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严经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03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翻开《楞严经义贯》,第二节六入本如来藏性,因为这个《义贯》比较简单,属于白话文。有的人认为讲《楞严经讲义》这样速度会比较快一点,但是因为在咱们大乘佛教界里面,研读《楞严经》的人非常的多,我们必须顾虑到一些有心于佛教《楞严经》的人、研读的人,要顾虑到这个立场。因为《楞严经》在大乘佛教界里面的名气是非常大,助印的人、有兴趣的人、想要研读的人也非常的多,一提到《楞严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因为碍于语言、文字的关系,所以,这《楞严经讲义》,那个大概是半世纪以前人看的,五十年前,对现在的教育来讲有点困难。因为这古文看起来非常艰涩、困难,那么,正好有这一本《楞严经义贯》出来,如虎添翼。为什么?因为文言文看不来的,就看这一本,这一本又给了一些初学佛法的人、文字造诣不是念古文的人,又一次机会。所以,我们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最谦卑的心态,不怕厌烦的心来看待这件事情。所以,我们要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大家这么有福报,坐在底下,而且有教材,可以舒舒服服的这样很完整的把它听下来。
因为全世界的华人有好几十亿,你到底什么时候要流通出去VCD、DVD不知道,所以,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它就必须要靠字幕,字幕打出来讲义的《楞严经》又那么的艰涩,实在是不是一般人有办法理解;当然根器好的人是很好、文字程度很够的人那一本就可以。可是,师傅的心是说,这本《义贯》,我们再复习一次,更有崭新的这些见地,很不错的,再一次机会,也给有心研读《楞严经》的人,再一次的方便,也可以救更多的众生。所以,我们必须用这种很健康的心态来看这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艰涩的阶段,这个微密观照,你还没有见性,你就必须一步一步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现在还处于很艰涩的一个阶段,你不能不懂,不懂不行!后面如果语言、文字上比较不困难的,就不需要耗这么长的时间。现在因为要在见性未见性的这个关键的时候,这个一点都不能马虎!
好,[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义贯,佛言:[复次,阿难,云何]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为[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现?1.眼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既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注释:[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劳],病也,久了就病。就是把双眼瞪直了所发生的劳相(劳累之相——亦即错觉现象)。[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兼],连同。[菩提],本有菩提真性。此言,不但是在眼劳中所见的劳相(幻觉之象)是劳相(病相),就是连能见的眼根及所见的空华,一切能所之相,悉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错觉幻化之相。在这个要知道,佛是破迷启悟的时候,他才要讲错觉幻妄之相、幻化之相。但是,如果是已经开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开发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这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法位,意思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法位,并没有什么生灭、增减的东西。相既是空,空就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就是永恒。世间相常住,在佛的角度看出来,这个世间是永恒的,所有的变化,眼根的明、暗;色、空变化,统统在心里面的影像,并没有增减;耳朵的动静的变化,也都在心灵里面也没有什么增减;鼻子的嗅性、舌头的尝性都没有什么增减,只是因为你虚妄的执着。所以,令心无所增减,这叫做修行,让心灵了解,没有什么东西增、减,令心无所增减是真修行人。
为什么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角度讲,因为妄动,所以成为生灭,因此佛为了破除众生对相上的执着,才告诉你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二乘人他无法理解佛的境界,一切既然无常,那么,我们追求什么?因此他就害怕,因此佛陀说:常,噢,常,我们有个涅槃,涅槃常,你可以去追求;追求常的时候,佛陀说这个也不对,究竟义里面并没有所谓的无常和常这个观念,无常是观念,常还是观念,如果说常它就失去作用了。所以,清净自性里面没有这个无常跟常的观念,性相本空,没有所谓无常和常;没有所谓净和不净的观念,空就是没有东西可以对立的东西。因此就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在佛看出来这个世界,它是永恒的,没有东西不是在心性里面,这个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佛的心性就是居住在净土,净土就是佛的心性,当下它就是!之所以讲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是对二乘人,或者对初机佛法人来讲,不了解佛法没有究竟的时候,只好这样讲,引导;到最究竟的时候,就没有所谓错觉、幻化之相,这完全都是真相。
换句话说:是法住法位,就是所有的法安住,统统安住在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证悟以后,世间相它就是永恒相。为什么?缘起就是性空,佛陀讲这个永恒相,就是讲心性、性真。因此相缘起,性开发出来,就像深山里面一块金矿把它开采出来,把它磨练成金块。所以,佛来世间告诉你,示现给你知道。说:佛得永恒为什么会死?佛并没有死,佛所谓的没有死,是指本性的东西,不是指相的东西。佛如果不示现涅槃、生灭的东西,那变成自己打自己嘴巴!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相妄性真啊,佛示现是要告诉你性真,不是告诉你相是永恒的,要了解佛的用心是这样子。所以,缘起如幻,在这个本性里面,求其迷悟、生灭、来去、增减,都不可得,统统是指如来藏性。所以,是法住法位,也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空性的法位上,世间相常住,在佛心性看起来,万法都是永恒的,为了破除你的执着,才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讲常、讲净;讲有我、无我都不对,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根器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讲究竟义。
[发见居中]:[发见],发为劳相之见。[居中],黏居于眼根之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见性],能见之性。此言,心再去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尘象,如磁石吸铁一般,然后再去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归当见根]:[根],眼根。回来时应可看见眼根。
义贯,佛言:[阿难,即彼目睛瞪]直所[发]生之[劳]累错觉现象[者,兼]以能见之[目与]所见之空华[劳]相,一切能所之相,[同是]本具[菩提]真性中,因[瞪]直双眼所[发]生之尘[劳]妄见之[相]:[因于明]与[暗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也就是说:众生不是着明相就是着暗相,在明相喜欢,在暗相恐惧,这个就是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相之[见]而黏[居]于眼根之[中],换句话说我们被无始的见病牢牢的黏住了,看什么就一定会立种种的知见。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象],为什么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因为他看这个世间是正确的,而众生看这个世间是错觉的。继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见精)。事实上,[此]能[见]之性若[离]于[彼]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见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见]之性[非]从[明暗]二尘[来](不他生),[非于]眼[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生](非无因生)。[何以故]?此能见之性[若]是[从明]尘中[来]者,遇[暗]之时[即]应[随]着明尘灭去,也跟着[灭]去;如是,见性既已灭了,[应非]复能[见暗]尘(然而明去暗来时,我们实复能见暗,表示见性没有跟着明去。故知见精并不随着明尘而灭;是故可知见精不随明尘来去)。[若]言见精为[从暗]尘中[来],则遇到[明]尘来时,[即]应[随]着暗尘灭而跟着[灭]去;见精既如是灭去,[应无]复能睹[见明]尘。(而事实不然,今则于明来时能见明,暗来又能见暗;明暗之尘有来去,而见性并不跟着来去。
诸位!我们修行就是找这个,见性并不跟着来去。为什么叫做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为什么?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修行就是找到这个,它就叫做永恒,不是在相上论断的。所以,见性并不跟着来去、生灭;故知见性并非从明暗中来。结论:见精非从尘来。[若]言见性为[从]眼[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明、暗]二尘有关(然而此见精实又非离于明暗二尘而能有,故知见精不能与明暗二尘无关;是故见精并非单从眼根就能独自生起),[如是]可知[见精本无自]体[性],乃依他起性,非离尘而能自生。[若]言见精为[于空出]者,当其出时,在面[前瞩]见诸[尘]境之万[象],而当其回[归]之时,应[当]可自[见]其眼[根]才对(然而实不能自见其眼,故知见精非从空出);[又],虚[空]若[自]己能[观],则[何关汝]之眼[入]?(虚空自观,你应不觉。而实不然;故知见精非从空出。)
经文,[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眼入],体本[虚]寂,意思就是:入,其实并没有入,如果说:由尘外来,来眼入、来染污我们的清净自性,其实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影子;意识心就是本性的影子。我们因为以本性所影现出来的这个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又经过了明、暗,吸取这些尘象,还误以为这个有一种东西增、或者是有一种东西减。譬如你没有出生前,你根本不知道说到底拥有什么几百万、几千万,今天留下来了很多的财产,其实并没有这个东西。有跟没有变成一种观念;而这个观念,眼睛来入;喔,我有房地产、轿车,我拥有一切佣人,我是怎么样子的,皇帝啊,或者是官当的很高,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而我们内心里面,一直误认以为,是有真的很多钱、很多房子、官当得很高。而在缘起性空里面来讲,这些完全不可得,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所以,这个眼入,如果用无上正等正觉来看,眼并没有入,也没有出,眼也好好的,也没有意识心,全部用本性。
体本虚寂,求其体性,本来就不可得,都是映现在你心性上的影子而已。所以,众生因为就是看到影子,误认为看到真实。就是看到一合相,看到这个车子,以为是真的有车子,一合相,而不知道一合相本不可得,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一栋房子,以为一栋房子有一合相,实在是没有,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有一个家庭,好象有一个这么温暖的家庭,但是,事实上,其本性本空。但是,也不需要坏事相,车子可以用、开啊,房间可以住啊;当官当得很高也不错,也可以方便度众生,也不错!体本虚寂就是说体性本空,而众生不知道。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2.耳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这个文字的结构体,大概跟眼类似,相类似,所以,前面稍微注意听一下,这一段就应该不是很困难。
注释:[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连能闻的耳与所闻的尘劳相,全都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的劳相。前面眼入之劳相可说是[瞪发],现在[耳入]为何也就是[瞪发]呢?因为于权教中,权教就是不究竟讲,二乘教,或者是权教的菩萨,不究竟。因随顺凡夫境界,故六入是区隔的,但在实法之中,六入是通的,是同源的,故其[理]与[用]实同。又按[瞪]字本义为直视,若通用在六入,即表示一直维持某个姿势,或不停地作同一个动作之义。[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动静二尘发为劳闻,居于耳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尘之象而分别之,名为听闻之性。意思就是:我们有听闻之性,是因为我们有动、静。诸位!它这个在强调什么?动是尘,静静的也是尘,统统没有声音,还是尘!在城市里面声音很多,那是尘;我今天远离了城市跑到山上里面去,没有声音,那个还是尘,动为动尘,静为静尘,统统叫做尘;心如如不动就无尘。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无明力驱使而无端起妄,[以]其[两]只[手指急]速地[塞]入[其耳],致使令[耳根]由于被戮得过[劳故,头中作声。兼]能闻之[耳与]所闻之[劳]相音声皆[同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之[劳相](错觉幻化之相),其道理为:[因于动、静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以致[发]为劳[闻]之相[居]于耳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劳之[尘象],更进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听闻]之[性],而事实上乃是托尘妄现,故[此]能[闻]之闻精若[离]于[彼]因瞪劳所产生的[动、静二]种幻[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闻精离尘无体。
听到了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听到这一段的好处多多,就是你听到好听的,不用跟它执着,全世界都赞叹你,如果你没有真功夫没有用,那个就是缘起的假相。如果有人批评你、毁谤你、很不认同你,你也不必感觉委屈,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享受自己的涅槃妙心,这个是功夫!为什么呢?既然离动、静没有自体性,我们又何必为了别人的一言一语,来难过自我,为什么我们不懂得这样的升华跟超越?没有必要!这个世间,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是非、恩怨、长短,但是,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了悟了清净自性,了解说闻精离尘无自体性,所有音声来,你都知道这个是缘起的,这个不是动就是静的东西,不需要去在意它,生命没有多少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很有限的,我们一定要对佛的心性了悟的时候,百千万劫缩为一念之间,这样修行就快!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无常很快就到,你这样绕,绕不到佛教的核心价值,你会花很长的修行,会修很冤枉,因为不了解佛的心性,很可惜,也非常可怜!了解了佛的心性以后,动静一如,所有的赞叹都是幻,我们要随喜;不要说赞叹你的时候,你就把人家排斥,也没有必要这样子!人家说:法师!您怎么样好啊!嗯,很好很好。我们要随人家的赞叹喜悦,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这是慈悲。人家来批评、毁谤什么,这个没有关系,他的因缘,他的心性染污的时候,他会这样做,真的佛不会这样子。
佛,你看这个《阿含经》,佛对外道是无限的慈悲;在佛的遗教三经里面也是这样,他来佛的前面侮辱,佛也是这样如如不动;这无关于佛的见性、生死的问题,佛也是这样子。所以,稳得住自己的情绪、稳得住自己的心性,不随相而转,你就找到了本。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你没有办法改变对方,那就要改变自己;你硬要改变对方,这个苦就一定要来!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想改变别人,人的痛苦就是一直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这一定会活得很苦的!你想要把自己活得很痛苦吗?那你就想办法一直想去改变别人,你就一定会苦不堪言。如果你了解相妄,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喔!修行就是把自己照顾好,好好的管理心灵的这个区块,好好管理好,哇!那你找到了方向了,这就对了!有因缘,我们就感化别人;没有因缘我们就好好的修自己,那你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了。你不能说我因为今天一直想要改变对方,而忘记自己本性是佛,那这样会痛苦一辈子!所以,照顾自己的心性,远比有能力去度众生还来得重要,修行尽份,度众随缘。你不能改变他,那你怎么度啊?众生卡在那一种观念里面,深不可拔,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是你慈悲有办法的,也不是你智慧有办法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闻]之性(闻精)[非]从[动、静]二尘[来](不他生),[非于]耳[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而[生](非无因生)。[何以故?若]言此闻精为[从静]尘中[来],若遇[动]尘时,见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如是闻精既已灭去,[应非]复能[闻动]尘![若]言闻精为[从动]尘中[来],遇[静]尘之时,闻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闻精既已灭去,[应无]复能再[觉]知[静]尘!(然而今则静尘来时可以听静,动尘来时又能听到动;是故动静二尘有来有去,而闻精并不随之来去生灭;诸位!你看到这个就知道,令心无所增减、不着来去、不着生灭,这个就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我才说:修行不是拼就能成就,一定要了悟自己的心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故知闻精并非从动静二尘中来。结论:闻精非从尘来。)[若]言闻精为[从]耳[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动、静]二尘有关;然而闻精实非离于动静二尘而能有,[如是闻]精之[体本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故知闻精非从耳根中离尘自生而来,[若]言见精为[于空出]生,则虚空既[有]听[闻]之能力,虚空便[成]为有情之根[性],当然虚空不能听闻,如是[即非]为无情之[虚空](然虚空实非有情,亦无听闻之能,故知闻精不从空来。)[又]若虚[空自]己能[闻]声,则[何关汝]之耳[入]?跟你耳入没关系,因为虚空自闻。(虚空闻声之时,你应无觉;跟你无关,而事实不然;故知虚空不能闻声,是故闻精不从空来。)
经文,[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耳入虚妄的意思就是:一切动、静,全部不可得,就是这个道理。听到什么,你都不必在意;但是,我们有缺点,我们要自我检讨。有智慧的人,师父讲的话,佛陀讲的话是对的,我们要听进去。世间会让你烦恼的这种事,话,连听都不用听;听了也无所谓,为什么?不必去在意那些,世间没有学佛的人,有哪几个人讲出来的话能听啊?有哪几个讲的话会注意你的自尊心,或者是会尊重你的良知、良能?有几个会这样子?世间人夹带着大量的烦恼,在任何的时空当中,书读再多,它跟佛法没关系;书读再多,那是知识性的领域,知识性的领域就夹带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佛法?如果说: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世间;这个就是知识;这个就是一种执着、观念。我们把本性化作一种观念来执着,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一种观念,所有的世间就是离不开这个观念。
如果说:你了解一非一,这个是佛法;一是空性、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假设,这个是佛法;一是无中生有,这个是佛法;一是缘起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概念,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逻辑、推论,是世间法;佛法不可推论,一不可得。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这个是佛法;一,它本身讲有,不可得,是佛法;一自性本空,它就是佛法;一是中道,表绝对,就是佛法。我们了解:喔,原来世间法和佛法是不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数学,这个是意识型态,一种坚固执着不坏的东西。而佛问你:一从哪里来?这个是佛法,一不可得、一是假设性、一是理性,这个就是佛法,因为它不存在,当我们回归理性的时候,一,它就是缘起相妄的东西。喔!原来佛法跟世间法,虽然它们同时存在世间,可是,一个是束缚,一个是超越。所以世间,从小一直读书,读到博士,它就是束缚,所知见一直束缚绑着他,他没有办法,你跟他讲:一不是一。他会骂你疯子,一加一不等二,他会骂你:疯子!神经病!但是,你要超越它就必须要突破它,只有佛法它有办法。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耳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3.鼻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注释:[急畜其鼻]:[畜],音(处)或(序);抽搐,收缩的意思。[嗅闻性]:[齅 (xiù)],即[嗅]。[如是闻机]:[机]即根。[闻机],即嗅精。为什么讲精?带有少分妄的见性叫做嗅精,带妄的见性叫嗅精,纯一无杂叫做见性,纯一无杂叫做嗅性;带有少分妄叫做嗅精。[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如果闻精是从空而出,此闻精回去虚空时,应当能回头而嗅到你自己的鼻子才对。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于一念无明而起虚妄造作[急]速抽[畜其鼻],抽[畜久]了便[成]过[劳]错觉之相,[则于]其[鼻中]嗅[闻]到[有冷]气吸入的幻嗅之[触;因]有此嗅[触]便虚妄[分别]出鼻中有[通、塞、虚、实]的现象,[如是乃至]嗅到[诸香]或[臭]之[气]味。然而[兼]能嗅之[鼻]根[与]所嗅觉的通、塞、虚、实、香、臭等[劳]尘之相,皆[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生之[劳相](错觉幻化之象),其道理为:[因于通]与[塞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什么叫做湛然之体?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我们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被无明黏住了,发出来的知见却是妄,没有用正等正觉去看。所以,无明黏住了清净自性,所以,发出来的是妄见,吸取了妄尘,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活的世界。[发]为劳[闻居]于鼻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幻[尘]之[象]而妄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嗅闻]之[性]。然此嗅性乃托尘妄现,以[此]能[闻]之嗅精若[离彼]因嗅劳而产生的[通、塞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嗅精离尘无体。
[当知是]能[闻]之性(嗅精)[非]从[通塞]二尘[来](不他生);亦[非于]鼻[根]中[出]生(非自生);亦[不于空生](非亦无因生)。[何以故?若]言此能嗅之性为[从通]尘中[来],若遇[塞]尘生时[则]此能[闻]嗅之性应随通尘之灭而[灭],此时嗅精既已灭去,[云何]尚能觉[知塞]尘?(然而,通灭塞生之时,我们实复能嗅到塞尘,故知嗅精实不随通尘之灭而灭;是故可知嗅精实不从通尘中来。)[如]言嗅精为[因塞]尘而[有],如是,[通]尘生时[则]应已[无]能[闻]嗅之性存在,因为嗅精已随塞尘之灭而灭故,此时既已无嗅精,则[云何发]觉[明]了[香、臭等触]尘?(然而我们实能再闻香臭等尘,故知闻精并不随塞尘而灭,是故可见嗅精并不从塞尘中来。结论:嗅精非从尘来。)[若]言闻精为[从]鼻[根]中[生],则[必无]须与[通、塞]等尘有关;然而[如是闻]精之根[机本无自]体[性]而能离尘自生,意思就是说:一定要跟通、塞才能构成闻精。故知嗅精非从根中离尘而生。[若]言嗅觉精为[从空]而[出]生来入于鼻中,则[是闻]精回虚空去时,[自当]能[回]身而]嗅汝鼻[才对!变成虚空能嗅是不对的。(然而事实不然,嗅精并不能回嗅自鼻,故知嗅精并非从空而生。)又,若虚[空自有]能[闻]嗅之性,[何关汝]之鼻[入]?(虚空嗅时,你应无觉,而事实不然,故知嗅精非从空出。)
经文,[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鼻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这文字简单。
4.舌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这个讲的就是缘起无自性,意思就是说:你把它彻底分析来,甜、淡也不生味,单单舌根也不能产生味道;也不能从虚空来,也不是从根来,也不是从甜、淡来,从哪里来?从缘起来,缘起是什么?缘起是幻。而我们就是执着这个幻,以为有其自性,所以说相妄性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了解眼、耳、鼻、舌,你就了解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食衣住行,其实所有的感受、觉受、享用,统统是虚妄的东西;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一直讲相妄性真,就是我们追求的东西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人开示佛法啊,迷茫一直到今天。所以,解脱就是要给自己一次机会,见到一切相,无是、无非;没有能、没有所;没有善、没有恶;不落入是非、恩怨情仇,统统没有!纯一觉性,彻底解脱!注释:[以舌舐吻]:[舐],舔也。[吻],嘴唇。[熟舐]:[熟],久也。[斯知味根]:[斯],此。这个能尝知诸味之舌根。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无明起妄为造作而忽[以舌]自[舐]其唇[吻],因[熟舐]而[令]舌发生由于[劳]累而产生的错觉现象:[其人若]是有[病]之人,[则]觉[有苦味];若是[无病之人],则觉[微有甜触。由]此久舐而妄生[甜与苦]二妄尘,便对[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然无味之[性](非甜非苦)[常在。兼]能尝之[舌]根本身[与]所尝之甜苦等[劳]尘之相,[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劳]幻之[相],其道理为:[因]舌动时之[甜、苦]与舌不动时之[淡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意思就是我们着于味觉太严重了![发]为劳尝之觉[知]性,[居]于舌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之为有能觉[知味]之[性]。其实此能尝之性乃托尘妄现,故[此]能尝[知味]道之[性],若[离]于[彼]劳幻之[甜、苦及淡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尝精离尘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尝苦]味与[淡]味之觉[知]性(尝精),[非]从[甜、苦]二尘中[来];亦[非因]不甜不苦之[淡]味而[有](不他生);[又非]从舌[根]中[出],(不自生);也[不于]虚[空]中[生。何以故]?
[若]言尝精为从[甜、苦]二尘中[来],遇[淡]味时[则]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甜苦二味之灭而[灭],尝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淡]尘?(然而,我们实能于甜苦灭去,淡味来时,复能尝知淡味,故知尝精并未随甜苦二尘之灭而灭;因此可知尝精非从甜苦之尘中来。)[若]言尝精为[从淡]尘中[出]者,遇[甜]味时,[即]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淡尘之灭而[亡],尝精既已亡失,[复云何]能觉[知甜苦二]尘之[相]?(然而淡去甜来之时,我们确实仍能尝知甜苦之味,是故尝精并未随淡尘而灭,故知尝精非从淡尘中来。结论:尝精非从尘来。)[若]言尝精为[从舌]根中[生],则[必无]须与[甜、淡及与苦尘]有关,然而尝精实非离于味尘而能有,[斯]尝[知味]道之舌[根本无自性],故实不能离尘而自生,是故尝精非从舌根中生。[若]言尝精为[从空]而[出]生者,则[虚空自]能尝[味],必[非汝口]所能[知]觉其所尝之味;[又]虚[空自]尝[知]诸味,[何关汝]之舌[入]?(虚空尝味,你定无知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尝精非从空来。)
经文,[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舌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大珠和尚里面就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人生、宇宙是一大幻事而已,其它无事。一语道破所有生命的真相。大彻大悟的人一句就够你参了:人生、宇宙只是幻,没事!全部都是缘起,全部都是如幻,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是真实性的东西,世间人所谓追求快乐,其实是追求痛苦!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就已经懂得开始过快乐的日子了!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时间、空间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立场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你无需要改变他,活在自性的解脱当中。你怎么可能用一支尺,去衡量全世界的众生,活在你的标准线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自我解脱的人;懂得自我解脱的人,就是懂得佛法的人。
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哇!看山、看花、看树,都是本来面目,原来这些都是我心性当中的财产,多么的好!众生不一样,出国急急忙忙,像赶鸭子一样,看了以后,看山;哼!这也没什么,起烦恼!看了二只企鹅,坐了六、七个钟头,搞什么啊。说去澳大利亚,开了八个钟头,去看晚上企鹅回来,看它们一摇一晃的走回来,回来后个个都抱怨不值得!如果我们去看,心境不一样,那也没什么关系啊,一看,喔!企鹅就这样去了,自性本空,本无来去,管你回来不回来,看沙滩也很漂亮啊!看枯木也很漂亮!看死灰,这就是真理啊,看百花盛开,也是真理啊!为什么?百花盛开是缘起;看枯木死灰,这个也是真理啊!为什么?它就是生命的真相啊,生命的终点就是枯木,到最后就是死灰,用我的般若智慧,把烦恼烧成灰烬,这个就是死灰。
原来我们学佛,要般若智慧出现,让一切所有的烦恼都变成死灰,不再复燃,这个就是佛法!看人家在劈柴的时候,用这个斧头在劈柴的时候,斧头劈下去的时候,力道不够,这个木柴黏在斧头上,你就知道,力道不够的时候,没有办法劈成两半的。再劈,力道不够,还是不能劈成两半;再拿起来,斧头再劈,还是不能成功;拿起来,最后用力劈,啪!劈成两半,这是什么?般若的智慧如果力道够的时候,就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单刀直入,毫不保留。见性它就是这样子,不你任何的保留,你得劈到底。不空话你我执、法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不空话;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不容许你有起一个知见,就像斧头劈下去的时候,彻底,一悟即入如来地!这个就是见性的可贵,这个不学,你学哪一个法门?连一个劈柴都是真理。
斧头拿起来劈柴,力道不够,劈不下去。你在修学佛道,心中卡在一个观念里面,虽然学佛,就是烦恼的心又开始了,那不是佛烦恼的心,就是安慰自己,又回归、又回锅到烦恼的锅子里面,这个就是劈柴的时候力道不够,给自己一个烦恼的预留空间,自我解释。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就是放下,你能这样,是大丈夫!诸位!大彻大悟,看什么统统是见性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永恒,没有一样不是般若智慧,没有!看众生的愚痴就是警惕自己,不要跟他一样!看到诸佛菩萨庄严相,喔,我们要好好的学习诸佛菩萨的智慧,内心里面时时刻刻都在调整自己,调整到最后,无需要调,叫做无学位,修学佛道就是成就。所以,这个烦恼一劈下去,诸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劈尽一切烦恼,一点保留都不行,这是真正学佛道的,有志气、有骨气、有本性的功夫,说不执着,无需离,就是不执着,放下;这一句也是多的,这个就是真功夫!修学佛道,必须契入佛的心境,真正的受益。佛法不是人多搞热闹的,人多没有用,菜市场人也是很我啊!佛法是说,我这二个钟头坐在这里,我就一定要受益;喔!佛法原来是这么真实、这么受用,原来我们生命也可以舞出跳跃的音符;也可以舞出智慧的节奏,这个就是佛法。
5.身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注释,[若冷势多,热者从冷]:如果冷的势力较强,热的那一方便跟从冷势而变冷。[合觉之触显于离知]: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的劳触,便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知觉触尘之功能。意思就是:合的时候知道,合觉;离的时候也知。[涉势若成]:[涉],交涉。[势],趋向,情况。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如果能够成功。[因于劳触]:[因于],便成为……之因。就成为劳触之成因。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之[势]力较[多,热者]即跟[从冷]势多的而转冷;[若热]之[功]用较[胜],则[冷者]即从热者而转[成热。如是以此]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之]劳[触]之尘,即可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觉[知]触尘之功用,合者是觉,离者是知,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即可[因于劳触](成为劳触之因)。[兼]能觉知之[身]入[与]所觉知的冷热幻[劳]之尘,[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幻[劳]之[相],其道理为: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触之妄[觉]而[居]于身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为有能[知觉]触之[性],然而[此]能[知觉]身触之[体]若[离彼离、合]及其所生之[违顺](苦乐)[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觉精离尘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身入之触[觉非]从[离、合]二种妄尘中[来],亦[非]由[违、顺]之受而[有](不他生);[不于]身[根]中生[出](不自生);[又非]从虚[空]中[生](非无因生)。[何以故]?
[若]言此觉精为于两手相[合时来],则当两手相[离]时此觉精应[当已]随合尘之灭而[灭],此觉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两手相[离]之离尘?(然而我们实能于两手合时知合,离时亦知离,故知此觉精并不随离合二尘而生灭;因此可知,此觉精不从离合二尘中生。)至于[违、顺二]妄受之[相亦复如是]:(若从违受生,顺受来时必不能知顺;然事实不然,违受、生时知违,顺受、生时知顺;故知此觉精并不随违顺二受而来去,故知此觉精不从违顺二受中生。结论:觉精非从尘来。)[若]言此觉精为[从]身[根]中[出],则[必无]须有[离、合、违、顺四]尘[相],身根就自己能生;(然而事实不然,若无离、合、违、顺等尘,则身非自有彼等觉知,故知彼觉知性非自从身根中出。)[则汝身]入之觉[知]性[元]来并[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是故觉精不从身根出。若言此觉知性为[必于]虚[空]中生[出]者,则虚[空自]能[知觉,何关汝]之身[入]?(虚空觉时,你身必无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生。)
经文,[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身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6.意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注释:[寤]:醒。[览尘斯忆]:[览],见。[斯],即是。醒时若能回顾而见到梦中种种前尘,便称为是有记忆。就是在梦境还能够把它记下来,白天还可以讲一讲。[失忆为忘]:若对梦中之情境失去记忆,便称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其],指意根。[生住异灭],指上面所说的眠、寤、忆、忘,此四劳相亦皆各有生住异灭四相。如始睡为[眠之生],这就是睡眠的开始了。深睡为[眠之住],睡的很熟;将醒为[眠之异],就开始改变了;醒觉为[眠之灭],睡眠灭了就醒过来了。但此四相都是劳相的更加颠倒之相。这劳相是什么意思?就是生、住、异、灭,在睡觉当中,这个就是睡眠中的劳相,意根当中的劳相,更加颠倒之相。[吸],为吸取、吸纳。[习],为现习。[中归]之[中]为内之义。亦即,意根将此等劳业之现习,吸纳而归之于意地之中,而加以一一分别了知。
在座诸位!这个就是很难,难的意思就是:白天你可以控制,晚上睡觉的时候,你没办法控制,这生、住、异、灭,所以,如果你要念佛,记得!要念到晚上作梦都要念佛,念佛是方便,也是究竟,就是这样,生死就比较有把握。所以,师父鼓励你用本性念佛,除了白天不执着外境,一心念佛,到晚上做梦的时候,也要培养那一种功夫。不要说,哎呀!惊恐的时候,碰到野兽要来吃的时候,才知道阿弥陀佛;鬼来压的时候,阿弥陀佛;碰到梦到捡钱的时候,忘记了。哎呀,地上都是钱,忘记阿弥陀佛了!所以,有时候逆境反而好,宁可晚上梦到鬼,人家来掐,我们念佛,不要梦到钱忘记了阿弥陀佛!这个功夫,祖师大德有讲说:怎么样我才能知道我一定可以往生?祖师讲,你在晚上连在睡梦当中你都知道要念佛,就是一句佛号,这个就肯定往生有希望!在清楚的意识的时候,在模糊的意识还是阿弥陀佛,那你不往生,谁往生,莲花化生一定有你的份![不相踰越]:这些现习,其生生灭灭皆次第井然,此灭彼生,不会互相逾越,此即相宗所说的[等无间缘]。[称意知根]:意根将现习归入意地,一一加以了别之后,便称[意]为[有能知之根]。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其意根[劳倦]之时,[则]因其意根暂现沉滞之相,而名之为[眠];此人[睡熟]之后意根再开始活跃,[便]称之为醒[寤];此人于醒后回[览]梦中之[尘]境,若有所知,[斯]名为[忆];若[失]其[忆]即名[为忘]。然以实而言,本性实无眠、寤、忆、忘等相,本性没有这个。如是之相皆[是其]意根[颠倒]所生的诸尘[生、住、异、灭]之相,所以,你只要记住,意根就是生灭,你只要记住这个。我们在生灭里面执着,意根就没有办法歇息。所以,歇即是菩提,是指意根对生灭法完全彻底放下。记得,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要不然就会知见立知,就是这样,你直下就空,生灭心没有。众生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意见很多,割舍不下,大小事情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什么统统有意见,烦恼之人!后由意根[吸]纳此等现[习]而[中归]于意地,其前后次第[不相踰越],且皆一一加以分别了知,而[称]此[意]为能[知]之[根]。然而[兼]能知之[意]根[与]其所知之种种[劳]相,如眠寤忆忘等,[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劳所[发]之[劳相]。
经文,[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这一段很重要,记得!只要是生灭的东西,统统放下,你就是佛!那你看看哪一种东西不是生灭?金钱吗?生灭。名利吗?生灭。色身呢?也是生灭。你看看,一朵花生灭、桌子生灭、椅子生灭,你看看,放眼看出去这个世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生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都是生灭;金钱、名利、男女、感情是生灭,诸位!看看,把复杂的人生、宇宙回归到单纯,它就是生灭。在单纯的生灭当中就是放下,就是不生不灭、见性,也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概念,诸法本来就空,空不能讲生灭,或者不生不灭的,为了破除假相的执着,佛陀说:那是生灭,执着不得。为了勉励二乘人,说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到了涅槃妙性,入佛的境界以后,生灭是方便说、不生灭是方便说,性相一如,如不可说,绝对的虚空,虚空,你也不能讲生灭不生灭,讲生灭是概念,讲不生灭还是变成观念。讲生灭是绝对的空,讲不生灭还是绝对的空,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你怎么说,他都是绝对的,如果你大悟,你讲什么,他都是大悟,讲什么都是绝对,生灭心当中,就是绝对的般若智慧。为什么?他没有生灭啊!讲不生灭,佛陀说:知道,那是因为对生灭讲的。所以,为什么要叫你观无常?就是因为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刹那生灭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空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永恒。为什么?放下缘起就是永恒,永恒里面没有永恒相,能作用,不着一个生灭、不着一个永恒,这是真正的永恒。如是体悟绝对的空、绝对的解脱、绝对的般若智慧,不加任何语言、造作是绝对的绝对。
注释:[集知居中]: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吸撮内尘]:[撮],取。[尘],法尘。吸取内之法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见闻],代表见闻觉知四者,此四者即是六根之用。[逆流],即反缘,或向内缘。盖六根之中,只有意根既可以向外缘,又可以向内缘,而其他五根只能向外缘外尘。此言,见闻觉知等其他五根即使要逆流反缘,也无法逆流到意地。[名觉知性]:承上,唯有意根能逆流反缘到意地中之法尘,而加以分别,即名此分别为有觉知之性。
义贯,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诸位!那个影像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真心里面浮尘幻化出来的心影,换句话说:你看到人生、宇宙的缘起缘灭,统统是我们心的影像,就像摄影机摄影起来,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已;而真相就那个影像放下,所谓影像就是意识心。在这里注意,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之[二种]幻[妄]法[尘]黏于湛然之体,就是因为众生用意识心,拼了老命执着那个影像。譬如说你在谈恋爱,你看到哇!那个影像,单恋!或者你看到金钱,那个钱影像一直,其实那个只是一张白纸,印的花花绿绿的一些浮水印而已,那个金钱化作一个概念,因为用习惯了,好用,房地产要金钱、股票要金钱、儿女去注册要金钱,所以,这个金钱牢不可破的那个好用,好用到睁眼、闭眼统统要用到钱!所以,把缘起如幻的假相,化作一种强烈的概念,生命就休止符,般若智慧就停止,就起不了作用。你学佛、念佛就会饱吗?他讲这句没有错,我念佛、我听经闻法,我的儿子、女儿,注册费从哪来,说的也对,你不能讲他不对,这是面对现实,确实没有错!但是,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个观念?注册费是一定要付,我们是不是有更高一层的心灵?注册费照付,我们照样解脱!是不是有?说我们苦,我们苦得值不值得?诸位!我们生命的苦,如果没有学佛,这个苦完全不值得!为什么?苦继续轮回啊,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这就苦!众生,苦不知道原因,苦从何来?不知道,因为没有智慧。
有了一点点佛学的概念,因为又觉得修行很难,这一条路离我们非常遥远,又不想走下来,因为很苦啊!有一个居士说:你这些徒弟出家一、二十年了,跟着您多久了?在家居士跟您多久了?这《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所以,我看我也不用听,我听这个做什么?还是念佛好了!他会借理由你看,意思就是:你这些徒弟跟你多久了?《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我干嘛要去研究那么深?那么浪费时间!他讲起来好像头头有理,就是不给自己机会。(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04)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76:你念佛念到晚上在睡梦当中都知道要念佛,这个就肯定往生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