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0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翻开《楞严经讲义》425页,这一段是[卯四会十八界即藏性 (分二)] [辰初 总征] [二 别释 今初] 这一段要稍微放慢一点脚步,这一段太重要了,能体悟出来,识心寂灭,性即显。这一段是修行的关键,也是很难理解,不过注意听,还是会有所获的,只要用心就并不困难。今天我们要讲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这一段最主要讨论的,就是六根攀缘六尘,中间所引发的意识心,到底是属于根所引发出来的识心?还是属于尘所引发出来的意识心?就以眼睛来作例子?我们称为眼识,这个眼识、这个识心,由眼根中引发的意识心叫做眼识。那么,这个眼识到底是从哪里来?是生于眼根吗?当我们追寻推究以后,发现不是从眼根来的,单根不生识。换一个角度说:那是不是由色尘而生这个识呢?称为色识,究其根本也不是。或者是说,眼根跟色尘对上眼的时候,这个识心就显现出来?这个在权教菩萨,他是讲到这个程度,是允许根缘尘,会引发中间的识,就是这个来。
在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识借由根而显,识不是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称为眼根,详细讲:眼根是肉做的,像浮尘根、净色根;可是,你一讲到眼识,它就不是这个了,眼识是借重于眼根而显现的了别作用,就不是属于眼根的范围了。所以,我们常讲眼识,是因为识它本身并没有形状,必须借重有形状的东西,来立这个识。譬如说:眼根有形状,我们可以称眼识;或者是色尘有形状,我们也可以称为色识,这个识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形状,是借重有形状的根或者是尘,来立这个名。因此今天所讨论的这个十八界,尤其是根尘相对,中间所产生的这个识心,是有还是没有?我们所有的烦恼,就是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香、舌尝、身触、意法尘,所引发的种种无量无边的烦恼,统统是这个产生的。今天把这个弄清楚以后,就会哈哈大笑:哇!原来是一场戏论,被骗得团团转都不知道。现在把心稳住了,了解十八界原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意识心当下、当体即空,识就是性。譬如说你眼睛看这个外尘,那我问你,你有没有眼识?有!有眼识!现在再问你,大家都知道眼根见色尘有眼识,产生这个识心,产生这个分别相。
现在再问你,开悟的人、大悟的人,有没有眼识?有,识是生灭,开悟见性是不生不灭,为何讲有呢?前面讲:识心是非处、无体、是妄,为何开悟的人仍然有识呢?识是生灭。如果说开悟的人没有识,那眼怎么能见?耳又怎么能闻?没有识啊!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问题是心境的功夫,你现在迷失的,是在名相上的东西,你一直误认为有一个识、有一个本性,你现在就是迷失在这个问题上。我讲识,你就一定说它是生灭的;你讲性,你就一直认为它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大悟的人,他是如,没有识这个名词、没有性这个名词,也不坏识这个名词、也不坏性这个名词。现在问题是出在诸位学习很久的时候,一直牢记在名相上,并没有契入佛性,才会讲有还是没有,这个就是问题。
好!再简单举个例子。众生眼见一切色尘,有没有眼识?有!是的。这个就表示说:众生会落入观念、意识型态、执着,执着、分别、颠倒、梦想就是意识心,种种的分别尘相都是意识心,就是你今天你造恶是恶的意识心;就算你今天造桥铺路、布施很多钱,这仍然是意识心;今天你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落入无记,这个仍然是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就是本性的影像,会感得果报,但是,它是本性的影像。好!这个就是讲:众生当眼睛分别这个色尘的时候,会产生意识心;开悟见性的人有没有识?我已经讲过了,他这个时候是完全会入如如不动的心性。
所以,讲见性的人有没有识?有也对,没有也对,有,这个识就叫做识性。记住!这个时候叫做识性,见性一样有分别,但是,没有执着,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耳根能不能有识?没有识怎么听声音呢?怎么分别那是高、低音呢?和谐、不和谐的音声呢?耳有耳识,识,可是,他是如如不动的接受这个外境,识性,这个时候,开悟的人也可以说他有识,可是,这个识是完全只是个名词而已,完全没有干碍到他解脱的境界。所以,我们称眼见攀缘色尘为眼识,悟道的人叫做开采出识性;但是,也可以叫做根性,这个就是根性。闻,如果说有分别心,加强执着、起烦恼,叫做闻识;如果如如不动,听一切音声,仍然有闻,可是心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称为闻性,妙就是妙在念头,妙就是妙在当下。所以,你讲生灭不对,讲不生不灭还是不对;讲生灭也对,讲不生不灭也对。所以,把自己听经闻法的学佛的文字相、意识型态,一定要转入佛的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这样来听法,就了解虽说,无有能说所说;虽听,无有能听所听,这样子,无论你用什么名词,都难不倒你。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总征十八界即藏性]。六根、六尘、六识,其实当下如如不动,即是如来藏性。[梵语驮都,此云界]。中国话叫做界。[界者界限,六根、六尘、六识,各有界限。以内之能缘者,属根之界限;外之所缘者,属尘之界限;中间能了别者,属识之界限],眼能了别色尘,耳能了别声尘,鼻就香,舌头都是味,身就是触,意就是法尘,这个是属于识的界限。诸位!根、尘、识建立的一十八界,在权教菩萨讲得特多,也认为一时的权巧无可厚非,也就这样一直谈;但是,在究竟的大乘了义的经典是不容许的,会归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三六十八,各有界限故。又界者因义],为什么呢?[因即是依],也就是[以根、尘、识,互相依也]。
根、尘、识互相为依,这个在唯识学里面比喻得非常好,他就说:像三枝、三束的芦苇,芦苇呈现三角形,分别代表根、尘、识;互相搭在一起,看起来有那么一回事,结构类似底部分开来,上面交汇一点的三角形。这个权教菩萨允许你这样,在究竟了义,这个识不可得,推倒这个识,根跟尘同时倒下去,就像三束芦苇,拿掉根、尘所引发的识,根跟尘就躺下来了,表示不可得。[又界者种族义],种族就是类别,一类一类的族群。[以根、尘、识三,各有种子族类故]。什么叫做各有种子族群呢?也就是八识田中,你种下的因,出生以后,会一直发展六根;有了六根,它会攀缘外面的六尘,六尘以后,又会引发内在的识心;下辈子又开始引发根、尘、识,所以,各有种子,种子就会引发结果。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第八意识转变出来的根身、器界、种子。所以,你今天造了什么因,将来就会显现什么果报;而果报里面又会有隐藏在果报里面的种子的心。
人一出生以后,有根跟尘这样攀缘,小时候这个分别心还没有那么强,到长大以后会追求金钱、名利、女色、男女,这个识就非常的强,难以解脱!这一辈子又种下了难以解脱的根、尘、识,分别又蕴藏在八识田中这个仓库里面,人死了以后,所谓:后去先来作主翁,所以,我们如果下辈子再来转世的时候,就带着无量无边的种子,孕育在里面。要不然爸爸、妈妈,你看,他(她)那个精虫、卵那么小,如果发现出来面相,按照道理,大家都是平等啊!精虫还有卵子结合,那么小,你怎么知道它将来要发展什么。这中间意味着什么?科学家就发现DNA、染色体,用DNA来分析可以治疗很多的病,像移植、或者DNA治疗,当然科学家这是科学界的伟大。但是,佛教讲的:父精母血里面,中间在推动的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就是业力,无形的叫做强大的业识,这科学家没有办法解决。他就在有形相的DNA这样分析、配对,所以,有优生学。
人一出世以后,有的人智慧就非常高,你看小时候那个反应特别快;有时候有的人一出生就愚痴,到了七、八岁,叫爸爸、妈妈都不太会叫。就像我昨天讲那对智障的父子,到小三都一直吹一首歌,因为老师看他没有办法教。你想想看,这个就是种下的因是非常可怕的,你今天大家都希望面相长得很庄严,皮肤长得很漂亮,诸位!难道没有任何原因吗?在佛教里面讲了,面相长得庄严、皮肤长得很漂亮,或者是身体健康,绝对都跟前世先天有关系。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一直生病,爸爸、妈妈一直花钱,花到他爸爸、妈妈钱统统用光了,讨债讨完了,死掉了!这个根、尘、识三,各有种子义,种子族类就是说:从八识田中会发展出来,种子就是孕育着根、尘、识发展的基因,这个是无形的。要不然你凭借什么把他长得这么好看?长的这么高、这么壮?为什么把他这个人长得这么的丑陋?为什么?这个就是从因、缘、果去论断。
[十八界,佛为心、色二迷俱重者说,心色俱开:色法开为六尘、五根;心法开为意根、及六识,合成十八]。色心俱开,就是讲得非常详细。[此中破意,乃三法从要破]、这中间破识心,最重要的是破哪里呢?就是[根、尘、识三,识为其要],重点在于识,六根攀缘六尘,所引发的这个所谓中间的识,这个是最重要的。破除了识,根、尘就不能和合,[故独约识破。识界既破,则根、尘二界,自不成立],意思就是根、尘空无自性,所引发的意识心仍然不能成立。[如三间之屋],这屋子有三间。[但拆去中间墙壁,左右二间之界,亦自不成矣!虽则独约识破,实则根、尘兼破,但破其相妄,妄相既破,真性自显,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初总征竟]。简单讲就是:识心放得下那一念,而且是彻底,就是如来藏,本妙真如性。所以,为什么一直重复讲:活在当下、不离当下;或者是禅宗讲:言下大悟,为什么?就是瞬间,就是在当下,并不离本处,识心放下,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辰二 别释 (分六)][巳初 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眼就是指眼根;色就是指色尘;识就是指眼识。也可以连起来讲,眼色识就是眼根对色尘生出来的眼识,也可以称为色识,依根立名叫做眼识;依尘立名叫做色识,都可以。[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阿难就像你以前所明了的,这是权教菩萨、二乘人所明了的内在的眼根,去接触到外在的色尘,这个时候为缘。这个[缘]就是互为能所,互为依缘,前面已经讲过了,根、尘是互为依缘的,眼根依靠尘,尘依靠眼根,叫做为缘,互相作为依缘。当眼根攀缘这个外在的色尘,于其中间就会生出眼识。好!就这个角度来讨论。[此佛就阿难,昔闻因缘权教],因为权教是讲因缘法,[所明者为问。眼根与色尘,根、尘相对,互相为缘故;根为增上缘],根为生识之增上缘,[尘为所缘缘],就是尘为根所缘之缘。[二缘相合,识生其中],就是根缘色,于其中间产生了眼识的分别心,[故曰:‘生于眼识’,而成三界矣]。这个[三界]不是六道轮回的那个三界,是指根、尘、识三界,名相一模一样,意义大不相同。
[午二 双以征起]底下就要问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此识就是这个眼识,现在要好好讨论,眼对尘所产生的这个分别作用,此识,到底是因为眼根,单单眼根所生?因缘所生就是单单由眼根,不借重外尘所生,此眼为界,这个时候叫做眼识界,也叫做眼识;因色所生,因为外尘,单因色尘所生的,以色为界,名叫做色识界。是眼识界也对;因尘立名,叫做色识界也可以,因为识是无形的分别心,必依有形的根或尘而立界。[根、尘、识三,惟征于识,即三法从要破也;识既被破,三界自无]。就是根、尘、识当然就不存在。[承上征云],就这样问了,说:[此识为复因眼根所生,即以眼为识之界,名为眼识界耶?为复因色尘所生,即以色为识之界,名为色识界耶]?意思是说,由眼睛所生的呢?还是由色尘所生?[良以根、尘各有别名,皆随自法为名,而识则无之,若不系以根、尘,则无所分别。诸经多系属于根,曰眼识、耳识等,今以权教,根、尘皆能生识,故双约以征之]。好好的去穷究识,到底因根有?因尘有?好好的把它破除。
[午三 分合难破 (分三)][未初 破因眼生 二 破因色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底下这段经文,是讲如果没有尘,单根是不生识的。[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阿难!如果这个眼识是因为眼根而生,既不必借乎色空这外外尘——色法和虚空这个外尘,那么,眼根就算你存在,也无可分别。也就是眼根若不借重外在的色、空,你的眼根其实没有任何的识心产生,叫做无可分别。无可分别意思就是:无可分别之尘,眼根必须借重于色、空;那现在讲:单根就能生识是不对的,若因眼识是眼根而生,单根,不借重外尘,是不能生识的,无可分别之尘,单根是不能生识的。就算你的眼根有识,纵有汝识,你无形的识心,欲将何用?因为没有色法跟虚空。所以,这一段是单根不生识,没有尘、不借重外尘,就算你有眼根也不能生识。
再解释一遍:阿难,如果这个眼识,是因为眼根自己跑出来的,不必借重于色跟空,那么,既然不借乎色法还有虚空,眼根就没有外面的尘所分别,无可分别之尘,单根就不能生识,就算你有这个识心,也没有作用,因为没有尘,没有所缘之尘。单根不能生识,因必须借用尘,而尘却没有,第一段就是尘无,就是没有外尘。[此破识单从眼生。若谓此识单因眼根生,即以眼为界者,则不藉乎色、空。既无色空,无有可分别之尘,单根则不能生识;纵使有能生汝之识,若无色、空,汝识亦将何所施其用乎?识以了别尘、境为用],现在没有尘、也没有境现前,你那个识心是没有作用的,没有所缘,当然能缘就失去作用了。[无尘则不用识也]。
经文,[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这一段是讲根无,没有根。汝见就是:你无形的见性,汝无形的见性,什么都不能表示,无形的见性又非青色,如果说它是青色,就好表示了。它又不是黄色、赤色,也不是白色,它只是无形之体性而已,无所表示,标不出所以然,你要立一个标;无所表示就是无所标示,见性是无形相的东西,到底以什么来标呢?所以,既没有根,单单无形的见性,是没有办法立这个识界的。从何立识界?要靠这个眼根来立。所以,这一段是表示根无,如果不借重根,见性无所表,见性要借重根,这个见性,带妄叫做见精,就是见分,不带妄叫做见性;可是,见性、见精都要依什么?要依眼根。这个无形的见性,又不是青黄赤白黑,只是一个体性,所以,它无所标示,也没有中间之相,那到底要从何来立这个眼识界呢?要有形才可以立界啊,它这个见性是没有形状的。所以,若不借重眼根,单单见性是没有办法表的。
[此承上汝眼根之见,无形、无色,既无长、短、方、圆之形,又非有青、黄、赤、白之色,无所表示,汝根之相。前段无色、空则尘无,此段无表示则根无],连根都没有,连眼根都不存在,尘无、根无那就哪来的中间?[则中间之识,从何处可以立其界限乎]?[未二 破因色生]这一段是假设说,眼识是由外在的色尘来讨论的;前面那一段是破除眼识由眼根而生,若不借重色空,眼识没有办法产生;这一段是说:单由外在的色尘就能产生眼识,所以,叫做破因色生,这一段是假设说眼识是由色所生的。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假设说:这个眼识,若因外在色尘而生之识,也就是若因色生。假设说眼识是由外在的色尘所生、所产生的眼识,好!就暂时允许你这么说,色尘生出来,当然就是色识了,有形状的,是不是?因为色是有形状的嘛!但是,当它空无色时,当他见到了虚空,没有颜色、没有色法的这个时候,虚空是无相,汝识应灭,你由色法所产生的这个眼识,应当就灭。为什么?因为你的眼识是假设由色尘所生,色尘所生的,是不是?只能见色,那么,现在当它空无色的时候,色尘所生的这个识心就失去作用,因为它是由色所产生的,是没有办法见到空的。汝识应灭,你这个眼识,由色尘所生的眼识就失去作用了。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为什么当我们一个人见到空的时候,还能认识这个是虚空呢?表示没有灭。因此若说识心由色尘所产生的,是不对的。
再解释一遍,若说眼识,是因为外在的色尘而生的这个眼识,当他见到虚空无相的时候、无色的时候,那么,你这个识,由色所产生的识心就会灭掉,因为它没有能力再继续。云何,为什么当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还能认识它是虚空?为什么?表示由色所生出来的识心是不存在的、是不对的。
[此破识单从色生]。跟眼根没关系,单从外在的色尘所产生的。[若谓此识,单因色尘生,即以色为界者。至于见空无色之时,则色尘已灭,汝识应当随色而灭],因为这个色产生的识,它的作用很有限,不能见空,见空就灭。[识灭则无所识知],如果识心灭了,[云何见空之时,又识知是虚空性耶]?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解释一下,这一段是连接上文的,上文讲什么?眼识是因为色尘而生的,这一段是接下来讲的,它不是打断的。好!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说眼识不跟着色变,就是若色变时,如果色境有所变迁,这个变迁就包括灭去、灭掉,如果色境有变迁,而慢慢的灭去,灭去的时候,汝也识其色相迁变,你也能识知这个色相正在变迁,[相]就是境,其色境的变迁。假设说汝识不迁,你的眼识并没有跟色法的变化而灭掉,这意思是说:一个存在,一个消失。色法灭了,而意识心的分别心独存,一存一消失,因为前面:色法生识嘛,所以,记住喔!前面说:色法会生出识心,现在就来讨论色跟识心,如果色变,识心有没有跟着变?它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你的识不迁,就是你的识心没有跟着色法变、没有跟着色境变,那么,我请问你,没有跟着变,色没有了,识唯独存在,那么,请问这个识界、眼识界,从何而立呢?意识存在,色境变迁、灭掉了,那怎么样立界呢?我们知道,眼识一定要有境界、尘,才能产生,有眼根、还有色尘,才能产生这个识心;现在不跟着色变,结果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了。
再解释一遍:如果由色法所产生的识心,当色境有变迁而灭去的时候,你也能识知其色境的变迁。那假设说,你的识并没有随着色而变迁,确实存在的,那么,问题出来了,色灭而识独存,就是说外在的尘不存在,你这个识单独存在,那有意义吗?识要因为尘存在才能立识,才有能所嘛;现在识独存,色灭,所以,一存一消失,那已经就没有能所对待了;没有能所对待,又如何去建立这个眼识界?或者是色识界呢?
[此言色尘迁变之时,汝亦识其色相已经迁变,是汝识不随色迁变矣?一存一亡],意识存,一个亡,就是尘,色变,色变就是灭的意思,在这里[变]就是变灭,那么[无有对待,则识界从何可以成立耶]?意思就是没有尘啊![此与上段文,有二意:上乃从变不识空],意思是说:你从着这个色变,就不认识空;这里是怎么样?[此乃不变不成界]。
底下也是连接上面的,上面就是若因色生,如果这个眼识从色尘而生,这个眼识会不会跟着色尘一起变化?前面那一段:若色变,就是眼识,这个识跟着色变,识不变,识存,色变坏了。好!现在我们就讲另外一个角度,如果这个识,[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如果这个识从色变,意思就是这个识心跟着色法变灭,是色跟识都变了,就是灭了,变迁,简单就是:从变则变,第二个[变]就是灭,二者都灭,识也变灭了,色也变灭了。第一个[变]是指色法,这个识心跟从色法而变化、变迁,则变,就是则二者都灭了,也没有识,也没有色尘。界相自无,没有识心、没有色尘,你怎么建立?自然就没有界限可言了。底下换个角度说,不变则恒,如果这个识心不随色而变迁,这[不变]就是识心不随色变灭,那么,表示识性就是存在了。不变则恒,诸位!不变,识性则是常恒,这样就看得懂。意思就是识性是存在的,既从色生,应不识虚空之所在,为什么?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这一段统统在讲:如果眼识是由色尘自己而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变则恒,如果不变,这个识性则是常恒的。既然这个识性是从色、色法所生的,因为它是色法,自属于无知,它是无情物。既然这个识性是从色法所生,色法是能生,识是所生,前面就是就是这样假设说了,是色尘所生,自属于无知,既从无知的色法所生,当然它是无知,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它就不是能了别的识心了,因为它是从色法所产生的。
[此段上二句,因闻识不从色变,应不成界],因为不从色变,就没有界限可言。[乃转计识从色变。遂破云]:如果我们的识心、眼识,从(跟着)色尘而变,[若识从色变,则色与识,二俱变灭],没有色、没有尘,你如何来安立叫做色识界呢?[界相自然无矣]。这个识心不是跟眼立界,就是跟色尘立界,那么,色跟识二个都变灭了,界相自然就没有。[此从变不成界,乃对上不变不成界,成为交互之文]。
[下四句,因闻],因为听到[识从色变],如果这个识心跟着色法变迁,[应不识空,乃转计识不从色变]。意思就是识存在了。[亦破云:若识不从色变,则识性恒常,虽然恒常不变,此识既因色尘所生],当然是属于无情物,[自属无知,应当不能识知虚空所在]!虚空要由识心才能认知,由色法的无情物怎么能够认知呢?[今能知空,足证识非从色生矣。此不变不识空,乃对上从变不识空],如果色所产生的识,这个识如果不变,那么,根本就不认识这个虚空,乃是对上面从变则不识空,因为界相没有,跟着变,界相就没有。[成为交互文。此种经文,是为交床(牒)法,两头俱到,文法极妙]。[未三 破和合生]现在不从根生,也不从色尘生,一般认为,那么就是眼根对色尘共生了?共同所生了?就一一来找寻,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经文,[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现在告诉你:和合也不能生识,也没有办法立界。若兼二种,如果这个识心所产生的眼识,或者是所产生的色识界,都可以同时存在;也就是识心夹杂在根跟尘中间,叫做眼根、色尘共生,共同生出这个眼识。假设暂时这样让你讲得通,如果这个眼识是兼二种,也就是说:眼根跟色尘共生眼识。但是,问题出来了,合则中离,离则两合,第一个[合]是眼根合于色尘,我们前面允许你说借由眼根攀缘色尘,而产生眼识;合则中离,如果眼根合这个色尘,则眼识在中间会有所隔碍,为什么?合并而生,一半是从眼根的有情生,一半是从色尘而生,是无情物,这就象二种东西,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这二种东西要合起来,它的中间有中间结合的痕迹,所以,[离]就是痕迹,留下来的裂痕。合则中离,也就是说:如果眼根跟色尘合起来,而生眼识,允许你这样说,那问题就出来了,眼识生在中间的时候,这个眼识就变成裂痕的一半,没有办法完整了。
诸位!如果一只手表示有情的眼根,另一只手表示色尘,现在允许两手中间产生识。好!眼根合于色尘,一个有情物,一个无情物,中间产生这个识,双手中间有裂痕。意思就是讲合是不对的,中间识就有裂痕,那你什么时候看到我们的识心有裂痕呢?合则中离。再来,离则两合,离就是说把根跟尘分开来,离则两合。诸位!一只手是根,一只手是尘,如果我们拿一支笔,沾墨汁,一点点放在两手中间,表示产生识;你现在把它合起来以后,再把它分开来,墨汁会沾在两只手上各一面对不对?中间的墨汁就表示产生了识心。中间产生的识,一半跟着有知的根,一半跟着无知的尘,叫做离则两合;识心一个合于眼根,另外一个合于尘,这个比喻听得懂吗?(未完)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82:识借由根而显,识不是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