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02:求慧的话那就一堂课都不能缺席,修福不用钱来这里扫扫厕所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6 19:17 点击 135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0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经文:【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妙湛是法身;总持是报身;不动尊是应身。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尊”字上面写:九界之,不动九界之尊,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应身是九界之尊,这个是赞佛的三德。“首楞严王”,这个是指法;上面是佛,底下“首楞严王”这个是法。什么是法?首楞严王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定,佛的大定。世希有,只有佛讲得出来。所以,妙湛是法身;总持是报身;不动是应身;尊是九界之尊,前面是赞佛的三德;“首楞严王”是法,所以,赞佛、赞叹法,首楞严就是显示大定。前面这个是赞佛三德;“首楞严王世希有”是赞佛的大定,就是法。


    【此赞谢佛法。上句赞佛,下句上四字】下句就是“首楞严王世希有”,上四字就是“首楞严王”,是【赞法,下三字双赞佛法。】“世希有”是赞:哎呀!世间希有的佛、希有的法!【标偈中祗标赞佛,以法是佛所证,亦为佛所说,标佛即可摄法。】【阿难今以所悟之理,即佛所证、所说之法,乃依之而赞佛法。上句依佛所证,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圆成法、报、应三身,赞佛三身,是谓赞佛;乃顺序而赞,与诸家略有不同。】【妙湛:赞佛法身。法身,为诸法所依之理体,在无情分中为法性,】法性是毕竟空。【在有情分中为佛性,】佛性还是毕竟空。【即众生本有之佛性,】诸位!所以,内在的佛性毕竟空,跟法、跟外在的,叫做诸法,叫做法性,外面叫做法性,里面叫做佛性,佛性、法性不二性。为什么?都是毕竟空。即众生本有之法性,【妙觉湛然,遍周法界。众生在迷,法身埋没于五蕴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觉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净法身,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得证离垢妙极法身,是谓成佛。经云:‘微妙净法身,湛然映一切。’故赞曰妙湛。】


    【总持:赞佛报身。报身以智慧为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云: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众生迷此,全智成识;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回光返照,照澈心源,惑尽智圆,转识成智,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毕竟空,证到空性,根本智。所以,你要根本智,你就是要一定要什么都放得下;什么都放不下,根本智得不到,这就是自力。【成自受用报身。此智总持一切智,是为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复起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度众生用的,这个就是有,也就是说利益众生用的方便智,后得智。【成他受用报身。总持无量,相好庄严,能为众生,作外熏之缘,故赞曰总持。】


    【不动:赞佛应身。应身乃应众生机,所示现之身,观察众生,应以胜应身得度者,即现胜应身;应以劣应身得度者,即现劣应身;应以树神身得度者,即现树神身;随机应现,不动本际,】不动本际就是说:全部都是如来藏性在作用,虽有度众生,其实没有度。【普应十方,自在解脱,任运无碍,即解脱德。如佛初说《华严》,以大教不契于小机,由是双垂两相,】两相就是报身跟应化身。【不动寂场,】就是法身,法身是不动的;为了度大根的用报身;为了度小根的,应化身,我们众生就是用这个应化身,所以,你会看到佛的丈六金身,他就是用这个应化身。不动寂场就是法身,法身来应化,怎么样?用小根的,来度小根的。所能看得到的释迦牟尼佛,【而游鹿苑,现丈六身,为五比丘说法,故赞曰不动。】不动是应身。【此以三德三身合释,以佛证三德成三身,故以赞之。】


    诸位请翻开《表解》五五页,中间,阿难赞佛偈——妙湛:就是法身;总持:就是报身;不动:就是应身,首楞严——中国话叫做“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在左边。诸位看妙湛:法身(诸法所依之体,有佛性法性之别);总持是报身(圆满果觉之体,以智慧为身);不动:应身(有胜应劣应之分,一身不动而普应),其实三身就是一身,一身等同三身。所以,三身其实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不可分别。三德,诸位看底下,妙湛:法身——就是法身德;总持:报身——就是般若德;不动:应身——就是解脱德。三德的法身,法身德是体大;般若德是相大;解脱德叫做用大;有的人念解jie(三声)脱德。法身德——体大——是常真实(常真实就是常住不变)。般若德——相大——通真实(周遍法界)。所以,佛到哪里,所显现的相都是无量之庄严。解脱德——用——是圆真实,(就是圆融无碍)。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


    好!诸位看回来,523页,此以三德三身合释,以佛证三德成三身,故以赞之。《表解》已经解释过了。【尊字,由佛从因克果,】五住烦恼究竟寂灭,(【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分段还有变易。这个以前,五住烦恼,这个讲过好几次了。【福慧两足,九界称尊。为世间六凡,出世三乘,之所共尊故。】【首楞严王:即阿难所请,世尊所证、所说之法。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前请说妙奢摩他、】诸位!那一张大张的,妙奢摩他就是标A、大A,【三摩】大表格上标B,【禅那,】在那一张表格就是标C,妙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乃定之别名;】现在合起来,【后佛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就是大定。【即三定之总名。】所以说: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就是首楞严王大定,这个意思就是说:奢摩他定、三摩的定、禅那的定,还不究竟,要什么定才究竟?要佛的定——首楞严王大定,即三定之总名。【今以总名赞之。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佛证此究竟坚固之定,前说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会归如来藏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严定也。此定为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阿难闻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赞之。】


    【世希有三字,双赞佛法,难逢难遇。如《法华经》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悬远”就是久远劫,久远劫要碰到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碰到佛了,你就碰到今天师父在这里讲《楞严》,你肯坐在前面,都很难,这个因缘都很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正是佛出现在这个世间,说这个大法,楞严大法、究竟义,很难的!【譬如优昙花,时时乃一现。’】当然这是《法华经》,《法华经》我们也用台语讲过了,这一段我们也看过。【岂非世所希有耶?】【癸二悟获法身】


    经文:【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销我亿劫颠倒想,就是顿破前迷,刹那之间顿破前面的迷茫,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彻见自性。为什么?获法身,法身就是法身自性;不历僧祇,不必经过久远劫,悟了就刹那之间。所以,六祖讲的: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迷的话,阿僧祇劫;悟的话,就刹那之间。【此明所获之益。上句断妄益,】断妄心而受益。【下句明真益。】明真心而受益。断妄、明真其实都受益。


    【销者销除,亿劫即无量劫,非局定数;颠倒想者,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真妄颠倒。迷心在身内,惑法在心外,身心万法,各有自体,妄认身心为实我,万法为实法,我、法二执颠倒重重锢蔽。】“锢蔽”就是固执不通。【将本有法身,迷不自知,则非失似失,若一旦开悟,亲见本来面目,则无得为得矣!今闻如来,循循善诱,破缘影之非心,指根中之佛性,十番正示,二见翻显,】诸位!二见就是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翻过来,彻底统统是本性的东西。二见翻显,【更会四科,】阴、入、处、界。【即妄即真,】妄心当体即空,就是真性。【复融七大,全相全性,】相妄性真。【将本有法身,和盘托出,如云开见日,冰化为水,亿劫颠倒妄想,一旦销除矣!而此销除之功,一由如来微妙开示,二由阿难悟明心性,如若不悟真心,安得销除妄惑?】


    【不历僧祇获法身者:梵语阿僧祇劫,此云无数劫。】诸位!不必讲无数劫,只要你没有听到佛法,不是无数劫,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是无央数劫!没碰到佛法,在经典里面讲,没有办法止息轮回,这是佛在经典讲的。除非佛出世;佛没有出世,众生的轮回,造作恶业的轮回,这种生灭意识心绝对摆脱不了,也就是没有办法停止轮回的痛苦。所以,佛恩难报,因此我们今天要告诉:你今天在佛门,这样子的牺牲、你这样的用功、投注,值得!所以,师父常常告诉这些正信、正知正见的佛弟子,正法是可以用生命投资的;一般的投资是用金钱,一般的投注是用金钱,做世间的生意,投注就是用金钱投资,佛法不是,佛法是用生命投注的,而且绝对不会后悔!为什么?值得啊!让你开采法身慧命,怎么会不好呢?能够救度苦难的众生,怎么会不好呢?所以,佛在《阿含经》里面讲:散播真理者是至善,就是最了不起的善事,就是散播佛法的真理。这在《阿含经》,佛就是这样讲。为什么?救人家的烦恼,讲真理、散播真理的人,这个是最高尚的真理,最高尚的人。所以,大家要把正法弘传出去。


    此云无数劫,【劫者劫波,乃长时分。《婆沙论》】《婆沙论》是唐玄奘翻译的,本论乃是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这个印度的迦多衍尼子,这个“迦”是释迦摩尼佛的迦;“多”是三多路的多;“衍”是“行”中间三点,我们道路的行人,中间剖开来点三点:衍;“尼”就是比丘尼的尼;“子”:儿子的子,叫做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开发智慧叫做《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种种不同的说,叫诸种异说。这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这是师父这里的资料,再念一遍:唐玄奘翻译的,本论《婆沙论》,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这个就是《婆沙论》。


    【云:‘三祇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因,】说:三祇修六度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百劫种相好因,诸位!佛陀,你看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报身,尤其报身无量相好,怎么来的?就是百劫修来的。【然后获五分法身。’】所以,在座诸位貌相庄严的人,也是修很久的,尤其像佛的相、相貌,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想:百劫种相好因。所以,你的貌相好,那绝对不是今生今世的,那是无量劫修来的。【《唯识论》云:‘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满二僧祇,】僧祇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前经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满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等觉,是三僧祇,然后究竟法身。’今阿难自叙,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已获法身,以为致疑之端。致疑有三:一、执婆沙唯识,权乘不了之义,疑今大乘圆实之旨;】就是执着婆沙唯识,权乘不了义之义,现在怀疑大乘圆实之旨。【二、阿难希除细惑,】这个细惑就是:阿难证初果就断见惑了,细惑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这二种惑还没有断。阿难只有证初果,证初果就是断见惑,那个细惑就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还没有破。【早登妙觉,是未获法身之明证;三、阿难仍居初果,至如来说定已竟,方得进位于二果,何得遽云,不历僧祇获法身耶?以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525页,【今特详释:第一当究获字;获者得也,有悟得证得之不同。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况已发大心,已求佛定,佛为重重开示,直指本有真心,以为菩提正因,此心不生灭,不动摇,即人人本具清净法身,昔被颠倒妄想之所覆盖,现倒想已销,如云开自当见日,则亲见本有佛性,而云悟获法身者,何过?】就是讲得过去,没有什么过错。【第二当究权实教殊:】权教跟实教是有不同的。【权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实教则重性具,】就是你本性本来就具足,性具就是一定要悟,【贵在了悟。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现成,《圆觉经》云:‘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倘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诸位!修行的关键在哪里?“离妄缘”,那三个字。什么叫“离妄缘”?只要是缘起的,要放下;只要是执着的,就错,不管你有多大修行,只要着相的,就错,就不能离缘。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岂同权渐之教,必历僧祇,方获法身耶?第三当究圆实教旨: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此如正脉疏,交光法师云:按圆教教旨,则行布不碍圆融,】诸位!行布不碍圆融是什么意思?“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次第,不碍当体即空,就是圆融;所有的圆融不碍次第,次第就是圆融,圆融就是次第。【故虽未及断惑究竟,不妨全获法身,全体即佛。如前开示,迷心于色身之中者,既名为性颠倒,至后开悟,见心于太虚之外者,岂不号为正遍知哉?正遍知,即成正觉,而获法身矣。然则执现果,而不许阿难获法身者,失旨之甚也。】这是站在一个圆融的角度说,颠倒悟了,就不颠倒,就是正遍知。【又圆融不碍行布,故虽全获法身,不妨更除细惑,】就是习气还没断。【更历诸果,更成究竟宝王也。此经后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可以顿悟,借着这个悟的力量,消除一切烦恼;但是,“事”就是习气,习气没有办法顿除,这个事相就是习气,没办法顿除,因次第尽。【可为明证矣。如是则虽却后,】“却后”就是在后面。【更历僧祇,】这个久远劫。【以成究竟佛果,当亦与此不历之前,】不历僧祇之前,当也是跟不历之前,【先获法身,了不相碍也。】


    翻过来,526页,【何况圆顿悟后之修,】圆教顿悟后之修,为什么顿悟后要修?修就是把习气修掉,你知道说这个理本身是不要贪;可是,看到好吃的,还会多吃两口,就是习气。你知道说色即是空,看到漂亮的,多看两眼,你当然不会去侵犯她,多看两眼,那就是!看到这个名牌,你不会去贪,多停留一下子,我知道我没有能力买,也不会买、也不会贪;可是,看到名牌的,嗯!走过去,摸一摸也好,这衣服看一看,拿起来比一下,这样也好,过过瘾,这习气难断,习气。底下,【念念是佛,】什么叫做念念是佛呢?每一个念头当体即空,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藏性,其实就是佛。【虽进断通惑,】通,三乘共断之叫做通惑,菩萨别断之叫做别惑。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断的惑,叫做通惑。虽进断通惑,三乘共同断的。【亦与权渐修者,日劫相倍。】权教就是拼了老命要修行;可是,修了好几劫都不能成就,因为用意识心在拼。【至于住后,】住后就是初住位以后,初住位以后就大开圆解了,在这个圆教里面,初住即破无明,见法身,初住就是见性的人,进入无分别智。【断别惑以去,】这个别惑就是对前面通惑讲的,别惑就是菩萨的微细、各别之惑,叫做别惑。以去,【一生有圆旷劫之果者矣。如是则虽谓其却更不历乎僧祇,亦无碍也。若更取于延促】“延”就是长;“促”就是短,时间的长短。如果说我们把它回归一念,更取延促同时,长时间在一念,短时间仍然在刹那,这生、死一瞬间;迷、悟也是一瞬间;解脱、束缚还是一瞬间,站在这个角度来讲,延促【同时之玄旨,】无量劫就是一念,这在《华严经》;《华严经》我们讲过,讲了差不多四十片的DVD左右,整理出来多少还不知道。若更取于延促同时,无量劫,“促”就是一念、一念间,这是《华严》的玄旨。


    【愈不可以长短拘矣。】意思就是说:看个人的志气。诸位!有志气的人,修行就在刹那之间;没志气的人修行,就懒懒散散的,今天来听一听,受益一点,回去放着!师父叫他念念佛,好!师父讲了,念珠拿起来念两声佛就搁着!再来,今天《楞严经》带来,再听二句,嗯!不错!坐着,回去又忘了,连课本都懒得带回去,下次来,又拿错了,就这样懒懒散散的,他打算要修百千万劫的,他预计要拼那个百千万劫的。而我们不是,我们是拼这一辈子就要让它大成就的,延促同时嘛,百千万劫俱在一念,为什么我们这一念不把它悟呢?为什么要拖泥带水呢?现在悟了不是很好吗?是不是?就马上受益嘛!所以说:修行还要看志气,这个人有志气,不在口念,贵在心行,六祖讲的:般若贵乎心行,不在口念。那个般若心是在心啊,下功夫,真的无所住,心行;不在口念,嘴巴一直讲:我有般若智慧,我有般若智慧!你讲那个没有用,贵在心行,不在口念。【二赞谢获益竟。】


    526页,【壬三发广大心(分五)】【癸初发愿报恩二誓言度众生三求除细惑四速成正觉五申述不退今初】 经文:【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个发广大心就是:愿今得果成宝王,就是上求佛果;还度如是恒沙众,就是下化众生;将此深心奉尘刹,这个“此”就是智还有悲,将这个智跟悲二心,奉尘刹,就是回向法界的意思。尘刹,“尘”就是无量,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尘刹,意思就是:有像微尘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佛弟子一定要懂得报恩,知恩,一定要报恩,既然我们这一辈子能够听闻到正法,这个都是佛陀无量亿劫来,牺牲生命,自觉自悟,才有这样的智慧,我们今天捡便宜,由佛陀的开示,我们很容易就进入佛的解脱的境界,是怎么来的?这感恩佛陀,感恩佛陀!我今天说法也是用感恩的心,在感恩、在说法,因为佛太伟大了!


    【阿难既已悟获法身,自知成佛有分,故发愿成佛度生,报佛开示之深恩。今字对前说,前悟获法身,但是理法身,今欲依悟起修,冀得究竟法身,故发愿自今以往,精进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宝王。宝王即佛宝法王,于法自在也。此句乃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句乃运悲,下度众生以利他。还字即表示不但自利,还要利他,度脱如是,恒河沙数之众生。】【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者:此字指上智悲二心,将此深心四字,双运二心,】双运智跟悲二心,【而束为深心。】“束”就是把它合起来,就是智心加悲心,合起来讲叫做深心的意思,而束为深心就是把它合起来解释,叫做深心。意思就是:“深心”是一个名词,但是,它包括了智还有悲,就是这个意思。


    527页,【愿将此深心,回奉十方,微尘刹土,诸佛众生,于佛则常随受学,以求慧足;】求这个智慧。【于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庄严成佛国土,是则名为报答我佛,】诸位!这辈子你要二种求:一个要求慧,一个你要求福。所以说:只要你碰到有因缘,善事的要去做,如果你有因缘在道场里面;是正法的,邪教的道场,那个不在此内,是真正堪为你种福田的正法的道场,那么,来这里领一个工作,那个可好,这个福报可大!因为它是正法。乃至于洗一个碗、扫个厕所,都不得了!因为他护持正法,修福,不用钱,来这里扫扫厕所,把厕所弄通了;来这里厨房,法会帮帮忙,端个菜,也不得了,因为它是正法的道场。那么,求慧的话,那就一堂课都不能缺席,除非说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办法分身,要不然的话,他每堂课都到!是不是?我在想说那个每堂课都到的,要不要发一张证书给他?勉励一下,后面盖“释慧律”,赞叹你!哇!全勤奖!这个可以设计一下,全勤,每一堂课都到的,不生病的、没有倒下去的、没有请假的,从头*到尾的,*是坚持的意思,这个要赞叹一下,发一张证书。底下,以求慧足;于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能够帮助众生的,你就要去做。庄严成佛国土,是则名为报答我佛,【微妙开示之深恩也。】


    讲到这个,我必需讲一个感应,我这一辈子,有一次这个比丘来拜访师父,他们就是讲到说:这个经典里面讲:虚空当中会出声音来赞叹《楞严经》,师父啊!您有什么感应吗?我说:我是没什么感应,很多人都有感应。我说:我有的感应,虚空当中听到声音只有一次。有一次,爸爸死亡,要回台北,回台北之前就这样,也不是睡觉,就是躺下来还没睡觉,半睡半醒之间,还没有睡着,绝对不是在作梦,耳朵里面就有人跟你讲话,护法龙天在讲话,就说:慧律法师啊!您今生今世做的功德很大很大,您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四岁!哇!这怎么得了?我听了之后一点也不会高兴。你看喔,那个还不是醒过来,根本就没有睡觉,那个耳朵讲得多清楚啊!说可能我们这一辈子发大心,坚持弘扬正法、推广正法,牺牲小我,来完成无量无边众生的法身慧命,是有这样的心,也是这样子做,我们也没有说求感应,因为我们早就了达空性的思想,怎么会去求这个感应?不会的!来这个耳朵,哇!讲得很清楚,这一辈子只有虚空当中讲出这个声音,就是听到那一次,而且绝对不是作梦,护法龙天来告诉你的。所以,这个感应,不是赞叹我自己,就是说拿这个来鼓励大家,来鼓励大家,佛菩萨是从来没有遗弃任何众生的,只要你真的发心,那个佛心、众生心就相契相应的时候,都不得了!所以,讲堂里面的那些法师默默的在做,我真的很赞叹,真的很赞叹,真正默默在做的那些,其实不用讲,脸都看得出来,真的!就是从来就脚踏实地的,也不偷懒的,真的是善良又老实,真的是默默的在做,连师父都看得出来,师父的私下内心里面赞叹他,谁,我很清楚!


    【此偈两句,亦即四弘誓愿:首句佛道无上誓愿成,兼摄烦恼无尽誓愿断,以断尽烦恼,方证菩提故;次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兼摄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必达法门,方能度生故。】


     527页,中间,【癸二誓度众生】经文:【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伏请世尊为证明,就是请佛加被。五浊恶世誓先入,就是成就大愿,一定要想成就众生。这众生可不一样,众生要稍微改一下,众生是:五欲乐境誓先入,只要是享乐的,他绝对跑第一的,不会的!我们每天念的,对不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间念的,那个黑道的,那不是这样念的:诸恶皆作,众善不行;当然,黑道的也有人做着善事,是默默的做,也有!这个黑道有二种:一种是白道里面的黑道;一种是黑道里面的白道,有二种。白道里面的黑道就是他官当得很大,他权力也很大,可是,他干尽坏事,这个就是利用他的权力干尽坏事,叫做白道里面的黑道,可是,大家又拿他没办法。一种是黑道里面的白道,看起来穷凶极恶,也有一些非法;可是,很奇怪,他很肯帮助那些育幼院、孤儿院、养老院,他看到可怜的人,就真的会帮助他,他虽然从这个赌场里面抽一些钱;但是,他私下却帮助那些弱势团体,也有,这个不能讲没有,所以,这个就是黑道里面的白道;还真的每一个人统统有“道”呢,真的!这个很难讲的。如一众生未成佛,就是众生不尽,终不于此取泥洹,就是誓不成佛,这个愿可不得了!


    【前偈发愿度生,是果后自觉已圆,然后觉他;此偈五浊誓入,是果前】果前就是成就佛果前,果后就是成佛以后叫做果后。是不是?那么,这个果前就是未成佛之前,【自未得度,先度人也。以愿重力微,】所以,【故俯伏启请世尊,为作证明,实求慈光加被,令得不退,满斯弘愿。】【五浊恶世誓先入者:此急于救苦也。五浊:一劫浊: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劫浊无别体,即下四浊交凑,】所以,劫浊是以底下四浊来讲的,以底下四浊交凑,【是其相也。时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众生具下四浊,即名劫浊。】【二见浊:五利使为体,】这个“使”,其实就是类似侍者在旁边,老是。。。你的影子就是侍者。所以,以前的这些皇帝旁边的太监,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皇上的影子!这个人,皇帝走到哪里,他就跟着在哪里,可是,太监没有权力啊,“我们是皇上的影子”,就是太监。那么,这个“使”,就是等同侍奉在旁边,你只要有这五利使: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那你的苦恼跑不掉的!


    【诸见炽盛,】“见”就是分别心,后天的分别心。所以,所谓见惑是什么意思?见道所断之惑,见四谛理,断后天分别心的惑,叫做见惑。那么思惑呢?思惑是断习气。所以,见惑断后天的分别心;思惑是断先天、与生俱来的习气,叫做思惑。说:诸见炽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种妄见,能使众生,造作诸业,能使众生,趣入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速,】“几微”就是非常。【非比五钝使,故名为利。】五钝使是后面:贪、嗔、痴、慢、疑;五利使就是速度快,速度快叫做利,很快!【一者身见:】二十四个小时统统执着这个色身,无一时一刻没有我执。【执身为我,】世间人,全世界都这样!【而起我身之见,妄生贪爱。不悟四大假合,总属无常。】【二者边见:执有执空,】不是执有就是执空,叫做边见。【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悟见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者戒取:】这个戒取见,意思就是:持戒而执着自己持戒,就是戒取见,认为自己持戒很有修行。外道有外道的持戒,佛教有佛教的持戒;但是,着于持戒,统统叫做戒取见。【非因计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见,修诸苦行,不悟蒸沙作饭,】蒸沙作饭,重点在哪里?重点:沙非饭因,沙不是饭的因,意思就是:妄心、妄识不是成佛的因。【尘劫难成。】【四者见取:】看什么都执以为自己是最殊胜的,叫做见取见。见着,认为自己,取着,我们现在所讲的叫做自负。非因计因,不一样,他是持戒,自己认为很有持戒,这是戒取见;见取见是指见解,说:我这个见解是最殊胜的!【非果计果,而起自负所见之见,】自负就是认同、狂妄。


    【未证言证,不悟有漏界中,终非究竟。】【五者邪见:拨无因果,而起邪外断常之见,】邪外断见和常见,断见就是:人死后什么都空,叫做断见,“没有轮回,佛法是骗人的”,这个叫做断见。常见就是:人死了以后,下辈子还是做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叫做常见,常常做人;那谁做猪呢?嗯?这个常见就很可怕了!不晓得这是依业力而分配的,不是你想做人就可以做人的,做人要守五戒,要有人的这个规格啊:最基本的五戒。而起邪外——邪见还有外道之见:断常二见,【堕豁达空,】豁达空就是没有因果的顽空:你也不用做太多善事啦,没什么因果!做坏事也不怕了,杀人、放火没什么因果:那都是骗人的,那是佛讲的啦,我们不信佛的!那你拿他没办法了!【不悟杂毒入心,自误误人。】【此五种妄见,昏昧汩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三灾感召,即其相也。】三灾就是火灾、水灾、风灾,是三灾,即其相也。【五钝者,五种妄心,能使众生,造诸恶业,能使众生,趣入生死,故亦名使,比前五利,稍为钝滞,故名为钝。】哪几种心会让你烦恼?【一者贪心:】你记得!佛陀说:无贪即清凉,这一句你体会得出来吗?不贪心的人内心就清凉,不该自己有的东西,一毛钱都绝对不拿;当然不能加一句说:要拿就拿多一点!这是不可以这样加的,自己加。,不是自己的东西,一毛钱都不拿;后面那一句不能加下去!【于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二者嗔心:】这个修行人要不得!【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恨。】嗔恨心,那就是修行的大障碍,而且是地狱因。【三者痴心:于中庸境上,非违非顺,】也不是违境,也不是顺境。【起诸痴迷,不能觉察。】【四者慢心:于诸众生,心起骄慢,不能谦逊。】【五者疑心:于诸善法,心起疑贰,】疑贰,这个“贰”就是疑,贰心,我们常常:贰心,贰心,就是不专一,“疑贰”就是不专;我们说一心叫做专心,它这个“疑贰”就是怀疑。【不能决择,此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揽五阴】色、受、想、行、识。【见慢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众生积聚五阴为身,】不知道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故曰揽五阴。外身四大假合,属色阴;内心前五识,领受五尘境界,为受阴,虽诸识皆有受,惟五识受力偏强,故以属之;六识想像前尘,落卸影子,即想阴;虽诸识皆有想,惟六识想力最胜,故以属之;七识恒审思量,念念相续,如急流水,迁流不息,即行阴,】这我们在前面都讲过了。【虽诸识皆有思,惟七识思力偏重,故以属之。】所以,在这里就很清楚,识是以强大的功能方便分类,这一句你要特别重视它。所谓识,所谓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是以识的功能强、弱来分别,前五识指缘外境最强;第六识以分别心最强;第七意识以恒审思量是为最强;第八识以含藏种子的力道最强,所以,识以功能——识的强、弱方便分类。其实第六意识分别,当然含有执着;第七意识的执着,当然也含有分别;第八意识当然也有执着、也有分别;可是,就必需以识的强、弱,来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还有前五识,用功能来分。


    【有以中间三阴,】三阴,前面就是讲了色、受、想、行、识,三阴就是指【配受、想、思三心所,】色受想行识,中间这受、想、思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摄未尽,今以四阴,分属八识,】我们前面,受、想、行、识,这个行阴就是思阴;在这里分配就是这样子,配受阴、想阴、思阴,受阴就是前五识;想阴就是第六意识;思阴就是第七意识,就是这样配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摄未尽,今以四阴,分属八识,【则心王心所,摄无不尽,心所即摄诸识中矣。】是摄在诸识中。【八识执持】这第八意识执持。【息、】就是呼吸。【暖、】就是温度。【寿】就是寿命,暖寿。这【三,一期住世,识在身中,乃有暖气,寿命未尽,识若离身,便生冷触,寿命断绝;执持此身,不至散坏者,即识阴,是谓揽五阴。见慢果报者,见是横计主宰,为见我,慢是俱生主宰,为慢我;前世所作业因,今世所受果报,以为其体。】而以前就是说,慢心,最容易投胎的就是畜生,还有外道的家庭,真正佛道是谦卑的。【恶名秽称者,众生之名,鄙恶下贱,色心劣秽,生死轮回,备婴众苦,故名众生浊。】“婴”就是缠绕,统统被缠住了、绕住了,缠绕住。


    【五命浊: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法。人生揽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四大本无知之物,因有八识见分,】这个见精,【旋令觉知,见分本一精之体,因四大色法,壅令留碍,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色、心连属,执持不散,是为命根,】我们这个命根就是色跟心。【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以人生上寿,】上寿就是最长,【不过百年,修短无定,】“修”就是长,长短不一定。【生死不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死是不一定的。【故云命浊:】什么时候要死不知道,而且是天天有人死!【是为五浊之世。人寿从二万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一百岁时,】诸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佛经讲的:人寿从二万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要活看,不能死看,这个是计算时间用的方便,每一百年减一岁。。。(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23)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楞严经讲解202:求慧的话那就一堂课都不能缺席,修福不用钱来这里扫扫厕所

打印 | 关闭