所以,毕竟无自体性。
[前五句托尘妄现,后三句离尘无体。以此眼入,因有明、暗二尘,黏湛然之体],这个湛然之体就是如如不动、光明之本体,我们把如如不动、光明的本体遮住了,发出来的却是妄见。[发为劳见,居于浮、胜二根之中],这个劳见的意思,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透过一层无明看世间,就像一个人,白天戴着深色的墨镜看这个世间一样的,完全是黑色的,加上一层黑色的。我们的光明体、不生灭体,见性发挥不出来,而变成带着妄的见,所以,这个叫劳见,就是见精的意思,这劳见就等同见精。居于浮、胜,浮尘根和胜义根,浮尘根就是我们所讲的肉眼;胜义根就是我们所讲的神经系统。二根之中,[吸入此明、暗二尘之象,如磁吸铁,名为能见之量],这个[量]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个范围,能力的范围。乃属于托尘妄现,所以,能见之量[此即菩提瞪发劳相,乃属托尘妄现]。托尘就是必须假借明、暗二尘,妄现的一种境界。[倘若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有能入之体可得,是谓离尘无体。下文阿难疑根性断灭,亦由此也。《正脉》问:前取根性,离尘有体,异彼缘心],缘心就是能攀缘之意识心,这个又提到前面了,七处征心那个地方。说:异彼能缘,能攀缘之意识心,不生不灭的根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存在的,不是像意识心是没有体性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本性是永恒的,它是一直存在的,涅槃妙心、般若智慧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发现;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就是生灭的意识心、妄执的意识心、能攀缘的意识心;可是能攀缘的意识心,刹那生、刹那灭,其实无自体性,是借重明、暗二尘的意识心。所以,意识心跟明、暗二尘,其实是空无自性。
[今云明、暗双离,毕竟无体,何异缘心之无体乎]?再讲一遍:前面取根性,离尘有自体性,不同于能攀缘的意识心;现在又说:明、暗双离,毕竟无体,那不是等于能攀缘的意识心的无体性吗?要区别一下,不生灭的根性,跟离尘无自体性的缘心是不一样的。[答:浅论之,前因众生离缘心,不见真心],前面讲的众生离开能缘的意识心,但是,没有见到真心,不生灭的真心,[乃就根中指性,令识真心]。就是真心,[然自]就是从[是心非眼之后],从知道说我们看东西是那个心,不是肉眼在看,要不然人死了肉眼还在,为什么不看,这前面都讲过了。然自,就是从那一段是心非眼,佛开示以后,[但唯显性不复论根],只有显不生灭的性,没有讲到六入的根。[所以极表其离尘有体之真。今已领真性],很可惜,还执着能入的六根性,但[尚执六根,别有体相],认为六根还是有自体性,不知道六根、六入还是无自体性。[未融一性];还没有融通本来一性。所以,能缘的六根入,跟所缘的外尘,全部统统是无自体性。现在已领会了真性,但是,还执六入、六根别有自体性,未融为一性。
[更须令知,六入无自体相],六入就是能缘。[所以极破其离尘无体之妄]。彻底就是极,破其离六尘,离外面的六尘,无体之妄,无实体之妄;意思就是当体空,所以,同一真性,妄本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说见性],在此虽然也说到这个见性,[乃根中局执之自性],[乃]就是只是,[根]就是眼根当中;[局]就是局限;[执]就是能力的范围,局执就是局限在能力的范围,来讨论它而已;自性,在这里不当自性,当功能,乃是眼根当中,局限范围讨论的功能。[非离眼廓周之见性也]。不是连眼根、外尘都放下的,遍虚空的,如来藏性那个见性,叫做非离眼根廓,离开眼根,就没有内外的见性。这一段意思是说:虽然这里也说[见性]二个字,其实只是讲眼根当中,局限在眼根的能见的范围的功能,并不是离开眼根,而在外遍虚空界,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的见性。
[前显是性],不生灭的性,[而此破相],就是破眼入之根相。[所以异矣]!就是连那个六入都要破,要不然把六入都弄不清楚,不知道六入仍然是空无自性,无自体性。[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离相,即妙真如性耳]。但是,我们一般众生没有办法,眼见一切外尘,就误认为它是真实的,到死都醒不过来。耳朵听一切生灭的音声相,也是一直误认为它是实在的,所以,耳朵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那么,我们现在很多人他不懂得佛法;可是,他觉得外面的外尘很累人,很吵!
有一个美国人,他是台湾的女婿,这个美国人住在这个城市里面,他跟他太太讲说:台湾的城市太吵,生活很辛苦,空气不好。结果他去山上买了二、三分地,小小的,在山上。全部都自己住在上面,没有水、没有电,他自己用发电机,然后二分地,自己耕种,他在那边自得其乐。他离开了动态的,进入山上的静,他说:这里很好,空气不污染!结果他就自己一个人,他老婆跟儿子都住在城市。记者问:你为什么不接你老婆来住?他说:我有接她好几次,她住不下来!我说:山下很吵!她说:山上太静受不了!远离动,结果去静的地方,诸位~!静仍然是尘,它只是一个有声音,一个没有声音而已啊,动、静都是耳朵的尘。这个外国人没有学佛,他以为跑到山上去,很静很静的时候,就以为解脱了,事实上,烦恼还是在。离开动、静,动是动尘,静还是尘啊,而见性就是:动还是不动,静还是不动。为什么?他透视动态本空、静态还是本空,如如不动的心性无关于尘,这个就是功夫。所以,很多人认为尘世太吵,避开来到山上去住,环境比较安静一点;但不是心里的静,不是心静,心里没有充满智慧,你住山上做什么?你说:我关起来要用功!怎么用功啊!没有悟到如来藏性,不于动、静取静,了解动是尘、静是尘。意思就是:你没有大悟,住在城市也是污染,你住到山上没有人,还是污染!动被动尘所污染,被山上的静尘所污染。
为什么被山上静尘所污染?没有人,久了就懒惰,没人管啊,真的啊!煮一餐就吃了三、四餐,东西坏了快要酸臭。以前去了做早晚课,久了没有人管,师父也不在,山高皇帝远,早、晚课也不做,久了以后,自己懒惰,以为自己洒脱。后来下山以后,在这个团体,他活不下来,看这个法师也不习惯、看那个法师也不习惯,住山上,回来变成很奇怪!他自己觉得很有修行,出家以后,变成懒惰到自己不知道,什么都没有责任感、什么都不扛,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很洒脱,自己认为,可是,经不了人家二句话,他就开始起烦恼!所以,自己的习气自己不知道。在这里你看,欲其离相,即妙真如性,这个可是很重要!眼睛离明相、离暗相;耳朵离动跟静相。换句话说:眼睛见明相如如不动,见暗相如如不动,不恐惧;耳朵于动如如不动;耳朵于山上静尘,仍然如如不动;鼻子无论嗅到香、臭,都不起烦恼,如如不动;舌头尝一切的味道,心如如不动;身体的触、苦、乐、忧、喜等等,都如如不动;意根一切生灭、生住异灭的念头,仍然如如不动那个就是佛。所以,并不离开吵杂的地方,到静的地方,这个叫做修行,这个也是攀缘另外一种尘而已。底下,[则显性之旨仍同,岂如缘心,直破其一定无体哉?二辨妄无体竟]。这不是像攀缘的意识心,直破其意识心是无体性的。
[午三 无所从来][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如是,阿难,当知这个见性,就是见精,不是明、暗的尘来;也不是眼根自己跑出来;也不是虚空自己生出来的。[此总标。据世人多谓见是其眼],佛陀说了,见如果是眼睛的话,人死了眼睛还在,为什么看不到?所以,是心非眼。那么,[从根是其正计],[根]就是眼根,什么叫正计?正计就是一般人以此为正,一般人认为,看到是眼根看到。[余二并破],余二就是明暗,还有空生,叫做余二并破。是从明暗来吗?不从明暗来,也不从空生。从根是其正计,正计就是一般人以此为正,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认为眼根在看。那么,其他二个,就是明暗来,或者是虚空来,一同破。[极显其妄也。非明暗来不他生;非于根出不自生;不于空生,非无因生。于四性推检无生],这个[性]不是那个性,这个性是情形,在那四种情形推检无生,[但缺不共生]。这里没有讲到不共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说:为什么呢?如果这个见性是从明相来,那么,明相走了,暗来的时候,见性已经跟明相走了,暗即随灭,应非见暗。如果从明来,到暗的时候,见性就没有了,暗即随灭。为什么?它跟着明相走了,所以,等到见暗相的时候,他就见不到。所以,暗的时候即随灭,就是见性随灭,没有见性,当然就没有办法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如果这个见性是从暗而来,那么,暗走了,见性跟着跑,明即随灭,明相就没有,也就是看不到,应无见明。
[前三字总征;此不从尘来。若说眼入从明尘而来,暗生明灭之时,见亦随灭,应不见暗;若从暗尘而来,明生暗灭之时,见亦随灭,应无见明]。见性跟着跑了,[今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去来,见性不生灭,当知是见,非明、暗来也,明矣]!就是非常清楚![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这个容易了解,若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叫做若从根生。若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必无明、暗,这一句就是:不必借重于外尘的明相跟暗相,自己根就能够生出见性,没有明、暗二相可言,不必借重于明、暗二相,如是见精,本无自性。你这个见精没有明、暗,你看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啊,见精一定要借重不是见明、就是见暗,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是见暗啊,眼前一片凄黑啊!所以,如是见精,一定要借重明、暗,因此它本来就空无自性,本无自性就是:本来就没有自性。为什么?必须要借重明、暗二尘,才能够有这个功能,因此它空无自性。如是见精,本无自性,重点就是:因为它必须借明、暗,才有见精显现出来。
[此不从根来。若说眼入,从根而生],自然而生,[必无明、暗二尘时],必就是不必等待借重明、暗二尘之时。[单根不能生见]。只有眼根是不能生见的,眼根一定要有明、暗,才能显现出来。[故曰: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自性乃能入之自体]。就是眼入的自体性,意思就是:眼入,你必须借重于尘的意思。因此,这一段的意思: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果说眼入,从眼根自然而生,不必借重于明、暗,很可惜!见精空无自性,因为见精必须借重明、暗,所以,这个是行不通的!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如果说这个见精,从虚空而来,就是眼入;如果说这个眼入从虚空而出,看到外面的尘相,回来见根,这个[根]就是虚空当中的眼入,因为虚空当中自己跑出来眼入。若于虚空当中自己跑出眼入,能够看到前面的明、暗尘象,好!就算你这个假设是正确的,我们暂时接受,可是回来的时候,就应当见到自己虚空当中的眼根啊,就是眼入,为什么没有看到?就算你看到虚空当中的眼根,又空自观,也没有来到你的眼入,是虚空的眼入,又不关你的事情,又空自观,何关汝入呢?又空自观自己的眼入,跟你的眼入又有什么关系?[此不从空来。若说眼入,从空而出,则以空为见之根,出来时,前瞩(看也)尘境万象,回归时,应当自见其根];就是虚空当中的眼入。这里千万不能误会说,见其根,以为这个是眼入,不是的,是虚空当中,自己假设的。能出一定是能入,虚空自己能出眼入,回归一定是虚空当中的眼入。[当然不能见。纵使能见],这是虚空的事情,[乃空自观,何关汝眼入之事?三无所从来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无实体,无从来之故,当知眼入虚妄。以无实体故虚;无从来故妄,但是幻妄称相。上句明相妄,下二句显性真。谓眼入之相虽妄,妄不离真,其性本来不变,非因缘性;又复随缘而非自然性耳。初眼入竟]。它能随缘,所以,它不是无因。
[巳二 耳入 (分四)][午初 举例显妄][二 辨妄无体][三 无所从来][四 结妄归真 今初]眼入讲完了,讲第二、耳入。[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阿难!譬如有人,用两个手指,快速的把他的耳朵塞起来,这个耳根塞久了,耳根劳故,就是头中已经作声,嗡嗡嗡,劳就是耳朵的声相,疲劳的声相,声音之相。头中作声,兼耳朵跟声音的劳相,都是菩提瞪发劳相。这意思就是:能缘、所缘,其实就是你本来的面目,只是因为你没有发觉而已,我们还误以为,有一个能缘的心,还有一个所缘的尘,其实都是你的自性所显露出来的。
[此亦自法为例。以塞耳成劳,易知之例,以例耳入,所闻一切音声,同一妄也。故呼阿难之名,而告之曰:譬如有人,此亦假设以显妄。以者用也,用两手指,急塞其耳,塞久成劳,以致头中发为虚响,故云:头中作声]。[兼耳与劳三句,耳字意取耳入闻性],就是六入当中的耳入的闻性。[以性不自显,寄根说故]。诸位!这个闻性就是闻精,特别的注意,在这里六入其实就是六种,见精、闻精、嗅、尝精等等。寄根说故。[劳字乃指头中作声,以劳虽妄发,因境显故,故曰兼,曰与。谓不特声是耳入之劳相,兼能闻之耳入,与所闻之劳相],意思就是:能、所尽是妄,妄空就是真显。[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发劳相;比例发明,令知根尘同源,同一妄也]。
[《指掌疏》云:此三句有二义:一者比例信真]。用这个角度来比例、来信这个真。[言耳中闻性,本于真性菩提,人或易信;塞耳所发劳相,亦本于真性菩提,人皆难明,故曰同是菩提;佛意以根性本真,例彼劳相亦本真也]。诸位!这第一句就是一真一切真,就是能缘的耳根、所闻的外面的劳相,其实都是真心所影现出来的音声相,这个时候是讲站在真的角度。第二个是站在妄的角度,妄的角度,所有能、所有统统是妄,这个也很容易理解。
[二者比例知妄]。第一个比例是先见真,信真,站在真心的角度;第二个,要站在妄的角度,很简单,能、所统统是妄。[言瞪发劳相,唯是虚妄无实,人皆易知;耳中能闻之性],也就是带妄的闻精这个功能一直存在,只是有些妄。[亦惟是虚妄无实],在这里,只要会归到绝对的真,能所,能,只要带一点少许的妄,统统判为妄。说妄的时候,连耳朵带妄这个闻精也是妄,耳入的闻精叫做虚妄无实。[人或难信,故曰同是瞪发;佛意以瞪劳虚妄,例彼见性,亦唯妄也]。也就是要妄,统统告诉你:能、所统统放下,放下,那个就是真。而站在真的角度来讲的话,能、所统统是真,放下能所的妄,那么,真心就显露出来。
[二义中],前面的二种义理当中,[前义比例信真,亦可兼释总标中,浮尘诸幻化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之疑。以今瞪发劳相,与浮尘幻化无异,劳相本于菩提,重明幻化相,亦不离真也]。这是站在这个角度。[又瞪字],为什么用[瞪]字,我们用眼睛瞪人家,这是讲对的;可是,在这里,瞪,凡是一件事情持续太久,都是用[瞪]字,耳朵、眼睛用[瞪]字,意思就是:同一件事情持续太久,统统用[瞪]字来表达。所以,后面六入统统用[瞪],直直的看、直直的听,听久了变成疲劳相,鼻子、舌头、身根的触尘也用[瞪];意根也是用[瞪]。[前眼入取例瞪目发劳,而后五入,何以亦用瞪发劳相]?这个[瞪]就是持续久的意思。[当知目瞪发劳,妄见空华,菩提心瞪发劳,则六精俱发],六精持续久了,妄动,六精俱发。所以,这里讲得很清楚,眼睛的见精、耳朵的闻精、鼻子的嗅精、舌头的尝精、身体的触精、觉知性的意精,[故皆用瞪发劳相。初举例显妄竟]。
[午二 辨妄无体][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这个闻精必须借重二种尘象,发闻居中,[闻]就是闻精,发出这个带妄的闻精,发带妄之闻精,就在中间里面误判,所以,产生妄动。吸此尘象就是动、静,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所以,在座诸位,不是跑到山上里面静静的,就叫做修行,在这里已经很明显了。那只是一种方便,不想吵杂,过着一种闲云野鹤、修行人的日子;日子喔,不是心境,心境不一样,心境要大悟,动静二尘,了然于胸,知道此是妄。所以,大悟,住城市就是等于住乡村,寂静处;如果你心不悟,住山上等于住城市一样。那佛为什么叫我们住阿兰若?因为就以众生来论断,不以究竟的佛果来论断,释迦牟尼佛走到哪里,大悟的圣人,他哪里会被根、尘、识所动摇?佛为了度众生,就是示现这样子。
那我们现在讲堂,就住在这个城市,但是,我们其它的道场,就离城市比较遥远,喜欢静的人,就发配自己到其他的分院去住。在文殊讲堂有个好处就是:听师父的法,他就比较容易、也比较方便,看病也方便、买东西也方便。在这里就是运动比较不方便,出家众在这里运动,就是大家走来走去,也不能太大的动作;在山上,你怎么运动没有人知道。我就劝住在讲堂这里的法师,远离在家居士,好好安住,如果需要,身体是自己的啰,需要的话,找时间自己运动。这运动一定要让它流汗,它的新陈代谢。我们的新陈代谢,在毛细管(孔)它是一个最重要的!不流汗,它还没有办法达到新陈代谢的目的,流汗,这个毛细孔流汗出来,真正的新陈代谢、营养、分配,它就散开来。但是,不是流冷汗,身体就虚弱得不得了,你一直让它流汗,流汗完了,身体不行了!那个要看情形。[前五句托尘妄。现以其动、静不常,故称为妄。闻则托尘似有,岂属真实?此闻虽居耳根之中,吸入尘象,但名听闻性,亦显其唯是幻妄名相而已。下三句离尘无体,同前所解。二辨妄无体竟]。
[午三 无所从来][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这里是总以下的标列,[此总以标列,下则征起逐破]。[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这个很简单,如果说这个闻入,耳根的闻入的闻精,若从静来,如果这个从静来,静的时候有闻精,就是闻性;那么,动的时候它就随灭。对不对?因为静就不是动了,所以,闻性就跟着静走了,动来,当然就没有办法闻动。如果闻性一定是从动来,静就应该随着灭,为什么?应该就没有办法觉察到这个静;但是,动来知动,静来知静,这个闻性无关于动、静。
[初句征起,下先破从尘来。若从静尘来,动生静灭,耳中闻性,即当随静尘以俱灭,应不能闻动;若从动尘来,亦复如是。二应字,俱读平声]。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这一句是:闻根必须借重动、静,如果说单根,从闻根而来,不必借重外在的动、静,那么,没有用!为什么?如是闻体,这个闻根本来就是没有能入之自性,意思就是:必须借重动、静。此破从根自己能生。[此破从根生,若谓此闻从根而生者,但有增上缘,必无动、静所缘之尘,如是闻体(根也),本来亦无能入之自性,以单根不立之故]。为什么?单根,它只是个工具而已,肉做的而已。[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如果说:你这个闻入、闻精是虚空而出的,虚空自己产生闻性,有闻成性。意思是说:有闻亦得成为根性,如果这个闻入是虚空自己来的,那么,有闻就变成有情物了,虚空是顽空,是无情物,是不是?有闻变成有情物,有闻成性就是:如果有所闻入,那就应当是有情物的根性,那就不是无情物(虚空)了。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呢?虚空自己能够有闻性,又跟你的闻入又有什么关系啊?[此破从空而生]。此破从虚空而生闻入。根性就是变成有情了。即成有情的根性,[若谓此闻从虚空而出者,是空能有闻,亦得成为根性,既成根性,即非虚空];当然就不是顽虚的虚空。为什么?[以闻属灵知,空乃顽碍故]。它是没有灵知的,也是一种障碍。[又空纵有闻,乃空自闻,即同他闻],空自己有闻,又不关我们。[何预(干也)汝之耳入?三无所从来竟]。又干你的耳入是什么事?
[午四 结妄归真][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准上可知。二耳入竟]。
[巳三 鼻入 (分四)] [午初 毕例显妄][二 辨妄无体][三 无所从来][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解释一下:阿难!譬如说有人急畜,[畜]就是收缩,把它缩起来,把鼻子缩起来,叫做急畜其鼻,把鼻子缩起来。畜久成劳,经过一段时间,这鼻子一下通、一下不通,有劳相出现,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冷冷的。因触分别,因为有这个触就分别,现在鼻子通吗?现在鼻子不通了,被塞住了;虚,虚就是气通,有空间叫做虚。没有空间就是鼻塞;实就是鼻中没有空间吸气,气被堵住了,不通名为实,通名为虚。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鼻子,它是什么专属器官呢?就是气味的香跟臭,专门管辖这个范围的。
[此亦假设为例。譬如有人,急畜缩也其鼻,鼻息出入,自有常度],常度就是平常呼吸的长短,一定的程度、一定的长短,太长不行,太短也不行。[无故急缩,连缩既久,则反常成劳,即于鼻中,闻有冷触]。缩久了,闻到的空气是冷空气。[此冷触由缩风所成,因有冷触,则分别通、塞、虚、实;疏通呼吸之气为虚,闭塞出入之息名实]。实当然就是堵塞,不通了。[如是乃至,吸入各种香、臭等气,同一妄耳。兼鼻与劳:劳字指冷触及香、臭气;谓不特冷触,香、臭气,是鼻入之劳相,兼能闻之鼻入,与所闻之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之劳相,以根尘同妄故]。诸位,如果你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那好办事,不必讨论这么久。能缘、所缘;见分、相分尽是妄,虽然是妄,当体即空,完全是真,都是一个自体分所影现出来的,能缘的根、所缘的尘,统统是妄,那就不用再讨论了。放下就是,真心自然就显现。(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02)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楞严经讲解174:不是跑到山里面静静的就叫做修行,这是攀缘另外一种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